佛山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2·7透水坍塌重大事故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93 MB
- 文档页数:32
地铁事故案例地铁作为现代城市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地铁线路的扩建,地铁事故也时有发生,给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起地铁事故案例,以期引起大家对地铁安全的重视和关注。
2015年7月12日,中国南方一座大城市的地铁2号线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事故。
当天早上7时30分左右,地铁2号线一列列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发生了制动故障,导致列车急速加速并与前方停车的列车相撞。
事故发生后,地铁2号线全线瘫痪,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同时也给乘客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据初步调查,这起事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列车制动系统故障和人为操作失误所致。
首先,列车制动系统出现了故障,导致列车无法正常减速停车。
其次,列车驾驶员在发现故障后未能及时采取正确的紧急措施,而是继续加速行驶,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这起地铁事故案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首先,地铁作为一种大众交通工具,其安全问题必须放在首要位置。
无论是地铁运营方还是乘客自身,都应该时刻关注地铁安全,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乘车安全。
其次,地铁运营方应该加强对列车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列车设备的正常运行。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驾驶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以应对突发情况。
此外,地铁事故的发生也提醒我们,在城市交通建设中需要更加重视安全因素,尤其是在地铁线路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地铁线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地铁事故案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反思。
我们应该以这起事故为鉴,加强对地铁安全的重视和管理,共同维护好城市地铁的安全和稳定运行,为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减少地铁事故的发生,确保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铁盾构施工的安全风险管理分析周路鸣发表时间:2019-03-20T16:18:39.70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作者:周路鸣[导读] 在进行地铁盾构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施工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采用对应措施进行安全风险管理。
深圳市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 518034摘要:我国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运输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地下轨道交通的建立,缓解了交通紧张的现状,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与运输,还有利于维护我国社会的安定。
在进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的过程中最常见的施工方法就是盾构法,其以自身建设效率高、建设过程安全、建设成本低廉、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高端,能够减少劳动力等多种优势被广泛应用,但是在进行地铁盾构施工建设过程中,却经常出现多种安全事故,所以这就必须加强安全风险管理,下文就该问题展开具体论述。
关键词:地铁;盾构施工;安全风险管理随着我国对交通质量的重视程度的提升,地下轨道交通迅速发展,在节约城市空间资源的基础上,还能够改善交通质量,采用盾构施工方式进行地铁施工,能够随时对施工情况进行监控,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和施工效率,但是由于进行地铁盾构施工中存在的设计问题、安全管理问题等多种问题,形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导致地铁安全事故的发生[1],为合理规避安全风险事件,就需要不断提升盾构施工技术,加强盾构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管理。
一、盾构施工地铁盾构施工时进行地铁区间建设施工的主要方式,其能够充分利用盾构机进行隧道的开挖,能够利用盾构机外壳的抗压能力结合千斤顶对管片的顶起作用,以推进油缸的推力作为工作动力,以此保证盾构机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进行土体的开挖,使开挖的长度不断加长[2]。
在进行地铁盾构施工的过程中,只要向前掘进一环,就必须要衬砌一环,此外,在进行地铁盾构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管片拼装机进行定位安装,保证管片间隙和围岩能够充分利用水泥浆液填满,以此减少围岩变形的可能性。
全国地铁事故案例分析全国范围内地铁事故案例分析引言:地铁作为一种现代便捷的交通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地铁事故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本文将就全国范围内的地铁事故案例展开分析,以期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2024年北京地铁6号线列车自燃事故2024年1月,北京地铁6号线一列车在地铁车辆基地内发生自燃事故,造成车厢内部严重损毁,幸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经事故调查,发现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车辆电动系统短路引起火灾,二是车内放置的杂物过多,加快了火势的蔓延。
为了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应加强车辆的日常检查与维护,及时清理车内杂物,保证车辆内部的安全。
二、2024年广州地铁透水事故2024年5月,广州地铁路段发生透水事故,导致地铁线路中途停运,给市民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
经过调查发现,该段地铁隧道水防设施老化严重,缺乏日常维护导致事故发生。
为了防范地铁透水事故,应加强地铁隧道的日常巡查,及早发现隧道内可能存在的水源,并及时采取防水措施。
三、2024年上海地铁10号线列车故障事故2024年12月,上海地铁10号线一列车在行驶途中突然发生技术故障,导致列车停运。
经初步调查,事故原因是列车的制动系统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制动。
为此,需要加强地铁列车的日常保养与检修工作,确保车辆的安全运行。
四、2024年武汉地铁车门夹人事故2024年7月,武汉地铁2号线一列车在开门时夹住了一名乘客的手臂,造成乘客受伤。
事故发生的原因是车门故障导致无法正常关闭。
为了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需要加强地铁车门的日常维护与检修,确保车门的正常运行。
五、2024年深圳地铁脱轨事故2024年8月,深圳地铁4号线一列列车在行驶途中突然脱轨,幸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据调查,事故的原因是列车轮轨间隙过大导致列车脱轨。
为了确保地铁列车的安全运行,应加强地铁轨道的日常维护与检修,及时修复轨道的缺陷。
目录1 引言 (1)2 事故的主要表现形式和风险源 (1)2.1 围护支撑体系失稳 (2)2.2 纵向滑坡 (3)2.3 地下水的危害 (4)2.4 坑底隆起 (5)2.5 隧道施工风险源 (8)3 事故案例分析与警示 (10)3.1 北京轨道交通事故 (11)3.2青岛轨道交通事故 (15)3.2.1青岛地铁三号线君峰路~西流庄站区间塌方事故 (15)3.2.2青岛地铁三号线江西路车站塌方事故 (18)3.2.3青岛地铁三号线河西站—河东站区间坍塌事故 (21)3.2.4青岛地铁3号线岭清区间隧道塌方事故 (23)3.2.5青岛地铁3号线太湛区间隧道塌方事故 (30)3.3武汉轨道交通事故 (35)3.3.1广埠屯站~虎泉站区间隧道掌子面突泥涌水 (35)3.3.2青年路站~中山公园站区间建筑物裂缝事故 (37)3.3.3广埠屯站突水涌泥事故 (38)3.3.4王家墩北站~范湖站区间涌水涌砂事故 (40)3.3.5王家湾站端头井局部滑移险情 (41)3.3.6地铁4号线附近发生地陷 (44)3.4 重庆轨道交通事故 (45)3.4.1铜锣山隧道2#斜井涌水事故 (45)3.5大连轨道交通事故 (48)3.5.1大连交通大学站塌方事故 (48)3.5.2华北路站~泉水路站区间坍塌事故 (50)13.5.3山东路沉降事故 (52)3.5.4南林路站~机场站区间塌方事故 (53)3.6福州轨道交通1号线三角埕站围护结构渗水事故 (54)3.7南京地铁事故 (57)3.7.1南京地铁机场线5a#-5#暗挖隧道地表沉降异常险情 (57)3.7.2 南京地铁路面泡沫事故 (59)3.8宁波轨道交通事故事故 (59)3.8.1海晏北站~福庆北站区间隧道多处管片开裂事故 (59)3.8.2大碶站~松花江站区间坍塌事故 (62)3.9哈尔滨地铁铁路局站~哈工大站区间塌陷事故 (63)3.10西安地铁D3TJSC-12标段塌方事故 (64)3.11广州地铁康王路坍塌事故 (65)3.12郑州地铁坍塌事故 (66)3.13上海地铁坍塌事故 (67)3.14长春地铁事故 (68)4结论与建议 (69)1 引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目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建设高峰之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天津等城市都陆续展开了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获得国务院批准轨道交通规划的城市已经达到25个,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国有19个城市,约140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正在建设,地铁工程的建设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高潮之中,这种超常发展的建设规模在世界上可谓绝无仅有。
技术人员如何践行“一岗双责”制摘要:本文从技术人员的角度出发,不但要履行本岗位的业务工作,还要履行安全生产职责。
笔者认为技术人员不仅要从内业中考虑安全,还应根据现场的情况去考虑如何进行安全管理,从而保证项目的安全顺利完成。
同时,文章也结合了广佛肇S4项目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技术人员该如何去践行“一岗双责”责任制。
关键词:技术人员,一岗双责,安全,施工方案,培训,结构受力1前言现在很多企业都推行了“一岗双责”责任制,这意味着技术员不但要履行自身的业务职责,还需要兼顾安全工作。
因为技术人员在桥梁施工中,技术人员是基层最直接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指挥者,技术人员的工作方法不但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成本,往往还关系到施工作业的安全,所以施工企业实行技术人员履行“一岗双责”制是保障项目安全进行的重要举措。
2001年9月,南京电视台演播中心工程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发生模板支撑系统坍塌事故,造成6人死亡。
这次事事故中技术人员对模板支撑系统的施工方案的审查不严,缺少计算说明书;构造示意图和具体操作步骤,未按正常手续对施工方案进行交接。
2018年2月7日,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发生一起隧道坍塌重大事故,截至2月9日,造成11人死亡、1人失踪、8人受伤。
事故暴露出工程项目相关单位对施工地段复杂地质情况认识不足、透水险情发生后处置不科学、项目安全管理混乱等问题。
从以上两个事故中,显示了技术人员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所以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要时刻关注安全,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2技术人员如何践行“一岗双责”制技术人员主要从事着内业和外业的工作,不但要从平时的方案编制、技术措施中等一些内业中考虑安全,还要着重外业施工中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加强现场的安全管理。
2.1从内业方面开始控制2.1.1在编写各类施工方案组织中考虑安全现场作业各施工工序需要用到施工方案,施工方案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各部位的质量与安全,所以技术人员在编制施工方案的时候,应该把安全放在首位。
地铁工程安全质量事故典型案例分析(定稿)第一篇:地铁工程安全质量事故典型案例分析(定稿)地铁工程事故有关案例1.杭州市地铁1号线湘湖站基坑坍塌事故2008年11月15日15时20分,杭州市地铁1号线湘湖站基坑工程发生塌陷事故,基坑钢支撑崩坏,地下连续墙变形断裂,基坑内外土体滑裂。
造成基坑西侧路面长约100米、宽约50米的区域塌陷,下陷最大深度达6米,自来水管、排污管断裂,大量污水涌出,同时东侧河水及淤泥向施工塌陷地点溃泻,导致施工塌陷区域逐渐被泥水淹没。
事故造成在西侧路面行驶的11辆汽车下沉陷落(车上人员2人轻伤,其余人员安全脱险),在基坑内进行挖土和底板钢筋作业的施工人员17人死亡、4人失踪。
2.广州海珠广场基坑坍塌事故2005年7月21日12时,广州市海珠广场深20m的基坑南边发生滑坡,导致3人死亡,4人受伤,邻近的7层的海员宾馆倒塌,1栋住宅楼严重损坏,多家商店失火,地铁2号线停运1天。
事故原因分析:a 基坑原设计开挖深度16.2m,而实际开挖深度达20.3m,造成围护桩入土深度不足;b 南侧地层存在软弱透水夹层,随着开挖深度增大,土体发生滑动;c 基坑暴露时间长达33个月,导致地层的软化和锚索预应力损失;d 现场监测数据已有预兆,未引起重视。
3.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联络通道工程事故2003年7月1日上午7点,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位于黄浦江边的董家渡地面下30余米的区间隧道联络通道发生流砂事故,导致隧道附近的土体流失,约270m隧道发生塌陷损坏,地面发生了较大沉陷,最大沉陷量达到7m左右,事故场区地面宏宇商务楼、音响制品市场、文庙泵站等建筑建筑物发生不同程度倾斜破坏等问题。
4.南京地铁盾构出洞事故南京某区间隧道为单圆盾构施工,采用1台土压平衡式盾构从区间右线始发,到站后吊出转运至始发站,从该站左线二次始发,到站后吊出、解体,完成区间盾构施工。
到达端盾构穿越地层主要为中密、局部稍密粉土,上部局部为流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端头井6m采用高压旋喷桩配合三轴搅拌桩加固土体。
地铁施工典型事故案例汇编目录引言 (4)暗挖篇 (5)案例一北京地铁塌方事故 (5)案例二广州地铁路面塌陷事故 (7)案例三北京地铁暗挖隧道坍塌涌水事故 (10)案例四西安地铁隧道洞门坍塌事故 (12)案例五贵阳市轨道交通“8.8”坍塌事故 (14)案例六南京地铁渗水塌陷引发天然气爆炸 (16)案例七重庆地铁“4.23”物体打击事故 (18)案例八北京地铁“7.18”电动车亡人事故 (20)案例九长沙地铁火灾事件 (22)明挖篇 (24)案例一厦门地铁路面塌陷事故 (24)案例二长沙地铁“6.30”坍塌事故 (25)案例三杭州地铁“7.8”基坑涌土事故 (27)案例四杭州地铁基坑坍塌事故 (29)案例五深圳地铁“5.11”较大坍塌事故 (31)案例六北京地铁基坑支撑坠落事故 (33)案例七重庆地铁“2.19”高处坠落事故 (35)案例八某市地铁机械伤害事故 (38)盾构篇 (40)案例一盾构开仓换刀地面塌陷事故 (40)案例二武汉地铁盾构接收涌水事故 (42)案例三天津地铁突泥涌水盾构机被埋事故 (44)案例四佛山地铁“2.7”透水坍塌重大事故 (47)案例五南宁地铁盾构机开仓作业坍塌事故 (50)案例六武汉地铁盾构区间天然气爆炸事故 (52)案例七成都地铁机械伤害事故 (55)其他 (57)案例一深圳地铁“5.13”起重伤害事故 (57)案例二南京地铁“12.3”起重伤害事故 (59)案例三成都地铁吊车倾覆事件 (61)案例四青岛地铁机械伤害事故 (63)案例五成都地铁“1.29”有限空间作业事故 (65)案例六长春地铁“1.06”高处坠落事故 (67)案例七徐州地铁触电事故 (68)案例八青岛地铁“6.23”较大车辆伤害事故 (70)结束语 (72)引言地铁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建设期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同时,在地铁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地下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建设中的技术方案和机械设备以及周边环境(包括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事故频繁发生,给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带来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