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

摘要: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断增多,犯罪率不断攀升,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此,我们要总结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探究案件高发率的原因,并针对相关问题找到适当对策,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犯罪原因;预防对策

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未成年人犯罪也称少年犯罪,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按照各国法律制度应受到指控并加以惩处的行为总称,也可解释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泛指。[1]在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含义的界定与成年人犯罪并无太大区别,都严格按照刑法上的犯罪标准来判断,即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时才能构成犯罪。但是,未成年人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犯罪往往是受到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相对于成年人,他们的主观恶性较小,可塑性强,需要社会的正确引导,使之远离违法犯罪的道路。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犯罪比率日趋上升。据最高人民法院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4.18%。根据司法部的统计,2001年全国未成年犯总数为15328人,2002年为16479人,2003年为19990人,2004年为21975人。由此可见,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

第二,犯罪性质主要以侵犯财产型的犯罪为主,兼有侵犯人身型犯罪。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溺爱,许多未成年人只顾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形成拜金主义价值观和盲目攀比的思想,不考虑家庭实际状况,总希望不劳而获,便萌生了偷盗、抢劫等犯罪念头,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与此同时,未成年人在青春期的性冲动以及受暴力色情影片的影响,有些性格偏激,胆大妄为,也极易诱发强奸等犯罪。

第三,犯罪主要以团伙作案为主。未成年人的心智不够成熟,缺乏作案经验,实施犯罪时胆怯的心理和强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具有依赖性,总想依附于他人来共同完成,这样就形成了犯罪团伙。社会上一些过早辍学的闲散未成年人常出没于各学校门口,拉帮结派,他们往往成为团伙的头目,带领大家进行偷窃、抢劫等犯罪。这些团伙大多是临时性的,也有少部分人员相对确定,长期作案,久而久之发展成为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

第四,犯罪手段愈发成人化与科技化。未成年人的模仿能力很强,受一些警匪电影的影响,未成年人模仿其中的情节进行违法犯罪,犯罪手段愈加成熟,犯罪之前能够进行周密的布置策划,事后会有人负责清理或伪造现场,有些未成年人犯罪团伙甚至会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以及先进的作案工具实施网络犯罪。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从宏观角度来看,是一种社会现象,微观角度而言,是一种个体行为。任何犯罪的发生都是由诸多因素引起的,究其原因,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是由以下内外两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内在原因

第一,心智不成熟,是非观念模糊。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然而心理发展相对生理的变化往往是滞后的。他们的思维有着相对的局限性,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这样,他们就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这种心智上的不成熟,容易诱使他们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二,情绪波动强,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却又难以自控。未成年人在这一特定阶段,情绪的波动性大,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据了解,多数未成年人在实施犯罪时,处于“头脑发热,情绪激动”的混乱状态,难以控制自己情绪,只会听从自己内心欲望的指使,不能对自己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几乎无理性可言。同时,未成年人对接触的任何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易受到一些宣传暴力、色情的不良内容的暗示并加以模仿实践,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外在原因

第一,家庭教育的不合格。“家庭是人们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共同体,是未成年人的出生地和最初的活动场所,而且也是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的起始点。”[3]家庭教育对于未成年人习惯的养成、道德品行的塑造、价值观的初步形成起着关键作用。然而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事事姑息纵容,让孩子养成了极度自私、刁蛮任性的性格,对任何不顺从他的行为都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有的父母只顾忙事业,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导致孩子养成了散漫的性格,不懂得尊重他人;有些父母极其不负责任,自身品行不端,沉迷于赌博、酗酒、使用家庭暴力甚至在孩子面前吸毒,这些恶劣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让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形成心理暗示,以父母为“榜样”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此外,家庭离异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父母离异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发育有着很大影响,家庭残缺,与其他同龄人相比,未成年人少了一份应有的关爱与管教,久而久之,未成年人无法积极地面对生活,容易导致问题的产生。

第二,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对于未成年人,学校是除了家庭以外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汲取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知识的主要场所。然而,在当今教育体制下,高“升学率”始终是大多数学校所重视的,至于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以及法制教育的全面普及却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由于学校中法制教育未得到全面普及,让这些未成年人不知法、不畏法进而以身试法。他们头脑中没有明确的法制观,不明白犯罪的深刻含义,以至于有些未成年人在被归案后,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触犯法律的,就这样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第三,社会不良风气和复杂文化市场的影响。当前社会,一些不正之风和社会丑陋现象逐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性解放等思想严重侵蚀着是非辨别能力弱的未成年人,导致他们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都在或多或少的发生着改变。由于对文化产业缺乏严格的管理控制,不良文化在社会泛滥,无数充满暴力、淫秽色情内容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甚至网络游戏不断流入社会,这对于生理发育逐步健全、好奇心强的未成年人而言无疑是极大的诱惑,极易诱发严重的犯罪。三、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百年前的梁启超就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4]百年后的今天,这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保护未成年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关乎国家前途的重大事项。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贝卡利亚曾指出:“预防犯罪要比惩罚犯罪更高明,这是一切优秀立法的主要目的。”[5]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是最低层次的防范,建立全面的预防机制才是真正的预防对策。

(一)家庭教育筑好第一道防线

家长作为孩子的终身教师,家庭教育无疑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首先,家长要规范自身言行,用正确的方式教育未成年人。作为家长,要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方式去爱护并教育孩子,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会辨别是非,学会尊重他人和爱护自己。其次,家长要努力维护家庭的完整,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增强与未成年人间的交流。离异家庭的孩子在性格、习惯、心理上与家庭和睦的孩子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了避免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作为家长,要努力维护家庭和睦氛围。对于离异家庭的未成年人,家长更要增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多与孩子谈心,关注其内心发展动态,防止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学校法制教育的大力加强

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对教育部门而言,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责无旁贷的。法制教育要切实贯彻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各学校在严明校风校纪、抓好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要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融入到学生的课堂内外。例如,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公共课,让学生了解基本法律常识和犯罪危害,从心理上起到预防作用;班级定期组织观看普法教育影片,并适时组织法律基础知识考试,考察学生对法律的熟知程度;学校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室,对于那些心理发展异常或有违法犯罪倾向的学生,学校不能进行公开批评、严厉处罚,更不能不闻不问,完全放任,要将学生及时送到心理咨询室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教育,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社会各方密切配合,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尽管未成年人的主要生活场所是家和学校,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无时无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