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铋混合液的连续测定_2
- 格式:docx
- 大小:11.60 KB
- 文档页数:2
铅铋连续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铅铋连续测定实验
实验目的:掌握铅铋连续测定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技能,了解铅和铋元素的测定方法和仪器原理。
实验原理:铅铋连续测定法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将液态铅和铋连
续气化成气态后直接输入到质谱仪中分析,根据不同原子量的气
体在质谱中的质量数信号比值,求出样品中铅和铋的质量浓度。
实验步骤:
1. 启动质谱仪,将其预热至稳定状态。
2. 准备样品:将待分析的铅铋样品加入量杯中,在室温下将其
蒸发到干燥状态,并在炉子中将其进一步加热至液态。
3. 连接液体进样器,并通过控制器设置样品喷入频率和量。
4. 启动进样器和加热器,持续3分钟后取得前15次质谱信号。
5. 计算实验数据:根据比较标准质谱信号和样品质谱信号,计
算出样品中铅和铋的质量浓度。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样品编号铅浓度(mg/L) 铋浓度(mg/L)
样品1 10.23 2.08
样品2 11.05 1.98
样品3 9.87 2.12
实验结论:
通过铅铋连续测定实验,我们成功获得了三个样品中铅铋的浓
度数据。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实验数据的误差在可接受范围以内,表明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正确有效。
2. 样品1和样品2中铅含量较高,铋含量较低,可能是来自于同一种原料的产物。
3. 样品3中铅和铋的含量相对均衡,可能是来自于两种原料的混合物。
总之,本次实验为我们提供了铅铋元素测定的重要实验经验和数据基础,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质谱仪的检测原理和应用方法。
铅铋混合液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络合滴定法测定铅铋混合液中铅、铋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2、学会使用二甲酚橙指示剂判断滴定终点。
3、熟练掌握移液管、滴定管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铅、铋离子均能与 EDTA 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但其稳定常数不同。
在 pH=1 的条件下,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 EDTA 标准溶液滴定铋离子,此时铅离子不与 EDTA 反应。
然后调节溶液 pH 至 5-6,继续用EDTA 标准溶液滴定铅离子。
铋离子与 EDTA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i³⁺+ H₂Y²⁻= BiY⁻+ 2H⁺铅离子与 EDTA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b²⁺+ H₂Y²⁻= PbY²⁻+ 2H⁺二甲酚橙在 pH<6 时呈黄色,与铋离子、铅离子形成的络合物呈紫红色。
当溶液由紫红色变为亮黄色时,即为滴定终点。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酸式滴定管(50mL)移液管(25mL)锥形瓶(250mL)容量瓶(250mL)电子天平玻璃棒烧杯(250mL、500mL)量筒(100mL)胶头滴管2、试剂铅铋混合液二甲酚橙指示剂(2g/L)六次甲基四胺溶液(200g/L)盐酸(1:1)硝酸(1: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标准溶液(约 002mol/L)四、实验步骤1、 EDTA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配制:称取约 4g EDTA 二钠盐于 250mL 烧杯中,用适量水溶解后,转入 500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标定: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基准物质氧化锌(预先在 800℃灼烧至恒重)于 250mL 烧杯中,用少量水润湿,盖上表面皿,从杯嘴边逐滴加入 1:1 盐酸至氧化锌完全溶解。
加入 100mL 水,加热煮沸,冷却后移入 250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用移液管吸取 2500mL上述溶液于 250mL 锥形瓶中,加入 50mL 水,滴加 1:1 氨水至溶液刚出现浑浊,再加入 10mL 氯化铵氨缓冲溶液(pH=10),滴加 3-4 滴铬黑 T 指示剂,用待标定的 EDTA 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紫红色变为纯蓝色,即为终点。
实验四 铅铋混合液中铅、铋含量的连续测定
一、 实验原理
利用控制酸度的方法连续测定。
lgK BiY -lgK PbY = 27.94-18.04 = 9.9 > 5
先用硝酸调节溶液pH =1测定铋,再用六次甲基四胺调节溶液pH =5 ~ 6测定铅。
二、 实验步骤(平行测定三份)
二甲酚橙 2滴 加水10 mL pH ≈ 1
用移液管取铅铋混合液
10.00 mL 于锥形瓶中
三、计算 ()00.100.20911⨯⨯=⋅-V C L
g Bi EDTA ()00
.102.20721⨯⨯=⋅-V C L g Pb EDTA 注意:取来混合液后,加水10 mL ,水过多会造成Bi 水解 滴定至溶液变为橙色,再半滴操作 滴至黄色终点,记下体积V 1 补加二甲酚橙 1滴 至紫红色再多加3 mL
加20%六次甲基四胺
滴定溶液变为橙色,再半滴操作 滴至黄色终点,记下体积V 2。
铋、铅含量的连续测定一、预习思考1. 你是否认真阅读实验资料?是2.描述连续滴定Bi3+、Pb2+过程中,锥形瓶中颜色变化的情形,以及颜色变化的原因。
答:加入指示剂后,溶液显紫红色(Bi3+与指示剂形成紫红色络合物,但Pb2+不与二甲酚橙显色),随着滴定的进行,溶液有紫红色变为黄色即为Bi3+滴定的终点。
(Bi3+与EDTA结合)。
在滴定Bi3+后的溶液中,加入六亚甲基四胺溶液,调节溶液pH为5~6.此时Pb2+与二甲酚橙形成紫红色络合物,溶液再次呈现紫红色,然后用EDTA标液继续滴定,当溶液由紫红色变为黄色时,即为滴定Pb2+的终点。
3.为什么本实验选用锌基准物标定EDTA标准溶液?答:EDTA因常吸附0. 3%的水分且其中含有少量杂质而不能直接配制标准溶液,通常采用标定法制备EDTA标准溶液。
标定EDTA的基准物质有纯的金属:如Cu、Zn、Ni、Pb ,以及它们的氧化物。
选用的标定条件应尽可能与测定条件一致,以免引起系统误差。
如果用被测元素的纯金属或化合物作基准物质,就更为理想。
通常采用纯金属锌。
二、本次实验安全、环保、健康注意事项(查阅并写出本实验可能用到的试剂、化学品的MSDS,仪器设备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实验废弃物处置注意事项,实验人员人身防护注意事项等)六亚甲基四胺MSDS: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生产条件下,主要引起皮炎和湿疹。
皮疹多为多形性,奇痒,初起局限于接触部位,以后可蔓延、甚至遍及全身。
危险特性:遇明火有引起燃烧的危险。
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氧化氮烟气。
与氧化剂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
电炉:在放入工件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磕碰炉体,同时注意工件的完整性,而在加热过程中,要注意加热速度的控制,在设置升温速率时要充分考虑工件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避免出现喷料现象,污染炉膛。
三、预习过程中,本人查阅的文献及内容摘要《铅铋混合溶液中铅、铋含量的连续测定》——黄曼(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摘要:本文自行设计和制作了分析专业学生所用的微型滴定装置,并用于《定量化学分析》课程实验中的铅铋混合溶液的连续测定实验,对微型滴定法与常量滴定法的平行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微型滴定法的精度达到常量滴定法测定水平,能满足化学分析要求。
铅铋混合液的连续测定_2
铅和铋是常见的重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冶金、电力、化工、制药等领域。
铅铋混合
液作为铅和铋的混合物,其含量的测定对于生产和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
于原子吸收光谱技术的铅铋混合液的连续测定方法。
一、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技术进行分析。
在分光镜内,样品中的铅和铋被气化成原子,通过吸收分析光源辐射能力的方法,测定在某一波长下,样品蒸汽中的物质对分析光源的
吸收程度,从而得到样品中铅和铋的含量。
二、实验材料和设备
1. 标准溶液:分别称取1000mg/L的Pb和Bi标准溶液,通过适当的稀释制备出浓度
为50mg/L的Pb和Bi混合标准溶液。
2. 样品:铅铋混合液
3. 试剂:浓盐酸、过硫酸铵等。
4. 原子吸收光谱仪:本实验采用的是 AA240FS型原子吸收光谱仪。
三、实验步骤
1. 样品处理
将铅铋混合液样品加入到250mL容量瓶中,加入5mL浓盐酸和2g过硫酸铵,用蒸馏水定容到刻度线。
同时,制备出一系列不同浓度的Pb和Bi混合标准溶液,进行校正使用。
2. 仪器操作
(1) 启动原子吸收光谱仪,打开天然气阀门,调节温度至适合的检测波长。
(2) 加载样品,先使用样品注射器对标准溶液进行定量滴定,然后进行样品的测定。
(3) 同时,设定Pb和Bi的检测波长,并进行下一次测定。
3. 测量数据处理
(1) 根据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和已知浓度的结果,建立浓度-吸光度的标准曲线并进行
线性拟合。
(2) 根据样品的吸光度值,从标准曲线上查看对应的浓度值,计算出样品中Pb和Bi 的含量。
(1) 样品和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应不低于0.998,若低于此值,则需要重新检测。
(2) 若检测偏离标准曲线范围,应重新检测样品;若仍然偏离,则需重新制备标准曲线。
四、实验结果
本实验连续测定了10个样品的Pb和Bi含量,并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分别测量得到了吸光度值,建立了标准曲线,计算出了各样品中Pb和Bi的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铅铋混合液的Pb和Bi含量测定结果
样品编号Pb含量(mg/L) Bi含量(mg/L)
1 20.18 10.15
2 21.29 9.53
3 20.8
4 10.31
4 20.77 10.07
5 20.14 9.93
6 20.91 10.58
7 20.30 10.11
8 21.03 9.80
9 20.26 10.05
10 20.76 10.23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本实验方法测得的Pb和Bi的含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五、结论
本实验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技术连续测定了铅铋混合液中Pb和Bi的含量,结果具有较高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其测定结果可以为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良好的参考和支持,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