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学案(清风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109.50 KB
- 文档页数:3
香菱学诗【学习目标】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经、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的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明,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4、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自主预习】1、读课文两遍,用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新词的障碍。
2、走近作者。
3、走进作品及背景。
【合作探究】1、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概述香菱学诗的三个过程。
3、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香菱学诗的专心?4、“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可叹”、“可笑”的内容分别指什么?这句用的是什么描定手法?5、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香菱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词语回答)6、“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香菱的什么性格特点?7、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8、本文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当堂评价】1、从文章中你觉得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2、完成对联: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拓展提升】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红楼梦》的歇后语。
【课后检测】完成课后T二、三。
第二课时【自主预习】1、找出文中黛玉教诗的句子。
2、黛玉告诉香菱作诗要注意哪三个方面?3、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0.香菱学诗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积累文中的诗词文化知识,从香菱学诗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示。
3.了解香菱为什么对诗如痴对醉,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4.理解《红楼梦》主题思想。
一、走近作者曹雪芹,字 ,号_____________,又号芹圃、___________ 。
祖籍辽阳。
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
后因多次与宫廷斗争有牵连,家道逐渐败落。
曹雪芹晚年流落到北京西郊,生活十分穷困,靠朋友接济和卖画维持生计。
他性格豪放,喜欢饮酉,多才多艺,工诗善画。
“诗笔有奇气”.诗风接近唐代寿人李贺。
他有骨气,孤傲不屈,疾恶如仇。
在穷困艰难的环境里,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坚持写作《红楼梦》。
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80回的稿子(生前已传抄行世),80回以后也可能有部分残稿,但佚失不传。
今传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
二、关于<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
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风、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
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三、字词积累1.字音仄.声(zè) 应场.( ) 庾.信( ) 蘅.芜苑( ) 三味.( ) 腻.烦( ) 暧.暖( ) 请柬.( ) 胡诌.( ) 颦.( ) 嘟哝.( ) 穿凿.( ) 姊.妹( ) 怔.怔( ) 暖香坞.( )画缯.( ) 鳏.鳏( )2.词义造化:福气;运气。
香菱学诗教学目标1.了解《香菱学诗》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倾向。
2.理清《香菱学诗》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导入著名的作家王蒙说“几乎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应的共振。
《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
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所以你有一瓢浅,就从红楼梦中能够舀出的也就是一瓢,你是一片汪洋,你从红楼梦中感受到的也就是汪洋。
二、品诗导语:今天我套用《百家讲坛》栏目中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的说法,让我们一起去品香菱写的诗,说的话,做的事。
1、品香菱写的第一首诗: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2、品香菱写的第二首诗: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3、品香菱写的第三首诗: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同桌讨论: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怎么样?4、结语: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5、拓展:通过以上香菱写的三首诗比较鉴赏,你有什么收获?特别是对你的写作有何帮助?让学生自己感悟出,写作的第一要义在于感情,而非辞藻的华丽。
三、品人1、介绍香菱身世2、研讨香菱和黛玉的性格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由一半的小组分析香菱,另一半的小组分析黛玉。
学习任务:找出课文香菱或黛玉的语句,分析她们的性格特点。
小组汇报:各小组派一位代表,汇报小组学习结果。
四、品文1、探讨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再读课文,思考:香菱学诗为什么会成功?2、反思学过本文以后,你觉得对我们学习有何借鉴?五、结语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品诗、品人、品文,在曹雪芹的带领下体会了怎样写诗,怎样做人,怎样学习。
《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6篇)香菱学诗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香菱的性格。
2、香菱学诗给学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二、简介香菱身世。
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三、分析香菱学诗的情节。
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如“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
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
”“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4、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
第三首是: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简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
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四、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
转益多师,不耻下问。
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五、总结。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优秀6篇】布置作业:篇一1、课外阅读《红楼梦》的有关章节,浅析黛玉性格的复杂性。
2、香菱与宝钗是姑嫂关系,同住一室,香菱为什么不跟宝钗学诗?3、写一篇读后感:香菱学诗的启示。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篇二达标训练1.填空。
《香菱学诗》一文选自________,该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列为我国“四大古典白话小说”。
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小说家________(姓名),名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
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
2.文中黛玉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而宝钗却说她“本来呆头呆脑的”,两个人的看法截然不同,是否矛盾?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列举你学过的李白、杜甫、王维的诗各一首,并选其中一首说说它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提高1.一个孤苦的女子,痴心学诗,是对艺术的崇拜,还是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你从中得到些什么样的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是香菱诗作的第三稿(即“梦中所得”那一首),仔细品味一番,说说跟前两稿相比,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20.《香菱学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2、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批注法读书,学会留心揣摩字句。
2、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三首诗的比较赏析,探究香菱学诗的过程,从中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香菱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让我们一起在《香菱学诗》一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曹雪芹(1715~1763)是清代小说家。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先世本是汉人,后成为满洲正白旗“包衣”。
从曾祖父曹玺起,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60年,成了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
后因清宫内部斗争激烈,其父被株连,获罪削官,家产被抄,家道日渐衰微。
曹雪芹一生恰值曹家由盛极而衰的时期。
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贫困。
1762年他的小儿子夭亡,曹雪芹悲痛欲绝,一病不起。
1763年2月12日终因贫病无医而去世。
曹雪芹是一位诗人,其诗立意新奇。
他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
曹雪芹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文学巨著《红楼梦》。
2、写作背景:《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苦。
小说第1回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曹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还不到50岁,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6篇《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篇一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六重对话的阅读方法。
2.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对话分析法。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并配上红楼女子图片)。
师:听着这曲《枉凝眉》,让我们走进文学巨著《红楼梦》!《红楼梦》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铸就的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文学巨著。
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
”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之高。
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品析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香菱学诗》。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学习观照的阅读方法。
2.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标题是个主谓短语,假如在标题中添进一个字,来形容香菱学诗的状态,你觉得应填什么字?香菱学诗(苦、乐、善、喜、痴…..)作者曹雪芹是怎样评价香菱学诗的?[从文章第八自然段找出八个字---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师:可见曹雪芹对香菱学诗是给予了高度评价,那么香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她的身世和故事背景又如何呢?三、多边观照,深入理解1.简要介绍香菱身世和故事的背景,引出话题。
【结合三幅图片简介人物身世。
】明确:香菱,原名英莲(谐音应怜),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掌上明珠。
三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命运坎坷、饱受摧残的香菱最终年纪轻轻不幸重病而亡。
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却不同凡响,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
香菱学诗教师寄语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3.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4.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教学难点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助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交流预习1. 温故知新展示收集的资料:①关于《红楼梦》②关于曹雪芹③关于香菱2.探索新知①字音王摩诘应瑒颦儿诲人不倦香榭鳏鳏沁芳亭怔怔②释义起承转合:不以词害意:地灵人杰:穿凿:诲人不倦:③文学知识《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作者,名,字,号,代家。
二、互助探究1.互助学习①大声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粗知文章大意。
(范读、领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②疏通文意,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逐段疏通,学生提问不理解的词语义,小组内及小组间解答,师帮助,生在书上或讲学稿上做好记录,以便积累。
)三、2.合作探究学生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三、分层提高1.分层练习1、请拿出你的阅读笔记,说说你眼中的香菱。
2、在学生分析人物的同时,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明晰: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2.交流提高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香菱的学诗经历中,你有何所获?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语文学习呢?。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方法。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学习并运用本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诗歌的情感。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方法。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香菱学诗的心理变化过程。
诗歌鉴赏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香菱学诗的画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香菱学诗的过程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什么?”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香菱学诗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如何克服的?”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汇报内容包括:香菱学诗的过程、方法、心理变化等。
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借鉴,完善自己的答案。
4.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进行讲解,重点分析香菱学诗的心理变化过程。
讲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把握诗歌主题、分析诗歌结构、品味诗歌语言等。
5.课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
学生展示自己的鉴赏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香菱学诗的心得体会。
2.选取一首诗歌,进行鉴赏练习,下周上课时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教师还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香菱学诗
【学习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经、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的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明,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4、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1、读课文两遍,用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新词的障碍。
2、走近作者。
3、走进作品及背景。
【合作探究】
1、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概述香菱学诗的三个过程。
3、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香菱学诗的专心?
4、“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可叹”、“可笑”的内容分别指什么?这句用的是什么描定手法?
5、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香菱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词语回答)
6、“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香菱的什么性格特点?
7、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8、本文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当堂评价】
1、从文章中你觉得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
2、完成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拓展提升】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红楼梦》的歇后语。
【课后检测】
完成课后T二、三。
第二课时
【自主预习】
1、找出文中黛玉教诗的句子。
2、黛玉告诉香菱作诗要注意哪三个方面?
3、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
1、归纳香菱学诗反映出的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方法。
2、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帮助?
【当堂评价】
精读“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
’宝玉不答。
”选段,回答问题。
1.试指出香菱第一稿中“措词不雅”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评价香菱第一稿中,黛玉和宝钗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例说明文中的侧面描写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文中黛玉的形象及其教学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文中着默较多的有三个女性,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说她们的性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