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荐的古诗——泊秦淮
- 格式:ppt
- 大小:597.50 KB
- 文档页数:13
杜牧的古诗杜牧的古诗(15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牧的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牧的古诗1《泊秦淮》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
其全文诗词如下: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前言】《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⑴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⑵烟:烟雾。
⑶泊:停泊。
⑷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⑸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翻译】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赏析】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泊秦淮》。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泊秦淮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
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注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lì)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泊:停泊。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鉴赏杜牧(803-853),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以济世之才自负。
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
以七言绝句著称。
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全唐诗》收其诗八卷。
《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泊秦淮》的赏析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作者介绍: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注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烟:烟雾。
泊:停泊。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
《泊秦淮》诗歌赏析《泊秦淮》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诗歌,以其独特的主题、艺术手法、语言特点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备受赞誉。
以下是关于这首诗歌的详细赏析,主要从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诗歌主题《泊秦淮》的主题是描写秦淮河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诗人通过对秦淮河夜景的描绘,寓言了晚唐社会的衰败和没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不思进取的批判。
二、艺术手法1.寓言和象征:诗人运用寓言和象征手法,通过描绘秦淮河夜景,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不思进取的批判。
这种手法使得诗歌的表达更为含蓄和深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细腻的描绘:诗人通过对秦淮河夜景的细腻描绘,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形象地表现了秦淮河夜景的美妙和神秘,使得诗歌的画面感十分强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对比和反衬:诗人运用对比和反衬手法,通过描绘秦淮河夜景的繁华与社会的衰败没落相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不思进取的批判。
三、语言特点1.简练明快:杜牧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用词精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冗长的句子,使得诗歌的表达更为直接和有力。
2.平易近人:杜牧的诗歌语言平易近人,贴近百姓的生活和情感,使得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传播力。
3.韵律和谐:杜牧的诗歌语言韵律和谐,富有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好的听觉效果。
四、文化内涵《泊秦淮》是一首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诗歌。
它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衰败和没落,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通过对秦淮河夜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生命运的关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
同时,《泊秦淮》也展示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多元,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真实面貌。
总之,《泊秦淮》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主题、艺术手法、语言特点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备受赞誉。
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不思进取的批判,也展示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多元。
杜牧《泊秦淮》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排行十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以祖居长安南樊川,世称“杜樊川”。
文宗大(太)和二年(828)进士,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
旋应沈传师之辟,为江西、宣州幕吏。
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掌书记,世称“杜书记”。
入朝为监察御史、左补阙,复出为黄、池、睦三州刺史。
再入为司勋员外郎,因称“杜司勋”。
出为湖州刺史。
官终中书舍人,故世称“杜舍人”。
因中书舍人尝称紫微舍人,故又称“杜紫微”。
两《唐书》有传。
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诗学杜甫,时称“小杜”。
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古体诗风格跌宕豪雄,近体诗更富独创性,特别是绝句,能于拗折峭健之中,兼寓风华掩映之美,充溢着一种俊爽清丽而又明快自然的情韵。
与李商隐齐名,而风格各有特色。
为别于李白、杜甫,时号“小李杜”。
明人杨慎曰:“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
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
”(《升庵诗话》卷五)现存诗五百余首,有《樊川文集》行世。
【原文】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1]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2] ,隔江犹唱《后庭花》 [3] 。
【注释】[1]笼:笼罩。
[2]商女:歌女,或指商人妇。
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扬州市里商人女,来占江西明月天。
”白居易《盐商妇》:“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
”[3]《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属乐府吴声歌曲,为陈后主所作。
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
”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亦云:“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解读】秦淮,即秦淮河,流经今南京市区西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时所凿,向为游览胜地。
陈寅恪说:“牧之此诗所谓‘隔江’者,指金陵(即今南京)与扬州二地而言。
《泊秦淮》古诗解析泊秦淮古诗解析泊秦淮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古诗,描绘了诗人泊舟在秦淮河畔的景色和他内心的所思所感。
本文将对《泊秦淮》进行深入解析,从诗歌结构、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诗歌结构《泊秦淮》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四句十六个字。
整首诗共分为两个对仗押韵的句子。
第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以“烟”、“沙”两个音为平声押韵,营造出秦淮河流域的宁静与美丽;第二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同样以“淮”、“家”两个音为平声押韵,揭示诗人夜晚泊舟的场景。
整首诗行井然有序,结构紧凑,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节奏感。
二、意象运用《泊秦淮》通过描绘具体的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使得诗歌中充满了细腻的意象。
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通过“烟笼”、“寒水”、“月笼”等词语,将夜晚的秦淮河与月光、波光等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恬静而优美的画面。
第二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则通过“夜泊”、“秦淮”、“酒家”等词语,将夜晚泊舟的场景与夜游秦淮的人们欢声笑语的场景相互映衬,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些意象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了诗人对夜晚秦淮的独特感知。
三、情感表达《泊秦淮》通过景物的描绘,隐含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表达了诗人对秦淮夜晚的宁静和美丽的赞美之情。
第二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则传达了诗人夜晚泊舟、游览秦淮的畅快心情。
整首诗意境宁静,恰如其分地展示了诗人对河畔风光的独特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泊秦淮》是一首构思巧妙、情感真挚的古诗。
通过精妙的词句运用和生动的意象描绘,诗人成功地将自然景色与情感表达相结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秦淮的美丽夜景,同时也折射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受。
阅读《泊秦淮》正如漫步秦淮河畔,亲身体验那份宁静与美丽,令人陶醉其中。
小学语文-小学生古诗——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②,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③不知亡国恨,
隔江④犹唱《后庭花》⑤。
【注释】
①秦淮:即秦淮河。
②烟笼句:烟、月都笼罩着水和沙。
③商女:指卖唱的歌妓。
④江:指秦淮河。
⑤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
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作的舞曲名。
著名的淫靡歌曲,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大意】
轻烟和月光,笼罩着清冷的河水和两岸的沙滩,夜晚小船停泊在秦淮河畔的酒家旁。
卖唱的歌女不懂得靡靡之音曾导至亡国之恨,在江那边还唱着那《玉树后庭花》。
【赏析】
这首诗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
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之思。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
【链接】
杜牧,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中进士,先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曾做过黄州、池州、睦州等刺史。
最后官至中书舍人。
是晚唐的一位杰出诗人。
他早年很有政治抱负,清狂放荡。
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著有《杜樊川集》二十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
他的诗歌,风格豪爽清丽,尤其擅长写景的七言绝句。
⼈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泊秦淮杜牧烟笼寒⽔⽉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的清辉洒在⽩⾊沙渚之上。
⼊夜,我将⼩⾈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陵歌⼥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树后庭花》。
赏析:这⾸诗是诗⼈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运⽤⽅⾯也颇见⼯夫。
⾸句写景,“烟”“⽔”“⽉”“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幅朦胧清冷的⽔⾊夜景,渲染⽓氛,朦胧中透出忧凉。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
秦淮⼀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
因此昔⽇那种歌舞游宴的⽆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此时的思绪之中。
后两句由⼀曲《⽟树后庭花》引发⽆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对“商⼥”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了不以国事为重、纸醉⾦迷的达官贵⼈,即醉⽣梦死的统治者。
“犹唱”⼆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管世铭甚⾄称其为唐⼈七绝压卷之作。
诗⼈深夜泊⾈秦淮河畔,隔江传来商⼥《⽟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
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不以历史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
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与诗⼈⼼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
这是⼀⾸触景⽣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醉⽣梦死的腐朽⽣活。
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纵情声⾊、寻欢作乐的场所。
诗⼈夜泊秦淮,在茫茫沙⽉、迷蒙烟⽔中眼见灯红酒绿,⽿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情,顿⽣家国兴亡之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下的晚唐命运。
泊秦淮古诗词赏析泊秦淮,古传七绝诗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它以其简洁而深远的意境,娓娓道来的句句真情,令人陶醉其中。
本文将从字句、意境和作者的创作手法三个方面进行泊秦淮古诗词的赏析。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字句运用泊秦淮这首古诗词,以其简洁明了的字句表达了丰富的意象。
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通过四个短小有力的字句,将夜晚的景色娓娓道来,给人一种清冷寂寥之感。
次句“夜泊秦淮近酒家”,五个字句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揭示了舟船停泊的地点以及此处的繁华景象,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末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八个字句散发出一种悲凉的色彩,既表达了商女的天真纯洁,亦展示了她对于亡国的无知,使人既感慨万分又为之动容。
意境营造泊秦淮通过简洁的字句勾勒出一幅幅意境丰富的画面。
诗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让人感觉到夜晚的寒冷和湿润,似乎能看见烟雾笼罩的河面,月光照射在沙滩上,令人陶醉。
而“夜泊秦淮近酒家”,则展现了秦淮河畔酒楼的繁华,街灯照亮河岸,人们在此喧哗嬉戏,一派热闹景象。
末句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则给人以深思。
商女在歌唱的同时却并不知道国家的亡丧,如同那道隔江的河水,永远流淌着,不曾停歇。
创作手法通过对字句和意境的运用,泊秦淮呈现了诗人独特的创作手法。
首先是字句的简练而有力,句句都能道出诗人内心的感悟,没有丝毫多余的修饰,给人以一种刻骨铭心的感觉。
其次是意境的营造,诗人通过简单的景物描写,勾勒出了丰富的情感,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美丽而动人的画面。
最后是创作主题的把握,泊秦淮以“商女”为主题,通过描写她的纯真和对国家的无知,展示了历史的沧桑和世事的无常,给人以深思。
泊秦淮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颗明珠,它以其简洁而深远的意境,真实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通过对字句、意境和创作手法的赏析,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泊秦淮古诗词的内涵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