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泊秦淮》
- 格式:docx
- 大小:22.97 KB
- 文档页数:13
七年级泊秦淮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杜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的大意,品味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2、难点(1)感受诗歌含蓄深沉的风格,理解诗人借古讽今的思想。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历史沧桑感和现实忧思。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赏析法:对诗歌的语言、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2、写作背景《泊秦淮》是杜牧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
当时的唐王朝国势日衰,内忧外患,而秦淮一带却是达官贵人享乐游宴的场所。
诗人泊船秦淮河畔,看到晚唐的达官贵人仍过着纸醉金迷、寻欢作乐的生活,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借古讽今的七绝。
五、学习过程(一)预习导航1、初读诗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泊()秦淮商女()后庭花()2、解释下列词语。
(1)泊:(2)商女:(3)后庭花:3、搜集有关秦淮河的资料,了解其历史和文化。
(二)课堂探究1、朗读诗歌(1)听录音范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自由朗读,读出诗歌的韵味。
(3)小组内互读,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2、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大意。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和完善诗意的理解。
3、赏析诗歌(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犹唱”二字有何深意?(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探究主旨(1)诗人借陈后主的亡国之音《后庭花》,想要讽刺的是什么?(2)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首诗的现实意义。
泊秦淮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杜牧的相关知识。
(2)运用多种方式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用声音传达诗人情感。
(3)能根据五种表达方式找得到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第三四句是抒情。
能自己得出首句是描绘出了一幅朦胧清幽淡雅的水色夜景图,及渲染的凄清悲凉的氛围。
(4)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某些关键词的意义,比如“笼”“寒”“犹”等等。
(5)能理解诗人的借古讽今的写法,并深入理解诗人真正抨击的对象是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统治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名家范读,自由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多种方式读准诗歌字音,读出节奏。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根据课文下的注释了解古诗大意,并能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3)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南朝及晚唐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2)理解作者的感慨: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的忧虑和愤慨。
认清当时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本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读准古诗掌握节奏,通过深入探究部分的学习了解诗的深沉情感。
(2)通过教师有浅入深的讲解,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 3) 掌握首句描绘的一幅朦胧清幽淡雅的水色夜景图,及渲染的凄清的氛围。
理解“寒”字的深沉含义。
(4)理解“犹”的含义及作用,作者抨击的真正对象。
教学难点:(1)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南朝及唐末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2)理解作者的感慨: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的忧虑和愤慨;认清当时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本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师生谈话法,任务引导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法,对比阅读法。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一. 教材分析《泊秦淮》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描绘了诗人夜晚泊船秦淮河边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泊秦淮》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朗读、理解和欣赏有一定的基础。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古诗词鉴赏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唐代诗人及其背景知识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泊秦淮》。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4.了解唐代诗人张继及其背景知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释: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2.诗文内容的理解:诗人通过描绘秦淮河边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3.古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如何从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和解读古诗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背景知识和重难点词语。
2.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
3.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5.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和解读古诗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诗文内容、背景知识、重难点词语解释等。
2.相关资料:关于唐代诗人张继的介绍、秦淮河的图片等。
3.音响设备:用于播放古诗词朗诵或音乐。
4.作业纸:用于布置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张继及其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生活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诗文《泊秦淮》,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重难点词语进行解释,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泊秦淮》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并能够准确默写2、能够赏析诗中名句3、能够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1、能够赏析诗中名句2、能够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一、简介作者:杜牧:唐代的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持续,民不聊生。
他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后来,因为卷入党派纷争的政治旋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施展。
著有《樊川文集》。
二、写作背景: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这条河位于江苏省。
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因为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所以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三、学生朗读诗歌《泊秦淮》四、理解诗歌大意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光映照着水边的沙滩,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上,与岸边的酒店靠得很近。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卖唱的歌女哪里懂得亡国的悲与恨,还在对岸的酒楼里高唱《后庭花》。
五、诗歌赏析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两个“笼”字将轻烟、寒水、淡月、白沙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冷清、愁寂的画面。
2、任选角度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角度一:借用南朝后主作《玉树后庭花》的典故,表面上是批评歌女,实际上是批评那些纸醉金迷、不关心国家大事的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角度二:“犹”是还的意思,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联想和对现实的忧虑。
表面上是批评歌女,实际上是批评那些纸醉金迷、不关心国家大事的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六、诗歌感情:1、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七、课堂检测1、融情于景,描绘秦淮河朦胧、淡雅、冷清、愁寂景象,点明时间、地点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的句子:__________2、杜牧在《泊秦淮》中抒发兴亡之感的句子: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泊淮》1.易错字易错字笼(lǒng)隔江(gé)2.词语解释词语解释笼:笼罩。
笼罩。
泊:停泊。
停泊。
商女商女::歌女。
歌女。
后庭花后庭花::曲名曲名,,《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亡国之君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杜牧杜牧(803-852),(803-852),(803-852),字牧之字牧之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京兆万年((今)人,唐代文学家。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他的《清明》一诗十分有名。
明》一诗十分有名。
【文题解说】【文题解说】泊,停泊。
淮停泊。
淮,,指淮河指淮河,,淮河流经的夫子庙一带淮河流经的夫子庙一带,,在六朝时十分繁华。
《泊淮》写客中偶感十分繁华。
《泊淮》写客中偶感,,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隐忧。
【创作背景】【创作背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淮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后庭花》在船上听见歌女唱《后庭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
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佣兵自固佣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诗篇。
《泊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泊淮》通过对乱世之中统治者的昏庸无道通过对乱世之中统治者的昏庸无道,,歌女的不知亡国之恨的描写亡国之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担忧以及无助之情。
情。
泊淮泊淮此诗是诗人夜泊淮河时触景感怀之作此诗是诗人夜泊淮河时触景感怀之作,,前两句写淮河夜景,后两句抒发感慨后两句抒发感慨,,借后主借后主((叔宝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泊秦淮》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课外古诗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继。
这首诗以夜泊秦淮为背景,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和审美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审美能力上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领略诗歌的美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泊秦淮》的诗意、诗歌手法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鉴赏、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泊秦淮》的诗意,掌握诗歌手法,领略诗歌美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背景、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泊秦淮》的文本,供学生阅读。
3.参考资料:收集与《泊秦淮》相关的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同时,简单介绍诗人张继及其创作背景。
2.呈现(5分钟)让学生朗读《泊秦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导学案课题课型时间累计课时主备审核审批《泊秦淮》古诗赏析课XX X XX【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反复吟咏,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 过程与方法:把握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难点】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互助、启发点拨【预习提示】了解诗人并背诵诗歌【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2分)烟笼寒水月笼沙,。
,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资料链接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
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
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
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
26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
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施展。
除在地方上做过10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史,还曾任过监察御史、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
著有《樊川文集》。
三课内探究研读“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2“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3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研读“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同学们看注解,明确“商女”的意思。
2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
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3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4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四当堂检测(25分)1诗中渲染了一幅迷茫、冷落的水上夜景的诗句是:□□□□□□□,□□□□□□□。
2诗中借叙事斥责统治者腐化堕落,不顾国家安危,醉生梦死的诗句是:□□□□□□□,□□□□《□□□》。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之《泊秦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泊秦淮》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秦淮河畔泊船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形象地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夜泊牛渚怀古”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适合学生品味和鉴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泊秦淮》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文,对古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仍有限,对于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意境,提升审美情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泊秦淮》;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学会从意象和修辞角度分析诗歌,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懂得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泊秦淮》;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描绘秦淮河的夜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反复品读法:引导学生多次朗读诗歌,从语音、节奏、情感等方面把握诗歌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对比分析法:将《泊秦淮》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泊秦淮》1.易错字笼(lǒng)隔江(gé)2.词语解释笼:笼罩。
泊:停泊。
商女:歌女。
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他的《清明》一诗十分有名。
【文题解说】泊,停泊。
秦淮,指秦淮河,秦淮河流经的南京夫子庙一带,在六朝时十分繁华。
《泊秦淮》写客中偶感,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隐忧。
【创作背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
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佣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泊秦淮》通过对乱世之中统治者的昏庸无道,歌女的不知亡国之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担忧以及无助之情。
泊秦淮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河时触景感怀之作,前两句写秦淮河夜景,后两句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背景的把握,学生可以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默写。
学习杜牧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重点】背诵默写诗歌,积累古诗名句。
【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导入资料助读通读古诗悟情明理名句品评导入一:谈话型[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无题”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
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板书:泊秦淮)导入二:主题型[设计意图]通过叙述诗人的品质,激起学生的崇拜之情,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争连连,但统治者目光短浅,不知道危险已经近在眼前,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诗人面对此种景象,写下了《泊秦淮》一诗,抒发内心的愤慨。
一、资料助读[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情况,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关于作品: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两句写秦淮夜景,后两句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吸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关于背景:南京是六朝古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秦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诗篇,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二、初读古诗,通读诗句[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阅读全文,为下面了解文意奠定基础。
1.自由读古诗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师范读。
3.生配乐练读。
(古诗教学,重在意境。
在学生练读的过程中,播放出悠扬的古筝曲,有利于学生迅速入情入境,真切地感悟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4.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三、整体把握,感知古诗[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感悟诗歌的内容。
①再读诗歌,解决字词。
泊:停泊。
近:靠近。
笼:笼罩。
②理解诗的意境烟笼寒水月笼沙: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江面,月光照映着水边的沙滩,夜泊秦淮近酒家,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
(夜景)夜泊秦淮近酒家:交代时间、地点,“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恨事。
隔江犹唱后庭花:隔江还在把《后庭花》声声歌唱。
③赏析诗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四、理解诗意,赏析诗歌[设计意图]通过联系背景,使学生感悟讽喻的力量。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明确〕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江面,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明确〕迷蒙的烟雾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滩。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近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
(歌女)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明确〕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
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两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
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明确〕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的应该是那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明确〕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的人。
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明确〕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
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泊秦淮》是杜牧游经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
诗人泊舟于此,眼前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与忧愤。
泊秦淮写景:忧愁伤感抒情:讽刺揭露悲愤忧国链接一:杜牧《泊秦淮》诗歌鉴赏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淡无味了。
现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
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
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
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
这句诗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
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
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
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结构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
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
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