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县博物馆藏辽金时期铜镜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辽宁营口地区辽金文物鉴赏
辽宁营口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保存着丰富的文物遗迹,其中辽金文物更是文化宝藏中的珍品。
辽金文物是指辽代和金代的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辽金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
下面将针对辽宁营口地区的辽金文物进行简单的鉴赏介绍。
一、辽金铜镜
辽金铜镜是辽金文物中的代表性文物之一。
这些铜镜大多由铜制成,表面饰以各种图案,主要包括文字、动物、花鸟、山水等纹饰。
其中《金代铜镜》和《辽代铜镜》都是时间比较久远的铜镜,铜质较厚,光滑度比较高,图案也比较精美。
同时,这些铜镜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辽金文化的重要遗产。
二、辽金瓷器
辽金瓷器也是辽金文物中的重要品类。
这些瓷器多以青瓷为主,有的还包括白瓷、黑瓷等。
这些瓷器的制作技术非常高超,瓷器表面经过精细的加工,有的还饰以彩绘,纹饰精美细腻。
同时,这些瓷器也具有一定的功能价值和文化价值,是研究辽金时期瓷器制作技艺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料。
四、辽金刺绣
辽金刺绣也是辽金文物中的代表性文物之一。
这些刺绣经过精细的抽丝、刺针和绒线等工艺制作而成,图案多以动物、花鸟等为主,采用了不同的颜色和线条,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同时,这些刺绣还具有一定的功能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是研究辽金时期刺绣艺术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料。
总之,辽宁营口地区的辽金文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辽金时期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
这些文物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也是研究辽金时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广泛应用于历史、文物、博物馆等领域。
55乡音文化长廊 文藏故事XIANGYIN2023-05铜镜,又称“铜鉴”“照子”,在古人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正衣冠、妆尔容”的重要角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我国铜镜起源久远,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下至明清,可追溯大约4000年的发展演变进程,是贯穿中华文明发展进程而从未中断的物质文明。
明清时,西方人发明的玻璃镜传到中国,铜镜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中国古代铜镜形状多种多样,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葵花形、盾形、瓶形、钟形、桃形等等,大多由镜面、镜背、纽、纽座、主题纹饰、边缘、镜铭等组成。
作为艺术品观赏,铜镜的主要看点在其背面的主题纹饰,诸如几何纹、动物纹、植物花草纹、人物故事纹等等。
人物故事纹作为铜镜纹饰的一个大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
这类纹饰图案,通过写实的人物活动来表现社会生活场景,具象地描述了一个故事或是定格了一个瞬间,开了以社会生活实景取代商周时代抽象纹饰的青铜装饰艺术先河。
这类铜镜纹饰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文化内涵远远大于一般纹饰。
2023年3月3日,河北博物院推出《镜·相——中国古代铜镜展》,所展269件精品铜镜以河北博物院院藏为主。
展览中人物故事铜镜数量众多,而且以宋金时期的铜镜居多。
宋金时期,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最后一个繁盛阶段,铜镜艺术骋意创新不拘一格,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现撷取一组河北博物院藏宋金人物故事铜镜珍品,通过追溯镜中“故事”,还原古人寄寓其中的思想和期望,进一步探寻古人的信仰追求、审美趣味以及社会生活、时代风尚。
公元10世纪中期到13世纪末期,中国处在宋、辽、金、西夏多民族政权并列时代。
这一时期,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一直处于不断对峙局面。
由于连年战争,兵器用铜量很大致使铜源匮乏,民间铸镜需要官验而且按量计本,客观上影响了铜镜手工业的自由发展,由此也带动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注重实用而不求华丽。
具体到铜镜装饰纹样看,唐以前盛行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之类,这一时期已鲜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鱼虫、自然景物,以及人们喜闻乐道的人物故事。
从辽金时期出土文物看当时文化发展状况
杜若铭
【期刊名称】《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卷),期】2024()3
【摘要】文章通过对辽金时期出土文物进行分析,探讨了当时文化发展的状况。
从陶瓷器、铁器、玉器、书画作品和古城遗址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了辽金时期的平民文化、军事文化、丧葬文化、士大夫文化和迁徙文化等特点。
陶瓷器反映了平民生活的多样性和繁荣;铁器揭示了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军事文化的特点;玉器与丧葬礼仪相关,展示了对丧葬文化的重视;书画作品显示了士大夫文化的兴盛;古城遗址揭示了迁徙文化的存在。
这些出土文物为深入了解辽金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线索,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面貌。
对于研究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辽金时期出土文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总页数】4页(P150-153)
【作者】杜若铭
【作者单位】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宋辽金时期铜镜发展状况初探
2.宋辽金时期沧州地区经济文化状况分析
3.从吉林省白城境内辽金时期的窑址看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4.从出土文物看辽金时期的克山经济
5.从辽宋金时期的清明节俗看文化传统的变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杨海霞
作者机构: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出版物刊名: 美与时代:创意(上)
页码: 35-3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8期
主题词: 宋辽金时期 铜镜 分类研究 鸟纹 装饰纹样 宋代文人 美术风格 五代十国
摘要: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与纷争之后,唐代绚丽华贵的艺术思想,逐渐被宋代文人宁静恬适的艺术情趣所取代,并引起了当时民间工艺美术风格的转变。
在铜镜的装饰纹样上,唐代盛行的将镜背装饰完美无缺的各种珍禽瑞兽、奇花异草,在宋代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花鸟虫鱼,以及当时人们喜闻乐道的各种人物故事。
呈现出的写实倾向宋镜的装饰题材及构图布局。
大体可以看作是辽金铜镜制作的范本,具有辽金风格的铜镜也开始出现在宋朝统治区域内。
乌兰察布市境内的辽⾦古城遗址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境内的辽⾦古城遗址节选⾃《乌兰察布史》乌兰察布地区发现有辽⾦辽朝时期古城址10多座,辽⾦时期古墓葬20多座。
五代时期墓葬2座,辽⾦时期村落遗址在全市⼤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淤泥滩古城遗址,位于凉城县麦胡图镇淤泥滩村城⼘⼦,紧靠岱海东北边缘。
古城为长⽅形,东西504⽶,南北323⽶。
四⾯城墙,中间开门,各门均有瓮城,四周有⾓楼遗迹。
古城中遗物有黄⽩⾊铁锈花粗釉瓷⽚,反⾯布纹素⽡及沟纹砖,发现有三彩碟、酱釉鸡腿瓶、瓷狗等,出⼟有⼈形陶砚、铁犁铧和⼤定通宝、皇宋通宝、咸平元宝等古钱币。
被专家考定为辽朝时宣德县和⾦朝时宣宁县县城古城遗址,直到元朝时继续沿袭,仍为宣宁县县城。
马莲滩古城遗址,位于凉城县六苏⽊镇马莲滩和胜庄西北约500⽶处。
古城为长⽅形,东西长约370⽶,南北宽约300⽶。
出⼟⽂物有⽯磨盘、车架⼦、铜流星、铁⼑及治平通宝、熙宁元宝、元丰通宝、⾄和元宝、元符通宝等北宋钱币。
古城内定窑⽩瓷⽚较多,存有⽯柱基础及砖、⽡⽚很多。
距古城西南约1公⾥有凸出地⾯的⾼⼤⼟堆,可能是与古城有关的古墓群,发现有鎏⾦帽饰及铜带钩等殉葬品。
属于辽朝什么城址,待考。
芦家营古城遗址,位于兴和县芦家营村1.5公⾥处。
古城有曾被洪⽔及泥⼟掩埋的痕迹,城墙遗迹不明显。
城内出⼟了⼤量的辽朝典型的粗绳纹青砖,还出⼟⽩瓷⼤罐,属宋朝时的粗瓷罐,和辽属于同⼀个时期。
在古城周围发现有辽代窖藏⼀处,藏有完整的餐具17件,具有少数民族特⾊。
铜釜、铜勺、铜筷制作精美,铜勺⼤⼩成套,推测⾮王爷不可使⽤,经专家鉴定是典型的辽朝时期制品。
该古城为辽朝时期的古城遗址,有的历史学者推断该城址为五代时的长青镇,辽朝升为长青县的县城遗址,但多数历史专家认为长青镇遗址应在明长城以南,治今⼭西阳⾼县⽩登镇。
⼟城⼦古城遗址,位于商都县城东北10公⾥处的西坊⼦境内。
古城⾯积30万平⽅⽶,西⾼东低依势筑成,城墙为⼟质夯筑,底宽9⽶,每隔50⽶筑马⾯1个,设南北两个城门,城西有庙址⼀处。
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铜镜展
羽状地文镜战国
四山纹镜战国
千秋万岁蟠螭纹镜西汉
延年益寿连弧纹镜西汉
星云纹镜西汉
延年益寿连弧纹镜西汉
铜镜正面,光亮如镜。
新有善铜博局镜新莽
神仙车马画镜东汉
永平七年七乳神兽尚方镜东汉
长宜子孙四神纹镜东汉
八瑞兽葡萄纹镜唐
楼阁人物故事镜宋
仙人龟鹤纹镜宋
穿花四凤纹镜宋
缠枝牡丹纹镜辽
忍冬纹镜辽
八花璎珞纹镜辽瓜瓞纹镜辽
八仙过海云纹镜元
双龙纹镜金
双鱼纹镜金
四神廿八宿纹镜元
四神廿八宿纹镜元
福寿双全人物纹镜明
状元及第铭文镜明
五子登科纹镜明
龙凤纹带柄镜清
湖州湖州薛晋侯造龙凤纹镜清。
滦平县博馆藏铜镜
王月华
【期刊名称】《文物春秋》
【年(卷),期】1997(000)001
【摘要】滦平县博馆藏铜镜王月华自1958年以来,滦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经文物普查和文物征集,共收藏铜镜40多面,上至汉代下至明代。
多数为圆形,还有葵花形、菱形、盾形,现将有明显时代特征的介绍如下:一、汉代镜1昭明镜1975年在后营子乡庄头营村出土。
镜作圆形,...
【总页数】5页(P1-5)
【作者】王月华
【作者单位】滦平县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5.2
【相关文献】
1.铜镜背面的故事——馆藏宋、金时期人物故事铜镜鉴赏 [J], 刘娇
2.天水市博物馆藏Z0933清白连弧纹铜镜再探——铜镜铸造年代和铸造背景的进一步探讨 [J], 陈红波
3.古代铜镜镜面加工修补痕迹现象浅议——以首都博物馆馆藏古代铜镜观察为例[J], 李健
4.我国古代铜镜常见纹饰浅析——以兰州市博物馆馆藏铜镜为例 [J], 张艳玲
5.运城博物馆"镜鉴古今一馆藏铜镜专题展"展出的中国古代铜镜 [J], 胡春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代铜镜的特征我一直对古代的物件特别着迷,辽代铜镜就是其中很特别的一种。
你要是看到辽代铜镜,肯定也会像我一样被它吸引得不行。
辽代铜镜啊,那造型就特别多样。
有圆形的,这圆形的铜镜就像天上圆圆的月亮一样,规规矩矩的,但是又充满着神秘的气息。
还有方形的呢,方形的铜镜给人一种方方正正的感觉,就好比一个坚守原则的卫士,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除了这常见的圆形和方形,还有八角形的铜镜,八角形的呀,就像是从神秘的八角宫殿里走出来的宝物,多了几分奇特和神秘。
这些不同的造型,每一种都像是在诉说着辽代工匠们的奇思妙想。
咱们再来说说辽代铜镜的纹饰,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得不得了。
有花卉纹饰的铜镜,那些花卉就像是被工匠们赋予了生命一样,一朵朵栩栩如生。
我曾经看到过一面有牡丹纹饰的铜镜,那牡丹的花瓣仿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真像活的一样。
你说神奇不神奇?还有动物纹饰的铜镜呢,像龙纹铜镜。
龙在辽代人的心中肯定也是非常神圣的存在,铜镜上的龙就像是要冲破镜面,一飞冲天似的,张牙舞爪,威风凛凛。
这龙纹啊,刻画得细致入微,每一片龙鳞都好像在闪闪发光。
还有那凤纹铜镜,凤就像是百鸟之王,在镜面上高傲地展示着自己的美丽,它的羽毛仿佛都透着一种优雅的气质。
辽代铜镜的工艺那也是相当精湛的。
从铜镜的边缘看,那线条流畅得就像山间流淌的清泉,没有一点磕绊。
制作铜镜的工匠们肯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你想啊,在那个没有现代工具的时代,他们是怎么做到把铜镜打磨得如此光滑的呢?就像是有魔法一样。
有的铜镜上面还有铭文,这些铭文可不是随随便便刻上去的。
它们就像是在给我们讲述着辽代的故事,有的是吉祥话,有的可能是主人的名字或者对生活的期许。
这些铭文的字体也是很有特点的,有楷书的规整,又有着辽代独特的韵味。
我有个朋友,他对辽代铜镜也是爱得不行。
有一次我们俩一起去看一个辽代铜镜的展览。
他站在一面铜镜前,眼睛都直了。
他说:“你看这铜镜,就像是一个小世界一样。
”我深有同感。
在那小小的镜面上,承载着辽代的文化、信仰和艺术审美。
平泉县博物馆藏辽金时期铜镜
作者:王烨
来源:《文物春秋》2010年第04期
【关键词】平泉县博物馆;辽金时期;铜镜;纹饰
【摘要】在平泉县博物馆收藏的众多历史文物中,辽金时期的铜镜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择其要者,分别从质地、造型、制作工艺和纹饰等方面予以介绍,并简要分析了其历史和工艺价值。
平泉县地处华北、东北、内蒙古的结合部,是沟通华北与东北、中原地区与内蒙古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历史上许多民族都曾经在这里跃马横刀,驰骋逐鹿,给平泉留下了多民族文化的历史印记。
在平泉县博物馆收藏的众多历史文物中,辽金时期的各式铜镜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研究当时平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实物资料。
现择其要者简介如下。
辽代瑞兽葡萄镜(340)1984年平泉县小寺沟镇出土。
圆形,黄铜质地,伏兽钮,无钮座。
一周凸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二区,内区饰形态各异的6只瑞兽,弦纹内侧边缘饰等距离的9串葡萄,葡萄之间有枝叶相互缠绕。
外区饰12只飞鸟掩映在环绕成圈的葡萄枝蔓之间,12串葡萄均匀地爬满界圈,镜缘饰花点纹。
直径12.8厘米,缘厚0.8厘米,重450克。
制作工艺较粗糙,镜钮边有铸造时留下的堆积物(图一)。
辽代四蝶花卉镜(163)1977年11月平泉县土产公司拨交。
圆形,圆钮,无钮座,钮孔中残留有一段长2厘米的细铁棍。
两周凹弦纹将镜背划分为内外区,内区为素面,外区弦纹边缘饰等距离的4只蝴蝶,其外侧饰两周阴刻菱形纹,菱形纹外满饰花卉图案。
素宽缘,斜圆唇,直径25厘米,缘厚0.3厘米,重850克(图二)。
辽代海兽葡萄镜(176)1977年10月平泉县黄土梁子乡高台子村黄玉芹捐献。
黄铜质,圆形,蛙钮,无钮座。
一周凸弦纹将镜背划分成内外区,内区饰形态各异的海兽6只,海兽与弦纹之间饰葡萄、枝叶纹,外区满饰葡萄枝蔓纹,几只飞鸟掩映在枝叶中,镜缘饰花云纹,纹饰模糊。
镜面微鼓,直径13厘米,缘厚0.8厘米,重540克(图三)。
辽代四蝶连珠纹镜(161)1980年10月平泉县台头山乡小吉沟辽墓出土。
圆形,半球形钮,连珠纹钮座,镜体镀银。
四条连珠纹直线将镜背分为四区,每区内各饰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近缘处饰一周连珠纹。
斜平缘,直径12.1厘米,缘厚0.2厘米,重150克(封三,1)。
辽代镀银连珠四蝶纹镜(199)1979年平泉县土产公司拨交。
圆形,半球形钮,连珠纹钮座,镜体镀银。
镜钮外饰对称的4只蝴蝶,近缘处饰一周连珠纹。
宽平缘,镜体较轻,直径12.6厘米,缘厚0.2厘米,重145克(图四)。
辽代朱雀瑞兽葡萄镜(159)1983年平泉县双洞子乡出土。
圆形,龙钮,无钮座。
一周凸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区,弦纹上饰栉齿纹,内区饰瑞兽葡萄纹,外区饰朱雀葡萄纹,纹饰凸起明显。
直缘,外高内低,缘内满饰葡萄纹。
直径16.4厘米,缘厚1.3厘米,重1150克(封三,2)。
辽代朱雀瑞兽葡萄镜(160)1983年平泉县双洞子乡出土。
圆形,蟾蜍钮,无钮座。
一周凸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区,两区均满饰朱雀瑞兽葡萄纹。
直缘,外高内低,缘内饰一周葡萄纹。
直径19.7厘米,缘厚1.2厘米,重1600克(图五)。
金代双鱼镜(359)1988年平泉县范杖子乡仓子村王正明捐献。
圆形,半球钮,无钮座。
两条鲤鱼首尾相接,绕钮同向游弋,鱼鳞刻画细密清晰,尾向外翻,做工精细,造型逼真,地衬以海水波涛纹。
素面高缘,在镜缘右侧有錾刻的四个汉字“□京宫出”。
直径10.8厘米,缘厚0.4厘米,重250克(图六)。
金代喜鹊登梅镜(532)1988年平泉县黄土梁子镇双河乡11组梁申捐献。
圆形,桥钮,圆钮座。
镜背上部为喜鹊登梅图案,下部为一弯明月倒映于水面,缘边饰一周回纹。
窄缘,斜平唇,直径17.6厘米,缘厚0.5厘米,重700克(封三,3)。
金代双鱼纹镜(175)镜体硕大厚重,半球形钮。
钮座外铸首尾相接的鲤鱼两条,身披鳞甲,鱼鳍明显,尾部扭向一侧,动感强烈,底衬水波纹,双鱼外侧有凸弦纹一周,其外铸莲蓬、莲叶相间的花纹一周。
宽平缘,镜缘一侧刻“铜院□”3字,说明曾经金代官府检验过。
直径30.5厘米,缘厚0.8厘米(封三,4)。
金代童子莲荷镜(603)1990年7月平泉县平房乡房身村一组吕付清捐献。
圆形,桥形钮,无钮座。
钮左右各有一童子双手举起,手持莲花,两朵莲花在空中摇曳,童子脚踩莲枝,下方有一片荷叶飘荡。
窄素平缘,镜面及镜背锈蚀严重,直径9.7厘米,缘厚0.4厘米,重204克(图七)。
金代花卉镜(188)1981年9月平泉县蒙和乌苏乡出土。
圆形,桥形钮,无钮座。
钮外饰等距离的3朵牡丹花,花间枝叶缠绕,钮下方有一六角凉亭,亭台、亭柱凸起清晰,柱顶端呈圆球状,近缘处饰一周连珠纹。
素宽缘,斜平唇,直径14厘米,缘厚0.5厘米,重440克(图八)。
金代柳毅传书镜(190)1981年9月平泉县蒙和乌苏乡出土。
圆形,桥形钮,无钮座。
钮左侧沿镜缘饰一株大树,枝叶覆盖在镜上方,树下一男一女拱手于胸前,相对而语,脚下草地上有9只形态各异的羊。
钮右侧一人牵马,马头向右,似欲远行模样。
窄高素缘,微内敛,做工较粗糙。
直径10.8厘米,缘厚0.8厘米,重230克(图九)。
辽圣宗开泰年间(1012~1020年)置泽州、神山县,其州治、县治均在今平泉境内。
当时的统治者在平泉县境置州立县的主要原因,一是这里自然环境优越,气候好,水土适宜农耕。
契丹是一个游牧民族,其生活方式是“以车帐为家,逐水草放牧,人仰重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辽史·食货志》),但为了巩固和发展契丹政权,必须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来加强其经济实力,所以契丹人每发动一次战事,不但要侵占那里的土地,而且把那里的人民及牲畜全部掳来,筑寨居之,强迫他们从事农
耕、采矿和手工制作等繁重劳动。
二是平泉距辽的政治中心——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城)仅70余公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辽宋进行经济和贸易往来的重要交通要道。
到了金代,今平泉县境属大定府神山县,仍是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大批的汉人和契丹、女真人杂居在一起,在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农业和手工制作业的快速发展与繁荣。
中国古代铜镜有着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个性特征,其铸造工艺、形制变化、镜背纹饰、铭文的产生与流行都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辽金时期的统治者统一北方后,把大批中原汉人工匠迁往北方,带动和促进了这里手工制作业的快速发展。
平泉一带出土的制作精美的辽金时期铜镜就是最好的例证,其不仅继承了中原地区战、汉及唐、五代的遗风,同时也富有自己的民族性和地方特点。
辽金时期铜镜的制作工艺和技术,在我国青铜工艺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在继承和发扬古代制镜技术的同时并有所创新,形成了中国铜镜发展史上最后的一个繁荣阶段。
〔责任编辑:许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