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史第六讲元朝的政治制度共24页
- 格式:ppt
- 大小:7.12 MB
- 文档页数:24
第06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目录模拟.基础演练 (1)重难.创新演练 (8)真题.实战演练 (13)1.【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宋初的“虚三级”体制——路、州、县三级中,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分掌军队、财政、刑狱、经济。
其次,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个路。
上述措施()A.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B.旨在解决宰相专权问题C.铲除了分裂割据的根源D.造成了管理的复杂混乱【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路作为州的上级机构却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而是由四个平行机构组成,并且州之上没有单一的行政区划,而是由不同路的职能机构管辖同一个州,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防止出现汉唐时期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的情况,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局的稳定,A项正确;“虚三级”体制的设置是为了削弱地方权力,并不是解决中央宰相专权问题,排除B项;中国分裂割据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宋朝的“虚三级”体制无法铲除小农经济,排除C项;“虚三级”体制一定程度上会使地方管理复杂化,降低行政效率,但是不会使管理混乱,排除D 项。
故选A项。
2.【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任用当地土酋为地方长官,但不许土酋自置职名,凡土酋自置的名号,宋朝一律不予承认,须中央任命方可,如“夔州路降蛮首领皆自置职名,请因而命之,上不许”。
这一措施()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政策特征B.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社会治理C.基本稳定了宋代的政权环境D.推动了宋朝疆域的巩固与拓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
元明清的各朝代知识点总结1. 元朝知识点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宋朝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主要是蒙古族创立的王朝。
元朝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以下是元朝的知识点总结:(1)政治制度:元朝初期采用了蒙古的政治制度,设立了行省、路、州等行政单位,建立了蒙古人与汉人并存的政治体制。
后期,元世祖忽必烈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强化中央集权,建立了行省制度,直接管理各地行政事务。
(2)经济发展:元朝时期,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同时也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对中国的经济有一定的贡献。
元朝还实行了一些经济政策,如发行纸币、设立钱局等,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3)文化传播:元朝时期,蒙古人与汉人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文化传播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元朝还实行了一系列文化政策,如设立国子监、创设翰林院等,对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行了一定的保护与继承。
2. 明朝知识点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对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明朝的知识点总结:(1)政治体制:明朝初期建立了明代的政治体制,实行了许多改革措施,如设立六部制度、设置监察机构等,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加强了专制统治。
(2)农业经济:明朝时期,农业对中国的经济贡献较大,新的耕作制度得到了推广,同时还实施了一些农业政策,如保护水利、改善农田等,提高了农业产量。
(3)文化教育:明朝重视教育,设立了许多学校,如国子监、府学等,推动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明代还出现了一些文化名人,如李时中、张居正等,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清朝知识点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由满族人建立的王朝。
清朝的成立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清朝的知识点总结:(1)政治改革:清朝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如设立八旗、实行科举制度等,加强了中央集权,确立了专制统治的政治格局。
元朝的官制中书省——元朝建立以前,蒙古大汗任用各族的文士为必阇赤,起草文书,并协助大汗和蒙古官员处理各地政务。
管理中原事务的必阇赤耶律楚材等人,依照汉地的习惯,便以中书省官衔相称。
忽必烈建国,正式建立中书省总理政务。
李璮乱后,杀王文统,以皇子真金为中书令。
此后,中书令均由皇太子兼领,成为虚衔。
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以下,设右、左丞相为实任的宰相。
下设平章政事、右左丞、参知政事为副相,与金尚书省制同。
右在左上,与汉制不同。
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尚书、侍郎分理政务(至元七年定制)。
制国用使司与尚书省——宋朝制度,财赋官与行政系统分立。
元朝设中书省综理政务,财赋官则时合时分,经过多次变动。
一二六二年,中书省之外,另设领中书左右部,总管财赋,由阿合马统领。
一二六四年,罢废领中书左右部,并入中书省,阿合马为平章政事。
一二六六年,又立制国用使司,管理财赋,阿合马为制国用使,中书右丞张易同知制国用使,参知政事张惠为制国用副使。
一二七○年罢制国用使司,立尚书省。
尚书省不设令和丞相,只设平章。
阿合马任为平章尚书省事,张易、张惠等为副。
新建的尚书省是专管财赋的机构,与前代总理政务的机构,完全不同。
两年后,又罢尚书省,仍并入中书。
枢密院——蒙古建国之初,由大汗与宗王各自统率军兵,怯薛协助处理军务,并无专设的总领全军的机构。
元朝建立后,沿宋、金旧制,一二六三年设枢密院,专掌军务。
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也由皇太子兼领,实际上也是虚衔。
枢密院的实任长官初设副使二员,任命史天泽及驸马忽刺出担任。
下设佥书枢密院事一员。
一二七○年,增设同知枢密院事。
一二九一年,又增设知枢密院事。
以后规定枢密院以知枢密院事为首,下设同知院事、副枢、签院、同签、院判、参议等各若干人。
御史台——忽必烈召见由廉希宪推荐的汉人张雄飞,说到任职者多非其材,政事废弛。
张雄飞建策立御史台“为天子耳目”。
西夏儒者高智耀(高良惠孙)也向忽必烈建议,仿效前代,置御史台。
略论元朝的政治制度与少数民族统治国家的文化融合 13级行政管理2班王禹博 1303022011.元朝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蒙元时期政治制度既是前代的延续,又具有明显的不同于以往朝代的特色。
中原王朝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以皇帝为中心、以官僚为支柱的政治制度。
兴起于草原、与游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大蒙古国,则实行以大汗为中心,以各部贵族、军事将领为支柱的政治制度,两者的区别是很大的。
元朝是从大蒙古国演变而成的,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基础上改换了国号,但没有完全摆脱蒙古传统的影响,元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中原王朝“汉制”的延续,元朝的统一,使我国历史上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局面得以结束,并使许多边疆地区首次处于同一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是前所未有的。
元朝建立后,有意识地保留了中原的一些封建制度,但关于采用什么政策来统治汉地的问题,从蒙古建国之初就有争论.元世祖即位后,围绕着采用汉法问题,斗争更为激烈.当时蒙古已统治中原地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其统治,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任用汉人,采用汉法.所谓汉法,不仅仅是指中国传统的封建剥削方式,更主要的是它包括一整套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全部上层建筑.它是与保守落后的蒙古“旧俗”相对立而存在、相比较而产生的一个概念.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然而,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究竟如何?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 .笔者认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汉法的采用,反映着当时蒙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的新高度.汉法的采用进一步促进了蒙古族封建化的速度,并使元王朝的统治取得了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元之南而官制,于传统之说法,金因辽制,元复袭金制.实则辽之北南面官制,系因袭北魏之北南部大人官制,因为贺氏为拓跋氏之东部大人,辽之尚书省,下统之六部尚书,恐亦袭北魏之尚书省制度,而北魏则因晋制.金之尚书与元之中书省名虽异,而实则相同,其始源于北魏之尚书制度.元自中书令至参知政事,其设官全仿金制,惟在金属尚书省,而在元则改归中书省.世祖立尚书省后罢中书.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复置尚书省,四年仍归中书省.因之则知元之尚书与中书是一而二,二而一.甲、中书省:太宗三年(公元1231)八月始立中书省,改侍从官名、以耶律楚材为中书令,粘谷重山为左丞相,镇海为右丞相,『楚材卒,杨惟中代之,惟中卒,不复置令.』右左丞相统六官(右丞相统吏、户、礼,左丞相统兵、刑、工),蒙古尚右,右丞相之职不轻易授人.丞相合散怕世勋,不可居右相,举铁木儿自代.铁木儿居数月,复拜中书右丞相,合散为左丞相.成宗定元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左右丞,平章政事二员、参知政事二员为八府.自此之后,虽有增益,祖宗之制,不敢逾越.至顺帝多至三四十人,仍以八府为主.八府为实际之宰相,握有实权.总之元中书省其优点有三:1.八府为宰相会议由录军国事,以总其成,辅弼皇帝.2.元代宰臣非一,宰臣不能专擅.3.中书省权伸向地力,为行中书省,如臂使手,表里如一其缺点亦有三:1.机关太多,冗员俸滥.2.用吏重于用官3.中书省不用汉臣、惟刘秉忠、杨惟中、史天择、杨惟一为例外.不置谏院,而宰臣左右人主.对汉人、南人中一般的中小地主也采取笼络的办法.元世祖时,蠲免兵赋的儒户,多数是汉族地主阶级分子.通过汉族大地主的投靠,又笼络了一大批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重用了当时的名臣窦默、姚枢.姚枢又推荐了许衡.这样,汉族地主在元朝政府里形成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元朝统治者不仅对汉族地主如此优容,对其他各族的上层,也都采取笼络的手段.早在蒙古国时期,成吉思汗就注意争取他们,如契丹旧族耶律楚材每天在成吉思汗左右,参与决策大政.按民族等级的规定,只有蒙古人才能担任达鲁花赤,而实际上畏兀人的世家子弟们任达鲁花赤的不少.李祯和高智耀都是西夏的贵族,元太宗命皇子阔出伐宋时告诫他:“凡军中事须访(李)祯以行.”元世祖呼高智耀为高秀才而不名.回回人赛典赤一直为忽必烈所器重,让他去云南任行省平章,他死后,其子纳速剌丁继续守滇.对吐蕃等族上层也竭力拉拢,喇嘛首领八思巴等被封为“国师”.大理段氏的子孙如信苴日等,也都曾享受过特殊的优待. 由此可见,元朝政权的性质仍是以蒙古贵族为首、包括各族上层分子在内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各族人民的联合专政.2. 元朝与同为少数民族作为统治阶层的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比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初创、确立、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地方行政制度、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选官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更为深远.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轨迹一,熟悉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线索,理解地方行政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二。
元朝政治制度有哪些_元朝政治制度大全元朝与蒙古帝国的皇位继承异于中国历代朝代,元朝这个时代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推荐一些元朝政治制度解读,希望大家有用哦。
元朝政治制度:中央制度库里台大会元世祖建立元朝后,有意立真金为太子,定传子之局,可惜真金早死而使继承问题又浮现。
元朝而后常因皇太子早死或兄弟争位而动荡不安,中期又有武仁之约的协定,武宗系与仁宗系交替继承皇位,然而又因元仁宗废除协定而再度混乱。
元朝的继承问题直到元惠宗方稳定,但也进入元朝末期。
一省两院元朝政治制度与金朝一样承袭宋朝制度,采取文武分权的制度,以中书省政务,枢密院掌管兵权。
然而元朝的中书省已成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元朝不设置门下省,尚书省时设时不设,仅元世祖时期与元武宗时期有设置,所以门下省与尚书省的权力皆交给中书省。
中书省统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形成明清内阁制的先驱。
其组织架构继承南宋体制,宰相的称呼共有中书令、司统率百官与政务等,常以皇太子兼任。
下分左右丞相,中书令缺则总领中书事务。
平章政事又居次,凡军国重事,无不参决。
副相方面有左右丞、参政等。
六部共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与工部,内有尚书、侍郎。
尚书省主要负责财政事务,不过时置时废。
枢密院执掌军事,御史台负责督察,与宋朝制度大致相同,然而在地方设有行中书省、行枢密院与行御史台。
此外又有掌管学校的集贤院、掌管御膳的宣徽院、掌管驿传的通政院,其他还有太常礼仪院、太史院、太医院与将作院,略前代的九寺诸监。
最后新成立的是宣政院(初名总制院),负责佛教及吐蕃(今西藏)地区军政事务,这是前代所没有的。
元朝政治制度:选官制度在人才选用方面,元朝前期极少举办科举,因此高级官僚的录用端看与元廷关系远近而决定,主要采取世袭、恩荫与推举制的方式。
此外尚有循胥吏(小公务员)升进为官僚的方式,这与宋朝制度大异。
宋朝官与吏的界限分明,胥吏大多以胥吏为终,然而元朝因为缺乏科举取才,就以推举或考试胥吏的方式晋升为官,这打破官吏屏障,使官吏成为上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