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古神话的流变看《楚辞》中的神话材料(1)中国古代神话历史顺序上古神话人物关系图
- 格式:docx
- 大小:22.64 KB
- 文档页数:7
上古-浅谈中国上古神话的演变上古神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描绘了古代人们对世界、自然和人类起源的想象和解释。
这些神话在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将简要探讨中国上古神话的演变过程。
一、混沌初开:原始神话的产生在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十分有限,许多自然现象和生命奥秘都无法解释。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发挥想象力,试图用神话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和各种奇异现象。
因此,我们可以在最早的神话中看到对天地、日月、山川、草木等自然现象的诞生和功能的描述。
例如,《山海经》中描述的盘古开天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盘古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神,他用自己的力量将混沌的宇宙分成两部分,形成了天和地。
这个神话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表达了古人对世界起源的理解。
二、部族融合:神话的多元化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部族逐渐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使得神话开始发生变化。
不同部族的信仰、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碰撞中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神话内容。
例如,炎帝和黄帝被视为华夏民族的祖先,他们的神话故事被广泛传播。
炎帝的神话主要强调他的智慧和发明,如火的使用、农业的推广等;而黄帝的神话则更注重勇武和治国能力,如《山海经》中描述的黄帝与蚩尤的战争。
这些神话反映了不同部族的特色和信仰,也展示了神话多元化的趋势。
三、儒家影响:神话的人伦化转变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对神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因此在儒家的视角下,许多神话被重新解释和改造,以强调其道德教化的作用。
例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的神话,原本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对人类起源的想象,但在儒家的解读下,它变成了一个关于忠诚和毅力的故事,用来激励人们要有坚定的意志和追求正义的决心。
这种转变使得神话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使得神话更加富有教育意义。
四、道教兴盛:神话的宗教化发展道教是中国的一种本土宗教,其信仰体系中融合了许多中国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
中国上古女神神话流变中国上古女神神话的流变中国上古女神神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宗教和哲学的发展和演变。
这些神话涉及许多著名的女神,如女娲、西王母、嫦娥等,她们的故事和传说不仅富有文化内涵,也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一、起源中国上古女神神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在这个时期,女性在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许多神话故事都是以女性为中心的。
例如,女娲就是其中一个非常著名的上古女神,她被视为创世神和人类的始祖。
女娲的故事传颂至今,仍然被人们敬仰和崇拜。
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上古女神神话不断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虽然男性的地位逐渐上升,但女性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
许多女神在这个时期被赋予了新的职责和功能,例如,西王母被视为掌管长生不老的神,嫦娥则被视为月亮女神。
三、演变进入封建社会后,中国上古女神神话进一步发展和演变,开始与一些哲学思想相结合,如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等。
这些神话中的女神也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如道家思想中的“道”和儒家思想中的“礼”等。
同时,一些女神的形象也逐渐被淡化,甚至被男性所取代。
然而,尽管中国上古女神神话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演变,但她们依然被广大人民所崇敬和崇拜。
这些神话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也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之,中国上古女神神话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
这些神话中的女神形象和故事情节,不仅仅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人类信仰、道德、哲学等方面的启示和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神话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本文旨在梳理中国上古女神神话的研究现状,总结相关研究成果与不足,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我们将探究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并揭示其研究意义。
中国上古女神神话源于远古时代,流传于民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神话脉络中国古代神话分三个历史时期,(1)盘古开天地-刑天杀天帝上古神时期(2)刑天杀天帝-武王伐纣自然神时期(3)武王伐纣-至今修炼神时期,生灵修炼成神。
古希腊神话有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其实中国上古神话也可以这么分,以帝尧为分界线,之前可以称之为神话时代,主线故事是创世,造人,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战、妖神鬼怪及其纷争,帝尧之后可以称之为英雄时代,主线故事是羿和禹等人的英雄事迹及部落纷争。
腹黑男帝尧是连接两个时代的关键。
天地混沌之初,有盘古,龙首蛇身,双目开闭为日夜,嘘为风雨,吹为雷电,每天撑开混沌天地一仗,天地增长为九万里,神曲化为大地,血液为江河,双目成日月,肌肉为田地,皮肤化为草木。
盘古死后,先天混沌之气产生了中国古代神话的最高神明,昊天上帝,即天帝,亦称太一、皇天。
楚国称其为东皇太一,(屈原诗)。
其人格不显,为全知全能的神。
太一和鸿钧含义接近,因此有人说太一是鸿钧老祖。
盘古“开目为昼,闭目为夜”的功能被烛龙所继承,烛龙也就是烛九阴,住在钟山,人称钟山之神,长的是人面蛇身,显然和龙首蛇身的盘古有亲缘关系,另外一个和盘古有亲缘关系的,是住在雷泽的雷神,长的是人首龙身。
雷神很重要,一定要记得。
而伏羲,女娲,神农三人就是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三皇。
三皇是怎么来的呢,话说燧人氏当政的时期,风姓的华胥氏部落有个妹子,就叫她华胥吧,她跑到雷泽去玩,看到有个巨大的脚印,是的,正是上文提到的住在雷泽的那个大人物留下的,于是乎悠悠然踩了上去,估计妹子想的是踩一踩又不会怀孕,悲剧的是,她怀孕了。
生的两个孩子,诸位都知道,一个叫做伏羲,一个叫做女娲。
当然为什么雷神的后代长的和烛九阴一样是人首蛇身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什么?其实脚印是烛九阴的?烛九阴根本就没有脚啊啊啊啊)伏羲,取得了河图洛书,推演了先天十六卦,算尽天机,天帝封其为五方上帝,也就是五帝之一,掌管东方,属木,号称青帝,人称太昊,其所在的风姓伏羲氏部落,是中华民族的源起。
趣谈中国上古神话(1)——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三皇每一个古老的民族都有他们的神话,作为宇宙起源和民族起源的答案。
中国也不例外。
这些神话有它实质上代表的意义,至今还让我们印象深刻。
下面博雅就来谈谈上古神话的传说,这一篇先讲盘古开天辟地和三皇的传说。
一,开天辟地不知道多少亿万年之前,太古时候,太空中飘浮着一个巨星,形状非常像一个鸡蛋,在无际的黑暗云雾中运行,万籁无声,一切死一样地沉寂。
就在那巨星的内部,有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睡在那里。
终于有一天他醒了,他觉得很气闷,于是拿起一把斧头挥了出去,只听一声巨响,巨星被他从当中劈开,分为两半,天地诞生了!盘古头上的一半巨星,化为气体,不断上升;脚下的一半巨星,则变为大地,不断加厚。
宇宙开始有了天和地。
可是天地却还是想要闭合起来,于是盘古就脚踩着地,手托着天。
天每日上升三米,地每日加厚三米,盘古每日也高三米。
天越上升,地越加厚,终于天地永远地分开了,但是盘古也累死了。
盘古死后,他的右眼变成太阳;左眼变成月亮;血液变成江河海洋;毛发变成树木花草;呼吸变成风;声音变成雷。
欢喜时的笑容变成晴天;烦恼时的愁容变成阴天。
而他的四肢,则变成五岳:头部变成东岳泰山;腹部变成中岳嵩山;左臂变成南岳衡山;右臂变成北岳恒山;双足变成西岳华山。
盘古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
从纪元前二百七十六万零四百八十年起,即从开天辟地那一年起,到纪元前四百八十年止,共二百七十六万年,神话学家把它分为十纪。
每一纪二十七万六千年,各有特定的名称:一九龙纪二五龙纪三摄提纪四合洛纪五连通纪六序命纪七循飞纪八因提纪九禅通纪十流讫纪十纪的划分,说明了岁月是漫长的。
盘古的子孙绵延繁殖,大地一天比一天热闹。
神话学家说,就在第三纪摄提纪时,距盘古已五十五万年,陆续出现了下列的三位伟大的神祗,称为“三皇”。
“皇”的原始意义就是神祗,但神祗稍次于盘古和玉皇大帝,我们可称之为第二级的神祗。
二,三皇天皇天皇是盘古后裔中第一位最有卓越成就的领袖,寿命一万八千岁,有十二个儿子,帮助他治理日益增多的人民。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人物排序导语: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繁复驳杂,现择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中华文明传承具有深远影响的部分主要人物给以简介。
一、盘古、伏羲和女娲传说盘古开天辟地,自应为中国最早之神话人物;相传女娲和伏羲氏是兄妹二人。
女娲造人、女娲补天,说明其应为中华早期女神;伏羲氏“始作八卦”,此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滥觞。
又传其曾作网罟,说明其时当为早期渔猎时代。
二、有巢氏和燧人氏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说明其时人类已经进入巢居穴居和人工取火的历史时期。
故其所处时期应晚于前述盘古、伏羲和女娲等。
三、炎帝和黄帝炎帝和黄帝共同缔造华夏族,其为汉族、中华民族的前身,故我们今日犹被称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炎帝即为神农氏,其身处时代农业经济已经取得长足发展。
相传神农尝百草,始成草药济世。
黄帝应比炎帝稍晚,二者同为少典氏之后裔。
黄帝族系与炎帝族系后战于阪泉,黄帝获胜后两大族系结成联盟、相互融合。
黄帝族系后又与东方九黎部族大战,取胜并斩杀九黎首领蚩尤。
四、颛顼和帝喾颛顼为黄帝之孙,帝喾为黄帝之曾孙,但二者仅是伯叔与侄子的关系。
颛顼在位期间,进行原始宗教改革:废止“人人通神”的.成习,改为设置专职巫师以通神,从而提高了神的地位,改变了“人神不明”的状况。
五、唐尧、虞舜和夏禹尧、舜、禹皆为黄帝后裔,三人在位时期最重要的事件当属禅让和治水。
尧为帝喾之子,其年老后禅让王位于舜。
舜为颛顼第六代孙,其摄政期间遇洪水泛滥。
先令炎帝族系之后共工氏治水,共工氏采取土淹之法治水不成而被流放;又令鲧继续治水,鲧沿用土淹之法治水不成而被杀;后又令鲧之子禹继以治水,禹遂联合炎黄两大族系同心协力,采以疏导之法导水入海终于治水成功。
舜年老后也禅让王位于禹。
禹年老后传为于其子启,启立国夏,至此禅让制度被“家天下”所取代。
另:尧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舜都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共工氏受封于许(今河南许昌),鲧受封于嵩山号嵩伯,禹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
《楚辞》的神话传说与文学创作楚辞的神话传说与文学创作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诗歌才华横溢,情感丰富而深沉。
而在这些优美的诗歌背后,楚辞还蕴含着丰富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不仅为楚辞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楚辞中的神话传说可谓琳琅满目,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九歌》和《离骚》。
《九歌》描绘了屈原在世间流浪的心情和对故土的思恋,其中穿插了大量的神话元素,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等。
这些神话传说与屈原的个人遭遇相互交织,形成了诗歌的独特魅力。
而《离骚》则是以屈原自述的形式叙述了他被流放的心路历程,其中也包含了众多神话元素,如蟠木列坛、黄鹤一去不复返等等。
这些神话传说不仅为《离骚》增添了梦幻色彩,也使之成为楚辞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除了《九歌》和《离骚》,楚辞中还有许多其他神话传说的踪影。
比如《天问》中描绘了天上的神灵们的生活和对人间的观察,《行路难》中包含了神话般的奇遇和仙境的描绘,《卜居》则以神话元素营造了与世隔绝的境地等等。
这些神话传说不仅给楚辞增添了神秘感和诗意,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写作素材。
楚辞中的神话传说既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神话传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诗歌创作,古人将自己的情感与琐碎的现实相融合,以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另外,楚辞中的神话传说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启发。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都受到了楚辞中神话传说的影响,他们将其中的情节和形象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
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中借鉴了《离骚》中屈原对月的咏叹,宋代文学家贺铸的《南陌》也运用了楚辞中的神话元素,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总体而言,楚辞中的神话传说与文学创作密不可分。
这些神话传说丰富了楚辞的内涵,也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无论是古代楚辞的创作还是后世文人的借鉴,都凸显了神话传说在文学创作中的无穷魅力。
中国上古神话神谱谱系一、混沌天神:较正式的说法,盘古为开天辟地之始神,但仍有部分传说中,混沌早于盘古而生。
二、创世神:天吴、毕方、竖亥、烛阴、女娲三、上古四方天帝与辅神:太阳神炎帝与火神祝融共同治理天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少昊与水神共工建立天西一万二千里的地方颛顼与海神禺强(又名冬神玄冥)治理天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青帝伏羲与九河神女华胥氏及属神句芒治理天东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四、中国神谱通常有"三皇五帝"一说。
通常是指天地人三皇,分别是伏羲、神农与女娲和黄帝、颛顼(四子:虐鬼、魍魉、送穷鬼、梼杌,孙:老童、太子长琴、黎、重、彭祖)、帝俊(妻羲和、常羲)、尧、舜。
五、上古神话部分1、盘古:开天辟地之神,最早出现在东汉神话书《三五历年记》中。
他不仅开天辟地,而且垂死化身,成就了万物。
从他的原始风貌上看,盘古处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位置上,既无祖辈亲人,又无后辈子孙,更无妻妾。
后来,变成盘古真人以后,造神者才为他配备了家属和儿孙。
2、伏羲和女娲:伏羲据说是中国的太阳神,是雷神之子,即后来的东王公。
按理说,作为东王公,其夫人应是西王母,但最早伏羲是个单身汉,有教人织网捕鱼、制作乐器及成就婚姻的神迹。
后来,又被说成是与黄帝一起出现的五方帝之一的东方帝太昊。
汉代以后,造神者逐渐地把他与女娲配为一对。
女娲,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性大神。
有补天、造人、化神、制作乐器、搭配婚姻等神功,汉代以后,被造神者嫁作伏羲妇。
3、神农、炎帝:炎帝,又称为神农氏。
少昊母为皇娥、长子春神句芒、次子秋神蓐收。
女儿女娃(后化身精卫鸟),还有一个小女儿,其名不可考。
神农大约是农耕时代出现的主神。
其神功有焚山造田、播种谷物以及尝百药、鞭百草以确定药性,后来被视为与炎帝合二为一的神,炎帝为名,神龙为号。
在炎帝的名义下,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领袖。
与黄帝有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血缘关系。
作为南方天帝,成为以黄帝为核心的五方帝集团的成员之一。
楚辞神话人物及故事1.楚人祭祀天神中最尊贵的神——东皇《东皇太一》是《九歌》中的首篇。
即上帝的乐歌。
“皇”是天神的尊称,楚人立神祠于东方,故称东皇。
“太一”,是说神道广大无边。
全诗对于东皇太一的形象并没有具体地描写,只是着力渲染了祭神的热烈场面,从而表达出对天神的虔诚和尊敬。
2.云神中国古代神话里,云神和雨师,往往合二而一,成为一体。
云行雨施,因此祭云也就是求雨。
《云中君》从巫女的角度写人对云神的爱慕企盼。
诗句: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就是说云神安居在云间殿堂,功德广大与日月齐光。
3.4.湘水神《湘君》与《湘夫人》同是祭祀湘水神的乐歌。
旧说或谓湘君指舜,湘夫人指舜之二妃娥皇、女英。
传说舜帝南巡,死葬苍梧,二妃追至洞庭,投水而死,成为湘水女神。
《湘君》以湘夫人的口气表现这位湘水女神对湘君的怀恋,对爱情的大胆追求。
诗句: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fèi悲苦)。
《湘夫人》是以湘君的口气表现这位湘水男神对湘夫人的怀恋,表现了他对爱情的忠贞。
诗句:沅(yuán水名)有茝(chǎi香草名)兮澧(lǐ水名)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注:根据目前资料这里的公子指的应是湘夫人。
5.掌管人类寿夭、生死的天神——大司命《大司命》这首诗由男觋饰大司命,女巫饰人间凡女,通过相互对唱,表现了大司命降落人间,与人间凡女相爱,又独自返回天宫的故事。
诗句: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
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6.掌管人的子嗣后代的天神。
——少司命王夫之《楚辞通释》说:“大司命统司人之生死。
而少司命则司人子嗣之有无。
以其所司者婴稚,故曰少。
”《少司命》都是主祭的男觋[xí]的唱词。
注: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
诗句:“夫人自有兮美子,荪(sūn香草名,借指少司命。
)何以兮愁苦?”竦(sǒng这里指举着)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7.日神——东君《东君》是祭祀日神的乐歌。
诗句:撰余辔兮高驼翔,杳冥冥兮以东行。
从上古神话的流变看《楚辞》中的神话材料(1)中国古代神话历史顺序上古神话人物关
系图
中国古代神话历史顺序上古神话人物关系图
从上古神话的流变看《楚辞》中的神话材料(1)《楚辞》是研究先秦神话最重要的书籍之一。
随着《楚辞》研究向文化民俗、神话生态领域的不断开拓,对其民俗神话背景的研究亦成为一个热门的课题。
但能将上古神话的流变、楚文化的渊源与《楚辞》的神话背景等问题结合起来做一通盘分析的文章并不多见。
本文从楚文化的渊源、发展及与其它文化的关系等背景材料出发,对《楚辞》的神话源流等问题重加整理。
本文认为楚文化源于黄河以北豫北冀南的中原地区。
在中原文化与西南地区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楚地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中介地位。
正是由于这种地位和作用,丰富了楚地神话的民间传承,为屈原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上古神话,楚地,文化,楚辞从上古神话的流变看《楚辞》中的神话材料温杰摘要《楚辞》是研究先秦神话最重要的书籍之一。
随着《楚辞》研究向文化民俗、神话生态领域的不断
开拓,对其民俗神话背景的研究亦成为一个热门的课题。
但能将上古神话的流变、楚文化的渊源与《楚辞》的神话背景等问题结合起来做一通盘分析的文章并不多见。
本文从楚文化的渊源、发展及与其它文化的关系等背景材料出发,对《楚辞》的神话源流等问题重加整理。
本文认为楚文化源于黄河以北豫北冀南的中原地区。
在中原文化与西南地区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楚地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中介地位。
正是由
于这种地位和作用,丰富了楚地神话的民间传承,为屈原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楚辞》是研究先秦神话最重要的书籍之一,其中屈原的《离骚》、《天问》诸篇更是保留了丰富的神话材料。
随着《楚辞》研究向文化民俗、神话生态领域的不断开拓,对其民俗神话背景的研究亦成为一个热门的课题。
本文试从楚文化的渊源、发展及与其它文化的关系等背景材料出发,对《楚辞》的神话源流等问题重加清理。
至于所用方法是否科学,所得结论是否正确,则有待于方家指教。
一、从考古成果看以往划分神系的努力1924年,李玄伯在《古史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法》一文中指出:“用载记来证古史,只能得其大概;……要想解决古史,唯一
的方法就是考古学,我们若想解决这些问题,还要努力向发掘的方向走。
”①这种过于偏颇的意见在学术界虽未得到一致首肯②,却也反映出了当时对考古学的高度重视和所寄的厚望。
因而神话研究除早期诸家,——蒙文通偏重于三方(邹鲁、晋、楚三方传说。
见其所著《古史甄微》,上海商务1933年版)民情的分析,茅盾北中南三部分说,见其所著《神话研究》)倾向于研究神话反映的气候条件和地理背景外,其余各家在清理这批混杂并陈的神话材料,进行神系的大致轮廓的划分努力时,多以当时考古学所能提供
的最新文化背景材料为依据。
古史学家杨宽就其在《中国上古史导论》一书中的基本观点做过一个大致的总结,指出:“中国上古民族文化不外东西二系。
在史前期,彩陶文化由西来,黑陶文化由东往,以两文化之交流融合,乃生殷虚之高度文化,……尧与颛顼(一帝)本为周人西戎之上帝,舜与帝喾、太白皋、帝俊(亦一帝)本殷人东夷之上帝;东西神话既相混杂,于是皇天上帝有二;上帝不能有二,因生尧舜禅让之说,尧舜禅让本为神国之故事,……古史传说中的五帝传说本东西上帝神话由分化而组合,夏史传说则又由东西下后神话之分化与组合,
地上之东西民族既相融合,于是天上之东西神国亦相合并矣。
”③姜亮夫撰有《夏殷氏族考》一文,所持论与杨宽大致相合。
1979年撰《三楚所传古史与齐鲁三晋异同辩》一文时,姜先生仍然认为:“四十余年前余为《夏殷氏族考》,以夏起西方,与东方之殷族相对。
国中属和者有之,持异议者有之,而东西之分,终始莫能摧折。
此义既定,则龙凤之分,九、六数字之分,三代异同之分,皆以此为机衡。
国人之无派性、家数之成见者,亦无辞以动余说。
”④近现代学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清理上古神话材料方面做出的努力,固然有助于加深对古神话的多样化理解,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
在未弄清上古神话内容形成的基本时间跨度之前就贸然
断言其由东西二源于商周间一次融合而成,忽略了中国文化构成的多元性特点及神话程度不同地留有其所经历的每一时间单位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痕迹等,就是其中较为明显和突出的问题。
而这一问题产生的直接根源又在于二重证据法的指导
下对考古成果的横向借用,归根到底是由当时考古学发展水平的局限造成的。
事实上,近年来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已就某些问题做出了重要订正。
仰韶文化越来越早,所代表的社会发展状况也更为原始,很难与殷虚文化直接发生关系。
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碳十四测定,证明它们在时间上都早于西北地区出土的彩陶许多,文化西来说自然不攻自破。
龙山文化被划分为山东龙山与河南龙山两大类型,且二者并非同源关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商文化发源地的山东地区,其文化序列已基本确定为北辛——大汶口——山东龙山——岳石文化,商文化源于东方说已被证明并无考古材料作为基础。
因而无论夏——殷、商——周亦或龙——凤等具有浓厚的古史意识的神话分类体系是否依然能够成立,自然成为一个很值得怀疑的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主张接受华夏、东夷、苗蛮三大系统(徐炳昶之说,见其所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的划分方式,尽管这种划分方式在考古文化上或许有其合理性。
问题的实质在于如此横向借用对神话分类而言是否适用。
问题之一是:蛮夷戎狄的划分所指的究竟是方位上的划
分还是文化上的?是东周时期的观念还是汉人的意识?孔颖达在疏解《诗韩奕》中“先祖受命,因时百蛮,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一段时的几句话很值得注意:“……此蛮服之百国也,四夷之名,南蛮北狄,散则可以相通,故北狄亦称蛮也。
”其固然道出了上古部族不断迁徙流动的事实,但也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特定的文化需要一段相对稳定的边界,如若全都这样“亦称”下去,那么所谓“蛮夷戎狄”之别还有什么相对的指称意义?或许更为合理的解释是:这种划分在《诗经》时代并不具有象后人所理解的那样严格的区别。
问题之二是:即使各大文化集团的神话的确已自成体系,那么这种体系是否等同于印欧式的体系神话?仅仅依靠民间的传承、积淀是否足以形成这种神话体系?问题之三是:即使这种各自独立的神话体系的确曾产生、存在过,但均以各种原因而消歇,至今都只存了片段,则一个顺理成章的推论就是其中缺环必然甚多(近年来陆续出土简帛中记载的不见于传世文献的众多神名可证),那么将同系诸神和与之发生横向关系的其它系统的诸神作一比较,关系孰远孰近?(作者:3COME 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
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 service@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