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心理学复习提纲

新闻心理学复习提纲

新闻心理学复习提纲
新闻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1章 新闻的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

1:五大理论:行为论;精神分析论;人本论;认知论;生理科学观2:八大主题:心理的生理基础;感觉与知觉;学习心理;身心发展;个体差异;动机与情绪;社会心理;异常心理与治疗

二:现代心理学的分类

1: 理论心理学:普通(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2: 应用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新闻心理学

三:新闻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的中间学科,偏向于社会科学的性质。

1:目标:陈述;解释;预测;控制

2:定义:研究新闻活动中相关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发生与变化规律的学科

四:新闻心理学的观察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方式:直接观察;仪器观察;痕迹分析;自我观察

优点:不受被观察者文化、理解能力的限制,能得到现场真实、直接的材料

缺点:具有一点的被动性、片面性和局限性

观察步骤:设计方案;实施观察

2:实验法(与以上的差别在于控制):实验室研究法;现场实验法

3:访谈法:面谈法;结构式访谈;无结构式访谈;电话访谈

4:投射法:自由联想法;主题统觉法

5:问卷法

第二章 新闻活动中心的信息加工

识记: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理解:知觉有哪些?想象的综合方式有哪些?

应用:长时记忆有哪些典型效应?如何在新闻实践中运用这些规律?

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一: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或集中。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1: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A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刺激物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B人本身的状态: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期待、过去经验等密切联系

2: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力努力的注意

3: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对人格的依从性

4: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它不需要意志和努力

二: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的意义:A 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B 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2: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激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远刺激是属于物体本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3: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上得刺激,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

4: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绝对感受性: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属于这种刺激

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知。知觉以感觉做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1:知觉特征:相对性;整体性;恒常性;理解性

整体性:指超越部分刺激相加之总和所产生的一种整体知觉经验

图形组织原则: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封闭;线条方向;简单性

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视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影响知觉理解的心理因素:注意、动机是最重要的因素。

A学习与经验的影响; B知觉的观点差异;

四: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1: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指个体凭视,听、味、嗅等

2: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指感观记忆中经注意而能保存较短时间的记忆

3:长时记忆:指记忆中能够长期甚至永久保存的记忆。编码特异性原则;系列位置效应;闪光灯效应;莱斯托夫效应;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五: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特征:概括性;间歇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六: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特点:直观性;概括性;少操作性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基本特点:形象性;新颖性

1:想象的功能:A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B具有预见作用 C 具有代替作用 D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2:想象的综合过程:1.粘合,即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形象。2.夸张,又称为强调,这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3.典型化,根据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4.联想: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

3:想象的种类: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幻想—理想—空想

联想: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

问题的种类:A界空清晰的问题—界空含糊的问题 B对抗性的问题—非对抗性的问题 C语义丰富的问题—语义贫乏的问题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A知识表征的方式 B定势C功能固着D情绪E 人际关系

定势:重复先前的心里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第三章:新闻活动的内在动因

了解:动机理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挫折及其应对

识记:新闻动机;新闻需要

理解:新闻动机的功能

应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及对新闻实践的启示

一: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1:新闻动机功能:A激发新闻传播和接收行为的功能

1、 个人需要是主体内在动机的基础,包括原发性内驱力和继发性

内驱力;2、外部新闻实践的刺激也是新闻动机动力性的体现

(诱因)

B指向和定向新闻传播目的的功能

1、新闻动机与选择性接触:a.新闻信息具有显著性和对比性 b.新闻信息具有真实性 c.新闻信息具有时效性 d.新闻信息具有新鲜性 e.新闻信息具有易得性f.手中对媒介的接触习惯有差异

2、新闻动机与选择性理解

3、新闻动机与选择性记忆

C 维持和调整新闻传播行为的功能

1、由政治的注意转向经济的注意

2、由表层的发现转向深层的发现

3、由被动的接受转向主动的参与

2:新闻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传受者进行新闻传播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新闻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

二:需要:指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集体活动的源泉

1:种类: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新闻需要:指传受者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传受者对内部信息条件或外部信息环境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传受者活动的源泉。

三:1动机与行为的关系:A 同一活动可能存在不同动机 B 同一动机可能激活不同活动 C存在动机系统 D动机与活动的效果亦复杂

2:动机与工作效率: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间的关系:倒U形曲线关系3:动机的一般分类:A社会性动机 B兴趣、成就动机 C 权利动机 D交往动机

四:1兴趣的分类:A直接兴趣 B间接兴趣 C个体兴趣 D情境兴趣

2:兴趣有不同的品质:A兴趣的广度 B兴趣的中心C 兴趣的稳定性D兴趣的效能

五:1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就,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

2:权力动机:指人们具有某种支配欲望的动机

3:交往动机: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性动机

4:动机理论: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心理地形学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结构模型:超我;自我;本我

超级牢骚(倾向于自我实现的超越性动机,真善美)—高级牢骚(尊严的丧失。对自尊或威信的威胁)—低级牢骚

六:能否第一时间捕捉到公众的牢骚,是新闻敏感的标志之一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人们对事物、水、空气性等需要,它们在人们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的)

2:关于各层次需要间关系的问题: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部分地满足低级需要。

七:1冲突的种类:A接近--接近型冲突 B回避--回避型冲突 C接近—回避型冲突 D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2:挫折:指个体的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碰钉子“

3:挫折包含三层含义:A挫折情境(主、客观因素)B 挫折认知 C 挫折行为

4:挫折反应:A情绪型反应:压抑、攻击、冷漠、退化、反向形成、固执、幻想、投射、合理化(酸葡萄效应和甜柠檬效应)B 理智型反应(佛洛依德称之为“升华“)C 个性的变化

5:增强挫折承受力:A正确对待挫折 B改善挫折情况 C总结经验教训 D 调节抱负水平E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4章 新闻活动中的自我意识与社会认知

了解:自我过程

识记:自我意识、社会识记、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第一印象

理解:图式的种类及作用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1: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A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B认知者本身的心理特点 C认知的情境

2:特殊性:A从介质来看(介质会左右) B 从构造过程来看(期望会左右)C从大脑的加工来看

3:图式及作用:图式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或者说,图式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4:图式的分类:A人的图式B 自我图式 C 角色图式 D事件图式

5: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A 影响人们对社会信息的感知 B 影响人们对社会信息的记忆C影响人们对社会信息的推理 D 影响人们的行为

第二节 印象的形成因素(重点)

1: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对社会认知的作用亦称首因效应或初始效应。指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所得到的关于对方的最初印象。

2:个人好坏的评价:好坏评价是印象形成的主要依据,一旦个体把某人放在喜欢或不喜欢的范围内,对这个人其他认知就会归入相应范围。

3: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是根据一个人好坏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的品质

4:社会刻板印象:指对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有不正确性)

社会刻板的不正确性:A个人行为的模糊性 B接触机会 C 群体的变化

D 利益和价值

E 信息很少出现

形成原因:最小努力原则

第三节 自我意识

1:含义:指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2:内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3:实现自我、投射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4:自我过程:A自我表现:策略性表现与真实性表现 B 自我美化: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的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照顾归因;自我设障 C 自我评价:社会比较,自我估计

第五章

识记:人际交往

了解:人际吸引的条件有哪项

应用:谈谈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一:人际交往:简称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带有情感倾向的信息沟通与物品的交换

1:交往的意义:A交往与个性的发展:对个性形成的影响、智力发展 B 交往与心理健康 C交往与幸福

2:(1)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干扰:A空间距离问题(人际空间需要;人际距离与交往:亲密距离:0-0.5m。个人距离:近0.45-0.8m,远0.8-1.2m.社交距离:近1.2-2.0m,远2-3.5m。公共距离:近3.5-4.5m,远7.5m以上)

B沟通网络作用

(2)接受者的过滤作用 (3):交往双方文化、社会、心理上的差异3;人际吸引的条件:A 熟悉(接触熟悉导致喜欢;平等地位的接触;物理距离的接近;接触的局限性:接触的地点,接触时的印象、安全与自我价值肯定需要的考虑)

B 赞扬和善意行为的效用(一方面,赞扬和善意行为可能导致“亲近”,让某人给你以帮助,是增加你的吸引力的更可靠的方法,如果你期望某人喜欢你,把恩惠作为讨好的手段,是十分冒险的)

C 个人特征(有能力、犯错误效应;外貌;个人品质—真诚原则)

D 相似,互补与喜欢

第6章 新闻活动中的角色互动

了解:角色的分类

识记:角色、角色丛

理解:新闻实践中的角色冲突及其协调

一:角色: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二:角色丛:指同一个人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总体

角色的分类:1: 根据角色存在形态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的不同,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改角色

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范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4:根据角色和角色间的权力地位关系,可把角色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

5: 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可把角色从参与程度低到高分为若干类

三:角色学习:形成角色观念,学习角色技能

A角色地位观念 B角色义务观念 C 角色行为观念 D 角色形象观念四:角色扮演:米德:“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戈夫曼:“编剧理论”,在其理论中引入了“观众”,“门面”,“前台”与“后台”等一系列舞台术语

五:新闻传者角色扮演误区(重点)

表现:A采访和报道中的“越位”现象 :1、“包青天”现象 2、媒体竞相“司法审判”3、媒体“打假”B 采访和报道中的“错位”现象 C 新闻传者与媒介、节目之间的“乱位”现象

分析和对策:1、新闻传者缺乏对新闻媒介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的正确认识,这是重要原因;2、新闻传者缺乏对新闻工作社会职责和职业要求的正确认识;3、去染发对新闻传者反映生活和参与生活方式的正确理解;4、缺乏对客观报道和主管倾向辩证统一的正确认识

六:角色冲突:指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或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1:产生角色困扰的原因:A社会期望的不明确 B 环境及时代变化 C

个人领悟不及 D 能力及精力有限

2:角色间冲突:个体必须同时扮演过多的不同角色,由于缺乏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无法满足这些角色所提出的期望时产生的冲突

3:角色内冲突:指由于角色互动对象对同一角色抱有矛盾的角色期望从而引起冲突的情形

4:角色冲突的协调:划分角色;授权他人;消除角色关系;扩展角色关系;限制角色关系;预防他人侵犯

5:考虑决定角色的取舍: A该角色对个体的意义 B 不扮演某些角色可能产生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后果 C 周围人们对拒绝某些角色的反应第7章 新闻宣传的心理机制

了解:态度改变的方法

识记:态度、逆反心理

理解:态度的构成要素

应用: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

一:逆反心理:受众对于新闻信息采取排斥的态度,拒不接受传媒的引导。

逆反心理的成因:1、对传者失去信赖 2、对新闻传播方式失去兴趣 3、寻求兴趣满足受阻 4、自我选择的要求被限制

逆反心理的克服:1、杜绝虚假新闻 2、客观公正的态度 3、营造多

元的意见空间

二:1:态度:特指对一个特定客体的反应准备。态度一词最早指身体

姿势或身体位置,意为一个人的物理准备状态

2:态度的构成要素:A 认知成分(指人们对于一定态度客体的知识、

观念、意向或概念)B 情感成分(指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

如接纳或拒绝) C行动成分(其一,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

应倾向;其二,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3:态度的特点:A 态度是习得的心理状态 B 态度具有具体的指向 C 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4:态度的功能:A 工具性、调整性、功利性功能 B自我防御功能 C价值表现功能 D认识功能

5: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经验的情绪后果;需要的满足;知识;家

庭;参照群体;文化因素

6: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传达者—》沟通信息—》态度主体《—周围

情境

7:态度主体:

A个人同群体的关系(个人对群体成员身份的重视程度,个人在群体中

的地位,个人对群体的看法或评价)

B 既有态度系统的自我防卫倾向(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息,论

点辩驳,合理的作用及其他防御方式)

C既有态度系统本身的特征(高强度态度难于改变,高向中度态度不易

改变,有强烈情绪基础的态度不易转变,与个人需要关联密切的态度不

易改变)

D个人的个性因素(智力的影响,性格特征的作用,自我防卫倾向)

传达者—传达者威信,传达者立场,传达者的目的的指向,传达有的吸

引力

沟通信息—信息的差异,信息对情绪的唤起,信息的倾向性,信息提供方式

8、态度改变的方法:1、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2、组织规定 3、逐步提出要求 4、利用睡眠者效应 5、利用宣传手段

第8章 新闻活动

了解 情绪情感的功能 情感的类别

识记 情绪 情感 移情

应用 谈谈新闻采访中如何运用移情

第1节 情绪 情感概述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主观体验 生理唤醒 外部表现(通常称之为表情)

2:情绪情感的功能:A 适应功能 B 动机功能 C 组织功能 D 信号功能

3:情绪和情感联系与区别: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需要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4:维度: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又具有两极性,

A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级

B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级

5:分类:A情绪的分类:基本情绪——复合情绪

B 情绪状态的分类

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指人堆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C 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第2节 移情与新闻实践

1:移情:是指通过对情绪气氛的渲染和交流,自身产生与他人情感相接近的内心体验,即情感共鸣

2:移情的作用:把报道对象,记者,读者紧密联系起来

1、移情有利于采访对象与记者在心理上产生共鸣

2、移情是与采访对象形成良好心理互动从而建立融洽关系的有效手段。

3:记者移情的基础:对新闻事实的充分认识

记者移情的立场倾向

4:移情的有效表达:A 选取适当的角度切入报道,充分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情感因素 B 再现现场或反映特定的情境,通过寓情于景,寓景于境激发读者产生移情 C 通过行为语言描写外化人物感情 D 记者适当运用抒情和议论,可以有效地激发读者的感情

第九章 新闻人的身心健康

第一节 人格的一般概念

一:人格: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特征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功能性

2:人格理论:气质类型学说: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A——B型人格

内——外型人格

三因素模型 艾内森 一是外倾性,它表现为内外倾差异 二是神经质,它表现为情绪稳定性差异 三是精神质,它表现为善良体贴的或孤

独、冷酷、敌视、怪异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第二节:新闻传者的健康心理

健康的概念:健康乃是一种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

第3节 新闻传者的压力与应对

1:压力:

1) 生理应激反应:a 对于强烈威胁的紧急反应 b 对于一般威胁

的紧急反应(一般适应症候群)

2) 心理应激反应:a 重大生活事件 b 灾难性和创伤性事件 c

慢性应激源

d 日常挫折

2:新闻工作者的慢性应激源的表现:工作繁重,节奏快;来自于批评报道的压力;作为事实见证人的心理创伤;知识不断更新的压力;生活没有规律;经济压力;

3:压力还有生理应激反应

4:应对:a.良好的生活方式 b.事先应对(建立行动规划、预演) c.寻求社会支持 d.防御机制 e认知再评价

认知模式假设:人的情感和行为受他们对事件的认知的影响,人们往往不能区分现实世界与心理世界。例:埃利斯的“ABC”理论

认知模式:情境—→自动思维(核心 信念)—→情感反应

自动思维:是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所产生的一些快速的估价思维。

负性自动思维特点:1、绝对化的要求;2、过分的概括化(以偏概全);3、糟糕至极

核心信念:是关于某人自己最核心的观念。

认知纠正法:让人们重新评价所处情境,就可能改善不当情绪。

1、提问负性思维

2、负性自动思维记录

3、校正负性核心信念或增强新的信念

4、检查自动思维信念的利弊

5、行为实验

6、认知连续体

7、“陷阱”技术

8、积极的自我尝试

新闻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

1、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备哪些心理素质?(1)善于移情,对象感强(2)语言功底深,口才流利,善于言辞(3)声音条件好,音质音色俱佳(4)应变能力强,思维敏捷,临场反映迅速、准确(5)有驾驭、控制、引导、组织整台节目的能力(6)有魅力、有个性、能吸引受众。 2、什么叫移情?它在播音员主持人活动中的作用的什么?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感情绪;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作用:(1)移情是播音员和主持人加深对新闻素材的理解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2)移情有助于激发播音员与主持人的丰富想象,达到自我与他人共享情感的目的,满足听观众情感交流的需要。(3)移情有助于播音员与主持人进入良好的播讲状态。移情有助于情景再现和真实情感表达。 3、什么叫应变?应变的生理、心理机制是什么?怎样从创造思维的三个特性方面来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1)应变又叫随机应变,意思是能随着(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其实质是活动主体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或者说是思维的外化。(2)衡量人应变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反应时”。即反应时间,指人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刺激出现,到人做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3)创造性思维三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应变,是一个先天素质(神经系统自身)和后天的训练(学习和实践)的合金。二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勤能补拙就是明证。重视知识的积累,要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知识,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用心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强弱既与先天素质有关,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训练,其重点是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应该这样进行训练:经常参加辩论会、作文比赛、即兴发言、演讲活动,努力提高临场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本途径:平时刻苦努力,在思想、业务上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涉及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便形成较优化的思维定势和语言定势。 4、什么叫魅力?播音员主持人怎样才能使自己有魅力?魅力是一种很吸引人的力量,是美的客体对认识主体的吸引力:相貌身材、举止谈吐、音质音色、语言功力、才华学识、驾驭节目的能力等。沟通和引导的能力是很有魅力的素质。需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辩证关系:(1)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的关系应以主持人节目为主,主持人不应喧宾夺主(2) “我”的个性与媒介角色的共性的关系既代表媒介出场又有鲜明的个性(3)话筒(镜头)前的“我”和生活中的“我”的关系在屏幕上是受众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为人师表。

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新闻心理: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5、记者的写作心理:是指记者在从事新闻制作活动时,在其头脑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像思维、言语等独有的特点和规律。 6、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 7、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8、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9、认知心理学:在最近一二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从广义上说,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从狭义上看,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及其过程。思维这个概念,一般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种是思维的过程,叫思考;一种是思维的结果,叫理性认识或思想。 11、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是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角色又称“社会角色”,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中。- 12、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 13、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和角色之间接的冲突。 1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15、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6、刺激物:心理学认为,所有作用于认识主体感官的东西都叫刺激物。 17、新闻价值: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你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 18、心理素质: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 19、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20、能力: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被开发和尚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1、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22、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或曰内驱力。动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23、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情感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恒常的、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 24、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25、性格:是表现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在一定应

《新闻心理学》核心内容及重要考点

心理产生的标志是感觉。 新闻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 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是否将“内向传播”纳入研究领域。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 研究新闻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增强对新闻传受者本质的认识,提升对新闻实践理性的认识 实践意义 按照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采制、编播活动 运用新闻心理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帮助新闻传播者调控自我 学习新闻新闻心理学,自觉调控自我的心态 学习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态 新闻心理学,可以帮助新闻从业人员从心理学理论的高度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包括采访对象、受众、新闻领导者、同事等),并把他人视为有独特人格特质的个体 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指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传者、新闻制作者、新闻传播者、新闻受众 新闻活动中的心理现象: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辑心理、读者心理、心理学学习任务:理论任务: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实践任务:提高新闻活动的效率和新闻宣传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调查法: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访心理活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方面 内容分析 定性研究、质性研究 个人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 观察法 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将研究对象加以量化的困难 主观感受难以量化 质性变量难以量化 衡量标准难以量化 传播效果与脑的中介作用:所谓的“信息即力量”、“传播即力量”,这“力量并不单指“媒介信息”本身,而是指信息与人的结合。只有当信息经过受者的头脑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时,“信息”才具有生命力,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媒介世界对传受者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化(或称人格的形成)分为基本社会化和二次社会化。在我国18岁即进入成年,标志着基本社会化的完成;二次社会化是儿童进入成人以后继续继续的社会化的过程,也称继续社会化,通常在社区和大社会中进行。 学校教育和人的基本社会化 传媒的教育功能和人的继续社会化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考试分值计划 1 、重点章节:一、二、四、五、七、八分值65分左右 一般章节:三、六、九、十分值35分左右 2 、识记题:25分(选择、判断、填空);应用题:50分(论述、分析);理解应用:25分 3 、单项选择:8题,8分; 填空:6题,12分; 判断:5题,15分; 名词解释:4题,12分; 简答:6题,36分; 论述:1题,10分; 分析:1题,7分 二、复习重点 第一章总论 1、简述新闻心理学得任务。 答:①新闻心理学得理论任务:A揭示新闻心理活动得特点与规律;B建构新闻心理学得学科体系; ②新闻心理学得实践任务:A优化新闻工作者得心理素质;B准确把握受众得心理规律,提高新闻传播得社会效果; ③推动新闻学与心理学得发展。 2、简述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得现状。 答:“初级阶段、粗具规模”这八个字就是对我国现状得总结。 ①“初级阶段、粗具规模”就是从学科“界定”得角度而言得,就是指新闻心理学侧重研究得就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去阐释新闻现象。 ②“解释水平”就是“特有水平”得基础,而后者就是前者更高层次得体现。我国对新闻心理学得研究仍然处于“解释水平”,离“特有水平”还有相当大得差距。从前者水平讲可以说已“粗具规模”。 ③粗具规模表现在:A在研究广度上粗具规模(a对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现象得研究;b对在新闻活动不同阶段中产生得心理活动得研究)B在研究深度上粗具规模(a新闻心理学得理论框架;b新闻心理学得研究方向;c新闻敏感) 第二章新闻心理学得理论基础 1、简述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得选择性? 答:①新闻传播者得选择性(新闻评论最能赤裸裸地表达评论者得主观认识;针对性本身就体现了认识主体得选择性) ②采访对象得选择性 ③新闻受众得选择性(只有那些为受众主动选择、吸收、消化、认同并引起共鸣得新闻作品才可能实现其新闻价值) 第三章新闻工作者得心理素质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论文

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论文 当今,大数据时代的传媒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媒 介变革:云计算、4G、社会化媒体等一批新兴的数字技术及媒介 终端,日益成为正处于白热化竞争趋势下媒介生态的又一批生力军。当我们致力于通过各种渠道增加不同媒介博弈的筹码之时, 不妨从另一个维度进行思索:以基本的人性为出发点,在“碎片化”、“分众化”语境中探讨心理学对当下传媒的影响,从而抓 住新闻传播的精神内核,解读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密码。 心理学语境同传播学体系对传媒这一话题从起点来看有 不谋而合之处:传播学认为,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可视为三个元 素组成的基本链条——传者、传播内容及受众;新闻心理学则巧 妙地将传播内容两端的两个传播主体进行巧妙的划分,通过大量 实证性素材和经验性资料去提炼内在化的心理本质。因此,新闻 工作者要想更深入地掌握传播技巧,必须领会和运用两种学科交 叉互渗的理论与实践策略。 一、传者:从心理学语境解读“编码” 作为传播链条的起点,传者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学素养首 先就是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由于媒体人是个体社会化的典型代表,传者必须要满足所在社会制度、媒体机构及受众对自身的角 色期待,做好“时代船头的守望者”。从心理学上讲,这种“去 个性化”的过程实质上和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心理倾向是并行 不悖的。因为一方面,任何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员在发言、表态及行为方式上,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个人”,代表着某个 社会群体的利益和声音,其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 和行为,进而影响传播效果;而另一方面,传者个人又会带有自

身明显的印痕,其动机、气质、性格、情感和意志都会不可避免 地带有主观性。所以,优秀的传媒从业人员都应该把握基本的心 理学常识,以期加强传播效果和媒介公信力,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1、巧妙运用“印象控制法” 传者作为传播源,必须学会“印象控制法”。常见的 “登门槛”、“留面子”、“放大收敛”策略等不失为佳策。但 实际上,“偏见心理”的某些元素运用于此也同样具有极强的借 鉴意义,比如着名的三对效应:首因效应VS近因效应、光晕效应VS扫帚星效应、定势效应VS刻板印象。其中,第一组:“首因效应VS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其作用不仅强烈且持久,而近因效因则正相反;又如“光晕效应VS扫帚星效应”,前 者指“爱屋及乌”是人之本性,若对某人某方面有了好印象那么 其他方面也会相应获得高评价度,后者则反之;另外,如何打破 思维定势和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也是值得思忖的重要问题。 对此,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不同媒介的传播者,特别是 电视、广播主持人,必须学会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个性魅力, 机敏地把握好所依托媒介的符号属性(如广播,其优势在于声音 符号,可以给听众营造私密性、仿人际传播的沟通情景,提供更 细腻的情绪情感体验等。所以打造正向的“主持人效应”不失为 广播品牌经营的良方),通过人际吸引对受众进行有的放矢的刺激,努力缩小传受关系的落差和断裂,在加强应变和创造能力的 同时不拘泥于定势,努力打破受众的刻板印象——以此打造良好 的首因效应和光晕效应,从而提升节目和所依属媒介的影响力, 稳固受众群,提高传播效果。 2、熟练运用“移情法”

发展心理学复习整理

发展心理学复习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二、研究年龄特征范围的两个部分:认知过程,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发展心理学概念:(广义)发展心理学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狭义)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四、年龄特征的研究: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本质特征;相对稳定性;复杂性 五、德国普莱尔——《儿童心理》1882——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1957,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儿童心理学” 六、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成功智力理论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二、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0—1岁):口唇期初期(0—6月)快感来自嘴唇与舌吸吮和吞咽活动,口唇期晚期(6月—1岁)来自牙齿、牙床和腭部等咬和吞嚼等活动。肛门期(1—3岁),肛门期初期快感来自粪便排出,后期来自粪便控制。前生殖器期(3—6岁),男孩出现恋母情结、女孩出现恋父情结。潜伏期(6—12岁),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活动。青春期(12—20岁),如果前几个阶段发展得正常,个体从自私、只追求个人快感的孩子,转变成有选择异性配偶能力、有能力抚养子女的现实的、社会化的成人。 三、埃里克森阶段划分和特点: 四、华生发展心理学理论: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的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对儿童

情绪发展的研究—在怕、怒、爱三种非习得性情绪反应基础上的条件反射。 五、斯金纳发展心理学理论:行为强化—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育婴箱的应用,行为矫正,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六、班杜拉发展心理学理论:观察学习—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和动机四个过程。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攻击性、性别化、自我强化、亲社会行为。 七、维果斯基心理学发展观:(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2)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3)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提出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4)内化说—教学最重要特征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的事实,使学生通过教学来掌握经验并内化成自身的内部财富。 八、皮亚杰发展心理学理论:(1)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2)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是同化,另一是顺应。(3)影响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4)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就是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平衡就是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改变主动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5)发展阶段(具体请查阅书本P52) 心理或思维发展4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2)前运算思维阶段(2—7);(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4)形式运算阶段(12-15)。 九、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1讨论心理学发展的基本问题——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 2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哦理学——将心理学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来研究;系统地分析各种心里发展的研究类型;系统处理结果; 3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书62仔细看——再认)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特殊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生态化原则(书64,仔细看,再认)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从项研究设计;聚合交叉设计(再认) 四、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测验法 五、发展研究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第四章胎儿生理——心理发展 一、胎儿的发展阶段:胚芽期、胚胎期、胎儿期。 二、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地理

新闻心理学重点整理

1.题型: 2.第一题单项选择 1x10=10分; 3.第二题多项选择 2x5=10分; 4.第三题名词解释 4x5=20分; 5.第四题简答 4x8=32分; 6.第五题论述题 2x14=28分; 7.作答要求: 8.名词解释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用自己的话语理解作答; 9.简答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层次分明答到要点即可; 10.论述尽量详尽层次分明尽量用小标符号表明层次; 重要概念: 1、图式:指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图式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他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2、移情:这个学说最早是由西典德·李普斯提出的。即观察者把自己认同于图形的某个部 分(例如一座建筑物的支柱),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上,从而引起视觉变形。这同理智的判断被情感所歪曲是同一个道理。作为心理学的用语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一般包含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人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3、斯诺法:记者对人际关系改善的方法,记者要尽力打破双方由于生疏带来德拘束,缩短心理上德距离,使双方交流具有共振德可能性 4、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5、晕轮效应: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又称月晕效应、光环效应、光圈效应。 6、受众心理:指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它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外在条件即媒介的刺激和内在条件——受众自身的动机、需要和兴趣。 7、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在大众传播中,指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感情绪或抵触情绪。 8、编排心理: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主要包括编辑的人格(胆识)、编辑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以及编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 9、写作心理: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10、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11、采访对象的心理:包括采访对象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的程度,所抱的消极或者积极的态度,以及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 12、人格健康:个体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人格健康是人格结构与社会环境、自我气质以及内心和谐的统一。 13、人格障碍:即病态人格或者变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而使得患病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如自恋型人格、妄想型人格、戏剧化型人格、边缘型人格等。 14、人格缺陷:是介于健康人格和病态人格之间的人格状态是人格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

新闻心理学答案整理

新闻心理学答案整理 一、填空题 1、新闻心理学的产生是与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新闻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新兴学科。 3、只有不断解决办报人的主观意志与读报人的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才能促进新闻事业的改进和 发展。 4、1986年7月由张骏德、刘海贵合著的《新闻心理学》一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地介绍新闻心理 的专著。 5、新闻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都是以人作为研究的对象。 6、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7、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就成人 8、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9、曹日昌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一书,称: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10、新闻记者要有入虎穴得虎子的魄力和勇气。 11、内部感觉是反映有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 12、观察人物时,以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为主。 13、采访时的倾听是一种积极的行为。 14、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 15、新闻记者的思想和行动要立在时代的最前线。 16、意图是所有记忆和忘却的基础。 17、观察人物时,以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为主。 18、记忆力就是感知事物和回忆过去的映象的能力。 19、肖像观察是人物观察的起点。 20、人的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这两个特点。 二、名词解释 1、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态度、表情,是人的气质和性格的外在的、直观的表现,给人留下的 从感觉到知觉的综合印象。 2、采访心理学:是研究如何接近人,如何了解人,让别人打开心扉,使之与采访者相互配合的一门 学问。 3、采访难度的表现:数量的广大性,范围的广阔性,类型的多选择性,捕捉新闻的或然性,人际交

2018年10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

2018年10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新闻心理学母体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教育心理学B. 管理心理学 C. 社会心理学 D. 文优心理学 2.在1941年,在《综合心理学》一书中专门讨论新闻专业与心理学关系的中国新闻学家是 A.邵飘萍B.王韬C.任白涛D.徐铸成 3.播音员在播出新闻时进行再创作的客观刺激物是 A.记者采写的稿件B. 通讯员采写的稿件 C.主持人撰写的稿件D.编辑撰写的稿件 4.新闻传播者选择事实进行报道,受众选择报道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二者所依据的同一标准是 A.新闻素质B.新闻理论 C.新闻事实D.新闻价值 5.情绪情感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 A.稳定剂B.调节剂C.强化剂D. 催化剂 6.记者与采访对象在采访过程中发生心理碰撞的基础是 A.记者的心理B. 采访对象的反应 C.记者的认知D.采访对象的认知 7.人仍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被称为 A.认识过程B.意志过程C.心理基础D.心理素质 8.新闻敏感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思维活动,它具有一定的 A.逻辑色彩B.直觉色彩C.抽象色彩D.形象色彩 9.1981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空中之友》正式开播,主持人徐曼甜美、温柔的声音收到了令人欣喜的效果。这里打动台湾同胞的主要因素是 A.动机B.情感C.意志D. 性格 10.在记者的采访活动中,交往的主要手段是 A.言语B.表情C.体态D. 装束 11.使记者的智力得到有效开发,写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思维方式是 A.形象思维B.理性思维 C.常规性思维D.创造性思维 12.制服情绪情感这匹“野马”要抓住的主要矛盾是 A.增强认知水平B.加强认知协调 C.培养冷静心境D.培养高级情感 13.编辑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来自于他们的 A.敬业精神B.高尚人格 C.社会责任感D.独到眼力 14.新闻编辑要有在报纸上画龙点睛的功夫,“报纸的眼睛”通常指 A.新闻版面B.新闻标题 C.新闻内容D.新闻导向 15.“更多地依靠自我为主要参照来确定对事物的态度和自已的行为”,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新闻心理学

一、新闻心理学课的性质 新闻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主要研究探讨新闻工作与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传双方的心理特点、感应规律及其各自心理机制与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简单讲,即新闻心理学就是以人们在新闻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新闻边缘学科的一门年轻的学科。 二、课程学习要求 1、理论介绍之后,学生应有及时的案例分析化解知识。 2、课后作业教师批改与学生互该相结合。 3、尽可能接触更广泛的社会调查。 4、时时注意个人的观察和体验 三、新闻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1、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作用、发展规律以及探讨新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的科学。 2、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人的认识活动(感觉、知觉、记想像、思维等);还包括研究人们的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意志(勇敢、怯懦、自觉性、目的性)、个性(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从实践的角度看问题,新闻学和心理学在客观需要上必然发生联系。 四、研究对象 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2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现象3从心理学视角看新闻现象 五、研究任务 理论任务:探讨新闻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正确阐述理解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新闻工作者、采访对象及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 实践任务:探讨行之有效的途径,提高新闻宣传的社会效益,推动新闻改革,使新闻工作更好的承担党和国家喉舌的重任,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自身的深入发展。 六、研究方法 1、专门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扬弃的原则。 2、具体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基于形而上学思辨的传统,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多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 定量(实证)研究(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实验法、调查法、内容分析。 3、质的研究(以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方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观察法、实物分析法、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2.1 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历史 1. 萌芽阶段(1949年至1978年) 2. 酝酿阶段(1979年至1986年6月) 3. 初步形成阶段(1986年7月至1994年5月) 2.2 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 从单一向多元辐射:研究内容、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研究方法 2. 从随意向规范化迈进:教学与科研、研究机构的建立、不定期的举办全国性的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 3. 从前科学向科学性过渡:从以描述性为主向学科构建方向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复习题 1、新闻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2、提高新闻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必要性是什么?

咨询心理学复习 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心理咨询的含义:1简单概括: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来访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2、指经专业过严格培训的心理咨询师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专业的资访关系,帮助合适的来访者依靠个人自我探索来解决其心理问题,增进心身健康,提供适应能力,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以及潜能的发挥。 特点:心理咨询是一个人际互动过程,咨询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从业人员:必须是专业人员;咨询内容:一般心理问题;工具:运用心理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根本目标:促进心理健康和个性充分发展,帮助来访者成长,学会自强自立。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与联系: 具体相似之处: 1、所采用的理论方法一致; 2、工作对象相似; 3、均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 4、都注重建立帮助者与求助者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对象不同:主要是正常人或有暂时的心理问题或障碍;主要针对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处理问题不同:人际关系、婚姻家庭问题、学习问题、自我意识问题等;对神经症、性变态、行为障碍、心身疾病、人格不全等进行矫治的过程;治疗目标:完善自我;克服适应不良,解除症状或精神痛苦;治疗时间:一次到数次;治疗的时间比较长,可达到数月甚至数年;治疗的深度不同:心理咨询的在意识层面进行,具有教育性和支持性;无意识层面,以达到重建人格;消除、矫正和改变不良行为;工作场所不同:心理咨询的场所相当广泛,包含医院、诊所、学校、社区、职业培训部门等;心理治疗主要是医疗环境和私人诊所;称谓不同:心理咨询工作者称为咨询者,寻求帮助的被称为来访者或咨客;心理治疗的工作者被称为治疗者,寻求帮助的一方被称为患

者或病人 心理咨询的类型:对象多少——个体团体咨询;咨询内容——发展性健康咨询;咨询方式——电话门诊现场信函专栏互联网 对象:年龄适宜;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智力水平:领悟能力十分重要;问题的类型和内容适合:精神病急性发作期、严重的人格障碍者不合适咨询;具有主动和正当的求助动机;愿意开放内心世界和具有交流能力;信任医生和有良好的依从性行为; 原则:1.保密原则保密原则2. 助人自助原则3. 中立性原则4.综合性原则5.灵活性原则原则6.咨询、治疗和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保密原则:是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原则,它要求心理咨询师要尊重和尽可能的保护来访者的隐私;咨询前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及其限制;在咨询过程中也要明确的不断说明和解释;对咨询的录音要征求来访者的同意;当事人的资料绝不可以作为社交谈话的话题;除在专业训练中,当事人个人身份不能充分隐藏外,个人材料不应出现在咨询员的公开演讲或谈话中;咨询员应避免以个案为例来表明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咨询员不应把个案记录带离服务机构,应避免放错地方、遗失或别人可以翻看的地方; 保密例外:取得当事人的同意和许可;当事人有自杀倾向或伤害他人及危及社会安全的尝试或企图时;这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来啊放着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包括通知亲友或师长,并尽可能的保护个人的隐私;当事人是儿童,受到性虐待或者身体伤害;在法庭命令或要求提供当事人的信息。专业训练或专业的研讨,如果在发表期刊论文上必须涉及来访者的背景资料,那么应隐去来访者的姓名;

《新闻心理学概论》考试重点

媒体真实:新闻信息经过媒体符号编码后形成的符号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模拟性反映或是现实世界的影子。 心理真实:受众主要通过媒介了解外面世界的信息,并由此而形成的外部世界的景象概念。 同化评定: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当受众原有的思维定势与新闻信息内容基本相符,受众就表现出与新闻传播者差别极小的立场。当新闻信息内容与受众定势在大方向一致时,即使受众立场与传播者立场有差别,受众也会向传播者方向接近。 对比评定:在传播活动中,对比评定指受众表现出新闻传播者差别较大的立场。 1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 3新闻心理学专门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扬弃的原则; 4新闻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现场观察法、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现场观察法”偏于“质”的分析;“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既可以是“质”的分析,也可以是“量”的实证性研究; 5.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定为: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新闻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6.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主要指在自己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地的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 7.人的心理现象的构成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即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另一种是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8.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多因素的有机结合。 9.影响采访中心理活动的因素有记者自身心理、采访对象心理、新闻事实、社会背景这四个方面。记者的自身心理是采访中的主导心理,它决定采访心理展开的时机、方式、方向与强度。 10.新闻敏感是思维中一种很有特点的带有“灵感”色彩的思维活动。 11.典型诱因能在新闻敏感产生的关键时刻起到打开心灵的“钥匙”作用。 13.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14.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心理成分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15.材料驱动归纳的特点:(1)随机应变(2)应对灵活; 23.新闻编辑、记者、受众之间心理互动的特点:(1)中介性(2)隐没性(3),距离感 27.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是节目主持成功的首要条件。 28.训练和提高应变能力,做到:(1)重视知识的积累(2)实践经验的总结; 29.人的心身表现主要有三种状态,即“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和“强迫状态” 20.创造性思维的三个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最本质的特点) 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2.现场观察法: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3.角色冲突: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即由角色承担者内部的矛盾引起的冲突;角色之间的冲突,是因角色承担者承担了几种角色引起的内心冲突。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5.新闻写作心理: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6.首因效应:指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最初(原始)的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 11.印象管理:又叫“印象整饰”。是指人们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在人际交往场合中,行为者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以使知觉者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的看法。 11.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于受众、服务于受众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受众利益和需求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所需求所求。 12.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是指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全局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全局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以发掘新闻事实中有益于全局的最大价值。 15.新闻受众的从众心理:指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的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心理反应。 17.睡眠者效应:亦称“休眠效果”,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 18.新闻受众的态度:指新闻受众对于新闻活动、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的内容较为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由认知、情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新闻心理学的对象 一、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内涵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新闻传者,在我国一般称为新闻工作者。主要指记者、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它工作人员。 采访对象指“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和意见的对象或主动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 新闻受众按新闻媒介分类有: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第三节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新闻心理学的具体的研究方法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的、定量的(实证的)、质化的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一)新闻心理学的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主要基于的是形而上学的思辨的传统,“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多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二)新闻心理学的定量(实证)研究 所为定量的研究方法指“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 1.实验法 实验法指“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2.调查法 调查法指“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讨心理活动发展规律的方法。” 3.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指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一种客观的、系统的、量化的研究方法。(三)新闻心理学质的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指“以研究者来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方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研究对象互动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1.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 前者如对某位节目主持人进行访谈,然后对其话语、语意、语境等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这位主持人驾驭语言的能力或其语言风格。后者如通过对一群人的访谈了解不同层次的受众在接受电视新闻时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2.观察法 观察法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并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3.实物分析法 实物分析法是质的研究中另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这种方法类似于“个案法”。即对个体最直接、最简单的一种心理研究法。 (四)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新闻心理学整理版

概念 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普遍在其成员的头脑中存在,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心理状态与倾向。 个性心理:个体在特定条件下身上表现出来的一切心理现象和特点。 霍桑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霍桑效应表现在新闻采访上就是,采访对象由于受到关注,而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行为。 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自己人效应”与“异己人效应”:自己人效应: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智力: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智力因素(执行操作系统):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理解、记忆——对所接受的信息起着接受、加工、处理、掌握的作用。 注意: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知觉的概念:在感觉的基础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大脑的加工(选择、组织和解释),对客观对象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包含觉察、分辨、确认三种相互联系的作用过程。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或说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思维:思维是人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的过程。思维是人的认识活动的最高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能力的高低是新闻从业者能否胜任工作的重要因素。记者思维是根据新闻事实的特点和新闻报道的目的,运用新闻原则和规律,去发掘新闻信息,表现新闻价值的一种职业思维。记者思维具有反应快速、探索求证、求新求异、视野开阔以及思维的整体性和选择性等特点。 想象:是人脑对通过感知得来的、并通过记忆保留下来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1、想象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2、想象的内容有许多是“超现实”的,但决不是凭空产生的。就好象天生的聋子想象不出美妙的音乐,天生的盲人也想象不出春天的美景。因为构成新形象的一切材料都是来自客观现实的。3、想象的内容、性质和水平要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 非智力因素: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动力调节系统):动机、信念、需要、兴趣、意志等——对智力活动起着驱动、定向、维持、调节的作用。 情绪与情感:人类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会产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观体验。我们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情绪一般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由特定的条件所引起,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的表现形式比较短暂和不稳定,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冲动性。

最新10月全国自学考试新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0月自学考试新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65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所形成的主观能动反映是() A.传播心理B.新闻心理 C.采访心理D.受众心理 2.新闻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档案分析法又称为() A.文档分析法B.文案分析法 C.专案分析法D.个案分析法 3.我国第一本以《新闻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出版于() A.1978年B.1982年 C.1986年D.1990年 4.在1913年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华生B.班杜拉 C.阿特金森D.米德 5.在构成心理素质的四个心理系统中,能力系统属于() A.最内层的系统B.次内层的系统 C.次外层的系统D.最外层的系统 6.动机对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具有() A.选择作用B.激发作用 C.调节作用D.制约作用 7.“最近效应”,是指双方在最近交往中的印象对交往关系的影响,又可称为() A.刻板印象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 8.“一坏百坏”的看法在认知心理学中被称为() A.刻板印象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D.扫帚星效应 9.由突如其来的紧张情况所引起反应的情绪状态属于() A.激情B.心境 C.应激D.冷静 10.记者写作最佳时间往往因人而异,喜欢深夜工作的记者属于()

A.百灵鸟型B.混合型 C.布谷鸟型D.猫头鹰型 11.就思维类型而言,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属于() A.理性思维B.抽象思维 C.发散思维D.形象思维 12.新闻编辑的“识”,在智慧方面的体现主要是() A.甘为他人作嫁衣B.独具慧眼 C.具有镇定果敢的谋略D.具有坚持真理的勇气 13.把好舆论导向关,反映了新闻编辑的() A.受众意识B.新闻意识 C.全局意识D.评论意识 14.作为服务类节目,其“媒介共性”应该是() A.亲切友善,平易近人B.稳重可信,具备权威性 C.奋发向上,激情洋溢D.轻松愉悦,清丽高雅 15.主持人对现场发生的变化能迅速、顺畅地作出反应,这属于创造性思维的() A.灵活性B.独创性 C.流畅性D.变通性 16.与新闻真实性这一特点相对应的受众需要是受众的() A.求真心理B.求快心理 C.求新心理D.求近心理 17.按照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的观点,与自然的群体相对应的群体是() A.假设群体B.实验室的群体 C.现实的群体D.大群体 18.社会态度属于() A.纯客观范畴B.纯个人主观范畴 C.个人和外界对象关系范畴D.物质关系范畴 19.受众态度一旦形成,就会() A.固定不变B.随时变化 C.既不固定也不变化D.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20.一篇新闻稿在叙述事实的同时,也讲自己的观点,这种说服方式在传播学中称为 ()A.双方面论证B.单方面论证 C.结论的引出D.结论的得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