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肠息肉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胃肠道息肉经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中西医护理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道息肉经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中西医护理的方法与护理效果。
方法挑选2014年12月~2015年10月我院所收治的执行高频电凝电切术消化道息肉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西医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症状消失时间与不良反应临率。
结果对比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胃肠息肉症状消失时间,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不良反应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执行内镜下经高频电凝电切的胃肠道息肉患者,采用中西医护理效果显著,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标签:胃肠道息肉;内镜;高频电凝电切;中西医护理胃肠道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疾病之一,有癌变的可能。
所以,有效治疗息肉,可以减少消化道癌症发生机率。
当前,内镜下治疗成为胃肠道息肉的首选手段[1]。
本次研究挑选我院所收治的行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的消化道息肉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了中西医护理与常规护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挑选2014年12月~2015年10月我院所收治的执行高频电凝电切术消化道息肉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
对照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39.4±2.7)岁,病程4~24个月,平均病程(8.1±0.5)月,包括:胃息肉34例,结肠息肉21例。
观察组男35例,女20例,年龄25~85岁,平均年龄(46.2±2.9)岁,病程3~28个月,平均病程(7.9±0.7)月,包括胃息肉32例,结肠息肉23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包括生命体征检测、心理疏导、健康宣教、用药护理、疼痛护理等。
无痛苦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胃肠息肉的护理摘要:目的:详细阐述胃肠息肉实施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无痛苦)治疗的护理疗效。
方法:100例胃肠息肉病患均在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间我院收取,均给予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n=50)给予常规护理;应用组(n=50)给予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应用组息肉消失用时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互比(P<0.05)。
结论:对无痛苦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给予胃肠息肉病患治疗,同时实施综合护理,不仅能提升治疗疗效,对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提升满意度的意义重大,故值得推广。
关键词:无痛苦;内镜;高频电凝电切;胃肠息肉;护理消化道中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为结肠息肉,伴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应用高频电凝电切术对胃肠息肉进行切除的效果显著,已经得到众多病患的认可,亦被临床上广泛的应用。
但是如果在治疗中给予无痛苦检查和切除,会增加麻醉的风险,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极高,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手术治疗的顺利,优化治疗疗效[1],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将进一步研究分析对胃肠息肉病患选择无痛苦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实施治疗的护理效果,更为日后的工作中提供丰富的经验,以供参考,材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照组(n=50):①男性和女性胃肠息肉病患比例:27:23;②胃息肉和肠息肉病患比例:28:22;③年龄在20~78岁,中位(43.5±5.8)岁;④病程2~24个月,中位(12.35±8.0)个月。
应用组(n=50):①男性和女性胃肠息肉病患比例:28:22;②胃息肉和肠息肉病患比例:29:21;③年龄在21~79岁,中位(43.2±5.9)岁;④病程2~23个月,中位(12.4±7.5)个月。
1.2符合标准①经我院相关检查后确诊为:胃肠息肉;②患病时间<3年;③无其他胃肠道疾病;④年龄在20~85;⑤所有病患均自愿接受本次研究方法并签字确认。
谈内镜下高频电切除肠息肉的配合及护理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肠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手术的护理配合措施,总结护理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接受内镜下高频电切除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配合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经1次手术切除干净,术中并未出现穿孔、灼伤、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5.1±2.1)d后均痊愈出院。
术后经过2年时间随访,并未发现有1例患者复发。
结论:肠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显著,加强围手术期护理配合可有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关键词】肠息肉;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护理配合【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5-0244-02肠息肉是临床外科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大概有30%-40%左右患者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患者大多数是因为大便次数增多、黏液血便、腹部不适等症状才会到医院就诊[1]。
肠息肉患者如果没有采取及时的处理,很容易出现癌变,以往临床上主要采用剖腹手术治疗,但该种手术方式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患者预后不良,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具有安全性高、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目前已经成为临床治疗肠息肉的主要方式[2]。
精心的护理配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尽早康复的重要措施,为探讨有效的手术护理配合措施,本文回顾性分析了60例肠息肉患者的手术护理情况,具体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在2013年3月-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结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并且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治疗。
60例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患者年林最小21岁,最大65岁,平均(38.4±2.5)岁;息肉直径最短0.6cm,最长2.7 cm,平均(1.6±0.2)cm;疾病类型:单发息肉27例,多发息肉33例。
结肠息肉高频电切电凝术围手术期饮食护理目的探讨经高频电切电凝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的围手术期饮食护理要点。
方法对89 例结肠息肉在电子肠镜下行高频电切电凝术的患者,在术前术后及出院指导中进行详细的饮食宣教,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出血或穿孔的并发症。
结果89例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结论结肠息肉在电子肠镜下行高频电切电凝术围手术期饮食护理,对预防出血和穿孔起到积极的作用。
标签:电切电凝术;出血穿孔;围手术期;饮食护结肠息肉有癌变的可能,肠镜下电切电凝术是治疗肠息肉的有效方法。
我院应用日本富士能电子肠镜圈套器和高频电切电凝发生器进行操作,操作方法:循腔进镜至息肉处,依据息肉的形态,大小选择使用波形,电流强度及切除息肉方法。
较小不易圈套的息肉采用电凝灼除;带蒂、亚蒂或大息肉采用混合電流边凝边切,逐渐收圈套器至息肉脱落,术中残蒂少量出血,则先给予冰生理盐水,去甲肾上腺素,凝血酶冻干粉喷洒冲洗,如术后残端或创面较大可使用金属钛铗预防出血治疗。
此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成功率高的优点,而术后手术部位出血是该术最多见的并发症,穿孔少见。
临床上在使用药物防治的同时,饮食指导对结肠息肉行该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总结89例结肠息肉行电切电凝术围手术期的饮食护理,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3年1~10月89例住院结肠息肉接受电凝电切术的患者,男,50例,女,39例,年龄18~75岁,其中直肠息肉30例,乙状结肠息肉22例,降结肠息肉20例,横结肠12例,回盲部息肉5例,病例选择标准:肠镜检查息肉直径为0.5~4.0cm,出凝血时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测定,肝功能试验均正常者。
1.2方法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根据患者疾病状况,文化水平,评估其饮食需求,饮食爱好,提供直接单个饮食指导,根据饮食的品种,床头挂饮食宣教牌,告知可进食物的种类,进食量等信息及目的,提高患者饮食依从性,同时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围手术期的护理 消化道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重要的癌前病变,以往多主张手术切除,1971年,Classen,Wolff等相继报告经内镜高频电凝切除息肉获得成功。目前该技术已在我国广泛开展。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已成为治疗消化道息肉的首选方法。具有无需开腹,创伤小,出血少,痛苦轻,术后康复快等优点,被人们所接受。但是操作或术后处理不当,则有可能发生并发症。因此,术中术后护理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我科在内镜下治疗 203例,年龄37~70岁,其中男149例,女54例。
1.2 手术方法 主要用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对于较小息肉不适于圈套者可用热活检钳凝切法切除。对于小息肉或较小的扁平息肉也可用高频电凝器灼除,可先取组织,然后电灼,还有尼龙圈套扎术等。
2 结果 本组均能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个别患者术后3 d内有少许黑便,腹部胀痛,经对症处理症状均缓解。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对内镜下治疗了解甚少,疑虑手术效果,担心疼痛,应耐心向其解释该治疗的优点,解除思想疑虑,消除紧张,使主动配合治疗,达到预期目标。
3.2 术前护理 3.2.1 术前胃、肠道准备的重要性 息肉摘除前充分清洁胃肠道十分重要,既可保证镜下检查视野清晰,同时可减少术后创面感染机会,尤其是肠道多发性息肉的患者,其创面多,肠道清洁显得更为重要。我科多应用口服电解质散进行全肠道清洁,经临床实践观察取得较好的效果。
3.2.2 术前完善各项检查 术前应完成系统体检及常规化验检查,及时发现隐患,排除禁忌证。其重点为患者的血压、血常规、出凝血机制,冠心病、心率失常患者应常规检查心电图,术前应有效控制心率失常。对于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和出凝血机制异常者应及时纠正。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待血压稳定后再进行息肉切除术。门诊患者病历资料不齐全,术前一定要完善各种必要的检查。
高频电凝电切肠息肉术的护理【关键词】肠镜检查;电凝电切;护理配合我科自2006-2007年应用日本富士能生产的EC-450WI型电子肠镜检查结肠疾病患者1560例,共检查出大肠息肉267例,并在结肠镜下电凝电切肠息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67例患者接受肠道息肉切除术,男165例,女102例,年龄23~76岁,平均(45.8±5.4)岁;其中直肠息肉154例,乙状结肠息肉31例,降结肠息肉15例,横结肠息肉50例,回盲部息肉17例。
1.2 病例选择标准肠镜检查息肉直径为0.5~4.0 cm之间,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肝功能试验、凝血酶原测定均正常者。
1.3 器械准备①EC-450WI型日本富士能电子肠镜;②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的SD-5U/13U-1型圈套器;③德国艾博公司生产的ERBE ICC 800型高频电凝电切发生器。
2 操作方法循腔进镜至息肉处,清除局部肠腔内粪便,液体及可燃气体,依据息肉的形态、大小选择使用何种波形、电流强度及切除息肉的方法。
较小不易圈套的息肉采用电凝灼除;带蒂、亚蒂或大息肉采用混合电流,边凝边切,逐渐收圈套器至息肉脱落。
3 结果267例肠息肉患者经圈套器高频电凝电切除后,给予补液抗炎治疗,所有病例无一例出现穿孔、出血,治愈率达100%。
4 护理措施4.1 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肠息肉切除的目的、意义及重要性,介绍治疗的安全性,消除患者的疑虑,减轻恐惧程度,从而积极配合检查,并给予背景音乐,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消除因紧张恐惧导致的不良反应。
②患者准备:术前了解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血常规等。
心电监护动态观察生命体征。
③签署手术同意书,告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免发生医疗纠纷。
④肠道准备:检查前空腹6~8 h,用泻药清洁肠道后,最后一次排出清水样便。
4.2 术中配合①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老年人、心肾功能不全者。
内镜下息肉治疗术后的护理知多少?内镜下息肉治疗术有多种,包括ESD、EMR等,借助高频电刀切除息肉,具有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少等优势。
但术后若护理不当,则会引起多种并发症,例如肠道穿孔、肠道出血等,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康复。
因此,下面为您讲讲内镜下息肉治疗术后的护理知识,希望帮助您更好的呵护用内镜治疗的息肉患者,帮助其早日康复。
一、内镜下息肉治疗术后护理——饮食护理内镜下息肉治疗术后,主动和病人沟通,了解其饮食喜欢、饮食习惯,并根据其恢复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而利于其身体康复。
因此,下面为您讲讲内镜下息肉治疗术患者的饮食护理,和小编看下文吧!(1)术后12h内:内镜下息肉治疗术后,需叮嘱患者禁食、禁饮12个小时,并遵医嘱为其补液,以利于其胃肠功能康复。
(2)术后第2日:该时期,密切观察病人的恢复情况,若其成功排气,且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则叮嘱其可进食流质食物,例如早餐摄入50ml米汤,若无不良反应,则中餐、晚餐米汤摄入量增加至100ml~200ml。
于此同时,密切观察病人进食反应,若其出现不适反应,则及时停止进食,或者减少进食量,并及时调整进食方案,以保障患者饮食安全。
(3)术后第3日:该期间,可叮嘱患者摄入半流质食物,例如每餐摄入200g面条或者200ml白米粥,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4)术后第4~5日:若患者进食后没有不良反应,则术后第4日~第5日,叮嘱患者摄入低渣食物,例如肉末稀饭、鸡蛋面条等,并根据病人的耐受量,适当调整其进食量,以满足患者身体需求。
(5)术后第6日:该时期,根据病人的创面恢复状况调整其饮食方案,若其创面恢复良好,则叮嘱患者逐渐过渡软食,例如包子、面条、馒头、馄饨等,以利于胃肠消化吸收。
(6)术后第7日:若患者没有任何不适,则指导患者逐渐恢复至普食,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利于身体康复。
(7)术后1周后:该时期,则没有特殊饮食禁忌,为其发放饮食手册,帮助其管理好自己的饮食。
内镜下高频电切除结肠息肉手术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切除结肠息肉的手术配合及护理。
方法对96例结肠息肉患者手术前予以心理护理,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术后观察及指导。
结果 96例患者术后均无出血及并发症发生。
结论高频电凝切除结肠息肉方法简单、安全、疗效较好,而护士在术前、术中、术后予正确的指导及术中密切配合是确保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内镜高频电切除结肠息肉护理结肠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可引起便血、腹痛、腹泻,更重要的是可发生癌变。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预防结肠癌的关键,因此,一旦发现,应尽早切除。
高频电技术切除结肠息肉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痛苦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
我科于2008年6月~2011年4月使用电子结肠镜完成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结肠息肉手术96例,效果良好,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96例,男性60例,女性36例,年龄21~72岁。
临床表现以便血、腹泻腹痛为主,均为门诊就诊行结肠镜检查发现。
1.2 使用器械准备OLYMPUCF-240型电子结肠镜,高频电发生器、圈套器、异物钳、电凝探头。
1.3 方法常规肠道清洁准备,采用高频电发生器产生的电凝、电切或电凝电切混合电流,分次或分段切除息肉。
用异物钳或负压吸引方法取出息肉,息肉回收送病理检查。
1.4 结果96例术后均未出现大出血、肠穿孔和息肉电切术后综合征等并发症。
随访60例,半年至一年后复查肠镜,在原电切息肉部位均无息肉复发现象。
2 护理2.1 术前准备2.1.1 心理护理病人对高频电切除术不甚了解,容易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因此应根据病人的心理需要,向其介绍手术医生及科室环境,讲清该手术的方法、体位、需要如何配合、手术治疗的先进性和安全性,使其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1.2 了解病情包括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史及近期治疗情况,并做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肝功能的检查,动态观察生命体征,为手术做好准备。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大肠息肉的护理【关键词】内镜;高频电切;大肠息肉[关键词]内镜;高频电切;大肠息肉结肠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的疾病之一。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成为一项常规的治疗手段,治疗内镜对内镜护理人员的要求高,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治疗成功与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文总结我院近年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106例大肠息肉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我院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106例大肠息肉患者,男61例,女45例,年龄11岁~68岁,平均年龄(36.5±16)岁。
息肉位于直肠53例,直乙结合部12例,乙状结肠22例、降结肠8例、横结肠4例、升结肠5例、回盲部2例。
共切除息肉209枚,息肉直径小于1.0 cm者35例。
单发性息肉63例,多发性息肉43例。
合并高血压病史者21例,血压(140~160)/(90~100)mmHg(1 mmHg=0.133 kPa)。
2 结果106例患者术中顺利,无出血、穿孔及其他并发症。
术后1周迟发出血3例。
共切除息肉209枚,病理检查结果均为良性息肉。
3 护理3.1 术前护理3.1.1 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讲解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的目的、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让患者详细了解操作的步骤、诊断意义、及有可能发生的意外,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患者术前常存在恐惧,恐癌症心理,因此护理工作者应采取疏导、劝说、鼓励等心理护理措施,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
3.1.2 肠道准备术前肠道清洁要求较高,必须达到完全清洁。
嘱患者治疗前3 d进食少渣食物,前1 d必须进无渣的低脂、细流质饮食(如藕粉、米汤类),因下午治疗,故嘱患者当日早餐进半量流质饮食。
口服泻药清洁肠道,本组患者均采用电解质液[1](1 000 ml含氯化钠6.14 g、碳酸氢钠2.94 g、氯化钾0.75 g),1 h内饮用电解质液3 000 ml,术前3 h~4 h开始饮用。
大肠息肉患者电子结肠内镜下行电切除术前后护理体会【摘要】大肠息肉患者接受电子结肠内镜下行电切除术是常见的治疗方式。
术前准备工作包括清空肠道、停止抗凝药物等。
手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术中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
术后护理措施包括饮食调理,疼痛管理,预防并发症等。
定期复查是非常重要的,患者也要注意饮食习惯等生活方式。
经过一定周期的康复,患者的生活质量将有明显改善。
电子结肠内镜下行电切除术前后的护理工作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正确的护理和关注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将带来快乐和舒适。
【关键词】大肠息肉、电子结肠内镜、电切除术、术前准备、观察、护理、术后护理、饮食调理、疼痛管理、并发症预防、定期复查、康复、生活质量、护理体会。
1. 引言1.1 术前准备工作术前准备工作是大肠息肉患者接受电子结肠内镜下行电切除术前必须严格遵守的步骤。
患者需要提前与医生沟通,了解手术的具体内容和风险,确保自己对手术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
患者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如血液、尿液、心电图等,以确保自身状况良好,可以承受手术的压力。
患者需要遵守医嘱,停止一切影响手术的药物或食物,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最重要的是,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以确保手术的成功进行和术后的顺利恢复。
术前准备工作的细节会在手术前由医护人员进行详细讲解,患者应严格按照要求执行,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术后的顺利恢复。
1.2 手术过程中的观察和护理在手术过程中的观察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在大肠息肉患者电子结肠内镜下行电切除术中,观察和护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仔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情况等,并及时记录。
任何异常情况都需要立即向医生报告。
2. 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情况,根据需要给予相应的止痛药物。
及时了解患者的疼痛感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切结肠息肉的护理目的探讨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切结肠息肉的配合方法与护理体会。
方法对213例结肠息肉经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
结果309枚息肉顺利切除,术后无一例严重并发症。
标签:电子肠镜;结肠息肉;高频电切术;配合护理随着饮食习惯的改變,电子结肠镜的广泛开展,结肠息肉的发病率与检出率也日益增多,我科2011-2012年应用电子肠镜共检查结肠息肉213例,检出结肠息肉309例。
电子肠镜下电切结肠息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配合护理总结并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213例患者,男162例,女51例,年龄:22-79岁,平均年龄61岁。
共检出309枚息肉,其中广基及亚蒂息肉192例,有蒂息肉117例。
1.2仪器日本PENTAX2940电子肠镜;Olympus生产的尼龙绳套扎器及钛夹,德国EREB高频电发生器,一次性内镜注射针,1:10000肾上腺素溶液等。
2 术前护理2.1 心理护理首先向患者介绍此种方法的治疗意义,痛苦小、定位准确、疗效好。
消除患者紧张心理,有利于提升患者配合依从性。
2.2肠道准备手术日前晚20:00至当日术前禁食,手术当日晨7:00将2盒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稀释2000ml温开水后分次口服排尽肠内容物直至清水。
2.3术前肌注地西泮10mg,654~2 10mg。
3 术中配合3.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予术中安抚,嘱患者勿紧张,尽量放松。
协助插镜动作轻柔、循腔渐进,避免损伤肠粘膜。
3.2 在电切过程中严格按术者指示进行操作。
严格执行先凝后切原则.4 术后护理4.1 一般护理:术后禁食12h、卧床休息6h,注意监测血糖变化。
如无异常可进流质或半流质。
4.2 保持大便通畅,以防干硬粪便摩擦创面或致焦痂脱落导致大出血。
4.3 较大息肉、无蒂息肉或凝固范围较大者,应卧床休息2~3d,避免增加腹压的各种活动。
2周内避免过度体力活动。
4.4 并发症的观察:常见的有出血、穿孔。
加强内镜下高频电切除结肠息肉的围手术期护理的思考结肠息肉是目前医疗行业中常见的消化道疾病,通过及时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大肠癌等严重性疾病,传统上我们会采用剖腹手术进行医治,但是随着发病率的提高以及治疗方式的进步,其创伤大的缺陷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治疗要求,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手段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应运而生的,在此我们将简单叙述内镜下高频电切除的基本情况和围手术期护理要点。
标签:内镜下高频电切除结肠息肉;基本概况;围手术期护理要点;一内镜下高频电切除结肠息肉的基本概况1.内镜下高频电切除结肠息肉的具体操作在进行切除手术时,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工作,一方面进行有效的场内清洁,使用电子肠镜进行全方面的检查,对息肉位置和大小进行检查,做到心中有数,适当调整患者体位,使息肉尽量处于最佳的视野范围内。
另一方面在手术中,利用高频电触发器以及配套圈套器,将息肉部位锁定,通电后切除,将会有轻微烟雾释放,而切口处粘膜呈白色,多次规律放电,达到切除效果,最后利用回收器皿将息肉收回,在确定没有意外事故发生后完成手术。
2.内镜下高频电切除结肠息肉的优势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发展,很多人都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和学习压力,再加上食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使肠息肉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人群也越来越广,传统的治疗手段,会留下部分刀疤,使很多女性朋友很抗拒,且伤口大难以恢复,然而高频电切除的治疗方法,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减少了对外在皮膚的伤害,也便于术后恢复。
任何手术都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也都有一定威胁性,内镜下高频电切除结肠息肉手术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医院在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做好护理工作,实施全程监控。
二内镜下高频电切除结肠息肉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1.手术前的护理工作在此我们将手术前的护理工作按照不同类型主要分为三大方面;首先是对患者心理上抚慰,肠镜检查会在一定长度上带给患者不适,它却又是进行手术的必经之路,这使很多患者产生恐惧心理和抗拒心理,再加上部分患者并没有足够多的医学知识,对息肉有很少了解,会担心病情恶化,造成情绪失控,影响到手术治疗进度,因此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要适当根据不同患者的知识水平和性格特点进行个性化护理,并同时进行术前注意事项的宣传等工作。
内镜下高频电凝圈套切除胃肠息肉的配合与护理2007~2010年经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胃肠道息肉3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配合与护理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胃肠息肉患者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13~61岁,平均48岁。
其中胃息肉15例,结肠息肉18例,直肠息肉5例。
息肉直径<5mm 21例,直径在5~10mm 10例,直径>10mm 7例。
有蒂息肉22例,无蒂息肉或亚蒂息肉16例,其中多发息肉5例。
息肉经病理学证实:增生17例,腺瘤11例,炎性7例,腺瘤癌变3例。
方法:将连接于高频电凝发生器的圈套器,通过电子胃镜或结肠镜的活检孔道送达息肉部位,对准息肉进行圈套切除,然后通电利用高频电流通过人体时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变性脱落。
结果全部病例无发生穿孔和大出血现象。
所有患者均为一次性息肉切除,2例创面少许渗血,经电凝后止血;1例1周内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无其他严重出血征象,经一般止血处理后,康复出院。
讨论配合与护理:⑴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器械及操作过程不了解,对手术效果和并发症产生顾虑,易产生紧张情绪。
要向患者解释息肉切除的目的、方法、并发症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治疗的必要性,消除其疑虑,取得配合。
②相关检查:术前具体了解病情,尤其注意近期是否服用阿司匹林、ANSAD类和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如有应停用该类药物7天后才可行息肉切除。
行心电图、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血型等检查。
带有心脏起搏器者禁忌此项治疗[1]。
③消化道准备:胃息肉患者术前保持口腔清洁,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
肠息肉患者,术前3天开始进行肠道准备,并指导病人正确服用泻药。
对极少数服泻药后仍通便不畅者给予生理盐水清洁灌肠,直至解出无渣水样大便为止(禁用甘露醇清洁肠道,因甘露醇经肠内细菌发酵可产生易燃性气体,电切时可能发生气体爆炸[2])。
常规术前0.5小时肌肉注射安定针10mg,阿托品针0.5mg(有前列腺增生者禁用此药)。
• 临床护理 •325胃息肉、肠息肉是消化系统比较常见的一类疾病,是指隆起与粘膜表面并向消化腔内突出的局限性病变。
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是利用高频电流对人体产生热效应,使组织表面干燥、凝固、坏死,可在数秒吞咽,低盐低脂饮食,尽量做到不抽烟少饮酒[3],本研究中有患者因酗酒导致肾脏受损,诱发冠心病心绞痛,治疗时戒酒,配以中医疗养,观察几日后未再次发作。
③掌握疾病发作时间。
详细询问患者以往发病情况,入院后观察心绞痛易发时间段,以期给予辩证防治。
④指导患者做适量运动。
适当适量运动可帮助患者行气活血,改善气滞血淤型心绞痛,不可过量活动,尤其是劳力型心绞痛患者,活动量循序渐进。
⑤中医护理。
患者出现心绞痛、心悸、胸闷、气短时及时给予吸氧;按时按量服用汤药;可采取针刺穴位,予以预防性治疗等。
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硝酸甘油片,含服,1片/次,1片/5min ,至症状缓解直至停止,治疗9周。
1.3 疗效评定心绞痛疗效评定:显效: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心绞痛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变短;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总有效为显效及有效之和。
心电图疗效评定:显效:心电图ST 段及T 波恢复正常;有效:ST 段回升0.05mv 以上T 波改变50%以上;无效:心电图无明显好转。
总有效为显效及有效之和。
1.4 统计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 结 果观察组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1.2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n (%)]组别n 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805620476(95.00%)对照组8034311565(81.25%)χ27.23 P<0.01观察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仅为71.2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1),具体见表2。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肠息肉的护理
对247例肠息肉的患者在内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有效率为100%,提出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除肠息肉是安全、有效、微创、实用的治疗方法,而术前的充分准备、术中积极有效配合、术后有效预防治疗及健康教育则是治疗成功的保证。
标签:肠息肉;电凝电切:护理
近年来,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内镜诊断治疗成为消化道肿瘤性疾病治疗发展的方向,而高频电凝电切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肠息肉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简便安全,无需剖腹,定位准确,费用低,痛苦少,可重复进行,使患者容易接受而在临床广泛开展。
我科于2008年1月~2012年12月共治疗247例肠息肉患者,由于护士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及健康宣教,术中密切配合,术后严格控制饮食,注意观察并发症的发生,使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但也有个别发生并发症,经过治疗后好转,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47例,男137例,女110例,年龄15~89岁。
息肉部位:直肠197枚,乙状结肠154枚,降结肠39枚,横结肠31枚,升结肠52枚,回盲部19枚。
息肉形态:有蒂型(Ip型)273粒,亚蒂型(Isp型)152粒,无蒂型(Is型)246粒。
息肉大小0.2cm×0.2cm~4.0cm×4.5cm。
均经电子肠镜确诊为结肠息肉,病理活检排除恶性肿瘤。
1.2方法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除息肉术。
1.3结果本组247例肠息肉患者行电子结肠下高频电凝电切除息肉术,其中243例手术成功,4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6%,4例并发症中,出血3例,(术中1例,术后2h出血1例、术后4d出血1例),穿孔1例,穿孔发生率为0.25%。
2 术前准备
2.1心理护理由于大肠解剖结构特点,多数患者在肠镜检查时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心理。
针对这存在心理问题,检查前给予耐心和细致的心理疏导,向患者和家属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有效、微创、实用的治疗方法,介绍本科技术力量、先进设备,成功病例及操作者情况和配合要点,鼓励患者提问并做好耐心细致的解答,解除其恐惧感,缓解紧张的心理压力,取得术中配合,并解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请家属签字。
2.2常规检查术前常规行乙肝表面抗原、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全套、血常规、血型、心电图等检查。
了解患者既往史并询问近期是否服用阿斯匹林、
NASID类、抗血小板等药物,如果服用则停用7~10d。
2.3肠道准备肠道清洁与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术前1d进食无渣低纤维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等。
手术当日晨起行肠道准备,选用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口服,于检查前4~6h将其溶于2000ml水中,混匀后服用,此法肠道准备效果好,时间短,易为患者所接。
禁用口服甘露醇清洁肠道。
因甘露醇在肠道内产生易燃、易爆气体,在高频电治疗过程中,易造成肠壁及内壁损伤。
Bigrad[1]曾报道,1 例使用甘露醇做肠道准备的患者在电凝时产生爆炸而死亡。
2.4器械OLYMPUS-H260电子肠镜,OL YMPUS PSD-30高频电刀,热活检钳,电凝器,圈套器,异物钳,1:10000肾上腺素注射液、生理盐水、心电监护仪必要时备内镜专用注射针、钛夹,及回收标本用活检钳、网篮等,严格清洗、消毒、灭菌并安装调试仪器使其处于功能状态。
3 术中配合
3.1保持环境安静,注意观察病情,关心体贴患者并嘱其尽量放松,协助必要的体位转动。
3.2送镜者先用2%利多卡因胶浆润滑镜身,进镜动作轻柔,循腔渐进,配合医生将肠镜送到病灶处。
3.3术中配合要点找到息肉后通过调节镜身及改变患者体位,使息肉处于最佳位置。
采用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电凝电灼术、热活检钳摘除术、活检钳咬除术等4种常规方法进行息肉切除。
对较大息肉1次不能切除者,采用分次切除。
息肉摘除后,以异物网篮收回并送病理检查,抽尽肠内气体,以免患者腹胀不适或诱发肠穿孔。
4 术后护理
4.1饮食与活动指导小息肉切除术后:流质1~2d,少渣饮食1w,卧床休息6h。
创面较大、较深、凝固不足或过度者,禁食6h,流质3d,半流3~4d,少渣饮食14d,忌烟酒辛辣食物,卧床休息3~4d,2w内避免剧烈活动,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焦痂过早脱落。
4.2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①出血是肠镜下息肉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发生率为0.68%~2.24%。
本组4例并发症中,出血3例,(术中1例,术后2h出血1例、术后4d出血1例)。
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正确饮食,密切观察大便性质、颜色及量,注意生命体征与面色变化。
血便量多者必要时应行肠镜检查.电凝止血;②穿孔通常发生在创面较深、凝固过度且在操作过程中注气较多者,患者常主诉腹痛.本组1例穿孔主要是因为同时做13个息肉时,近端由于多次摩擦加过度注气反复电凝导致,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及腹痛情况.对于痛者了解腹痛性质、腹痛体症,高度警惕腹膜刺激症的发生,必要时腹部平片检查,一旦发生穿孔立即手术治疗。
4.3视具体情况嘱患者2~6个月后来院进行肠镜复诊。
本组4例并发症中3例患者出血,穿孔1例,粗纤维饮食、运动、便秘是其明显诱因[2]。
因此,术后健康教育是预防和阻止并发症的重要环节,让患者了解健康饮食与活动的重要意义,能从思想上引起重视,促进身体康复。
参考文献:
[1]许国铭,李石.现代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487-488.
[2]肖海娟,孙涛,等.老年人结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分析[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6,(4):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