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医保的实现路径反思_基于70年医保发展历程的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10
走全民医保之路求解看病难题2000字看病难是我国医疗体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可以倡导全民医保制度,下面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费用高昂、医疗服务质量不高三方面来阐述全民医保制度的必要性。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是导致看病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和乡村之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乡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医疗条件严重落后,疾病治疗难度加大,患者看病不便。
此时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全民医保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以达到平等分配医疗资源的目的。
全民医保制度将能够使国家对医疗资源的总量进行规划与分配,将城市和乡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在保证人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公共医疗服务。
其次,医疗费用高昂使患者面临看病难的问题。
如今,我国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严重超过了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患者看病的负担越来越大。
同时,医疗险报销的比例过低,无法有效帮助患者减轻看病负担。
建立全民医保制度将会实现医疗费用的合理分摊,将会助于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在全民医保制度下,政府将会承担一部分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看病负担,同时更好地保障了患者的健康权利。
最后,当前医疗服务质量不高也是患者面临看病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医疗服务质量不高会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增加就医成本,并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建立全民医保制度将会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如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加强医学诊治设备的更新等,这将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和公信力,使最终的受益群体得到充分的保障。
综上所述,要解决看病难问题,建立全民医保制度是必要的。
全民医保制度将有助于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费用高昂、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提供平等优质的医疗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切实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基本医保权益。
关于中国全民医保的研究近年来,中国全民医保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各界对于中国全民医保提出了许多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从政策背景、政策效果、政策问题三个方面对中国全民医保进行研究。
一、政策背景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医疗卫生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改革的力度,最终在2009年实现了对于全国所有城乡居民的全民医保。
这项政策的实施,大大改善了中国医疗卫生水平,民众的健康保障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政策效果1、健康水平提高:在实施全民医保政策的过程中,民众可以享受到全面的医疗保障,不再因为缺乏医保而无法获得医疗服务。
据统计,自全民医保实施以来,中国的健康水平稳步提高,特别是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各类传染病死亡率在不断下降。
2、医疗质量提升:实施全民医保政策后,监管机构加强了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和管理,提高了医院、医生的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同时也鼓励医疗机构开展科研工作,增强了医疗科技水平。
3、防贫保险:全民医保政策的实施,大大减轻了部分家庭的经济负担,有效防止了家庭因为高额医疗费用而陷入贫困的情况。
三、政策问题随着全民医保政策的实施,许多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主要表现为:1、费用问题:尽管政府加大了对医保经费的投入力度,但是医疗费用的高昂依旧是全民医保政策存在的一大问题,尤其是在一些高端医疗服务方面,医保报销的比例并不高。
2、医院管理问题:医疗机构在面对实行全民医保政策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药品乱象、收费不透明等。
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医院资源的分配不均,政府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医院管理机制。
3、保障范围的问题:已实行的全民医保政策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保障方面,如长期护理、家庭医生等方面,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障范围。
结语中国全民医保政策的实施,对于大众的健康保障、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防贫保险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政府需要将医疗卫生改革放在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加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力度,以逐渐实现全民强大健康的目标。
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理论思考与路径构想申曙光内容提要目前,大部分统筹地区已经或正在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整合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在此基础上,城职医保制度与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整合将是未来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
本文从全民医保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出发,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从公平、效率、可持续性和影响全民医保目标实现的角度剖析了制度分割所造成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思路、战略重点与步骤,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提供方向性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引言随着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不断推进,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职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居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为主体的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这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实现基本医保的“制度全覆盖”,并逐步在向“全民医保”的目标迈进。
然而,由于体系多元分割和制度碎片化等问题的存在,三大制度虽然初步构成了覆盖全体国民的制度框架,但还未能有效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现有的制度体系离全民医保要求还相去甚远。
因此,学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整合三大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公平的内在要求和提高效率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真正意义上全民医保的必由之路①。
目前,全国各统筹地区对三大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进行多种方式的实践和探索。
其中,大部分统筹地区都选择先行将城居医保和新农合整合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医保”)。
其原因主要是,新农合和城居医保所覆盖的人群均为非正规就业人员,这两种制度都是采用个人缴费与财政补助相结合、不设个人账户和终生缴费的筹资机制,且保障水平相当,只要妥善处理好组织机构整合问题,制度整合的难度和阻力就会较小。
然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在筹资方式、缴费水平和保障水平等很多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城职医保采用单位与在职职工缴费相结合、设立个人账户和退休人员不缴费的筹资机制,且与城乡居民医保的保障水平相差较大,故城职医保与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难度相对较大。
走全民医保之路求解看病难题在我国,看病一直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因为医疗服务的价格逐渐上涨,各种医疗保险却不断增加不确定性,让很多人不知所措。
而近年来,全民医保的推进则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有助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本文将从全民医保的概念、全民医保的意义和全民医保推进过程等方面进行探讨,助力读者深入了解全民医保之路,解决看病难问题。
1. 全民医保的概念全民医保是指国家实施的为全民提供医疗保障的保险制度。
其保险覆盖范围覆盖全民,包括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等所有人群,在医疗收费、医保报销、用药价格控制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规定和措施。
全民医保的目的是使全体人民享有人均基本医疗保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全民医保成为了推进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医疗保障建设的重要手段。
2. 全民医保的意义全民医保的实施可以解决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等难题,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医疗服务,达到“医疗保障、惠及全民”的目的。
•解决看病难问题在过去,许多人因为医疗费用较高而无法看病,这样往往会导致疾病扩散和恶化,对人身健康带来危害,全民医保的推进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降低了居民看病的医保负担,对于一些困难家庭来说,医疗保险是他们看病治疗的主要保障,避免了因难以承受高额医疗费用而推迟诊疗或不诊疗的情况。
•降低医疗费用全民医保的实施,确保了医疗服务报销标准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可以避免医药卫生体系中的“两类人”现象,实现物价稳定,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减轻了平民百姓的经济压力。
3. 全民医保推进过程我国的医保发展历程也是如此,从2003年开始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07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渐渐地,在全国范围内,各地都推出了各自的医保方案,逐渐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的全覆盖,不断完善医保制度。
但随着城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服务的价格逐渐上涨,医保的报销审核和申请退休的难度也逐渐增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在2009年提出了“全民医保”计划,提出将分别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并以2010年至2011年为试点期,到2020年实现全民参保。
全民医保计划在现代社会,医疗保健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之一,而全民医保计划则是一项旨在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就全民医保计划的背景、目标、运行机制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背景全民医保计划的提出源于对于当前医疗保健系统不公平和不均衡情况的认识。
在过去,医疗资源严重不足,部分人群无法享受到合理的医疗服务。
此外,高昂的医疗费用也成为了许多人难以承受的重担。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全民医保计划便应运而生。
二、目标全民医保计划的目标是实现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以及让每个公民都能够负担得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通过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全民医保计划将为每个参保者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使其在生病时无需承担巨额医疗费用的压力。
三、运行机制全民医保计划的运行机制基于社会共识和政府承担,分为政府层面和参保层面两个部分。
政府层面:政府负责制定和实施全民医保政策,包括制定参保标准、合理划分医疗资源、监管医疗服务质量等。
政府还设立了相应的机构来管理医保基金,确保基金的使用和分配公正合理。
参保层面:全民医保计划要求每个公民都参与医保,通过缴纳一定的保险费用来获得医疗保障。
参保人员可以选择不同的保险方案,以满足个人的医疗需求。
当参保人员生病时,政府将提供相应的医疗费用补偿或直接承担。
四、社会影响全民医保计划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全民医保计划缩小了医疗资源的差距。
在过去,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但是全民医保计划的实施打破了这一局面,使得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相同的医疗保障。
其次,全民医保计划减轻了人们的医疗费用负担。
过去高昂的医疗费用曾经成为人们的心头痛,但是全民医保计划的推行使得参保人员只需要支付相对较低的医保费用,大部分医疗费用将由政府来承担。
这无疑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
再次,在一定程度上,全民医保计划促进了公民的医疗健康意识。
在医保制度的保障下,公民将更加重视和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并主动参与到预防和治疗中。
社会保障研究2017年第3期Social S ecurity S tudies No. 3 2017基于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背景的全民医保制度反思s严妮1胡瑞宁2(1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医疗保险改革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205;2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北京,100020)摘要:全民医保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现阶段我国对全民医保 的认识和全民医保实践发展都存在一定局限性。
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背景下,深入分析全民医保的内涵与理论依据,提出全民医保的实现路径,对我国全民医保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全民医保应该在基本医疗保险均等化的基础上,按照收入水平的不同建立主辅结合的分层保障模式,同时在均等基础上体现差别、在统一基础上形成层次,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适应社会成员的不同需求。
关键词:全民医保;整合;差异;分层全民医保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发展是现阶段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方向。
自1998年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2007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制 度的碎片化、分割化和不公平性一直受到各界垢病和不满。
经过10多年的探索,2016年我国终于迎来了制 度整合的突破性进展,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号)明确要求推 进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整合,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
城乡居民基本医 疗保险整合是促进全民医保体系持续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反思,全民医保的本质内 涵、我国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全民医保以及如何建立全民医保制度。
本文试图从回答这几个问题人手,提出对 全民医保的深人理解和实现路径。
一、现状分析:文献回顾与全民医保发展概况(一)对全民医保的理解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全民医保的不同理解。
从全民医保包含的范围看,李玲(2007)认为全民医 保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保”可以理解为“保障”或者“保险”,二者的意义有很大不同,即使是单纯的保障和 保险,也有保到什么程度的问题;[1]金彩虹(2007)提出“为了保证全民医保的可持续性,未来的保障内容应 该更多地鼓励预防性医疗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及时治疗。
走全民医保之路求解看病难题在过去,我国医疗保障水平普遍较低,看病难、看病贵是老百姓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为改变这种状况,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全民医保制度建设,以实现全民健康服务的目标,提高人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本文就我国现行的医保制度、其发展历程、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走向进行一个简单的说明。
现行医保制度历史发展我国现行国民医疗保险制度始于1998年,当时重点的医保项目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旨在为城镇职工和居民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随着改革的深入,医保制度也不断完善,按照全民健康的方针,跨越城乡均等化医保制度逐渐推开。
2018年,中国医保覆盖面已覆盖到了95%以上的人口,成为全球覆盖范围最广泛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之一。
医保模式我国的医保制度主要分为两个主要体系: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前者属于社会保险体系,后者属于公共财政体系,覆盖范围不同。
根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全国共有5.37亿人参加职工医保,覆盖面约占全国就业人员的90%左右,而居民医保参保人数约为3.28亿人。
面临问题虽然我国的医保制度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亦是不容忽视。
以下是医保制度的现有问题:支付模式当前,我国的医保支付模式是“先诊疗、后报销”,即患者需要先垫付医疗费用,等治疗结束后再进行报销。
这种支付模式给老百姓的治疗带来了经济负担,很多患者因为担心治疗费用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增加了治疗困难。
医保目录我国医保目录是指医保支付范围内的项目名单。
由于医保目录经常更改,药品和医疗服务的价格也有所波动,这对药店、医院和患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目前少数医疗机构仍然存在“洗服务”,即将不必要的检查和手术加到医保目录内,这不仅费用高昂,还给大众带来了负担。
基层医疗在我国,基层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仍然较低,基层医院人员和技术水平不高,很多病人仍然需要前往高水平的医院进行治疗,使得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闲置且缺少生命力。
基于全民医保背景下分级诊疗路径的分析摘要】医改的主要目的不仅要控费,而且医改政策也不能直接作用或者指向控费,目前在全民医保的大背景下,我国要实现分级诊疗,需要满足一定的基础和条件,确定分级诊疗内涵核心,实现分级诊疗三大路径有动力路径、组织路径以及信心路径。
在医疗费用不断增长的同时,医改又受到巨大拷问,目前人们生活水平一直在提高,且物价不断上涨,在经济、科技、社会、环境多方面的因素作用下,医疗费用增加为客观必然的,但是很多人没有看到这种增长的客观性,也看不到费用结构优化良好的改变。
【关键词】全民医保;分级诊疗;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0-0015-02【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health care reform is not only to control costs, and health reform policies have no direct role or point to control costs, currently under universal health care background, our country should achieve grade treatment, we need to meet certain basis and conditions to determine the grading clinic connotation core, three tiered treatment path motivated path, organization and confidence in the path path. In the medical costs increasing at the same time, health care reform has been a huge torture, the current living standards have been improved, and risingprices in factors of economic, technological,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of medical cost increases objectively inevitable, but many people do not see this growth objective, do not see a good cost structure optimization change.【Key words】Universal health care; Medical grade; Realize在医改后,确实医疗的总费用有所增长,但是在采取医疗服务价格提高,药品零差率之后,医疗费用的结构有了良好改变,尤其是药占比得到明显下降,改革前为56%,而改革之后目前降低为48%[1]。
全民医保的利与弊演讲稿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物价飞涨、房价不断攀升、失业率高等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而人们在这些重压下都变得焦虑和烦躁起来了。
因此就需要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我觉得全民医疗是个很好的选择,能够让每位公民都受益于其中。
全民医保,可以给国家减少财政支出,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同时还可以缓解贫富差距过大带来的矛盾冲突。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仍然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
像肺癌、脑瘤这类疾病往往需要巨额的治疗费用,农村居民没钱看病也就不奇怪了,从而导致整个国家处于负债状态,为了解决这样的局面,我认为实行全民医保制度是最佳之策,既减轻了老百姓的医药负担,又加强了社会的稳定性。
如果真正实施的话,我想应该会对整个社会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全民医保也称作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它由国家立法统筹,集体(企事业单位)与个人共同缴纳保险金形成风险基金,并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参保职工发生的超过一般医疗需求的医疗费用及适应症较广的特殊检查治疗的费用,由社会保险机构按规定与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建立医疗保险档案。
随着医学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群众健康意识明显增强,普遍认为享受更多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已成为自己的迫切愿望。
这种情况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医疗保障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实现,人民群众将在更宽松的环境中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那么就必须解决困扰群众的看病难问题。
所以说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看病难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具有四大优势:一是降低费用。
由于报销比例的提高,住院医疗费用大幅度降低。
二是管理方便。
三是报销范围广。
四是增加互助功能。
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存在城乡之间的差别,也表现在个体差异上。
根据医疗保险运行特点,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难点和弊端也是客观存在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对国家相关政策不太了解;2.农民思想观念落后,陈旧的就医习惯难以改变;3.医疗保障网络不健全,配套措施跟不上;4.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缺乏激励机制,推动力度不够。
从“全民医保”到“公平医保”:中国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的现状评估与路径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是当前中国医改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社会保障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城乡居民医保制度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分割管理导致了城乡居民之间的福利差距,严重影响了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对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平医保制度,是当前中国医改的必然选择。
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涉及到政策、财政、医疗服务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充分研究现行制度的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对中国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的现状进行评估,分析医保制度整合的路径,探讨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建议和展望,为推动医保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的内容为此。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中国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展望。
通过研究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的路径,探讨全民医保向公平医保的转变过程,为我国医保制度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1.评估当前全民医保与公平医保的关系,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方向。
2.分析中国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的现状,总结实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3.探讨医保制度整合的路径,寻找合理的方案和实施策略。
4.分析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5.提出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的建议和展望,指明未来发展方向和政策调整的重点。
通过对研究目的的全面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医保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部分的内容如下:医保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研究旨在对中国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的现状进行评估和路径分析,探讨全民医保向公平医保的转变过程,从而为优化医保制度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 第18卷 第65期211投稿邮箱:sjzxyx88@·医院管理·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理论思考与路径构想分析王军(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 300222)0 引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不断进行改革,当前我国以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为主体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成,这意味着已经初步形成基本的制度覆盖,并将会逐渐向全民医保的方向进军。
因为出现了制度体系多元化和碎片化的问题,两大制度体系即使已经将覆盖全民的制度框架建造起来,可是还没有切实有效地解决百姓看病难、贵的严重问题,现存的制度体系距离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
所以,相关人士广泛认为,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体系进行科学地整合,是实现社会公平要求与提升成效亟待解决的问题。
更是真正实现全民医保的必经之路[1]。
1 具体分析两大医保制度体系中存在的差异针对两大医保制度体系中存在的诸多差异,可从筹资方式、能力与保障范围、覆盖人群等层面上对其制度体系进行具体的对比。
1.1 覆盖人群。
城职医保的覆盖的人群对象只限于城镇当中就业的正式职工,城乡居民所覆盖的人群是所有就业中非正式的人群,城职医保制度与城镇居民医保二者所覆盖的人群,是以其在就业单位中是否为正式员工作为标准进行划分的。
1.2 筹资方式、能力层面。
在筹资的方式上来讲,城职医保使用的是个人与单位结合缴费的形式,而城乡居民医保所使用的是个人缴费和财政进行补贴二者结合的形式。
在缴费的年限上看,城镇职工医保其是属于在职进行缴费的形式,在达到对应的缴费年限之后,退休之后不需要再亟需缴费就能继续享受医保待遇,可是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在缴费行为停止以后就不能享受医保的待遇了。
筹资能力层面上来讲,城职医保的筹资能力在总体上高于另外两个医保制度的筹资能力。
城居医保所覆盖的人群由于缴费能力比较薄弱,个人的收入能力无法量化控制,基金使用定额筹集的方式,筹资能力远远不及城职医保,同时政府还担负了更多的补贴责任。
论建立中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全民医保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中国的医疗改革应立足于构建面向全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针对中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进行思考。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
全民医保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中国的医疗改革应立足于构建面向全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针对中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进行思考。
关键词:医疗保险;制度设计;政府责任 一、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背景 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为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议程的核心议题[1]。
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报告中改革不成功的结论引发空前未有的社会反响,医疗体制改革问题引发整个体制改革与发展模式的争论。
令人欣慰的是,社会各界包括卫生系统从业人员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体制性与结构性问题已有广泛的社会认同。
1.国际背景。
当前,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尤其是全球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普遍趋势,探索世界各国卫生服务发展的共同规律,参考借鉴工业化国家卫生政策框架设计的历史经验,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已成当务之急。
19世纪末期,德国俾斯麦政府率先在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险与医疗保险制度,二战以后欧美福利国家体制形成,英国为代表的国民健康服务制度(NHS),德国为代表的医疗保险制度,加拿大为代表的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北欧各国为代表的福利性、普及性和综合性全民健康保障,美国为代表的分散化管理和市场取向的健康保险制度,各种各样制度模式并存共生。
1956年,日本石桥湛三内阁提出普及性国民健康保险制度框架,并于1958年颁布国民健康法,经过四年国民健康保险普及运动,1961年日本建立覆盖全国100%全民健康保险制度。
从“全民医保”到“公平医保”:中国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的现状评估与路径分析摘要: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是中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旨在缩小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之间的差距,实现“全民医保”向“公平医保”的转变。
本文通过对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的现状进行评估,并提出路径分析,旨在为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提供政策建议和指导。
关键词: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公平医保、路径分析一、引言中国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构建覆盖全民、公共财政主导、社会保障基础、统筹城乡的全民医保制度”目标,其中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成为实现目标的重要举措。
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旨在优化医保资源配置、提高医保制度公平性,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均等的医疗资源和服务。
由于我国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历史原因、地区差异及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影响,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的现状,评估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路径分析,为我国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提供政策建议和指导。
二、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的现状评估1. 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差异明显我国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两大类别,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又分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居民基本医保。
这些医保制度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参保对象、筹资方式、待遇水平等差异,导致了城乡居民医保制度间的不公平现象。
城镇职工基本医保由城镇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待遇相对较高;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主要依靠国家和地方财政,待遇相对较低。
2. 医保制度管理分散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管理分散在卫生部门、人社部门、财政部门等多个部门之中,导致了医保基金的筹集、管理、使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协调难度。
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不畅、政策制定不协调等问题也影响了医保制度整合的推进。
3. 参保覆盖不全尽管我国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实行了强制参保政策,但由于经济条件、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仍有一部分城乡居民未能充分参与医保制度,导致了医保制度的公平性不足。
基于全民医保背景下分级诊疗路径的实现分析全民医保有效缓解了看病贵问题,当前覆盖全民的医保制度逐步建立,实现了医保全覆盖。
分级诊疗为目前医改主要内容,其路径实现标志着医疗服务模式开始转型,医改进入到新阶段。
此文分析分级诊疗内涵及必备要素,研究实施意义,对分级诊疗路径实现作出探析。
标签:全民医保;分级诊疗;实现Implementation of Grading Treatment Path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LIU Li-naXu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Xuzhou,Jiangsu Province,221002 China [Abstract] Universal health care,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problem of expensive,universal coverage of the current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gradually,achieved a complete coverage of medical insurance. As the main content of health care treatment,the path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edical service mode,the reform has entered into a new sta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ssential elements,research significance,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ading treatment path to.[Key words] Medical insurance;Treatment;Implementation在2014年我国全民医保的覆盖面已超过95%,2015年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深化,基本制度加快健全,有关县乡村的服务网络也已不断完善。
探寻全民医保构建困境的出路(一) 论文关健词:全民医保城乡公平医疗保障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 论文摘要:人人享有社会医疗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基础性工程。目前关“全民医保”到底是否可行的问题正成为业内争论的焦点。将“全民医保”的实现作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终极目标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是,如果不分析客观现实,一味地想在短期内实现这个目标,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谈。首先,关于“全民医保”构建的思路以及其架构的一些主要环节必须给予更正和明确。 2008年两会期间,“医疗改革”方案又是最为热门的议题之一。遗憾的是,社会各界尽管对“医改”、尤其是“全民医保”的构建等广泛讨论,给予极大的关注,但是关于新医改的具体信息、方案等少有听到。不绝于耳的还是关于若干基本原则的重复陈述以及对于医疗体制的道德主义批判。“全民医保”的提出是顺应民意和时代发展要求。关于这方面的思路以及实践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专家学者、甚至百姓各方面都是十分积极与关注,全面考量、献策献力。就此,笔者也对“全民医保”架构被关注的极大核心问题提出思考与建议。 1概念上的思考,认清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全民医保”对于百姓来讲无疑是个可喜的信息,尤其对于贫困边缘的弱势群体。但是仅提“医保”在概念上存在模糊。“全民医保”究竟是指“全民医疗保险”还是“全民医疗保障”呢?简单的说,如果给全体中国人民提供一个基本的医疗保障,那是基本可以做到的。如果说是提供一个同样标准的全民医疗保险,可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全民医疗保障在世界许多国家基本上都实现了,包括一些非洲的发展中国家,也都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比较而言在中国实现低水平的、广覆盖的全民医疗保障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已经基本成熟,而要实现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制度,时间比较漫长。 另外,从国家的财力上进行一个简单的核算,假设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每人每年平均为1000元,此外还有个人自付部分。如果将此福利作为标准推至全民,则高达1.3万亿元,这数额接近我国年总财政收人的半数。如果将所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同时考虑低收人者的支付能力,则人均每年至少2000元。这样推算,那么就算将我国现有的财政收人全部用来吃药也未必够。医疗体制改革牵涉面极广,改革大政方针出台后,实践中推进格外缓慢,显示了医疗改革特殊的艰巨性。对此应当深人分析原因,调整完善政策,更应当坚定改革的决心。离开此基本轨道,“全民医保”的口号喊得越动人,越容易把人们引向歧途。因此,2007年两会期间,卫生部部长高强婉转地指出,实行“全民医保”时机仍未成熟,并不是不无道理的。在中国这么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人人皆有医疗保险是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2改革部署上,应该立足国情,因地制宜,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全民医保”保“全民”,但是并不意味在全国各地、城乡之间采取同一样的模式。因为现实国情存在的区域经济的差异,城乡之间的差距,造成了社会的不同层级的划分。所以,“全民医保”的方案也势必要根据不同层级来具体采用不同的途径。在此,笔者就关于农村医疗保障在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推广提点见解。 在中国现实情况下,由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时,应该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沿海高收人的东部农村地区,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和农民收人的增长,对医疗保障的需求较高,支付能力也较强,因此可以逐步向医疗保险过渡。中等收人的中部农村地区,这些地区集体经济实力较弱,加上农民收人水平的限制,应该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是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出现的贫困现象。至于低收人的西部地区,由于收人水平低,大多数农民难以享受到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处于发展农村医疗保障最为困难的境地,可以通过实施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建立起在经济上可以负担而且具有可持续性卫生服务。只有在全国范围内搭建起合乎地方实际的医保体系,才能在最终实现“13亿人的全民医保”。 3改革应该注重数量与质量的并进,要更关注城市的弱势群体、农民工以及儿童 “全民医保”在覆盖上的全民性是其基本和首要的政策底线。但是,“全民医保”不能就简单等同于“全民有保”。不可否认犷全民有保”是在数量意义上的“全民医保”,而要在真正意义上达到“全民有保”,就要更为关注社会的贫困及弱势群体,凸现其公平性。现有的城镇职工基本医保,不能覆盖城市中的下岗人员、无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老与弱小者。 下岗职工和无业人员正是改革过程中做出牺牲的人员,他们不应该只付出代价而不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农民工是新时期一个非常庞大而倍受关注的群体。在现行的医保体制下,城市的社会保障体制基本上把这部分人排除在外,而某种程度上他们又是最需要社会保障的。因此,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笔者认为:农民工的医保问题,需要分情况而定。对于已经和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按照企业职工医保的办法走;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按照保当期、保大病、低费率、由雇主缴费的办法解决。
2019.09LAN ZHOU XUE KAN■经济学·管理学作者简介:雷咸胜,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博士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会医疗保险‘新卑斯麦’改革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8CSH060)阶段性成果;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
①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赵成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9页。
全民医保的实现路径反思———基于70年医保发展历程的视角雷咸胜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演变而来,在其演变的过程中制度的身份差异和地域差异不断加剧,当前最明显的特点是制度的“碎片化”及伴随制度的不公平和不平等问题。
完善全民医保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的题中之义,而当前学术界对全民医保的实现路径尚未达成共识。
文章认为首先要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健康保障权,这是实现全民医保的逻辑起点。
其次,在统一医保制度的过程中,保证参保者都能平等地参与到制度中来,缴费端应该按照公平原则,各尽所能;在待遇享受上,参保者能够平等地享有医保报销待遇。
与此同时,要注重医疗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置,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关键词全民医保;发展历程;去身份化;去地域化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19)09-0126-10一、提出问题“健康风险”曾经一直是自动化过程以及相关的社会冲突、保护(和研究)的主题。
①随着社会经621济的发展,虽然影响健康的因素发生了变化,但健康风险却一直存在。
①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肇始于德国,以1883年颁布的《疾病保险法》为标志,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一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
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健康风险的困扰,并为疾病承担较大的成本,近几年OECD 国家的医疗支出占GDP 的比重基本上保持在9.0%的水平上②。
而国际经验表明,实施公共医疗保险是各国政府有效降低居民医疗负担、缓解“因病致贫”问题以及促进卫生公平的一个主要手段。
③而且参与医疗保险人群的健康状况要优于未参保人员的健康状况。
④中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演变而来,但在其演变的过程中制度的身份差异和地域差异不断加剧,当前最明显的特点是制度的“碎片化”及伴随的制度不公平和不平等。
不同身份和不同地域的群体适合于不同的制度安排,甚至同一家庭内部的成员也享受不同的保障待遇。
因此,分散化的医保制度如何走向统一,如何保障制度的公平正义,是我国构建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和建立公平可持续的医疗保险必须给予回应的理论问题。
目前学术界关于医保整合有三种代表性的路径,一是郑功成的“三步走”路径⑤;二是李珍的“二元向一体”路径⑥;三是顾昕的“职工变居民”路径⑦。
然而,“三步走”战略中先行整合城乡居民医保,然后在整合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由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会导致整合后的不公平⑧;“二元向一体”的路径由于受限于地域分割的差异,难以短期内实现制度的整合;虽然“职工变居民”能够很快地实现制度的平等参与,但是其缴费的均等化未能解决因个体差异而导致的不公平问题,所以当前的三种路径都没能很好地实现全民医保的公平正义。
因此,本文试图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出发,探求实现全民医保的路径方向,以期增进全民医保的公平正义。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医疗保险的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
计划经济时期的医保制度主要是劳保医疗、公费医疗和合作医疗,当前主要是分散化的医疗72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health risks :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Selected Major Risks ,2009,p.3.OECD ,Health at a Glance 2017:OECD Indicators ,OECD Publishing ,2017,p.134.汪德华、张琼:《公共医疗保险与居民医疗负担———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全民医保”》,《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30-39页。
Pan J ,Lei X ,Liu G G ,“Health Insurance and Health Status :Exploring the Causal Effect from a Policy Interven-tion ,”Health Economics ,Vol.25,No.11,2016,pp.1389-1402.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01-207页。
李珍:《重构医疗保险体系提高医保覆盖率及保障水平》,《卫生经济研究》2013年第6期,第5-11页。
顾昕:《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碎片化及其治理之道》,《学海》2017年第1期,第126-133页。
雷咸胜、崔凤:《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与完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第1-7页。
保险制度,下面主要分两个时期对我国的医保制度发展进行介绍。
(一)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合作医疗时期计划经济时期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是依据简单的身份划分,如干部群体、工人群体和农民群体,将医保制度内嵌于当时的人口管理中。
因此,计划经济时期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包括适合干部身份的公费医疗、适合工人身份的劳保医疗以及适合农民身份的合作医疗。
首先,就公费医疗而言。
公费医疗制度得以正式确立的标志是原政务院于1952年6月发布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
文件中提出政府主要负责承办医疗机构,而所产生的医药费统一由国家财政来支付,并且免除干部的医疗费用。
文件中明确指出,依据单位的编制人数来核定医药费,不能平均分配,费用发放至各个医疗机构。
关于公费医疗的具体规定,如保障的对象、保障的内容及公费人员的子女享受待遇等,都有相关的法规进行明确的规范,如1952年的《卫生部关于公费医疗住院的规定》、1955年的《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子女医疗问题》、1955年的《国务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生活待遇试行办法》以及1956年的《国务院人事局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后仍应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通知》等。
公费医疗主要是针对干部身份而言的,干部的子女也可以享受部分待遇,实行的是家庭联保。
其次,劳保医疗制度。
我国劳保医疗制度的确立以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的颁布为标志,该条例确立了劳保医疗的制度框架,职工的医疗费用由企业进行负担,作为企业福利的一部分。
关于劳保医疗的保障对象也是不断变化的,在1955年以前,劳保医疗保障的对象主要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职工;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保障的对象逐渐覆盖到二轻系统的合作工厂、县以上的集体企业及兴办的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等的职工。
但是,由于当时保障的内容太多,制度包揽的过多,医药费用增长过快,于是1966年出台政策规定职工非工伤患病的挂号费、出诊费需要职工本人承担。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药品的供应能力提升,药品的种类变多,但同时出现的是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国家财政压力的不断增加。
基于此背景,199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职工医疗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该通知第一次指出我国医保改革的方向,是朝着社会化的道路改革。
随后国家成立了国务院领导下的多部门参与的医疗体制改革小组,卫生部负责公费医疗改革方案,劳动部负责劳保医疗改革方案,继续推进四平、丹东、黄石、株洲四地的医保试点工作。
最后,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就有群众集资创办了医药合作社,这是早期的萌芽。
后来随着农业合作化的推进,1955年河南省正阳县王庄乡团结社首创了合作医疗,并在全国逐步发展,1958年农村合作医疗经历了第一个发展高潮。
1960年,当时的卫生部发布了《人民公社卫生工作报告》,要求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进行推广,向农民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由于当时药品短缺和医疗水平较低,农民所获得的医疗服务也是有限的。
后来中央对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视不断提升,如1960年的《关于人民公社卫生工作几个问题的意见》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文件《毛主席批示湖北长阳县乐园公社合作医疗经验》等,对合作医疗给予了肯定。
因此,1979年卫生部和821农业部等发布了《农村合作医疗章程》,全国90%以上的生产大队办起了合作医疗。
合作医疗的对象是农民群体,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赤脚医生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力军,决定病人是否需要转送县医院进一步治疗,发挥了“守门人”的作用。
(二)现代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我国现代医保制度的探索发端于1994年的江苏省镇江市和江西省九江市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试点(简称“两江试点”),因此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成为我国现代医保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199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江苏省镇江市、江西省九江市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批复》,提出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同步进行改革,“用人单位缴费不超过10%,个人1%起步,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基金支付方式是先结算个人账户,后按费用分段按比例支付医疗费用。
1996年,国家进一步扩大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范围,引入最高支付限额,采用统账结合的方式,同时提出退休人员不缴费;所有在职领导干部参保,职工供养家属仍按原办法解决,单位福利费给困难职工补助以及发展职工医疗互助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
1998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基本确定医疗保险制度的框架,废除了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标志着社会化医疗保险制度的建成。
这也使参保者的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主体从单位变为社会,但缺点是仍未突破区域和身份的限制。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期,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如《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定点零售药店管理办法》《医保药品目录》等,旨在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同时,中央也逐渐意识到单纯解决费用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医疗体制的问题,于是提出医疗、医保、医药三改并举的改革思路,也就是“三医联动”的早期叫法。
2003年,政府在农村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试点,采取政府财政补助和家庭缴费相结合的筹资方式,新农合制度在2009年得到全面推广。
对于城市居民而言,2007年,国务院出台文件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采用了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相结合的筹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