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单位社区的发展历程

  • 格式:pdf
  • 大小:77.07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札记&’&()*+,-+,

中国单位社区的发展历程

"王凌曦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01!2

3摘要4/#5#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推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长达近%"年的单位社会时期,城市呈现出典型的单位体制特征,城市社区也主要表现为单位社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位社区在!"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了成熟期,城市社区完全成为单位社区。改革开放后,一部分单位社区分化瓦解,另一部分单位社区体系被重新构建,中国进入了后单位时代。

3关键词4单位体制6单位社区6城市

从新中国成立到!"世纪末%"年间,中国城市社会的调控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年代是法定社区与单位社区齐头并进的时期。人民政府为了尽快稳定与控制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在完善国家行政制度体系建设的同时,在单一经济体制下单位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单位社区逐步形成。/#7"8/#1"年代是单位社区繁荣发展的时期。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力进一步加强,单位制度从党、政、军等系统迅速扩展到国营、集体企业领域,单位社区繁荣发展,进入全盛时期。/#0"年代到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与完善,单位社区逐渐萎缩与分化,传统城市社区逐渐兴起。

单位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争年代革命根据地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根据地的“供给制”是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对待资源的开发和统一调控的有效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供给制”这一特殊制度首先在党、政、军系统继续推行,随即大部分改为“包干制”,/#%%年改为“工资制”,但原则和思想依然未变。一个人只要进入党、政、军系统,甚至出身党、政、军系统,你就成为该系统的一员,一切都由单位负责,这种相对封闭的社会体系造就了相对独立的单位社区。

人民政府施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一方面,通过对企业单位的资源控制以达到对社会总资源调控分配;另一方面,通过单位对“单位人”的控制达到对社会成员的控制。单位人与单位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劳动者的工作机会由国家统一分配,既不能随意选择工作单位,也不能随便离开原工作单位。“三大改造”和“大跃进”之后,在单位体制以外的城市就业人口已经所剩无几,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成为有“单位”的人。当社会上的各种就业场所逐一被纳入计划经济体系后,单位社会就形成了。

单位制度的存在实际上为政府提供了另一套社会控制体系即单位组织,随着单位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向社会各个层面的推进,从某种意义上说,“单位组织”比行政上的“地区组织”对社会有更强的控制力。单位职工与单位间的强烈人身依附关系以及单位自身的独立性和相对封闭型,使得单位的社区特性越来越明显,建立在行政体系上的街区式社区逐渐被单位社区蚕食,城市中出现了条块分割、封闭式的单位社区。这种中国社会特有的社区形式分割了城市空间上的连续性,成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单位制度得到强化与发展,单位社区成为城市社区的主要形式。单位社区与城市街区的重叠程度和单位的规模大小直接相关,对一些特大型国有企业而言,它们甚至覆盖了整个城市。而大多数的单位则跨越或包含了城市街区,这种状况最普遍。有的单位处在城市的边沿地带,由于单位规模较大,自成一体,就像一个小城市;有的单位占地较大,跨越了城市的几个街区,单位和城市街区交织在一起;还有些单位虽然规模较小,占地不大,但常和其他单位共同组成成片街区。各单位内部空间相对独立,单位间的公共空间成为城市街道,担负着城市片区公共服务的功能。这种现象在各大城市中普遍存在,是传统城区组织的主要形态。

政府把所有的社会资源集中到自己手中,这样就断绝了社区自行发展的可能性;而政府又把自己掌握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投入了直接生产部门,极不愿意向城市基础建设和生活福利事业投资,就必然导致“单位办社会”以填补“政府空位”。本来应该由社区承担的职能被单位承担下来,单位变得越来越封闭与独立,城市街区被推向一种尴尬的地位。

单位体制中人事任免制度使得个人与单位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单位间的人才流动很少发生。人一旦进入单位,一般很少有机会离开。由于实行计划经济,由国家做后盾,单位一经组建,一般不会因经营原因倒闭或解体。因此,单位成为非常稳定的社会,人们既不用担心失业,也不用担心养老,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联系频繁。

单位之所以成为社区,其重要原因在于它具有一整套完善的社会框架使社会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

无论什么性质的单位都有一个核心功能区,在单位社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一旦核心功能区出现问题,单位社区的整体性就会受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无法为城市居民提供足够的住宅,提倡单位自行解决职工住宅问题。一直以来,住宅被当做职工福利按级别分配给职工,员工住房成为单位规划建设的重点之一。单位社区的另一特征是后勤保障的单位化。规模越大的单位,后勤保障的设施就越完

理论导报!"!""#$%

&’&()*+,-+,学习札记

善。

既有赖以生存的工作环境,又有单位提供的福利住房,还有完善的后勤保障设施,这一完备的体系构成了单位社区。

从空间结构的层面来看,不同的单位社区不尽相同,可分为分区式、统一式与混合式三种类型。

分区式单位社区由于单位性质的原因使得生产区和生活区必需分开;统一大院式单位社区是最典型最具特色的单位社区,其显著特征是生产区、住宅区、后勤保障部门集中,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外人很难随意进入;但并不是所有单位社区都严格按照分区式或统一式进行布局,实际上存在分区式与统一式相混合的混合式模式,这种社区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中非常普遍。

单位社区的存在源于国家的行政政策和经济政策,具有典型的“政治性”。单位在单位体制的政治性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集聚某一类社会成员,这种集聚过程很大程度上并非完全出于社会成员的个人意愿。单位体制的形成是经济化、政治化、计划化的结果。诞生于单位体制下的单位社区,无疑成为中国城市中特有的社区。

中国的单位社区表现出强烈的“封闭性”,单位在空间上都有一个明确的边界,边界的界定物通常是“围墙”,内外分明,没有特殊情况非单位成员很难进入。这种封闭同时也反映在成员的心理上。不同性质的单位隶属于国家不同部门,在这种条块分割的局面下,单位之间纵向联系较多,相反,横向上城市地域层面的联系较少,使单位的独立性更加强化。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掌握着社会的各种资源,通过单位向社会成员分配社会资源。员工和单位之间具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这种关系使单位社区呈现出“超稳定性”。单位社区的稳定性还体现在单位本身,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单位的成立也是“有计划”的。因此,没有特殊情况,单位就会一直生存下去。

单位社区化就是用单位的多元化功能取代城市社区功能。本来应当由城市社区承担的社会职能变成单位承担,无论是大型国有单位,还是中小型集体单位,除了要经营管理好单位的主要业务外,还必须将大量精力放在单位的后勤保障上,致使单位的机构越来越膨胀,设施也越来越完善,俨然一个个独立于城市中的“小社会”。

改革开放后,国家的主要任务转移到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来。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渐被市场经济取代,诞生于改革开放后的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外资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运作,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下,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职工与企业主是工作员工与雇主间的雇佣关系。单位体制外的组织彻底摆脱了单位体制的束缚,获得了蓬勃发展。单位社会的萎缩与瓦解带来了单位社区的分化瓦解。到!"".年,全国仅/!$.0的城市人口居住在单位社区中,近.%0的城市人口居住在新型社区中。

到!"世纪#"年代中后期,大批国企陷入困境,亏损面超过一半,许多企业资不抵债,事实上已经破产,失业和下岗职工多达上千万,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下,体制的弊病暴露无遗,无法延续下去。至此,政府不得不鼓励国企破产、转制、变卖。一方面是民营企事业的蓬勃兴起,另一方面是国营企事业的“非单位化”和成建制地撤销,单位社会的逐渐萎缩和彻底瓦解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单位分化方式不尽相同。有些单位倒闭了,单位社区彻底消失;有些单位按照国家政策的要求,将生产职能以外的其他职能部分分离出去,单位社区在一定程度上被肢解;一些单位因特殊政策原因或地域原因,在制度上被分离了。但实际上,单位社区的概念依然存在。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体制的改变促使多数传统意义上的单位社区开始分化、解体。从城市社区形态来看,原有的单位社区消失了,其实质是表现在建筑学意义上的社区空间丧失和城市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社会组织的解散。

事实上,原单位所在地作为物理意义上的空间依然存在,多数被重叠了新功能,被城市其他项目占据。主要表现在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商业开发、新型社区建设三个方面。目前只有少部分破产倒闭的单位未完成清算或矛盾重重,土地依旧闲置着。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单位社区的瓦解和萎缩意味着城市社区的发展与壮大。1#22年!月,国务院颁发《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拉开了住房改革的序幕,逐渐施行住房货币化政策,单位分房时代宣告结束。1##/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城市经济实用房的开发建设,以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经济实用房的开发建设在各城市中一度发展迅猛。由于房地产孕育着巨大的商机,!"世纪#"年代兴起了房地产开发热潮。开发商按照市场规律,开发建设的新型社区层出不穷。新型社区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更符合消费者的意愿。

不可否认,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单位向非单位社会的转型中,同时,中国城市社区的模式也向城市街区社区回归。在一定时期内,单位社区依然广泛地存在于城市社会中,扮演着城市社区的重要角色。据!"".年城市调查资料统计,目前中国居住在单位社区中的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例,东部地区为/"$1"0,中部为/1$."0,西部为%%$3"0,平均为/!$.0。我国还有将近一半的居民居住在单位社区中。当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单位社区的现象会逐步减少。

单位社会影响了中国城市近%"年,也影响了在城市中生活、工作的几代人,新中国的城市正是在单位组织的兴衰中逐渐成长壮大。单位组织与我们的城市各项活动既有制约,也有促进作用。单位社区作为新中国的一种城市现象,虽然面临逐步分化与瓦解的现实,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城市作为一个社会系统,有自我修复和完善的功能,当旧的组织结构被打破后,新的组织结构会重新的组织建立起来。传统单位社区分化、解体了,并不代表原先由单位负责的被分化出去的功能没有存在的必要。实际上它们依然存在,甚至还有强化、丰富的可能,它们只是被城市社会的其他部门接手。如今,中国正处于后单位时代,出现了一种以传统单位为核心,并在其外围形成为单位服务的后勤圈的泛单位圈的现象。泛单位圈城市是以新城市主义理论为基础,以社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吸取传统单位社区人文思想、结构特征的思想精华以及对必要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原则的尊重,寻找一条!1世纪中国特色的实现城市良性发展的道路。

4责任编辑黎滢5

理论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