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1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的精神---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开始后,光绪帝多次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正式承认官报、民报均具有合法的地位,“报禁言禁”的藩篱被冲倒,官绅士民破天荒第一次得到了办报的自由权利。
7月26日,光绪帝就孙家鼐奏遵议上海《实务报》改为官报以这发布上谕。
该上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
它的基本精神有1、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2、公开承认各地出版的报馆的合法地位i,并准许报刊“据实昌言”3、需要说明的是,该上谕,表面上是光绪应孙家鼐之请,实际上孙的本意是为了通过全面开放“报禁”这一举措来抑制《实务官报》地位的上升。
12、新闻官司之《苏报》案---因为发生在上海租界内,由于租界当局的两面政策而使清廷未能完全得逞。
1903年,上海《苏报》的专项革命立场及《苏报》案的发生,不仅扩大了《苏报》等革命报刊在社会上的影响,而且还促进了革命报刊在国内的大发展。
《苏报》1896年6月26日在上海创刊,创刊人是胡璋,以其日本妻子生驹悦的名义在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注册,打着日商招牌出版发行,内容倒是市井琐事和作奸犯科的社会新闻,文字水平低劣,曾因刊登黄色新闻和敲诈勒索之事被人控告,弄得声名狼藉,难以为继。
1899年将该报卖给陈范。
陈范曾任知县一处理教案未合朝廷意而被革职,后移居上海“愤官场之腐败,思以清议救天下”思想上倾向于保皇立宪。
后因受到蔡元培所创的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中的革命青年而受到革命影响,该报开始由转向革命到同情、支持、投身革命。
于是,《苏报》实际上成了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
1903年5月真是聘章士钊文《苏报》主笔,明确提出“第一排满,第二排康”的办报方针,发表章太炎为邹容的《革命军》撰写的序言和章士钊的《读革命军》两篇评介文章ect。
该报的激进宣传引起清廷的恼怒和嫉恨。
所以勾结上海租界查封《苏报》打不报馆和爱国学社社员。
章太炎等被捕,邹容自动投案,《苏报》被查封。
中国新闻事业史【1】开元杂报(孙樵《读“开元杂报”》)(1)孙樵曾“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内容为记录皇帝、臣僚的一些活动。
他把这“数十幅书”称为“开元杂报”。
(2)从孙樵的书中可知:开元杂报,指的是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年至741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
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他的传播范围很小。
(3)孙樵的文章证实了唐代确实有官方发布、抄录、传播新闻的做法,开元杂报就是抄件。
较为确凿、具体的证明了唐代的新闻媒介可能就是“开元杂报”一类的传抄材料。
果真如此的话,人们可以称其为早期的中国古代报纸。
【2】进奏院状名词解释:将朝廷的公文与有关情报通向地方当局(节度使、观察使)的就是“进奏院状”。
(对于这种“状”是否能算古代报纸,至今学术界有不同看法)【3】定本制度——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1)名词解释: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据此发抄。
(2)年代: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起,实行定本制度。
一直实施到南宋末年,期间有短期松动或取消。
(3)影响:在定本制度的严格管理下,邸报的权威性虽然提高了,时效性却下降了,内容的限制也多了;为小报的发展让出了空间。
【4】小报(1)名词解释: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传抄(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2)年代: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宗。
(3)这种报纸的新闻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从皇宫内廷。
中央政府部门,直到官府衙门,都有打听消息制作小报的,小道消息成了“新闻”;随着小报的迅速风行,泄密、失实等问题也频频发生,这给官方带来了不少麻烦;周麟之要求皇上查禁,宋代的各个皇帝都曾禁止,但始终禁而不绝;引人注目的内容和及时便捷的传播,是小报生存的主要因素。
【5】京报、报房(1)报房:发送邸报、书信的处所。
提塘官办公的地方称提塘报房,表明抄发邸报是提塘官的主要公务。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713—741 年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封建官报,在首都长安出现,史称“开元杂报”。
851年孙樵的《读开元杂报》876年“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报纸”。
981年宋朝当局对各进奏院的传报活动,进行统一管理。
999年宋朝当局对邸报的发行,实行定本制度。
1156年中书舍人吏部尚书周麟之在所写的《论禁小报》一文中,对小报的情况作了描述,并要求严厉查禁。
1188年正月十二日,皇帝发布诏令,查禁小报。
1236年赵升在其所著的《朝野类要》一书中,第一次把报纸和新闻这两个名词联系了起来。
1638年明朝开始出现使用活版印刷的邸报。
1726年小抄发行人何遇恩、邵南山因报道雍正在圆明园游园事失实,被处决。
1750年发生了一起地方官员伪造题奏和御批,通过提塘向各地传抄的重大事件。
1753年经过多方追查后,有关人员受到严惩。
卢鲁生因为在押期间病重,不待结案,提前凌迟处死。
刘时达和按家属缘坐例入罪的卢鲁生的两个儿子卢锡龄、卢锡荣均判斩刑。
1770年有署名“公慎堂”的民间报房在乾嘉两朝公开营业达30年以上。
这是目前知道的第一家有名号可考的民间报房。
第二章十九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刊。
月刊。
是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的中文刊物。
由英国伦敦布道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主办。
1821年12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停刊。
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主办的葡文报纸《蜜蜂华报》(或《中国的蜜蜂》)在澳门创刊。
周刊。
创办人是葡萄牙人中的立宪派首领巴波沙少校。
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最早的近代化报纸,同时也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最早的外文报纸。
1823年12月停刊。
1823年7月,中文《特选撮要》月刊创刊于巴达维亚(今雅加达)。
英籍传教士麦都思主编。
1826年停刊。
1827年11月8日,英文《广州纪录报》在广州创刊。
是在华英文报纸的第一种。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前后的新闻事业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1、《中国日报》:1900年1月25日于香港由陈少白主持创刊,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打破了改良派垄断阵地的局面。
1902年与报黄牌广州《岭南报》展开笔战的第一次交锋。
报馆既是革命宣传阵地,又是革命联络指挥机关。
2、《开智录》(横滨,1900),由郑贯公(号自立)任主编,冯懋龙(号自由)、冯斯栾(号自强)任撰述,人称“三自”,《译书汇编》(东京,1900)、《国民报》(1901,东京)、《游学编译》(东京,1902)、《浙江潮》(东京,1903,发表了鲁迅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等革命派海外报刊。
3、《苏报》和“苏报案”①《苏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舆论报刊,②1896年在上海由胡璋创办,内容低劣。
1900年由陈范接办后同情革命,渐成旗帜鲜明的革命派报纸;③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连续发表十几篇富有革命色彩的评论文章,《苏报》成为资产阶级的言论机关报,因发表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介绍著名革命家邹荣《革命军》,引起清政府注意;④1903年6月29日,《苏报》发表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蓄谋已久的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查封《苏报》馆,逮捕章太炎等五人。
⑤章太炎、邹荣被捕后,一场以洋人为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上演,章太炎、邹荣被判永久监禁,章太炎、邹荣以法庭为讲坛,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和卖国求荣的罪行。
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最后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荣两年,《苏报》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4《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章太炎。
(1)《民报》:①它是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最主要的机关报,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报刊。
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国人办报的第二个高潮。
②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创办,主编有胡汉民、章太炎等;③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首先提出“三民主义”和同盟会十六字纲领。
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一)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的萌芽(1873-1874)中国资产阶级的诞生和在部分具有资产阶级观点的知识分子中开展起来的政治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报纸作用的认识(论述了报的多种功能,提出办报目的是“立言”,强调报对社会变革作用,提出言论自由要求,要求国人自由办报),他们的办报思想和早期的舆论活动。
中国资产阶级办报活动的开始。
最早的一批中国资产阶级报刊:《昭文日报》(1873艾小梅汉口,中国人在国内创办最早报刊“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汇报》(1874上海容闳,多次改名,反映资政治上软弱性)(《广报》改名反映资一定的反帝反封革命性)、《述报》(1884中国人在广州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特点:报中法战争,重视图像)。
《循环日报》的创刊,它的特点和政治倾向(早期自办报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1874年1月香港。
最早宣传资改良思。
“循环”-变法自强之道,能实现弱到强的转变。
首创以政论为灵魂的报。
别于以传抄上谕、奏摺为主的古报和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的外报。
以后办报立言成了资报业的传统)。
主编《循环日报》的王韬是中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作家(维新变法先驱)。
他的主要经历,他的政论活动,他的政论文风对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政论文直抒胸臆,立论鲜明,文不华丽,通俗易懂,突破“桐城派”古人束缚,开“报章文体”先河,为后人效法)。
(1828~1897。
早期维新思想家。
江苏长洲人。
字紫,号仲,别号园老人。
秀才出身。
曾在上海英国教会所办的墨海书馆工作。
太平天国革命期间,上书献策进攻太平军。
1862年因被清政怀疑向太平军献策而遭通辑,逃往香港,后去英法俄等国游历。
1874在香港主编《循环日报》,主张变法自强,批判洋务活动徒袭西方皮毛,提出发展中国资本主义工矿交通的主张。
指出“今日当变者有四,一日取士,二日练兵,三日学校,四日律例”,认为应清仕途,裁冗员,安置旗民,撤除厘金。
颂扬英国议会制度。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八章)第八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1、延安:⑴1937年1月,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社长博古。
⑵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立,呼号XNCR。
⑶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创刊,社长博古,抗日民主根据地第一份大型日报。
*1940年春天,延安广播创建之时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十分艰苦的时期。
在周恩来负责领导下,中央军委三局九分队的同志克服了广播发动机、发电、天线等重重困难,群策群力,终于在1940年12月30日诞生了解放区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延安广播台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封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垄断控制广播时代的结束。
延安台的广播把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传向全国各地,激励和鼓舞着全国人民把抗战进行到底。
*延安《解放日报》整风与新闻改革: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正式创刊,第一任社长博古(秦邦宪),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第一张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报纸。
⑴1942年在党的整风运动中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进行改革,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解放日报》的改革。
⑵1942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
3月31日,毛泽东召开《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谈话。
190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正式改版,发表《致读者》指出,改革的任务是一个彻底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
⑶整个改革分四个阶段进行,从头到尾抓两个问题,一是观念更新,二是队伍建设。
由此版面顺序进行调整:第一版反映抗日根据地的要闻;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和国内消息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
新闻报道的内容由刊载国际新闻为主,改为以报道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为主。
改版后的《解放日报》文风也得到明显改变。
⑷在改版之后,其他改革成效显著:①重视报道党的中心工作,集中宣传了整风运动;②正确宣传并推动了大生产运动;③成功反击了第三次反共高潮;④有效地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如国统区的《解放日报》等。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