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试题: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71.20 KB
- 文档页数:3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地理选编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含解析及完美解析【一】选择题,选对得4分〔文综格式〕〔18〕图甲为板块运动示意图,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以下各题。
在图甲所示板块边界区域,可能形成的地表形态为()A. 东非裂谷B. 安第斯山脉C. 大西洋D. 喜马拉雅山脉假设图甲中的①处形成变质岩,那么图乙中与其岩石类型相对应的是()A. aB. bC. cD. d【小题1】B【小题2】B【解析】此题考查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甲图表示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可能形成海沟,而大陆板块向上抬升可能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图中大洋板块位置偏西,大陆板块位置偏东,因此可能形成安第斯山脉。
应选B。
此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读图乙,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a是沉积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那么b为变质岩,d为岩浆,c 为岩浆岩。
因此假设图甲中的①处形成变质岩,那么图乙中与其岩石类型相对应的是b。
B对,ACD错。
应选B。
读图,回答以下各题岩石产生的先后顺序是:A. 1-2-3-4B. 1-4-2-3C. 4-1-2-3D. 3-2-1-4图中4岩石的形成过程与以下图中哪一环节相对应:A. ①B. ②C. ③D. ④【小题1】A【小题2】A【解析】此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
首先判断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新的在上,老的在下,图中1、2、3是沉积岩,3在最上面,岩层最新,1在最下,说明岩层最老,故1、2、3岩层产生的顺序是1—2—3;其次看花岗岩,与原有岩层存在切断和被切断的关系,被切断的岩层老,1、2、3被切断,说明产生时间早于花岗岩,故4是最后产生的。
故岩石产生的先后顺序是1—2—3—4,A对,BCD错。
应选A。
此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
图中4岩石是岩浆岩中的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凝形成的。
读图,图中①环节形成的是花岗岩,A对;②环节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是喷出岩,B错;③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C错;④是变质作用。
高一地理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名称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A.褶皱和断层B.地壳运动和向斜C.地震和背斜D.沙丘和断层【答案】A【解析】地质构造有两种,褶皱和断层,A对。
地壳运动是地质作用,不是地质构造,B错。
地震是地质灾害,不是地质构造,C错。
沙丘是风力沉积地貌,不是地质构造,D错。
【考点】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地质灾害,地貌。
2.读下图,地质构造简图完成下列各题【1】对图中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地为向斜成山B.乙地背斜成山C.甲地向斜成谷D.丙地为背斜成谷【答案】A【解析】读图,根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分析,乙地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地貌形态是山岭,所以是向斜成山,A对、B错。
甲地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从地貌形态看是山谷,所以是背斜斜成谷,C错。
丙地岩层发生措动的位移,是断层构造,D错。
【2】图中使甲处形成谷地的主要作用是()A.地壳运动B.侵蚀作用C.沉积作用D.火山活动【答案】B【解析】内力作用使甲地拱起,形成背斜构造,由于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较松散,易被外力作用侵蚀,形成谷地,B对。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A错。
沉积是在低洼处,甲处是拱起,地势较高,C错。
火山活动是岩浆活动,图示没有岩浆活动,D错。
【3】下列物质都属于自然资源的是()A.磷矿石、石油B.锰矿、钢材C.雷电、耕地D.玉米、草场【答案】A【解析】自然资源是指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或能量,磷矿石、石油都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A对。
钢材是工业产品,不是自然界的,B错。
雷电存在于自然界,但是不能用于生产、生活,C错。
玉米是农业产品,不是自然界的,D错。
【考点】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地质作用,自然资源的概念、特征。
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太平洋西部边缘深海沟的形成是由于A.两个大洋板块碰撞形成的B.两个大陆扳块碰撞形成的C.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D.两个板块张裂形成的【答案】C【解析】太平洋西部边缘深海沟是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二)全国卷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北方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冬至日这一天,观测、记录并绘制了校园国旗旗杆影子轨迹图(见图1)。
图中虚线为国旗旗杆影子端点的移动轨迹;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不同时刻的影长;甲、丁影长接近当天最长,甲与丙、丙与丁之间的夹角为79°30',乙与丙的夹角为30°。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丙为该地该日A.日落时的影长B.日出时的影长C.正午时的影长D.傍晚时的影长2.当旗杆影子位于乙位置时,当地太阳大约位于A.东北方向B.东南方向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3.图示日期,该地的日出时间(地方时)大约为A.05:20B.06:40C.07:30D.08:50图2示意某日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
据此完成4~6题。
4.推测该日所处的月份可能是A.1月B.5月C.7月D.9月5.关于图2中四城市的风向和风力的描述正确的是A.西安此时吹偏南风B.东京此时吹偏西风C.此时北京的风力最小D.此时郑州的风力最大6.图中四个城市中A.西安将要经历暖锋过境B.北京此时经历冷锋过境C.郑州天气有利于污染物扩散D.东京处于台风的移动路径上在浙江省温州市区东南部的大罗山上,有一处著名的“龙脊”景观,其形状犹如巨龙的龙脊骨。
“龙脊”由23块形状相似的岩石组成,岩石坚硬致密,其形成距今1.2亿年左右,每段岩石之间的接连处都积有厚厚的一层灰。
高三地理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1.江西三清山是花岗岩山岳峰林地貌的一个天然博物馆,被中外专家一致称为是“西太平洋地区最美的花岗岩区”。
其中“东方女神”、“巨蟒出山”两处标志性造型景观,为世界“绝景”。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形成图甲风景的岩石属于图乙中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图甲的景观岩石属于花岗岩。
读图图乙,根据岩石的转化关系判断,图中的A距离岩浆近,可能代表花岗岩,B距离岩浆比A远,可能是喷出岩。
两种岩石都应能发生变质作用,所以选项A对。
B、C、D错。
【2】形成该景观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A.岩浆喷出—地壳抬升—外力作用B.地壳抬升—岩浆喷出—外力作用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作用D.外力作用—岩浆侵入—地壳抬升【答案】C【解析】形成该景观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先是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然后地壳抬升,岩石出露地表,受外力作用,形成独特景观,C对。
【3】为了对三清山进行准确地景观数据获取、格局分析、生态监测、生态规划等研究,可以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RS、GIS B.RS、GPS C.GIS D.RS、GPS、GIS【答案】D【解析】要获取准确的位置数据,如经纬度,海拔高度,需要用GPS技术。
进行生态监测,要用RS技术。
进行格局分析,生态规划需要GIS技术。
所以D对。
【考点】地壳物质循环,地质作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读下图,据此完成后面的小题。
【1】关于a、b两河之间分水岭南北两侧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北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山麓植被为温带草原B.南侧为温带季风气候,山麓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C.北侧a河含沙量小,南侧b河含沙量大D.北侧粮食作物以冬小麦为主,南侧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答案】D【解析】结合图中经纬度及图示信息判断, a、b两河之间分水岭为秦岭,秦岭——淮河一线为我国南方北方的分界线,秦岭北侧为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山麓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A错;秦岭南侧为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山麓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错;a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河流含沙量大,C错误;秦岭北侧为温带季风气候区,种植冬小麦,南侧为亚热带气候区,种植水稻,D正确。
高一地理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1. 2013年8月18日下午,日本鹿儿岛县樱岛的昭和火山口发生爆炸性喷发,喷出的烟尘高达5000米,为观测史上最高的一次。
大量火山灰直冲云霄。
图甲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与昭和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图甲中的()A.甲B.乙C.丙D.丁【答案】D【解析】昭和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为喷出型岩浆岩,再根据图甲和所学地壳物质循环知识,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岩,因此答案选D项。
【2】图乙数码所示辐射中,直接受弥漫在大气中的火山灰影响而减弱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B【解析】弥漫在大气中的火山灰阻挡了太阳射向地面,直接使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数码②减弱,因此B项正确。
【考点】地壳物质循环;大气受热过程2.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1)~(5)题。
(13分)材料一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方框代表岩浆、沉积岩和岩浆岩,数字代表各种地质作用。
材料二亚洲东岸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1)材料一图A中代表岩浆的是________(填字母);图A中的地质作用与图B中乙、丙两处岩石的形成对应的是乙________、丙________(填数码)。
(2)图B中丙岛屿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的原因是由于位于_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的相撞挤压附近,地壳运动活跃。
(3)图B中甲、乙两处出现地形倒置的是处,原因是。
(4)假设在该地区修建一条南北向的地下隧道,如只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考虑,应选择____________(甲或乙)处,理由是。
(5)据图B分析,甲地东西侧谷地发育的河流流域面积相当,但东侧河流水量较小。
请从河谷成因差异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案】(1)a ②①(2)亚欧太平洋(3)甲该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向斜槽部因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地(4)乙乙处岩层为拱形,结构稳定,不易积水(5)甲地东侧为断层构造,岩层断裂,河水下渗明显;西侧为背斜谷,河流水不易下渗。
地球内部物质循环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1.如图为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题。
图中()A. 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 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 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装活动造成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题.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 ⑥处岩层不可能含有化石B. ③处物质主要来自于地核C. ④处岩石类型不同于①是因为发生了变质作用D. ⑤处形成大陆岛3.从地质条件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①处是储藏天然气的良好构造B. ②处可能是含有化石的沉积岩C. 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④②①D. 若修南北向的隧道,⑥处构造好于①处如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
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
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A. 流水侵蚀B. 岩层褶皱C. 风沙侵蚀D. 岩层断裂5.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A. 喷发物质差异B. 冷凝环境差异C. 外力侵蚀差异D. 地壳运动差异6.冰壶为圆壶状,由一种苏格兰天然花岗岩制成。
制作冰壶的材料可能来自下右图中的()A. ①B. ②C. ③D. ④7.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小寨天坑是由地下暗河冲击碳酸盐岩层导致岩层塌陷而形成的地质奇观.图中岩石种类和形成天坑的地理环境是()A. 变质岩,干燥环境B. 沉积岩,干燥环境C. 沉积岩,湿热环境D. 岩浆岩,湿热环境烃源岩指的是富含有机质、可大量生成与排出油气的岩石。
下图为我国柴达木盆地部分地区烃源岩沉积厚度等值线(单位:米)图,该烃源岩层顶部是一较完整的平面,底部呈现为不平的曲面。
烃源岩层厚度主要受沉积物的多少影响。
沉积物多少一般取决于沉积环境的地势高低、沉积过程中的地壳运动等因素。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形成烃源岩的地质作用是( )A. 冷却凝固B. 重熔作用C. 变质作用D. 固结成岩9.推测该烃源岩层甲乙沿线沉积环境及其变化最有可能是( )A. 在沉积过程中快速隆起B. 在沉积过程中缓慢下降C. 甲乙沿线较两侧地势低D. 甲乙沿线较两侧地势高10.和田玉分布于昆仑山,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其中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产于河床中磨圆程度好的称为籽料,完成7-8题.和田玉属于()A. 侵入岩B. 沉积岩C. 变质岩D. 喷出岩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11.读世界某地区示意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成因角度简要说明A处河流源头的岩石类型及判断依据.(2)说出AB河段与B湖以下河段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3)根据图中信息,指出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工业类型,并简要说明发展该类型工业的条件.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课时作业3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对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特征的描述( A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B.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C.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食物链越短,可供养的消费者越多解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选项B、C、D都是围绕这一特点展开的,而A项不是。
2.在如图食物网中,a表示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鸟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生产者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 C )A.y≥90xa+10x B.y≤20xa+5xC.y≥20xa+5x D.y≥100xa+10x解析:根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20%,则y min为:xa/20%/20%+x(1-a)/20%=20xa+5x;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y max为:xa/10%/10%+x(1-a)/10%=90xa+10x;所以20xa+5x≤y≤90xa+10x。
3.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经常涉及“输入量(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等说法,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某一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即同化量B.某一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是该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C.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即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D.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中较高营养级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解析:输入量即同化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因此,A错误,C正确;某一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实际上是上一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B错误。
4.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C.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D.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解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故A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可能只对捕食者有利,B错误;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高低与体型大小没有必然联系,C、D错误。
地球内部物质循环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如图为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题。
图中()
A. 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 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 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 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装活动造成
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题.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
A. ⑥处岩层不可能含有化石
B. ③处物质主要来自于地核
C. ④处岩石类型不同于①是因为发生了变质作用
D. ⑤处形成大陆岛
3.从地质条件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处是储藏天然气的良好构造
B. ②处可能是含有化石的沉积岩
C. 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④②①
D. 若修南北向的隧道,⑥处构造好于①处
如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
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
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A. 流水侵蚀
B. 岩层褶皱
C. 风沙侵蚀
D. 岩层断裂
5.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 喷发物质差异
B. 冷凝环境差异
C. 外力侵蚀差异
D. 地壳运动差异
6.冰壶为圆壶状,由一种苏格兰天然花岗岩制成。
制作冰壶的材料可能来自下右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
小寨天坑是由地下暗河冲击碳酸盐岩层导致岩层塌陷而形成的地质奇观.
图中岩石种类和形成天坑的地理环境是()
A. 变质岩,干燥环境
B. 沉积岩,干燥环境
C. 沉积岩,湿热环境
D. 岩浆岩,湿热环境
烃源岩指的是富含有机质、可大量生成与排出油气的岩石。
下图为我国柴达木盆地部分地区烃源岩沉积厚度等值线(单位:米)图,该烃源岩层顶部是一较完整的平面,底部呈现为不平的曲面。
烃源岩层厚度主要受沉积物的多少影响。
沉积物多少一般取决于沉积环境的地势高低、沉积过程中的地壳运动等因素。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形成烃源岩的地质作用是( )
A. 冷却凝固
B. 重熔作用
C. 变质作用
D. 固结成岩
9.推测该烃源岩层甲乙沿线沉积环境及其变化最有可能是( )
A. 在沉积过程中快速隆起
B. 在沉积过程中缓慢下降
C. 甲乙沿线较两侧地势低
D. 甲乙沿线较两侧地势高
10.和田玉分布于昆仑山,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其中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产于
河床中磨圆程度好的称为籽料,完成7-8题.
和田玉属于()
A. 侵入岩
B. 沉积岩
C. 变质岩
D. 喷出岩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
11.读世界某地区示意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成因角度简要说明A处河流源头的岩石类型及判断依据.
(2)说出AB河段与B湖以下河段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
(3)根据图中信息,指出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工业类型,并简要说明发展该类型工业的条件.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费尔南迪纳岛(如图)是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中的一个岛屿,面积635平方千米。
该岛气候凉爽干燥,草类茂盛。
岛上鸟类众多,但少有哺乳动物。
每年6月天气骤然变化,“浓湿雾”从海上汹涌而来。
(1)费尔南迪纳岛上少有哺乳动物,试推测其原因。
(2)分析费尔南迪纳岛6月多“浓湿雾”的原因。
13.材料一波河是意大利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约为7,5万平方千米,河流水量充沛,水能资源丰富,河
道蜿蜒曲折,中下游含沙量高。
该河流中下游流经著名的波河大平原。
材料二波河流域水系图及蓬泰拉戈斯库罗水文站径流量季节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历史上意大利雕塑作品众多,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作品多采用当地丰富的优质大理石雕塑而成。
目前,该国大理石出口量约占国际贸易量的一半。
(1)据图分析波河流域的地势特征。
(2)简述蓬泰拉戈斯库罗水文站径流季节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3)与同纬度的我国嫩江平原相比,波河平原发展耕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
(4) 从地壳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意大利境内大理石的形成过程。
1. C
2. C
3. D
4. D
5. C
6. B
7. C
8. D
9. D10. C
11. 解:(1)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A地等高线为同心圆,A河源头为山顶湖泊,由此可以判断A可能是火山地貌.故A处河流源头的岩石类型为岩浆岩.
(2)A湖为河流的发源地,对河流流量有补给作用;B湖位于河流中游,对其下游河段的水量有明显调节作用,即中游湖泊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3)该地区水能资源丰富,铜矿资源丰富,故该地区最适宜发展炼铜工业.
故答案为:(1)岩石类型:岩浆岩(喷出岩、火山岩).判断依据:该地等高线为同心圆,中高周低的锥形(火山)地貌;且山顶有火口湖泊.
(2)AB河段:开发水能(水电);发展旅游;B湖以下河段:发展航运;引水灌溉.
(3)工业类型:有色冶金(炼铜)工业.条件:有色金属(铜矿)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12. (1)火山岛远离大陆,哺乳动物难以到达;海岛面积小,天敌少,不利于物种进化;火山活动频繁,不利于动物生存。
(2)热带海洋广阔,水汽充足;暖空气与寒流水面接触,下层冷却,形成稳定的逆温层,水汽难以对流扩散;受寒流影响,水汽容易凝结成浓雾;在东南信风吹拂下,海上浓雾源源不断吹送到岛上。
13. (1)北西南三面较高;中东部地势较低(山地环形分布,开口向东)
(2)秋冬季节径流量大,形成冬汛;春末差初形成春汛:夏季形成枯水期。
原因: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燥少雨,径流量小;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对较多,径流量大;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力补给,形成河流春汛。
(3)夏季光照充足;冬季温和;作物生长期长。
(4)历史上该地区沉积了大量的石灰岩岩层,随着板块碰撞挤压,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