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即规模大、存留丰(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二(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知识整理掌握核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文明时代。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规模大,存留丰富。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②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③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区域性(地方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5、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族文化的关系:①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重要性(即作用):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民族精神核心:爱国主义★★4、(为什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5、(怎么办)在当代中国,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2.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3.把握当今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难点: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基础·初探]一、中华民族之魂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1)地位:中华民族之魂。
(2)作用①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3.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它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核心:爱国主义。
2.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3.意义: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三、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1.地位: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2.作用: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特点:是具体的。
(1)与爱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2)新时期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预习·提升]1.判断(1)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 )(3)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之中。
( )(4)中华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核心。
( )(5)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 )(6)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答案】(1)×(2)×(3)×(4)×(5)√(6)×2.思考: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提示】一个重要原因是,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近5年高考试题精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1.(2016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未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这印证了:的精神追求。
这印证了: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③④2.(2016江苏单科卷22)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
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
这说明文化具有: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
这说明文化具有:A.鲜明的民族性B.相对的稳定性C.时代的先进性D.强大的包容性强大的包容性3.(2015年福建文综政治29)图12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 )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 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 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A.A.①③①③①③B. B.①④①④C. C.②③②③D.②④ 4.(2015年福建文综政治30)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
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 )A.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C.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D. D.彰显了中华文化五千年自强不息的品格彰显了中华文化五千年自强不息的品格5.(2015年广东文综政治31)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冷干燥,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冷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D.洗浴文化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洗浴文化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6.(2015年海南政治16)近年来,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如琼剧《海瑞》、人偶剧《鹿回头》、歌舞诗《达达瑟》、舞剧《黄道婆》等。
教学设计:2024秋季高二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精神》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理解民族精神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中的核心作用。
2.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和内涵,理解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3.法治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弘扬民族精神与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稳定的内在联系。
4.公共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实践活动,提升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要素。
•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和发展性。
•如何将中华民族精神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其现代价值。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视频资料)•中华民族精神相关的历史故事、英雄人物事迹•当代弘扬民族精神的典型案例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阐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具体案例展开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情境模拟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族精神的力量。
•案例分析法:选取历史和现代典型案例,分析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和作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引入:讲述一个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故事(如岳飞精忠报国、钱学森回国建设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设疑激思:提问:“这些故事背后共同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意义?”2. 新课教学2.1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定义阐述: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概念,强调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要素解析:详细讲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如爱国主义、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结合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实例进行说明。
2.2 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表现•历史回顾:按照时间线索,选取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事件和人物,展示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 (时间上)(2)源远流长的见证(3)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一个衰微的过程 2.博大精深 (内涵上)【注意】 1.汉字 ≠ 文字①文字: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2.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但不是一直处于前列 3.中华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民族性 ≠ 区域性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特有的)三.中华文化的力量1.原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对内: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3.对外:中华文化的力量始终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总结】一.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二.归纳已学过的“标志”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一、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2)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2.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三精一魂)(1)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2)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3)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4)是中华民族之魂3.中华民族精神历久弥新,永不泯灭(1)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2)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奋勇抗争之中,(3)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注意】1.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2.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中华民族精神创新性,实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是什么)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总结】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是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恩华》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三框,学习本框内容,学生要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理清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明确爱国主义的核心地位、作用及新时期的主题。
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从全书的构成系统来说,第三单元是对前面两个单元内容的拓展,是全书的内核所在,;从本课的内涵系统来说,该课是对中小学生全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是全书的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1.政治认同:培养学生对世界先进的政治文明、中国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保持民族团结、社会安定、顾全大局的热情,坚持实现中华民族全面统一的信心,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科学精神: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新时代爱国的基本理念,中华民族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我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
通过项目化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科学研究意识,从而形成相应的知识架构。
3.公共参与:通过中国载人航天精神所反映的中华民族精神项目的开展,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学情分析1、学生经过前面两框题的学习,深刻感受了先进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深远影响,并进一步认识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了理论基础。
2、高二学生已经开始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并且自我意识与思辨意识也逐步提高,正是思想、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养成的时期。
因此采用项目化教学,使学生在项目进行和落实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以爱国为内核的中华民族精神,提炼和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热忱。
3、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兴趣特长不同,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在资料搜集、电脑使用、绘画手工、演讲口才等方面的特长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合理划分,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完成。
四、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的特点及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五、教学难点爱国主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我国拥有丰富的史学传统,从《史记》的《五帝本纪》,到当前的清史纂修工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记载从未间断。
而另一个文明古国印度则因缺乏正式文字记载的信史和屡遭外族入侵而被马克思称为“印度人没有历史”。
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的史书典籍充分说明()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B.中华文化比印度文化更为优越C.历史学是我国最具科学性的学科D.中华文化始终走在世界前列2.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唯中华文明,从未间断。
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B.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C.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之中D.中华文化区域差异明显,具有多样性3.“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
”“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
下列关于汉字说法正确的是()①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和重要标志②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③中华文化难以普及的重要原因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以华夏为号,炎黄为旗,阴阳为道,中庸为德,龙凤为图,汉字为记,凸显了中华民族的鲜明特征。
这表明()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②中华文化有独具特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③中华文化在世界多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下列关于中华文化的特征概括正确的是()①一脉相承、源远流长②兼收并蓄、博大精深③与时俱进、不断发展④封闭落后、迷信僵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6.我国疆域辽阔,既具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文化,又拥有粗犷豪放的北方草原文化;既有质朴淳厚的中原文化,又有浪漫神奇的西南文化。
这说明()①我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明显②不同区域的文化渐趋融合③文化差异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④我国各地自然与社会情况千差万别,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我国至今使用的许多民族乐器,如笛、琵琶、胡琴等,都是从汉代开始由各边疆民族地区陆续传入内地的,在隋唐盛行的音乐就有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等来自边疆民族地区的音乐。
这表明()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独树一帜C.中华文化是由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D.不同区域的文化,显示出不同的特色8.儒家和道家是影响中国人最深的两种学说。
有人说:“人头顶上要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脚底下要有一块现实主义的大地。
有天空,你的梦想才会飞翔;有大地,你的一言一行才能脚踏实地。
孔子就是大地上的圣人,他让我们用行动改变世界。
而庄子就是天空中的神仙,让我们在生命的境界里面获得翅膀,可以自由飞翔。
”这表明中华文化() A.正确把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B.就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之和C.本质上属于以道德为核心的文化D.博大精深,具有极强的包容性9.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次次战胜了天灾人祸,渡过了急流险滩,昂首挺胸地走到今天。
历史上的无数考验都没能征服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因是()A.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B.中华民族有伟大的民族精神C.中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0.2008年台海两岸关系雨过天晴、拨云见日。
5月,国共两党会谈开创新局面;6月,海协会与海基会恢复协商;7月,两岸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启动;11月,陈云林赴台;12月,“大三通”实现。
此外,2008年两岸在汶川大地震中患难与共,在北京奥运会中共襄盛举,在金融危机中共渡难关。
这充分体现了()A.伟大祖国已经实现了统一B.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C.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精神D.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11.一次,温家宝总理在与西班牙文化界人士座谈时指出:“‘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民奉行的崇高价值,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睦邻友好的积极作用。
”下列事例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①坚持和平发展,永远“不称霸”②提出构建“和谐世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③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④明代郑和下西洋,播仁爱于友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12.下列典故中不能直接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的是()A.愚公移山B.屈原投江C.苏武牧羊D.岳母刺字13.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壮志豪情。
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下列对载人航天精神的认识,正确的是()A.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载人航天精神B.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顶峰C.载人航天精神是航天工作者独有的精神财富D. 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的突出表现14.下列各项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是()①长征精神②延安精神③大庆精神④抗洪精神⑤“两弹一星”精神⑥抗震救灾精神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③④⑤⑥15.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各国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生产力,不断将其精神文化产品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对其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产生侵蚀作用。
这表明,发展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 A.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B.增强国际竞争力,应对西化、分化图谋要求C.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D.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二、非选择题根据题目要求作答,紧扣题意,适当分析。
16.佛教是诞生于南亚地区的宗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道异质。
在经过冲突、融合后,佛教于东晋时代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实现了中国化。
此后,中华文化形成以儒教为主体,儒、道、佛三教并存,三教合流的态势。
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性?17.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总是担心,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否流失?集体主义是否必要?协作的精神是否弱化?汶川一震,涤荡了我们心头的尘埃,震醒了人们内心的信念。
它让我们看到,美德仍在,传统没丢。
“5·12”,像一块巨型磁铁,凝聚起共御天灾的合力;“5·12”,也像一面特殊的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请回答: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什么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18.材料一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
俄罗斯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
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材料二《人民日报》曾载文指出,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统一、鼓励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1)材料一中反映了各国共同注重什么精神的教育?对我国而言为什么要弘扬这一精神?(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但是史学并非我国独有。
2.C3.B4.A5.A6.C解析: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既存在差异,又相互交融,但区域的差异并没有消除。
7.C8.D解析:两种差异很大的思想学说并存于中华文化中,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9.B解析:中华民族能够战胜考验,关键在于伟大的民族精神,而不是地理、人口、历史等因素,故排除A、C。
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故而舍弃D,选择B。
10.B解析:两岸能够克服重重困难,主要体现了“团结统一”的精神。
11.D解析:“和”的思想既体现在内部的和谐,又体现为外部的和谐、和平、合作。
12.A解析: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后三项都能体现。
而A主要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13.D14.D解析:①②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15.B二、非选择题1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以及增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佛教传入中国后,正是由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所以能够与儒、道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17.含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意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在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凝聚和动员了全国人民的力量,团结起来、自强不息,最终经受住了巨大的挑战。
18.(1)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这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
③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既要注意借鉴各国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⑤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