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轮复习
- 格式:pptx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45
单元过关检测(十一)(时间:5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甲骨文是中国现存的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文字。
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
这说明( )A.甲骨文成为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B.甲骨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集中展示C.从甲骨文开始的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D.甲骨文体现出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解析:选C。
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
这说明从甲骨文开始的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C入选;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A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集中展示,B错误;D表述与题意无关,不选。
2.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的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是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
这说明( )A.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古代就大放异彩B.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解析:选D。
“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说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D入选;A、B、C与题意不符。
3.由于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等存在差异,我国在饮食上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分,主要有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材料体现了( )①地域文化受地理环境影响②中华文化同根同源③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④中华文化薪火相传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选A。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并巩固《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程中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复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儒、道、佛三家思想。
3. 民族精神的内涵: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劳勇敢。
4. 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5.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源泉,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 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批判性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中华文化的特点、核心价值、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等知识点。
3. 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5. 总结提升: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一个感兴趣的点,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集成块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基础自修快通关]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2.中华文化在近代衰微的原因[2](1)内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2)外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要求(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辨清:文字≠汉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注意:决定文化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和政治。
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和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是外在原因。
1.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2017年10月30日,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的成功入选( )①提供了创新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②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③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④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选D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不是文化创新的体现,①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②正确;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没有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③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④正确。
2.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隶书的典雅高贵、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随意、草书的落拓不羁,虽然只是线条的描摹,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
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
希士初中“15/20/10”集体备课导学案九年级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主备人:赵宋豪审核人:宋主任学习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源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提重点、背知识、做练习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学习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学习难点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民族精神我传承。
教具学具小黑板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过程思考调整活动内容师生行为预习交流一、学生预习,整理知识点。
1、怎样理解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组成?3、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4、与时俱进与传统道德的关系?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5、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6、民族精神的内容?7、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体现为哪些精神生展示师归纳展示探究二、重点分析灿烂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讲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旗袍、中国功夫、长城、京剧、孔子等等(1)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列举中华文化事例并作介绍】(2)中华文明为什么能源远流长?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称谓代表人物主要成就思想家孔子整编《诗》《书》《礼》《乐》《易儒家学派创始人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文学家曹雪芹《红楼梦》…………——为什么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3)中华文化的构成:【列举谚语或格言对为人做事的影响】(4)中华民族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①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影响。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 古代辉煌的历程2 源远流长的见证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1)不能把文字等同于汉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文字指人类所有的文明,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二者是包含关系。
(2)不能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有其合理性。
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 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1)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学典籍。
(×)剖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与史书典籍。
2.汉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剖析: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3.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剖析: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4.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甲骨文正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剖析: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易混点一:混淆汉字和民族节日的相关知识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矫正训练1]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
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单项选择题Ⅰ1.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不仅可以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也将再度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篇章。
这表明,我们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必须( ) A.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B.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C.立足实践,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D.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解析:本题强调要再创文化辉煌,就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B2.民主改革50多年来,党和国家对西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使西藏传统文化得以系统、清晰、完整地保存。
这是因为( )①我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③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西藏民间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材料中党和国家对西藏文化的保护,体现了我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同时说明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①②正确;③错误;④说法不准确,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答案:B3.有一首歌中唱到:“最爱写的字是方块字,做人堂堂正正也像她。
”“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
关于汉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②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③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A.①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汉字的发明,使中华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成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通用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答案:D4.广东信宜镇隆飘色是流传于粤西地区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而踩高跷则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项传统艺术活动,虽然一南一北,但各有各的精彩。
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 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