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结构图
- 格式:ppt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知识体系:二、知识点解释1、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A 、辉煌的历程: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代——隋唐——宋元明——明清时期☆B 、源远流长的原因: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是很有说服力的。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 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
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这使他们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③包容性: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A 、定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 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B 、意义: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C 、近代文化衰微的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D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①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
③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2)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意义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怎么看我国的文化) 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 根植于 集中表现 博大精深 基本内涵 丰富和发展辉煌的历程 包容性) 近代文化衰微的原因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树立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原因、各区域文化的关系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原因 如何弘扬和培育 重要性(作用、地位) 必要性源远流A、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①中国文学艺术独树一帜——作用: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独特的作用;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