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与曹刿论战阅读比较空白卷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2
文言文比较一.《记承天寺夜游》与《小石潭记》1、甲、乙两文都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描绘景物,极为传神,试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2分)甲文写景运用比喻修辞,“积水空明”比喻月光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月下美丽的竹柏影子。
这样一字未提“月”字,却字字在写“月”,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创设一个疏影摇曳、空明澄澈的艺术境界;乙文也运用侧面描写,一字未提“水”,却字字在写水的清澈透明。
2、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谪时所写,都借助自然山水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但在思想的“乐”内涵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内涵不相同。
乙文中的“乐”是欣赏山水的乐趣,而甲文中“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是与民同乐、人民的快乐。
2.依据选文,填写下表。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3. [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
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①[甲]是写水景,[乙]是写山景;②[甲]写了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③[甲]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甲、乙两段文字的景物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2分) 甲段:悲凉/萧然(1分) 乙段:变幻无穷(四时不同、早晚不同)5.具体分析甲段文字对阐明全文主旨所起的作用。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曹刿论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比较阅读下边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鄙:()(2)战于长勺:()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克之三里之城B.何以战以天下之所顺C.大王加惠弗敢加也D.小信未孚必以信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小题4:甲文记载了庄公与曹刿的对话,最终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认识到要想打胜仗只能依靠“ ___,____ ,____ 。
初中古文比较阅读之战争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曹刿论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以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夫.战,勇气也夫:七里之郭.郭: 牺牲..玉帛牺牲: 委.而去之委:寡助之至.至:又何间.焉间:小大之狱.狱:天下顺.之顺:忠.之属也忠: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必以.分人B.故.君子有不战公问其故.C.以天下之.所顺故克之.D.战.必胜矣战.则请从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C.何以.战诚宜开张圣听,以.光遗德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亲戚畔之.公将鼓之. B.必以信.愿陛下亲之信.之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何以.战 D.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公与之.乘 B.夫环而.攻之登轼而.望之C.何以.战以.天下之所顺 D.其.乡人曰吾视其.辙乱6.翻译句子。
重难点02 文言文对比阅读(五考点五技巧)文言文对比阅读是通过对比、归纳、整理两篇文言文之间的异同,以加深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命题对考生文言文的考查,多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来进行。
从所选材料上看,多是选择课内材料与课外材料的对比阅读,近年来也有少部分省市选择两篇课外的材料来进行对比阅读(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从题型上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赏析题,以主观性试题居多;从考查的内容看,涉及字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以及与课外材料的对比阅读,重点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的文言文与诗词的对比阅读,且材料的组合更加灵活。
上海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甘肃省兰州市、湖北省荆州市、江苏省的连云港市这些相距甚远、层级不同的地区更是不约而同的采用了比较规范的文言诗词、课内文言课文和课外文言短文三结合的对比阅读,给中考文言文命题带来了一股新气息。
有理由相信,这种命题形式的比例在2024年会继续走高。
考点一、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对比对于同一个作家来说不同的生活境遇会在作家心目中留下特定的烙印。
学会分析理解作家某一时期的作品风格,如果能将这一作家其它时期作品补充进来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分析鉴赏能力,又拓宽了阅读视野。
如学习李清照前期作品《如梦令》时,就可以把把她前期作品《点绛唇》及后期作品《醉花阴》《武陵春》放在一起阅读。
比较分析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在比较分析中适时引入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对李清照的个人生活、苦难经历及李清照的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容易整体掌握李清照诗词特点。
因此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品内容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关键点。
考点二、同一作家相同境遇下的作品对比同一作家同一境遇下作品会有一个统一的感情脉络。
如南唐后主李煜沦为阶下囚后写了《虞美人》《相见欢》等很多词,比较两首词作者是如何抒发离愁,就会发现作者善于将抽象的“愁”进行物化的惯用手法,“愁”被比喻成“一江春水”、“乱丝”后,形象、具体、可感。
《曹刿论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及答案《曹刿论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5 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 又何间焉 __________________② 牺牲玉帛__________________③ 池非不深也 __________________④ 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
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
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题4.28目录:一、(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答谢中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张集)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小石潭记(选段)》和《桃花源记(选段)》五、《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训练题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曹刿论战》训练题七、(甲)《陋室铭》与(乙)《爱莲说》训练题八、(甲)《孙权劝学》和(乙)《送东阳马生序》训练题九、《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训练题十、《送东阳马生序》与《孙权劝学》训练题十一、(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训练题十二、(甲)《记承天寺夜游》和(乙)《湖心亭看雪》训练题十三、(甲)《三峡》和(乙)《答谢中书书》训练题十四、《岳阳楼记(写景选段)》和《醉翁亭记(写景选段)》训练题十五、《岳阳楼记(主旨选段)》和《醉翁亭记(主旨选段)》训练题(十六、《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训练题十七、(甲)《记承天寺夜游》和(乙)《湖心亭看雪》训练题十八、(甲)《岳阳楼记(写景选段)》和(乙)《醉翁亭记(写景选段)》训练题十九、(甲)《醉翁亭记(写景选段)》和(乙)《岳阳楼记(写景选段)》训练题二十、(甲)《岳阳楼记(写景选段)》和(乙)《醉翁亭记(写景选段)》训练题二十一、《岳阳楼记(主旨选段)》和《醉翁亭记(主旨选段)》训练题二十二、(甲)《孙权劝学》和(乙)《送东阳马生序》训练题二十三、(甲)《记承天寺夜游》和(乙)《湖心亭看雪》训练题二十四、(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乙)《曹刿论战》训练题二十五、醉翁亭记(写景选段)和岳阳楼记(写景选段)训练题一、(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意思。
(1)然而.不胜者 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B、以.天下之所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
①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①犯禁:触犯禁令。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夫环而攻之.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凡治国.之道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必先富民.D.民富则.安乡重家入则.无法家拂士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标出停顿。
(每个句子限断两处)(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4.下面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论述了战争的重要性,是借政治谈战争。
孟子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是“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B.甲文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C.乙文中管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认为富民对治理国家有着巨大的作用。
D.乙文一方面讲“民富”,另一方面讲“民贫”,从这两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要治理好国家,则要先富民。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1.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B.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C.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D.忠.之属也忠:忠诚(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七里之.郭/肉食者谋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云归而.岩穴暝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何以.战D.战则.请从/然则.北通巫峡(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乙选文都写到了与战争相关的内容,但角度不同。
甲文主要写战争结果,乙文主要叙述战前准备。
B.甲乙选文对取得战争胜利前提条件的认识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民贵、人和的重要性。
甲文认为君主应施以仁政,得民心。
乙文则表示君主在政治上要取信于民。
C.甲乙选文语言简洁精炼。
专题1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三模)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凌②上犯禁③,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节选自《管子》)【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②凌: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③犯禁:触犯禁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2)亲戚畔.之(3)奚以知其然.也(4)故.治国常富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
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标注一处)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___________(用乙文中四字短语概括),都强调人的重要性。
但两文论述的角度有不同,甲文强调要___________(原文中两字概括)乙文强调要_________(原文中两字概括)5.甲文说的“得道者多助”和乙文说的“凡治国之道”,这两个“道”意思一样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2023·安徽淮南·统考三模)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与曹刿论战阅读比较答案卷初中文言文阅读比较系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比较阅读甲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文:《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蹋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一、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七里之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2、环.而攻之(围)3、池.非不深也(护城河)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5、兵革..非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6、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7、寡助之至.(极点)8、亲戚畔...之(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通“叛”,背叛)9、天下顺.之(归顺,服从)10、肉食者...谋之(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11、又何间.焉(参与)12、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13、何以.战(凭,靠)14、衣食所安.(养)15、弗.敢专.也(弗:不;专:个人专有)16、对.曰(回答)17、小惠未蹋(通“遍,遍及、普遍)18、弗敢加.也(虚报)19、牺牲..玉帛.(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20、必以信.(实情)21、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22、神弗福.也(赐福,保佑)23、小大之狱.(案件)24、虽.不能察.(虽:即使;察:明察)25、必以情.(以实情判断)26、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内的事)27、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28、公将鼓.之(击鼓进军)29、齐师败绩..(大败)30、公将驰.之(驱车追赶)31、下视其辙.(车轮轧出的痕迹)32、登轼.而望之(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33、遂逐.齐师(追赶,追击)34、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35、公问其故.(原因,缘故)36、一鼓作.气(振作)37、再.而衰(第二次)38、彼竭我盈.(充满,指士气旺盛)39、难测.也(推测,估计)40、惧有伏.焉(埋伏)41、望其旗靡.(倒下)二、一词多义,并选出下列加点字义相同的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比较阅读甲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文:《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3、池.非不深也()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5、兵革..非坚利也()6、委.而去.之(,委:;去:)7、寡助之至.()8、亲戚畔...之(亲戚:;畔:)9、天下顺.之()10、肉食者...谋之()11、又何间.焉()12、肉食者鄙.()13、何以.战()14、衣食所安.()15、弗.敢专.也(弗:;专:)16、对.曰()17、小惠未徧.()18、弗敢加.也()19、牺牲..玉帛.(牺牲:;帛:)20、必以信.()21、小信未孚.()22、神弗福.也()23、小大之狱.()24、虽.不能察.(虽:;察:)25、必以情.()26、忠.之属也()27、公与之.乘()28、公将鼓.之()29、齐师败绩..()30、公将驰.之()31、下视其辙.()32、登轼.而望之()33、遂逐.齐师()34、既克..()35、公问其故.()36、一鼓作.气()37、再.而衰()38、彼竭我盈.()39、难测.也()40、惧有伏.焉()41、望其旗靡.()二、一词多义,并选出下列加点字义相同的项。
()1、忠之属也()2、故曰:域民()环而攻之而不胜()故君子有不战()委而去之()故故逐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公问其故()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温故而知新()寡助之至()亲戚畔之()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之天下顺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肉食者谋之()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小大之狱()以天下之所顺()公与之乘()何以战()公将驰之()必以分人()登轼而望之()4、必以分人()故克之()必必以情()以天下之所顺()战必胜()攻亲戚之所畔()5、从民欲也()6、环而攻之而不胜()从民弗从也()夫环而攻()战则请从()而然而不胜者()7、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多再而衰,三而竭()多助之至()9、下视其辙()8、寡助之至()吾视其辙乱()至多助之至()其望其旗糜()延至其家()公问其故()10、战于长勺()11、可爱者甚蕃()战故君子有不战()可可以一战()战必胜矣()可矣()12、城非不高()13、必以信()城信三里之城()小信未孚()三、翻译下列句子。
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未战,勇气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内容理解。
1、两文内容都____________,甲文《得道多助》借战争论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曹刿论战》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生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2、甲乙两文都强调了战争取胜的条件,甲文强调“______”(即“得道”);乙文强调“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取信于民)。
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甲文“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多助”与“寡助”进行______;乙文“乡人”与“曹刿”,曹刿的“远谋”与“肉食者鄙”进行_____。
不同的是甲文提出论点后,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事实论据论证了人和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再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诊断;乙文通过_____________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曹刿“远谋”及鲁庄公的“鄙”。
就表达方式甲文主要用了______表达方式;乙文主要用了______表达方式。
4、孟子主张“得道”这种民本思想,它的重要性在甲文会得出的效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用实践充分印证实行“仁政”的鲁国在长勺之战中以弱小的国家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_____________;乙文第一自然段写_____________。
6、甲文通过列举一系列战例,明确了“______”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乙文着重刻画了曹刿形象,突出“远谋”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乙文中除此之外认为决定战争还要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得道多助》一开头就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论点,指明“______”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______”和“____________”。
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全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仁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