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玄奘_五不翻_理论解读中医汉英音译_任荣政
- 格式:pdf
- 大小:134.79 KB
- 文档页数:3
“五不翻”翻译理论的哲学智慧
“五不翻”翻译理论是一种关于翻译的哲学智慧,它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究
如何进行跨文化间的正确翻译。
该理论来源于中国诗经,其中“五不翻”(五经译本不翻)指的是翻译诗经时不应该翻译五种特定的词语,以保持原有的文化内涵。
这些词语分别是:大、小、无、有、是。
从哲学角度来说,“五不翻”翻译理论涉及到几个重要的概念。
首先是语言和文化的
关系,即一种语言中的词汇、语法、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在翻译
时必须考虑文化差异及其带来的语言表达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其次是符号学概念,包括符号的意义、内涵和外延。
在翻译中,符号是沟通交流的媒介,其意义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不同,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转译。
最后是翻译策略,即在跨文化翻译中采取的方法和技巧。
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目标
读者的文化背景、阅读习惯和语言水平,以确保翻译结果的可理解性和接受度。
“五不翻”翻译理论的哲学智慧在于强调了翻译工作中的文化因素,提醒译者在翻译
时需要关注文化差异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体现。
它还强调了翻译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译者
需要针对目标读者的特点进行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调整,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易读性和可
接受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翻译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学习“五不翻”翻译
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翻译中的问题和挑战,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玄奘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及其对当代汉语外译的价值与影响【摘要】玄奘西行取经17载,归国后毕其生于佛经翻译,其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玄奘践行的翻译观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本文通过剖析其翻译观,联系当今实际翻译思想,对其作现代意义的诠释。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翻译观1.引言玄奘(公元600-664年)主要生活在初唐时期,28岁时,抱宏图大志前往印度求学,西行17载,其间历经千辛万苦,回国后的二十年中,毕生从事佛经翻译,总共翻译了佛教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共计1千多万字,玄奘的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
印度学者柏乐天认为玄奘的译著是中印两国人民的伟大遗产,指出“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玄奘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佛教史家把鸠摩罗什以前的译经称作“古译”,罗什及其后的译经称作“旧译”,而把“新译”的名称给予玄奘。
可见,玄奘践行的翻译观为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是其取得辉煌成就的理论基础。
对于玄奘的翻译,有人视为“唯一精确直译之文,忠实于印度原文”,也有人视其为“不忠实于原文的意译”(吕澂语,《覆熊十力書七》)。
两种看法均有其客观分析的基础,从玄奘的译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
不过,结合两种观点,更能通达玄奘翻译思想之核心——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玄奘既重“信”,又重文体风格,实为直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正如梁启超所云,“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
”(参见周敦义《翻译名义集.序》)玄奘所立“五不翻”原则,对后世的翻译活动,特别是译名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通过剖析玄奘译经的理论主张,结合当今翻译思想,将其置于现代视野下,诠释其理论意义。
2.理论主张的历史背景及其渊源玄奘是伟大的翻译实践家,汉语功底深厚,西行17载,又造就了高超的梵语水平,精通语言又深通佛理,译文似天成之作,登峰至极,“览文如己,转音犹响”(《大唐西域记》)。
“五不翻”翻译理论的哲学智慧“五不翻”翻译理论是一种将翻译视为一种逆向传播过程的理论。
它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五个不翻的原则,即不翻字、不翻句、不翻段、不翻篇、不翻书。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一种革新,将翻译视为一种保持他者特征的传播活动,强调翻译应该忠实于原作的精神内涵,而非字面形式。
这一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智慧,因为它揭示了翻译的本质和目的,启发我们思考翻译的意义和价值。
“五不翻”理论强调了翻译的不可逆性和无穷性。
翻译是一种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的跨文化交际过程,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符号系统。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口语、语法和表达方式,使得跨文化的传播变得复杂而困难。
翻译不可能将原作完整地复制到目标语言中,而只能通过不同的翻译策略来传达其核心意义。
由于人类语言的发展和变迁永无止境,翻译也始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化。
“五不翻”理论的提出提醒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翻译,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翻译理念和方法,以应对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
“五不翻”理论强调了翻译的隐喻性和生成性。
翻译不仅仅是对源语言的一种文本的直接翻译,更重要的是将其内涵和表达方式转化为目标语言的符号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运用自己的语言智慧和创造性思维,选择适当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语域来表达源语言的思想和情感。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艺术创作。
翻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以将源语言的隐喻和韵律转化为目标语言的含义和节奏。
翻译是一种具有哲学智慧的创造性活动,需要翻译者通过自身的思辨和感悟来达到更高的翻译境界。
“五不翻”理论还强调了翻译的反思性和批判性。
翻译不是简单的分析和重组语言材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对原作和翻译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审视和解构原作的语言结构和逻辑关系,分析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
翻译者还需要反思和批判翻译的准确性和充分性,以确保翻译能够达到最大程度地传达原作的意图和感受。
“五不翻”音译思想的现代应用作者:李东霖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09期摘要:唐朝佛经翻译大师玄奘曾提出著名的“五不翻”思想,并在现代翻译活动中仍体现着重要作用。
在游戏本土化翻译中,该思想对音译的指导行之有效,在翻译相关术语时音译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我对网易游戏《阴阳师》的英译中,要将中文和日文版本译成英语,采用“五不翻”思想大大帮助了术语的翻译。
在尊重和遵循过去大师经验的同时,我也将该思想稍作修改,适应时代和语境需求,使之更加适用于现代翻译活动。
关键词:阴阳师;“五不翻”;借词;日本文化一、“五不翻”原则“五不翻”思想指在佛经翻译中,保留原梵文读音,采用音译将原文转化为汉语的五种具体情况。
秘密故,指音译以保存原文的秘密含义和特征;多含故,指音译在目标语中含义繁杂、引发歧义的表达;此无故,指音译在目标文化中未存在过的表达;顺古故,指音译已被前人音译并广为接受的表述;生善故,指音译神圣庄严的表达以获得敬畏。
玄奘在译经实践中频繁使用这一音译体系,并由此在中国历史翻译实践和理论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理论在现代对译者仍有巨大价值。
游戏《阴阳师》中包含大量来自中国、日本历史与传说的文化语言元素。
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在英译过程中势必会遇上文化障碍。
译者可采用“五不翻”来决定是否音译,以及如何音译。
玄奘的理论成为了指导原则和音译的基石。
二、具体分析1.秘密故在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中必然存在着大量西方玩家无法理解的、具有秘密含义的表达,尤其是在这款游戏中,他们需要接触大量的人名、物品名甚至还有晦涩难懂的咒文。
举例来说,在神话传说中,“姬”在中文和日文中都代表年轻漂亮的女性,其隐含的褒义含义不能在英文中准确体现,于是遵循日语直接被音译为了“Hime”,由此衍生出了“辉夜姬(Kaguya Hime)”这样的组合音译名称。
另外像“达摩”这种来源于佛教的、具有秘密含义的词语,也在英文版中被音译成了“Daruma”——与其日语发音一致。
农家参谋基层教育-260-NONG JIA CAN MOU用玄奘“五不翻”理论浅析英汉外来语的影响陈延琼(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504)【摘 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汉语受到英语的影响形成了不少英语外来语,同时英语也受汉语影响形成了许多汉语外来语。
本文以“英汉外来语”为研究对象,以玄奘“五不翻”理论为视角,探讨该理论对英汉外来语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玄奘“五不翻”;英汉外来语玄奘被尊称为经律论“三藏法师”,他主要思想之一是“五不翻”,这里的“不翻”并不是不翻译,而是采用音译的方法再现原文不可译的部分;其次,“五不翻”原则是指词组的翻译而不是句子的翻译,该原则在当时乃至现在的翻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查看有关“五不翻”原则的相关文献,大多都是对其进行浅尝辄止的论述,并未深入阐述该理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
本文结合“五不翻”理论,对英汉外来语的翻译进行解读,使该理论更好地指导翻译工作,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相互融合。
1 秘密故具有神秘色彩的词不翻译,佛经里有许多咒语,比如“陀罗尼”是梵语Dhārani 的音译,指带有神秘色彩的咒语,如果按照梵语译音就会产生一种神秘效果,但是按照其字面意思译为汉语,就不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神秘感,翻译则会失去其特殊的意义,所以不翻而应采用音译。
例如我们现在使用的“阿门”一词,最初来源于犹太教,后来用于基督教,基督徒常以此作结表示总结和肯定。
“阿门”(amen)用于祈祷的结束语或表示赞成同意,但amen 并不译为但愿如此或同意,而是直接按照音译为“阿门”。
究其原因,可能有三。
其一,基督教徒每次祷告结束时为了表达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之心,产生某种神秘的感应,因此发音本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其汉语意思。
其二,只译其音却不译其意,可能是保持祷告的神秘感,从而使人心存敬畏。
其三是为了保留异域文化的味道,让人们一听便知此人为基督徒。
如今非基督徒的人们在祈祷保佑时也会使用这个词。
“五不翻”翻译理论的哲学智慧“五不翻”翻译理论是一种独特的翻译理念,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五个“不翻”原则。
这些原则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要求,更是一种哲学智慧的体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五不翻”翻译理论所蕴含的哲学智慧。
让我们简要介绍一下“五不翻”翻译理论。
它包括五个原则:不忠、不拘、不借、不直、不陋。
简单来说,这些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应该忠于原文的每一个细节,不应该过于拘泥于原文的表达方式,不应该随意借用其他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应该直译原文的字面意思,也不应该翻译得太粗糙。
让我们来谈谈“不忠”。
在“五不翻”翻译理论中,不忠并不是鼓励译者背离原文,而是要求译者在面对原文时要有所取舍,要有所删减和增补。
这其实涉及到一种哲学智慧:在翻译中要有所取舍,要以最终的表达效果为依据,而不是过于追求原汁原味。
这反映了一种相对主义的哲学观念,即不同的表达方式都可以是有效的,而没有一种表达方式是绝对正确的。
在实际翻译中,译者需要权衡原文的含义和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以求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我们来谈谈“不拘”。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应该过于拘泥于原文的表达方式,而应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来进行调整。
这其实也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观念,认为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没有一种表达方式是绝对正确的。
这也反映了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哲学智慧,即不同的文化和语言都值得尊重和学习,而不应该将自己的文化和语言强加于他人。
“不借”要求译者不要随意借用其他语言的表达方式。
这也涉及到一种相对主义的观念,即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而不应该随意借用其他语言的表达方式。
这也反映了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尊重的哲学智慧,即每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而不应该被其他文化所取代或改变。
“不陋”要求译者不要翻译得太粗糙,而要追求精确、流畅和优美的表达。
这涉及到一种执着和追求卓越的哲学智慧,即不应该满足于平庸和表面的成就,而要追求更高的境界。
论玄奘佛经翻译的“五不翻”原则论玄奘佛经翻译的“五不翻”原则[摘要] 玄奘提出的“五不翻”原则实际上就是音译的原则,这一套原则不仅对当时的佛经翻译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现代翻译活动也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传统译论中的精华。
[关键词] 玄奘;佛经翻译;“五不翻”前言:目前,将翻译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建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而这一学科的理论源泉不外乎有两个:一是引进国外丰富的翻译理论;二是发掘本土的翻译理论。
我国的传统译论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其中佛经翻译理论是其源头。
一、玄奘和佛经翻译佛教起源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自此盛行。
在此之前,翻译活动是小规模的,分散的。
自佛教传入我国后,佛经翻译便开始了,规模由小变大,由无组织的翻译变为有组织的翻译,迎来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佛经翻译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东汉至西晋,以支谶、支谦为代表。
其中,支谦提出的翻译理论包括了“信、达、雅”的基本概念。
二、东晋至隋代,以鸠摩罗什、彦琮、道安为代表。
著名的翻译理论有鸠摩罗什“依实出华”,释道安的“五失本, 三不易”和彦琮“八备”思想。
三、唐初至唐中叶,玄奘是其中的最杰出的代表,玄奘提出了翻译思想的“五不翻”原则。
唐代以后, 因为佛教在印度本土已经衰落,因此,佛经翻译也慢慢减少。
玄奘(602年,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
俗姓陈,名袆,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
早年于洛阳出家,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四处参学游历。
贞观三年,玄奘从京都长安出发,历经艰难抵达天竺,游学于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在大慈恩寺等寺院进行研究和翻译佛经,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 75 部,1335 卷。
所译佛经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被称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
二、“五不翻”原则据台湾学者曹仕邦考证,“五不翻”原则最早记载于南宋法云《翻译名义序》第一卷〈十种通号〉第一“婆伽婆”条,原文如下:唐奘法师明五种不翻:一、秘密故不翻,陀罗尼是。
浅析玄奘“五不翻”刍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古代翻译史上,佛经翻译占据重要地位。
而在中国佛教史上,最突出的翻译家当属玄奖。
佛教史学家把“新译”的名词独让给玄奖,足以见玄奖的重要影响。
玄奖的译经达到了佛经汉译以来的最高水平,他也开创了中国古代译学史的新局面。
提到玄奖的佛经译论,最著名的就是他的“五不翻”,这里所说的五种不翻即音译,不翻之翻。
本文将通过对其“五不翻”的研究,探讨佛经翻译的理论及其运用。
玄奖“五不翻”及其运用玄奖“五不翻”的原文,如下:唐玄奖法师论五种不翻:一、秘密故,如“陀罗尼”(直言,咒语)。
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自在,炽盛,端庄,名称,吉祥,尊贵)。
三、此无故,如“阎浮树”(胜金树),中夏实无此木。
四、顺古故,如“阿褥菩提”(正偏知),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
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而匕迷之作,乃谓“释迎牟尼”,此名“能仁”,“能仁”之义位卑周孔;“阿褥菩提”,名“正偏知”,此土老子之教先有无上真正之道,无以为异;“菩提萨捶”,名“大道心众生”,其名下劣。
皆掩而不翻。
结合周敦义的原文和陈福康的说明,运用白话文,解释和评论如下:神秘语,即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选择音译例如“陀罗尼”,本义是“咒语”,如果保留梵语的音译,在读译作时会有联想和感应;但如果是按照意译翻译成汉语,则没有了这般神秘感。
‘关于翻译中的神秘语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源于对梵语和佛教的祟拜。
首先,对于一种外来语,如果外语中的每一个字词都能被译者很容易地翻译出来,那么外语的神秘感便消失殆尽了。
通俗的民众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一般很难理解它的精髓,故而具有神秘感。
其次,梵语中的佛教专用词汇是高尚而神秘的,因为它所传达的是一种祟高的信仰,人们会不自觉的将对于佛教的祟拜转移到对佛教用语的祟拜上去。
“五不翻”翻译理论的哲学智慧“五不翻”是一种翻译理论,它提出了五个原则来指导翻译的过程。
这五个原则是:不翻译音、不翻译形、不翻译义、不翻译意、不翻译神。
这些原则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对于翻译过程中的思考和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翻译音”强调的是对于语音形式的忽略。
翻译不只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的词汇替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而是要将原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意义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这种转化过程必然伴随着语言形式上的变化,而忽略原文中的具体音形,能够更加聚焦于思想和意义的传递。
这也体现了翻译的本质不在于传递语言形式,而在于传递思想和意义的观点。
“不翻译形”强调的是对于语言结构和句法结构的放弃。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结构和规则,而这些结构和规则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并不一致。
翻译过程中,如果过于追求原文的形式,可能会导致翻译结果不自然、难以理解。
忽略原文的形式,根据目标语言的结构特点进行调整,能够更好地达到传达意义的目的。
“不翻译义”强调的是不拘泥于原文中特定词语的意义,而是根据上下文和文化背景进行理解和转化。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词汇和语法,对于部分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只局限于字面意义的转译可能无法准确传递原文所表达的思想。
翻译者需要通过综合考虑上下文和文化背景,对原文的意义进行重新解读和表达。
“不翻译意”强调的是不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主观评判和选择。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和语境,不同语言之间对于同一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和态度。
翻译的目的是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而不是主观评判和选择。
翻译者需要摒弃个人主观意见,客观地对待原文的意义。
“不翻译神”强调的是不试图完全还原原文的风格和力量。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不同的文化之间对于同一概念的表达可能会有不同的方式。
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可以通过选择适合目标语言文化背景的表达方式,来增强原文所表达的风格和力量,而不是机械地将原文的风格翻译出来。
“五不翻”翻译理论的哲学智慧“五不翻”是一种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应该做到不翻译错误、不翻译就可以理解、不翻译就能接受、不翻译就能表达和不翻译就能应用。
这个理论探究了翻译本身的本质和翻译的正确性,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交际和语言的认识。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五不翻”翻译理论蕴含了一定的智慧和启示。
首先,“五不翻”翻译理论体现了人们对语言和交际的哲学思考。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人们能够沟通交流、表达思想和感情,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
但是,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进行跨语言沟通需要翻译的帮助。
这就涉及到了语言、文化和交际等多个哲学领域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五不翻”翻译理论提出了具体的原则和要求,为翻译工作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其次,“五不翻”翻译理论表明了翻译过程中正确性的重要性。
正确性是翻译工作的核心,一个好的翻译必须做到准确无误,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文化特色,同时也要符合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语境。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保证翻译的正确性,必须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原意,掌握准确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进行跨语言沟通,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
最后,“五不翻”翻译理论也提醒我们,语言和翻译是相互依存的、不可或缺的。
语言是我们交际的基础,是我们表达自己思想和感情的重要方式。
翻译则是语言交流中的桥梁,它连接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推动人们的理解和和谐。
因此,在进行翻译工作时,我们需要尊重和重视原文的文化背景和特点,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信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国际文化交流的使者。
总之,“五不翻”翻译理论是一种具有哲学智慧的翻译思想,它有助于规范翻译工作、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
在今天这个多元复杂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跨语言交流和文化融合,弘扬多元文化,共创互利共赢的未来。
“五不翻”翻译理论的哲学智慧“五不翻”翻译理论是中国翻译理论家邹雪洁提出的一种翻译观念。
这一理论强调了对文化差异与翻译目的的重视,强调了翻译的文化智慧与哲学理念。
在这里,我们将探讨“五不翻”翻译理论所蕴含的哲学智慧。
“五不翻”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翻译不应简单地进行字面上的翻译,而应根据文化差异和翻译目的进行调整。
在这一理论中,邹雪洁提出了五种不应该直译的情况,即:不翻译不通顺,不翻译不地道,不翻译不得体,不翻译不贴切,不翻译不方便。
“五不翻”翻译理论包含了对文化差异的哲学智慧。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表达方式、习惯用语、甚至价值观念都会有所不同。
简单地进行字面上的翻译往往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甚至会产生误解。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来完成翻译任务。
“五不翻”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性。
毕竟,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受众理解原文的意思,而不是简单地将原文的文字翻译成目标语言的文字。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来完成翻译任务。
有时需要进行意译,有时需要进行更为自由的翻译,以使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五不翻”翻译理论还体现了对翻译的文化智慧的关注。
翻译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因此需要有足够的文化智慧来完成翻译任务。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原文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其中的含义与价值观念,并结合译者所在的文化背景,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以在目标读者中传达原文所蕴含的文化智慧。
“五不翻”翻译理论还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与灵活性,进一步提升了翻译的文化智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有足够的创造性,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以使原文的意思得以更准确地传达。
有时甚至需要进行加工与改编,以适应目标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文化素养。
“五不翻”翻译理论蕴含了对翻译技能的关注。
在提出不得体、不贴切、不方便等不应翻译的情况时,邹雪洁敦促译者需对目标读者的文化习惯有所了解,以确保译文不会对目标读者产生不良影响,这反映出了译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完成翻译任务。
“五不翻”翻译理论的哲学智慧“五不翻”翻译理论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避免五种情况,即不漏、不乱、不误、不添、不缩。
这一理论体现了翻译的准确性、规范性和稳定性,是翻译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指导原则。
而这一理论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五不翻”翻译理论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吧。
“五不翻”翻译理论表明了翻译活动中的严谨性和认真性。
翻译是一项高度复杂的语言活动,它要求译者在语言能力、文化素养、逻辑推理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素养。
译者在开展翻译工作时,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有任何马虎,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大意。
这种对严谨性的追求,其实是对真理的追求。
在哲学中,真理是哲学家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而“五不翻”翻译理论所倡导的严谨性,实际上就是在追求翻译活动中的真理,力求将原文的真实信息准确传达给读者。
“五不翻”翻译理论所蕴含的哲学智慧之一,就是对真理的追求。
“五不翻”翻译理论还表明了翻译活动中的尊重和保持原貌的态度。
不漏、不乱、不误、不添、不缩,其实都是在强调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不要随意加以删减、增加、颠倒顺序等。
这种对原貌的尊重和保持,实际上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哲学强调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认为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因此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而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必须尊重原文所代表的文化,力求将其原汁原味地传达给读者。
换言之,“五不翻”翻译理论所倡导的对原貌的尊重,也是哲学上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五不翻”翻译理论体现了翻译活动中的智慧和思辨力。
不漏、不乱、不误、不添、不缩,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审慎思考、细致分析,不断推敲,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这种对智慧和思辨力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人类理性的追求。
在哲学中,理性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精神品质,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特征。
而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必须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思辨力,去思考原文所表达的真实含义,推敲词语的选择和语言的表达方式,最终呈现给读者一篇准确、流畅的译文。
五不翻是指汉语中一些特殊词汇的翻译,这些词汇在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等宗教和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和用法。
对于这些词汇的翻译,通常遵循“五不翻”的原则,即不直译、不随意翻译、不以音译为主、不以字面意思翻译和符合习惯用法。
在英语中对五不翻的翻译解释,可以参考以下内容:1. 不直译:在翻译中,有些词汇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或历史背景,因此在翻译时,不应该直接将其翻译成英语单词或短语。
例如,“莲花”在佛教中象征纯洁和智慧,直接翻译成“lotus”可能无法传达其文化内涵。
2. 不随意翻译:有些词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有特定的含义,翻译时应该仔细考虑其语境和含义,不要随意翻译成简单的英语词汇或短语。
3. 不以音译为主:有些词汇的意义较为复杂或特殊,因此不宜直接用英语单词或字母拼写来翻译。
而是应以发音为主要考虑因素,采用一种音译加注释的方式进行翻译。
例如,“六字真言”可以翻译成“six words of truth”(加上注释:一种佛教咒语),而不是简单地翻译成“six words”。
4. 不以字面意思翻译:有些词汇的含义较为抽象或难以用英语单词表达,因此在翻译时,不应仅从字面上进行翻译,而应考虑其深层含义和用法。
例如,“金鸡独立”是一种武术动作,很难用英语单词表达其具体含义,因此可以解释为“a unique technique”(一种独特的技术)。
5. 符合习惯用法:有些词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有特定的用法和语境,因此在翻译时应该考虑到其习惯用法和上下文,以避免产生误解。
例如,“送子娘娘”是一种民间信仰中的神仙,其含义与送礼有关,可以解释为“Goddess of fertility offering sacrifices”(赠送礼物)。
综上所述,五不翻的英语解释需要考虑特定的文化背景、特殊意义和用法等方面。
同时需要仔细考虑语境和含义,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以达到准确传达意思的目的。
当然也可以查阅相关的宗教或文化资料以获取更深入的理解。
一、秘密故不翻“秘密故不翻”意思是说,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佛经中有大量的“秘密”,如“咒语”等。
这些秘密咒语具有神秘莫测的特点,通过念诵的声音形式来体现其神秘之处,因此宜采用音译方式。
“经中诸陀罗尼系佛之秘密语,微妙深隐,不可思议,故不以义译之”。
1[④]如果保留这些咒语的梵文音译,朗读时就会产生一种神秘感应,获得字面意义之外的效果,深刻领会佛意,保持佛语的神秘、庄重和典雅;但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汉语,则会失去这种神秘感,失去原有的佛意。
例如,“阿弥陀佛”意为“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意为“哦!莲花里的珠宝!”;《大悲咒》共84句,全部采用音译,二、多义故不翻“多含故不翻”意思是说,具有多种含义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佛教经典中有些词语含义非常丰富,而汉语中找不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语,如果使用其中一个含义的词语,则会造成信息与意义缺失。
例如,梵语“bhagavat “一词有”具有六种意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
汉语里不存在同时包含这六种意义的对应词汇,如果采取意译,在一定的语境中只能译出其中的一个意义,而其余五种意义都会缺失,因此只能音译为“薄伽梵。
当今的汉英/英汉翻译中,“多含故不翻”原则同样适用于那些具有多项含义的词语的翻译。
例如,“阴阳”,被英译为“FEMININE AND MASCULINE”或“NEGATIVE AND POSITIVE”等。
此外,英文词语“SHOW”,具有“表明、表现、表演、显示、演出、展示、展览”等多重含义。
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包含上述所有含义的对应词。
如果采用意译,只能表现其中的一层意思。
而采用音译“秀”,则能完全展现其丰富的内涵。
如当下流行的“时装秀”、“脱口秀”、“婚纱秀”、“发型秀”等三、此无故不翻“此无故不翻”意思是说,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例如,“阎浮树”又名“胜金树”,只产于印度等地,中国没有这种树,所以采用音译。
2021“五不翻”理论主要内容与实践意义范文 玄奘,因作为《西游记》中唐三藏的历史原型被人熟知,其真实生活比小说情节更让人赞叹。
作为一名佛教高僧,他不畏艰险,只身一人前往天竺求取佛经。
不仅如此,其翻译贡献更为世人铭记。
直至圆寂,玄奘主持翻译了总计75部共1335卷佛教经籍(福康,1992),同时提出了“五不翻”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代翻译活动中,玄奘的“五不翻”理论依旧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为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重要人物,现已有诸多有关玄奘的翻译成就和理论的研究。
在《中西翻译简史》一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玄奘的翻译成就、技巧以及唐宋时期译经特点(谢天振,2009)。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一书中也以“玄奘的五种不翻”为题,介绍了玄奘作为中国四大译师之一的诸多成就,并评价玄奘确实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新局面(福康,1992)。
但针对玄奘翻译理论的现实意义这一话题,目前相关研究较少,仍有待补充。
本文从玄奘的“五不翻”理论出发,探讨了“五不翻”理论在佛经翻译历史上起到的重大作用,并研究“五不翻”理论对当代翻译实践的启发,旨在深入了解“五不翻”理论及其重大历史影响,并将“五不翻”理论应用到翻译实践中。
1“五不翻”理论主要内容 玄奘的翻译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提出的“五不翻”理论。
在玄奘之前,佛经翻译大多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属于译经的“旧译”时代。
而玄奘采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式翻译,被称为“新译”.玄奘的“五不翻”理论指的是在从梵文译成汉语时,有五种采用音译而非意译的情况,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秘密故”.原文一些词语如“陀罗尼”,其义微妙难以揣测,因此不能采用意译来翻译;第二,“含多义故”.原文某些词语如“薄伽”具有六种意思,因此不能选择其中哪一个具体的含义来翻译;第三,“此无故”.原文词语所指在中土没有,如“阎浮树”乃天竺所独有,因此只能音译。
第四,“顺古故”.有的特有名词前代翻译已经为大家广泛使用,这时只需沿用而无需另译;第五,“生善故”.原文有些词汇能唤起人的尊重之心,而一旦翻译过来反而会使人轻贱它们,因此采用音译给予保留(谢天振,2009)。
从⽞奘“五不翻”原则看⾳译的重要作⽤2019-09-09【内容摘要】⼀千多年前,唐代⾼僧⽞奘就在翻译佛经的实践中提出了著名的“五不翻”理论,即:“秘密故不翻”、“多义故不翻”、“⽆此故不翻”、“顺古故不翻”和“⽣善故不翻”,不翻就是指⾳译。
由于语⾔和⽂化的差异,翻译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可译的现象,这时⽞奘“五不翻”理论指导下的⾳译法就是消解不可译性的⼀个好办法。
【关键词】⾳译不可译性 “五不翻”理论⼀、引⾔⼀般来说,语⾔之间是可以互译的,因为语际间存在着⼴泛的意义转换条件。
但是可译不是绝对的,因为在语⾔各层次中存在着种种限制,使得语际意义转换不能完全实现。
这些限制,就是所谓的可译性限度(刘宓庆,2005)。
正是这些可译性限度造成了翻译过程中的某些不可译现象,勉强翻译只会造成词不达意甚⾄阻碍交流。
这时⾳译作为⼀种不可或缺的翻译⽅法,就可以发挥它的重要作⽤,消解语⾔的不可译性。
⾳译法在翻译史上由来已久,早在⼀千多年前,唐代⾼僧⽞奘在经过多年的佛经翻译实践后,就提出了著名的“五不翻”理论,即:“秘密故不翻”、“含多义故不翻”、“⽆此故不翻”、“顺古故不翻”和“⽣善故不翻”,不翻就是指⾳译(陈福康,200:33-34)。
本⽂通过分析“五不翻”理论的现实意义,旨在揭⽰⾳译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五不翻”理论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奘,通称“三藏法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为佛经翻译四⼤译师之⼀。
⽞奘提出了著名的佛经翻译理论—“五不翻”,成为佛经翻译中众多佛经译者所奉⾏的法则。
虽然⽞奘是为佛经翻译才提出的“五不翻”,但是“五不翻”理论在今天的翻译中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和现实意义,在此理论下指导的⾳译法对于⽂化间的交流更是起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
1.“秘密故不翻”⽞奘认为,具有神秘⾊彩的词语应该不翻,即应当采取⾳译的形式,如“陀罗尼”。
佛教中的“陀罗尼”指咒语,汉译为“秘密语”或“真⾔”,是佛、菩萨的密语。
玄奘“五不翻”理论在中医气功术语英译中的应用——以世界卫生组织(WHO)中医气功术语翻译为例
张强;桑珍
【期刊名称】《中医药文化》
【年(卷),期】2019(0)3
【摘要】'五不翻'理论是我国唐朝高僧玄奘大师对佛经翻译的主要理论之一,是针对佛经梵昙语言本土化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保留原音不予翻译的方法。
该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佛教词汇的本意不被曲解,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理论实践指导意义,尤其对内涵复杂深刻的中医药概念的翻译极具借鉴意义。
从'五不翻'理论出发,结合世界卫生组织(WHO)中医药术语集翻译实践,探讨'五不翻'理论在中医气功术语翻译中的应用,旨在更好地理解把握'五不翻'理论,并为中医气功汉英翻译实践所借鉴,以期实现中医气功术语的国际化与标准化。
【总页数】6页(P73-78)
【作者】张强;桑珍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外语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R214
【相关文献】
1."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应用r——以术语"五行"为例
2.玄奘的"五不翻"理论评析及其当代应用
3.文字的媒婆——玄奘浅析玄奘的“五不翻”理论以及后世影响
4.论健身气功图书“走出去”中中医术语翻译的文化传真——以《五禽戏》英译为中心的考量
5.玄奘的“五不翻”理论评析及其当代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