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翻译家
- 格式:ppt
- 大小:168.50 KB
- 文档页数:8
玄奘:西天取经的佛经翻译家玄奘(602—664),俗姓陈,名袆,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人。
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
玄奘生长于隋唐时代。
他的父亲陈惠,平时潜心学问,一生不做官,很为当时人所景仰。
玄奘法师是他的第四个儿子。
玄奘幼聪明绝顶,悟性特高,深得父亲的钟爱。
八九岁就开始攻读古代的经典。
中国在南北朝时代,佛教大为流行,当时,出家做和尚的人很多,他的二哥陈素,法名长捷,就是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
当时洛阳有四个道场,其中有不少佛学名家。
他这位哥哥对弟弟的学业极为关切,常约他到道场学习佛经。
隋炀帝大业十年,朝廷决定要度27个和尚,举行公开考试。
那时玄奘法师才十多岁,又因读经时间太短,没有被录取。
他惆怅徘徊在公门旁边,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
他说:“我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郑善果听到他要继承释迦的事业,弘扬世尊的遗教,又惊佩他的浩壮志气,就破例把他录取。
并向同僚表示:“我这次要度这个孩子成和尚,是因为想到诵业易成,风骨难得。
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风骨,将来必能成为佛门伟大的人才。
”就这样,玄奘法师在净土寺出家了。
玄奘法师在净土寺跟严法师学《摄大乘唯识论》(是综合大乘要义的典型著作),兴趣极为浓厚。
由于他一听就懂,再看一遍就全部记得,很使大家惊奇,于是就请他担任复述。
这时他虽然还是一个小孩子,可是已经引起大家的注意了。
四年后,他同哥哥离开洛阳到四川,玄奘法师是个求知欲极强的人,他精通佛教经典,在四川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
因而又想东归访求高人,不料哥哥坚决拦阻,不肯放行。
他不得已,只好私自和商人结伴乘船东下,路过荆州天皇寺,讲学半年;再向北走到相州(汤阴县),向休法师质疑问难;到赵州,跟深法师学《成实论》(佛教小乘“经部”的要典)。
然后才入长安大觉寺,跟岳法师学《俱舍论》(小乘“一切有部”的要典)。
玄奘(公元602---664年)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唐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
本姓陈,名,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他在国内遍访名师,感到所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到天竺学习,求得解决。
唐太宗贞观三年,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
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同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五竺。
经历了17年,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
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多用直译,笔法谨严。
所译经籍,对丰富祖国文化有一定贡献,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世称“新译”。
他是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鸠摩罗什(343—413年)后秦时龟兹人。
其父原为印度婆罗门,世袭高位,后出家,远投龟兹。
在龟兹与王妹成婚。
鸠摩罗什七岁随母出家,往来西域各国,拜问名师,研习佛典。
他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并精通汉语,名闻西域各国。
苻秦建元十五年(379年),高僧释道安在长安,极力奖励译经事业,闻听游学龟兹归国的僧人介绍罗什在西域的崇高威望,就劝苻坚迎他来华。
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坚遣吕光等出兵西域,嘱吕光攻下龟兹时,从速送罗什入关。
建元二十年(384年),吕光攻陷龟兹,得罗什,但因吕光不奉佛,又见罗什未达高年,便以常人对待,还时常使他乘牛和劣马来戏弄他。
次年(385年),苻坚被杀,吕光割据凉州,自立为凉主,罗什随至凉州。
姚兴嗣位,于弘始三年(401年)出兵凉州,凉主吕隆兵败投降,罗什终于得以东入长安,时年五十八岁。
姚兴对罗什十分敬重,待以国师之礼。
弘始四年(402年),罗什住逍遥园西明阁,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开始译经。
据《出三藏记集》,他先后译经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
罗什的翻译事业,成就空前。
在内容上,他第一次系统介绍了根据般若经类而成立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在翻译文体上,一变过去朴拙古风,开始运用意译之法,使中土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而为义学开辟了广阔园地。
对玄奘衣服的描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玄奘,全名玄奘三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僧、翻译家和佛学家。
他于唐代七世纪前往印度取经,历经艰辛,终于将大量佛经翻译成中文,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玄奘以其坚定的信仰、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成为后世崇尚的楷模。
在玄奘的修行生涯中,他以清苦简朴的生活方式闻名。
尽管他面对艰难困顿,却总是坚守佛教的戒律和修行原则,一贯身着朴素的僧袍。
玄奘的衣服既是他修行的象征,也是他人格力量的体现。
本文将对玄奘的衣服进行详细的描写,以展现玄奘的形象及其修行之道。
首先,我们将从外观、材质和细节三个方面展开描写,并分析玄奘衣服的整体印象和其所承载的象征意义。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玄奘衣服的历史价值,以期更好地理解玄奘及其时代的文化背景。
通过对玄奘衣服的描写,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僧人的信仰和修行坚持,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佛教文化的魅力和玄奘传世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用文字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关于玄奘衣服的生动画面,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佛教文化的兴趣,并传递出一种对于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美好追求。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章的内容。
以下是本文的结构:2. 正文:2.1 玄奘衣服的外观描写: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描述玄奘衣服的外观特点,包括颜色、款式、设计和装饰等方面的描写。
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述,读者可以更直观地体验玄奘衣服的外观魅力。
2.2 玄奘衣服的材质描写:这一部分将针对玄奘衣服的材质进行详细的描写,从纤维的质地、光泽度、柔软度以及手感等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描绘材质的特点,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玄奘衣服的质感和品质。
2.3 玄奘衣服的细节描写: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关注玄奘衣服的细节,包括衣领、袖口、纽扣、褶皱等方面的描写。
通过描绘细节,读者可以更加生动地感受到玄奘衣服的精致工艺和细腻之处。
3. 结论:3.1 对玄奘衣服的整体印象:这一部分将总结对玄奘衣服的整体印象,通过表达个人感受和观点,读者可以了解到作者对玄奘衣服所产生的整体印象。
玄奘的贡献和影响玄奘(602年-664年),又称三藏法师,是中国唐代佛教大师和翻译家,因他的贡献和影响,被尊为佛教禅宗六祖慧能之后的七祖。
玄奘在佛教翻译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他的努力使得佛教教义广泛传播到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玄奘最显著的贡献之一是他的翻译工作。
他前往印度学习佛教经典,历时17年,翻译了总计657部佛经,约1315卷,涵盖了不同部门和不同风格的经文。
他的翻译艺术倾向于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转化为汉语。
这种精确的翻译使得佛教教义更容易为中国人所理解,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玄奘不仅仅是一名翻译家,他还将自己的学术成果融入到了自己创造的瑜伽行派中。
他的瑜伽行派注重行持和禅定,主张通过修行达到觉悟的境界。
玄奘的瑜伽行派对后世的禅宗和净土宗等教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玄奘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佛教传播和学术研究方面,他还为佛教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他在长安建立了大曆寺,这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佛教学院,吸引了许多学生和僧侣前来学习。
玄奘还亲自编写了《大曆藏经目录》,将自己的翻译成果整理并分类,为佛教经典的传承保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玄奘的影响不仅停留在中国,他的佛教翻译和学术成果也对其他亚洲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译经成果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印度、斯里兰卡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促进了这些地区佛教的发展和传播。
玄奘的翻译方法和学术成果为这些国家的佛教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此外,玄奘作为一位佛教徒,在信仰方面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倡导了佛教的中庸之道,并强调了求道的过程中的自我反省和反思。
他的教诲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精神追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玄奘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佛教翻译工作、学术成果以及对教育体系的建立都为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而是扩展到整个亚洲地区。
他的教义和学说为佛教界提供了文化交流和交流的桥梁,对于佛教的繁荣和传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玄奘对我国翻译的历史贡献江玉菡2008级2班20080510873摘要:玄奘是我国杰出的佛经翻译家,他翻译了大量佛经,是“新译”的创始人。
他提出的著名的“五不翻”原则及“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标准,对我国翻译事业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影响Abstract:Xuanzang is an outstanding Chinese Buddhist translator. He translated a number of Scriptures, and he is the “founder of the new translation”. His famous theory of “The Five Kinds of Terms Not Translated”and his standard that “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be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ublic”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a.Key words: Xuanzang,Buddhist sutra,translation,influence引言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分歧,决心西行求法以释疑惑,往返17年,行程5万里,携回梵文经典650余部,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
回国后组织译经,译出经纶75部,1335卷,且译经质量,前所未有,所译之经被称为“新译”。
1.佛经“新译”的创世人我国佛经汉译从东汉时期就开始了,而时至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而唐代的翻译事业之所以这么繁荣,又要归功于这位“新译”的创人玄奘。
译经家把玄奘以前所译的经典称为“旧译”,自玄奘之后所译的经典称为“新译”。
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玄奘(公元602---664年)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唐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
本姓陈,名,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他在国内遍访名师,感到所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到天竺学习,求得解决。
唐太宗贞观三年,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
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同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五竺。
经历了17年,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
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多用直译,笔法谨严。
所译经籍,对丰富祖国文化有一定贡献,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世称“新译”。
他是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鸠摩罗什(343—413年)后秦时龟兹人。
其父原为印度婆罗门,世袭高位,后出家,远投龟兹。
在龟兹与王妹成婚。
鸠摩罗什七岁随母出家,往来西域各国,拜问名师,研习佛典。
他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并精通汉语,名闻西域各国。
苻秦建元十五年(379年),高僧释道安在长安,极力奖励译经事业,闻听游学龟兹归国的僧人介绍罗什在西域的崇高威望,就劝苻坚迎他来华。
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坚遣吕光等出兵西域,嘱吕光攻下龟兹时,从速送罗什入关。
建元二十年(384年),吕光攻陷龟兹,得罗什,但因吕光不奉佛,又见罗什未达高年,便以常人对待,还时常使他乘牛和劣马来戏弄他。
次年(385年),苻坚被杀,吕光割据凉州,自立为凉主,罗什随至凉州。
姚兴嗣位,于弘始三年(401年)出兵凉州,凉主吕隆兵败投降,罗什终于得以东入长安,时年五十八岁。
姚兴对罗什十分敬重,待以国师之礼。
弘始四年(402年),罗什住逍遥园西明阁,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开始译经。
据《出三藏记集》,他先后译经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
罗什的翻译事业,成就空前。
在内容上,他第一次系统介绍了根据般若经类而成立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在翻译文体上,一变过去朴拙古风,开始运用意译之法,使中土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而为义学开辟了广阔园地。
古代翻译史中的玄奘翻译是人类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古代,语言和文字的不同限制了文化交流的范围。
然而,一些突出的人物通过翻译使得东西方文化得以交流。
其中玄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翻译家,他们在古代翻译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玄奘的生平玄奘是一个与佛教密切相关的人物。
他的原名叫陈玄靓,生于6世纪中国陕西省渭南市。
他从小就表现出对佛教的浓厚兴趣,后来成为了一个僧人。
他认为如果要真正理解佛教的精神,那么必须熟悉原始的佛经,他因此努力学习梵文,希望了解原汁原味的佛教经典。
然而,那个时代的中国并没有人可以为他翻译佛经,他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于是他决定亲自动身前往印度寻找这些古老的经典。
公元629年,玄奘离开了家乡,踏上了长达17年的求经之旅。
他来到印度,不断寻找佛教经典,并将这些经典翻译为汉语。
他在印度学习了梵文,也学习了佛教的其他方面,并结交了很多来自印度、伊朗、中亚等地的学者。
公元645年,玄奘抵达中国的西安,带回了华严经等三百多万字的佛教经典,他的学问和勇气受到了很多人的钦佩。
他后来还创办了大雁塔,将出版物和图书投入其中,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基矗。
二、玄奘的意义玄奘的旅程和成就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他的旅程通过翻译佛教经典,将印度佛教文化引入中国,起到了连接这两个文化圈之间的桥梁作用。
他的译文使得中国人能够领悟佛教的精神,并将佛教文化融入到了中国的思想和信仰体系学中,也促进了汉传佛教学说的发展;其次,玄奘的成就通过翻译文化交流,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扩大了影响力。
他的翻译让印度书面语言的最纯粹的东西被传到了中国——这也是让中国的学者有机会了解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内容,为中国的文化发展留下了重要的痕迹;最后,作为一位求经远行者,玄奘还拓展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
他经历了长年的行走,跨足了不同的国度和文化,所以他的经历让人们能够认识到世界上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鼓励了世界的整体认知。
玄奘的贡献和影响玄奘(602年-664年),又名陈玄奘,俗姓陈,唐朝江苏宜兴人。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传教士、翻译家、学者和旅行家。
玄奘的贡献和影响不仅在佛教界具有重要地位,也对中国文化和国际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玄奘对佛教文化的贡献首先体现在他的翻译工作上。
他在前往印度取经的17年间,一共翻译了大约657部佛经,涉及诸多佛教经典,如《大般若经》、《法华经》、《楞严经》等。
这些翻译的佛经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后来的佛教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玄奘对佛经的翻译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古代文化与世界佛教文化相互交融。
玄奘的旅行经历和著作对于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大唐西域记》详细记录了他的旅行经历和所见所闻,向中国人民介绍了西域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内容。
这部著作不仅成为了中国古代地理学、民族学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也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玄奘还在佛教思想和教义的传播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将印度的佛教思想带回中国,推广了佛教的教义和教规,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他还倡导了“法相宗”,提出了“三论宗”和“三教合一”的思想,对佛教的发展和整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玄奘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佛教界,他的学术成就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倡导的“译经学”研究方法,对后来的翻译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学术传统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范本和指导。
同时,他的思想和理念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玄奘以其卓越的翻译成就、旅行经历和学术贡献,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贡献不仅在佛教界被广泛认可和尊崇,也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正是因为玄奘的不懈努力,佛教得以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贡献了独特的智慧和价值。
唐僧人物小传600字唐僧,本名玄奘,是唐代著名的高僧、学者和翻译家。
他出生于陕西长安,自幼聪明好学,深受父母的宠爱。
他对佛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亲自前往印度学习佛教。
玄奘十五岁时,经过父母的同意,他离开家乡,前往长安城的大明寺出家为僧。
他刻苦修行,勤奋学习,很快就成为大明寺的知名学者。
然而,他始终觉得自己的学问还不够,师从名僧鸠摩罗什学习佛教经典和梵文。
玄奘在学习期间,听说印度有许多珍贵的佛经,于是他下定决心前往印度取经,希望能够将这些珍贵的佛经带回中国,普及佛法。
他向唐太宗请求出使西域,并获得了皇帝的允许。
于是,玄奘带着一份重要的使命,开始了他的西行之路。
玄奘的西行路途艰辛,他经历了饥饿、寒冷、疾病等许多困难和艰险。
但是,他始终坚持着,不畏艰难,不怕困苦。
他一路上与妖魔鬼怪搏斗,与自然灾害斗争,最终成功地取得了佛经。
玄奘在印度学习了五年,期间他翻译了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还在印度结识了许多知名学者和僧人,与他们交流学问,互相启迪。
他对佛教的理解更加深入,对佛法的研究也更加精深。
玄奘取回佛经后,他受到了唐朝皇帝和人民的热烈欢迎。
他将佛经翻译成中文,使更多的人能够阅读和学习。
他还在长安城建立了大唐西域佛教中心,为佛教的传播和弘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玄奘晚年回到了大明寺,继续修行,继续翻译佛经。
他的学问和贡献为后世所称道,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玄奘是一位卓越的人物,他以其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让人们明白了追求真理和智慧的重要性,也让人们明白了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真实的唐僧——⽞奘法师及其书法欣赏
真实的唐僧——⽞奘法师及其书法欣赏
⽞奘是唐代著名⾼僧,法相宗创始⼈,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称“唐僧”,中国佛教翻译家。
⽞奘为研究佛教各派学说及分歧,于贞观元年⼀⼈西⾏五万⾥,历经艰⾟到达印度佛教中⼼那烂陀寺,取回真经。
西⾏途中先后经过⽟门关,越五烽,渡流沙,经哈密、⾼昌、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
罕城、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尔等地区国家。
⽞奘法师书法《般若波罗蜜多经》,即《⼼经》。
《⼼经》⾔简义丰,博⼤精深、提纲挈领,是⼤乘佛经最为重要的经典。
两周即可背诵。
常常默读《⼼经》,有利于解忧除烦!
本⽂由故事下酒原创,请勿抄袭,侵权必究!
故事下酒,致⼒于推送原创⼈⽂类⽂章,分享有趣正能量,传播中华⽂化,更多精彩关注后查阅!
祝福各位读者朋友2017年财源滚滚、万事如意!
本⽂作者:故事下酒。
玄奘的贡献和影响引言玄奘(602年-664年),俗姓陈,名善奘,唐代著名高僧、翻译家和学者,被誉为佛教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
他的众多贡献和深远影响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人物之一。
本文将探讨玄奘的贡献和影响,以展示他在中国文化和佛教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玄奘的生平玄奘的一生经历了多次冒险和远行。
他于602年在隋朝江苏镇江出生,出家后游历了中国的佛教名山,并对佛经的奥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由于中国文化对佛教的重要性,玄奘决定前往印度寻找更多的佛经,并将其翻译成汉语。
他经历了多次危险的旅程,最终在629年抵达印度,并在那里学习了佛教经典和语言。
二、玄奘的主要贡献1. 佛经翻译玄奘以其卓越的语言能力、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学识广博的背景,将大量佛教经典翻译成汉语。
他将佛法带回中国,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玄奘的翻译工作不仅使更多的中国人接触到佛教教义,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源。
2. 学术研究玄奘在印度期间通过与当地学者和僧人的交流,学习了佛教教义以及语言和文化。
他将这些学术知识带回中国,并与其他学者一起进行研究和讨论。
玄奘的学术研究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学院建设玄奘返回中国后,他在长安(今天的西安)建立了大慈恩寺,并创办了校舍旧持、沙门院等佛教学院,以培养新一代的佛教徒和翻译家。
这些学院拥有齐全的教育设施和优秀的教师团队,吸引了大量学生前来学习。
通过这些学院,玄奘培养了许多佛教人才,为佛教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佛教文化的传播玄奘不仅致力于佛经翻译和学术研究,也积极传播佛教文化。
他通过讲授佛经、在寺院举办佛教法会、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交流等方式,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佛教。
他的传教活动深入人心,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玄奘的贡献不仅停留在佛教领域,他还积极促进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他将印度佛教传统与中国的儒家思想、道教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传统。
大雁塔唐玄奘的故事
唐玄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高僧、学者和翻译家。
他生于公元602年,卒于公元664年。
唐玄奘年轻时,立志要到西天取经,学习佛法,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经历了一系列艰难的旅程和困难。
唐玄奘旅行到长安,拜见了唐太宗皇帝,请求批准前往西天取经。
皇帝嘱咐他要小心,并派了一支随从队伍保护他的旅程。
唐玄奘从长安启程,经过了艰苦的山水路途,穿过了与纵横交错的戈壁滩和险恶的山峦。
在旅途中,唐玄奘遭遇了许多险境。
他被饿虎追赶,被射箭怪人袭击,还几度受到魔鬼的诱惑。
但是,唐玄奘勇敢而坚定,凭借佛法的信仰和智慧,度过了种种困难,并成功地取得了佛经。
唐玄奘回到长安后,专心翻译佛经。
他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许多重要的翻译工作。
他的翻译成果被认为是对中国佛教研究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唐玄奘的故事告诉我们,追寻真理并不容易,但只要我们坚定信仰,勇敢面对困难,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的奋斗精神和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的名字被铭刻在了历史的长卷中,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敬仰。
玄奘简介及主要事迹玄奘(602-664年),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玄奘原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
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等经论。
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统一诸说不一的矛盾。
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玄奘自长安出发,经秦州、兰州、凉州,到达瓜州。
在瓜州,通过胡人向导,得谒敦煌太守,并从他那里得悉伊吾(今哈密)通往西域的捷径。
从此改变了原来取道兰州出玉门关的打算,决定从瓜州出发,入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过焉耆、龟兹,再西行翻越葱岭,赴印度取经。
生平事迹如下:(一)西行取经: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向朝廷申请由丝绸之路去西天取经,但未获唐太宗批准。
然而他决心已定,“乃私往西域”。
这一去,就是17年。
(二)潜心译经:公元645年正月,玄奘回到长安。
唐太宗对玄奘的壮举感到十分赞赏,接见并劝慰他:“闻师言,大乘佛法,诸国此土均有传授,师何独舍近求远,更临荒野?”玄奘答道:“大乘教法甚转衰毁,兼赍此经为欲镇护国家,令其国界永无灾患。
”唐太宗觉得有理,对玄奘愈加敬重。
玄奘进入长安的第二年(公元646年),就在慈恩寺开始译经工作。
(三)创立慈恩寺:公元648年五月,西域于阗(今新疆和田)30位君王在于阗总督霍迦·索俱摩的陪同下,同玄奘相见。
于阗国王及诸位君王向玄奘致以崇高的敬意,远近的僧尼和当地名士向玄奘献上鲜花、水果,表达他们对这位大唐高僧的敬仰。
随后,于阗等地的30多位君王敦促玄奘在当地建寺造塔。
(四)晚年生活:公元651年四月,在唐高宗的支持下,大慈恩寺造塔落成,取名“慈恩寺塔”。
这座塔用砖砌成,初建时五层,后加盖至九层。
塔平面为方形,略显锥形,其顶旧损后不复见。
今高约60米,占地81亩。
此后不久,玄奘在慈恩寺专心致力于译经、讲经活动。
唐僧主要事迹
唐僧(602年-664年),姓陈名玄奘,字真如,河南洛阳人,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人、佛学家、翻译家和历史学家。
他十九岁出家,曾先后游学于长安大慈恩寺、洛阳灵宝寺,又赴印度亲自求学佛法,并翻译了大量佛典。
唐僧主要事迹有:
1. 西行取经:唐僧为了取回真经,历尽艰辛,与徒弟们一路经过了八十一难,克服了无数困难和危险,最终成功取得真经并带回中国。
2. 翻译佛典:唐僧在印度求学期间,先后翻译了《大唐西域记》、《大般若经》、《金刚经》等众多佛典,为中国佛教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 修建寺庙:唐僧回国后,先后修建了齐州灵山寺、洛阳白马寺等多座寺庙,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传播佛法:唐僧不仅翻译了大量佛典,还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弟子们也成为了中国佛教的重要传播者。
总的来说,唐僧是一位伟大的佛教人物,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不仅修行精进,而且勇敢坚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 1 -。
玄奘是举世公认的佛学家、宗教活动家、翻译家、旅行家,他对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交通史、中国佛教史、中国翻译史等多方面做出卓越贡献。
发展佛学玄奘对佛学的发展有杰出贡献。
在印度时,玄奘把印度各个学派的主张总结起来,促进各派融合和发展,吸取各家精华,形成自己的思想。
回国之前,他把在那烂陀寺中看到的《唯识三十颂》,还有十个论师的批注总共有2500颂,全部收集一起,写成了《成唯识论》,提出“三境理论”,推动了印度正统佛学的最高学说唯识宗的发展,对中国佛学和中国哲学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回国后,在吸收、改造印度佛学的基础上,玄奘创立了中国的佛教宗派唯识法相宗,法相宗着眼于佛法,是研究佛法和实践佛法的佛学宗派。
在唐朝法相宗盛极一时,还影响了日本、韩国等地的佛教发展。
翻译经典玄奘法师用了19年时间,翻译佛教经典作品75部,总计1335卷。
在他翻译的所有作品中,最多是大乘经典中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大般若经》,总共有600卷,其中就有广为人知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其次是瑜伽唯识经典中的作品21部,总共有201卷。
小乘经典中的21部作品,总共有201卷,其中包括《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等基本经典。
他重点翻译大乘和小乘佛教的作品,另外还译有密教经典。
与此同时,他还将中国的《老子》译成梵文,传播中国文化。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全600卷是玄奘法师于公元660年正月至公元663年在玉华寺翻译完成。
玄奘法师将带回来的三种梵本校对后,本着“不敢更删,一如梵本”的原则,一边翻译,一边更正旧的翻译版本,后人用“一语之安坚如磐石,一义之安灿若晨星”来形容玄奘法师译本的语言精炼、言简意赅。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大般若经》或《般若经》。
般若,是“智慧”的意思。
《大般若经》总计600卷,梵本共有20万偈。
总括了一切般若类经典,是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
这部佛经大约成书是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随后几个世纪中又不断丰富完善,成为佛典中篇幅最大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