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理论的特色
- 格式:ppt
- 大小:3.88 MB
- 文档页数:59
,翻译“第一国手”, 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信“Faithfulness”——忠实原文,达“Expressiveness”——语言通顺畅达,雅“Elegance”——文字古雅.信为本,雅为表,达是两者的纽带林纾翻译理论:1、“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 2、“文心”论:要讲究“文之枢纽”文章的“纲领”文章的“开场、伏脉、接笋、结穴”; 3、“支点”论: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总是努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 4、“足音”论: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只足音。
近代西学翻译思想(1)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2)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A. 洋务时期的翻译贡献: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贡献:①译名的统一;②东学西渐代表人物: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马建忠: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有《马氏文通》贡献:“善译”说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名史学家,被中国学术界奉为“鸿儒”,他的翻译思想:A “翻译强国”思想译书三义: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B “翻译文体革命思想”:提倡“通俗语体”; C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D 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科学地提出了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瞿秋白: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
事实上开创了白话的运用。
胡适:开创一种文学新体;解放了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受其影响;佛经往往带着小说或戏曲的形成。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1)The Confucianism(儒学) is obvious(2) It puts emphasis on practice skills(3)It closely relate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esthetics.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近现代中国翻译理论简述李玥摘要:本文以笔者阅读的翻译资料与翻译研究丛书《中国翻译理论百年回眸》为基础,依照各个历史时代的划分,对书中阐述的翻译理论、学说进行评述。
关键词:按照年代;主要学说;代表人物;主要特点一、书籍简介《中国翻译理论百年回眸》是由文军教授主持编写的“翻译资料与翻译研究丛书”系列图书中的一册。
书中共收录了1894年-2005年中国出版物中有关翻译理论论文相关信息两千五百余条,每条均按照:序号、作品名、作者、刊名、刊期/起止页码;摘要;关键词的顺序编写。
特别适用于外语教师、研究生、翻译工作者以及对翻译研究感兴趣的人士使用。
本书有三大显著特点:第一,本书按照大的年代归纳论文信息,这对整理各个年代的翻译理论有清晰的分界;第二,收录的每一篇论文,都会提供摘要和关键词,便于理解论文的主旨,提高索引效率;第三,论文按照出版时间顺序编排序号,便于数据整理。
二、各时代翻译理论评述(一)十九世纪该书共收录19世纪翻译理论论文3篇:分别是1894年马建忠先生的论文《拟设翻译书院议》(下称《拟》);1986年梁启超先生的论文《论译书》(下称《论》);以及1898年著名翻译家严复先生的《天演论》(下称《天》)。
三篇论文均是19世纪末出版的文章,清朝末年,国家动荡,内忧外患,为谋求救国图强的道路,爱国先驱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在将西洋先进文化技术引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的翻译事业逐渐发展起来。
其中,马建忠的《拟》首次提出了翻译标准的思想,即“善译”,指出“善译”的条件是具备“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的能力,阐述了“善译”的过程“一书到手,经营反复”。
梁启超的《论》强调译书应避免两种情况:一是过于忠实译入语,而丢失原文的意义;二是过于忠实原文,而造成译文生涩梗读。
也就是翻译的“度”的问题。
严复在《天》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及其相关问题。
严复的“信达雅”思想至今对翻译标准讨论起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语言文学研究略谈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杨可伊(贵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00)摘要:中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时期#本文梳理和总结了四个时期中国译学代表人物和主要译学思想,肯定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历史民族特色和历史发展脉络,从翻译基本理论研究和革新本体观念方向展望了当代中国译论发展方向。
在多元互补基O上,用现代理论话语阐释传统译论思想,在一体三环基O上,使翻译研究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为新时期翻译理论拓展译学资源和理论创新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中国翻译理论四个时期发展一、引言我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与翻译史相对应。
翻译史主 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是从佛经翻译到明清科技宗教翻译的古代时期。
二是晚清明初的译论。
三是民国时期。
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翻译是语言文字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语言文字最能体现民族特色。
翻译理论的发展,不能抹去民族的特色,也不能割断历史的脉络,深化理论的发展,需要横向的引进,也需要纵向的继承。
二、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四个时期(一)古代译论时期延的佛经翻译活动为古代译论留下的理论!三国时期支谦所著《法句经序》指出:“名物不,不;,。
”出译事不易,也期质派的译学观点。
时期的道安提出“,三不易”,指出翻译佛经去面目,三翻译不易%后人最先提出表现文文体与语趣的%出“厥中”的翻译,文的一中法%所著&论》是我国历史一1式翻译论著%中最著的是“”的论,为一的佛经翻译应%代出“五不翻”,音译即不翻之翻,他具体出了五种不翻的%初译字译,胡语言,译直译,言细语,华言雅俗,直语密语“六例”%既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翻译掀起二翻译高潮,中教士罗明坚口授,华人笔录的《天学圣录》是教士在华译著的一书%后,徐光启在与利玛窦合译的《几'译序中出“求知,求真理”“抓重点、抓急需”的翻译思想%李之藻翻译一西方逻辑学译著《理探》,并将自己的翻译称为创译%王徵帮助金尼阁修订了文字韵学专著《西儒耳资》,将西语言、科技、哲理三类书籍分别称为“资耳目”“资手足”和“资心”之书%这一时期出现了一部精彩的译论著作《繙清说》,由乾隆初年魏象乾所著,可称为我国最早的内出版研究单篇专著%(二)晚清民初译论晚清时期最早对翻译问题发表较多论述的是冯桂芬,在《采西学议》一文中论翻译业的重要性,并最!议创翻译所%国译著雅在论著《论译书之法》和《论译书'中,科技译一对科技翻译的%所著&翻译书院议》中提出议的标准,与现代等值翻译理论接近%梁启超在万言《论译书》中出翻译内容、译一、翻译人才的翻译三义%这一时期 最出的译论 出了中国近代最的“信达雅”翻译理论%时期译对翻译的要性,为译应与中人物的心理%在《译书例》中、分类、、书、、专、、版的译书%以三三例,的进一这一时期的译学思想%(三)民国时期译论民国时期的翻译多是文学,在几时为翻译思想的成出%并国翻译特的《论翻译的》,并探译等%出“韵译”,朱自清译名的法,分译,译,译,译和译%创性提出“韵译”,翻译学文的韵不可丢%对译学的在与的“硬译”思想,不的语言语言%翻译《士》,神韵,,并用莎士比亚的众多形象和戏剧旋律化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时期对翻译最大的两位翻译家是傅雷和钱钟书%出翻译精和的思想,认为翻译不可按照字搬,应的精貌和特征,提出:似不形似的翻译%钟书诱、讹、化表 自己的翻译观#诱指翻译在不同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引诱读者对爱好不同文学#讹指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距离,译文难免失真和不贴合原文的地方#化指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境界,既不能让译文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姿#三、对当代中国译论发展的展望(一)重视翻译基本理论研究中国当代学者在古代和近代学者研究基础上对翻译基本理论作了进一步研究#辜正坤从翻译标准方面提出多元互补的,即翻译标准一对标准、最高标准和标准的标准,了一的标准观#钧在《翻译论》中从翻译的本质、过程、意义、因、矛盾、、方面对翻译的基本作了全方的#当代译论意翻译研究的研究,从方、方和翻译理论中#中国译学理论的中、古互、多元合,提中国译论中最和的理论,代译论合,出和代,让译论在代语境中的。
一、佛经翻译时期安世高——小乘佛经的首译者安世高(东汉):西域安息人,太子,博学多识,笃信佛教,弃王位而向佛,游化西域,后旅居中国,通晓汉语,注重修行,译经20多年,多是直译。
“义理明晰,辩而不华”,《明度五十校计经》,开后世禅学之源。
支谦——《法句经序》支谦(三国):月支人,博览经籍,莫不谙究。
世间伎艺,多所综习。
遍学异书,通六国语。
孙权时(二二二―二五二)拜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
谦以经多梵文,集众本译为汉文行于世。
约三十年间,译经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
反对译文尚质,主张“曲得圣义,辞旨文雅”,首创“会译”,译文加注也始于他,《法句经序》是中国首篇重要译论。
鸠摩罗什——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六朝),印度人,我国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
出家后,通晓大乘经论,后到了中国长安,前后所译的经论,有380多卷。
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其文约而诣(畅达),其旨婉而彰”,提出了表现原作文体风格问题,促进了六朝佛学繁荣和隋唐佛教诸宗形成。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释道安(晋代):著名佛教学者,讲授《般若经》。
他不懂梵文,通过同本异译比较研究翻译。
他貌丑心慧,“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后,对佛经进行注释,凡二十二卷。
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为后世佛经注释作出范例。
还总结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学说,具有翻译本体论意义。
(一)胡语里边,倒装句很多,翻译时必须要改过来,使之顺从汉语语法,适应中文的结构;(二)胡语的经典文字质朴,而中国人喜好文字华美,翻译时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在文字上不得不加以润饰,以便流通;(三)胡经原原本本,十分详细,尤其是颂文部分,同一意义往往要反复三、四次,翻译时,对这些重复的句子要加以删略;(四)胡经中在长行之后,另有重颂,复述长行的内容,翻译时往往也得删除,才能使译文洗练;(五)胡经中,每说完一事,再说另一件事时,往往还要把前边那件事重说一遍,因此翻译时,也不得不对这些重复的话一并删除。
严复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鲁迅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然而,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体现了近代中国翻译活动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起点.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
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重视翻译并大力加以倡导的人是鲁迅。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张景丰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
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
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
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同时必须“喻俗”,亦即使群众理解,这就是说要“通顺”。
道宣在《续高僧传》中对玄奘及其前辈的佛经翻译作了比较,他说:“自前代以来,所译经教,初从梵语,倒写本文;次乃回之,顺同此俗。
然后笔人观理文句,中间增损,多坠全言。
今所翻传,都由奘旨,意思独断,出语成章。
词人随写,即可披玩”。
不难看出,玄奘在翻译上已达到炉火纯青、得心应手的熟练程度。
84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及其特点——以话语权与中国特色翻译学为例■詹鑫鑫/黄河交通学院摘 要:纵观中国译论史,中国译论自古以来成就颇丰。
然而,与西方译论比较,虽历史悠久,但在理论系统的构建方面远远不及。
中国优秀的译论历史并不比西方的差,但是我们却在理论构建方面一再借用人家的理论,中国译论却没有话语权可言。
针对这些,亟待建立一门独立的中国特色翻译学,从而确立中国的翻译理论话语权。
而在此过程中,中国特色翻译理论需要“和而不同”,建立“和谐共生”的翻译思想。
关键词:传统译论特点 话语权 中国特色翻译学 和而不同一、中国传统译论特点陈福康教授的《中国译学史稿》,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译论史,分四个时期,以下是对四个时期的特点进行的概括:(1)中国古代译学理论,主要集中于经书翻译,内容零星,但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有“文质之争”,“五种不翻”等);(2)晚清民初译学理论,则由信仰翻译向科技翻译转变,而期间发生了两次较大讨论,一次是关于翻译的文体、语言等,另一次则是关于译名问题。
(3)民国时期译学理论,可以从社团与流派角度来区分。
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派、论语派、哲学研究派等。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争论的焦点主要为翻译的“外部研究”。
(4)新中国成立后译学理论,即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史,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大部分论者都努力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注意运用哲学方法来分析问题。
二是从延安时期就开始的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翻译马列著作的经验和理论得到了总结和发扬。
据记载,中国有史料记载的翻译活动可追溯至千年之前的周代。
直至今日,中国翻译界成绩斐然。
可是,说到系统的翻译理论,我们并没有系统的理论,这与中国的汉语言文化特点不无关系。
今后的翻译理论工作应注重理论研究,使之科学化,系统化,不能再停留在一般的具体的经验之谈上。
从哲学角度讲,前人所做的努力都可以说是量的积累,而我们要以此为基础,争取做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借助当代科学的方法对翻译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要客观定量以及准确描述,综合各个学科的最新成果,引进国外的翻译研究成果作为借鉴,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传统译论进一步分析总结,为早日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而努力,为确立中国译论的话语权不懈奋斗。
中国翻译理论简介中国翻译理论,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传统、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
在中国,传同的翻译理论是指不以西方“现代语言学”为方法论的翻译理论研究,其具体又可以分为“发生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转型期”等。
这四个时期分别见证了中国的几大翻译高潮,即东汉至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及清末明初的西学翻译及“五四”新文学翻译。
一、发生期:所谓中国翻译理论的“发生期”是指传统译论从无到有的时期,它以支谦224年的《法句经序》为肇始,而以988年的《宋高僧传.译经篇》为结束。
发生期的翻译理论建立在佛经翻译的基础上,它对于哲学、综教、文学、音乐和舞蹈都有很大影响。
发生期重要的翻译理论有如支谦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颜宗的“八备说”、鸠摩罗什的“意译”主张等。
二、发展期:发展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
这一时间中,译论家开始思考翻译的社会功能,其分别以1604年徐光启对译书目的的论述,及1894年马建忠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为起止时间。
这一时期翻译的多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书籍,借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发展期的一大典型特征便是中外翻译家的合作,期间所涌现的外籍翻译家有庞迪我、高一志、罗雅各和艾儒略等。
三、成熟期:成熟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的完善时期,具体表现在:翻译思想日蓁充实完善,表达方法日益精密得当。
成熟期所对应的乃是西学翻译与“五四”新文学翻译,以1898年严复的《天演论》为标志,其代表性的译论有如严复的“信达雅”、林纾的谈译书之难、金岳霖的“译意”与“译味”、郑振铎的“文学可译”、矛盾的“文学翻译创造论”、鲁迅的“信译”、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的“化境”等。
成熟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有几个特点:翻译理论倾向的文学性质、团体论争的精彩纷呈,如严复与梁启超等关于翻译的文体、语言的论争;胡适、刘办农等对于严复、林纾的批评等、大量大翻译家及文学家的出现,如严复、矛盾、鲁迅、朱生毫等。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浅谈中国翻译“理论”的一点感悟谭蓉(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631)摘要:我国翻译史虽发展已久,但译界对“中国是否存在翻译理论”仍存在不少争议,罗新璋先生在其发表的《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体系》一文中给出了不少论据,而笔者认为,中国是否存在成体系的翻译理论还有待商榷。
该文将从理论的系统性、自古以来国人对理论的态度和理论的解释力三个角度论述中国翻译是否存在“系统理论”一说,提出用“翻译思想”代替“翻译理论”这一说法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翻译理论;系统性;国人态度;解释力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7-0146-01一直以来,翻译界对于“中国是否存在翻译理论”这个话题存在不少争议,以罗新璋(1983)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中国有着“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并且认为“我国的翻译理论自由特色,在世界译坛独树一帜”;而另有些学者则认为中国不存在“翻译理论”这一说法。
就此论题,笔者认为,中国的翻译活动虽由来已久,但比起中国“翻译理论”,用“翻译思想”来概括翻译实践家所提出的关于翻译的观点或概念,可能更为确切或引起较少争议。
纵观中国翻译史,我国的翻译活动发展已久,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直到两汉时期佛经翻译开始以后,才具体提出一些基本的翻译观念。
译经大师支谦的《法句经序》被视为中国最早讨论翻译的文字,支谦在其中指出的翻译之思考反映了早期佛经翻译中“质派”的观点,也就是说他是积极主张直译的代表人物。
随后,另一位著名译经大师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之说,指出了佛经翻译所面临的困难,从某种程度上涉及了翻译的一个本质问题,即后人归纳总结的翻译之“不可译性”,但他本人却未能深入其观点明确这一术语概念。
中国佛经三大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则倾向于意译,属于“文”的一派。
于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大论战,即“文质”之争从佛经翻译开始。
有学者认为,“文质之争”相当于使用“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的争论,虽未能做更多具体的阐释,但也是翻译实践家第一次根据翻译实践正式地总结出了翻译方法,踏出了开启中国传统译论的第一步。
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主要指我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累积形成的译研学术体系。
它注重一般翻译原理的运用,又能与文化现实相融合,从而表达出自然的意韵和意趣。
它着眼于中国文化特色,坚持翻译文化精神,注重文本意旨与文字语言精雅,追求文化内涵与结构规范,通过虚实结合、激发译者构思性灵感。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of self-made system mainly refers to the academic system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ccumulated since the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general translation principles, which can be integrated with cultural reality, thereby expressing natural charm and interest. It focuses on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sists on translating cultural spir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essence of text and the elegance of language, pursu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structural normality, and stimulates translators' imaginative inspiration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virtual and real.。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一、概述功能派翻译理论,源自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核心理念在于将翻译视为一种有目的、有功能的社会行为,而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
这一理论视角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并对我国的翻译实践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主要观点、发展历程及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国内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特定的语境和需求进行,以实现原文在目标语言中的预期功能。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对等和忠实的束缚,为翻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灵活性。
在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引入到深入发展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
本文首先回顾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国内的引入和发展历程,梳理了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观点。
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包括翻译的目的性原则、翻译行为的参与者角色、翻译策略的选择等。
本文还探讨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在机器翻译等新兴技术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对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为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论视角,以推动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向更高水平发展。
同时,本文也期待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关注和探讨,共同推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的繁荣与进步。
1. 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翻译理论在语言学、文学、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原则,还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语言、文化和认知的复杂性。
翻译理论的研究不仅关注翻译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还探讨翻译中的各种问题,如翻译的准确性等值性、可接受性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翻译理论的研究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经翻译和近代的西学东渐。
关于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述评马立罕发布时间:2023-06-17T02:58:27.568Z 来源:《时代教育》2023年7期作者:马立罕[导读] 翻译美学是翻译与美学的联姻。
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是对传统美学译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本文通过对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的阐述评论,主要包含了翻译美学的渊源、翻译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翻译的审美再现,展现了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再次说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是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领域提供了翻译启示。
云南工商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翻译美学是翻译与美学的联姻。
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是对传统美学译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本文通过对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的阐述评论,主要包含了翻译美学的渊源、翻译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翻译的审美再现,展现了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再次说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是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领域提供了翻译启示。
关键词:刘宓庆翻译美学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再现一.引言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用另外一种语言表现出来的活动,基于语言各自的特点,其内涵和外延无疑受到生活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
刘宓庆(2005)在《翻译美学导论》里谈到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翻译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将美学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当中,翻译美学是美学思想在翻译领域中的成果,有利于指导对翻译理论研究及翻译实践。
翻译也是一种审美活动,译者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原语转换为目的语,进行美的转化。
本文将通过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阐述,主要包含译学的美学渊源,翻译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以及翻译的审美再现,来展现翻译美学的理论。
二.刘宓庆翻译美学的理论建构1.翻译美学的渊源中国的哲学论著始于老子,美学论述也始于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倡导“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翻译理论作者:臧天雄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5期内容摘要:中国的翻译实践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的翻译家们在翻译理论发展上的贡献不容忽视。
但是因为历史、政治等复杂因素,中国的翻译理论仿佛在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道路上举步维艰,难以形成现代化的翻译理论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后大量引进西方翻译理论,似乎看到了曙光的人们又陷入了“传统”与“西化”之争。
本文试结合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和新时期全球化脚步加快的新形势,为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方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翻译理论传统西化现代化跨文化交际一.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理论发展高潮概述中国的翻译活动自古有之,从原始部落时代到夏、商时期,虽然尚无明确的史料可考,但是不同部族、氏族之间交流必然需要“中介人”的翻译活动才能进行。
而到了周朝,则有了翻译机构和翻译职称的记载,见于《周礼》和《礼记》,我们对于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的研究也始于此。
在这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长河中,中国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经历过四次发展的高潮。
1.第一次高潮——从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自东汉佛教传入我国,到唐宋时期佛经的翻译发展至顶峰,这期间我国共翻译了1500多部佛经,涌现出了大批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理论。
例如最早带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著作是三国时期由支谦编写的《法句经序》。
东晋的道安则在其《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了“五失本”和“三不易”。
六朝的鳩摩罗什是首位提出全面意译的人。
隋朝的名僧彦琮所著的《辩证论》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正式翻译专论。
至唐代,最为人所熟知的翻译理论家玄奘法师提出了“五不翻”的理论和“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
2.第二次高潮——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中国的士大夫与传教士共同将西方的宗教、哲学、科学等译介到国内,这就是西方科技翻译时期。
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等扩大到自然科学领域的是明朝的徐光启,他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