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外宣翻译目的与策略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10
目的论视角下的茶文化外宣翻译策略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全球茶叶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国家对外交流的加强,茶文化的外宣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目的论视角探讨茶文化外宣翻译策略,并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外宣目的茶文化外宣的目的一般包括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国茶叶产业的发展等。
在明确宣传目的的基础上,可以针对不同目标受众制定不同的翻译策略。
例如,对于海外茶叶市场,可以重点强调中国茶叶的品质、种类和文化内涵,对于普通消费者,则可以更加注重普及性、易懂性和娱乐性,从而达到更好的外宣效果。
二、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茶文化外宣的翻译策略应遵循可读性、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应结合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习惯和喜好,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和翻译方式。
在翻译中要注意尊重和保持原文的文化风格和语言特点,避免机械而不自然的翻译,同时也要注意翻译的整体流畅性和语言的生动性,以便引起目标受众的兴趣和共鸣。
三、多元化的宣传手段茶文化外宣可以通过多种媒体手段进行,如图片、视频等非文字形式,也可以通过常见的文字宣传形式,如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网络推广等。
在策划外宣活动时,可以根据目标受众和翻译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从而达到更好的外宣效果。
例如,可以通过精心拍摄的图片和视频,将茶文化的品质和文化内涵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全球观众,增加对中国茶饮的认知和兴趣;同时,也可以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和广告宣传,加强茶文化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茶叶产业的发展。
总之,在茶文化外宣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目的论,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宣传手段,同时保持创新精神和积极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茶叶产业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化。
第二讲:对外宣传翻译的目的与策略原则1.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应用类文本对外宣传翻译的目的论原则及其策略,并通过实例分析,向学生讲解对外宣传“最佳社会效应”的目的论原则,以及一系列辅助性策略原则的具体内容。
要求学生基本上能够用于指导相应的翻译实践。
同时, 让学生认识到对外宣传翻译不宜按照中文文本的措辞行文,避免译文累赘繁复、语句冗长,造成中式英语;并且通过解析,帮助学生认识中文宣传文本自身的语言特征以及英语读者的信息需求;要求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注意考虑英语民族语言文化和认知思维特征及其对英语文字运用与行文的接受心理;其次要求学生在中译英的翻译实践中一定要仔细查阅英-英词典,以便掌握英语词语概念的语义结构特征。
2、教学内容:a) 对外宣传目的论原则b) 策略论原则c) 对外宣传“经济简明”策略原则d) 可操作性规则e)实例分析3、教学重点: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再从理论上升到具体4.教学方法:解析法、归纳法、推论法;提问与讨论5、教学材料:《今日中国》片断、香港回归宣传材料片断《上海翻译》2007《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绎传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Louis V uitton: A Passion for Creation路易威登:创意情感2009,香港Part I:概述1.对外宣传翻译的侧重性目的论原则目的-需求论理论特点:翻译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遵循的行为模式:行为——动机——目的——需求,即翻译活动行为背后必有其特定动机,而动机背后必有特定目的,目的背后又必有特定需求。
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看,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是动态的、发展的。
从翻译活动看,需求层次不仅体现在(通过译者实现的)委托人的需求和读者需求两个方面(前者需求实现以后者需求实现为前提),还体现在需求的层次性。
比如,在旅游项目的开发宣传中,游客的需求变化(如追求特色性、观赏性、知识性等)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第19卷第4期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19N o.4 2005年8月JOU RNAL O F H EFE I UN I V ER S IT Y O F T ECHNOLO GY(Social SciencesA ug.2005 从翻译目的论看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原则陶全胜(安徽理工大学外语系,安徽淮南232001摘要:文章运用翻译目的论的有关原理,并通过译例分析,提出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应遵循“传译主要信息、语用等效、概念术语的译名统一”的原则。
贯彻这三条原则有助于达到译界所公认的“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同时考虑信息的传递效果”的应用文体翻译标准。
关键词:企业外宣资料;主要信息;语用等效;概念术语的译名统一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3634(20050420124206Exp lo ring p rinci p les of tran slating econom ic literatu re ofen terp rises from Ch inese to English based on Skopo stheo ryTAO Q uan2sheng(D epartm ent of Fo reign L anguages,A nhui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H uainan232001,Ch inaAbstract:B ased on Skopo stheo ry and w ith exam p les analysis,the au tho r pu ts fo r w ard the view that m ajo r p rinci p les of tran slating econom ies literatu re shou ld be conveying the m ain info r m ati on, ach ieving p ragm atic equ ivalence,and reach ing con sistency of tran slating concep ts and ter m s.B y adhering to the th ree p rinci p les,the versi on of tran slati on can m eet the w ell2accep ted p ractical tran slati onstandard w h ich stresses conveying info r m ati on and con sidering the effect of tran slating. Key words:econom ic literatu re of en terp rises;m ain info r m ati on;p ragm atic equ ivalence;con sistency of tran slating concep ts and ter m s一、引言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论新时期我国外宣翻译工作应遵循的原则仇贤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外国语学院,上海201209)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大报告也阐明了文化软实力巨大的价值和能量。
新时期外宣翻译人员应当有意识地掌握和践行几大重要的原则,增强外宣效果,让中华文化软实力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外宣;翻译;原则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6)16-0092-0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目前,我国的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党的十八提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显然,落实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国际竞争力,具体工作主要在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的外宣、外事部门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其中的外语工作即外宣翻译是必要的环节,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
同其他形式的翻译相比较,外宣翻译有其很多独特之处。
笔者认为,外宣翻译人员在工作中应特别遵循四个原则。
1“内外有别”的原则汉、英语言及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方面在文字体系、词汇形态、语法、表达等存在着巨大的不同;另一方面,中西方不同的地域环境、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这种“南橘北枳”的现象很普遍。
常常有这样的情形,汉语读者说熟知并欣赏的语言形式和表达,对英语读者而言,往往会使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反之亦然。
这就为“内外有别”的外宣翻译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最早提出“内外有别”原则的是沈苏儒。
他指出,关于这一原则的确立,在建国后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曾几经反复,意见分歧较大,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最终得到恢复和确立,作为指导外宣工作(当然也包括外宣翻译)的最重要原则之一(沈苏儒,2004:78)。
外交新词翻译的原则与策略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邓冰外交新词翻译的原则与策略摘要:外交新词作为高文化负载词,体现着国家的发展与大政方针,翻译质量影响着对外宣传的效果,展现了现代汉语的生机活力。
外交新词政治性强、具有中国特色,常常出现在各类外宣材料,结合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翻译时应遵循政治等效、译名统一、专业表达、约定俗成四大原则。
关键词:外交新词外宣翻译原则新词翻译原则1.外交新词翻译现状及问题改革开放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各项事业稳步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外交工作日趋活跃,外交新词不断涌现,如:新型大国关系、八荣八耻、中国梦等等,各种外宣材料翻译成为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外交新词则是重中之重,翻译质量决定着对外宣传的效果,影响国家形象,外交新词翻译中也存在以下问题:翻译用词不够准确,政治敏感性不强。
外交新词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政治性强,因此选词要恰当、准确,如2009年11月11日新闻发布会上,译员将表达达赖从事民族分裂活动的贬义词“窜访”译成了中性词“visit”,缺失了词语本身的政治内涵,没有向西方传达出中国政府和人民暗含其中的感情色彩。
译名不够统一,缺乏规范化意识。
一些重要、常见的外交新词翻译版本众多,没有统一性,就如“中国梦”一词的翻译,出现了“the Chinese dream、the China dream、the dream of China”等诸多版本,有时同一文章译名都未达到统一,引起外国媒体的猜测与误读。
译文欠缺专业性,术语国际标准化意识不强。
对于一些外交新词的翻译过于通俗,按照字面翻译,用词冗长,语体不正式,不符合国际惯例和外交术语的文体特征。
外交新词翻译是外交翻译工作的难点,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必须确立相关翻译原则,确保翻译质量与外宣效果。
2.中国外交新词的语言特征外交新词分为全新词、新义旧词(旧词新用)和外来词。
本文主要研究全新词和旧词新义的翻译,其具有政治性强、中国特色性强、寓意深刻,富有新意、专业性,唯一性和简洁性的主要特点,用词往往言简意赅,铿锵有力,节奏感强。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策略作者:李永村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10期一、引言学习外语的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
表面看跨文化交际是语言间的沟通,而实际上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就是跨文化交际。
不同的语言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表述习惯、遣词造句中肯定会有差异。
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化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去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外宣翻译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不同的媒介对外发表和传播。
[1]它的目标读者主要是外国的一般读者和旅居海外的华侨及港澳台同胞。
本文中的例句大部分都摘自笔者参与翻译的天津今晚报海外版(德文)的内容。
要想更好地掌握外宣翻译策略,就必须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及针对差异而采取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有深刻的了解。
囿于篇幅,本文通过对“归化”和“异化”及其代表人物、理论基础和二者的辩证关系的学习,主要探析在跨文化交际视域下外宣翻译的策略。
二、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策略中西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明显不同。
尤其是在外宣翻译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差异就显得更为突出了。
在怎样处理外宣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即归化与异化。
“归化”是指坚持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为归宿,要求译者尽量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使用目的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来表述原文的内容,译文应当尽量适应、照顾到目的语的文化因素,为读者扫除语言文化障碍。
奈达是归化策略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
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
其主要观点是“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
”对奈达来说,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
[2]“归化派”认为,文化差异必然带来交流和理解上的障碍,既然翻译的主要任务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就应该消除文化障碍,所以应该以最贴近目的语的形式将源于语篇呈现给译文读者,使之理解起来更容易。
对外传播中标语、口号的翻译策略对外传播中标语、口号的翻译策略对外传播中标语、口号的翻译策略对外传播中标语、口号的翻译策略一引言当今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却存在诸多偏见和误解,因此增强对外传播意识,加强对外传播工作,“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对外传播能否达到目的、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主体性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对外传播中的误译、错译不仅有损中国形象,而且可能加深西方对中国的偏见。
丁衡祁在《对外宣传中的英语质量亟待提高》一文中归纳分析了十几种常见错误类型。
窦卫霖、祝平通过对母语为英语的外国读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后续访谈,对我国的政治口号翻译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意识形态差异、社会文化差异及语言表达差异是影响外国读者理解我国政治口号的主要原因。
李德超、王克非对文体驱动型和非文体驱动型两种标语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试图构建一种更为精细的标语翻译策略模式。
本文拟从分析对外传播中标语、口号的语言特点入手,针对新时期对外传播的任务和特点,以读者可接受性为前提,从微观的角度提出一些对应的翻译策略,以期能有助于提高对外传播的效果。
二标语、口号的语句特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口号是“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
标语是“文字简练、意义鲜明的宣传、鼓动口号,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
口号、标语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词组,也可以是长短不同的句子。
如“依法治国”“与时俱进”“只生一个好”“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等。
三口号、标语翻译的指导思想杨学锋在论述我国新时期的对外宣传工作时指出,对外宣传工作是适应我国对外开放需要而进行的、以海外受众为对象、向世界宣传介绍中国的一项大众传播活动。
由于口号、标语在对外传播中具有特定的目的和特殊的受众,这决定了在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等方面具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键入文字]
研究分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希望大家喜欢!
摘要:外宣翻译是为了传递信息和促进交流,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外宣传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国际交流有效的开展,本文浅析了外宣翻译的特点,并结合外宣翻译的受众效果,提出了相关建设性的翻译策略和要求。
关键词:外宣翻译;文化;翻译策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愈显突出,而这些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对外宣传活动无法离开翻译这一媒介。
因此,翻译工作是对外宣传的一部分。
(沈苏儒,1992)
外宣翻译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
(黄友义,2004)
1。
第五章:外宣翻译的目的与策略原则1. 概述外宣翻译是将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内容包括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状况、各级政府的信息通报、投资指南、旅游指南、城市/企业事业机构的宣传介绍、各种大型国际性活动宣传等。
外宣翻译的成效与国家和区域形象的塑造宣传、企业品牌推广,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密切相关。
就中文宣传文本的翻译而言,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信息特征强;二是注重宣传效应;三是许多中文外宣文本自身存在诸多不足。
这类文本范围较广,目前,这类文本翻译的社会需求很大,但在中译外的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最多。
1.1. 外宣文本英译的现状外宣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读者能够准确无误、方便快捷地理解和获得译文所传递的信息, 在此过程中, 译者不仅要设法化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逻辑关系、语体风格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引起的理解上的困难,而且要满足译文的文本功能,适应目标读者的阅读和表达习惯,从而取得最佳宣传效应。
然而,在外宣英译实践中,译文让读者费解,甚至误解的现象比比皆是,具体表现为,译文带有严重的“死译硬译”痕迹,许多中文里的套话空话和中国文化语境中特有的表达被机械地翻译成英文,虽然在形式上,汉语转换成了英语,但是在句子结构、语篇结构、语言风格、信息传递等层面上依然保留了汉语的典型特征,即所谓的中式英语,不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和表达习惯,因而不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无法达到外宣英译的最终目的。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 译者对中文文本的实际内容缺乏深入了解, 只满足于寻求两种语言之间的对应转换;其次, 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逻辑关系、语体风格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重视不够,译文在语篇结构、语言风格、信息传递等方面依然保留了汉语的典型特征;第三, 长期以来,我们的翻译标准强调信、达、雅,译者也一直以忠实原作为己任,注重探索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技巧和策略,努力寻找有关中国式思维模式最贴切的英文转换,但是对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认知能力和信息需求关注不够,视乎语言转换完成了,信息就自然传递了,译者对译文的可读性和适用性考虑不多,对译文的文本功能和宣传目标缺乏整体把握,因而, 译文的信息传递效果是未知的, 不为译者所重视。
新闻外宣翻译原则——以广西南宁人民政府网站(英文版)为例□邓婧文/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宣传工作持续深入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均有重要进展。
为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各省市官方网站先后开设外语版。
本文以广西南宁人民政府网站(英文版)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理论,摘取典型文本,深入总结新闻外宣翻译的3个基本原则,以期为新闻外宣翻译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在此背景下,外宣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各地政府网站作为官方平台,更成为展现国家形象、传递政府声音的重要渠道之一。
广西南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为市政府官方网站,中文版除提供各类信息外,还可在线办理业务。
外语版(英语、越南语、泰语)主要发布各类新闻,稿件内容来自《南宁日报》《南宁晚报》等媒体,经翻译后发布于平台。
笔者受主管单位委托,不定期对英文稿件进行翻译质量抽检。
结合工作体会,笔者认为要做好新闻外宣翻译,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了解其特点、掌握其规律,严谨而不失灵活地开展工作。
本文以广西南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理论,总结归纳了新闻外宣翻译应遵守的3个原则,以期提供参考,引发思考。
1 新闻外宣翻译的意义“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信息源为汉语,信息载体为外语,渠道为各式媒体,受众为外国民众。
”(胡兴文张建,2013)[1]在中国积极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把中国声音有效传递出去,让外国民众听得懂、能理解、愿意听,是外宣翻译承担的重任,也是外宣译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当下,新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新闻外宣翻译既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需求,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要之举。
2 新闻外宣翻译的特点新闻本身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等基本特点,且话题涉及面广,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
笔者认为,新闻外宣翻译必须顺应新闻这一特定文本的特点,其真实性和准确性要求译者必须秉承严谨负责的态度,精准地传递源语信息;时效性和话题的广泛性则要求译者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准确地翻译主题各异的稿件。
研究分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大家好,欢迎来到,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希望大家喜欢! 摘要:外宣翻译是为了传递信息和促进交流,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外宣传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国际交流有效的开展,本文浅析了外宣翻译的特点,并结合外宣翻译的受众效果,提出了相关建设性的翻译策略和要求。
关键词:外宣翻译;文化;翻译策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愈显突出,而这些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对外宣传活动无法离开翻译这一媒介。
因此,翻译工作是对外宣传的一部分。
(沈苏儒,1992) 外宣翻译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
(黄友义,2004) 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外宣传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国际交流有效的开展,本文浅析了外宣翻译的特点,并结合外宣翻译的受众效果,提出了相关建设性的翻译策略和要求。
一、外宣翻译的特点 外宣翻译(C-EtranslationofPublicityMaterials)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理解。
广义的外宣翻译包罗万象,几乎涵盖所有的翻译活动,包括各行各业、各级部门从事对外宣传有关的翻译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翻译概念。
狭义的外宣翻译包括各种媒体报道、政治、文献、政府文件公告、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介绍、公示语、信息资料等实用文体的翻译。
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外宣翻译基本上都是中译外 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要完成那些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所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基本上都是中译外。
(黄友义,2004)外宣翻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信息翻译成外文,并通过各种媒介,对外发表和传播,让外国读者准确地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从而更好的了解中国。
第二讲:对外宣传翻译的目的与策略原则1.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应用类文本对外宣传翻译的目的论原则及其策略,并通过实例分析,向学生讲解对外宣传“最佳社会效应”的目的论原则,以及一系列辅助性策略原则的具体内容。
要求学生基本上能够用于指导相应的翻译实践。
同时, 让学生认识到对外宣传翻译不宜按照中文文本的措辞行文,避免译文累赘繁复、语句冗长,造成中式英语;并且通过解析,帮助学生认识中文宣传文本自身的语言特征以及英语读者的信息需求;要求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注意考虑英语民族语言文化和认知思维特征及其对英语文字运用与行文的接受心理;其次要求学生在中译英的翻译实践中一定要仔细查阅英-英词典,以便掌握英语词语概念的语义结构特征。
2、教学内容:a) 对外宣传目的论原则b) 策略论原则c) 对外宣传“经济简明”策略原则d) 可操作性规则e)实例分析3、教学重点: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再从理论上升到具体4.教学方法:解析法、归纳法、推论法;提问与讨论5、教学材料:《今日中国》片断、香港回归宣传材料片断《上海翻译》2007《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绎传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Louis V uitton: A Passion for Creation路易威登:创意情感2009,香港Part I:概述1.对外宣传翻译的侧重性目的论原则目的-需求论理论特点:翻译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遵循的行为模式:行为——动机——目的——需求,即翻译活动行为背后必有其特定动机,而动机背后必有特定目的,目的背后又必有特定需求。
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看,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是动态的、发展的。
从翻译活动看,需求层次不仅体现在(通过译者实现的)委托人的需求和读者需求两个方面(前者需求实现以后者需求实现为前提),还体现在需求的层次性。
比如,在旅游项目的开发宣传中,游客的需求变化(如追求特色性、观赏性、知识性等)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又如各地政府为招商引资作的对外宣传,目的是为了唤起外商潜在的投资兴趣,吸引外商前去商洽投资开发项目,以期获得项目开发资金和专门技术。
就需求性而言,当地政府的主体需求体现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生活水平;而外商(受众主体)的需求则体现在获得最大投资利润的基础上实现资本增殖。
例如:政府部门宣传目的性:向各国通报情况、证实事实,传播观点,以期获得最佳宣传效度,即最佳社会效应(Maximum Effects);需求性:加强沟通、增加了解、获得各国政府及友好人士的信任,有利于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国外读者阅读目的性:了解它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信息;需求性:满足潜在兴趣或自身的某种工作或生活需要;根据上述对外宣传翻译目的-需求的论证,对外宣传翻译需采用“主题信息突出”与“经济简明”的策略原则,而在此原则之下,辅以若干准则。
2.对外宣传翻译辅助性原则对外宣传翻译的目的在于获得文字信息传递的最佳社会效应/度,而最佳社会效应/度的实现又取决于读者群体的民族文化、思维方式、期待心理、喜好、认知能力等因素,只有在满足这些潜在因素的前提下才能达到信息传递的最佳效度。
对外宣传翻译辅助性准则如下:1)文本信息的传递应准确而不误导受众;2)文本信息的传递应经济简明;3)文本信息的传递应符合受众的民族思维习惯;4)文本信息的传递应考虑受众阶层的文化心理(如消费者、商人、外交家、政府官员或一般受众等);5)文本信息的传递应考虑受众的期待心理或特殊需求;6)文本信息的传递应考虑受众的认知能力;7) 文本信息的传递应考虑文本蕴涵的信息意图;8) 文本信息的传递应考虑文本语言文字所蕴含的语气或态度、信念等;9) 文本信息的传递应考虑文本所处的环境(如广告牌、包装袋、宣传小册子、报刊、杂志、新闻发布会等);10)文本信息的传递应考虑文本自身可能的局限性与缺陷性;11)文本信息的传递应考虑文本不同信息性质的价值度;12)文本信息的传递应考虑不同文本的语言与文化差异;这些辅助性准则可互为补充,互为解释。
3.关于“经济简明”策略原则“经济简明”策略原则在对外宣传翻译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是译者应以尽可能少的文字准确传达相应多的信息值;二是让受众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指信息处理时间和精力)获取最明快流畅(相对于冗长累赘)的信息量。
“经济简明”体现了一种清新明快的美感和张力,一种给予读者认知能力发挥的空间。
不同民族读者接受书面文字信息的心理有其共性:都不会喜欢冗长繁复累赘的文字表达,但“经济简明”不是自足的,还需以上列出的若干辅助性策略原则作为补充。
4.可操作性准则我们从美国学者平卡姆所著的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又名“中式英语之鉴”)一书中概括出若干可操作性准则(manipulative norms)予以说明。
平卡姆曾在外文出版社和中央编译局工作8年,她将所积累的大量典型中式英语实例进行了评析,在此归纳出10条:1) 删略对基本信息不提供实质内容的文字;2) 删略或简化不必要的解释性文字或读者已知的信息(即共享知识);3) 删略一般读者易于从文字中推出的信息内容;4) 删略复合型词组的语义重复性文字;5) 若一名词或短语本身蕴含有其修饰性文字的语义内容,删略该修饰性文字;6) 当范畴或属性词出现在具体或某种概念词语之后,删略该范畴或属性词;7) 当某下义词与上义词并列使用时,酌情删略其中之一;8) 能用小一级语言单位传达的信息内容就不要用大一级的语言单位;9) 当有多项描述或评价性文字出现说明某特定对象时,删略或简化其中内容比较虚的文字;10) 当同一或相邻语段内出现两处以上的相同或相似的文字信息,酌情给予必要的信息压缩。
上义词与下义词———两个词语在语义上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上义词是那些表示较概括的词,包括了下义词的词义。
如animal-----sheep, tiger, wolf.Part II: 实例解析例1)……首先,从经济上来说,在改革搞活经济中[1],当前中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和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商品经济转变过程[2]。
旧体制开始松动,商品经济混沌初开[3],出现经济成分与交往的多样化[4],人们收入来源的多元化[5],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6],社会上出现拜金主义倾向[7],加之经济管理法制还没相应健全起来[8],一些牟取暴利的人钻空子,乘机大肆贪污、行贿受贿,腐败现象突然激增[9]。
由于目前新旧经济管理体制并存,在企业与市场上存在价格的双轨制[10],一些掌握有紧俏商品的实权者,便利用价格差把平价商品改为高价卖出,从中牟利,大发横财[11]。
(摘自《今日中国》1989年第11期)就上述原文而言,“信息突出”原则以第2、6、11、12条辅助性策略原则为参照,译文必须做到经济简明,经济简明必须以原文语言文字的信息价值度为依据,同时又必须考虑读者群体的认知能力和语言文化差异:从信息价值度看,语言单位[1]的信息内容对于国外读者来说是已知性冗余信息,因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10余年已为世人所知,而且[1]的信息已被语言单位[2]所蕴含:“中国正处在…..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商品经济转变过程”就说明了中国正在改革和搞活经济,当然是“从经济上来说”。
语言单位[3]的信息内容同样被[2]所蕴含:既然中国正在向商品经济转型,就必然意味着“旧体制开始松动,商品经济混沌初开”,故[3]为冗余信息。
语言单位[7]中“拜金主义”(贪钱财)属于评价性信息,价值度低,因为[7]是对语言单位[9]信息内容“腐败现象”的评价,而这种评价性信息是不言而喻的:搞腐败的人谁不贪钱财?语言单位[9]中的“腐败”是一个抽象概括性词语,其语义特征已经蕴含了贪污、行贿、受贿的信息,如英语词corruption 的语义为:dishonest, esp. through accepting bribe(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dishonest: intended to deceive or cheat; (of money) not honestly obtained (指金钱来路不正的)。
在语义上,“腐败”是上义词,“贪污、行贿、受贿”等是下义词。
在对外宣传翻译中,为了经济简明起见,只要译出其上义词即可,不必将其下义词一一译出。
其次,“一些……人钻空子”亦可推论为冗余信息,因为凡是通过腐败牟取暴利,没有人不是钻管理制度的空子的,故不必译出。
综上所述,对上述原文的翻译应做到信息突出,而信息突出又具体表现在译文的经济简明:每个意义单位的信息性质原则上不重复出现;弱化或虚化次要信息,避免冗长繁复,以符合英语受众的接收心理。
译者可综合语言单位[2]、[4]、[6]、[10]、[11]的信息性质生成以下的译文:China is experienc ing an economic shift from an ultra-centralized planned economy to a mixed economy characteristic of the planned and market-oriented elements. As a result, a varied economic practice leads to unprecedented vitality accompanied with a variety of income-making channels for the citizens. However, corruption finds its way in a number of people due to the loose legal systems. Moreover, the co-existence of the old and new economic systems allows the two-level price systems in practice (in which the state-owned and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compete for materials at different-level prices, for some of the state-owned ones enjoy quota at lower prices under the state plans), which provides chances for those with power over goods-allocation to profiteer by selling the goods at higher prices.例2)……这些曾经转战南北、身经百战[1]的精兵强将[2]为发展祖国钢铁事业[3],今天又在这里精心设计、精心施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