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恶化对中国的影响共3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08 MB
- 文档页数:30
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的中苏关系内容提要:在中苏关系史上,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是从以意识形态为主向以国家利益为主的过渡,内容非常复杂,但反映在史书上也最为薄弱。
本文重点评述的这一时期中苏关系中一系列事件的起因、互动关系以及影响。
关键词:中苏关系外交争端军事冲突战略三角现代修正主义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中苏两党之间发生举世闻名的大论战,内容涉及到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
中国党将苏共的理论观点称之为“现代修正主义”,封赫鲁晓夫为“现代修正主义的头号代表”。
从本质上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是以苏联、苏联共产党和赫鲁晓夫的这种修正主义为参照系展开的,主题就是所谓的“反修”和“防修”。
正因如此,中苏两党理论争执、两国利益冲突并没有因赫鲁晓夫下台而结束,两国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更是进一步恶化,进入到“冰天雪地”的“严冬”,发生了一系列外交事件和军事冲突。
所有这些,不仅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导致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的形成。
一赫鲁晓夫刚下台时,从苏联角度说,“莫斯科把尽力改善与中共和毛泽东的关系当成了一个首要的问题来处理。
勃列日涅夫和其他领导人之所以这样做,主要的原因就是想在对外政策方面改善与中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
” 另外,赫鲁晓夫的继承者虽然也会像他那样不会对中国的要求让步,但在一些策略上可能发生改变。
从中国角度说,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对苏共的政策走向一时还吃不准,估计苏共可能还要坚持搞修正主义,但具体做法上和策略上会有所改变。
因此,中共中央采取静观其变的方针。
一方面,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联名用比较热情的口吻向勃列日涅夫、米高扬和柯西金发去贺电;另一方面,中央决定“暂时不发表论战文章,我们自己的不发表,其他兄弟党跟苏共进行论战的,特别是批判赫鲁晓夫也不发表。
” 在1964年十月革命47周年之际,中共中央经过讨论不仅决定以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名义向苏共发去贺电,而且还派周恩来率中共党政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庆祝十月革命的活动。
中苏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作者:史平来源:《现代妇女·理论版》2013年第10期[摘要] 中苏关系在历史上一直是不平坦发展的,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1年苏联解体,中苏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60年中苏关系的演变,我们可以得出启示,在制定外交政策时,应始终把坚持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关键词] 中苏关系;演变;启示【中图分类号】 D8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201-1中苏关系在历史上一直是不平坦发展的,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国之间利益的冲撞,另一方面是国际局势对两个国家的影响。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1年苏联解体,中苏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一、1949年到1959年,是中苏关系的“亲热”期1949年前夕,中国共产党已经取得中国的半壁江山,斯大林急于了解中共取得政权后将采取怎样的立场和走上怎样的发展道路,派遣联共(布)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
这次访问使双方领导人初步了解了彼此的立场、观点、意向和要求,为双方互访和进一步沟通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迈出了中苏走向同盟的第一步。
米高扬访问西柏坡后,毛泽东坚信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和建设,中国必须同苏联结成联盟。
随后,1949年6月,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出访苏联。
这次访问的目的是向斯大林表明中共在国内外重大问题上的立场,为中苏结盟铺平道路,同时争取苏联给予更多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刘少奇向斯大林阐明了中共在两党和两国关系上的原则和立场,即新中国向苏联“一边倒”的方针。
为了向斯大林表明中国与苏联结盟的坚定态度,毛泽东于1949年6月30日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公开宣布新中国将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要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实践证明,“一边倒”战略并不完美,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当时它确实是一个符合逻辑的战略选择。
中苏同盟破裂过程中特定事件的影响作者:唐静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10期内容摘要:有中苏两党定位不同,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根本的分歧,斗争和争论不可避免;同时一些特定的事件和因素也加剧了这种分歧和不信任,最终历史的合力促使两党关系恶化,造成中苏关系破裂。
关键词:中苏同盟苏共20大领袖性格从整个国际关系来看,当年的中苏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关系:这种关系长期以来就同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诸方面的发展相结合,是在中国国内政治生活中经常起作用的重要因素。
导致当年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原因,有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冲突,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同时领袖人物的个人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关于苏共20大和斯大林问题客观地讲,苏共20大的正面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中共中央在初期认为苏共20大对于苏联党和国家摆脱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和盲目崇拜有着重大的破冰意义。
其次,苏共20大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依据。
当时国际社会主义阵营都以苏联模式为发展的楷模和榜样,新中国由于实行一边倒战略,不可避免的也走上了这一条道路。
但是苏共20大所揭露的苏联政治经济生活的种种弊端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敲醒了警钟,各国开始独立思考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在1956年中共八大上以及赫鲁晓夫回忆录中都表明了中国党赞赏苏共20大报告这一基本立场。
可见,中国党最初对于苏共20大的报告是肯定其积极作用的。
但是,中国党对于苏联党对斯大林的突然袭击和全面否定表示了异议。
首先,中国党对于苏联党批判斯大林的方式不满。
对于苏共提前不同其他兄弟党特别是中国党商议,使用秘密报告这种方式批判斯大林,导致了中国党的质疑和反感。
随后爆发的波匈事件更加坚定了中共党在此问题上对苏联党的不满。
中国党明确指出斯大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不仅仅是苏联一个国家的领袖,不提前同其他兄弟党商量而批判斯大林,容易导致国内外思想的混乱,事实证明中国党的考虑是正确的。
六十年代末苏联大兵压境:中国备战秘闻-休闲阅读-历史分区-搜狐社区风声紧,雨意浓。
自1968年起,中苏边境紧张气氛增加,冲突规模明显增大。
1968年1月,大批苏军侵入中国七里沁岛地区,1969年3月,苏军侵入中国珍宝岛地区,1969年6月和8月,新疆又发生中苏武装冲突。
毛泽东说:要准备打仗。
中央内部实际上存在两种不同意见。
以林彪为首的、以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为主要成员的军委办事组认为战争危险迫在眉睫。
以陈毅牵头,有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参加的国际形势研究小组,则认为苏联不敢挑起反华大战。
风声紧雨意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战争威胁。
从60年代初起,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恶化,中苏边境出现了紧张局势。
1962年10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向我国边防部队发动全面进攻,我边防部队被迫自卫还击。
同年,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也企图利用大陆的暂时困难“反攻大陆”。
1969年以后,美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在越南的战争,对中国形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这一系列严峻的事实,使得中国领导人不能不把国家安全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加以考虑,不能不高度重视国防建设和战备工作。
60年代后,这种重视的程度日益提高。
1964年5月至6月的中共中央北京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把国防看作是与农业并列的“一个拳头”。
他从存在着新的世界战争的严重危险的估计出发,提出在原子战争时期,没有强大、稳固的后方不行。
据此,他提出了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下决心搞好三线建设。
1965年4月12日,针对美国侵越战争不断升级的趋势,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备战工作的指示。
《指示》指出,鉴于美帝国主义正在越南采取扩大侵略的步骤,直接侵犯越南民主共和国,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因此,中央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应加强备战。
《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在思想上和工作上要准备应付最严重的局面,要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尽一切可能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
中苏边境冲突(一)珍宝岛远眺1969年中苏边界出现的武装冲突及由此引起的中苏两国的紧张对峙,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
中国边防部队在边界上进行的还击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这一事件战略规模之大和耗费之多,超过建国后的历次军事斗争。
由于当时中国政府的努力和双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边界冲突未进一步扩大,但是由此造成的中苏两国在战略上的严重对峙,对于中国和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及对外关系都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中苏边界争端的由来和公开化中苏之间的边界问题及出现武装冲突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两国边界上的领土争议,是沙皇俄国侵略中国所造成的遗留问题。
这一问题在六十年代后期激化,恰恰又是中苏由意识形态对立到国家关系的恶化所引起的后果。
中国与原苏联的边界线分东西两段,全长7300公里,是由沙皇俄国炮制的19个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的。
1840年鸦片战争后,俄国利用中国清政府的腐败和边界守备空虚,乘英法等国侵华之机,以武力入侵和外交讹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原属中国的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俄国。
俄国十月革命后,1919年7月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曾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放弃沙皇政府从中国攫取的满洲和其他地区”。
不过,当时中俄边界东段的俄国一侧还处于日本军队和俄国白卫军占领之下,这一宣言中的许诺尚无兑现条件。
1920年9月,在苏俄红军到达远东后苏俄政府又发表了第二次对华宣言,态度就已不如第一次对华宣言那么慷慨。
1922年苏俄政府开始对华交涉后,不再同意归还给中国任何领土,甚至连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中宣布归还的中东铁路也不肯放弃。
1924年5月,以中国北京政府承认苏联在外蒙驻兵和继承帝俄时期拥有的中东铁路,苏联放弃帝俄在华特权和庚子赔款、承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为交换条件,签订了《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但两国的领土问题并未解决。
从二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苏联利用中国国内的混乱,又超越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占领了部分中国领土。
当前国家安全形势分析论⽂ 认清当前国家安全形势,树⽴忧患意识,强化国防观念,为实现全⾯建成⼩康社会的宏伟⽬标做出更⼤贡献。
下⾯⼩编给⼤家分享当前国家安全形势论⽂,欢迎⼤家阅读。
当前国家安全形势论⽂篇⼀:《试论国家安全新形势下的国防教育》 [摘要]认清国家安全新形势,树⽴忧患意识,强化国防观念,深⼊开展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项重要内容。
坚持融合发展,注重结合实际,促进教育成果转化,是保证国防教育取得实效的有⼒措施。
要坚持把国防教育与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相结合,促进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履⾏国防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建设强⼤国防,实现全⾯建成⼩康社会的宏伟⽬标做出更⼤贡献。
[关键词]国家安全;新形势;国防教育 “国⽆防不⽴,民⽆兵不安”。
国防是国家⽣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国家的⽣存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主权独⽴、领⼟完整、安全统⼀和稳定。
⽆论是确保国家的内政不被⼲涉、主权不被侵犯、领⼟不被分割,还是实现祖国统⼀,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和⼈民安居乐业,都不能没有强⼤的国防。
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巩固国防的重要内容。
⼀、国家安全新形势对加强国防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世界军事变⾰⽇新⽉异,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流,但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盾、冲突仍然存在,各种势⼒的⽃争⽇趋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影响着世界格局,世界并不安宁。
随着我国全⾯建成⼩康社会步伐和全⾯深化改⾰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不断增强综合国⼒的同时,⾯临的国防压⼒也不断增⼤,⼀些西⽅⼤国、临国不愿看到中国的强⼤,想⽅设法阻⽌中国的发展和前进。
这种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使我国的周边环境更为复杂,也⾯临着更多的安全威胁。
我国邻国众多,政治格局多极化;陆海兼备,⾃然环境差异⼤;东强西弱,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间⽭盾交织,军事冲突较多。
⽽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更⾯临着祖国统⼀形势严峻;与周边国家海洋领⼟争端有增多的趋势,海洋权益存在复杂纠纷;边界争端尚未全部解决;少数分裂势⼒影响边疆安全稳定等等诸多挑战。
中苏关系分裂的经验教训中苏关系分裂的经验教训中苏关系历来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点领域,就目前研究看,关于中苏关系问题的讨论涉及到诸多方面,既有对具体事件的考察,如苏共二十大路线、联合舰队问题、第二次台海危机、苏联停止核援助、苏联对人民公社的反应、中苏边界冲突等,也有抽象角度的分析,如意识形态的对立、方针政策的分歧、国家利益的冲突,乃至个人性格的差异等。
展现了中苏关系错综复朵甚至有些诡异的变迁过程。
对于这个复杂过程,木文从中苏各自对国家利益的界定、构成和选择等角度,探讨中苏关系分裂对中国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影响,重点在于揭示国家利益对中苏关系分裂的影响及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
首先,我们阐述国家利益的界定及中苏关系变迁过程简述。
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摩根索指出,国家利益是衡量国家对外政策的标准,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一是逻辑上必需的利益,相对永久存在,如领土完整、政治制度延续、文化认同等等,是国家构成性的核心利益;二是依环境决定与变化的利益,依据环境变化而不断更新自己内容的利益。
这种环境主要指外部国际关系背景,特别是指直接影响到国家主权事项的重大外交关系。
从现实上看,这种重大外交关系不仅影响到依环境决定与变化的利益,对国家实现逻辑上必需的利益也会产生影响,例如邻近国家交恶,经常直观地表现为领土边界争议和边境上的冲突,甚至演变为局部重大武装冲突和战争。
回顾中苏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变迁过程,简单归纳如下:第一, 20世纪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
国家利益的一致构成了两国关系的蜜月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种结盟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选择发展模式这一国家构成性的核心利益具有关键作用。
但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1950年的中苏条约也是不平等的。
第二,20世纪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时期。
分歧的焦点,一般观点认为是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矛盾。
从国际关系角度看,中国首先跳出了苏美两极对恃格局,摆脱了苏联模式影响,对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