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恶化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解密1960年7月6日,外交部派我去驻苏使馆任首席参赞、使馆党委副书记,做刘晓大使的助手。
当时正是中苏吵架的时候,我感到任务很重。
为此,我立即着手了解和研究中苏关系的有关情况和我们的对策。
赴任前夕,章汉夫同志找我谈话,他要我赶快去,并说,现在使馆工作很忙,两党会谈马上就要开始,随后还要召开81国党会议。
现在去同过去友好的时候不一样,要有两手准备,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尽可能保持正常。
这个任务是复杂的,也是艰巨的,但也是个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还说陈总不在北京,就不见面了。
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在京的大使参赞夫妇时,对我夫妇说,你们现在去苏联,日子不好过,苏联连给我国抗美援朝的武.器都要钱。
因此,你们去要有思想准备。
我们于9月8日到达使馆。
当时使馆共有302人,另有苏联雇员42人。
这是我国在国外最大的使馆。
一、赴任前后的中苏关系斯大林时代中苏关系是好的,是兄弟党兄弟国家的关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时需要我国支持,因此注意同我国我党搞好关系。
至1958年,他渐渐站稳脚跟后,同我关系开始向坏的方向发展。
1958年4月18日,苏国防部长建议在中国设长波电台。
7月21日苏大使又提出建立联合舰队,遭到我拒绝后,赫鲁晓夫大为不满。
他看到对我控制不能实现,就开始向我施加压力。
1959年6月20日苏军单方面撕毁了国防新技术协定,拒绝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技术资料。
9月9日就中印争端发表了偏袒印度的声明。
9月15日赫鲁晓夫访美大吹戴维营精神,推行“苏美合作、主宰世界”路线。
赫在我国庆10周年大会上讲话,攻击我用武力试探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固性。
10月2日两党会谈,他向我提出:1.释放5名美国特务。
2.允许两个中国的存在。
3.指责我在中印边境冲突中破坏了印度的中立。
4.指责我将达赖逃印的责任推给印。
毛主席、周总理对此作了批驳。
10月6日他回到海参崴发表讲话,说我像“公鸡好斗那样热衷于战争”。
中国苏联关系发展历程一、建交初期的友好合作(1949-1956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与苏联迅速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
苏联对新中国给予了巨大的支持,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援助,帮助中国重建国家经济和基础设施。
此时期,中苏两国关系可谓友好融洽,密切合作。
二、中苏友好关系的巩固与深化(1956-1969年)然而,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中苏关系出现了一些分歧。
苏联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理念有所不同。
中苏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也开始分歧加大。
尽管如此,中苏两国仍然保持着合作的关系,继续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中苏关系的恶化与破裂(1969-1989年)1969年,中苏两国爆发了中苏边界冲突,使得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
苏联对中国的支持逐渐减少,甚至开始支持中国的敌对国家。
在国际舞台上,中苏两国的立场越来越对立。
1980年代,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有所不同,这使得两国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
最终,在1989年苏联解体前夕,中苏关系完全破裂。
四、中俄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1991年至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苏联的继承国,中俄关系逐渐开始改善。
199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邻国友好与合作的条约》。
此后,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
双方还建立了定期高级别会晤机制,加强了战略协作。
总结:中国苏联关系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友好合作、巩固深化、恶化破裂和友好发展等阶段。
尽管中苏关系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歧和矛盾,但两国在建交初期的友好合作以及中俄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中,始终保持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
中苏关系的发展历程对于中俄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为两国人民的友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联和中国关系恶化的原因
根本原因,主权问题。
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苏联企图侵犯中国主权。
1958年4月和7月,苏联在没有与中国商量的前提下,直接以命令的口气强行要求在中国领土上建设所谓的“长波电台”,同时在中国组建“联合舰队”。
这无疑是赫鲁晓夫对中国的一种试探,他知道中国和其他依附于苏联的小国不一样。
其他国家对苏联的支配毫无反手之力,中国会有不同但不至于和苏联闹掰。
他认为新生的中国还离不开苏联。
但他没有想到中方态度会那么坚决,直接拒绝了苏联的无理要求。
而这件事也成为中苏交恶的导火索。
关于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的几种观点有关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各执其说、莫衷一是。
本文主要对截至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做一介绍。
(一)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说刘克明指出,中苏关系恶化最主要的原因是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
就是在两国友好时期,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也时有表现。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我为主、发号施令那一套,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李捷认为,由于革命的经历、所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问题不同,中国领导人对苏联领导人缺少足够的沟通和理解。
但是,苏联领导人特别是赫鲁晓夫,对中国采取的大国主义作风以及在战略分歧发生后采取的高压政策,在中苏同盟关系破裂中起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朱瑞真指出,俄罗斯的大国沙文主义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并未彻底清理,十月革命后苏联又长期处于世界革命中心的特殊地位,这使苏联领导人养成了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习惯,在斯大林时期,中国领导人对苏联一些有损中国主权的做法,不得不咬紧牙关吞下去,但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领导人再也不能容忍别人干涉中国内政。
1958年的共同舰队事件和1959年关于台湾问题的争论就是突出的例子。
孙泽学、唐年新同样认为,苏联的大国主义和以“老子党”自居,使中国被迫为平等而斗争,决定了中苏同盟脆弱的命运。
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与中国追求平等的冲突是同盟破裂的根本原因。
王珍愚强调,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大力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违反了基本国际关系准则,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是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意识形态分歧”说刘克明指出,意识形态争论是导致中苏关系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中苏之间的意识形态争论,一度非常激烈。
由于中苏两个大党都是执政党,都有国家力量做后盾,事实上谁也打不倒谁,最后只能走向分裂。
中苏关系的嬗变与中苏交恶中苏关系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和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苏关系经历了许多变化,并逐渐发展成为敌对局面。
本文将探讨中苏关系的嬗变过程以及导致中苏交恶的原因。
一、友好合作时期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苏关系处于友好合作时期。
那时,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共同努力,推动两国之间的关系发展。
他们相互提供技术援助、贸易合作以及相互间的政治支持。
两国领导人经常互访,加强了双方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二、分歧的加深尽管中苏关系在初期发展顺利,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中苏两国之间的分歧开始加深。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张发展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而苏联则试图通过批评和干预中国的内政来施加影响。
此外,两国在对待国际事务和地区冲突上也存在分歧。
苏联在中东、越南和朝鲜等地的政策与中国不同,这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中国对苏联的领导角色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三、中苏交恶与三个世界理论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了中苏交恶的局面。
中国的国家主席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将世界划分为超级大国、发展中国家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
该理论被认为是对苏联对外政策的批判,进一步加剧了中苏之间的紧张关系。
此外,1979年中苏之间爆发的中苏边界冲突也加剧了两国关系的紧张。
虽然冲突并没有扩大为全面战争,但它加剧了两国之间的敌对态势。
四、冷战结束与关系缓和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中苏关系开始缓和。
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理念,推动中苏关系的改善。
双方开始加强经济合作,增加贸易往来,并且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
然而,尽管中苏关系有所缓和,但两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完全解决。
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影响中苏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因素仍然存在。
五、结论中苏关系经历了从友好合作到敌对交恶再到缓和的过程。
意识形态分歧与中苏关系的恶化【内容提要】意识形态分歧是导致中苏关系恶化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本文主要对这一分歧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据此总结必要的历史教训。
【关键词】意识形态/分歧/中苏关系自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苏关系破裂以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对破裂的原因进行过研究探讨,并提出过不少有益的见解。
不过,由于这一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情况十分复杂,加之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不仅学者们众说纷纭,而且很多研究并不十分客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对这一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的条件也逐渐成熟起来。
笔者认为,中苏两党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显然是导致双方关系恶化十分重要的原因,即使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本文旨在对这一问题,尤其是意识形态分歧如何导致中苏关系恶化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同行们。
(一)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而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亦明确表示支持新中国,中苏两党两国之间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中苏关系进入了后来被称为“蜜月时期”的友好合作新阶段。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新中国的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先后到苏联访问,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进行了会谈。
在此期间,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正式结成同盟。
此后,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也迅速发展起来。
从1950年到1957年,苏联对新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给予了大规模的援助,其中最突出的是援助中国建设156个重点建设项目。
中苏两国还在军事、外交领域紧密合作,共同反对美国对朝鲜的侵略等等。
这种类似“蜜月时期”的中苏关系持续了好几年。
其间苏联虽然发生过斯大林逝世,新领导人登台等重大事件,但它对中苏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并未产生影响。
与“蜜月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关系相适应,中苏两党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也保持着“高度一致”,几乎没有出现过什么“分歧”。
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姓名:王骁学号:080606327 院系:机电工程学院1950年2月,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同苏联结盟,成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线一边。
这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中苏结盟前十年,中苏两大社会主义国家,曾经相互支援和合作。
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了156项大型工业项目,帮助我们建设起一个工业基础。
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仅得到了苏联的援助。
中国也从各方面大力支持了苏联。
在此期间,中国和苏联两国人民的友谊得到了很大发展。
为什么后来中苏关系恶化并最后走向分裂呢?中苏关系恶化直至分裂,可以从各方面去探寻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
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就是在两国友好时期,也时有表现。
例如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期间,在一些协定谈判中,关于中长铁路,苏方坚持中苏双方轮流任铁路局长,不同意我方提出的由中方任铁路局长的建议;苏方提出,苏联专家在中国犯错误由苏方审理和处理;在苏方要求下,兴办起几个以苏联为主的中苏合营企业;斯大林还提出,不允许第三国居民进入中国东北、新疆地区和在这些地区居留;等等。
这些都是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的表现。
赫鲁晓夫上台后,执政初期,由于有其政治需要,对中国党还能平等对待,在“反党集团”被贬黜,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后,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我为主、发号施令那一套,越来越明显暴露出来。
第一,1958年4月,苏联国防部长来函要求在中国海岸共同建设长波电台,由于苏方坚持苏方出资一定要占多数,坚持不同意电台主权归中国,结果没有达成协议。
赫鲁晓夫极为不满,后来在1960年6月布加勒斯特各国共产党会议上,竟然指责中国共产党说:连一个电台都达不成协议,还算是共产党啊!在他心目中,只要是共产党,就应该牺牲民族国家利益,服从于苏联需要。
第二,1958年7月,在我方提出希望在原子潜艇建设方面取得苏方援助之后,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受苏共中央委托,向毛主席提出,要建立一个共同舰队。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一、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
1950年,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同时,这也为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之后,两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相互支持,共同应对来自国际敌对势力的挑战。
二、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两国领导人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上的分歧,中苏关系逐渐恶化。
双方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互相批评,甚至在某些时候出现了紧张的局势。
这一时期,两国之间的合作逐渐减少,甚至一度出现了“冷战”。
三、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1989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两国领导人的努力,中苏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两国政府开始重新建立联系,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虽然两国在某些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但双方开始尝试建立更加稳定和友好的关系。
四、2019年: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19年6月5日,中俄元首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这一决定标志着两国关系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
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并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同时,两国之间也加强了
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促进了民间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总之,中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历史变迁,但如今已经建立了稳定和友好的合作关系。
双方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并共同应对来自国际敌对势力的挑战。
未来,中俄将继续加强合作,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中苏论战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研究综述李明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际政治中的重大事件,它导致了中苏关系走向对抗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分裂。
中苏大论战中,双方论战的文字汗牛弃栋,而由于种种原因,对这场大论战的研究却近乎空白。
20世纪80年代之后,特别是苏联解体以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破裂的原因进行过一些研究,并提出过不少有益的见解。
不过,由于这一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情况十分复杂,加之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不仅学者们众说纷纭,而且很多研究并不十分客观。
如有些国内外论著把中苏论战的原因单纯归结为文化差异、国际共运中的权利之争、地缘政治冲突、种族不和、体制缺陷及双方领导人个人性格与行为因素,等等,这些都是不准确、不全面的。
现对上述研究进行综述,以促进对中苏论战问题研究的深化和扩展。
一、有多少因素引起中苏论战从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看,对中苏论战的研究大多是对历史过程的叙述或对论战原因的分析。
关于中苏论战的原因,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其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主要的原因有国家利益的矛盾和意识形态分歧。
意识形态分歧始于苏共二十大,主要是对斯大林的评价和“三和”路线问题上的分歧。
中苏关系的恶化是1958年苏共提出建立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开始的,中共认为苏联想控制中国,伤害了中国的民族感情。
在之后的一系列事件中,如台湾海峡危机,苏联撕毁《国防新技术协定》,中印冲突,苏美缓和战略等,双方发生了争论和争吵,增加了不信任,矛盾逐步加深。
关于到底有哪些原因引起中苏论战并使论战逐步升级,学者们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叶书宗认为,赫鲁晓夫的“改革”引爆中苏大论战。
斯大林确立的斯大林模式,到50年代其狭窄的框架就已经容纳不下发展着的、多种多样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容。
时代在呼唤改革,理论需要发展。
斯大林逝世后,客观上对社会主义各国特别是苏联的体制改革变得非常有利。
1953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立即在中央全会上提出忧患意识,着手改革斯大林模式。
第一阶段: 50 年代中期 -60 年代初基本特征:美苏之间既紧张又缓和,战略优势在美方中美关系:美敌视中国美对外政策:和平政策美苏争霸第二阶段: 60 年代后期 -70 年代末基本特征:苏攻美守中美关系:美主动改善与中国关系美对外政策:尼克松主义第三阶段: 80 年代基本特征:美攻苏守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时好时坏美对外政策:里根主义、星球大战计划第四阶段: 90 年代以后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结束,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苏关系 40 年变迁 1、 20 世纪 50 年代,中苏友好结盟 1949 年 10 月2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就正式宣布予以外交承认。
中国实行向社会主义“一边倒”政策。
1949 年 12 月至 1950 年2月,毛主席应邀访问苏联。
除了为斯大林祝寿外,双方签署了为期 30 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 20 世纪 60 年代,两国关系恶化双方的矛盾开始于 1950 年代,在 1969 年达到顶峰,其后续一直持续到 1980 年代 1960 年苏联撤走专家。
随着两国关系恶化,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苏联在边境地区大量增兵,并派军队进驻蒙古,直接威胁我国安全。
1969 年,先后发生了中苏边境黑龙江珍宝岛和新疆铁列克提事件。
3、 20 世纪 70 年代,这是一个转折时期,形势变化十分微妙 1973 年,毛主席提出“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横线,联合起来对付“北极熊”。
4、 20 世纪 80 年代,双方都调整政策,两国关系逐渐缓和改善 1982 年 10 月,中苏双方在北京开始进行两国政府特使的政治磋商,一谈就是6年。
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 1986 年7月 28 日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海参崴讲话。
1989 年戈尔巴乔夫访华。
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苏将分阶段从阿富汗撤军;正同蒙古讨论撤出大部分苏军问题;愿同中国讨论削减中苏边境地区的陆军;同意按主航道划分阿穆尔河(黑龙江)边界线走向;尊重和理解中国的国内政策。
这是苏方第一次在消除“三大障碍”(苏联在蒙古和中苏边境驻扎重兵;②、苏联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③、苏联出兵侵略阿富汗。
)问题上作出实际松动,正式确认按主航道中心线划分两国界河的原则,也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苏联领导人历次讲话中调子最为和缓的一次。
中苏恶化 1958 年4月和7月,中共要求苏联提供承诺给予的核武器及核潜艇,苏联则提出要在中国领土上建设用于军事的长波电台,和在中国领海和中方组建联合舰队作为交换。
在建设长波电台问题上,毛泽东认为这牵涉主权问题,提出中方出一半资金,苏联出另一半资金和全部技术,但长波电台主权属于中国,被苏联拒绝;而组建联合舰队一事,毛泽东则认为苏联企图军事控制中国。
中国当时海军十分薄弱,即使组建联合舰队也无能力共享苏联的海岸线。
毛泽东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事实上同苏联闹翻是 1958 年,他们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
” 5、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1993 年双方基本解决边境问题。
1996 年中国、俄国、以及几个其他的前苏联共和国组成上海合作组织 2005 年中俄举行第一次合作军事演习。
2008 年 10 月 14 日,俄罗斯将半个黑瞎子岛归还中国,官方宣布两国边境问题“彻底解决”。
新航路开辟后 15 、 16 世纪——17 世纪——18 世纪中叶拿破仑战争后——维也纳体系 1814 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一战后凡尔赛 1919——华盛顿体系 1921 欧洲——美洲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美苏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美苏冷战——两极格局 70 年代以来两极格局削弱、多极化趋势加强——欧共体 1967 、日本、美国、中国、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苏联 90 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美、日、欧盟、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认识:和平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 * 美国的外交政策 19 世纪初 1823 年门罗主义、泛美主义美洲是美国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门户开放、大棒政策、金元外交武力经济控制?门罗主义——1823 年,美国为称霸拉美而推行的外交政策,宣称“美洲事务是美洲的人的事务”。
泛美主义——拉丁美洲各国团结争取民族独立、抵抗欧洲殖民国家侵略的政治主张和运动。
美国出于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需要,就把泛美团结的口号和门罗主义结合起来,建立起美国领导下的泛美组织。
→一战前、后中立、金元外交→二战前中立法→二战中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二战后全球霸权政策→50—90 年代美苏争霸→90 年代后单边主义倾向大棒政策——美西战争后,美国为称霸西半球而提出的以武力作为外交后盾的外交政策。
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利益均沾”金元外交——以资本输出作为对外侵略、扩张的重要手段,与“大棒政策”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