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238.50 KB
- 文档页数:23
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1.选择合适的穴位:首先需要根据病症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穴位。
可以参考中医经络学的理论知识,挑选与疾病相关的穴位。
常用的一些通用穴位有合谷、太冲、足三里等。
2.准备贴敷药物或热贴: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贴敷药物或热敷物。
贴敷药物可以是中药贴膏剂、敷料或者胶布等,热敷物可以是热贴、热敷袋等。
根据病情及个体差异,选择适合的药物或热贴。
3.清洁穴位区域:使用温水和肥皂清洁要贴敷的穴位周围的皮肤,将污垢清洗掉,同时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贴敷效果。
4.激活穴位:在选定的穴位上,用手指按压或回旋按摩,以激活穴位。
按摩时可选择适当的手法,如揉、捏、推等,每个穴位按摩约1-3分钟,以产生温热感。
5.将药物或热贴贴敷在穴位上:在穴位处涂抹适量的药物,然后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片固定在穴位上。
注意贴敷时的力度,要均匀贴紧,避免憋血和压迫过紧。
6.固定贴敷物:将贴敷物固定在穴位上,可以用透明胶布、束带或绷带轻轻固定。
要确保固定牢靠,避免贴敷物脱落。
7.观察反应:在贴敷时,要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
如出现疼痛、发红、瘙痒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处理或拆除贴敷物。
8.拆除贴敷物:根据医生要求或治疗时间,确定贴敷的时间,一般在20分钟到2小时之间。
若有不适症状或时间到达,可以拆除贴敷物。
拆除时要轻柔,避免刺激到穴位。
9.整理穴位区域:拆除贴敷物后,用温水清洁穴位周围的皮肤,以去除残留的药物或粘胶。
10.观察效果:在贴敷后,观察患者的效果,如症状缓解、疼痛减轻等。
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下一次贴敷的时间和药物。
总结而言,穴位贴敷技术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和贴敷物,注意卫生和正确的操作方法。
在治疗反应和效果方面,需要持续观察和调整,配合中医师的指导,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穴位贴敷技术穴位贴敷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贴敷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恶性肿瘤、各种疮疡及跌打损伤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腹胀腹泻、便秘;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咳喘等症状;妇科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乳痈;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自汗、盗汗、头痛、眩晕、高血压、不寐、过敏性鼻炎等多种临床急慢性疾病,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二、评估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及下敷料过敏史,是否妊娠及对该项操作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3.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三、告知1.出现皮肤微红为正常现象,若出现皮肤瘙痒、丘疹、水泡等,应立即告知护士。
2.穴位贴敷时间一般为4-6小时。
可根据病情、年龄、药物、季节调整时间,小儿酌减。
3.若出现敷料松动或脱落及时告知护士。
4.局部贴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敷贴胶布、遵医嘱配制的药粉、治疗碗、赋型形剂、压舌板或小勺、0.9%生理盐水棉球;必要时备剪刀、屏风、毛毯。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注意保暖。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根据敷药部位,协助患者取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患处,必要时屏风遮挡患者。
3.更换敷料,以0.9%生理盐水或温水擦洗皮肤上的药渍,观察皮肤情况及敷药效果。
4.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贴敷胶布,用压板或小勺将所需药物置于贴敷润色布中心,大小厚薄适中。
5.将药物贴敷于穴位上,做好固定。
为避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物,可加敷料或棉垫覆盖。
6.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有无不适感。
7.操作完毕后擦净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
8.穴位贴敷使用的胶布、纱布等物品应一人一用一丢弃,一次性使用;按照手卫生相关要求做好手卫生消毒。
六、注意事项1.贴敷的禁忌症:①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②颜面五官部位、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慎用,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发泡,避免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③孕妇腹部、腰骶部及某些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处都不宜贴敷,以免局部刺激引起流产。
穴位贴敷治疗总结引言穴位贴敷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式,通过在特定的穴位贴上药物或使用特定的贴敷方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穴位贴敷治疗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包括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本文将对穴位贴敷治疗进行总结和探讨,包括其原理、适应症、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穴位贴敷原理穴位贴敷治疗是基于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和穴位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系统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生理功能。
在经络系统中,存在着一些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与具体的脏腑器官相连。
通过在这些穴位上贴上药物或使用特定的贴敷方法,可以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穴位贴敷的适应症穴位贴敷治疗适用于多种疾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适应症:1.疼痛病:对于头痛、肩颈痛、腰腿痛等疼痛病,可以选择贴敷适当的穴位进行治疗,如合谷穴、太冲穴等。
2.消化系统疾病:对于胃病、肠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可以选择贴敷梁门穴、中脘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3.呼吸系统疾病:对于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可以选择贴敷太渊穴、风府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4.睡眠障碍:对于失眠、多梦等睡眠障碍,可以选择贴敷神门穴、心脾两俞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穴位贴敷的操作步骤穴位贴敷治疗需要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进行,以下是一般的操作步骤:1.确定治疗穴位: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常见的穴位可以参考中医书籍或请教专业医师。
2.准备贴敷材料:选择合适的贴敷材料,一般可使用透气性好的胶布,也可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
3.清洁穴位: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球蘸取适量的酒精擦拭穴位周围的皮肤,保持清洁。
4.贴敷药物或贴敷方式:根据疾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或贴敷方式进行贴敷。
可以将药物直接敷于穴位上,也可以将药物涂抹于贴敷材料上,然后将贴敷材料贴于穴位上。
5.固定贴敷材料:使用胶布或其他固定材料将贴敷材料固定在穴位上,以确保贴敷效果。
6.定期更换:根据需要,定期更换贴敷材料,一般每天更换一次。
穴位敷贴技术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咳喘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及敷料过敏史,是否妊娠。
3.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三、告知1.出现皮肤微红为正常现象,若出现皮肤瘙痒、丘疹、水泡等,应立即告知护士。
2.穴位敷贴时间一般为6~8小时。
可根据病情、年龄、药物、季节调整时间,小儿酌减。
3.若出现敷料松动或脱落及时告知护士。
4.局部贴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棉纸或薄胶纸,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压舌板,无菌棉垫或纱布,胶布或绷带,0.9%生理盐水棉球;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注意保暖。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根据敷药部位,协助患者取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患处,必要时屏风遮挡患者。
3.更换敷料,以0.9%生理盐水或温水擦洗皮肤上的药渍,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4.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压舌板将所需药物均匀地涂抹于棉纸上或薄胶纸上,厚薄适中。
5.将药物敷贴于穴位上,做好固定。
为避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物,可加敷料或棉垫覆盖。
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松紧适宜。
6.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
7.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有无不适感。
8.操作完毕后擦净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
六、注意事项1.孕妇的脐部、腹部、腰骶部及某些敏感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处都不宜敷贴,以免局部刺激引起流产。
2.药物应均匀涂抹于绵纸中央,厚薄一般以0.2~0.5cm为宜,覆盖敷料大小适宜。
3.敷贴部位应交替使用,不宜单个部位连续敷贴。
4.除拔毒膏外,患处有红肿及溃烂时不宜敷贴药物,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
5.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物不宜采用肥皂或刺激性物品擦洗。
穴位敷贴技术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治疗作用。
常用于软组织损伤等疼痛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药物选择临床有效的方剂,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用药还有以下特点:1.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细辛、白芷等。
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
但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2.刺激发泡类药物: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甘遂等。
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3.气味俱厚类:如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生南星等。
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二)赋型剂的选择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因此,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
现代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赋型剂为:水、盐水、白酒或黄酒、醋、生姜汁、蒜泥、蜂蜜、鸡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赋形剂。
1.水: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透。
2.盐水: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
3.酒:性大热、味甘、辛。
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用酒调和贴敷药,则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
4.醋:性味酸苦、温。
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淤止痛、矫味矫臭作用。
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流程图及评分标准穴位贴敷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用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贴上药物或其他疗法材料,以达到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健康的目的。
穴位贴敷技术的操作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准备工作、穴位定位、穴位清洁、穴位刺激、固定贴敷、检查评估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并附带流程图和评分标准。
一、准备工作1.确定贴敷目的:明确要进行穴位贴敷的目的,是疾病治疗还是保健调理。
2.准备工具和材料:准备好所需的贴敷工具和材料,如穴位图、消毒棉球、贴敷药物、贴敷粘贴布等。
二、穴位定位1.辨明穴位位置:根据具体的贴敷目的,找出要贴敷的穴位。
可以参考穴位图或请专业人士指导。
三、穴位清洁1.清洁工具准备:准备消毒棉球、清洁液等。
2.清洁穴位:使用消毒棉球蘸取清洁液,对贴敷穴位进行清洁,注意力度和角度要适宜。
3.清洁卫生评分:根据清洁的彻底程度、步骤的正确性等,评分标准为:彻底清洗(10分)、基本清洗(5分)、未清洗(0分)。
四、穴位刺激1.刺激方法选择:根据贴敷目的和患者状况选择合适的刺激方法,如贴敷药物、按摩、灸疗等。
2.刺激力度和时间: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和所需刺激力度,选择合适的刺激力度和刺激时间。
3.刺激效果评估:根据患者的反应和治疗效果,评估刺激效果的好坏。
4.刺激技术评分:根据刺激方法选择的合理性、刺激力度和时间的掌握程度、刺激效果的好坏等,评分标准为:技术熟练(10分)、基本熟练(5分)、技术不熟练(0分)。
五、固定贴敷1.选择固定材料:根据穴位的位置和大小,选择合适的固定材料,如贴敷布、胶带等。
2.固定效果:固定布料是否紧贴皮肤、是否做到固定贴敷不易松动等。
3.固定贴敷评分:根据固定材料的选择合理性、固定效果的好坏等,评分标准为:固定牢固(10分)、基本牢固(5分)、未牢固(0分)。
六、检查评估1.贴敷效果检查:观察贴敷部位是否出现红肿、疼痛、瘙痒等不适情况,评估贴敷效果。
2.评估疗效:根据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体验感受,评估疗效的好坏。
穴位贴敷技术临床应用指南1. 简介穴位贴敷技术是中医学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或贴敷按摩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本指南旨在介绍穴位贴敷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穴位贴敷的常用方法2.1 点穴贴敷法:在患者身上确定需要贴敷的穴位后,将药物敷贴于穴位处,并轻轻按压,使药物被皮肤吸收。
此方法适用于药物治疗和调理作用。
2.2 线穴贴敷法:将药物敷贴于经络线上的穴位处,利用经络传导原理,使药物通过经络作用于相应的器官或部位。
此方法适用于调整气血循环、活血化瘀等治疗目的。
2.3 组穴贴敷法:根据具体病情,在多个相关穴位上同时贴敷药物,以增强疗效。
此方法适用于面部美容和祛斑等治疗。
3. 穴位贴敷的注意事项3.1 清洁皮肤:贴敷前应将皮肤清洁干净,以保证药物能够充分吸收。
使用无刺激性的清洁产品进行洗净,不要用力搓揉皮肤。
3.2 贴敷时间和服从医嘱:根据医生指导,确定贴敷的时间和频率。
不可随意更改或停止贴敷,以免影响疗效。
3.3 注意过敏反应:对于容易过敏的患者,在贴敷前应先进行过敏测试。
如果出现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贴敷并就医。
3.4 避免贴敷在伤口和破损皮肤上:伤口和破损皮肤容易感染,不宜进行贴敷。
如果在贴敷过程中发现伤口或破损皮肤,应暂停贴敷并进行处理。
4. 结束语穴位贴敷技术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本指南通过介绍穴位贴敷的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旨在帮助医务人员正确使用该技术,提高治疗效果。
在应用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操作,并重视患者的反馈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