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技术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穴位贴敷诊疗技术规范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通过各种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穴位,多穴位形成一种良性刺激,起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
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则此时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泡疗法。
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适应证】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
治疗病症主要有: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胸痹、不寐、胃脘痛、泄泻、呕吐、便秘、食积、黄疸、胁痛、头痛、眩晕、口眼斜、消渴、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乳痈、乳核、疮疡肿毒、喉痹、牙痛、口疮、疟疾、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注意事项(1)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
(2)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3)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肤疾宁膏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4)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6)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
(7)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1.选取药贴:根据需要选择相关符合规范的药贴,优先使用可促进药物透皮的药贴和溶媒,如透气胶贴和透皮剂等;透气胶贴现用现拆,溶媒现用现抽。
2.制备药粉:选择正规厂家的优质中药材,经粉碎处理制成药粉。
药材要地道,药粉要够细,从而确保疗效。
3.制作溶媒:溶媒用于调和药粉、促进透皮。
多用生姜汁或醋作为溶媒,一般认为寒证使用姜汁,热证使用醋。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药贴都自带薄荷之类的溶媒,可按照说明书规范使用。
4.调和药剂:将贴敷药物按照剂量配好放入药碗,加入适量溶媒调和粘稠,注意不要太稀,亦不可太干,以利于湿润皮肤和药物有效成分析出为度。
调完一穴药物后将药碗清洁干净再调其他药物,以免造成不同穴位用药的相互掺杂。
5.清洁皮肤:贴敷前对局部皮肤进行清洁和消毒,晾干后再行贴敷。
一则清除油渍污垢利于药物成分透皮吸收,二则防止皮肤起泡溃破后感染。
6.固定药贴:将调好的药剂放于药贴中央,先固定一端,再适当拉紧另一端,慢慢排净贴下空气,贴敷紧密平整。
天突穴、下颌下等个别不宜固定的位置可以适当剪制药贴以利于固定,皮肤汗多或多动易掉者可加胶布固定。
7.贴敷时间:贴敷时间一般为4-8小时,不易吸收或刺激性较小的药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药剂中含冰片、细辛、白芥子、木香、元胡、芒硝等对皮肤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时,贴敷期间应密切观察皮肤反应或适当缩短贴敷时间。
槐荫时中堂中医诊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穴位贴敷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穴位贴敷(2011-03-1123:57:44)转载标签:养生保健技术养生规范标准养生国家标准养生技术规范中医中医养生分类:中医养生规范国家标准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穴位贴敷Technicalspecificationofhealthpreservationandpreventionof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cupuncturepointapplication目次前言 (I)引言 (II)1范围 (1)2术语与定义 (1)3指导原则 (1)4准备工作 (2)4.1药物选择 (2)4.2赋型剂的选择 (2)4.3剂型的选择 (3)5操作方法 (4)5.1穴位选择 (4)5.2贴敷方法 (4)5.3贴敷时间 (5)6注意事项 (5)7禁忌症 (6)8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6)前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穴位贴敷》8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刘保延,彭锦,訾明杰,房繄恭,吴夏秋,黄丹卉,杨丽华。
引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穴位贴敷》(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中医穴位贴敷在养生保健中应用操作的规范性文件。
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程,使日趋盛行的中医穴位贴敷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穴位贴敷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1、选择穴位,使用碘伏从中心向外周消毒。
2、成人使用消毒的一次性采血针在穴位上轻刺,以皮下微微出血为度,10岁以下儿童使用生姜在穴位上擦拭,穴位皮肤发红为度,以促进药物吸收。
3、揭掉治疗贴保护膜,将功效面外敷于穴位。
4、每贴贴敷时间以12~24小时为宜。
5、如果在胶布处出现发痒、发热、微痛,应立即取下药膏。
如果上述症状不严重也要减少贴敷时间,最多贴上2到4个小时左右。
6.在贴敷期间,不能吃海鲜及辛辣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第 1 页共1 页。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一、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操作规范1施术前准备1)药物:药物组成①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中医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1范围本规范的内容包含中医穴位贴敷的术语与定义、贴敷前的准备、操作方法、禁忌症、注意事项、儿童贴敷特殊注意事项、贴敷期间的异常反应及处理措施。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GB/T21709.9-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9部分:穴位贴敷GB/T33414-2016 穴位贴敷用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穴位贴敷:在穴位上贴敷某种药物的治疗方法。
3.2助透剂:能够增加药物透皮速度或增加药物透皮量的物质。
3.3赋形剂:赋予药物适当形态和体积的物质。
4贴敷前准备4.1贴敷药物的选择贴敷药物的选择应根据中医辨病、辨证的原则,按照GB/T33414-2016 《穴位贴敷用药规范》之规定,药物的剂量应按照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物的外用剂量之规定,每个穴位贴敷的药物一般为1-3种。
由于儿童皮肤娇嫩,应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对于孕妇,禁用影响胚胎发育及容易导致流产的药物;对于哺乳期的妇女,禁用影响哺乳的药物。
基层常见病症贴敷药物推荐,见资料性附录A。
4.2贴敷药剂的制备4.2.1制备过程应在清洁、常温的环境中进行,或在专用制剂室完成;制备药剂的中药材应注重质量。
4.2.2将药物研末成细粉(建议80目以上),密封储存备用。
4.2.3将药粉与助透剂或赋形剂(水、姜汁、醋、黄酒、药液等)充分混合。
当使用姜汁作为助透剂时,姜汁与水的调配比例:成人为1:1,儿童为1:2。
4.2.4将混合好的药剂放在纱布上或胶贴上备用。
4.2.5贴敷药剂宜在药物使用的当日制备,如需要提前制备,制备好的药剂需密封放冰箱冷藏储存,储存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使用时应提前取出并放置常温备用。
药剂宜尽快使用,若其外观或气味发生改变应弃用。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目录1 范围 (2)2 术语和定义 (2)3 指导原则 (3)4 准备工作 (4)4.1药物选择 (4)4.2赋型剂的选择 (5)4.3剂型的选择 (7)5 操作方法 (9)5.1穴位选择 (9)5.2贴敷方法 (10)5.3贴敷时间 (12)6 注意事项 (12)7 禁忌症 (12)8 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13)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穴位贴敷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指导原则、准备工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禁忌症、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医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于穴位贴敷养生服务行业的管理,指导社区保健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他保健机构的保健技师、保健从业人员或个人在养生保健中规范操作,合理配药和选穴应用。
不适用于非临床医生或个人应用于疾病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穴位贴敷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穴位贴敷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其中采用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引起局部发泡、甚至化脓,中医称之为“灸疮”,这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方法称为“天灸”、“自灸”或“发泡疗法”。
如果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防治疾病时,又称“敷脐法”或“脐疗”。
2.2赋形剂Excipient赋形剂即基质,是用来将研成粉状的药末经液状或膏状物质混合,制成药饼,药糊或膏剂进行穴位贴敷。
在穴位贴敷时,一般均需要使用赋形剂对所用药物进行调和。
3 指导原则3.1穴位贴敷主要适用于养生保健和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在应用时常选用补阴壮阳、益气活血、温经通络的药物,穴位多选用关元、膏肓、气海、足三里、五脏的背俞等具有强壮作用的穴位,起到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作用。
3.2穴位贴敷也可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临床疾病的保健和辅助调理,但使用过程中,可通过药物和穴位的选择,进行辨证论治,施体施养。
穴位敷贴技术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咳喘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及敷料过敏史,是否妊娠。
3.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三、告知1.出现皮肤微红为正常现象,若出现皮肤瘙痒、丘疹、水泡等,应立即告知护士。
2.穴位敷贴时间一般为6~8小时。
可根据病情、年龄、药物、季节调整时间,小儿酌减。
3.若出现敷料松动或脱落及时告知护士。
4.局部贴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棉纸或薄胶纸,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压舌板,无菌棉垫或纱布,胶布或绷带,0.9%生理盐水棉球;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注意保暖。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根据敷药部位,协助患者取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患处,必要时屏风遮挡患者。
3.更换敷料,以0.9%生理盐水或温水擦洗皮肤上的药渍,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4.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压舌板将所需药物均匀地涂抹于棉纸上或薄胶纸上,厚薄适中。
5.将药物敷贴于穴位上,做好固定。
为避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物,可加敷料或棉垫覆盖。
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松紧适宜。
6.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
7.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有无不适感。
8.操作完毕后擦净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
六、注意事项1.孕妇的脐部、腹部、腰骶部及某些敏感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处都不宜敷贴,以免局部刺激引起流产。
2.药物应均匀涂抹于绵纸中央,厚薄一般以0.2~0.5cm为宜,覆盖敷料大小适宜。
3.敷贴部位应交替使用,不宜单个部位连续敷贴。
4.除拔毒膏外,患处有红肿及溃烂时不宜敷贴药物,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
5.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物不宜采用肥皂或刺激性物品擦洗。
穴位贴敷技术穴位贴敷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的一种操作方法。
【适应证】适用于恶性肿瘤、各种疮疡及跌打损伤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腹胀、腹泻、便秘;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咳喘等症状。
【禁忌症】各种出血性疾病,皮肤破损处,年老体衰者,过饥过饱,女性经期、孕妇的腹部和腰舐部。
【注意事项】1 .支气管扩张者、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糖尿病患者、血液病患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瘢痕体质者、皮肤过敏者不宜进行穴位贴敷。
2 .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禁止穴位贴敷。
颜面五官部位、慎用穴位贴敷。
3 .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穴位贴敷。
4 .药物应均匀涂抹于绵纸中央,厚薄一般以0.5cm为宜,覆盖敷料大小适宜。
5,敷贴部位应交替使用,不宜单个部位连续敷贴。
穴位贴敷时间一般为6-8个小时。
可根据病情、年龄、药物、季节调整时间,小儿酌减。
6 .出现皮肤微红为正常现象,使用敷药后。
如出现红疹、瘙痒、水疱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7 .除拔毒膏外,患处有红肿及溃烂是应停止用药,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8 .若出现敷料松动或脱落及时告知护士。
9 .贴敷期间,应忌烟、酒,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
10 .局部敷贴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附表L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图附表2: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