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鼓子秧歌表演形式之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山东三大秧歌的风格特点与内在联系作者:张建伟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9期【摘要】山东秧歌是汉族民间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齐鲁文明与儒家文化深厚底蕴的具体表征,也是精神文化层次在人类生活中的形象延伸,所以在汉族民间舞蹈文化系统中占有着举足轻重、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具体的从山东三大秧歌的分布地区、表演形式、表演内容、基本动律等方面,来分析山东三大秧歌的风格特点与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认识了解山东三大秧歌(鼓子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
【关键词】鼓子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风格特点;内在联系一、山东秧歌概述(一)山东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山东半岛地势平坦,居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
是东濒黄海,北抱渤海的沿海聚居地。
有着诸多民间故事与传说,与泰山相关的神话传说就数不胜数,这就使山东半岛这片以农耕、渔业为主要经济生产的土地具有了广大汉民族人民共有的文化情怀和艺术特征。
(二)历史文化特征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的鲁国,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处于现今山东省境内。
作为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国富民强,文化鼎盛,曾一度在中国历史中绽放出夺目光彩。
山东地区即古代齐鲁之地,其文化中蕴含了浓重的齐鲁古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一直在中国文化历史中备受尊崇,山东恰恰也是孔孟儒学之乡。
故此山东地区历史文化悠远浓郁,受各种文化因素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了重礼、纯朴、粗犷、豪迈的文化特征,并进一步影响着各种民间文化艺术组织活动及表演形式。
(三)秧歌的起源与传承因素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等实际农耕劳作中,又与祈求丰收、歌颂功德,抒发情绪等有关。
它最早是人们在插秧种田时自发咏唱的歌曲小调,并在此基础上吸收戏曲人物以及其它民间艺术形式,逐渐发展成为现今汉民族最普遍的民间舞蹈艺术。
山东秧歌在汉民族的秧歌舞中最为著名,对民间艺术的贡献最为突出。
由鼓子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为代表组成的山东三大秧歌,是齐鲁大地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
论济阳鼓子秧歌的艺术特征摘要:济阳鼓子秧歌,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
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齐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拥有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是一种群众自编自创,自导自演,自娱自乐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不仅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民族风格,也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济阳鼓子秧歌是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结晶,同时有着独特的文化艺术底蕴,是群众们外在舞蹈表演形式的艺术,济阳鼓子秧歌已被誉为黄河文化的优秀遗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鼓子秧歌;表演形式;音乐特点;传承创新一、济阳鼓子秧歌的主要角色济阳鼓子秧歌演出时所运用的道具有歌伞、鼓、棒、花齐全,节奏以鼓点伴奏为主,套路变化繁多,舞蹈动作豪放,气势磅礴,军事化的组织形式,流动变化的舞蹈阵势,粗狂豪放的壮士风格,无往不胜的英雄气势,彰显鼓子秧歌的气魄之大、威力之严,在我国优秀民间艺术遗传中是独具一格的。
济阳鼓子秧歌的主要角色为“伞”、“鼓”、“棒花”,这种命名方式是根据舞者所持用的伞、鼓、棒等道具命名的。
伞由丑伞和花伞组成。
丑伞的扮相是老汉,花伞由青年来扮。
丑伞的第一把伞为指挥者,第二把伞为领导者。
扮相的头上从额前到脑后留有一条黄色的发带,径直垂到身后,留有穗头,上身穿黄色长袍,腰中系着黄色的腰带,下身穿着黄色灯笼裤,脚蹬黑筒鞋。
手拿着道具伞,伞约直径长80厘米,伞把长约120厘米,手握伞柄中部,舞动时边走边有节奏的上下摇晃。
花伞的形状与丑伞的形状相似,但比丑伞要略小一些。
花伞直径长40厘米,伞把长80厘米。
鼓,亦称鼓子。
有大鼓和小鼓之分。
主旋律由大鼓来控制,小鼓用于和音。
“鼓子”的角色表现的是强健威武的中年男性形象,扎英雄巾,英俊、潇洒。
右手握着系有红绸条的鼓锤,舞动起来强劲有力,充分利用臂力把鼓抡起来,无论做跳、转、劈、蹲动作,都要抡起来保持住,“鼓”跑步要大,稳。
架子幅度要低,跳时直起直落,蹲要沉稳。
棒,用来表现的是青少年的形象。
文艺理论探索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5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大秧歌特点研究文/徐泓哲摘要:胶州大秧歌称为山东省最出名的三大秧歌之一,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有着秧歌里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舞蹈神韵、音律特征等。
使人在欣赏舞蹈上能感受到当地的乡土气息和山东人民的朴素之处,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它,让它能完整的传承下来与更好的传播下去。
关键词:胶州大秧歌;舞蹈动作;特点1 胶州大秧歌胶州大秧歌在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又被称为“地秧歌”、“跑秧歌”。
在民间被称为“弯下腰”、“三个弯”。
胶州大秧歌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清代时候胶州郊区的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在1764年逃避灾难选择闯关东,一路上边歌唱边沿行乞讨。
回到家乡后,经过多年的传承,才有了现在胶州大秧歌。
2 舞蹈动作特点胶州大秧歌有它特殊的律、形态和神韵。
我们可以高度评价它的运动特征。
动作的主要特点是“韧、扭、拧、抻、碾”这五种。
这五种动阀是所有的动作特点的集中统一。
他们周而复始,源源不断,充满活力。
动作幅度大和表情夸张多变化,是胶州秧歌的独特所在。
“韧”,是胶州大秧歌脚步动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力量的延伸美感。
在到达起始或极空间时,动作形态的瞬间持续,相互表现一种延长感,在流水动作的变形中,呈现出一种力量的性格,是不间断力量的延伸美胶州秧歌具有“快发力和慢延伸”舞蹈节奏的特点。
“扭”是以腰为轴向外旋转的“三折”姿势。
碾在形成和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盖的推力会反射到脚的旋力。
“捻”、“拉”在胶州大秧歌舞蹈里密不可分的。
碾主要出现在脚的部分。
例如,在像丁字碾步这样的步进动作时,先内后外的碾转,同时膝盖是先开后关或先合后开的旋转和脚一关一开的快速变化,并且由于舞女的大腿和膝盖向内拧,举起脚的支撑轴脚的根儿,动力的脚踩下时,轴的脚外侧还制瓶盖扭掉转身,脚掌,继水稻的歌,胶质州形成了线柔和,舞蹈的动作是很软,但是力量强烈笔直,奔放。
浅谈“稳沉抻韧”在山东鼓子秧歌中的作用作者:张续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48期摘要:鼓子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最初也叫“打鼓子”,也叫“大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风格特点的形成与齐鲁文化息息相关,山东大汉的形象也被鼓子秧歌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种风格特点的形成与当地人民强壮的身体,刚毅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舞姿动作中运用鼓子秧歌“稳、沉、抻、韧”的基本动律。
关键词:鼓子秧歌;沉稳;转化;传承山东鼓子秧歌作为地域性舞蹈代表着山东劳动人民名的智慧与结晶。
跟其众多民间舞一样,载歌载舞的艺术表现形式。
鼓子秧歌不仅代表了山东鲁文化的特点,也是山东大汉性格特征的典范和显现,更被认为是代表中华民族龙之传人形象的最好代表。
一、鼓子秧歌的风格特点与基本动律(一)粗狂豪放与沉稳缓慢的风格特点鼓子秧歌风格特点的形成与齐鲁文化息息相关,山东大汉的形象也被鼓子秧歌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种风格特点的形成与当地人民强壮的身体,刚毅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代表当地劳动人民的舞蹈自然不能以阴柔为主,要用强有力的动作来展现山东好汉的英雄气概。
齐鲁大地自古以来还是战火不断,兵家必争之地,这对当地的人民有着极大的考验。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仅与天斗,与地斗,更要与人斗,与战火斗,是一群在夹缝中生存的人们。
山东大汉们又养成吃苦耐劳,古朴沉稳,不畏艰辛,敢于斗争,不惧战争的特点。
练就了强壮的体魄与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总之鼓子秧歌的稳、沉、抻、韧贯穿整体,在鼓子秧歌的动作中相互转化,相互修饰。
这种风格特点大大体现了祖祖辈辈的劳动者们勇敢,聪慧,大无畏,敢于斗争的特征。
(二)鼓子秧歌有“形要稳,心要沉,力要抻,外加韧”的基本动律简简单单的三种状态,四字却包含着鼓子秧歌的精髓。
在这片黄土地上的鼓子秧歌动律中,民间还有一句顺口溜我觉得很有意思,也有很意义那就是“稳如泰山,沉如大海,抻如黄河”。
“形要稳”鼓子秧歌的身形一定要稳,犹如泰山一样,鼓子秧歌的所有动作都在在稳定的基础上,腿部的稳定性决定鼓子秧歌的纯粹性。
阳信鼓子秧歌发展现状之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阳信鼓子秧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山东阳信县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
鼓子秧歌是一种结合了歌唱、舞蹈和鼓乐的表演艺术,在民间广泛流传并深受欢迎。
阳信鼓子秧歌起源于明朝,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阳信鼓子秧歌的舞蹈动作多以农耕生活为主题,如播种、耕地、收割等,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朴实与勤劳。
鼓乐则是整个表演的灵魂,激昂的鼓声与舞蹈动作相互配合,节奏明快,充满了活力与激情。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阳信鼓子秧歌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本文将对阳信鼓子秧歌的发展历史、影响因素、传承方式、现状分析以及问题与挑战进行探讨,旨在为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鼓子秧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阳信鼓子秧歌作为其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民俗艺术特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
研究阳信鼓子秧歌的发展现状,对于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促进当地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阳信鼓子秧歌代表着当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延续。
通过研究其发展现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挖掘当地的文化底蕴,促进其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从艺术形式的角度看,阳信鼓子秧歌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
通过研究其发展现状,可以推动该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发展,促进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
1.3 文献回顾文献回顾是本研究的重要部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研究阳信鼓子秧歌发展现状的文献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关该传统艺术形式的研究成果。
一些学者对阳信鼓子秧歌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其起源、发展过程以及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山东秧歌是汉族舞蹈中的重要部分,全面地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和齐鲁文化。
山东秧歌包含着鼓子秧歌、胶州秧歌以及海阳秧歌三大类,这三类秧歌是具有深厚地域文化民间舞蹈形式,它们的风格特征和表演形式相互联系,却又存在着较大的不同。
文章主要对三大秧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以及三大秧歌的文化传承进行了解,对表演风格以及表演内容进行了解,比较三者风格特征的关系,更好地认识山东三大秧歌。
1鼓子秧歌的风格特征鼓子秧歌在动律上具有“沉稳神韧”的特点,鼓子秧歌的表演过程中将动作韵律有效进行表现传达,形成独具特色的动律体态特征。
鼓子秧歌中的沉主要是指鼓子秧歌的表现内涵中蕴含着对包公的歌颂,稳主要是指鼓子秧歌表现形式的沉稳和完整。
神则是鼓子秧歌在表现形式中的动作和神态的传神,是鼓子秧歌表现中较为典型的艺术特征规律。
韧则是指鼓子秧歌中具有较强的舞蹈动作韧性,这也是鼓子秧歌对舞蹈动作的一个要求,鼓子秧歌的动律特征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不断的获得延伸,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鼓子秧歌表演形式。
鼓子秧歌在表演过程中较为注重韵律和节奏,鼓子秧歌在表演形式上主要分为音乐表演和群众演员表演两个部分,在乐队表演部分主要是根据需要表演的内容进行表演,鼓子秧歌的表演乐器跟传统秧歌的乐队乐器较为相似,主要有鼓、锣、镲、饶博以及旋子等。
在表演风格上鼓子秧歌较为热闹,形式较为完整,在音乐的节奏上较为欢快和喜庆,鼓子秧歌在表演部分包括伞鼓棒花一起其他角色,在鼓子秧歌表演中领头的叫头伞,主要是对表演现场的指挥。
表演者一般左手持伞,右手拿旋子,花伞则是鼓子秧歌表演中的亮点,表演者一般左手持伞,右手拿虎撑,代表风调雨顺和保佑平安的寓意。
鼓主要是指表演者击鼓起舞,表演者表演内容一般为勇士,棒也就是戏曲中的武生,在形象上一般较为干练,花则相当于戏曲中花旦,一般主要有年轻的妇女表演,鼓子秧歌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大鼓子秧歌是鼓子秧歌的较早的叫法,鼓子秧歌主要活跃在山东鲁北地区,在表现题材上更多的以齐鲁文化中的故事题材为主,鼓子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和演变中不断的获得发展。
山东鼓子秧歌表演形式之研究
作者:张东敏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0年第08期
摘要:山东鼓子秧歌主要流传在鲁北地域的商河、惠民、临沂等一带。
鼓子秧歌源远流长,据有关山东民间舞蹈研究的资料提供,山东鼓子秧歌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它与古代傩文化的关系密切,是那时祭天的一种祭祀舞蹈。
山东,是孔孟礼仪之邦,鼓子秧歌的萌芽和传统的思想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鼓子秧歌的流传与发展变化,也是与人们的生产劳动、生活民俗习惯和地理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影响分不开的。
关键词:鼓子秧歌;形成发展;风格特点;表演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93-02
一、鼓子秧歌的起源及形成与发展
对于鼓子秧歌的起源,民间也有很多传说众说纷纭:1.抗洪斗争说。
在黄河腰穿县境的岁月里,百姓屡受黄水危害,灾后散仓抢种,辛勤劳作喜有收成,便聚在一起舞之蹈之,抒发灾后丰收的喜悦心情;2.武舞说。
鼓子秧歌很有可能起源于宫廷武舞或军队武舞,有可能是鼓舞战斗情绪,是战争的预演和再现。
如周代礼乐制度“六舞”中的《大武》,唐朝军中的〈秦王破阵乐〉,秦王李世民亲制破阵舞图的〈七德舞〉,宋朝时期的〈讶鼓舞〉等,与鼓子秧歌相比较,在阵形、舞技、功利诸方面,鼓子秧歌很有可能就是这个时期的民间武舞;3.祭祀说。
祭祀在商河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以内都是一项很重要的活动,由于“渔读耕樵诸戏”(现在称鼓子秧歌),常年参加“祭祀”、“礼俗”活动,也就给鼓子秧歌生存和流传的条件,因而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鼓子秧歌最初发源于商河县,但鼓子秧歌究竟始于何时,当地有很多说法。
有人说它“孕育于春秋,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
被列为山东三大秧歌(商河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之首和汉民族北方四大民间舞蹈(山东秧歌,东北大秧歌,陕北秧歌,河北地秧歌)之一。
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山东民间的传统舞蹈,在山东滨州市民间流传甚广,惠民县更是将其发扬光大,创造出了“大鼓子秧歌”。
舞姿粗犷豪放,节奏强劲,场面宏伟壮观。
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强健的体魄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堪称民间艺苑的奇葩。
二、鼓子秧歌的风格特点
鼓子秧歌总体风格特点,是在山东传统文化的浸润,鲁北自然环境的陶冶下形成的。
当地群众强壮的体魄、刚毅的性格,与所使用的道具融汇成磅礴的气势,形成其武、矫健的形象和特有的风格韵律,充分显示出山东好汉的英雄气概,表现出山东人民敢于造反、勇于革命的精神。
山东自古多豪杰名士,先师孔子及孟子,鲁班、管仲等先贤,唐代黄巢,宋代水泊梁山,明代唐赛儿,清代宋景诗与义和团运动,为中华民族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鼓子秧歌正体现了这种民族精神。
鲁北地区自古以来土地贫乏,战乱频繁,艰苦的生活条件使当地人民经受了考验与锤炼,养成了吃苦耐劳、耿直、不畏强暴的性格,炼就了强壮的体魄与耐力。
三四斤重的鼓子套在手腕上,托、抡、撩、劈;跑、转、跳、蹲地不停舞动,没有健壮的体魄与耐力是无法完成的。
尽现了豪情、刚劲火爆、威猛潇洒的男性阳刚之气。
三、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
(一)鼓子秧歌的道具决定角色的分工
鼓子秧歌大气、豪放、粗犷,拥有刚健的舞姿和宏大的场面。
最大特点就是道具丰富,而执道具的人分为伞、鼓、棒、花四个角色,执不同道具的人有不同的装束。
“伞奔放,鼓粗壮,棒敏捷,花流畅”。
描述的就是鼓子秧歌的表演特点。
1. 伞,伞有头伞和花伞之分,头伞是指挥变化各种场面队形的领头人,是秧歌队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一般说来,几名头伞中位于右侧的那一名为领伞,由他示意其他头伞相互配合指挥全场的变化。
左手执伞扣在左肩上,右手持扇形牛后腿骨,俗成“拨子”,拨子系铃发出响声作为场面变化前领伞与头伞的联系信号。
花伞,因伞的装饰较华丽,又是带领女角走不同队形路线的的人而得名,持花绸伞随“头伞”指挥舞蹈,使舞队五彩缤纷。
2. 鼓,亦称鼓子。
由男性青壮年扮演,表演者左手持直径约33厘米,厚约6厘米的圆鼓,右手持鼓棒,表演中可自由反转,击打左右两面。
演员的扮相如戏曲中勇士的形象,扎英雄巾,英俊、潇洒。
3. 棒,亦称棒锤。
由青少年扮演,棒长约40厘米,直径约2厘米。
演员持双棒击打、绕耍、挥舞。
其衣着打扮如戏曲中的武生,也有化装为武松形象的。
4. 花,花是秧歌队的女性角色。
两手持折扇、绸巾表演。
此角色戴妇女头饰,服饰多来自本人的女亲属,或穿戴上未婚、新婚妻子的贵重、鲜艳的衣物。
过去,有的披挂花袄多件,彩裙近十条或更多,以显示家境的富有。
现在的演员多为年轻姑娘,服饰更为讲究,常专门购置花簇新装,互相攀比,尚有显示自己美丽与富有的遗风,青春活力四溢。
鼓子秧歌演出中,按偶数搭配人员,队形排列讲究对称,以圆形为中心,千变万化。
一般是:伞8人、鼓16人、棒16人、花16人、其他8人、共64人。
倘若伞的人数改变,其他也必须按比例增减,以便于演出中的场面变化。
一般大场子,执四种道具的人物同时出场,气势浩大,情绪热烈。
也有的将“鼓”抽出来单独表演的。
因为“鼓”是本秧歌的主要道具,“鼓”的动作最多,最有特色,除去伞、棒、花的陪衬完全可以单独表演。
(二)鼓子秧歌的基本体态和动律
1.刚健有力、沉稳的鼓子秧歌体态
一个完整的的舞蹈组合不仅要做到舞蹈动作流利顺畅,而且要把开始前和结束的舞姿做到最好。
鼓子秧歌的基本体态包括挎鼓位和端鼓位。
挎鼓要求站大八字位,双手于斜下手位,其中左手执鼓状,两只手手心相对;端鼓脚位与挎鼓相同,不同的是左手体前端掌,做端鼓状,右手大提襟位。
站力时要全身有力,不能有松懈的感觉,并且脚要站住,不能前后、左右乱晃,做到稳,要体现出男性的阳刚之美。
2.发力的“抻”,用力的“韧”
抻是鼓子秧歌的一个动力特征,在动力上,鼓子秧歌的捻、拧、抻、韧,还有鼓子秧歌整个舞蹈的流动,不管是抡、撩、劈、拉、甩、掏、抖都充满着抻的一个节奏。
这个节奏基本上是发力、延伸、收势,而我们指的主要过程就是发力到收势之间的延伸。
比如我们在做抻鼓子组合时,抻鼓子“劈”的一下,也就是双手于左腹前击鼓时,注意节奏的力点,重拍要击在节奏点上,这也就是内聚力瞬间的释放点,它中间有一个发力,形成一个内聚力在瞬间的爆发。
韧是鼓子秧歌总体的一个动势的要求,就是说鼓子秧歌在运作中要体现出它整个的韧性的一种品格。
比如我们在做大起步平拧组合时,大起步要有气势,注意发力的瞬间,力的横向释放以及前行的咄咄逼人的架势。
夹肘平拧动作时,要强调肘关节内侧主动的“劲儿”。
快板时要注意,尤其是狗熊哆嗦毛,也就是十字颤步的时候,应该是由膝盖发力,波及上身的一个引动,一个颤动,不能做成上身主动带动,下身一轻一飘,特别是膝盖一直,它的狗熊哆嗦毛的颤的劲头就没有了。
3.鼓子秧歌的常用动作及把握
鼓子秧歌的舞蹈动作全部是以抽象性动作构成,可以说它是一个由人体动作艺术组成的抽象世界。
动作形态圆满丰富,既有高挺低踏的敦厚之力,又有横圆动律之东方圆美之韵;动作的幅度极大,最大限度地占领人体四面八方的各个空间,充分发挥出大的可塑性动作,具有很高的技艺性和人体表现力。
鼓子秧歌动作之间的结构技巧十分成熟,静动分明,连接顺畅而严谨,所以整个舞蹈动作连接在一起后不断运动,产生出一种协调美妙的律动,使舞蹈总处于一种不得停歇、流动不止的激流中。
四、鼓子秧歌的伴奏乐器
有人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里强调了音乐对舞蹈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鼓子秧歌常用的伴奏音乐是由打击乐器演奏的鼓点,鼓子秧歌的伴奏乐器包括:大鼓、大锣、大镲、小镲,解放后由于民族音乐的发展,鼓子秧歌也常用一些民歌小调,但其中必须要有鼓点的配合,所以说最重要的还是鼓点,那么常用的有:鼓点一:(慢速);鼓点二:(中速或快速);鼓点三:(快速);鼓点四:(结束点),其中鼓点一是最常用的,差不多每个组合中都有它的存在,如抻鼓子、飞鼓子组合,下晃拧,上晃拧等。
鼓点二、三只有在少数快板动作中使用,如跺颤步中,狗熊哆嗦毛中。
鼓子秧歌的主要伴奏
乐器是大鼓和大锣。
主要以大鼓的节奏划分为“三点子”、“五点子”、“七点子”秧歌。
主要以大鼓的节奏划分为“三点子”、“五点子”、“七点子”秧歌。
综上所述,原生态民间舞蹈作为齐鲁舞蹈文化的根基固然需要有正确的观念来保护和发展,但这决非意味着要裹足不前。
舞蹈的传承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是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在民间自然发生的舞蹈活动,而不是靠对它的“发展”来求取文化建设上的功名。
在本土舞蹈资源的挖掘整理时,要注重对民间舞原生态的保护,使其在发展的同时不至于丧失其内涵与本质。
泱泱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所留下的遗产实在是丰厚多样的,民间舞蹈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也理应受到这样的保护。
我们应住充分看到秧歌的好处,比如娱乐、健身,去领会它们给大众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