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从历史人物到文学典型的演化_傅隆基
- 格式:pdf
- 大小:237.63 KB
- 文档页数:6
曹操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对照内容摘要:曹操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他被塑造为“奸雄”形象,其奸险狡诈令人生畏;在《三国志》中,他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人物:既有阴暗的一面,也有英雄的一面。
作为小说,《三国演义》以曹操的历史形象为原型,突出了其“奸雄”的一面,塑造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曹操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
关键词:曹操;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奸雄《三国演义》全书中塑造的400多个人物形象中曹操无疑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
作品中的曹操并非只有“罪恶”的记录,也有成功的业绩。
作者曾经指出,他笔下的曹操是一个“功首罪魁”于一身的两面性人物,这个形象既符合历史真实,也符合艺术真实,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作者给曹操的形象定型是:“乱世之奸雄。
”“奸雄”者也,奸诈与雄才相统一也。
在曹操身上,不奸不成为其雄,不雄则难施其奸,既奸且雄,又雄又奸。
其实,撇开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纯客观的历史视角审视曾经近两千年前彪炳神州大地的曹操,我们会发现曹操这位历史人物与《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截然不同。
一文学形象: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清代刘廷玑说:“演义者,本有其事,而添设敷衍,非无中生有者也。
”①所以,“演义”就是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述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
“小说中的著名主人公之一曹操的为人和历史地位也随着小说的不断演变而几荣几衰。
经历了由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到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从南北朝刘宋年间的裴松之《三国演义》注解,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元代至治年间的《全相三国志评话》到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②等迂回曲折的过程,最终发展为一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虽然以历史上的曹操为蓝本,但很多方面由于文学典型的需要和思想倾向的原因,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与历史上的曹操仍然迥然不同。
曹操与三国演义历史与文学的交融曹操与三国演义:历史与文学的交融曹操,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与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曹操的生平事迹被广泛记录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巨著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曹操的形象,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窥探历史的角度。
本文将探讨曹操与《三国演义》之间历史与文学的交融,并进一步展示曹操在历史与文学中的多重形象。
一、曹操的历史形象在历史记载中,曹操是一个为政务实、善于治国的人物。
他以政绩、军功和文学才华著称,为当时政治局势的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曹操着力发展经济,注重法治建设,实行土地政策和兴修水利,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治国思想。
他也是一个出色的将领,他的军事才能在当时也是无人能及的。
这些历史事实使得曹操成为了三国时期不可忽视的人物。
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以曹操为其中一个主要人物,塑造了一个丰满生动的形象。
在小说中,曹操被描绘成一个智勇双全、谋略过人、统驭群雄的英雄角色。
他的聪明才智、军事统帅能力以及善于运筹帷幄的策略无疑让读者们对其印象深刻。
作者对曹操个性的描写既有历史事实的基础,又有一定的艺术创作。
小说中曹操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增添了超乎历史本身的色彩。
曹操的形象具有复杂性,既有明君的一面,也有残忍无情的一面。
他对待敌人残忍无情,同时又关心百姓福祉,显示出伟大的智慧和令人敬佩的领导能力。
三、历史与文学的交融《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同时,也成为了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虽然小说中曹操的形象经过艺术加工,但本质上还是建立在历史记载基础之上的。
小说通过曹操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对话和情节安排,深入研究了曹操的个性和斗争心理,使人更好地了解了那个时代及曹操的性格。
历史与文学的交融使得曹操这一历史人物变得更具艺术感和魅力。
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丰满多样,展现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形象。
他的悲壮和英明,他的冷酷和仁爱,都使读者对他既生厌恶又不能忽视。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文学形象的特点及塑造和表现手法摘要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有个著名的人物形象—-曹操,所谓“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大奸臣"“欺君罔上的汉臣贼子"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是曹操这一形象跃然于纸上.且为人所熟识。
罗贯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使人物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各自表现出不同性格的特点,并加以丰富生动的情节,使人物性格呈现出复杂性、立体化。
在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中,曹操是颇为奇特的,一方面他承载着历朝历代卫道士们的谴责与鞭挞,同时也为人们认清生活中“曹操式的人物”的诡诈与奸险树立了“榜样”;另一方面,他的“包藏宇宙之机”与“吞吐天地之志”,不知开启了多少英雄豪杰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干。
本文分析了曹操文学形象的演变及特点,并且与历史形象进行了对比,综合介绍了《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文学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手法.关键字三国演义曹操文学形象特点塑造手法目录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意义 (3)3。
文献综述 (3)二.曹操的历史形象 (4)三.曹操文学形象的演变 (4)1。
两晋时期曹操的文学形象 (4)2。
唐代曹操的文学形象 (4)3。
宋代曹操的文学形象 (5)4。
近代曹操的文学形象 (5)5。
现代曹操的文学形象 (5)四.曹操文学形象的特点 (5)1。
生性多疑 (6)2。
求贤若渴 (6)3。
才华过人 (6)五.曹操文学形象塑造的三阶段 (6)1.“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6)2。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7)3.“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7)六.曹操文学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手法 (7)1。
曹操文学形象英雄面的塑造手法 (7)1.1通过情感描绘塑造曹操之雄 (7)1。
2通过语言描绘塑造曹操之雄 (8)1.3通过人物行为塑造曹操之雄 (8)2。
曹操文学形象奸雄面的塑造手法 (8)2.1通过一种“范式”塑造曹操之奸 (8)2。
曹操形象新解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
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
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
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
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
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
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
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
”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
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
”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
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
历史人物曹操形象在古人眼中的演变探析作者:杨玥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23期曹操,字孟德,生于东汉永寿元年(155),卒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享年66岁,他的平生事迹可见于《后汉书》和《三国志》,他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他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文学家,历代流传,家喻户晓,这主要得益于三国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在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以及辽宋夏金,甚至于明清时期他的形象在不同时期也被不同的人揣摩出不同的深意。
而在戏剧中,曹操的人物形象被加上了很多虚有的夸张成分,所以在后世人眼里,曹操多了两个身份,就是舞台和文学,这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存在着较大的出入。
所以这篇文章,我会将文学曹操以及舞台曹操放在一边,对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形象进行考察,当然,史料上的记载并不等于曹操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唯一一点就是几经演变,他的人物形象始终存在较大的争议,所以我将按照历史时间线的顺序进行梳理,以此来展示不同时期人们眼里不同的曹操。
一、东汉三国时期最早对曹操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的就是同代之人,因为其中一些人与曹操进行过或多或少的直接交往,所以对他各方面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在曹操成名之前,很多人就给他‘伯乐”的高度称呼,这也就从一个层面上肯定了他的能力。
桥玄曾经对曹操说过:“天下之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这句话就表达了对曹操的深度赞扬,认为在这个乱世,曹操将会是救世主;曹操的儿子以及他的臣子经常与曹操共事,这些人对曹操也有很多不同的评价,虽然不乏负面评价,但是多为褒奖。
大部分人认为曹操功盖当世,具备安定天下的能力,值得臣子追随,曹植曾经说过:“茫茫四海,我王康之;微微汉嗣,我王匡之,群杰扇动,我王跟之。
光有天下,万国作君,虔奉本朝,德美周文;以宽克众,每征必举,四夷宾服,功夷圣武。
”,他的臣子卫凯也曾评价过曹操“后宫食不过一肉,衣不用锦绣……”。
作为曹操的子孙和臣子,可能他们的评价过于夸张,但是在《贾诩传》中又曾有人夸赞曹操是个“能济大事”的人物。
曹操文化形象在历史与文学中的表现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曹操以其杰出的智谋和领导能力闻名于世,并且在历史与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
本文将探讨曹操在历史与文学中所展现的形象,对他的评价以及如何塑造他的形象。
历史上曹操的形象1.政治才能:曹操以其卓越的政治手腕和组织能力处理政务,建立了强大的统治体系。
2.军事天赋:曹操借助精良的兵器,善于运用兵法战术击败对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战略智慧。
曹操在文学作品中的塑造1.《三国演义》:这个经典文学作品将曹操描绘为一个英勇果断、才智过人、权谋无敌、崇尚实用主义等多面形象。
他被描述为草莽英雄,有领导才能,但也存在一些残酷和不道德行为。
2.其他历史小说:各种历史小说或讽刺曹操的作品也涌现出来,以多样化的角度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学界对曹操形象的争议与评价1.正统观点:认为曹操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将其视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2.质疑观点:一些学者质疑他在统治过程中是否采取强权手段,对待政敌是否残忍无情。
他们认为曹操的形象在历史上可能被过度美化。
结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并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人物之一。
无论是在历史还是文学作品中,都有着丰富多彩、多维度而复杂的塑造形象。
对于曹操而言,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同时存在,使得这个历史人物更加引人入胜。
通过学界讨论和相关文艺作品的呈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曹操的形象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收稿日期:1999-08-25作者简介:傅隆基(1939-),男,华中理工大学教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曾出版《英雄豪杰话三国》、《古老大地上的英雄史诗》等专著,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过10多篇有关《三国演义》的论文。
曹操从历史人物到文学典型的演化傅隆基(华中理工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求实精神,文章对《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作了探源溯流的系统考查,实事求是地阐明了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的两面性,细致分析了曹操从历史人物向文学典型的演变过程;通过这种考查和分析,人们可以更深刻认识曹操这个艺术典型的审美价值,以及曹操形象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成功塑造,为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关键词:历史人物;文学典型;演化中图分类号:I 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889(2000)01-0100-06The C hange of Caocao from a Historical Characterto a Literary PrototypeFU Lo ng -ji(Depar tment of Chines e langua ge &litera ture ,HU S T ,W uh an 430074,China )Abstract :The present paper inv estig ates Caocao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reveals Caocao s tw o-sidedness and analyzes the process o f the change from a historical character to a literary pro to ty pe.Th ro ugh the inv estiga tion a nd a nalysis,the readers can better enjoy this character.The descriptio n of Caocao helps make the nov el perfect .Key words :histo rical cha racter;literary pro to type;chang e 《三国演义》历来被看成是一部“七实三虚”[1]的历史小说,它的故事和人物大多有真实的历史材料作为依据。
在《三国演义》中,绝大多数人物形象与历史原型在性格上都没有太大的差异,比如董卓,在历史上是个大坏蛋,在小说中也是大坏蛋。
又比如刘备、孙权等,在历史上是英雄人物,在小说中也是英雄人物。
然而,曹操却是一个例外。
历史上的曹操,就其使北中国获得统一这一点来说,他的历史功绩无论如何不比刘备、孙权差,就凭这一点也应看作是一个英雄人物,可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却成了一个阴险、狡诈、残暴的奸雄的典型,成了刘备的对立面。
这从历史的角度看,似乎是很不公平的。
正因为如此,50年代末,以郭沫若、翦伯赞为代表的一批历史学家曾发起为曹操翻案的运动,他们把丑化曹操的责任归咎于《三国演义》。
郭沫若说:“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的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的一大歪曲。
”(《替曹操翻案》)翦伯赞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直是曹操的谤书。
《三国志演义》的作者……为了宣传封建正统主义的历史观,他就肆意地歪曲历史,贬斥曹操。
”(《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郭老与翦老是历史学家,他们希望恢复曹操在历史上的地位,希望正确评价曹操在历史上的贡献,其用心当然是好的。
但是第一:他们看问题的方法不对,他们把文学与历史混为一谈,把历史人物与文学形象等同,犯了方法论的错误;第二,曹操被看作奸雄,并非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凭空杜撰和编造,而是由来已久。
罗贯中只是对他进行了一番艺术加工而已。
曹操由历史上的一个英雄人物演变为小说戏曲中一个奸雄的典型,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美学等方面的原因,探讨一下这个演变过程,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三国演义》这部伟·100·第14卷第1期V o l.14,N o.1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f HU ST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0年2月Feb.,2000大的历史小说,对于我们深刻认识曹操这个典型的审美价值,都将有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上曹操的两面性历史上的曹操,诚如当今一些历史学家所指出的:是三国时代“最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2编)。
曹操在政治上的突出贡献,就是当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黑暗年代,是他率先站出来支持汉朝廷,并以汉朝廷的名义征讨盘踞地方的军阀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广大地区。
曹操自身,本来也是一支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发展起来的军阀势力,但是曹操比起袁术、吕布等军阀来,的确是“明略最优”[2]。
他采纳谋臣的建议,正确实施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两大战略方针,终于逐步消灭了袁术、吕布、袁绍等地方割据势力,使长江以北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实现了统一,而这种统一,在当时既是老百姓的迫切愿望,也在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曹操正是顺应了这个历史潮流,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曹操的这个历史功绩当然是不可磨灭的,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中称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鲁迅也认为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都是从曹操的历史功绩作出的评价,应该是符合实际的。
但是,中国的历史历来有个传统,即具有两种功能:历史的功能与文学的功能。
一方面是“史载笔”[3],史家必须客观、真实地记载历史事实,对历史人物的功过作出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历史必须“彰善瘅恶”[4],史家要显示自己的道德裁判职能,惩恶而劝善。
当然,这种道德裁判不能直接而浅薄地宣示,而应运用春秋笔法,委婉而含蓄地通过场面、情节显示出来。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纪传历史又称为史传文学。
陈寿在《三国志》中,一方面力求客观真实地叙述历史,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陈寿对所叙述的人物,并非没有情感态度,也并非没有善与恶的评价,只是这种态度比较隐晦,文辞比较婉约。
透过《三国志》的字里行间,再证以裴松之注引用的各种稗史资料,我们看到,曹操与刘备在个人品德上是完全不一样的。
曹操除了英雄、豪杰的一面,还有奸诈、残暴,包藏野心的另一面。
曹操的残暴,主要表现在他杀人太多。
比如汉献帝初平四年(193),曹操为了报父仇,带兵去徐州攻打陶谦,“所过多所残戮”[2]。
《三国志·陶谦传》记同一件事,说:“谦兵败走,死者数万,泗水为之不流。
”《资治通鉴》记得更详细:“初,京、洛遭董卓之乱,民流移东出,多依东土,遇操至,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之不流。
”[5]可见,曹操杀的多是从关中逃难来的老百姓。
又比如,汉献帝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袁绍大败,曹操“凡斩首七万余级,辎重财物巨亿”[6]。
《资治通鉴》记同一件事,说:“操追之不及,尽掳其辎重、图书、珍宝。
余众降者,操尽坑之,前后所杀七万余人。
”[7]可见,这死的七万余人,大部分不是在战争中死去的,而是投降后被活埋的,由此可见曹操的残忍。
曹操除了在战争环境下杀人,在非战争环境下也杀人,其中有许多人是他的政敌,如董承、伏完、吉本、耿纪等,但是更多的人并非他的政敌,有的甚至是他的亲信,却因曹操的疑忌而被杀,如孔融、许攸、娄圭、崔琰、杨修、华佗等。
陈寿在《三国志·崔琰传》中说:“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
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曹操生性多疑,好妒忌,残忍嗜杀,这是史有明载的。
无可否认,曹操是有野心的。
曹操早年,“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还要扶持汉献帝,打着汉朝廷的旗帜,这是因为汉朝廷在当时还有一定的号召力。
可是,随着他职务、地位的节节攀升,先是丞相,随后晋升魏公、魏王,他想做皇帝的野心也就日益显露出来。
曹操的野心首先表现在对政敌的残酷镇压。
伏后因为给父亲伏完写了一封信,表示汉献帝对曹操杀董承的不满,结果伏皇后及伏氏“宗族死者数百人”[8]。
曹操对政敌的镇压是极其残酷的。
实际上,这些人之所以谋反,就是看到了曹操的图谋不轨。
其次,曹操的野心也表现在对内部的猜忌。
比如荀,是对曹操作了巨大贡献的人,曾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可是,就因为不同意曹操称魏公,曹操心里怀恨,竟迫使他自杀[9]。
曹操最终之所以没有废汉自立,是因为士人中反对势力太大,因此他遗憾地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10]他把自己做皇帝的美梦留给了儿子曹丕。
从曹丕继位后就急不可耐地篡汉自立,也证实了曹操的野心。
与曹操相反,历史上的刘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得人心”[11]。
陈寿说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11],傅干认为“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12],袁绍认为“刘玄德弘雅有信义”[13]。
这是刘备的同时代人对刘备的一致看法。
因此历史上的刘备得到了爱民的广泛称誉。
中国是一个重伦理、重传统道德的国家。
一个历史人物,不管他当时对历史作出过多大的贡献,他的个人品质和人格精神,仍然是影响后人对他进行评价的重要因素。
曹操与刘备后来的不同遭遇,最重要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原因,就在于此。
·101·二、历代士人对曹操的评价在中国,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体系便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儒家思想体系也就成为士人的世界观。
儒家思想的积极内容应包括:强调国家的大一统,并以王道、仁政来实现这个大一统,反对霸道与诈力。
作为一个贤明的君主,应宽仁厚德,选贤与能,爱护百姓,讲究信义,而不应该专横独断,忌刻自私,诡谲残忍。
在三国时代,刘备和曹操正好成了这种美德与恶德的代表。
因此,自魏晋以来,在士人中很早就形成了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曹操早就披上了“奸雄”的恶名。
最早把曹操与“奸雄”一词联系起来的,是曹操的同时代人许劭。
许劭,字子将,河南汝南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品评家,以主持“汝南月旦评”,天下瞩目。
不管什么人,一经他品评,声望立即大增。
据说曹操年轻时去找过他,请他发表评论。
许劭看不起曹操的为人,不肯予以评论,曹操就威胁他,他被逼迫,只得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听了,高兴而去[14]。
这件事出自孙盛的《异同杂语》,显然带有传说性质,然而从裴松之把它引入《武帝纪》注之后,曹操便再也无法摆脱“奸雄”两字的纠缠了。
晋代著名的文学家陆机,在《辩亡论》中评价曹操说:“曹氏虽功济诸夏,虐亦深矣,其人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