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 格式:docx
- 大小:21.98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曹操形象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部《三国演义》使众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具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等诸多特点,但在学者眼中与文献中记载,曹操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所具有的形象却不相同。
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在其作品《三国志》中对曹操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罗贯中极大贬低了曹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被众人所知晓,从而致使曹操的形象被世人固定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
我们如何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我认为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及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入手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曹操的真实形象。
曹操的外在形象可以从历史文献得知,并且国内众多历史研究者已对曹操面貌做了复原,使众人了解到曹操的外在形象。
但曹操的内在形象我们又要怎么去了解呢?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那他也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在其文学世界中,有其灵魂的融入。
如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作者豪放不羁,喜爱饮酒作诗,真挚结交友人的真性情。
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
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集中表现,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而在诗人的众多诗歌综合分析中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人物形象。
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中读懂曹操!一、曹操人物经历了解人物生平可以知晓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大致性格。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是汉朝丞相曹参的后人,曹操的爷爷是宦官曹腾,而他的父亲则是曹腾的养子,所以后代嘲笑曹操为宦官之后,但其实曹操父子与曹腾并无血缘关系,而曹操是名门之后却是事实,曹操年轻的时候放荡不羁、性情洒脱,其才能不被世人所看好,心中抱负也不被外人所知。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极具权谋智勇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对他形象的一些分析:
1.雄才大略: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善于制定计谋和应对复杂的局势。
他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表明了他的雄才大略。
2.谋略多变: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经常使用诈降、离间、分化等手段来瓦解敌对势力,同时也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谋求最大利益。
3.勇武果决: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断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断力。
无论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是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中,曹操都表现出了冷静果断的指挥风格。
4.文治武功:尽管曹操以其军事才能而闻名,但他也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统治者。
他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图通过文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5.多面性格:曹操的形象也展示了他复杂的个性特点。
他既有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展现了他的智慧、机智和幽默感,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矛盾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如何评价曹操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影响力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一位政治家、军事家、文化人和道德家,他在不同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成就。
下面将从这四个方面对曹操进行评价。
1. 政治家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三国时期成功地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整个北方。
他通过实行一系列有益于社会稳定的政策,使得中国北方地区在他的统治下保持了相对的繁荣和稳定。
首先,曹操重视农业发展,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生产效率等措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他注重法治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条例,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此外,他还倡导廉洁政治,通过打击腐败、减少官僚主义等手段,提高了政府效率。
然而,曹操在政治上也存在一些缺陷。
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不择手段地排除异己,甚至杀害了一些反对他的官员和民间人士。
此外,他在统治后期越来越专制,对人民的自由和权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2. 军事家曹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使得他在三国时期成为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之一。
他在战争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善于运用水军和骑兵等兵种,使得他在战场上取得了多次重要胜利。
曹操的军事才能体现在他的战略眼光和精心的策划上。
他在战争中不仅注重军队的战斗力,还注重对敌方心理的洞察和把握。
例如,他在赤壁之战中利用火攻打败了敌军,这显示了他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地形和气候等条件进行战术布置,使得他在战争中总是能够占据优势。
然而,曹操在军事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
他在后期变得越来越傲慢自大,多次拒绝听取部下的意见和建议,导致了他在几次战役中的失败。
此外,他在对待战俘和投降者方面也存在一些残忍和不人道的行为。
3. 文化人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文化人。
他热爱文学和艺术,提倡文化教育,使得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化人才。
曹操自己也是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的诗歌作品如《观沧海》、《短歌行》等都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修养。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国谯县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东汉末年乱世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曹操机智聪明,冷静沉着,深谋远虑,以其智勇才智在乱世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同时,曹操也有着复杂的人物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首先,曹操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
他善于诗文,尤其擅长写五言诗。
曹操的诗文中展现出他的豪情壮志、抒发他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他的诗作 often 描绘出战争的残酷以及乱世的苦难,篇篇皆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诗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启示了他对于情感之苦的深刻理解。
曹操以其才华横溢而被后世称为“曹文瞒”。
其次,曹操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他精明强干,善于权谋,深谙政治之道。
曹操曾经在中央政权混乱的东汉末年,渐渐崛起,并在乱世中建立起自己的势力。
他精心策划,狡猾机智地巧妙利用各种政治手段,使得自己的势力逐渐扩大。
他鼓励农桑,发展经济,重用人才,使得势力稳步发展。
曹操专注国家大事,推行一系列政策以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为后世政治家树立了榜样。
曹操同时也是一位崇尚礼义廉耻的人。
他注重纪律,倡导廉政,从不溺于酒色财气之中。
曹操奉行儒家的思想,崇尚礼义之道,尊重传统文化,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
他鼓励士人治国平天下,提倡文化教育,尊重各类人才,不论出身高低,只要有才干,就能获取重用。
然而,曹操的形象也有一些阴暗的一面。
在实现统一大业的过程中,他常常采取冷酷无情的手段,对待敌对势力和政治对手毫不留情。
他曾经屠杀袁绍的九个城邑,导致了无辜百姓的死亡。
他有时也显露出一些权谋之心,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顾亲情和友情。
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形象。
然而,历史上的曹操形象是复杂而多面的。
他是一个杰出的将领和政治家,他为了实现社稷安宁,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他善于用人,重用贤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以其聪明才智、政治手腕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三国的乱世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从曹操的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人性弱点以及艺术形象四个方面对曹操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手腕。
曹操出身豪门,他具备出众的智慧和头脑,善于用计谋和策略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
他通过利用朝廷的权力,在各方势力之间巧妙地协调,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曹操还善于用英才,并以所用人才非常有眼光而著名,如荀彧、郭嘉等都是他的重要谋士。
在处理政治问题上,曹操往往能够准确把握时机,善于权衡利弊,尤其擅长对敌人用计,令敌人无从应对。
其次,曹操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
作为一个军事家,曹操善于统帅和调度军队,通过灵活多变的战术取得了众多胜利。
他精通兵法,擅长诱敌深入、分化瓦解敌军的战术。
曹操在合肥之战中以少战多,成功阻挡了孙权的进攻;在官渡之战中精心设计,击败了袁绍的强大军队;最终又在赤壁之战中,破坏了孙刘联军的合作,使得自己的势力更加稳固。
他还创新性地组织和训练军队,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建立了许多军事制度,为他的军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然而,曹操也有他的人性弱点。
曹操在政治上以权谋著称,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并以铲除异己为手段。
他对待手下亦善变,既能以德报德,也能出尔反尔,因此他在部下之间留下了不信任的阴影。
曹操一生中也犯过错误,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他对于董卓之乱的态度。
他先后担任过董卓的部下和将领,却未能抵制董卓之暴政,使得汉献帝被迫迁徙,引发了更大的混乱。
最后,曹操在艺术形象方面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被塑造成一个具有冷酷威严形象的人物。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以黑色为主色调的服饰以及浓密的胡须的形象成为了他的标志。
他坚毅而不轻易显示情感,骨子里的野心和冷酷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深入人心。
对曹操的人物评价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他是东汉末年乱世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对曹操的人物评价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首先,曹操在政治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统治能力。
他以其智谋过人和出色的领导能力,成功地建立起了健全的政权,并且在经济、军事和行政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
他坚决反腐败,重视人才选拔,有很高的管理能力,使得他领导下的国家保持相对稳定和繁荣。
其次,曹操在军事领域展现出了出众的才干。
他以出色的军事策略和勇猛的战斗力,一手创建了强大的军队并成功地征服了北方大部分地区。
他在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等战斗中明显显示出了自己的军事天赋,以迅猛的攻势击败对手。
此外,曹操还是一位文学家,丰富的文学才华使他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更是一位文化艺术的支持者。
他以其广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情,创作了很多杰出的文学作品,给中国文化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然而,曹操也有着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形象和行径。
他采取了残暴的手段和策略,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与刘备和孙权等对手的斗争中,曹操常常以权谋权,不择手段,从而使得他在历史上有着一定的争议。
总的来说,对曹操的人物评价应该综合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才干和文学成就来看待。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既有赞许也有批评,但无论如何,曹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所作所为仍然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操是个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艺术典型家,作为一个阴谋家,他具有无穷的权势和贪欲,与"仁义"的刘备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交织在阴险.奸诈.暴虐.多疑的性格中,大权在握,则为所欲为 ,与诸葛等人的形象是鲜明的反叛,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汗献帝成了他的傀儡,故此被对手骂为"名为汗将,实为汗贼".但他有自己的雄才大略,其形象虽不为人喜爱,但也深刻的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环境!,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他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历史上的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一、引言《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
其中,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形象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曹操的性格特点、才华智慧、政治手腕等方面展开分析,深入探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人物的形象。
二、人物形象分析1. 贪财冷酷的形象曹操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被塑造成一个贪财且冷酷无情的形象。
他在小说中经常以剥削、压榨手段谋取金钱,对待敌人更是毫不留情。
这种形象给人留下了一个铁血军阀的印象,同时也表现出曹操的政治手腕和决断力。
2. 才华横溢的形象除了冷酷的形象外,曹操在小说中也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他善于用兵,善于用人,对待部下宽厚大度,因此在战斗中也得到了部下们的忠诚。
这种形象展现了曹操的领袖魅力和战略眼光。
3. 政治手腕高超的形象曹操在政治上展现出高超的手腕和智慧。
他善于运用权谋、排除异己,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也善于与各方势力周旋,虽然表面上对各方求和,但实际上却暗中谋划着将其他势力一一吞并。
这种形象展现了曹操政治手腕的高超和权谋的精湛。
4. 人性化的形象尽管曹操在小说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冷酷的形象,但也有许多人性化的一面。
他对待部下宽容大度,对待敌人公平公正,这也使得他在小说中不乏忠臣良将。
他对待自己的亲人也十分仁慈,对待儿子曹丕更是寄予厚望,这展现了曹操的家国情怀之一面。
三、曹操形象对后世的影响《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塑造的曹操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铁血军阀的形象深深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对于曹操的一个普遍印象。
曹操的才华和智慧也给后世政治家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勉励后人勤奋好学,谋定而后动。
再次,曹操政治手腕的高超也成为后世政治家学习的对象,他的谋略、权谋被引为典范。
曹操在小说中展现的人性化形象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四、结语《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塑造的曹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一个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形象。
曹孟德的简短评价
曹孟德(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人物之一。
他出生于东汉末年混乱的时期,面对乱世的局势,他展现了卓越的才能和领导能力。
作为一位政治家,曹孟德具有卓越的谋略和智慧。
他以精明狡诈的形象而闻名,擅长权谋,善于运筹帷幄。
他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成功地统一了北方的诸侯势力,建立了魏国,为后来的三国时代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位军事家,曹孟德善于组织和指挥军队。
他积极开展军事改革,加强军纪,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他率领的军队多次获得重要的胜利,对抗着其他诸侯势力,显示出出色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才能。
然而,曹孟德的统治也伴随着残酷和暴虐的一面。
他采取了许多残酷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包括迫害政治敌对势力和执行严酷的法律制裁。
他的统治方式引发了很多争议,并且他在后世的形象也因此而受到负面评价。
总体而言,曹孟德是一个具有杰出才能和复杂性格的历史人物。
他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遗产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形象也一直是历史学界和文化领域的研究对象。
曹操的性格特点曹操的优缺点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人,也是一个阴险狡诈的权欲狂人。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曹操的性格特点和优缺点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分析的。
曹操的性格特点曹操的性格特点非常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能力卓越曹操是个能力卓越的人,他不仅精通政治、军事和文化,而且具有出色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他掌握了天下人的命运,能够调兵遣将、运筹帷幄,取得了许多战争的胜利。
2. 极具野心曹操的野心极为庞大,他有着强烈的权力欲望和征服欲望,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他通过手段取得了很多领地和财富,成为了当时最有权力的人之一。
3. 投机取巧曹操的投机取巧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他有着非常精湛的交际技巧,能够与不同的人相处融洽,同时他也有着非常高超的谋略和对局势的敏感,能够洞察未来的趋势和变化。
4. 冷静理智曹操的冷静理智是他及其称职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重要性格特点,他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被情绪所左右,能够做出高效的决策。
5. 威权统治曹操倡导威权统治,他喜欢通过恐吓和暴力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地位,使得自己成为了一个比较孤立的人物。
曹操的优缺点曹操是一个成功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很多缺点的人。
以下是曹操的主要优缺点。
1. 优点a. 能力卓越。
曹操是一个能力卓越的人,他不仅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都有重大成就,而且具有领导能力。
b. 极具野心。
曹操有着远大的野心和宏大的愿景,这使得他能够有所作为。
c. 投机取巧,这是曹操成功的关键之一,他有着非常高超的交际技巧和谋略。
2. 缺点a. 残忍暴虐。
曹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采取非常残忍和暴虐的手段,不择手段。
b. 有极大的嫉妒心。
曹操有着强烈的嫉妒心,总是担心别人会超越他,这使得他经常采取恶毒手段来排挤和打击别人。
c. 不注重人情和道义。
曹操在很多场合下不注重人情和道义,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之一。
他活动在东汉末年,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曹操以其才华横溢和出色的战略家的形象广为人知。
首先,曹操被认为是一个聪明、机智和有远见的政治家。
他深谙政治斗争的技巧,并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曹操以其高度的组织能力和统一思想的能力,成功地集结了大量的人才,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了魏国的发展。
其次,曹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和战略家。
他在历次战役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以出奇制胜的策略击败了许多敌人。
曹操善于利用兵力的优势和敌人的弱点,以灵活多变的战术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
此外,曹操还是一位有文学天赋的人。
他喜爱书法和文学,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他的作品体现出了他对政治、人生和自然的思考,充满了智慧和深度。
然而,曹操的权力欲望和手段也使得他备受争议。
他在追求统一的过程中采取了残酷和不择手段的行为,对待政敌和平民都显得冷酷无情。
这也使得曹操鲜明的形象在历史上备受争议。
综上所述,曹操是一个具有多重才能和领导力的人物。
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文学领域,他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他的行为也让人对他的评价存在争议。
对曹操的评价用修辞手法写范例1:曹操,是一个用兵如神、才华横溢的伟人。
他有着如鹰一般的目光,能够洞穿一切虚伪与谎言。
他的智慧如同深不见底的海洋,涵盖了无数的知识和策略。
曹操是权谋的巨匠,也是军事的天才,他的成就和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独树一帜。
曹操的领导才能和战略眼光,使他在乱世之中崭露头角。
他能够以坚定的意志和无比的耐心应对困难和挑战,从而在无数次的战争中获得胜利。
曹操的勇气和决心,使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英雄,一个无人能敌的战士。
然而,曹操并非只有武力的一面。
他的诗歌才华横溢,他的书法堪称一绝,他的文学造诣深厚。
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书法展现了他的豪放和自信,他的文学创作则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历史人物。
他既是一个冷酷的政治家,又是一个温情的诗人;他既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又是一个细腻的诗人。
他的每一个角色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多面、立体的曹操,一个充满魅力和智慧的人物。
范例2:曹操,字孟德,雄才伟略,恰似那振翅高飞的雄鹰,傲视群雄。
在群星璀璨的历史长河中,他独树一帜,领导着一批英勇善战的将领,开创了一代辉煌。
他谋略过人,能屈能伸,以智勇著称。
在乱世之中,他披荆斩棘,奋力前行,以一己之力推动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曹操立志缔造一个强大繁荣的国家,为此他不惜代价,南征北战,东征西讨。
在他的统治下,国家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军队强大,彰显出一幅雄图伟业的光辉画卷。
曹操领导下的曹魏政权,成为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势力,奠定了魏国坚实的基础。
然而,曹操并非完人,他也有瑕疵。
在权谋争斗中,他心狠手辣,不惜牺牲他人,乃至背上千古骂名。
但瑕不掩瑜,曹操的雄才伟略与雄图伟业仍为后世所称颂。
曹操是一位极具才干与魄力的历史人物。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既有辉煌的成就,也留下了争议与遗憾。
然而,曹操的精神风貌与雄才伟略,仍令后人敬仰不已。
曹操人物评价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
他是三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曹操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以其精细的战略布局和出色的指挥能力扬名于世。
他建立并领导了骁勇善战的军队,并在众多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他最著名的战绩是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孙权和刘备的联军,确立了他在三国时期的统治地位。
他的战略思想注重实力平衡和稳定发展,主张集中兵力,巧妙运用兵法,以达到最终胜利的目标。
曹操在军事领域的卓越才能为他赢得了无数次的胜利,也让他成为了历史上备受称赞的将领之一。
除了军事才能,曹操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他对统治庙堂和治国理政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高超的技巧。
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行政机构、改革税制、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等。
他注重稳定社会秩序,提倡勤政爱民,倡导法治和宽容政策。
他的治国思想和政治原则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政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聪明才智、精明能干的政治家,曹操也有着积极的文化素养。
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能以文治国、以武护国。
他酷爱文学艺术,和许多文化名人交往密切,被誉为才子佳人之首。
他本人也是一位文学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文言文。
他的文风清新优美,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
他在文化领域的才能和收藏激励着许多后来的文人雅士,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曹操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评价。
一方面,他被赞誉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一个伟大的统一者和改革者。
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确立了稳定的政权,为后来的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他也被批评为冷酷无情、野心勃勃的独裁者。
他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残酷的手段,不惜牺牲同僚和平民百姓的生命,以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这种双重性使他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也让人们对他的评价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历代名人对曹操的评价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对曹操的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历代名人对曹操的评价篇1"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体现在他的生性残忍,为报父仇,攻城屠杀百姓数万,无辜的残骸把汜水都堵的水泄不通。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为我们至尽传诵。
曹操是中国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
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
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
在北方统一的战争中,曹操发挥了杰出的才干,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说曹操是军事家,这点我很同意。
有的学者认为曹操是个诗人,我也赞同。
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
有的人认为曹操是政治家,我认为有些评价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杀百姓的暴行,公元193年,曹操借替父亲曹嵩报仇,曾经血洗徐州和从雍、凉逃难来的手无寸铁的百姓,战争是残忍,而百姓是无辜的。
他们不应该成为军阀之间征战的牺牲品。
屠杀的黎民达到几十万之多,‘泗水流之不畅’(《后汉书·陶谦传》)足见当时杀人场面之惨烈。
太残忍了,这件事暴露了曹操内心深处的凶残。
也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
曹操也有镇压农民起义军的罪行,曹操的双手沾满了黄巾军的鲜血。
其次,曹操个人作风也有很大问题,曹操这个人非常的好色,虽然‘圣人’有云:‘食、色,性也’的高妙论调,但曹操为了女人确实到了疯狂的地步。
我眼中的曹操曹操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家。
在我眼中,曹操是一个极具智慧和魅力的人物,他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1. 政治家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能够灵活运用政治手段,使自己在政治上取得巨大成功。
曹操采取各种策略和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包括察言观色、千方百计地争取民心以及善于运用权谋等。
他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政策,以最大程度地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曹操的政治手腕使得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权力和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2. 军事家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以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而闻名。
他善于组织和指挥军队,能够灵活运用兵力和战术,并且总能够抓住战场上的机会。
曹操在许多战役中都展现出了无以伦比的军事才能,他的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常常使敌军望风而逃。
曹操的军事天赋使得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富军事才能的统帅之一。
3. 文化家除了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曹操还是一个有着广泛的文化造诣和艺术才华的人物。
他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自己也亲自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曹操的文学才华使他在文化界也有相当高的地位,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的文化造诣使他在那个时代不仅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个文化人。
4. 大智大勇总结来说,曹操是一个具有大智大勇的人物。
他以其聪明才智和胆识,成功地统一了北方,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曹操在治理国家和指挥军队方面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他的才略和勇武让我深感敬佩。
同时,曹操还注重文化和艺术的培养,使自己在文化领域中也有着较高的造诣,这种全方位的才华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总的来说,我眼中的曹操是一个极具智慧和魅力的人物。
他的政治手腕、军事才干以及文化造诣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曹操的智谋和勇气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是一个备受尊敬和学习的典范。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字孟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是东汉末年的重要人物,也是三国时期的重要角色。
曹操在历史上有着多种不同的评价,有人称他为“乱世奸雄”,有人则称他为“英雄之首”。
对于曹操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他的政治理念、军事才能和个人品质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他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理念,希望通过控制朝廷,拉拢各地豪强,达到统一天下的目标。
曹操在政治斗争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智慧和计策。
他善于利用权谋手段,运用连环计、声东击西等战略,在兵法和谋略上具有卓越的造诣。
曹操对政治的洞察力和谋略的智慧使他成为了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也奠定了他在东汉末年政治乱世中的地位。
其次,曹操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
曹操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和战略眼光。
他提出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军事思想,坚持强调实战经验和实力的重要性。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运用火攻战术,以少胜多,一举摧毁了孙权和刘备的联军。
他还在合肥之战中击退了袁绍的大军,保住了自己的地盘。
曹操在军事上的成功经验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此外,曹操的个人品质也是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曹操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他也有许多争议和负面的形象。
他常常被视为权谋之徒和暴君,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政治目标。
他对待政敌残忍无情,对待平民百姓也不够仁慈。
曹操的权力欲望和个人私利超过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这使得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负面形象。
总的来说,曹操是一个充满魅力和争议的人物。
他具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治理念和军事策略为后世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然而,他的负面形象也不容忽视,他在追求自己的权力和私利时,残忍地对待政敌和平民,给中国历史带来了很大破坏。
因此,对于曹操的人物形象评价应该是全面客观的,既要看到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也要看到他的缺点和不足。
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一代枭雄——曹操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不识英雄真面目,横看成岭侧成峰。
”曹操,是个令人争论不休的人物,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奸贼。
英雄和奸臣的两种说法,都是只重一面而忽视另一面。
英雄注重了“雄”(能力)而忽略了正义性,奸臣则没有突出能力。
因此,我们说“奸雄”是对曹操的最好评价,既肯定了曹操的能力又对其事业的非正义性作了论断。
曹操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
他才华横溢,能诗擅赋;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长期打压吴蜀联盟,从而奠定了曹魏集团的军政基础。
在治世,他会成为一个出将入相的能臣。
奈何东汉纷乱,他只能成为一个雄踞一方的霸主。
乱世的奸雄,治国的良相,护国的将军,人中的龙凤。
这就是曹操。
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
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看来,曹操好像有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
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
这实在是一种“大气”。
曹操确实是很大气的。
读他的诗和文,常会感到他的英雄气势。
哪怕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随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种大气而不显粗俗。
尤其是他的《观沧海》,是何等的气势:“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样的诗,确非大手笔而不能作。
曹操毕竟是乱世英雄,对于生命的毁灭,他比谁都看得多。
他的感慨,是多少要带点终极关怀的意味的。
曹操实在是聪明。
在一个人人都说假话的时代,最好的武器就是实话实说。
这不但因为实话本身具有雄辩的力量,还因为你一讲实话,西洋镜就拆穿了,讲假话的人就没辙了,他们的戏就演不下去了。
当然,曹操这样说,并不完全出于斗争策略,还因为他天性爱讲真话,说实话。
即便这些实话后面也有虚套,真话后面也有假心,有不可告人的东西,也隐藏得很自然,不露马脚。
甚至哪怕是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也讲得坦荡,讲得流畅,讲得理直气壮。
可以说,曹操这个人就连撒起谎来,都是大气磅礴的谎。
对于曹操,不同的人对他有不同评价。
唐太宗评价曹操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毛泽东也曾经说过:“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
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司马光评价曹操说:“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
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易中天评价曹操:“大
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是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
但只从曹操的一个方面去评价曹操,这样不行。
曹操在历史上有他不好的一面,但他也为国家奉献过,他也有丰功伟绩。
他讨董卓,统一北方所有军阀,使得北方在三国时期得以太平,而且曹操在统一北方后,为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
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三国动乱时期,才人辈出,战乱不断。
袁绍掌握青、冀、幽、并四州,雄霸河北,气势强劲,孙策占据江东,如果没有曹操这个人,不知当时会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那么就会加剧当时的战乱。
别人怎么看曹操我不管,曹操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曹操的诗歌,还有他的智谋,都让我钦佩。
“驾六龙,乘风而行。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这就体现了他想一统天下的野心。
“周公吐脯,天下归心。
”这说明他希望天下的人才都为他所用。
他的《观沧海》是何等的有气势。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就能说明曹操有常人不能有的智谋。
望梅止渴,表现了曹操的聪明才智。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大军,这说明曹操能征善战。
赤壁之战虽然败了,但是他能很快的稳住军心,这说明他治军有方。
在关键时刻他知道休养生息,这说明他能审时度势。
但是,我不可否认,曹操在历史上有过暴行,他曾以为父曹嵩报仇为由,屠杀徐州和从雍州、凉州逃难过来的手无寸铁的百姓十几万,“泗水为之不流。
”战争是残忍,而百姓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军阀之间征战的牺牲品。
曹操的此举确实为他在后人的心中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形象,也在自己心中留了阴影。
对于曹操是政治家这一点,我觉得有些不对,他屠杀百姓十几万,这点说明他不是真正的一个政治家。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乃真英雄也!他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诡谲、狡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极有个性又极富戏据性的人物。
所以,曹操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坦诚的一面。
他的奸与诚统一于“雄”,他的善与恶也统一于“雄”。
曹操就是曹操,他从不隐藏自己想一统天下的野心。
一直以来,世人都知道曹公想统一天下,成就霸业。
天下贤士都去投靠,赤壁之战时,曹操拥有水陆两军百万,良将千员,谋士就更不用说了。
这就是曹操。
遇事审慎,临危不乱,且多有决绝之举。
初平元春正月,袁绍等官员连兵讨伐董卓。
曹操在丹阳招幕兵丁四千余参战。
走到龙亢发生兵变,叛卒火烧曹操帐篷。
仓促之间,曹操沉毅冷静,敏锐决断,手持利刀奋杀数十人,镇定了局势。
这就是曹操。
胸襟博大,乐观宏达,且多在危难之中见精神。
胜不骄,败
不馁是他勇武气质的又一大特色。
征乌桓迷走沙漠生死攸关,唯曹操能想出使将士望梅止渴而战胜自我脱离险境的妙策。
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乐观精神正是玉成一世英雄的根基。
赤壁大战,曹氏惨败,狼奔豕突之中仍能不失将帅之风范,笑指江山,畅言地利,高度集中地体现了曹操的鸿鹄之志。
这就是曹操。
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和融合。
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又是非法理性的独断专制残酷无情。
曹操渴仰贤才,广纳善良,不止一次地下过招贤令、求言令,确实给当时人妖莫辨的污浊社会吹进一股清新之风,让有报复于天下的能人才俊看到了一线希望。
曹操用人唯才,对蔡瑁张允卖主求荣,一时利用,但心中早有处置;而对张辽等人的弃暗投明,他慧眼识才,对其重用;更在晚年时期重用司马懿。
曹操广屯田,修水利,倡节俭,轻徭薄赋,抑制豪强,为天下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但无休止的争权夺利,无意义的军阀倾轧又惨杀了大批降卒和劳力,更深地加重了百姓的痛苦,阻滞了社会的进步。
这就是曹操。
曹操多才多艺,不仅在军事上是一个统帅,在文学、音乐等等艺术方面也多有自己的创见。
曹操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先头兵,他应该有一个辉煌的结果,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是充实的圆满的,但是他矛盾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关键问题上决断的底气不足。
当时的天下大势,的确需要曹操来作一个果决地亮像,倘若果真如此,后来的历史必然是另一番景象了。
但曹操却没有这一点真勇敢,他是牢牢立足于旧基础上的花朵,徒有灿烂之色,根子却是腐朽的。
所以,曹操的鞭挞宇内只不过是清扫历史殿堂的必然行为,他本人充其量不过是个尽责的“佣人”,一个新旧中接力长跑时期转换过程持第二棒的中间接手而已。
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但也仅仅如此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一,关东义士首起兵。
屯田数载就黎明,官渡一站挫傲军。
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
千古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
”曹公啊曹公,你走了,你在人们心中确实一个纷争,你留给世人的有事一个接一个的迷。
可悲啊!可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