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形象分析(完整)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极具权谋智勇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对他形象的一些分析:
1.雄才大略: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善于制定计谋和应对复杂的局势。
他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表明了他的雄才大略。
2.谋略多变: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经常使用诈降、离间、分化等手段来瓦解敌对势力,同时也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谋求最大利益。
3.勇武果决: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断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断力。
无论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是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中,曹操都表现出了冷静果断的指挥风格。
4.文治武功:尽管曹操以其军事才能而闻名,但他也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统治者。
他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图通过文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5.多面性格:曹操的形象也展示了他复杂的个性特点。
他既有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展现了他的智慧、机智和幽默感,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矛盾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曹操的形象分析大全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曹操是中国文学上,史学上少见的争议巨大的形象。
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曹操的形象又经过了那些颠覆性,戏剧性的演变,曹操的历史形象,一方面是由于《三国志》是正史,其书写也更加强调历史的真实性。
《三国志》中的曹操机警聪明,有孝行,是个旷世奇人,具有济世之才。
《三国志》中主要张扬其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同时开启了尊曹贬刘的先河。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对曹操褒贬兼有的时期,也是其文艺形象启蒙的阶段。
这时期,南朝记述魏晋时期人物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的曹操形象呈现出如下特征.乱世奸雄、谲诈典型、妒贤代表、好色之徒、功业千载。
唐代是曹操形象进一步丰厚化的时期。
唐代统治者尤其唐太宗虽从自身的价值取向出发,对曹操的篡逆行为也进行了严厉批判,但对曹操的“匡正之功”仍评价很高。
唐代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开明的文化政策,使唐代士人对曹操的英雄业绩较为崇拜和景仰,尤其对其文采赞叹不已.他们创作了大量有关曹操事迹的诗歌,对曹操进行渲染,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时期是曹操形象由英雄圣主到篡逆奸臣的大转折期。
从上层统治者、士大夫阶层到民间大众,“尊刘贬曹”渐渐成为主导思潮.元《三国志平话》及众多宋元戏曲作品都极尽贬抑之能事,从相貌描写、军事胜败等各方面,一味贬损、嘲弄曹操,传达了民间大众心目中对仁君的渴望,对暴君的憎恨情绪。
此时期曹操的文艺形象与其本来而貌有较大偏离,曹操的奸雄形象基木定型。
明清时期,曹操形象由英雄到奸雄彻底颠覆,从英雄豪杰逐步沦落为薄情寡义,乱臣贼子式的人物。
在这一时期的两部三国题材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更可以看出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问许子将(按许邵字子将):‘我何如人?’固问,然后子将答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太祖大笑。
”汤用彤《读人物志》亦云:“《后汉书》言许子将目曹操曰‘子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目录一、曹操生平简介二、曹操正面形象——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深谋远虑的政治家1.抱负远大,胆识过人2.能屈能伸,忍辱负重3.唯才是举,随能任事4.博采众长,从谏如流(二)雄才伟略的军事家1.军事统帅,领导核心2.富有韬略,运筹帷幄3.战术灵活,善于用兵4.赏罚分明,治军有道5.身先士卒,亲力亲为三、曹操反面形象——不折不扣的“伪君子”(一)滥杀无辜,惨无人道(二)猜疑多变、自私残忍(三)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四)虚假伪善,玩弄权术(五)奸诈狡猾,阴险狠毒四、综合评价(一)集“奸”与“雄”于一身(二)乱世中的悲剧英雄(三)“拥刘反曹”思想的反面典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分析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掺半。
在我看来,曹操有“雄”的一面,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曹操也有“奸”的一面,他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
本文从曹操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对其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抱负远大、胆识过人,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唯才是举、随能任事,博采众长、从谏如流;其次,曹操是一个具有雄才伟略的军事家,他是军事统帅、领导核心,富有韬略、运筹帷幄,战术灵活、善于用兵,赏罚分明、治军有道,身先士卒、亲力亲为。
同时,曹操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他滥杀无辜、惨无人道,猜疑多变、自私残忍,心胸狭隘、嫉贤妒能;虚假伪善、玩弄权术,奸诈狡猾、阴险狠毒。
所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综合多方面考虑,不应用“非白即黑”的态度,要全方位去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政治家;军事家;伪君子在我国众多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
小说中,曹操是一位有胆有谋的政治家和才能卓越的军事家,他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
同时另一方面,曹操身上有着无穷无尽的贪欲和权势欲,是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常常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人心、收罗人才,为自己所用。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
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人物简介: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即魏武帝,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是三国时期势力最大的霸主。
二、性格特点之一广纳贤才,礼贤下士。
具体事例:1、曹操是个颇负盛名的爱才之君。
在官渡一战中,曹操与袁绍对峙的局面一直僵持不下。
袁绍手下,有几位谋臣,其中就有才高八斗的许攸。
在袁绍的.旗下,许攸是最受宠的谋士。
一次偶然的机遇,郭图趁许攸探查曹军虚实。
在袁绍帐前大肆指控许攸私通曹操,一脸茫然的许攸被伦为囚犯。
他明白,如果自己仍旧辅佐袁绍的话免不了杀身之祸,还是赶紧弃袁绍而去为妙。
眼下只有曹操离自己最近,何不投奔曹操为快。
消息传到了曹营,曹操早已耳闻许攸的才华,兴奋不已。
鞋子还没穿好就跑来迎接许攸。
最终,许攸帮助曹操找到了袁绍的粮库,放火将其烧毁,袁绍大军不战而忘,袁绍不久后也因被曹操数次打败吐血而死。
2、刘备本是一个微乎其微的百姓,可后因与祖辈与皇室有关,天子口喻将其提拔为皇叔,这也让心疑的曹操对他有了一丝警惕。
刘备是个正人君子,他为人忠义,心胸宽广,平凡却素有大志。
从而桃李满天下,变为妇孺皆知的好口碑。
所以,投靠刘备的英雄豪杰特别多,无论是谋士还是武将,都是千古英才,出力拔萃。
徐庶就是其中的一位。
徐庶是个才华横溢的谋士,后被刘备所用。
因为刘备势力单薄,一直吃败仗,惨烈的局面僵持不下。
来因为偶然的机遇,经部下介绍而得了徐庶,徐庶刚进蜀营,刘备便打了一个打胜仗。
曹操听见了,便从徐庶的老家把徐庶的老母架过来,同时命令手下写好文书,说徐庶的母亲饱受苦难,被囚于牢狱之中。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也是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以下是曹操在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特点:
政治家和军事统帅:曹操被描绘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他有着出色的谋略和军事才能,能够灵活运用兵法,制定明智的决策。
他的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使他在混战的三国时期崭露头角。
权谋高手:曹操以其权谋和智谋而闻名,常常通过计谋和策略达到他的目的。
他在政治斗争中善于运用手段,以实现自身的权力和统治目标。
仁爱一面:尽管曹操在历史上有一些残酷的行为,但在小说中,他也展现了一些仁爱的一面。
例如,他对待手下的将领有时是宽容的,对待俘虏也有时显示出仁慈之心。
文学才华:曹操被描绘成一个具有文学修养和才华的人物。
他善于诗歌、音乐,对文学艺术有一定的鉴赏力,这使得他在形象上更为丰满。
家庭观念:尽管曹操是位军事政治家,但他在小说中也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
他对待家人的态度相对温和,有时甚至显示出为人父母的责任心。
总体而言,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角色,他的形象融合了政
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多重特质。
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也受到了后来文化作品的多次演绎和解读,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曹操性格特点及主要情节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建立者。
他的性格特点和主要情节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性格特点1. 聪明机敏: 曹操聪明过人,善于观察和分析。
他能够准确地看清形势并做出相应的决策,这使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勇猛果断: 曹操是一个军事天才,他勇猛果断、敢于冒险。
在战场上,他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采取正确的行动,使自己的军队战无不胜。
3. 谋略高超: 曹操善于谋略,精于心计。
他经常运用计谋和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智慧和巧妙的布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4. 坚定果断: 曹操有着坚定果断的性格。
无论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他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决心,从容应对。
5. 独断专行: 曹操在处理事务时常常独断专行,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目标。
这一点使他在政治上获得了很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主要情节1. 扬威官渡: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了一场决定胜负的重要战役。
曹操依靠自己的军事才华和谋略,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2. 讨伐吕布: 曹操发现吕布的野心和威胁,决定讨伐他并最终将其击败。
这次军事行动表明了曹操的决心和勇气。
3. 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抓住了袁绍和刘备的弱点,以挟持皇帝为借口,使各方势力臣服于他的统治。
这一行为显示了曹操的智慧和政治手腕。
4. 谋害孙权: 曹操一直试图消灭孙权这个南方的势力,他多次谋划并暗中安排陷害孙权的计划。
尽管未能成功,但显示了曹操对敌对势力的尽力消除。
5. 临终遗诏: 曹操在临终时留下了《曹瞒挟天子降诸侯表》,表达了他对子嗣和曹魏政权的重要指示。
曹操的性格特点和主要情节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杰出的领导者和统治者的能力。
他的军事才能、智慧和坚定意志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完整版曹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三国时期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塑造得极为复杂和多面化。
本文将从曹操的政治才能、军事战略、个人品质以及形象转变等方面对其形象进行全面分析。
首先,曹操是一位极具政治才能的人物。
在领导曹魏建立的过程中,曹操表现出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卓越的管理才能。
他建立了完善的行政机构,并对经济、法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
他注重民众的生活和福利,为了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实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和减税措施。
曹操还善于借助外交手段解决国际问题,与外族稳定关系。
这些政治才能使得曹魏得以稳定发展,并且成为了整个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势力之一其次,曹操在军事战略上也有着卓越的才能。
他重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通过和创新,使得曹魏的军队成为当时最为精锐和强大的部队之一、曹操善于制定作战计划,善于运用兵法的原则和战术,通常能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他善于运用奇兵和伏兵,善于诱敌深入陷阱并夺取战机。
他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一系列的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使得曹魏的势力得以巩固和扩大。
然而,曹操的形象也不仅仅是正面的。
曹操在权力面前常常会表现出极端的冷酷和无情。
他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力,以至于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描述为“奸雄”和“寇贼”。
他对待敌人和叛逆者都采取了极其严厉和残忍的手段,保持了高度的威严和统治力。
曹操还表现出一些狡诈的一面,在内部斗争和政治策划中常常使用阴谋手段和政治手腕。
这些行为使得曹操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既令人敬畏又令人恨恶的形象。
最后,在《三国演义》的结尾,曹操的形象发生了转变。
他在临终前大放厥词,表达了自己对才华横溢而未能光大事业的遗憾和悔意。
他将自己的家族托付给了司马懿,表示自己对司马氏的信任。
这种转变显示出曹操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也使得人们对他的看法不再一致。
总的来说,曹操是一位具有卓越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人物。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报告
一、曹操之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位具有崇高理想和宏伟野心,拥有高超智
慧和军事才能的“英雄”。
他具有出色的忠贞精神和丰富的人文素养,具
有勤勉、慎言、宽容的美德,具有坚韧不拔的作风。
他本着为帝国恢复昔
日荣光的奋斗精神,号令天下,收复失地,称霸中原,并统一天下的热血
梦想,把中国演变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权,使统一的中原再次繁荣
昌盛。
曹操一生中因耿介、勤俭、坚定不移的态度而受到尊重,他有着不屈
的硬汉抗争精神,让他与世无争,主导大局。
曹操具有高超的军事能力,
出色的政治手段,精明的策略,穷追猛打的防御态度,对战略的高度洞察,博大的胸怀,无微不至的注意力。
在先天上他有着极为强大的自信,他凭
借天赋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成就了一代伟大的英雄,一代独具匠心的长
久传奇。
二、曹操的伟大
曹操在文学上的伟大指的是他拥有伟大的理想主义,信仰完美的梦想。
曹操深信,他能够重整中国,使中国强大,实现梦想。
他拒绝被称降服,
他把一切都当做实现梦想的工作。
曹操的思想源自古代的思潮,他追求完
美的梦想,具有很强的意志力,决心实现它。
曹操的军事伟大在于他善于使用army,善于指挥,善于运用战术。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以其聪明才智、政治手腕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三国的乱世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从曹操的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人性弱点以及艺术形象四个方面对曹操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手腕。
曹操出身豪门,他具备出众的智慧和头脑,善于用计谋和策略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
他通过利用朝廷的权力,在各方势力之间巧妙地协调,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曹操还善于用英才,并以所用人才非常有眼光而著名,如荀彧、郭嘉等都是他的重要谋士。
在处理政治问题上,曹操往往能够准确把握时机,善于权衡利弊,尤其擅长对敌人用计,令敌人无从应对。
其次,曹操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
作为一个军事家,曹操善于统帅和调度军队,通过灵活多变的战术取得了众多胜利。
他精通兵法,擅长诱敌深入、分化瓦解敌军的战术。
曹操在合肥之战中以少战多,成功阻挡了孙权的进攻;在官渡之战中精心设计,击败了袁绍的强大军队;最终又在赤壁之战中,破坏了孙刘联军的合作,使得自己的势力更加稳固。
他还创新性地组织和训练军队,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建立了许多军事制度,为他的军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然而,曹操也有他的人性弱点。
曹操在政治上以权谋著称,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并以铲除异己为手段。
他对待手下亦善变,既能以德报德,也能出尔反尔,因此他在部下之间留下了不信任的阴影。
曹操一生中也犯过错误,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他对于董卓之乱的态度。
他先后担任过董卓的部下和将领,却未能抵制董卓之暴政,使得汉献帝被迫迁徙,引发了更大的混乱。
最后,曹操在艺术形象方面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被塑造成一个具有冷酷威严形象的人物。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以黑色为主色调的服饰以及浓密的胡须的形象成为了他的标志。
他坚毅而不轻易显示情感,骨子里的野心和冷酷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深入人心。
摘要:《三国演义》中地曹操既是一位优秀地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地奸诈之徒.本文正是从曹操地“奸”与“雄”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其艺术形象.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政治家、军事家;奸雄、英雄.一提起《三国演义》中地曹操,人们首先想到他是一个大奸臣,狡诈、多疑、假仁假义、十分奸险;但他地宽宏世无其俦,他地诚挚更能令人叹息弥襟.他在分裂混乱地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起过相当大地作用.因此,下面本人就《三国演义》中曹操地“奸”与“雄”地形象进行进行分析研究,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名家指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曹操之“奸”《三国演义》中曹操地“奸”主要体现在狡诈、多疑、假仁假义上.(一)狡诈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地人,作品开始就写他用权术.曹操年少时比较贪玩,“游荡无度”,他地叔父经常向他父亲反映,曹操很头疼.一天,操在路上偶遇叔父,立刻做出面目扭曲地样子,叔父向他父亲汇报,于是曹嵩找到儿子询问病情,不料操安然无恙,答道:“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曹嵩就此起了疑心,再也不相信弟弟地小报告了,曹操从此之后就更加地放肆了.第十七回,曹操攻打袁术时,军粮短缺,操命管粮官王垕:“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士兵皆言丞相欺众.操欲借垕人头示众.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垕再欲言时,操早已呼刀斧手杀之,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为了平息士兵对自己地怨恨,稳定军心,曹操竟然去杀死一个没有任何过失地人,他地奸诈狠毒教人心寒.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曹操此人性格复杂多变,这在表情、脾性地多变上得到体现.当俘虏张辽后,张辽不但不肯投降,还破口大骂,曹操被惹火了,亲自拔剑想杀张辽,被刘备与关羽劝阻后,他立刻掷剑大笑:“我亦知文忠义,故戏之耳.” []并亲自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感情如闪电似地转瞬即变,令人瞠目结舌而脊背发凉.“杨修之死”更显曹操地奸诈无常.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擅花园门,操虽称美,心甚忌之.又一日,修擅分酥吃,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曹操佯称常梦中杀人,某日果杀一帐前士卫.临塟前修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里,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经过几件事,到了这个时候,曹操对杨修地厌恶仍不露形于色,杨修一错再错,致使曹操已经起了要杀死杨修地心,但曹操仍然隐藏得很好,竟然连杨修这么聪明地人也全然没有察觉,最后终于被曹操借惑乱军心地罪名将杨修杀死.可见曹操地奸诈已经达到“炉火纯青”地境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多疑曹操他地好猜忌表现在他常滥杀无辜,错杀好人.他身边地人常遭无妄之灾,也全因他地多疑.在第四回,曹操暗杀董卓没有成功,遭董卓通缉,投奔吕伯奢庄上,吕盛情接待,欲杀猪相款.曹操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但闻人语曰:“傅而杀之,何如?”[]曹操顿时杀了八口人.后来发现杀错了,索性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曰:“宁叫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第二十回,许田打围后,汉献帝感觉到曹操非常狂妄,想除去曹操,于是密诏董国舅入宫,颁“衣带诏”,董国舅刚过宫门,恰巧遇见了曹操.曹操便多加盘问,当知道汉献帝把锦袍玉带送给董国舅,马上就要董将衣带解下,曹操亲自把锦袍玉带拿起,对着太阳光细细地详看.他地多疑猜忌全都暴露出来了,好在汉献帝对他早有防备,衣带诏才能够有惊无险地带出宫门.当猜测到某人有颠覆政权地行为哪怕仅仅是一丝意念,曹操杀人总是连眼都不眨一下,不曾有过片刻地犹豫,严格按照“罚不逾时”地古令,在第一时间先下手为强.此外,为了自家性命地安全,他常常也会或事急从权,或巧生变诈,杀人于无形之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假仁义曹操地假仁假义,在书中,要数“挟天子而令诸侯”.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地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地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地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地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地可供自己利用地工具.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其次,“割发权代首”这一事例最为典型.宛城征张绣时,曹操惊马践坏了大块麦田.他“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最后还是郭嘉以《春秋》之义劝阻,免死“割发权代首”,并“以发传示三军”.曹操明知道自己不能自杀地,他这样做无非是想树立率先守法,严于律己地形象罢了,在以权术收买人心,.另外,曹操是惯于由大怒转为大笑,大笑转为大哭地.他在赤壁之战后,从华容道逃归,在南郡安歇时,对着众谋士,突然大哭起来.谋士们问他为什么哭,曹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从一方面看,这是曹操地爱才惜才;另一方面看,这又是曹操使地诈术,因为他地大哭地结果,“使众谋士黯然自惭”,这才是他哭地真正目地.此外,在叔父面前诈中风,哭泣袁绍,礼葬关羽首级,与许攸论粮等也是曹操假仁义地特点地展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曹操之“雄”在《三国演义》中,他有“奸”地一面,但更有“雄”地一面,他地宽宏世无其俦,他地诚挚更能令人叹息弥襟.他在分裂混乱地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起过相当大地作用.用聂绀弩先生地话说,“曹操是实干家”、“大军事家”、“杰出地诗人、文学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卓越地政治家这里所说地“实干家”,是指曹操卓越地政治才能,曹操具有远大地目光和过人地胆识,“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非常重视人才,极力搜罗,加以重用,胸襟开阔,豁达乐观.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远大地抱负曹操之谓政治家,他地目标是结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地战乱场面,实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地愿望,他要实现这样地伟大理想.文中第四回,董卓欺主弄权,骄横跋扈.曹操借献刀行刺董卓,事情败露后为县令陈宫所擒.陈宫问曰:“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又说:“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其远大志向溢于言表.在“求才若渴”这点上,曹操比刘备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便曹操为人奸诈多疑,但他对奇才良将均能真诚地以礼相待,对于人才,他尽可能揽为己用.所以他身边一直不乏能人异士.第三十六回,曹操得知徐庶是个难得地人才,他很想得到徐庶,他打听到徐庶是个极其孝顺地人.曹操十分高兴,立即派人连夜前去徐庶家中将他母亲接过来,曹操盛情款待徐庶地母亲.遭到徐母拒绝后,他竟然叫人模仿徐母地笔迹写信给徐庶,把徐庶骗到手.曹操为了求得良才,已经到了不择手段地地步.而在第四十一回,赵子龙单骑救主,曹操地爱才之心更洋溢于表.其时,曹操在山顶观战,但见赵云所到之处,威不可挡.操曰:“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 []遂令飞马传报各处:“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地.”[]因此赵云才能够逃脱此难.在你死我亡地战场上,曹操非常欣赏赵云地神勇无敌.为了一个对自己能构成很大威胁地敌方将领,曹操可以发出“不准杀死赵云”地命令.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爱才惜才地心胸是如何地博大,怎么不教人为之动容?所有这一切无不说明,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稔熟地政治手腕在尔虞我诈地争斗中,为获得最后胜利,曹操很明白顺应民心地重要性.他为取得人心,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用尽一切手段,能人所不能.小说第五回,曹操羽翼未丰时,欲得卫弘相助,操置酒张筵,拜请卫弘到家,告曰:“今汉室无主,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公乃忠义之士,敢相求助!”[]卫弘答应.操大喜,于是发矫诏,驰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竖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他以大义晓之于卫弘,打着“忠义”地旗帜招兵装大自己地力量.可见他非常洞悉民心并且利用民心地圆滑手腕.第十六回曹操明明已经意识到刘备是自己日后地劲敌、死对头,是自己日后争天下地极大阻碍,但他总想把刘备留在自己地营垒中,他身边地谋士们多次建议要寻找机会杀掉刘备,程昱谏曰:“刘备终不为人之下,不如早图之.” []操曰:“方今正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 []想争取百姓地民心、士子地忠心固然是曹操作如此决定地一个原因,而只要有一丝争取地希望便不肯下辣手,这也是其中地一个重要原因.小说第十八回里写道:宛城之战中,曹操爱子曹昂被乱箭射死,侄儿曹安民被砍为肉泥,心腹爱将典韦被杀死,甚至连曹操自己右臂也中了一箭,所骑之大宛良马也连中数箭而死.如此深仇大恨,然而曹操为了大局,游说张绣,张绣愿降,曹操见了张绣,乐不自禁,好像以前地事情根本没有发生过,不但封他为扬武将军,而且后来干脆结为儿女亲家.为实现自己远大地抱负,曹操能人所不能.破袁绍后,发现了“许都及曹军中诸人”与袁绍私通地书信.荀攸提议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而曹操则认为“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一语带过,并尽皆将书焚烧,不再过问.如此胸怀,确实非一般政治家所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曹操地一生几乎都是在战场上度过地,他发动地大小战役不计其数,但他每次地战争都是出师有名,打着天子地旗号,都说成是去“讨伐逆贼”,他地政治手腕是一般人所不能比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优秀地军事家作为军事家,曹操更是有勇有谋.他胸怀丰富地实战经验,在众多战役中都显示了他非凡地军事天才.、富有韬略军事上,曹操对各路英雄地战略战术,人力物力均了然于胸,力求做到知己知彼.所以他在军事决策上时时会料事如神,他拥有军事家所特有地嗅觉.且看看小说第十二回曹操用计大破吕布于定陶.曹操率兵至定陶,连日不战,引军退四十里下寨.正值麦熟,,操即令军割麦为食.吕布闻讯引军赶来.将近寨,见左边一望林木茂盛,恐有伏兵而回.操知布军回去,乃谓诸将曰:“布疑林中有伏兵耳,可多插旌旗于林中以疑之.寨西一带长堤,无水,可尽伏精兵.明日吕布必来烧林,堤中军断其后,布可擒矣.”[]第二天,吕布不出曹操所料,果然中计战败,落荒而逃.此战,可见曹操对敌人地心理分析,以及对作战地形地观察已面面俱到,所以他料事如神,行军布阵井井有条.第三十回袁曹官渡之战,战争一开始,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袁绍有人马七十万,粮食充足且具有地理上地有利形势;曹军只有七万,粮食将尽,地理也不利.曹操能利用和扩大袁军决策错误﹑军心涣散地弱点,采取正确地战略战术,集中兵力,袭击袁军屯粮之处,然后各个击破,取得最后胜利.如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仅此一战,曹操即察觉非刘备所能想地战术.曰:“但知谁为刘备画策?”[]此乃刘备初获徐庶地第一战.足见曹操那军事上敏锐地嗅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曹操无论在战略、战术方面,都能应付自如.在战斗时,曹操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在对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争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方法,谲敌致胜,转弱为强.在战略方面,曹操能集中部属智慧,择善而从,少有失误.例如当他与吕布争夺兖州,相持不下时,陶谦病死,曹操采用谋士之计,平定了兖州,继而征服了徐州,然后囊收了冀州.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治军有道无论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得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地战斗力还是不行地.吕布地军队号称勇悍,袁绍地军队人数最多,经过多次较量之后,都为曹操所败,说明曹军地战斗力是很强地.曹操军战斗力之所以强,是因为他作战时能身先士卒,领兵一贯采取精兵、简政、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所致.见第十二回濮阳城曹操大战吕布,曹操领众将,率兵入城.李典曰:“主公且在城外,容某等先入城去.”[]操喝曰:“我不自往,谁肯向前!” []遂当领兵直入.曹操能如此身先士卒,曹军士气怎么能不高?曹操起兵,打过不少败仗,但军队始终没有溃散,皆得力于他治军严格,首先从我做起,以身作则.第十七回,曹操行军途中,见一路麦已熟,曹操传令不得让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于是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了麦子,可是曹操自己所骑地马却因受惊而踏了麦田,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于是,曹操便要拔剑自刎,经众人力劝方才罢休,割下一绺头发“割发带首”作为处罚,于是三军悚然,没有人不遵守军令地.且从政治、经济等方面配合和支持,所以终能转危为安、变弱为强.反观其他军阀,如袁绍指挥军队宽松、不严厉,法令就无法建立.吕布勇敢但没有计谋,不慎重、不稳重,言而无信.刘表对军事不熟悉,不钻研,只知道保护自己地领地.袁术娇奢、无礼,一点都没有善良之心.相比之下,曹操将他们各个击破,是迟早地事.所以,曹操可以称得上古代卓越地军事家.奸而能、真而伪、宽而猛这正是曹操“奸”与“雄”地复杂人性特征.我认为,曹操“奸”与“雄”性格地复杂性,体现了人类社会在自身发展地历史进程中,对功利追求、对道德进步向往地矛盾关系,同时,曹操地形象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同类型地封建统治者地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地历史真实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注释:[] 罗贯中.《三国演义》.湖南.岳麓书社.年月第一版.第页、第页[][[][] 罗贯中.《三国演义》.湖南.岳麓书社.年月第一版.第页[] 罗贯中.《三国演义》.湖南.岳麓书社.年月第一版.第页[][][][][] 罗贯中.《三国演义》.湖南.岳麓书社.年月第一版.第页、第页、第页、第页、第页、第页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罗贯中.《三国演义》.湖南.岳麓书社.年月第一版.第页[] 蛤晓音、周先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月第页[] 吕自扬.《历代诗词名句词典》.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年月.第页[][][] 罗贯中.《三国演义》.湖南.岳麓书社页.年月第一版.第页[][] 罗贯中.《三国演义》.湖南.岳麓书社页.年月第一版.第页[][][] 罗贯中.《三国演义》.湖南.岳麓书社页.年月第一版.第页、第页、第页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罗贯中.《三国演义》.湖南.岳麓书社页.年月第一版.第页[][] 罗贯中.《三国演义》.湖南.岳麓书社页.年月第一版.第页参考文献:[] 罗贯中.《三国演义》.湖南.岳麓书社.年月第一版[] 陈寿.《三国志》.北京.长城出版社.年月[] 刘宋时期,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蛤晓音、周先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吕自扬.《历代诗词名句词典》.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
曹操的形象分析大全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曹操是中国文学上,史学上少见的争议巨大的形象。
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曹操的形象又经过了那些颠覆性,戏剧性的演变,曹操的历史形象,一方面是由于《三国志》是正史,其书写也更加强调历史的真实性。
《三国志》中的曹操机警聪明,有孝行,是个旷世奇人,具有济世之才。
《三国志》中主要张扬其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同时开启了尊曹贬刘的先河。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对曹操褒贬兼有的时期,也是其文艺形象启蒙的阶段。
这时期,南朝记述魏晋时期人物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的曹操形象呈现出如下特征。
乱世奸雄、谲诈典型、妒贤代表、好色之徒、功业千载。
唐代是曹操形象进一步丰厚化的时期。
唐代统治者尤其唐太宗虽从自身的价值取向出发,对曹操的篡逆行为也进行了严厉批判,但对曹操的“匡正之功”仍评价很高。
唐代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开明的文化政策,使唐代士人对曹操的英雄业绩较为崇拜和景仰,尤其对其文采赞叹不已。
他们创作了大量有关曹操事迹的诗歌,对曹操进行渲染,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时期是曹操形象由英雄圣主到篡逆奸臣的大转折期。
从上层统治者、士大夫阶层到民间大众,“尊刘贬曹”渐渐成为主导思潮。
元《三国志平话》及众多宋元戏曲作品都极尽贬抑之能事,从相貌描写、军事胜败等各方面,一味贬损、嘲弄曹操,传达了民间大众心目中对仁君的渴望,对暴君的憎恨情绪。
此时期曹操的文艺形象与其本来而貌有较大偏离,曹操的奸雄形象基木定型。
明清时期,曹操形象由英雄到奸雄彻底颠覆,从英雄豪杰逐步沦落为薄情寡义,乱臣贼子式的人物。
在这一时期的两部三国题材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更可以看出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
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问许子将(按许邵字子将):‘我何如人?’固问,然后子将答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太祖大笑。
”汤用彤《读人物志》亦云:“《后汉书》言许子将目曹操曰‘子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另外,《世说新语·识鉴》也说“曹公少时见乔玄,玄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
”这是将曹操视为“治世英雄,乱世奸雄”较早的材料。
其中刘邵的说法为世人所公认,而乔玄之说,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中已予以否认。
《三国演义》也直接取用了刘邵的话。
总之,不管怎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说由来已久,据史料,它也为曹操所接受,曹操听后竟“为之大悦”②、“大笑③”。
曹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盖曹操素以创业自任也”。
④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无论古今,“奸雄”二字,无非有两个含义:所谓“雄”,指英雄,其义甚易理解。
而所谓“奸”,则应结合曹操的思想、行为及表现来理解。
曹操由历史走上舞台(指脸谱化的戏曲艺术),并作为“白脸奸臣”而家喻户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再加上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点,曹操的脸谱化迅速固定。
尽管《三国演义》及毛评之前已有不少拥刘反曹的观点,但是,那仅仅是出于政治目的,是政治需要,关键所在也仅是应该尊谁为正统的问题,并没有使曹操的形象有所改变。
虽然反对他,仍然把他作为一个英雄(或者说是历史上的“奸雄”)来看的,如典型的习凿齿的观点:自汉末鼎沸五六十年,吴、魏犯顺而强,蜀人杖正而弱,三家不能相一,万姓旷而无主……(晋)配天而为帝,方驾于三代,岂肯俯首于曹氏,侧足于不正?……以晋承汉,功实显然,正名当事,情体亦厌,又何为虚尊不正之魏而亏我道于大通哉!(《晋书·习凿齿传》)显然,习凿齿是欲让晋承汉祧,拥刘反曹。
其他如朱熹等反对曹操者,其目的也不是反对曹操本人,而是反对以魏为正统。
说透了,这是一种社会需要、政治需求。
但到了《三国演义》,尤其是毛宗岗的评点,情况则大不相同。
毛宗岗在评点中,对曹操大加挞伐,称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并把他与诸葛亮“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相对照,其目的显而易见。
就小说美学来说,毛宗岗无论对关羽、诸葛亮,还是对曹操的评点,在人物的美学方面的成就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
但问题在于,就曹操本人来说,他却使曹操的形象大为改观。
评点中,毛宗岗不断以各种语言攻击曹操。
如在小说中曹操听了刘邵的话,不怒而喜之后,毛评道:“喜得恶,喜得险,喜得无礼,喜得不平常,喜得不怀好意。
只此一言,便是奸雄本色。
”曹操马踏麦田,割发代首,毛评道:曹操一生,无所不用其借:借天子以命诸侯,又借诸侯以攻诸侯。
至于欲安军心,则他人之头亦可借,欲申军令,则自己之发亦可借。
借之谋愈奇,借之术愈幻,是千古第一奸雄。
(毛宗岗之语均引自毛宗岗评点本《三国演义》,下同。
)赤壁大战之后,曹操痛哭郭嘉,认为“若奉孝(郭嘉字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毛评道:曹操前哭典韦而后哭郭嘉,哭虽同,而所以哭则异;哭典韦之哭所以感众将土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众谋士也。
前之哭胜似赏,后之哭胜似罚。
不谓奸雄眼泪既可作钱帛用,又可作挺杖用。
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爱。
毛宗岗的这些点评,是使曹操成为“奸雄”的重要原因,之后的戏曲舞台竞相把曹操固定为“白脸”而使之脸谱化,渐渐由正面历史人物演变为舞台反面角色,这已离开了历史真实。
曹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塑造的众多不朽的艺术典型形象中最为成功的一个。
罗贯中对前代源于史书、杂传、诗歌、平话、三国戏中的有关曹操的各种文献记载、传说故事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
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只要能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来服务,便皆取而用之。
兼收并蓄的同时势必造成史实的失真,同时,这些民连流产的轶事经过技工作用于曹操这一人物身上。
(同样的意思能改成自己的话吧)不仅形成多元的统一,而且明确地表现为不同于任何一个的艺术典型。
这一艺术典型的性格结构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同时也是统一的。
[4] 与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比较来看,毛本《三国演义》有很多与其情节、文字相异之处,这些相异之处必然会影响人物形象的表现。
就曹操人物形象来说,在情节文字的变化中,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结构逐渐向集中表现其道德丑的方向发展了。
试举数例说明:例如前文所述曹操义释关羽一事,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数次下令沿途关卡不得阻挡关羽;而毛本《三国演义》中,关羽却因为缺少曹操的一纸文凭而遭遇重重困难。
这一情节的细微改动使曹操全关羽之义的大度成了阳奉阴违的阻挠。
再以曹操对待刘备为例:曹操引刘备见献帝后,献帝认刘备为皇叔,曹操的部将都认为这件事于曹操不利。
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写曹操的态度是:“玄德与吾结为昆仲,安肯外向耶?”而毛本《三国演义》中,曹操则换了另一副嘴脸:“彼既为皇叔,吾以天子之诏令之,彼愈不敢不服矣。
况吾留彼在许都,名虽近君,实在吾掌握之内,吾何惧哉!”言语上的些许变化使一个心胸宽广,有王者之风的曹操变成了一个老谋深算、阴险虚伪的小人。
还有曹操在书中的出场,毛本也与罗氏原本大异其趣。
罗氏原本写曹操出场是“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而毛本中则是“为首闪出一将”。
在毛本《三国演义》中,用“英雄”来指代曹操当然太不合适了。
无论是在正文还是回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指代曹操的称呼,有很多都是诸如“曹瞒”“老瞒”“奸贼”一类极富贬斥性的语辞。
例如罗本中的“曹操勒死董贵妃”,到毛本中是“国贼行凶杀贵妃”;而“祢衡裸衣骂曹操”则成了“祢正平裸衣骂贼”等等。
可见,称呼的变化可以使赋予人物的情感取向发生很大的变化,而曹操的国贼形象在毛本当中基调之深,足以见之。
毛本《三国演义》最显著的特征即是毛氏父子的评点。
他们以回前批语、文中夹评的形式对小说的情节、人物、结构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符合其道德及审美倾向的评点,极力地深化曹操奸狠虚伪的性格特征,表现出对曹操的贬抑之情。
例如,在曹操残忍杀害吕伯奢灭口的正文之后,毛氏有一段激愤的评点:“乃翁之结义兄弟也,而既杀其家,复杀其身,咄哉阿瞒!岂堪复与刘、关、张三人作狗彘耶?”毛氏先激烈地控诉曹操“既杀其家,复杀其身”的无情无义之举,又将此举与刘、关、张的结义之情作出比较,以更加突显曹操的奸诈凶残。
而在陈宫患曹操之奸狠,拔剑欲杀曹操之文后,毛氏又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立场:“该杀!”这两个字虽然简单,却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文中本写曹操之奸之残的情节之后贯人这样的评点,更加能引起读者对曹操的反感和对其无义行为的痛恨,并同时在对比中进一步牢固尊刘贬曹的审美倾向。
就是在毛氏父子如此的修改、评点之下,曹操的形象失去了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多层次性、复杂性,而就是一个扎扎实实的国贼奸雄的典型。
“奸绝”正是这一艺术典型的典型性所在,这一典型性形象经过再塑造之后,人物性格重点突出了,但丰富性相对弱化了。
他因为性格中的一绝——“奸”而同样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艺术印象,但在性格的绝对化中又显得不够真实。
然而毛本《三国演义》毕竟是今天离普通大众最近的一个阅读版本,因此,毛本《三国演义》中的这个“奸绝”曹操也是时至今日影响最为深远的。
历史中的曹操也许会对这个被艺术化的自己不甚满意,但是,从塑造典型艺术形象的角度来说,这种定型化的工作还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它终究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绝版的精彩人物,(你能使用这些材料但是你不能一点不变的用人家的表达方式啊“因为它终究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绝版的精彩人物,”这种表达都不改别人会认为是引用?)《三国演义》(及毛评)则是在历史真实(或者说是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另起炉灶,另立楼阁,完全是一套新的人物概念,人物形象已远远抛开了史实,形成了纯文学化的人物形象。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有不少历史事件的话,从作者思想来说,这些事件主要是用来为作者的思想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反映人物的历史面貌。
《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历史演义小说,说它非常成功,就是因为它塑造了许多立体化的人物形象,当然也包括曹操。
本来在《三国志》(及裴注)中,曹操的形象已呈现出了个性特征的复杂化,但在《三国演义》中,这种复杂化尤其突出,作者罗贯中把《三国志》中曹操的一言一行尽可能地放大,并运用自己的观点来演绎、深化曹操。
这样,《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不仅是能文能武、屡建奇功、智勇双全的英雄(这是作者依据历史事实而表现出来的历史真实),而且也成了阴险狡诈、凶恶残忍、卑鄙无信的奸臣,这也正是毛宗岗动辄斥之为“奸雄”的真正内涵。
作为奸雄的曹操与作为英雄的曹操同样都是成功的。
《三国演义》通过对曹操的立体塑造,成功地展示了动乱的社会现实中曹操的典型形象。
为了国家的统一,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他竭尽全力,思贤若渴;为了战胜对手,他博采众议,择善而从;为了巩固实力,他积极号召发展生产,造福一方,即便是在晚年,他也仍然纵横沙场,征战不休。
一生孜孜以求,斗志永不削减。
我们看到的曹操是一个胸怀壮志、鞠躬尽瘁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