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一、认识先贤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二、《论语》简介1、《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共20篇,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2、常识扩展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艺(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三、经典研读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重点字词饱:饱足安:安逸,舒适敏:敏捷,勤快于:对于(在)而:表并列慎:小心,谨慎就:靠近正: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焉:语气助词已:通矣,了(2)翻译:先生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修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研讨:此则讲了哪些方面的问题?(这一则谈的是学习的态度、表现和要求)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1)重点字词有:通又。
于:在。
立:自立。
不惑:遇事不疑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遵从,随。
踰:逾,越过。
矩:规矩。
(2)翻译:先生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事不疑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但不超越规矩。
(3)研讨:此则讲了哪些方面的问题?(这则谈的是学习和修养问题。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论语》是中国文化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下面将介绍《论语》十个重要的章节作为研读内容。
1.学而篇:介绍了孔子对教育的重视和学习的重要性。
其中有著名的名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为政篇:强调君主应该以道德为准则来治理国家,而不是通过刑罚和威权。
其中有著名的名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八佾篇:阐述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认为通过规范的礼仪可以达到道德的修养。
其中有著名的名句:“朝闻道,夕死可矣。
”4.季氏篇:揭示了孔子对贤德人才的要求,认为只有能够以德行来辅佐君主的人才是真正的贤者。
5.里仁篇:阐述了“仁”的概念,认为“仁”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要以“仁”来对待他人。
6.公冶长篇:强调要固守道德原则,而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其中有著名的名句:“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7.子张篇:强调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求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
其中有著名的名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8.忧思篇:提出了人生的重要问题,如何面对困难和忧虑,以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9.泰伯篇:强调要尊重上级和懂得分忧,同时也要对待下级友好和宽容。
10.雍也篇:强调要尊重传统和敬畏上天,不要随意改变和追求功利。
通过对以上《论语》十个重要篇章的研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思想和他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
他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主张以仁爱和礼仪来治理国家和塑造个人品德。
《论语》中的思想和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不仅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指导。
因此,《论语》的研读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论语十则》——《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整理)
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
2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
欲而不越出规矩。
” 3 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注释】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
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2)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4.颜渊、季路侍(1)。
子曰:“盍(2)各言尔志。
”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3)善,无施劳(4)。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
【注释】
(1)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2)盍:何不。
(3)伐:夸耀。
(4)施劳:施,表白。
劳,功劳。
(5)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
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 6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注释】
(1)知者乐【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
7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注释】
(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
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8 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
【注释】
(1)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2)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
9.、【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这就是仁。
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要做到仁要靠自己,难
道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它的详情。
”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违反礼法的话不要听、违反礼法的话不要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但请允许我实践这句话。
” 10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