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前用药
- 格式:ppt
- 大小:143.00 KB
- 文档页数:20
麻醉前用药麻醉镇痛:吗啡5—10mg/次im,0.25哌替定:50—100mg/次或0.5—1mg/kg im,2.5—5mg,小儿1mg/kg,老人 1.7--2.3mg/kg芬太尼:0.1mg/次抗胆碱类:阿托品:0.4—0.8mg/次,小儿:0.02mg/kg东莨菪碱(海俄辛)0.3—0.4mg格隆溴铵:0.2—0.4mg,小儿:0.004—0.008mg/kg(最大0.2mg)镇静:巴比妥类:苯巴比妥:0.2—0.3g,苯巴比妥钠(鲁米钠)0.1—0.2g酚塞嗪类:氯丙嗪:25—50mg,盐酸异丙嗪(非那根)25—50mg丁酰苯类:氟哌利多:5mg/次苯二氮卓类:地西拌(安定)10—20mg/次,小儿;咪达唑仑:2.5—5(2--3)mg/次im,或0.03—0.04mg/kg iv,先静注2—3mg继以0.05mg(/kg.h)维持。
心血管药:小儿血容量:新生儿80mL/kg,婴儿75mL/k.g,小儿70mL/kg,失血量占体重10--14%可据情输血补液。
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休克指数为0.5时血容量正常,为1时丢失血容量20--30%,大于1丢失血容量可达30--50%中心静脉压6--12cmH20呼吸频率:成人10--15次/分,小儿20--30次/分,婴儿30--40次/分潮气量:500mL左右或8--10mL/kg,施压在吸气时7--15cmH20,呼吸比1:1.5或1:2小儿体重:前半年,出生体重+月龄x0.6;后半年,出生体重+3.6+(月龄-6)x0.5;2岁以后,年龄x2+8kgASA分级:I级:正常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系统性疾病,各器官功能正常。
死亡率0.06%--0.08%。
Ⅱ级:有轻度或中度系统性疾病,功能代偿健全。
死亡率0.27%--0.4%。
Ⅲ级:有严重系统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
死亡率1.82%--4.3%。
Ⅳ级:有严重系统统病,已丧失工作能力,威胁生命安全。
麻醉前用药麻醉前用药的目的:①避免或减少病员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以达到镇静、催眠作用,并使全身麻醉诱导平稳,提高麻醉安全性。
②减少随意肌活动,减少需氧量,降低基础代谢,减少麻醉药需要量,减弱不良反应。
③提高痛阈,阻断痛刺激向中枢传导,以达到镇痛目的。
④预防及对抗某些麻醉药的不良反应,抑制植物神经系统的应激反应,使反射兴奋性减弱,腺体分泌减少或停止,维持呼吸循环系统的稳定。
1.术前应用镇静药和镇痛药的原则(1)对老年人、衰弱病人、急性中毒者、上呼吸道阻塞或外伤者、神经系统损害者、患有严重的肺或心瓣膜病病人,应减量或不给镇静药和镇痛药。
(2)对麻醉性镇痛药和巴比妥类成瘾的病人应给以充分的麻醉前用药,以防止术中或术后立即出现戒断症状。
(3)对患某些特殊疾病的病人,其麻醉前用药见有关章节。
2.镇静药:(1)苯二氮卓类:①地西泮用推荐剂量,产生心血管和呼吸抑制的病例很少,术前1~2h口服5mg~10mg为好。
地西泮不应肌注,因肌注导致注射部位疼痛且吸收不佳。
对于某些有活动性胃反流、行胃肠道手术的病人,不宜口服。
②咪达唑仑,术前半小时以0.06mg/kg~0.08mg/kg静注或肌注。
麻醉诱导时最常用,可作为麻醉前用药的补充,产生非常好的遗忘和镇静作用。
③巴比妥类如戊巴比妥很少用于术前镇静,非麻醉医师偶尔将其作为诊断性操作时的镇静药(内镜检查、磁共震成像、CT)。
3.镇痛药:(1)吗啡是主要的麻醉性镇痛药,病人通常在入手术室前60min~90min,肌注5mg~10mg。
(2)哌替啶1mg/kg,患者在入手术室前60min~90min肌注。
4.抗胆碱药主要减少呼吸道粘膜及唾液腺分泌和拮抗迷走神经不良反射。
但目前在临床上的使用已逐步减少。
(1)常用的抗胆碱药物:①阿托品皮下或肌肉注射的常用剂量为0.5mg,用药后5~20min出现心率增快,45min后分泌明显减少,可持续2~3小时。
静脉剂量为皮下量的1/2,经稀释后缓慢注入,2min起作用,持续30min。
麻醉前用药元江县中医院麻醉科高红林麻醉前用药目的1、抑制皮质或皮质下、或大脑边缘系统,产生意识松懈、情绪稳定和遗忘效果,也可显著减少麻醉药用量和(或)提高机体对局麻药耐受性;2、提高痛阈,阻断痛刺激向中枢传导,减弱痛反应和加强镇痛,弥补某些麻醉方法本身镇痛不全的不足;3、减少随意肌活动,减少氧耗量,降低基础代谢率,使麻药用量减少,麻药毒副反应减少,麻醉过程平稳;4、减轻自主神经应激性,减弱副交感反射兴奋性,减少儿茶酚胺释放,拮抗组胺,削弱腺体分泌活动,保证呼吸道通畅、循环系统功能稳定。
各专科及特殊病例手术麻醉前用药 老年患者1、麻醉前用药剂量比青、壮年减少1/2;2、麻醉性镇痛药如吗啡、杜冷丁等尽量避免使用;3、镇静药应慎重使用;老年人应用东莨菪碱常会引起谵妄,应慎用。
骨科手术1、75岁以上术前无明显剧痛,无心率增快,无明显心肌缺血患者,术前用药可以肌注阿托品0.3-0.5mg,不用巴比妥类药;如心率增快或有明显心肌缺血患者,可不用阿托品;2、60~75岁患者,根据病人情况可肌注巴比妥类药如苯巴比妥钠(鲁米那)0.05g、阿托品0.5mg,(同样心率增快或有明显心肌缺血患者,可不用阿托品);3、如有剧烈疼痛,可酌情肌注杜冷丁30~50mg;4、60岁以下患者根据病人情况肌注咪唑安定3~5mg 或鲁米那0.1g,阿托品0.5mg。
普外手术1、75岁以上术前无明显剧痛,无心率增快,无明显心肌缺血患者,术前用药可以肌注阿托品0.3-0.5mg,不用巴比妥类药;如心率增快或有明显心肌缺血患者,可不用阿托品;2、60~75岁患者,根据病人情况可肌注巴比妥类药如苯巴比妥钠(鲁米那)0.05g、阿托品0.5mg,(同样心率增快或有明显心肌缺血患者,可不用阿托品);小儿患者提示:阿托品在小儿麻醉中非常重要,可对抗其他麻醉药品的迷走神经兴奋作用和减少腺体的分泌1、小于1岁,术前用药仅用阿托品0.02mg/kg。
(手术中应每隔一小时追加0.01mg/kg,由麻醉科医生术中根据病情需要使用);2、大于1岁,术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02mg/kg (如计算量大于0.5mg,按0.5mg应用),另可加咪唑安定0.05mg/kg。
麻醉前用药
1、抗胆碱类可减少呼吸道分泌,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能防止迷走神经兴奋,从而避免心动过缓和骤停。
常用药物有阿托品0.5mg和东莨菪碱0.3mg,麻醉前半小时肌注,由于该类药物能抑制汗腺分泌和影响心血管活动,故对甲亢、高热、心动过速患者不宜使用。
2.催眠药有镇静、催眠和抗惊厥作用,并能防止和治疗局麻药中毒反应。
常用的有苯巴比妥钠0.1g,麻醉前半小时肌注。
3.安定、镇静药可使情绪稳定,抗焦虑、抗惊厥,并有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还有一定的抗局麻药中毒作用。
常用的有地西泮5~10mg或氟哌啶5mg,术前半小时肌注。
4.镇痛类提高痛阈,强化麻醉效果,减少麻药用量和减轻内脏牵拉反应,常用药物有吗啡和哌替啶。
吗啡5~1Omg皮下注射,哌替啶50~1OOmg肌注。
此类药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吗啡作用更强,小儿、老人慎用,孕妇产前禁用。
麻醉前用药的常见种类和作用有哪些?
麻醉前用药主要目的在于:使患者情绪安定、镇静,减少恐惧,解除焦虑;提高痛阈;减少麻醉药需要量,减轻麻醉药的毒副反应;抑制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减少腺体分泌;降低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的危险。
常用的术前用药如下。
(1)镇静安定药:苯二氮草类药均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及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并有顺应性遗忘作用,常用药为地西泮和咪达唑仑等。
(2)抗胆碱能药:即M胆碱受体阻滞药,能阻滞节后胆碱能神经支配的效应器上的胆碱受体,抑制多种平滑肌及腺体分泌,同时还抑制迷走神经反射,降低副交感张力,常用药为阿托品与东莨菪碱。
(3)麻醉性镇痛药:也称为中枢性镇痛药,由于这类药物为阿片类生物碱或半合成的衍生物,故常称之为阿片类药,如哌替啶与吗啡等。
(4)抗组胺药和抗酸药:具有抗过敏及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患者全身情况与是否伴有合并症以及过去应用镇静、催眠、镇痛药物的情况等考虑麻醉前用药。
年老者、体弱者、新生儿、婴儿、甲状腺功能低下者等酌情减少或不用;年轻、体壮、精神紧张或激动、甲状腺功能亢进者等可增加镇静安定药用量;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呼吸道梗阻患者、临产妇等禁
用或慎用中枢性镇痛药;患有心动过速、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少用或慎用抗胆碱类药物,若必须应用者,使用东莨菪碱较为适宜。
麻醉前准备用药麻醉前准备用药是为了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过程,保障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手术顺利进行。
下面将就麻醉前准备用药的常用药物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镇静药物镇静药物是麻醉过程中用于减轻患者焦虑、紧张和恐惧情绪的药物。
常见的镇静药物包括地西泮、咪达唑仑和异丙酚等。
1. 地西泮地西泮属于苯二氮䓬类药物,具有镇静、抗焦虑和肌肉松弛的作用。
它常用于手术前的镇静和麻醉前的预处理。
地西泮通常以注射剂的形式给予,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和具体需要而定。
2. 咪达唑仑咪达唑仑是一种短效苯二氮䓬类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焦虑和帮助患者入睡。
它的作用持续时间较短,常用于手术前的镇静。
咪达唑仑通常以口服片的形式给予,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3. 异丙酚异丙酚是一种静脉麻醉药物,具有快速诱导和恢复的特点。
它通常用于手术中的麻醉维持和诱导。
异丙酚的使用需要专业医护人员监护,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和具体情况而定。
二、止痛药物止痛药物用于麻醉过程中的疼痛控制和术后痛苦缓解。
常见的止痛药物包括吗啡、芬太尼和布洛芬等。
1. 吗啡吗啡是一种强效镇痛药物,常用于手术中和术后的镇痛控制。
它的副作用包括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疼痛程度。
2. 芬太尼芬太尼是一种合成阿片类药物,具有强效的止痛作用。
它的使用通常基于严密的监测和调整,以确保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缓解,同时避免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发生。
3. 布洛芬布洛芬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
它通常用于术后疼痛的缓解和控制。
剂量的调整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具体需要而定。
三、肌松药物肌松药物用于实现肌肉松弛,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常见的肌松药物包括琥珀胆碱、罗库溴铵和氨氯地平等。
1. 琥珀胆碱琥珀胆碱是一种非去极化肌松药物,通过阻断乙酰胆碱受体,实现肌肉的松弛状态,便于手术操作。
琥珀胆碱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和监测结果来调整剂量。
2. 罗库溴铵罗库溴铵是一种去极化肌松药物,通过阻断神经肌肉传递,实现肌肉的松弛状态。
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是在手术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正确的麻醉前准备和合理的麻醉前用药可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并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和风险。
本文将介绍麻醉前准备的内容以及常用的麻醉前用药。
一、麻醉前准备1. 患者的基本信息获取:麻醉前,麻醉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既往病史、药物过敏等。
这些信息对于麻醉方案的选择非常重要。
2. 心电图和血液检查:麻醉前,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心电图和血液检查,以评估心脏和肺功能。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麻醉医生判断患者的麻醉风险,制定相应的麻醉方案。
3. 预防性用药:根据手术的特点和患者的病情,麻醉医生可能会在手术前给患者预防性的药物,如抗生素、抗凝血剂等。
这些药物的使用可以降低术后感染和血栓的风险。
4. 饮食控制:手术前一晚,患者通常需要禁食或者只能进食轻食。
这是为了避免手术中出现胃内容物反流导致的误吸。
5. 患者心理安抚:手术前,麻醉医生和护士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恐惧和焦虑,并进行适当的心理安抚。
这可以帮助患者放松并提高手术的顺利进行。
二、麻醉前用药麻醉前用药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缓解焦虑和恐惧,以及帮助患者顺利进入麻醉状态。
1. 镇静药物:在麻醉前,可以给患者使用一些镇静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苯巴比妥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促进患者顺利进入麻醉状态。
2. 止吐药物:麻醉过程中,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和呕吐的情况。
为了避免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麻醉医生在麻醉前会给患者使用一些止吐药物,如5-羟色胺拮抗剂。
3. 镇痛药物:麻醉前,可以给患者使用一些镇痛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并减少术后的镇痛需求。
4. 抗过敏药物:在麻醉前,患者需要告知麻醉医生是否存在药物过敏史。
如果患者有药物过敏史,麻醉医生会在麻醉前给患者使用抗过敏药物,以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除上述常用的麻醉前用药外,具体的麻醉前用药方案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的特点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