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混合应用下的会计计量模式
- 格式:pdf
- 大小:294.95 KB
- 文档页数: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公允价值被引入会计准则即伴随着广泛的争议,这一点无论是国内准则还是国际准则都是如此。
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公众对于公允价值的质疑声越来越大,有人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危机的帮凶,甚至有人认为其是罪魁祸首。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杜金富在《中国金融会计学会2010学术年会》致辞中指出:尽管国际财务准则不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但是金融危机也暴露出公允价值准则的一些缺陷。
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逐步开放,跟踪并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变得非常迫切,探讨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刻不容缓。
一、国内外有关会计计量属性研究概况当前,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国内外学者都有着不同的观点。
Franklin Allen(2007)等认为流动性定价在金融危机中起着重要作用,资产价格可能反映的是交易量决定的可获得市场价格,而不是反映资产未来收益,故利用市场价格评估机构的财务状况是不可取的。
Plantin(2004)等指出历史成本计量会导致低效率,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则会由于反馈效应引起价格波动和次优选择,且在资产到期日越长、流动性越差的情形下越明显。
O'Hara(1993)重点研究了公允价值计量对贷款到期的影响,并认为这一会计制度提高了到期贷款的长期利率,从而诱使贷款者转向短期贷款。
这反过来又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并导致过度清算。
Burkhardt和Strausz(2006)认为,公允价值计量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加快了资产流动及风险转移。
James Cataldo和Morris McInnes(2009)认为,以权益投资者的企业价值评估为视角,对投资者提供信息的最佳方式是公允价值单独披露。
李明(2007)认为选择了决策有用论下的财务目标,从理论上讲就必然会较多地采用公允价值;而选择了受托责任目标,就必然会较多地采用历史成本法。
任世驰、李继阳(2010)指出公允价值计量与按“目标导向”路径构建的当代会计理论在会计本质(信息系统)、会计目标(决策有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和可靠)等各个方面是冲突、矛盾的。
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的探讨【摘要】会计对经济业务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三个阶段,会计计量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日新月异,用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计量的呼声越来越高。
但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处于发展初期,仅是弱势有效,且公允价值的计量参数还难以有效的获得和估计,于是更深入地探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其发展方向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会计信息质量一、历史成本及其计量、公允价值及其计量的涵义历史成本,有多种不同的定义。
iasb的定义:资产的登记,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是在某些情况下,按照在正常经营中的为偿还负债将要支付的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fasb概括为:指取得一项资产而付出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
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历史成本亦称原始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是指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应以实际业务发生时的取得成本为标准进行计价。
这里的取得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资产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
历史成本计量建立在币值稳定的基础之上,坚持按初始交易价格入账后一成不变的静态反应观,不认为资产价值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动。
公允价值,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定义为:是指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负债过去的价值,而公允价值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负债的现实价值。
但这种对立关系并不是绝对的。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规定,如果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换入资产入账成本的确定应当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
另外,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具有很强的时间概念。
即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可能就是过去环境下的该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价值也许就是未来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
浅论财务会计计量属性浅论财务会计计量属性浅论财务会计计量属性【摘要】2006版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将我国会计计量属性由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转向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相结合的会计计量属性。
本文主要从当前准则规定的五种计量属性出发,在对它们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提出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相结合的会计计量属性是大势所趋,并提出对其进行合理使用的方法,最后对未来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展望。
论文关键词:历史成本,会计目标,计量属性一、财务会计基本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历史成本主要用于对货币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计量。
货币性流动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
由于该类资产持有时间短、变现能力强,其价值变动的可能性较小,故采用历史成本计最。
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或现金流量不确定性很大,为了便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其比较合理和实用的方法是按历史成本计量。
财务会计选择历史成本为其基本计量属性是财务会计形成发展近80年来的历史选择。
历史成本作为反映一个企业实际的资本耗费,资本的流动和通过现金收回增值的资本,其是最能如实地描绘该企业经济活动和经济业绩的财务轨迹,从而传递的是真实而公允的信息。
尽管历史信息不能向使用者提供无根据的预期数据,但能有根据地告诉使用者有关企业重要的已发生的财务事实。
历史成本计量的这一优点,是其他计量属性难以取代的。
二、其他会计计量属性分析重置成本是一种具有很强现实性的计量属性;而现值和公允价值是计量未来的现金流量,是一种未来性质的计量属性。
但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如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具有很强的时间概念,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的历史成本可能是过去环境下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而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也许就是未来环境下该项资产的历史成本。
市价是会计所有计量属性的基础,是会计计量最公允的估计。
现行成本不是基于真实交易而建立在假设交易基础上的。
两者在活跃市场上表现出的市场价格是公平自愿条件下市场交易各方承认和接受的资产公允价格,具有坚实的可计量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公允价值的应用作者:罗维芬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11期一、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利弊历史成本计量是建立在币值稳定假设的基础上,要求资产和负债按其取得或交换时的实际交易价格入账,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在该资产存续期内一般不作调整。
历史成本计量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往往只对实际交易活动产生的结果进行确认,而不对尚未发生的交易进行估计。
从股东及债权人的角度看。
这种以交易事实为依据的金额是客观的、可验证的,以此计算的收益亦是可信且可靠的。
因此,反映企业活动的实际收支额被认为是一种客观计算可分配利润的非常好的计量模式,也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会计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的原因。
然而,由于历史成本不涉及后续确认问题,忽视了对经济事项做全面、立体、动态的衡量,因此所提供的数据与不断变化的现时价格脱节,缺乏可加性和配比性。
在历史成本会计下,经营状况和信用质量的恶化得不到反映,报表使用者无法根据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评价,从而影响其投资决策。
公允价值作为新的会计计量属性,摆脱了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一直在寻求价值计量的变革。
它坚持动态反映观,摈弃按初始交易价格入账后一成不变的静态反映观,认可资产价值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动,否定资产价值会一直稳定在最初的交易价格基础上,强调资产计价必须坚持对客观价值的计量,价格要能准确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相对历史成本会计而言,公允价值会计提供的信息更具相关性,能较充分地反映企业的潜在收益和风险,有利于投资者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出符合其利益的决策。
虽然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更强调资产和负债的当前价值,因而更具有参考意义,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编制的财务报告主观性过强,各种数值波动幅度过大,另一方面受市场频繁变动的影响,一些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并不容易估计和取得,统计口径之间也存在差异,可能造成投资者和市场分析人士无法对企业的数据进行比较,给投资者的决策带来负面影响。
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公允价值的应用一、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利弊历史成本计量是建立在币值稳定假设的基础上,要求资产和负债按其取得或交换时的实际交易价格入账,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在该资产存续期内一般不作调整。
历史成本计量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往往只对实际交易活动产生的结果进行确认,而不对尚未发生的交易进行估计。
从股东及债权人的角度看。
这种以交易事实为依据的金额是客观的、可验证的,以此计算的收益亦是可信且可靠的。
因此,反映企业活动的实际收支额被认为是一种客观计算可分配利润的非常好的计量模式,也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会计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的原因。
然而,由于历史成本不涉及后续确认问题,忽视了对经济事项做全面、立体、动态的衡量,因此所提供的数据与不断变化的现时价格脱节,缺乏可加性和配比性。
在历史成本会计下,经营状况和信用质量的恶化得不到反映,报表使用者无法根据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评价,从而影响其投资决策。
公允价值作为新的会计计量属性,摆脱了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一直在寻求价值计量的变革。
它坚持动态反映观,摈弃按初始交易价格入账后一成不变的静态反映观,认可资产价值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动,否定资产价值会一直稳定在最初的交易价格基础上,强调资产计价必须坚持对客观价值的计量,价格要能准确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相对历史成本会计而言,公允价值会计提供的信息更具相关性,能较充分地反映企业的潜在收益和风险,有利于投资者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出符合其利益的决策。
虽然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更强调资产和负债的当前价值,因而更具有参考意义,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编制的财务报告主观性过强,各种数值波动幅度过大,另一方面受市场频繁变动的影响,一些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并不容易估计和取得,统计口径之间也存在差异,可能造成投资者和市场分析人士无法对企业的数据进行比较,给投资者的决策带来负面影响。
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公允价值的应用随着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用公允价值计量取代历史成本计量的呼声越来越高。
论以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为辅的会计计量的实证统计分析一、双重会计计量的论述(一)历史成本计量属性1.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认识我国历史成本的发展过程与我国市场的转型和完善程度是息息相关的。
在1997年之前我们国家的企业都使用历史成本来计算资产或负债,历史成本占据垄断地位,在提供真实信息方面有重要作用,不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新的资产和负债的出现,历史成本无法满足经济的需要和决策使用者的需求[3]。
还因信息不对称,外部信息使用者无法通过历史成本计量所得的信息获取企业的内部变化情况。
从而,我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出现了两种计量模式共存的情况,但是历史成本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2.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优缺点(1)历史成本计量的优点首先,历史成本的相关数据比较容易获得,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其次,使用历史成本属性的企业数据比较可靠,因为历史成本是实际的交易中得来的,而不是估计交易。
最后,历史成本具有很强的可验证性和可核性。
(2)历史成本计量的缺点首先,历史成本计量提供的信息相关性不足。
历史成本只反映一个时点的价格,不涉及后续计量的问题。
其次,历史成本计量不符合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原则,由于收入都是现在的价格确定的,而发生的成本和产生的费用都是按照当时的实际价格计量的,从而导致收入与成本、费用的不匹配。
最后,历史成本计量不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1.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认识公允价值在我国已经经历了从无到有、先提倡后回避、避而又重新提倡几个阶段,一波三折。
到目前为止,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还没有完全成熟。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经不能准确地体现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企业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都会把公允价值应用到会计工作中去[1]。
公允价值指的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根据自愿原则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结算的价值。
2.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缺点(1)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首先,在市场上,如果有相同的资产和负债的,用相同的资产和负债的价格作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的计量,如果市场没有相同的资产或负债的,而有相似的资产或负债报价的,应用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如果市场连相似资产也没有,那么用估值技术来做公允价值的计量,估值技术一般包括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
试论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存摘要: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公允价值提出了挑战,企业在选择会计计量模式时是要应用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这无疑是经济上迫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历史成本的计量缺乏价值的相关性,而且不能预防、化解企业有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美国金融界更倾向于以公允价值来计量交易性金融产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混合计量模式。
1990年,首次提出将银行会计的的努力目标由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过渡。
目前,公允价值会计业得到广泛的推广,并逐渐成为具有支配地位的会计计量方式。
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9]。
公允价值虽然被认为是第五种计量属性加入计量体系,但是它却是其他计量属性追求的最终目标。
王金惠分析了五种计量模式,指出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这五种计量属性有各有所长,共存才能实现会计目标。
本文分析了经融危机后各界的声音以及结合了我国的国情,认为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共存的双重计量模式比较符合现代金融危机的经济发展,并提出了善双重计量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计量模式;经融危机;双重计量模式;完善对策。
Abstract: In 2008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on the fair value of the challenges , companies in the choice of accounting measurement mode is to use historical cost or fair value , which undoubtedly is the economic force to be solved. As the historical cost of the lack of correlation values , but not prevent , defuse enterprises are likely to generate financial risks , the U.S. financial sector are more likely to be measured at fair value of trading financial products ,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ation of a mixed measurement model . 1990 , the first time the bank will try to target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historical accounting of the cost to fair value. Currently, fair value accounting industry has been widely promoted , and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dominant way of accounting measurement . The fair value of a composite measurement attribute [ 9 ] . Although the fair value measurement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fifth property to the metering system , but it is the ultimate goal to pursue other measurement attributes . Wang Jinhui analyzed five metering modes , noting the introduction of fair value is the inevitabl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 but the five measurement attributes have their own strengths, to achieve coexistence accounting objectiv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oices of all sectors combined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at the coexistence of historical cost and fair valuemeasurement model more in line with the du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odern financial crisis,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good dual measurement mode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Keywords : accounting measurement mode ;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 dual metering mode ; Improvement.目录1绪论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3文献综述 (1)2 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概述 (1)2.1历史成本 (1)2.1.1历史成本的定义 (1)2.1.2历史成本的特征及优缺点 (1)2.2公允价值 (2)2.2.1公允价值的定义 (2)2.2.2公允机制的特征及优缺点 (2)2.3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发展 (2)3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思考—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 (5)3.1次贷危机回顾 (5)3.2公允价值在国外的应用情况 (5)3.2.1金融危机前 (5)3.2.1金融危机后 (6)3.3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情况 (6)3.3.1在金融工具准则中的应用 (6)3.3.2在投资性房产准则中的应用 (7)3.3.3在企业合并准则中的应用 (7)3.3.4在债务重组准则中的应用 (7)3.4金融危机后对公允价值的看法 (7)3.4.1支持的观点 (7)3.4.2反对的观点 (7)3.5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处理方法 (7)4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9)4.1对于会计计量属性的要求 (9)4.2对于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存 (9)5. 完善计量模式(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存)的对策 (12)5.1完善现行的会计准则 (12)5.2完善现行的会计核算方法 (12)5.3完善市场的秩序 (12)5.4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 (13)总结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7)1绪论1.1研究背景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会计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1]。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并存才能更“公允”【摘要】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加强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但是其最大的局限性就是可靠性差。
而历史成本计量下的财务信息相关性较差,但是它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确定性。
本文认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应该并存,以求得会计信息相关、可靠,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并存才是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
【关键字】公允价值历史成本并存一、公允价值的研究背景尽管公允价值概念早在1946年就被美国著名会计学家william paton提出,但其应用却推迟到20世纪末。
1990年9月,美国证监会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于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并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
2000年颁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号———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量与现值》(sfac7)则正式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个概念,推荐在缺乏市场价格的条件下,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由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估计。
2006年9月发布的第157号准则统一规范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建立了公允价值的新层次,明确了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提高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要求。
这一准则的发布使得公允价值会计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二、公允价值的定义和特征在我国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在计量属性中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定义如下:“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
”虽然各国对于公允价值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讲,公允价值具备以下的几个特征:1.公允价值以市场而不是以特定的主体为基础的计量。
公允价值的本质是来源于市场信息的有效评价,资产或负债的价值是由市场确认的,而不是以特定的主体来确认。
2.交易的双方都是在熟悉情况、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公平交易。
但这种交易尚未执行,或已经开始执行但肯定没有完成,是一种非真实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