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树的生物学特性
- 格式:pdf
- 大小:373.04 KB
- 文档页数:3
引言概述:板栗是一种受人们喜爱的坚果,其生物学特性对于种植和栽培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板栗的生物学特性展开讨论,着重介绍了其繁殖方式、生长习性、形态特征、栽培要点和产量调控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内容:一、繁殖方式1.1有性繁殖方式:板栗主要通过花粉传播进行有性繁殖,掌握板栗传粉媒介和传粉机制对于提高有性繁殖的成功率至关重要。
1.2无性繁殖方式:板栗还可以通过嫁接、扦插等无性繁殖方式进行繁殖。
这些方法能够保留和传递板栗优良特性,在板栗生产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二、生长习性2.1光照要求:板栗喜欢充足的阳光照射,适宜生长的光照强度为20006000勒克司(Lux)。
2.2温度需求:板栗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530摄氏度,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其生长和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2.3湿度要求:板栗对湿度的要求较高,适宜的大气相对湿度为70%80%。
2.4土壤要求:板栗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喜欢湿润、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
三、形态特征3.1树冠形态:板栗的树冠呈卵形或圆形,冠幅较大,分枝较多,形态美观。
3.2枝条特征:板栗的主枝粗壮,枝条呈斜生态势,具有一定的抗风能力。
3.3叶片特征:板栗的叶片为卵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有明显的脉络,叶色深绿。
3.4树皮特征:板栗的树皮比较光滑,呈灰褐色或暗褐色,幼树的树皮较为光亮。
四、栽培要点4.1选种育苗:选择优质品种并采用无性繁殖方式培育板栗苗,有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
4.2土壤管理:合理施用有机肥和矿质肥料,保持土壤湿润,松土保护根系。
4.3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板栗田间发生的病虫害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4.4剪修管理:及时修剪枝条和调整树冠形态,促进板栗的生长和发育。
4.5灌溉和排水:适量进行灌溉,并保证良好的排水,确保板栗生长环境的稳定。
五、产量调控5.1花芽调控:合理调控营养供应以控制板栗花芽的分化和发育,进而影响板栗的产量。
5.2施肥管理:根据板栗的生长需求合理施肥,适当增加钾肥供应有助于提高板栗的产量和品质。
栗子树的形态特征
栗子树落叶乔木,株高达20米,树冠冠幅大。
单叶互生,长10-22厘米,宽4.5-8厘米,叶缘锯齿状。
柔荑花序长4-20厘米,雌雄异花,雌花位于花序基部,具刺针,雄花位于花序的其他部分,雄花先雌花开放。
果实总苞又称栗蓬,被密刺束,直径4-8厘米,包含2-3枚棕色有光泽的坚果即栗子,有时可达4枚或以上,野生坚果直径2-3
厘米。
果期9-10月。
学名mollissima源于柔软多绒毛的嫩芽和新叶。
果实含糖、淀粉、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
栗子树喜光,耐旱耐寒,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抗性强,较强的吸滞粉尘的能力,能在空气干燥而土壤较为潮湿的环境下生长。
忌积水。
深根性,根系强大,吸水、吸肥力强,也耐瘠薄,适应性强。
公园、园林、住宅小区、行道两旁、城市绿化颇为合适。
以上就是栗子树的介绍,此外栗子树在各地的园林绿化中,栗子树被作为优秀的风景树栽植,一般为半冠移栽。
栗子树绿化效果突出,能营造出古朴的意境,移栽成活率很高。
山区板栗高产栽培技术板栗为壳斗科栗属,高大落叶乔木,喜光,寿命长,有木本粮食之称,是农村致富的优良经济树种。
一、板栗的生物学特性1、板栗为深根性树种,侧细根发达。
雌雄同芽异花,适于生长年平均温度为10—15℃。
板栗对土壤要求不严,为喜酸、喜钙植物,土壤PH值—,土层深厚,湿润而排水良好,含有机质多的花岗岩母质壤土为最好,根系适宜的田间持水量为60—80%。
2、板栗的个体发育为五个时期。
幼树期,形成预定树形,为开花结果创造条件;结果初期,主要是使树冠尽可能达到预定的最大营养面积,形成适量的结果母枝;结果盛期,主要是枝条和根系生长受到抑制,树冠达到最大限度;结果后期,主要是树体老化,开花结果消耗多,贮藏物质少;老化期,骨干枝、骨干根大量死亡,结果树越来越少。
二、育苗板栗育苗多采用实生播种育苗。
播种时间分春播和秋播两种。
苗圃地区选择平坦、灌水方便,土质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细致整地施足基肥按20-30厘米行距开沟,按12-15厘米株距播种,播种量为每亩100-125公斤,出苗后注意松土、除草,及时灌水。
当苗木长到一定高度后进行苗木嫁接,嫁接方法主要有切接、插皮接、腹接、芽接等四种。
接后要搞好摘心、除萌,做防风支柱及接口松绑等管理。
三、建园造林板栗园应选择土层在50厘米以上,PH值为-,疏松肥沃,交通、灌溉条件方便的地方,阳坡半阳坡为佳。
栗园成长地有挖围山转法、大鱼鳞坑法、垒谷法等三种,地整好后,挖厘米见方大穴。
栽植于11-12月份或次年2月下旬至3月下旬。
一个好的栗园以3-5个品种为佳,定植密度为每亩27-41株。
四、丰产技术1、整形修剪板栗的树形有自然开心形和主干疏层形两种。
生产上多采用主干疏层形。
干高70-80厘米,主枝5-6个,第一层2-3个,第二层1-2个,第三层1个,每个主枝上保留侧枝2-3个,层间距1-米,层内主枝间距50米左右,第一层侧枝离主干60米,侧枝上下交错。
板栗的修剪有清膛修剪和实膛修剪两种。
板栗树是一种常见的园林植物,具有丰富的景观绿化和园林应用价值。
下面将从板栗树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景观绿化、园林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形态特征板栗树是一种常绿乔木,树干挺拔,树冠宽大,枝繁叶茂。
叶子呈椭圆形,春季新叶嫩绿,夏季翠绿,秋季金黄,冬季落叶。
果实呈椭圆形,表面光滑,颜色有红、黄、紫等多种颜色。
果实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二、生态习性板栗树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
在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生长良好。
在庭院绿化中,可以种植在道路两侧或草坪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景观绿化1. 春季观叶:板栗树春季新叶嫩绿,适合种植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形成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海洋。
2. 夏季观果:夏季是板栗果实的成熟期,果实在树上悬挂,色彩鲜艳,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可以将其作为庭院观赏树种,或用于道路绿化。
3. 秋季赏叶:秋季是板栗树的黄金时期,叶子由绿变黄,金黄一片,非常美丽。
可以将其种植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4. 冬季观姿:板栗树冬季落叶,树枝形状独特,可以种植在庭院、小区、广场等场所,形成一道别致的景观。
四、园林应用1. 道路绿化:板栗树可作为行道树使用,既可以遮荫纳凉,又可以为道路增添一份绿意。
在种植时要注意保持合适的株距,确保板栗树能够充分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2. 庭院绿化:板栗树适合种植在庭院中,可以作为庭院的主景树或配景树。
在种植位置上可以选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
同时,可以搭配其他植物形成丰富的园林景观。
3. 公园绿化:板栗树可以种植在公园的各个角落,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
可以与其他植物搭配形成花坛、花境等景观,也可以与其他园林小品如亭台、假山等相结合。
总之,板栗树作为一种常见的园林植物,具有丰富的景观绿化和园林应用价值。
在种植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土壤和环境条件,合理搭配植物,充分发挥其观赏价值。
同时,也要注意保护板栗树的生长环境,确保其能够健康生长。
板栗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技术作者:李国翠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4期摘要结合宁国市板栗生产实际,阐述了板栗的生物学特性,并从种子采集、育苗、造林、抚育管理、采收与贮藏等方面总结了板栗栽培管理技术,以期为板栗的高产提供依据。
关键词板栗;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 S64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161-01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又称栗子、栗等,属于双子叶植物纲栗属植物。
原产地在中国,被称为中国甘栗,果实可供炒食、鲜食等。
在越南、我国台湾省及大陆地区均有较大面积的人工种植。
在山地上生长较好,一般适宜生长的区域海拔范围为370~2 800 m。
板栗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淀粉、糖分、蛋白质、脂肪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8.0%~70.0%、10.0%~20.0%、5.5%~11.0%、2.0%~7.5%;VC含量超过西红柿、苹果等,是苹果VC含量的10倍以上,保健效果明显。
板栗的适应性很强,栽培管理相对难度不大;木材可用于家具等行业,果皮、叶等均可入药[1]。
宁国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降水量分别为15.4 ℃、1 400 mm;境内海拔范围在300 ~500 m。
板栗是宁国市特产,境内的板栗资源极为丰富,主要分布在中溪、宁墩、梅林等8个乡镇,种植的品种数量繁多,其中当地特有品种数量超过20个,如乌早、软刺早、二新早等品种属于宁国板栗的优良品种。
宁国板栗具有其他产区板栗所不具备的优势,如丰产性较佳、上市时间早、口感佳、耐贮藏、颗粒大等。
现结合全市板栗生产情况,将板栗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1 生物学特性板栗属于落叶乔木,平均高度在20 m左右,树皮较为粗糙,为深灰色,有很多直裂纹。
小枝上有短毛着生,没有顶芽分布;单叶的着生状态为互生,分成2列,形状为长椭圆形或者椭圆形(大小为8~18 cm×4~10 cm),基部呈楔形或者圆形,先端较尖,边缘有锯齿。
土壤对板栗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作者:汪森来源:《现代园艺》2013年第04期摘要:板栗作为我国本土植物,因其对生长条件需求不高,易于栽培管理,经济价值较好,所以,广泛种植于我国南北方地区,其所结果实虽然刺衣外裹,但内部的果仁却是味美甘甜,营养价值极高。
本文从栗树栽种地区的土壤基本特质入手,从酸碱度、质地、含水量、地势、深厚度、营养元素含量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土壤的各项因素对板栗生物特性产生的影响,以供广大农林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土壤;板栗;生物学特性板栗,壳斗科栗属的植物,大多为落叶乔木,少数为灌木。
板栗作为我国本土植物,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因其对生长条件需求不高,易于栽培管理,经济价值较好,所以广泛种植于我国南北方地区。
其花为雌雄同株,雄花为直立柔荑花序,雌花单独或数朵生于总苞内,所结果实为单叶,呈椭圆或长椭圆状。
虽然刺衣在外部包裹,但内部却油光润滑,板栗果仁更是味美甘甜、适口性好、营养极高,所以与枣、桃、杏、李齐名为中国5大名果,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
在生长过程中,由于从土壤中吸收了各种元素,所以其生物特性受土壤影响极大,例如土壤的酸碱度、质地、含水量、地势、深厚度、营养元素等。
1 土壤酸碱度对板栗的影响板栗适宜生长在微酸性,pH值在5~6之间的土壤内,栗树在生长时,需要大量的锰和钙元素,特别是锰,一般叶片内含锰量高达0.2%上。
如果土壤偏碱性,锰无法溶解,钙也易于流失,影响根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叶片缺少叶绿素,新陈代谢能力减弱。
因此,适宜生长在显微酸性的花岗岩或片麻岩风化的土壤内,而不适宜生长在显碱性的石灰岩风化土壤内。
2 土壤质地对板栗的影响土壤的结构与基质会影响板栗根系的大小、分布情况以及树体长势等。
由于板栗的深根性,根系发达,需要促进大量的菌根生长,所以适宜生长在通风透气性较好、土层深厚的砂壤土内,同时,土层深度还影响着根系生长的走向。
土层瘠薄的地区树根会向水平方向延伸,土层深厚的地区根系会向垂直方向伸展,土层基质条件还会影响板栗树冠的长势。
板栗的生物学特性果品,栽培管理1板栗的生物学特性1.1板栗的形态特征板栗属壳斗科,落叶乔木。
树皮粗糙而直裂,小枝着生短毛。
1.2板栗的生物学特性与生态习性板栗对各种类型气候的适应性均较强,在年均温8~22℃,绝对最高温35~39℃,绝对最低温-25℃,年降雨量500~1500mm的气候条件下都能生长。
但在年均温10~14℃,年降雨量600~1400mm的地方生长最好。
板栗对光照要求较高,光照不足会使其树冠内部小枝衰老枯死,枝条迅速外移,严重影响产量。
板栗实生苗在栽植后,开始地上部分生长较慢,地下部分生长较快,随后地上部分生长加快。
一般6~7年开始开花结果,15年左右进入盛果期。
嫁接苗栽植后4~5年即可开花结果。
2板栗的栽培技术2.1采种优良品种是实现板栗高产栽培的关键。
在实现良种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栽。
母树应选则稳产、丰产、品质好、结果早、生长健壮、盛果期无病虫害的优良单株。
当栗果完全成熟后,刺苞开裂,果实自然脱落,将从地面拣拾的栗果进行粒选后,马上混砂贮藏。
2.2育苗由于对板栗以压条和扦插的方式进行育苗成活率低,所以生产上一般以播种和嫁接2种方法为主。
板栗喜光,应将圃地建在海拔高度500m,背风向阳,坡度25以下的低山丘陵岗地或河滩地,保证水源充足、排水良好。
土壤深度达50cm,地下水位为1m,pH值为5.5~6.8,土质为肥沃的砂质壤土或砾质壤土。
板栗播种时间,分春播与秋播,以春播为最普遍。
于4月上旬用沙藏好的种子采用大田式或苗床式开沟条播,行距(15~20)cm(25~30)cm,沟深5~10cm,覆土3~5cm,将种子平放沟内,每亩播种量125~150kg。
秋播可适当加厚,土面上盖草,以防鼠害。
苗圃管理与一般阔叶树种相同。
板栗良种的繁殖采用嫁接方式,利用实生或野生的砧木进行嫁接的无性繁殖现已作为栗树的主要繁殖方式得以逐渐普及。
以本砧最为普遍,也有用野生种类的,我国北方多用2~3年生板栗实生苗作砧木,南方多用同属的野板栗。
板栗的根、茎(干)、叶、花、果特征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为高大落叶乔木,在植物分类学上隶属山毛榉科(壳斗科),栗属,优良果树,称为“木本粮食”。
寿命长,一般能活60-80年,土壤肥水条件好的实生树能活100-200年以上。
板栗树由根、茎(干)、叶、花、果组成,根、茎、叶相互连接,吸收、制造、输送营养物质和水分,供给树体生长和开花结果。
营养价值:罗田板栗可溶糖含量与各类氨基酸总量高于国家标准要求,优于其它产地。
并富含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营养丰富。
药用价值:板栗是很好的中药材。
唐代明医孙思邈说,“栗,肾之果也,肾疾宜食之。
”明代医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栗果能“补肾、益气、厚肠胃”,“治疗筋骨断碎,化瘀血,消肿痛”。
保健价值:滋润、美容皮肤。
一、根组成:板栗树的根是由种子胚根发育而成,并由主根、侧根和多级侧根组成庞大的直根系。
作用:固定和支撑树干,吸收和输道营养。
特性:主根深达2米以上,根幅为冠幅的2.5倍。
根系一般密集分布在20-80厘米土层中,以20-60厘米分布最多。
板栗树属菌根果树,菌根与板栗树根共生,菌根位于幼嫩根尖上。
根,俞近茎的部分俞老,离茎俞远的部分俞嫩。
根的先端幼嫩部分称为根尖,是根的伸长生长、分枝和吸收营养最重要的部分。
二、茎(干)组成:由表皮、皮层、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髓及髓射线、导管、筛管、维管束等部分构成。
作用:支撑树干、贮藏营养、输导养分、生枝、开花、结果、繁衍后代。
树干上着生枝和芽。
1、枝:分为营养枝、结果枝和雄花枝三种枝条。
营养枝:是叶芽或休眠芽发育而成的没有花序着生的枝条。
分为徒长枝、中庸枝、细弱枝三种。
(1)徒长枝:一般由2年生以上的休眠芽发育而成,着生在主干或靠近主干的骨干枝上,生长旺盛,节间较长,芽小,不能形成结果枝。
通过修剪,3-4年后也可以开花结果。
(2)中庸枝(又叫发育枝):主要由叶芽和多年生枝上的隐芽萌发而成。
板栗的品种及特性一、概述板栗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分布地域辽阔。
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全国板栗面积111万hm平方米,年产板栗2.5亿kg。
南起海南岛(北纬18°30’),北至辽宁的凤城(北纬40°31’)和吉林的集安(北纬41°20’),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
重点产区为燕山、沂蒙山、秦岭和大别山等山区及云贵高原,其中山东、湖北、河南、河北四省的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0%左右。
低海拔分布区如河北省昌黎、山东省郯城、江苏省新沂在50m以下。
高海拔区如云南省的维西达2800m,一般分布在300-500m之间。
板栗为坚果,营养丰富,淀粉含量56%—72%,蛋白质含量5.7%-10.7%,脂肪含量2%—7.4%,并含有较多的维生素等。
既可生食、炒食和煮食,又能制成香甜的糕点、糖果等。
不仅是内销的高档果品,而且也是创汇率高的传统出口产品。
我国板栗的产量和品质,在世界食用栗中居首位。
世界主要四种食用栗中,欧洲栗、美洲栗、日本栗和我国板栗相比,其产量欧洲栗最多,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我国板栗的产量仅为欧洲栗产量的1/5。
然而,我国板栗坚果的品质却居世界食用栗首位。
栗果形状玲珑秀美。
风味香甜可口,为世界各国一致称道。
尤其板栗坚果涩皮易剥离,适宜加工的独特性状,更为世人珍视,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东方珍珠”。
由于板栗在国际市场畅销,售价较高。
近年来我国板栗发展迅速,总量跃居世界各产栗国之首。
板栗是我国出口换汇的重要外贸商品,外销日本、新加坡、菲律宾、韩国、泰国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而以日本购买量最大,占总外销量的80%以上。
目前我国板栗年外销量约达3万吨。
从世界干果消费预测来看,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拓展板栗贸易的前景十分广阔.二、主要品种及特性主要栽培品种板栗的品种类型多达300余以上。
按其分布区域,基本上可划分为两大品种群,即北方品种群(华北地方品种群)和南方品种群(长江流域地方品种群)。
板栗生物学特性与结果特点分析作者:刘金柱来源:《山西果树》2008年第05期摘要:于2002~2005年,在河北省板栗主产区菜园镇、五重安乡、马兰庄镇等地进行了京东板栗(20~70年生)生物学特性调查,旨在探寻其生长与结果的关系,以便通过栽培技术措施使其最大限度地维持盛果期。
关键词:京东板粟;生物学特性;结果特点;栽培技术板栗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甜、香、糯风味,倍受消费者青睐,由于当地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昼夜温差大的独特气候条件使其生产出的板栗含糖量高、糯性强、风味独特,倍受国内外市场青睐。
同时板栗又是开发早薄山地、沙地的优良经济树种,但是由于管理水平低下。
对板栗生物学特性了解不够,没有完全掌握其结果特点,致使板栗产量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为了从理论上提出可靠的增产措施,从实践中提出可行的依据,我们进行了板栗生物学特性调查,结合其生物学特性对结果习性进行了系统总结。
现将基本情况总结如下。
1 调查方法调查于2002~2005年7月中旬至8月上旬在板栗产区的菜园镇、五重安乡、马兰庄镇进行,选京东板栗20、40、70年生独立单株各1株进行重点调查,并且在同龄树种中进行样点调查,做到点面结合,调查内容包括树冠内外结果枝、营养枝的比例与结实量,结果母枝不同芽位所抽生结果枝的结实能力,结果母枝长度、粗度与结果的关系;树冠外和树冠内枝条枯死情况等。
调查方法根据面积和株数采取随机抽样和对角线调查两种方法,枝条粗度测定枝条中部,叶宽测定最宽处,枝粗与叶厚(40片叶的厚度)均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根据板栗结果习性,将距离树干的2/3处划为冠内,将距离树干的2/3以外处划为冠外。
2 结果与分析2.1 结果母枝长度、粗度与结果能力的分析板栗的结实能力与结果母枝长度、粗度呈明显的正相关。
据对268个结果母枝调查,随着结果母枝长度和粗度的增加,果枝数和栗蓬数随之增加,其中10.1~30.0cm长的结果母枝,占母枝总数的86.57%,占结实量的87.64%;就母枝的粗度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