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794.50 KB
- 文档页数:52
语篇衔接连贯与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一、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两个重要术语。
Halliday&Hason 在Cohesion in English中指出,衔接是一种语义关系,它是通过各种形式特征来体现的,而这些形式特征本身不限于衔接。
Van Dijk(1977)从语义学角度研究连贯,侧重研究书面语篇信息的传达,认为连贯是语篇的语义特征。
就二者关系而言,Beaugrande 和Dressler(1981:71)认为,衔接是建立在预先设定的贯性基础之上的。
重复、省略、替代,连接与语篇手段的运用有助于语篇在表达上和理解上的简易性,即增强语篇的稳定性和简易性,用起来省力。
二、高中英语写作现状及其成因写作是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方面,是交际能力的重要体现,是英语教学目标之一。
然而事实情况是大多数同学的写作质量差,词汇贫乏,内容空洞,选词不当,句型错误,段落结构松散,缺乏必要的衔接手段。
具体又表现为:(一)既缺乏语义连贯又缺乏衔接手段来实现形式上的关联;(二) 语义上虽有关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但由于主语频繁变换而破坏了形式上的关联,从而影响了语篇的衔接;(三)虽注意了形式上的连接,但只是衔接手段的堆砌,缺乏语义上的连贯。
总之,学生缺乏遣词造句的语篇能力是由于传统的英语教学。
教师只注重单词和结构的阐释,整篇文章往往被分解成支离破碎的语言点,见点不见面。
因此学生对单词用法、语法结构较清楚,而对语篇结构和内容并非完全掌握和了解。
三、进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训练,培养高中生写作能力高中生在写作中存在语篇连贯性差,语义不连贯,逻辑性不强,缺乏条理,其根本原因是他们不具备语篇的衔接能力。
那么如何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提高学生作文的衔接性和连贯性?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一)结合理论与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衔接与连贯理论和高中阅读课的教学相结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衔接和连贯手段在教材中的运用。
浅谈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谭玉洁2009111602)摘要:街接与连贯是语篇研究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也是话语分析的重大课题。
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 而连贯则存在于语篇的深层结构。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中固有的两种语义关系, 都有各自的实现手段, 分别在语篇的微观和宏观层次上起着连接篇章成分的作用, 相互影响, 共同赋予语篇以篇章性。
在过去的30多年中,语言学界在如何看待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这一问题上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本文从语篇的视角来研究衔接和连贯的关系,先就各自的概念意义进行分别论述,然后通过归纳语言学家在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关系一. 引言语篇、篇章和话语是语篇研究中三个重要概念, 国内语言学界对这三个概念持有不同的理解, 这种分歧源于text 和discourse 两个单词的不同译名, text 被称为语篇或篇章, discourse 被译为话语或语篇。
篇章(text) 和话语(discourse) 是两个经常交替使用的术语, 在定义上, 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一种观点认为篇章和话语所表达的概念没有大的差别, 另一种观点认为话语是篇章和情景语境的结合体, 话语是动态的语言交际, 篇章是话语的静态的脱离语境的书面记录。
简单地说, 篇章和话语的关系就好象是书面语篇和口头语篇的关系。
本文中所讨论的语篇(text/discourse) 是个广泛的概念, 包括篇章(text) 和话语(discourse)。
语篇是指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单位的语段, 简单地说, 就是连贯的话。
它可以是自述、独白、对话、众人交谈、演讲;可以是文字标志;也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以及其它文章。
语篇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 都必须合乎语法, 语义连贯。
语篇往往是由若干句子组成的。
语篇分析的界限不应小于单句。
语篇特征体现在很多方面, 语义连贯、衔接就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
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衔接是语篇特征的一个重要内容,语言中连句成篇的手段多种多样。
一个连贯的语篇必须具有衔接成分,而且必须符合语义、语用和认知原则,句与句之间在概念上必须有联系,句与句的排列也应该符合逻辑。
一关于衔接与连贯Halliday与Hasan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认为,衔接这个概念是语义上的,它指的是语篇所具有的意义关系;在语篇中,当一些成分的解释需依赖于别的成分时,衔接就产生了。
他们把衔接分为两大类: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
在书中,衔接束也是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
Brown Yule则认为衔接来自于词汇之间诸如上义词,部分与整体以及搭配等通过结构关系如从句替代、比较、句法重复、时态一致、文体选择等而获得。
连贯在他们看来属于一种假设,换句话说,除了拥有句法结构知识以外,还需有信息传达模式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需要原则,即有时在语篇中可能没有连贯形式出现,但在解释时往往被看作是连贯的。
David Crystal曾给衔接与连贯下过这样的定义:人们经常在语法中使用衔接来指称单词的特性,它被看作是一个语法单位;有时语言学家用它指称比粘着词素更大的语言单位的特点。
连贯往往被用到语篇分析中,指一些用来解释口语或书面语的基本功能联系的主要原则。
它涉及到语言使用者的常识,他们所作的推断、假设,以及通过言语行为所作的特殊交际方式等。
Katie Wales从文体学角度解释了衔接与连贯:前者指的是把句子连接成更大单位的方法,也就是使句子粘在一起的手段。
衔接束要么是外显的;要么是隐性的,如:1、明显的词汇重复;2、共指;3、省略。
与前者相对照而言,后者指言语行为的发展。
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提到,作为一个有意义、能被人接受的语篇而言,衔接在某种程度上能展示语言不同层面的东西,诸如语义、词汇、句法、音位等等。
在一些场合衔接的语篇并不总是连贯的,但有时表面上不衔接的语篇内容往往是连贯的。
语篇分析中的衔接与连贯语篇分析中的衔接与连贯语篇是指任何不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任何话语,不管长度如何,也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只要构成一个整体,即为语篇。
一句话或者一个言语行为也可以构成一个语篇,但大多数语篇是由一个以上的言语行为构成。
它是协调词汇学、句法学、音系学和语义学的语言学分支,目的是为了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的行为。
就标准的语篇而言,同一语篇内的各组成分之间的连接从字面上必须有合理的衔接手段,在语义上还要有合乎逻辑的关联性。
合理的衔接方式和逻辑上的连贯是任何一种语言的语篇共有的和最显著的特征。
1. 语篇衔接衔接是将篇章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帮助确定语篇要素之间的阐释和确定互指关系,并以之决定语篇要素之间的交互预设关系,使语篇具有语篇性。
Halliday & Hasan将衔接分为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
其中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属于语法范畴,主要通过各种语法手段进行衔接。
例如照应,是指用代词等来表示语义关系,可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比较照应;省略,则可省略主语、谓语、补语及其它成分;替代,有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及小句型替代;连接,主要利用因果关系、时间顺序、地点转移等实现衔接。
词汇衔接属于语义衔接,主要通过词汇的重复、同义、近义、上下义和搭配等形式来实现。
在这些衔接手段中有些是形式上的,有些则主要是语义上的。
句子内部存在衔接关系,句子之间也存在衔接关系。
无论是语法衔接手段,还是词汇衔接手段都是语篇常用来达到连贯的显性实现手段,它通过建立词句间的约束关系使语义关系显性化,有助于对语篇连贯的认识。
通常这些衔接手段在语篇中交错出现,互相配合,共同达到语篇连贯的目的。
2.语篇连贯连贯指的是连接意义和概念的手段,是语篇世界的组成成分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的方式,是人们的心智、知识结构与语篇成分互动的过程,是语篇给人的感觉。
语篇分析中的衔接与连贯在听力明白得中的作用提要:在中学和大学听力测试中和许多听力测评考试中,许多学生会因为听力进程中无法识别所有的单词而产生困惑,乃至会阻碍到题目的应答。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发此刻听力进程中红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对听力题目的应答有必然的辅助作用。
本文确实是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的角度来进行听力的研究。
关键词:语篇分析;衔接;连贯;听力一、引言听力的一样概念是指启悦耳觉器官,接收语音信息的一种能力。
其能力运用的有效性一样取决于倾听是不是专心。
运用到测试中那么是英语考试或其他语言考试内容的一部份,一样考察考生对该语言的听话能力。
听力在众多英语测试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
听力不像阅读明白得等会把所有的文字资料展此刻考生的眼前让考生去分析,明白得,它有时会把所需要解答的问题或其选项以文字形式给出。
而听力资料只是以声音形式播放。
二、语篇明白得及其特点可是在听力播放的进程中,大多数人不是每一个单词都能听懂的。
于是,语篇分析在其中起到了专门大的作用。
语篇是指实际利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进程中的一系列持续的话段或句子所组成的语言整体,它能够是对话,也能够是独白,它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头语。
语篇明白得不同于词,句子,段落的明白得,在它的应用进程中会用到受试者的语言知识,专业知识,乃至生活常识和本身的体会。
DeBeanugrande和Dressder(1981)以为一段句子要成为语篇需要知足七个标准,他们别离为:衔接(cohesion),连贯(coherence),用意性(intentionality),可同意性(acceptabi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情境性(situationality)和跨篇章性(intertextuality)。
[5]在语篇分析中,衔接与连贯是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他们在语篇明白得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在听力测试中,考生在很多情形下会运用衔接与连贯这两个语篇明白得的特点来进行答题。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摘要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的两个重要因素。
语篇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语篇连贯的识别与重构的过程,原文语篇中的连贯性能否再现直接关系到译文的交际功能能否实现。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充分理解原文语篇中的衔接方式和连贯性特征,在译文语篇中又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原语的这种特征,从而产生连贯性的译文。
关键词:衔接;连贯;语篇翻译引言语篇语言学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
随着它的发展,人们逐渐摆脱了传统语言学和语法学的束缚,将语言研究的重心由句子转为语篇。
翻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语篇是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语义单位,它与句子的关系不是大小关系,而是“实现”关系,即语篇依靠句子来实现。
但语篇不是句子的任意堆砌,构成语篇的句子存在着深层的语义关系,即连贯性。
连贯这一决定语篇语义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以语篇为基础的翻译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翻译的直接对象和最终产品都是语篇,而语篇翻译的过程可以说就是连贯的识别和重构的过程。
译者必须尽可能保全和复现原文语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才能使译文语篇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语气贯通。
因此翻译时译者要分析原文语篇的各种衔接手段和连贯性,同时也要在译语语篇中运用恰当的衔接手段再现原文的连贯性。
本文着重讨论语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一、语篇衔接与连贯衔接(cohesion)或称词语连接,是指一段话中各部分在语法或词汇方面有联系或两方面都有联系。
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
衔接是语段、篇章的重要特征,是语篇研究的核心。
,Holliday和Hasan(1976)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and English)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在该书中作者集中探讨了英语的五种衔接手段: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e)、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从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谈汉语阅读教学摘要:本文从语篇的衔接和连贯的定义范畴出发,分析了衔接和连贯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及对汉语阅读能力的影响,提出了要以语篇为中心进行汉语阅读教学。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汉语阅读教学阅读一直被人们看成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过程。
要提高阅读能力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通过多年的汉语教学实践,发现连贯和衔接在汉语阅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汉语阅读中的连贯和衔接,提出传授连贯衔接知识比单纯地传授语法知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篇的中心内容是语义连贯,使语篇达到整体上的语义连贯是各种语篇的共同要求。
通过对语篇进行语言分析,了解所读文章的框架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和思路,挖掘文章字里行间所隐蔽的深层意思和准确掌握文章的主题。
因此,把涉及语篇的连贯和衔接的最基本的知识引入汉语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同时也可加深对各种语言现象的理解,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1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吕必松先生曾指出:“成段表达能力包括把句子组成语段,把语段组成语篇的能力”。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也称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简单说来,话语是在交际过程中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义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
语篇是词汇、语法、连接词语围绕话题构成的形法和连接词语四因素的统一。
语篇必须具有衔接和连贯的特征,语篇内的句与句之间在概念上有联系,在排列上符合逻辑。
连贯和衔接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连贯源于篇章的语义内容,而衔接则涉及篇章的结构形式。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表达通畅与否的关键。
衔接(cohesion)是指一段话中在语法或词汇方面有联系或语法和词汇方面都有联系。
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
文章通过一定的衔接手段,将句与句,段与段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
因此,篇章的话语主旨让接受者所能理解的程度大小,取决于衔接的好坏。
语篇层面汉译英中的衔接与连贯摘要: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西人民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西之间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因此语篇的连接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汉译英中要认真考虑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用不同的实现方式使译文能衔接紧凑。
关键词:衔接连贯语篇翻译实现方式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是最重要的两个成篇手段。
中西思维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两种语言语篇衔接方式也是不同的。
在汉英翻译中,译者通常要对原文衔接手段进行转换或调整以使内容对等,保证意义上的连贯。
因此,本文就汉英翻译中衔接与连贯的处理方法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中的衔接》中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条件。
衔接主要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大类。
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具体包括原词复现、同义、下义和搭配等(韩礼德和哈桑,2001)。
连贯也是建构语篇的重要标准。
黄国文指出:“连贯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黄国文,1997)。
衔接具有显性的语言表现方式,出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而连贯是对语篇进行解释的结果。
衔接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手段,而连贯是采用衔接手段所得到的结果。
二、汉译英中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性中西人民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以致中西之间的表达方式有较大区别,语篇的连接方式也有各自的特点。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
意合指形隐义在。
形合指形显义明。
这些特点决定在汉译英中要认真考虑这些因素,思考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使译文衔接紧凑。
衔接是将语篇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重要手段,进而构建连贯的语篇。
语篇衔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语篇能否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翻译活动中,如果原文的衔接和连贯不能很好地传达出来,就会影响译文的可读性(罗选民,1990)。
三、汉译英中衔接与连贯的实现方式下面仅就笔者的一点体会来试探讨以下几种实现方式:1.保留源语的衔接与连贯在汉英翻译中,若目的语语言条件许可,翻译能既保持源语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是非常必要的。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即词汇关系和语法关系出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了解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从而获得语篇手段和技巧,培养语境反应和重构能力。
1阅读教学中的词汇关系词汇关系是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它词语替代,如代词代替名词,助动词(如:do)代替实义动词等,或共同出现,如factory与manager,worker 等用在一个语义场中。
只有词汇的相对集中,才能保证语篇的主题和语义场(semantic field)的统一(胡壮麟,2001)。
因此,这里所说的词汇包括许多词汇学中的词项,不仅是单词(words),它们不受形式变化的制约,如单复数(ert/eter)es,时体(work / worked)和词等等。
这些词在形式上略有不同,基本词义不变,故具有语篇衔接力。
其他的还包括有同义、反义、上下义 (如classroom是blackboard的上义词,即blackboard是classroom的下义词)互补来使语篇达到语义上的连贯。
韩礼德和哈桑(1976)把英语词汇衔接关系分为词的复现和词的同现关系(collocation)( Halliday & Hasan, 1976)。
1.1词汇的复现关系词的复现指的是某一词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near-synonym)、上义词、下义词(hyponym)、概括词(general word)或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了相互衔接,意义统一完整。
词汇的复现关系可分为四种(胡壮麟,1994):原词复现: 通过原词在语篇中的复现,我们能够直接抓住语篇中所要讲的中心意思。
阅读中通过词汇复现来达到衔接与连贯,进而突出主题。
同义词、近义词复现: 同义和近义指具有同样意义或相近意义的不同词项之间的接应关系,不管这个词的意义是指人、物、过程或性质。
如:近义词的复现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它们所谈论的,所指的是同一种事物,从而达到结构上的衔接和意义上的连贯。
衔接与连贯的区别【中英诗歌的语篇衔接与连贯】Halliday和Hasan将连贯看成语篇自身具有的深性连贯。
诗歌作为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语言精练,表现形式多样,其语篇衔接手段独特。
一根据黄国文的《语篇分析概要》的定义,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它在交际形式上,既可为独白,又可为对话;在篇幅的长度上,短者可为一句、一首诗,长者可为一篇、一卷。
衔接和连贯是它的两大重要标记。
语篇的衔接依靠语法和词汇两大手段实现,它的连贯则倚重逻辑推理或直接判断。
又根据霍尔(Hall)的理论,高语境的交际或信息传递是在外在环境或个人体验之中进行的,而不是显形的语码;低语境则大多数是在显形的语码之中完成的。
汉语民族历来赋有“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非逻辑的曲线思维特质。
在结构形式上,汉语语篇多句内与句间的直接组合,形式上缺乏显性的衔接手段,但通过逻辑推理或直觉判断,语义是连贯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汉语是高语境的语篇构成的。
汉语诗歌的语篇连贯性主要取决于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汉诗注重意象的营造,一句诗里有一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意象,有的相关性并不是很强,但读完全诗以后,这些互不相关的杂乱的意象便能产生内在的关联,形成完整的意象,自然完成语篇的衔接。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诗篇中从表面上看,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等景物,而“夕阳西下”一句作为前面写景与后面抒情的过渡,把意境和情韵加以巧妙地组合,使各个分散的景点连接成完整和谐的意境,构成一幅令人伤感的暮秋黄昏游行图。
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表面说晴雨的晴,实际是说情感的情。
在文学创作中,突破选择与配合的原则,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是作家们常用的手法。
汉民族敏于形象思维。
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
浅谈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2002级研究生郭志娟1.引言篇章语言学(textlinguistics)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篇章的各部分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她们的相互关系怎样,以及如何成为有意义的整体。
其目的是通过对比句子/话段更大的语言单位进行的语言分析,解释人们如何构造和理解各种连贯(coherent)语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了解所读文章的框架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和思路,挖掘文章字里行间所隐蔽的深层意思和准确掌握文章的主体。
衔接和连贯是篇章语言学的核心内容。
本文试图从衔接和连贯的角度,结合实例进行语篇分析,说明掌握衔接和连贯这一语言理论,能够有效的对英语篇章结构进行系统性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英语语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思。
2关于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t)语篇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
衔接和连贯都属于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语篇纯理功能,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我们在谈到语篇中的衔接现象是常常会涉及到“连贯”(coherence)。
其实,衔接和连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简单地说,衔接是语篇现象,指得是发话者用来表示经验和人际方面语言连贯的语法手段;而连贯是心理现象,它存在语法话者的头脑中,无法在语篇层面上找到线索。
有人认为,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而连贯是语篇整体意义的无形框架。
(《功能语法入门》黄国文序)连贯不但要依靠语篇表层结构中各个句子之间的衔接,而且要符合语义,语用和认知原则。
依笔者理解,语篇正是通过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才实现了它的连贯性(coherent)。
2.1 衔接的手段用于表示篇章成分之间的连接的手段重要的有:语法手段(grammatical device),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逻辑联系语(logical connector)和语用上与语义上的意涵(pragmatical and semantic implication)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