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区肝脏肿瘤665例临床病理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成员如ADAMTS4、ADAM TS5所降解,这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但ADAM TS1是一种活化金属蛋白酶,它在大鼠AM I 模型心脏组织中有着尚未清楚的作用底物。
Dete n 等[9]研究报道MMPs 主要类型MM P 22、MMP 29在心肌梗死中的表达规律,比ADAM TS1mRNA 表达水平的改变要慢。
由于MMPs 抑制剂在减轻动物模型心脏重塑,改善心功能的乐观效果,使得人们考虑将M MPs 抑制剂用于临床来治疗心肌梗死。
同理,本研究认为寻找并使用AD 2AM TS1抑制剂可以更早的限制或减轻缺血后心肌组织损伤。
本研究发现ADAM TS1在AM I 中冠状动脉结扎后6h 后表达量开始下降,此时,由于持续阻断血供5~6h 梗死区心肌细胞开始坏死。
说明ADAM TS1主要大量表达于梗死区的心肌细胞,当梗死区坏死的心肌不能产生ADAMTS1,只靠边缘区组织的心肌细胞表达维持以致表达量有所下降。
文献报道证实了这一观点。
Na kamura [8]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AM I 中ADAM TS1的表达,确实发现其主要分布于AM I 中梗死区心肌细胞及内皮细胞,梗死边缘区有少量表达,正常区域无表达。
本研究印证了ADAM TS1其中一个组织来源———急性心肌缺血的心肌细胞。
参考文献:[1]J �nsson 2Ryla nde r AC ,Nilsson T ,Fritsche 2Danielson R ,et al.Role of ADAM TS 21in atheroscle rosis :remode 2ling of caro tid ar tery ,immunohistoc hemi str y ,a nd prote 2olysis of versican [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5,25(1):1802185.[2]L uque A ,Ca rpizo DR ,Ir uela 2Arispe ML.ADAMTS1/M ETH1inhibit s endothelial cell prolifer ation by direct binding and sequestration of VEGF165[J ].J BiolChe m ,2003,278(26):23656223665.[3]G ao G,W e stling J ,Thompson VP ,et al.Activa tion of t he pro teol ytic ac tivity of ADAMTS4(aggrecanase 21)by C 2terminal truncation [J ].J Biol Chem ,2002,277(13):11034121041.[4]Sandy JD ,Neame PJ ,Bo ynton RE ,et al.Catabolism of aggreca n in car tila ge expla nts.Identification of a ma 2jor cleavage site within the inter globular do main [J ].J Biol Chem ,1991,266(14):868328685.[5]Wight ,TN.The ADAM TS p roteases ,e xtr acellula r ma 2trix ,and va scula r di sease :waking the sleeping gia nt (s)[J ]!Arte rioscle r Thromb Vasc Biol ,2005,25(1):12214.[6]Kashiwagi M ,Tortorella M ,Naga se H ,et al .TIM P 23is a potent inhibitor of aggrecana se1(ADAM 2TS4)and aggreca nase 2(ADAM 2TS5)[J ].J Biol Chem ,2001,276(16):12501212504.[7]Kuno K ,K anada N ,Na ka shima E ,et al.Molecula r cloning of a ge ne e ncoding a new type of metallop rotein 2ase 2disintegrin family protein with t hrombospondin mo 2tif s as an in f la mma tion associated gene[J ].J Biol Chem ,1997,272(1):5562562.[8]Na kam ura ,K eigo ,Hiroha ta ,et al.Dynamic Induc tion of ADAM TS1G e ne in the E a rly Phase of Ac ute My o 2cardial In f arction [J ].Journal of Bioche mistry ,2004,136(4):4392446.[9]Deten A ,Holzl A ,Leic ht M ,et al.Change s in extra 2cellular mat rix and in tra nsfor ming gro wth f ac tor beta isofor ms af ter co ro nar y a rter y ligation in rats[J ].J Mol Cell Ca rdiol ,2001,33(6):119121207.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Jun ;25(3)3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1桂科自0640101);广西卫生厅重点课题(N 1重)△通信作者,_q @631收稿日期22广西地区711例肝脏肿瘤临床病理分析3梁 骁 黎乐群△(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 南宁 530021)摘要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肝脏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胃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研究胃肝样腺癌是一种罕见的癌症,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尚未完全清楚。
本文旨在探讨胃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有益的参考。
临床资料选取某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胃肝样腺癌患者35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8.4±10.2岁。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胃肝样腺癌。
结果3、1 病理学特征35例胃肝样腺癌患者中,癌组织位于胃窦22例,胃体7例,胃底6例。
肿瘤直径2.5~10.0 cm,平均直径5.8±2.1 cm。
病理分型如下:印戒细胞癌14例,低分化腺癌9例,中分化腺癌6例,高分化腺癌3例,黏液腺癌3例。
31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88.6%。
3、2 影像学特征所有患者均接受B超、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不规则增厚、胃壁不规则凹陷或隆起、胃腔狭窄或变形等。
其中13例患者有远处转移,转移部位包括肝、肺、胰腺、卵巢等。
3、3 治疗方法及预后35例患者中,手术切除28例,术后辅助化疗7例;保守治疗5例,包括化疗、放疗、中医治疗等。
经过随访,生存时间2~10年,平均生存时间4.2±1.8年。
其中12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包括肝转移、全身转移、感染等。
结论胃肝样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易转移的癌症,其病理学特征与肝癌相似。
影像学检查可发现早期病变,但远处转移较常见。
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术后辅助化疗可延长生存时间。
该病预后不良,死亡原因多为肝转移和全身转移。
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胃印戒细胞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结合相关研究和实际案例,对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临床诊疗和患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胃印戒细胞癌概述胃印戒细胞癌是一种特殊的胃癌类型,其特征在于肿瘤细胞内含有大量的黏液,使得细胞核被挤压在一边,形成所谓的“印戒”外观。
肿瘤案例介绍分析报告范文一、案例背景本案例涉及一名55岁男性患者,主诉为近期体重下降、食欲不振,并伴有间歇性上腹部疼痛。
患者无吸烟史,偶尔饮酒,家族中无肿瘤病史。
患者于三个月前开始出现症状,起初未予以重视,但随着症状的持续和加重,患者决定就医。
二、临床资料1. 体格检查:患者体型偏瘦,上腹部有轻微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明显肿块。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轻度贫血;肿瘤标志物AFP、CEA、CA19-9均在正常范围内。
3.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显示肝脏多发低回声区,考虑肝脏占位性病变;CT增强扫描进一步证实肝脏多发占位,部分呈现“快进快出”的血管征象,考虑恶性肿瘤。
4. 病理检查:经肝脏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提示肝细胞癌。
三、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如下:1. 患者年龄、性别、症状与肿瘤的一般特点相符。
2. 实验室检查中肿瘤标志物虽在正常范围,但并不能排除肿瘤,因为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
3. 影像学检查显示肝脏多发占位,结合血管征象,高度怀疑恶性肿瘤。
4. 病理检查结果为肝细胞癌,确诊依据明确。
四、治疗方案1. 综合评估患者病情,考虑手术治疗。
由于患者肝脏多发占位,需进一步评估手术切除的可行性。
2. 若手术切除不可行,可考虑局部消融治疗,如射频消融或微波消融。
3. 同时,根据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等全身状况,评估是否适合化疗或靶向治疗。
4. 考虑患者的营养状况,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预后评估1. 肝细胞癌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肿瘤分期、患者的全身状况、治疗方式等。
2. 患者目前为多发性肝占位,预后可能较差。
但若能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仍有可能延长生存期。
3. 需要定期复查,监测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六、案例总结本案例展示了一名肝细胞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通过详细的临床资料收集、综合分析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可以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选择。
肝孤立性坏死结节的临床病理分析
王素英;贺海珍
【期刊名称】《现代实用医学》
【年(卷),期】2006(018)011
【摘要】目的探讨肝孤立性坏死结节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2例肝孤立性坏死结节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2例病例术前均诊断为肝恶性肿瘤,巨检均为边界清晰肿块,结节状,色灰黄.镜检病变中央为凝固性坏死,坏死物内未见实质细胞,周围有上皮样细胞及透明变性的纤维包膜围绕,肝细胞基本正常.特殊染色未发现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结论肝孤立性坏死结节是一种肝瘤样病变,容易误诊为肝恶性肿瘤,多数需通过手术才能确诊.病理诊断需与肝的一些局灶性病变鉴别.【总页数】2页(P795-796)
【作者】王素英;贺海珍
【作者单位】宁波市中医院,浙江,宁波,315010;象山县人民医院,浙江,象山,31501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2+3
【相关文献】
1.肝脏孤立性坏死性结节临床病理分析及组化研究 [J], 江小玲;吕翔
2.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临床病理分析(附20例报告) [J], 杨成林;王义;孙延富;陈科济
3.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3例临床病理分析 [J], 张帆
4.超声造影对肝内孤立性坏死性结节血流动力学的诊断分析 [J], 邢虎;王丹青;薛玉;
张歆;陈宝定;吴新财;赵峰;杜睿
5.肝孤立性坏死结节临床病理研究 [J], 李冬洁;黄文斌;周晓军;张新华;陆珍凤;马恒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肉瘤样癌8例临床分析周远达;李强;李慧锴;崔云龙;张倜【摘要】Objective:To discuss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sarcomatoi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sarcomatoi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thods:Data including clinical features and follow-up from 8 pa-tients admitted in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Cancer Institute and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April 2014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average age ofall patients was 56.6 years old, and the male-to-female ratio was 3:1. Preoperative CT or MRI showed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but it was difficultto confirm diagnosis. 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an expressed epithelial-like phenotype. All 8 patients had advanced local tumor invasion and high lymph node metastasis rates. These patients received surgery, and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was 10.8 months (3 months to 35 months). Conclusion:Diagnosis of sarcoma-toi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ainly depended on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Immunohistochemistry was beneficial for sarcomatoi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Surgical treatment prolonged survival time, but the overall prognosis remained poor.%目的:探讨肝肉瘤样癌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诊断与治疗的认识。
肝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15例朱红波;张秀辉;廖殿英;李俸媛【期刊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年(卷),期】2007(15)34【摘要】目的:探讨肝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复习文献,分析15例肝转移性GISTs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结果:本组15例肝转移性GISTs,原发灶分别位于小肠(6例)、胃(5例)及网膜(2例),余2例来源不明.发现肝转移灶与原发肿瘤手术相距时间为0 d-86 mo(平均25 mo±9 mo).肿瘤大小为1.5-30.0(平均7.1±1.2)cm.6例伴有出血、坏死或囊性变.组织学分型:梭形细胞型11例,上皮样细胞型2例,混合型2例.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D117(86.7%)、CD34(46.7%),灶性表达SMA(33.3%)、S-100(20%),Desmin均为阴性.结论:肝脏是GISTS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原发部位多为小肠和胃.其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与原发灶基本一致.预后较差.CD117和CD34联合应用有助于鉴别诊断.【总页数】6页(P3654-3659)【关键词】肝脏肿瘤;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作者】朱红波;张秀辉;廖殿英;李俸媛【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R735.3【相关文献】1.以肝占位为首发症状的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J], 陈燕平;孙良起;黄本成;王长松2.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J], 刘庆猛;孙凤平3.转移性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J], 王磊;汪瑞;武聪;万晓洁4.肝转移性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特征分析及临床诊治 [J], 刘贵平;向鑫;刘清松;谢孝川;敬敏;王瑜;谷从阳5.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J], 袁媛;李健;周炳喜;程黎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脏肿瘤病理学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肝脏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切除的60例肝脏肿瘤病理资料。
结果肝脏肿瘤病变中,绝大多数为恶性,良性以海绵状血管瘤居多,恶性则以原发性肝细胞癌为主。
【关键词】肝肿瘤癌肝细胞病理分析原发性肝癌是指来源于肝脏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癌等。
细胞类型、病理组织学特点和生物学特性直接影响着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1]。
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癌临床较常见,其中肝细胞癌最常见,占原发性肝癌的80%~90%,与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关系最密切。
故本章主要从原则上阐述早期肝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
现就我院收集的60例肝肿瘤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收集我院病理科2009年1月~2009年10月资料完整的肝脏肿瘤病例60例进行分析。
男42例,女18例;年龄38~75岁,平均45岁;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不消化,以及上腹部疼痛,个别以黄疸为首发症状或自己发现包块而就诊,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为体检发现。
均经血AFP,B超、CT,MRI及血管造影等方法确诊,肿瘤最小1.5cm×1.0cm,最大21.0cm×16.5cm。
所有病例均经细胞学、手术、CT、血甲胎蛋白(AFP)测定及追踪随访患者存活死亡情况等确诊,并符合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
1.2方法全部病例的病理标本均采用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镜检确定病理诊断。
2 病理分析2.1 甲胎蛋白(AFP)仍是肝细胞癌诊断中最好的肿瘤标记。
目前认为AFP诊断肝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以AFP>20μg/L/分别为78.9%、78.1%、78.2%;以AFP<200μg/L分别为52.6%、99.6%、92.3%。
我国肝癌患者中60%~70%的AFP高于正常。
正常值为20μg/L以下[2]。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4例临床诊治分析
鲁皓;张传永;戴新征
【期刊名称】《肝胆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8(026)006
【摘要】目的提高对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这一罕见的肝脏原发性肿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了2012年3月到2014年12月期间我中心确诊的4例原发性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病历资料,对原发性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易与肝细胞癌、肝血管瘤等常见肝脏肿瘤混淆而导致术前诊断错误.手术治疗是治疗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唯一有效方法,研究收纳的4例患者术后随访均无复发.结论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肝脏原发性肿瘤,应提高对其的认识,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总页数】4页(P419-422)
【作者】鲁皓;张传永;戴新征
【作者单位】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胆中心,南京210029;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胆中心,南京210029;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胆中心,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
【相关文献】
1.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J], 龙卫国;郑芳;李梅;陈凯;张云兴;吴建农
2.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临床分析 [J], 王刚;高杰;朱继业;冷希圣;胡志平
3.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J], 吴云飞;刘健红;葛振华;朱冰清
4.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2例临床诊治分析 [J], 刘康寿; 曹明溶
5.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临床诊治分析 [J], 鞠明光;张荷月;徐锋;赵阳;彭松林;戴朝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脏少见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杨桓;郑幸龙;张前进;刘雯雁;张谞丰;向俊西;刘学民;吕毅【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年(卷),期】2017(025)013【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肝脏少见原发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的特点,以提高该类型肿瘤的诊疗水平.方法:收集我院肝胆外科自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肝脏少见原发恶性肿瘤24例,其中经外科手术治疗20例,穿刺活检4例,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此组共24例,占同期全部肝脏恶性肿瘤病例的2.75% (24/874),涵盖13种病理类型:肝母细胞瘤5例,神经内分泌瘤4例,淋巴瘤3例,胆管黏液腺癌2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恶性神经束膜瘤1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l例,上皮样血管肌肉脂肪瘤1例,多形肉瘤1例,癌肉瘤1例,平滑肌肉瘤1例,梭形细胞瘤1例,鳞癌1例.男女比例2:1(16:8).平均年龄48.90岁(6~74岁,中位年龄51岁).该组患者术后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9.0%和26.1%.结论:肝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诊断和鉴别困难,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的标本行免疫病理检查是诊断疾病的金标准.治疗尽量根治切除并按照指南辅助有效化疗或进行靶向治疗.%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rare primary liver malignant tumor,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level.Methods:24 cases of rare primary liver malignant tumor (20 cases underwent surgical resection,4 cases underwent biopsy) which were confirmed by histopatholog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were col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2003 to Dec.2012.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se cases combined with literature.Results:Rare primary malignantliver tumor accounted for 2.75 % (24/874) of all cases of primary liver tumor over the same period,including 13 kinds ofpathology:Hepatoblastoma (n =5),neuroendocrine neoplasms (n=4),lymphoma (n =3),cholangiocarcinoma (n =2),malignant neurilemmoma (n =2),malignant perineurioma (n =1),epitheliod hemangioendothelioma (n =1),mucinous 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 (n =1),pleomorphic sarcoma (n =1),carcinosarcoma (n =1),leiomyosarcoma (n =1),spindle cell carcinoma (n =1),squamous cell carcinoma (n =1).In this group,the ratio of male to female was 2:1 (16:8),with a mean age of 48.90 years old (6 ~74 years old,a median age of 51 years old).The 1 and 5 years postoperative survival rate were 49.0% and 26.1%.Conclusion:It is difficult to make a clinical diagnosis on rare primary malignant liver tumor.Specimens from surgical resection or biopsy for immune pathology examination are the gold standard for diagnosis.Radical resection and effective chemotherapy or targeting therapy according to guideline are necessary on treatment.【总页数】5页(P2074-2078)【作者】杨桓;郑幸龙;张前进;刘雯雁;张谞丰;向俊西;刘学民;吕毅【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陕西西安710061;陕西省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中心,陕西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陕西西安710061;陕西省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中心,陕西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陕西西安710061;陕西省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中心,陕西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陕西西安710061;陕西省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中心,陕西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陕西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陕西西安710061;陕西省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中心,陕西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陕西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陕西西安710061;陕西省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中心,陕西西安71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相关文献】1.3.0T MRI诊断子宫少见原发恶性肿瘤 [J], 余太慧;杨绮华;梁碧玲2.儿童少见肾脏原发恶性肿瘤的CT诊断 [J], 黄娟;刘硕;张永高3.子宫少见原发恶性肿瘤的MRI表现 [J], 胡喜斌;孙新海;白雪琴;李娴;盛华强;徐洁;李美琴;吴涛4.肺部少见的原发恶性肿瘤——附19例报告 [J], 潘铁成;汪源;陈涛;郑智;李军5.肝脏少见原发恶性肿瘤11例CT分析 [J], 林观生;马周鹏;杜晓峰;朱建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iRNA与肝细胞癌的关系研究进展潘丽英1,2,韦丽军1,2,黄赞松1,2,钟国强1,2,林岩1,21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广西肝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西百色533000;2 右江民族医学院研究生学院摘要:目前,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的确切机制仍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小RNA(miRNA)与HCC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miRNA是一类非编码内源性微小RNA,通过与靶基因mRNA3'非翻译区碱基配对结合调控靶基因的转录,从而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发育和凋亡。
异常表达的miRNA可作为致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参与包括HCC在内的多种病理过程。
miRNA通过结合靶mRNA的3'端降解靶基因或抑制其表达发挥生物学作用,参与调控HCC的增殖、凋亡、侵袭、转移、代谢重编程和自噬等恶性进程,并通过多种机制调控HCC的耐药性,其不仅是HCC诊断及疗效预测的生物标志物,也是潜在的治疗靶点。
关键词:肝细胞癌;微小RNA;增殖凋亡;代谢编程;侵袭转移;自噬;肿瘤标志物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31.021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31-0083-05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由于其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易转移、治疗难度大,目前仍是我国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
目前,国内外认为HCC发生、发展是遗传、环境双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但其确切致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因此,对HCC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微小RNA(miRNA)是一类由18~22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内源性性小RNA,是近年来医学科学研究领域研究的热点。
miRNA生理学机制复杂,可通过促进靶miRNA的降解或抑制其翻译过程而参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凋亡等过程[2]。
近年来,对miRNA在HCC形成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miRNA可作为致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调控HCC细胞的分化、增殖、凋亡、侵袭转移、代谢重编程和自噬。
肝癌患者血清外泌体内miR-665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屈振;法镇中;汤建军;陈卫波;江勇;孙冬林【摘要】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血清来源的外泌体内miR-665与肝癌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试剂盒方法提取患者血清内的外泌体并用透射电镜观察验证.然后利用RT-PCR方法检测30例肝癌患者和10例体检者血清来源的外泌体内miR-665的表达水平,进行对照研究,探讨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血清提取的外泌体呈囊泡状,直径约30~150 nm.肝癌患者血清来源的外泌体miR-665较正常体检者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中位表达水平是对照组的8.3倍.外泌体miR-665高表达与患者肿瘤大小(>5 cm)(P=0.0042)、有包膜浸润(P=0.0197)以及临床TNM分期(III~IV期)(P=0.0276)成明显相关,与患者年龄、性别、HBsAg以及AFP水平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外泌体miR-665高表达组患者生存期较低表达组更短(P=0.036).结论肝癌患者血清中外泌体miR-665水平升高与肝癌进展相关,测定血清外泌体内miR-665的水平可能有助于肝癌的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期刊名称】《肝胆胰外科杂志》【年(卷),期】2018(030)006【总页数】4页(P453-456)【关键词】癌,肝细胞;外泌体;miR-665;临床病理;预后【作者】屈振;法镇中;汤建军;陈卫波;江勇;孙冬林【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江苏常州213003;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肝胆外科,江苏常州 213017;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肝胆外科,江苏常州 213017;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江苏常州 213003;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江苏常州 213003;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江苏常州 21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肝细胞性肝癌(HCC)是当前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位列肿瘤相关性死因第二位[1]。
肝脏良性肿瘤一、发病率临床上肝脏良性肿瘤较恶性肿瘤少见,约占肝脏肿瘤的10%~14%,有些种类还甚为罕见。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普及,以及肝脏病理学技术的发展,肝脏良性肿瘤的发现率也逐渐升高。
我院自1960年至1997年的37年间各种肝脏手术7575例中,肝癌5531例,肝血管瘤1120例,肝腺瘤9例,炎性假瘤25例,此外还有肝错构瘤、畸胎瘤、脂肪瘤、局灶性结节增生等,尤其是近年来局灶性结节增生、炎性假瘤的发现率明显升高。
二、肝脏良性肿瘤与肝癌的鉴别要点肝脏良性肿瘤多无特异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临床确诊比较困难,与肝脏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显得非常重要,临床上经常遇到将肝癌误诊为良性肿瘤而延误治疗的病例,分析其原因主要有:①对肝癌发生的背景了解不清,没有重视HBV阳性、肝硬化等肝病背景在诊断中的意义。
有一病人有乙肝史10余年,B超检查肝硬化、肝右叶有一1×1cm相对低回声区,AFP阴性,CT也发现肝右叶有一小占位性病变,诊断为“炎性假瘤”。
病人未定期复查,10个月后因肝区胀痛,去医院复查发现肿瘤长到10×10cm,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已无手术机会。
②检查不全面、仔细,仅凭某一项检查结果就得出肝脏良性肿瘤的诊断。
有一病人在外院B超检查发现肝脏有一3×3cm相对强回声肿块,B超医生在未全面了解病史的情况下得出了“肝血管瘤”的诊断,临床医生也未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半年后病人感觉肝区胀痛去医院复查,发现肝占位已长到8×9cm,进一步检查AFP阳性,CT证实为原发性肝癌。
③影像科医生经验不足,对一些表现较特殊的肝脏恶性肿瘤认识不深,导致误诊。
有一病人有肝炎史10余年,体检时CT发现肝右叶有一2×3cm肿块,增强扫描有一过性充填,MR检查T2加权为中等偏高信号,AFP阴性,诊断为“肝血管瘤”,但是在B超每个月的复查中均发现肿瘤在增大,8个月后重新复查CT及MR,肿瘤长到6×7cm,才考虑为恶性肿瘤。
肝脏肿瘤的病理学诊断新进展【关键词】肝肿瘤;病理学;诊断肝脏是全身各系统肿瘤易转移到达的靶器官,其中最常见的肝转移性肿瘤是来自胃肠道的腺癌。
肿瘤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常有某些相似或交叉之处,如高分化HCC与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局灶性结节性增生间的鉴别,HCC与ICC 间及两者的某些亚型与肝脏间叶性肿瘤间的鉴别已成为日常病理诊断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多数情况下,需结合某些特异的免疫组化标志物来明确或辅助诊断。
在肝胆系统常见肿瘤的病理诊断中,免疫病理学诊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相应的工作体会,就部分较为常见的肝脏肿瘤的免疫病理诊断特点作一综述.1 肝脏上皮性肿瘤1.1 HCC HCC是我国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
每年有20万~30万人死于肝癌。
HCC 的组织学类型多种多样,有时单纯依靠组织形态学观察难以与其他类型的良、恶性肿瘤相鉴别,为进一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需要依靠某些免疫标志物来进行相应的辅助诊断.HCC主要表达细胞角蛋白CK8和CK18,极少表达CK7和CK19。
肝细胞抗原1(Hep Par1)在HCC中的阳性率高达83.7%。
Glypican-3(GPC3)是硫酸类肝素蛋白多糖家族的成员之一,属癌胚抗原性质,参与细胞生长发育过程的形态发生和生长控制。
1997年,Hsu等首次提出GPC3可作为HCC的潜在肿瘤标志物。
而Wang等观察221例手术切除的肝标本[其中111例HCC、48例HCA、30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及32例大再生结节] GPC3单克隆抗体的表达,结果示75.7%的HCC组织呈阳性表型,而其他110例良性肝细胞病变组织则呈阴性,提示GPC3是一种鉴别HCC和肝细胞性良性肿瘤(尤其是HCA)的特异性免疫组化标志物。
笔者在工作中也发现,GPC3是特异性针对HCC肿瘤细胞的抗体,其阳性率为50.9%.部分HCC可灶性表达CK7或CK19,HCC若同时出现肝细胞和胆管细胞表型特点,则提示肿瘤组织内含有可向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双向分化的干细胞成分,其生物学特性值得进一步关注,但不宜将这类肿瘤归为混合细胞型肝癌.1.2 ICC ICC是仅次于HCC的第二常见肝脏恶性肿瘤,在我国其约占肝脏恶性肿瘤的2.3%~6.7%。
肝癌的病例分析和病例报告病例分析和病例报告:肝癌导言:肝癌,又称肝细胞癌,是发生于肝脏组织中的一种恶性肿瘤。
肝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增长趋势,且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的病例,进行肝癌的详细分析与报告,以增进对该疾病的理解和认识。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5岁,平时体格健康,无家族史。
最初就诊时,患者主述乏力、食欲减低、体重减轻、腹痛等症状。
临床检查结果如下:1. 体格检查:气色极度苍白,腹部轻度胀痛,肝脾可触及。
2. 血液检查:血红蛋白:90g/L(正常值:120-160g/L)白细胞计数:7.8×10^9/L(正常值:4-10×10^9/L)血小板计数:120×10^9/L(正常值:150-350×10^9/L)血清转氨酶:AST 145U/L(正常值:7-40U/L),ALT 125U/L(正常值:7-56U/L)AFP:560ng/mL(正常值:0-20ng/mL)3.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检查显示在肝脏右侧叶探及一个直径约4.5cm的占位病变。
4. 病理检查:经肝活检和穿刺活检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肝癌。
分析与讨论:1. 病症表现:患者主观上感到乏力、食欲减低、体重减轻、腹痛等,而在体格检查中,出现了明显的贫血症状。
这些症状提示患者可能患有肝癌,并且腹部轻度胀痛以及可触及的肝脾也是体格检查中常见的肝癌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
这与贫血的表现相符。
此外,血清转氨酶AST和ALT的升高,提示肝功能异常。
AFP的升高也是肝癌的重要指标之一。
3.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在肝脏右侧叶存在一个占位病变。
这一结果与患者的症状相吻合,支持了肝癌的疑诊。
4. 病理学检查:经过肝活检和穿刺活检,经病理学检查确认患者患有肝癌。
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是诊断肝癌的关键方法之一。
结论: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该患者患有肝癌。
肝癌患者剪切波弹性成像参数与病灶病理组织学的关系及肝脏硬度的重复性分析宋晓艳;王书文;范文涛;柯和平【期刊名称】《临床肿瘤学杂志》【年(卷),期】2024(29)2【摘要】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参数与病灶病理组织学的关系及肝脏硬度的重复性分析。
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3年1月116例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116例患者中,55例肝血管瘤,61例肝癌。
使用SWE超声诊断仪获取并记录患者的肝硬度值(LSM)。
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LSM与肝癌的肝纤维化分期、肝脏炎症活动度、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WE技术对肝血管瘤和肝癌的区分度及对肝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诊断效能。
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不同操作者及同一操作者测量的一致性。
结果肝血管瘤的LSM为(19.49±7.54)kP a,肝癌的LSM为(39.17±14.35)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功能炎症分级、肝功能硬化分级患者的LS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SM诊断肝癌和肝血管瘤的临界值为23.54 kPa,灵敏度为79.85%,特异度为91.16%,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0(95%CI:0.825~0.966)。
LSM与肝纤维化分期(r=0.850,P<0.001)、肝脏炎症活动度(r=0.633,P<0.001)、肝功能Child-Pugh分级(r=0.367,P<0.001)呈明显正相关。
SWE技术鉴别肝纤维化(≥F2期)、肝硬化(F4期)的AUC分别为0.621(95%CI:0.573~0.824)、0.773(95%CI:0.621~0.864);SWE技术鉴别肝脏炎症活动度≥A2期、A3期的AUC分别为0.605(95%CI:0.583~0.864)、0.759(95%CI:0.573~0.872);SWE技术鉴别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C级的AUC为0.722(95%CI:0.615~0.906)。
11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吴圣明;陈军;李春君;骆成飘;陈肖瑜;陈璞琳;韦常宏【摘要】目的:研究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与诊断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1例IM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13~66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等检测相关免疫标记物,分析和总结其主要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11例IMT患者肿瘤发生于肺脏、纵隔、肝脏、腹腔、膀胱等部位.镜下见肿瘤由梭形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肿瘤细胞增生构成,伴有数量不等的慢性炎细胞,个别病例见脓肿形成.间质有不同程度的黏液背景或胶原化.预后不良病例肿瘤细胞有异型性,见圆形或上皮样细胞形态及核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ALK、SMA、S-100、CD117、CD34的阳性率依次为:91%(10/11)、55%(6/11)、100%(11/11)、27%(3/11)、18%(2/11)、9%(1/11),Ki-67阳性率为3%~40%,CK、H-caldesmon、DOG1均为阴性.随访11例患者4~22个月,7例无瘤生存,4例带瘤生存,其中3例表现出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结论:IMT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独特病理特征的潜在或低度恶性肿瘤,预后不良患者肿瘤细胞有异形性,可见圆形或上皮样细胞及核仁,增殖指数增高,免疫组织化学ALK,SMA,H-caldesmon可以帮助诊断.%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immunophenotype of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IM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IMT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Methods:A total of 11 IMT cases with follow-up were analyzed morpho-logically and immunohistochemically. Results:The patients included 6 men and 5 women aged 13-66 years. The tumors were found in various anatomical sites,including lung, mediastinum, liver, intra-abdominal, and bladder. Histologically, the majority of the cases com-prised spindled fibroblastic and myofibrobalstic cells accompanied by chronic inflammatory cells in a myxoid or hyalinized stroma;the rest were individual cases of abscess formation. Prognosis mala was indicated for cases with features including atypia tumor cells with two cases demonstrating epithelioid morphology and nucleoli.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showed that vimentin, ALK, SMA, S-100, CD117, and CD34 were expressed in 91%(10/11), 55%(6/11), 100%(11/11), 27%(3/11), 18%(2/11), and 9%(1/11) of IMT, respective-ly. Ki-67 was expressed from 3%-40%respectively. CK, H-caldesmon, and DOG1 were negative in all cases. Follow-up data were avail-able for 11 patients and ranged from 4 to 22 months. Data showed that 7 patients were alive with no evidence of disease;4 patients were alive with tumor, whereas 3 showed aggressive biological behavior. Conclusion:IMTs had intermediate behavior or malignant po-tential. Most IMTs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 showed a minority of tumor cells with atypia, epithelioid morphology, and nucleoli. High proliferation index expression, ALK, SMA, and H-caldesmon can aid in IMT diagnosis.【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7(044)015【总页数】4页(P760-763)【关键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ALK;临床病理;诊断;预后【作者】吴圣明;陈军;李春君;骆成飘;陈肖瑜;陈璞琳;韦常宏【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南宁市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南宁市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南宁市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南宁市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南宁市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南宁市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南宁市530021【正文语种】中文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少见的主要由分化性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构成的中间型肿瘤。
广西地区肝脏肿瘤665例临床病理分析
【摘要】本文以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665例肝脏肿瘤患者为例,分别以患者年龄,上皮性和非上皮性肿瘤,良性和恶性肿瘤以及肿瘤的组织学分类为导向,统计了各类型患者的分布。
结果表明,583例为恶性肿瘤(占87.7%),其中又以肝细胞癌居首位。
根据临床治疗特点和病理特征,笔者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与欧美国家之间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发病率产生明显差异的原因,以及介绍本次统计结果中各类型肝脏良性肿瘤患者的病症和分布,并对其今后治疗方案提供科学建议。
【关键词】肝脏肿瘤;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上皮性肿瘤;非上皮性肿瘤
肝脏是肿瘤好发部位之一,良性肿瘤较恶性少见,而恶性肿瘤中以转移性肿瘤较多。
流行学调查表现,中国肝癌发病率以东南沿海最高,其中广西等地肝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死因的首位。
为了解广西地区肝脏肿瘤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的病理学依据,现将我院从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665例肝脏肿瘤临床及病理资料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从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665例在我院住院手术或者行肝穿刺活检术、有明确诊断的肝脏肿瘤患者。
其一般情况如表1、2。
1.2病理检查:所有肝组织均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
埋,he染色,镜检确定病理诊断。
2结果
本研究中665例肝脏肿瘤患者男532例、女133例,平均年龄52.1±8.1岁,年龄最大75岁,最少13岁,上皮性肿瘤542例,其中良性19例,恶性523例,非上皮性肿瘤58例,良性56例,恶性2例。
杂类肿瘤中畸胎瘤1例,转移性肝癌58例,炎性假瘤5例,错构瘤1例。
本研究显示:广西地区肝脏肿瘤最常见三种类型分别为肝细胞癌、肝血管瘤、转移性肝癌。
具体组织学分类详见表2.
3讨论
肝脏原发肿瘤中80%以上为恶性肿瘤,而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又位于肝脏恶性肿瘤之首,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死亡率位居第二,仅次于肺癌。
本研究显示:>41岁肝脏肿瘤患者517例,占77.7%,男性明显高于女性(4:1),提示随年龄增大肝癌可能性随之增加。
本研究中665例患者中,有583例患者为恶性肿瘤,发生率为87.7%,其最主要为肝细胞癌、转移性肝癌、胆管细胞癌;本研究中肝细胞癌居首位485例(83.2%),与梁骁[1]等研究相仿。
其次为转移性肝癌58例(9.9%),胆管细胞癌35例(6%),混合型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肝母细胞癌、横纹肌肉瘤和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均属罕见。
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在欧美原发性肝癌少见,其主要原因为欧美等国家肝癌发生多在hcv所致肝硬化基础上形成,且hcv感染率低,故继发性肝癌高于原发性肝癌可达60倍。
我国国人乙肝感染率明显较欧美高,80%的原发性肝癌多以乙肝肝硬化背景下发生,故我国二者较为接近,但随着大肠癌、肺癌等的上升,转移性肝癌亦有增多趋势。
本研究中转移性肝癌58例,与童颖[2]等报道不一致,其原因为大多患者明确诊断后因经济条件原因,故放弃肝穿刺和后续治疗,故无病理诊断。
其中48.3%转移性肝癌来于消化道及盆腔的恶性肿瘤,其中胃肠道恶性肿瘤肝转移者(16例)最为常见。
其主要原因为肝脏同时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液供应。
而且消化道脏器的血流均经门静脉回流,故肝转移的发病率较高。
肝良性肿瘤多较小且有包膜,多不引起临床症状,常因其他原因作肝检查时偶然发现,较大的肿瘤或肿瘤的破裂出血可造成肝区不适、胀痛。
本研究中有82例为良性肿瘤,主要为肝血管瘤,占良性肿瘤68.3%,占全部肝脏肿瘤8.4%,男女比例1.07:1,与赵文新等[3]研究报道相一致。
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多数病例临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病程长、生长缓慢,预后良好。
如肝血管瘤肿瘤>5cm、位于肝脏表面、有不适症状可考虑手术切除[4]。
肝细胞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nh)是肝细胞的一种良性占位性病变,是指肝实质增生并被星形纤维瘢痕间隔成结节状。
fnh发生率较低(14例),很少并发出血,无恶变,并且并发症少见,故对
fnh观察随访是安全的,一旦诊断明确应避免手术,只有在肿瘤生长或组织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才行手术切除。
肝细胞腺瘤和肝内胆管腺瘤是临床上少见的肝脏肿瘤性病变,均多见于女性,易发生恶变形成腺癌,恶性程度相对于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低,但复发率高。
本研究中共5例,均行肝肿瘤根治性切除,5例现均已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30个月,故对病理诊断为肝细胞腺瘤和肝内胆管腺瘤病患者应及时行根治性手术和术后定期的随访以防复发和恶变。
参考文献
[1] 梁骁,黎乐群. 广西地区711例肝脏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03) 375-377
[2] 童颖,杨甲梅.转移性肝癌的治疗现状.中国医师杂志
2000;2:197-199
[3] 赵文新,杨映红,康德勇,黄旭,杨发端;肝脏肿瘤1025例临床病理分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5;2:219-220
[4] herman p, costa ml, machado ma, pugliese v,
d’’albuquerque la, machado mc, gama-rodrigues jj, saad wa. management of hepatic hemangiomas: a 14-year experience. j gastrointest surg 2005 july;9(6):853-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