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纤颤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6
心颤是怎么回事,严重吗?
心颤也叫做心房纤颤,是比较常见的心脏病的一个病症表现,当患者的右心房窦房结发出兴奋收缩的信号的时候,会通过传递,达到心脏的其他的部位,这时候,心脏是会通过节律的搏动收缩,来促进房内的血液流到心室,当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的时候,患者可能就会引起心房纤颤。
★临床表现
★1.心悸
感到心跳加快,伴有乏力或感劳累;
★2.眩晕
头晕眼花甚至昏倒;
★3.胸部不适
心前区疼痛、压迫感或者不舒服;
★4.气短
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脑卒中)、
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以前有栓塞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衰、左心房扩大等。
★治疗原则
(1)恢复窦性心律只有恢复窦性心律(正常心律),才能达到完全治疗房颤的目的,所以对于任何房颤病人均应该尝试恢复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
(2)控制快速心室率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病人,可以应用药物减慢较快的心室率。
(3)防止血栓形成和脑卒中房颤时如果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可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脑卒中的发生。
对于某些疾病如甲亢、急性酒精中毒、药物所致的房颤,在祛除病因之后,房颤可能自行消失。
心房颤动名词解释
心房颤动,又称为房颤或心房纤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心脏节律紊乱的疾病,通常由心脏电活动异常导致心房不规则而快速地收缩的状态。
以下是对心房颤动相关名词的解释:
1. 心房:心脏的上腔,布满心房肌,是心脏的两个腔室之一。
2. 心房颤动:心房在不停止的抖动,导致不规律而快速的心脏收缩。
3. 颤动:快速而不规律的震颤运动,对心房颤动来说,指心房的抖动。
4. 心动过速:心脏搏动的速度过快,对心房颤动来说,指心房的快速收缩。
5. 心律:心脏跳动的节律和规律性。
6. 电活动:指心脏中发生的电信号传导和激活的过程。
7. 紊乱:指无规律性、混乱和无序性。
8. 心脏节律:心脏搏动的节奏和规律性。
9. 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10. 心房扑动:一种类似心房颤动的心脏节律失常,更规则但仍然快速。
11. 心房颤动发作:指心房颤动出现和进行的过程。
12. 心房颤动时限:心房颤动的持续时间。
13. 心房电图:检测心脏电活动的方法,用于确诊心房颤动。
14.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通过导管激光和放射频信号,将异常的心脏组织烧灼,以恢复正常心律的手术治疗方法。
15. 抗凝治疗:使用药物抑制血液凝结的过程,减少心房颤动患者发生栓塞的风险。
以上是对心房颤动相关名词的解释,希望能够帮到您!。
最新:急性心房纤颤的概念和临床意义心房颤动(AF)可表现为多种急性医疗和外科疾病。
尽管之前被假设为短暂和孤立的事件,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急性护理或急性疾病中检测到的房颤与长期房颤复发的高风险有关口-15],值得在急性住院和长期随访期间予以关注,并需要具体的指导。
作为对这一主题的专门扩展,超出了现有指南中所述的房颤管理[16-18],本文将专门阐述急性心房纤颤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1、定义急性房颤的定义是在急性护理环境或急性疾病期间检测到的房颤。
在先前的文献中,急性房颤有时被称为继发性房颤。
目前选择放弃〃继发性房颤〃一词,因为通常不清楚在急性护理环境中检测到的房颤是否真的是继发于或可归因于急性问题,并且不会在其他方面出现。
换句话说,AF可能在急性疾病之前就已经存在于患者身上,但之前没有诊断或检测到。
因此,将房颤定性为急性房颤与房颤的背景表现有关,即在急性疾病期间,如因另一种疾病急性住院期间,首次检测或治疗的房颤。
急性房颤可能是阵发性的,也可能是持续性的。
急性房颤可以由患者有症状地感觉到,或者在节律监测或心电图上无症状地检测到。
急性房颤的进一步特征(阵发性/持续性、有症状/无症状)与现有临床文献一致[18-19]02014年美国心脏房颤管理的指南[16]和2017年欧洲心律学会中提供了房颤的一般定义和分类。
欧洲心律失常协会、亚太心律协会、拉丁美洲心脏刺激和电生理学会关于心房颤动导管和手术消融的专家共识声明[19]。
2、流行病学急性房颤的发病率正在增加[20],并在一系列医疗和外科环境中表现出来。
在医疗患者中,不同患者队列的发病率从1%~46%不等[1,21-24]。
在败血症患者中,急性房颤的发病率随着败血症的严重程度而变化,败血症的发病率为8%~10%,严重败血症的发病发病率为6%~22%,感染性休克的发病率则为23%~44%[1-2,23-24]。
急性房颤与住院时间较长有关[23-25],发病率更高[15,21-22,26]和死亡率更匐21,23,26-28],和房颤复发率更高[115]。
心房纤颤的分类
心房纤颤是一种心律失常,根据其持续时间和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阵发性心房纤颤:这种类型的心房纤颤通常在短时间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
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48小时。
2.持续性心房纤颤:这种类型的心房纤颤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不能自行转
复为窦性心律,但可以通过药物或电复律治疗。
3.永久性心房纤颤:这种类型的心房纤颤持续时间较长,药物或电复律治疗无
效,无法转复为窦性心律。
此外,心房纤颤还可以根据其病因分为原发性心房纤颤和继发性心房纤颤。
无论哪种类型的心房纤颤,都可能引起心脏功能不全、栓塞等疾病,需要及时治疗。
房颤患者的一站式手术和护理引言房颤(房性纤颤)是心律失常的一种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心房快速且不规律地收缩。
房颤患者常伴有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脑栓塞等并发症。
一站式手术和护理旨在为房颤患者提供全面、高效的诊疗服务,以改善其生活质量。
一站式手术一站式手术是指在一个手术室中完成所有必要的手术步骤,从而减少患者手术过程中的等待时间和降低手术风险。
对于房颤患者,一站式手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麻醉诱导: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医生会为其进行麻醉诱导,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舒适且无痛。
2. 心脏导管植入:通过心脏导管植入技术,医生可以在患者的心脏内部植入必要的医疗器械,如心脏起搏器或射频消融导管。
3. 射频消融:射频消融是一种通过热能破坏异常的心脏组织,以恢复正常心律的方法。
医生会利用射频消融导管对心脏内的异常电信号进行消融。
4. 心脏起搏器植入:若患者在射频消融后需要心脏起搏器支持,医生会为其植入合适的心脏起搏器。
护理一站式手术后的护理对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术后观察:患者术后需在监护室接受密切观察,包括心电监护、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2. 伤口护理:术后医生会为患者包扎伤口,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患者需保持伤口干燥,避免碰撞。
3. 疼痛管理:医生会根据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以确保患者舒适。
4. 饮食指导:患者术后需遵循医生的饮食建议,保持营养均衡,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5. 康复训练:在医生指导下,患者需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散步、呼吸操等,以促进术后恢复。
6. 用药指导:患者需遵循医生的用药建议,定期服用抗凝、调脂等药物,以预防血栓和并发症。
结语一站式手术和护理为房颤患者提供了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方式。
通过全面、细致的护理,患者可以尽快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医生和护士会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为其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
希望这份文档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房颤患者的一站式手术和护理。
心房纤颤的健康教育
心房纤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它会导致心脏无序地跳动,增加患者患中风和心力衰竭的风险。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心房纤颤,本文提供一些健康教育内容。
1. 了解心房纤颤的病因和症状
- 心房纤颤主要由心房内的电信号紊乱引起,导致心脏收缩不规则。
- 常见的症状包括心悸、气短、乏力、胸痛等。
- 非典型症状如疲倦、焦虑、注意力集中困难等也可能出现。
2. 预防心房纤颤的措施
- 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制饮酒、保持适当的体重。
-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
- 定期进行身体活动,适当运动可以降低心房纤颤的风险。
3. 如何管理心房纤颤
- 患有心房纤颤的患者应接受医生的治疗建议,并按时服用药物。
- 正确使用抗凝药物,以防止血液凝结和中风。
- 定期监测心房纤颤的状态,例如通过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等检查。
4. 心房纤颤的并发症和预后
- 心房纤颤可以增加患者患中风、心力衰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 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心脏起搏器或进行手术治疗。
- 通过积极治疗和健康管理,可以改善心房纤颤患者的预后。
请注意,本文的目的是提供一些基本的健康教育内容,而不是详细介绍心房纤颤的诊断和治疗。
患有心房纤颤的个体应尽快咨询医生以获取个体化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心房纤颤(房颤)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根据房颤发生的原因来划分,房颤可以分为原发性房颤和继发性房颤(也叫做孤立性房颤),原发性房颤指的是目前没有找到具体原因所发生的房颤,继发性房颤就是由某种原因引发所导致的房颤,房颤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下面介绍房颤的药物治疗。
1 房颤的药物治疗包括对引发房颤的原发病的药物治疗继发性房颤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由于有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以及心肌、心包疾病等心脏器质性病变所导致的房颤,还有心脏以外的原因,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所导致的房颤,不论是何种继发原因,都需要治疗引起房颤的原发病,治疗手段当然包括药物治疗在内,但由于各种引发房颤的疾病各不相同,药物治疗的方法也应该不一样。
2 针对心房纤颤的药物治疗2.1 房颤药物转律治疗如果房颤的发生的为阵发性房颤,或者是已经发展为持续性房颤,但房颤的时间在2年以内,特别是左心房内径在5厘米以内,或者是已经去除了病因的房颤(例如由于风湿性心瓣膜病导致的房颤者已经进行换瓣治疗,或者是房间隔缺损引起的房颤者房间隔缺损已经修补或封堵),可以考虑用药物尽力将房颤转为正常窦性心律,临床上最常用而效果最好的药物是可达龙,其次是普罗帕酮(心律平)、慢心律和美西律,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和比索洛尔(博苏、康忻)有时也有效。
当心房纤颤是由于心脏的血容量负担过重引起来的时候,使用利尿剂也有效,这种情况一般都是阵发性房颤,并且是由于容量负荷暂时性过多所导致。
2.2 房颤不能转为正常采用维持心室率治疗和抗聚抗凝血治疗(1)维持心室率药物治疗当心房纤颤时间比较长和引发心房纤颤的原发病因不能根除的时候,往往用维持心室率治疗的方法,因为心房纤颤的心室率一般都比较快,一般使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使心跳控制在休息状态下心室率每分钟70次左右,活动状态下心室率每分钟90次左右。
减慢心室率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有减慢心室率作用的钙拮抗剂(异搏定和地尔硫卓)和洋地黄类药物(地高辛)等。
心房纤颤疾病概述心房纤颤(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心房呈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节律,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
可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发生房颤,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
导致病人残疾或病死率增加。
心房纤颤发病机制(1)折返机制学说:房颤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至今仍在深入研究较早提出的学说认为心房内有单个异位自律灶以极快频率发出冲动使各处心肌不能保持同步活动而致颤动但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电生理结果均支持折返机制学说。
支持折返机制的证据有:①房颤与房扑关系密切许多有力的证据支持房扑的机制为折返临床上常见房扑和房颤交替出现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房扑时心房各部仍保持1∶1的协同收缩;而房颤时心房各部不能维持1∶1的协同收缩。
②房颤常见于心肌兴奋性异常降低的各种临床和实验情况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心房纤维化或脂肪浸润。
动物实验经常使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诱发房颤。
③程序刺激可诱发临床或实验性房颤④在许多折返模型中消融可终止房颤。
⑤房颤的计算机模型提示了多种折返活动。
⑥计算机化标测技术更常发现房颤时的折返激动模式。
(2)主导环学说:1962年Moe提出多个折返小波的假说1979年Allessie不仅证实了这个假说还根据动物实验结果,提出了主导环的概念(Leading Circle)及小波波长的概念。
即冲动围绕一个功能性的障碍区域运行(由处于不应期的心肌所构成),从主导环的各个部分发出的冲动(子波)向其中心传导,并在那里互相碰撞,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一个功能性的阻滞区域(不应区域)以阻止环形冲动的短路“主导环”的折返波可以碎裂成许多不应期依赖性的小子波从而形成房颤。
(3)自旋波折返学说:自旋波是自主旋转的波为一种非线性波。
新近发现的心脏自旋波折返为房颤的发生提供了新的解释。
心房纤颤
一概述
心房纤颤(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心房呈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节律,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
可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发生房颤,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
导致病人残疾或病死率增加。
二病因
1.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仍是房颤的最常见原因,尤其多见于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
其中二尖瓣狭窄患者当中,心房纤颤为41%,主动脉瓣病变发生房颤的机会较小。
2.冠心病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冠心病已成为房颤的首要原因。
3.心肌病
各种类型的心肌病均可以发生房颤,发生率在10%~50%之间,成人多见,儿童也可发生,以原发性充血性心肌病为主,约占20%。
4.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在房颤原因中的比率为9.3%~22.6%。
房颤的发
生与高血压病所致肥厚心肌的心电生理异常、肥厚心肌缺血及肥厚心肌纤维化有关。
5.缩窄性心包炎
一般病人的发病率为22%~36%,高龄患者房颤发生率可达70%,心包积液患者也可伴发房颤。
6.肺心病
肺心病发生房颤有报道。
其原因与肺内反复感染、长期缺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有关。
7.先天性心脏病
在先天性心脏病中,房颤主要见于房间隔缺损患者。
8.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当窦性心动过缓时,心房的异位兴奋性便增强,易于发生房颤。
9.预激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的主要并发症是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其次为房颤,一般认为心室预激的房颤发生率与年龄有关,儿童患者很少发生,而高龄患者则房颤发生率较高。
10.甲状腺功能亢进
房颤是甲亢的主要症状之一,甲亢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在15%~20%,老年人甲亢者可能存在心肌的器质性损害,易发生慢性房颤。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房颤发作时,除基础心脏病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外,由于房颤使心房的收缩功能丧失,心室收缩变得不规律,室率增快,病人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
如合并冠心病,病人可出现心绞痛、眩晕、晕厥,严重可出现心力衰竭及休克。
如合并风心病二尖瓣狭窄者,常诱发急性肺水肿,伴有肺动脉高压者可发生咯血。
某些慢速型及中速型房颤,病人可以无任何症状,尤其在老年人多见,常在体检或心电图检查时发现。
2.体征
(1)原有心脏病的体征房颤者体征因原发心脏病的不同而不同。
(2)房颤的三大体征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
(3)栓塞征房颤患者可发生脑、肺及四肢血管栓塞征,栓塞的发生率与年龄、心房大小和基础心脏病有关。
房颤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比正常人群高5倍。
四检查
1.电解质紊乱
血钾过低、血钙升高可诱发房颤。
血清T3、T4异常也可发生房颤。
2.其他辅助检查
房颤心电图上的基本特征是: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大小不一,振幅及间距不等的f波,频率在350~600次/min之间,而且QRS波不规则,节律绝对不齐。
f波通常在Ⅱ、Ⅲ、aVF 及V1导联比较清楚,其他导联常不清楚。
其中正常P波消失而出现颤动是房颤的主要诊断条件。
根据f波在V1导联上的大小可以分为:①粗大型房颤,即f波大于1mm者。
②细小型房颤:f波小于1mm。
粗大型房颤的频率偏低,而细小型房颤的频率较高。
五诊断
1.病史
心悸可为阵发性也可为持续性,或仅有胸闷、疲劳感。
2.体征
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和脉搏短绌。
3.心电图
(1)P波消失代之以振幅、形态、节律不一的f波;频率350~600次/min,f波可以相当明显类似不纯房扑;也可以纤细而难以辨认。
(2)R-R间距绝对不规则。
患者一般有病理和生理传导性异常,有时可与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并存,如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各种房室传导阻滞等,而使心电图表现不典型。
六治疗
1.病因治疗
房颤的病因治疗至关重要,积极治疗原发性心脏病才容易使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并使之转复后长期维持,即使不能治愈病因,能解除血流动力学异常也很重要。
在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所致房颤者,当心肌缺血改善,心衰纠正,血压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房颤转复的机会增加,并能长时间维持窦性心律。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房颤患者,实行手术去除病因后许多患者能在复律后长期维持窦性心律。
2.药物治疗
包括药物复律、控制心室率及抗凝治疗。
3.射频消融治疗
射频消融主要应用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或有明显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及心室率不易控制的持续房颤患者。
最早采用的是房室结消融术,造成永久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然后配合起搏治疗,改善病人症状和血流动力学效应。
近年来,开展射频消融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疗效逐渐提高,已经成为房颤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
4.外科治疗
主要包括希氏束离断术走廊术及迷宫术,目前临床普遍采用迷宫术。
其主要机理是在一系列切口之间,引导心房同时激动,以消除房颤即通过一系列切口打断常见的折返环,建
立一条特殊的传导通路使心房电活动同步。
该手术既保留了窦房结至房室结的走廊又使窦房结的冲动能传导到各心房肌组织,使心房肌能收缩一致。
5.抗凝治疗、预防栓塞
房颤并合血栓栓塞,老年患者的年发病率达5%,房颤时心房失去了有效的收缩,血液在心房内淤滞有利于血栓的形成。
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流移动,导致全身不同部位的栓塞。
因此积极予以抗凝治疗非常重要。
七预后
偶尔短暂发作又无明显不适者预后良好,亦不需治疗。
持久房颤心率较快,心脏基础较差如AMI或并发难治性心衰者则预后较差。
八预防
房颤与房扑绝大多数发生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心病、低血钾急性肺部感染或洋地黄中毒等,因此,应首先查清病因积极进行治疗。
一般在房颤或房扑发作前,先出现频繁房早,应予以积极治疗,以防发展为房颤或房扑。
对于反复频繁发作者,可摸索适当抗心律失常药物以最小剂量予以长期维持,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