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育基础知识总复习

小学教育基础知识总复习

小学教育基础知识总复习
小学教育基础知识总复习

小学基础知识总复习

汉语拼音

声母:(23个):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韵母:(24个):ɑo e i u üɑi ei ui ɑo ou iu ie üe er ɑn en in un ün ɑng eng in gong

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in ying yuan yun

声调:1、分类:普通话有四种声调,简称四声。它们分别是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

2、声调的标法:声调只能标在音节中的元音上。(有ɑ不放过,没ɑ找o e,iu并列标在后).

汉语拼音字母表(26个):Aɑ Bb Cc Dd Ee Ff Gɡ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Ww Xx Yy Zz

轻声:

1、名词词尾读轻声,如:“子、儿、头、们”等。

2、助词和语气词读轻声,如:“的、地、得、吗、吧、呢”等。

3、重叠词的第二个音节读轻声,如“爸爸、听听”等。

4、名词后表方位的词,如“床上、左边、地下”等。

5、夹在重叠词中间的“一、不”如“跳一跳、去不去”等。

6、口语中长久使用的一部分双音节词的第二个音节,如“额头、眉目、牡丹、蘑菇、头发、

护士、脑袋、窗户、消息、包袱、石榴、先生、风筝”等。

变调:

1、两个上声相连,第一个变为阳平。如:引导(原调ˇˇ,变成′ˇ)

2、三个上声相连,前两个变为阳平。如:展览馆(ˇˇˇ,变成′′ˇ)

3、“一、不”的变调:

(1)“一”在四声前变为二声。如:一个(原调“ˉ‵”,变成“′‵”)

(2)“一”在一、二、三声前变为四声。如:一只(原调“ˉˉ”,变成“′‵”)

(3)“一”单独用或在句末读一声。如:第一

(4)“不”在四声前读二声。其他情况读四声。如:不要(读“′‵”)

拼音规则:

1、以ɑo 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时,为避免音节的界限混淆,要用“’”隔开。

如:“xi’an”

2、ü上两点的省略:小ü见到j q x要把小眼闭。

3、大写字母的用法:

(1)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诗歌每行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2)专有名词(国家、地名、书名等)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几个词组成的专有名词,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Guāngmíng Rìbào”

(3)汉语人名按姓和名分开写,姓和名开头字母大写,如:Sūn Zhōngshān

(4)文章题目、书面上的书名、商标、牌匾等可以全部采用大写。

汉字

笔画:写字的时候,由落笔到抬笔,叫做“一笔”或“一画”。

笔顺:一个字,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叫做笔顺。

偏旁:汉字除一小部分独体字外,大部分是合体字,偏旁是合体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

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熟记常用的偏旁。

结构:是汉字笔画的组合规律。汉字的结构形式有八种:独体字、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品字形结构。

形声字:指的是一部分表示意义,一部分表示读音的汉字。主要类型有: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内形外声、外形内声。

形近字:指的是字形相近的字。

同音字:指的是字音相同,字意不同的字。

多音字:是指有两个以上的读音,而且不同读音意思不同的字,辨别是要根据其意思来确定读音。

查字典有三种方法:数笔画查字法、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

数笔画查字法:首先数出所查字的笔画数,然后在《难检字笔画索引》中按笔画数找要查的字的页码,最后页码在正文中找汉字。

词语

词语理解:

1、词义分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1)本义:是指词语原来的、最初的意义。如“兵”指武器。

(2)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直接发展起来的意义。如“骄兵必败(军队)”。

(3)比喻义:是通过本义而产生的引申义。如:尾巴(指动物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他机警地甩掉了尾巴(指跟踪别人的人)。

2、词义的理解:

(1)弄懂词中关键字的意思,综合分析。

(2)联系上下文,做到词不离句。

(3)用学过的同义词或反义词来作比较。

(4)联系特定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3、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分为三类:

(1)用来表示肯定、赞美、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叫褒义词。

(2)带有贬斥否定、憎恨、厌恶等方面的词叫贬义词。

(3)无褒贬之分的词叫中性词。

辨析近义词:近义词就是意思相近的词,这些词一般有着细微的差别。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1)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差别,如:父亲与爸爸。

(2)从词的感情色彩辨析,如:果断与武断。

(3)从词义的范围大小辨析,如:辽阔与宽阔。

(4)从词的搭配关系上辨析,如:发挥作用、威力与发扬风格、传统等。

(5)从词的适用对象上辨析,如“爱戴”是对上级、长辈,“爱护”是对下级、小辈。

(6)从词性上辨析,如:“怀疑”与“疑惑”,“怀疑”是动词,而“疑惑”是名词。4、成语: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经过锤炼形成的固定短语。它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也有三个字或四个以上的。成语的来源有以下几种:

(1)来自古代寓言故事。如:拔苗助长、守株待兔等。

(2)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

(3)来自历史故事或历史事件。如:四面楚歌、负荆请罪等。

(4)来自古文或古诗词。如:擒贼擒王、春色满园等。

(5)来自民间俗语。如:七手八脚、亲如手足等。

5、排列、归类:

(1)词语的排列:指的是将几个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次序,可按“由大到小、由整体到部分、由开始到结束、由长辈到晚辈”等顺序排列。

(2)词语的归类:指的是将几个词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后将同一类的词合并在一起。归类的方法有:“按意义归类、按顺序归类、按词语间关系归类、按用途归类、按词性归类、按词语内结构关系归类、按感情色彩归类。

句子

一、句子的类型:根据说话人所要表达的语气不同,可以将句子分为四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陈述句:是叙述一件事或描写一件事的句子,句尾用句号。

疑问句:是发出疑问或提出问题的句子,句尾用问号。疑问句有三种类型:

(1)一般疑问句:有疑而问,有问不答。

(2)反问句:无疑而问,有问不答,用来加强语气。

(3)设问句: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用以引起读者思考、注意。

祈使句:用来表示命令、请求、希望、禁止或劝阻的句子,结尾用“!”或“?”。

感叹句:用来抒发强烈感情,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惊讶、厌恶等情感,句末用“!”。

二、扩句:就是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后添加适当的词语,使句意表达得更具体生动。扩句时应注意:1、不随意删减原句成分,不能改变句意。2、添加的部分与原句成分搭配要恰当,不能有矛盾之处。3、扩充后的句子要语句通顺,表达清楚、正确。

三、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附加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句意简洁。缩句时应注意:1、缩减后的句子,不改变、损伤原句的意思。2、缩减后的句子要完整、通顺,不能出现成分残缺现象。

四、句子的理解:

1、通过工具书疏导理解句意。

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4、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句意。

5、抓住修辞理解句意。

五、句式的互换:

1、陈述句、双重否定句、反问句互换

双重否定句:是说句子有两个否定词,它表示肯定的意思,语意比肯定句重一些。双重否定句与陈述句的互换,只要根据双重否定句表肯定的原则,增加或删除否定词就可以了。

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要根据“否定的反问”表“肯定”,“肯定的反问”表“否定”的原则,来增加或删除否定词来转换,同时还要注意语气词和标点符号的变化。

2、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互换

直接引语是直接引用原文原话,在书写时用引号引出来。间接引语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转述别人的话,不必用冒号和引号。转换时,注意改变标点,根据语言环境改变人称即可。

六、修改病句

1、常见的病句类型:句子成分残缺;用词不当;搭配不当;次序颠倒;重复啰嗦;指

代不明;前后矛盾;不合情理;归类不当;关联词使用不当;修辞不当;褒贬不分。

2、修改病句的原则:(1)保留愿意:原句有的意思不能删,原句没有的意思不要添。

(2)针对病因进行修改:要找准病因一一修改,既不可多改,也不可少改。

3、修改病句的方法:(1)读句子,查病因。(2)针对病因,着手修改。(3)在读句子,

看修改后的句子是否正确。

七、排列句序的主要方法有:

1、按时间、方位、事情进展顺序来排,这种句子当中有明显的表示顺序的词语。

2、以感情变化为线索,从语句中寻找依据。

3、寻找语句的连接关系,尤其主要一些关联性的词语。

4、抓关键词,比如文中表示时间、方位、事情发展顺序的词或带关联性的词语。

八、标点符号:是点号和标号的总称。

1、点号:主要表示语言的停顿和语气,有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七种。点号的停顿可以分为四级:第一级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第二级是分号;第三级是逗号;第四级是顿号。它们的用法是:

(1)句号:A用于陈述句末尾。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B用在语气舒缓的祈使句后。如:我们回去吧。C用在省略号后。如:你叫什么名字?李梅。(句子“李梅“是”我叫李梅的省略)。D用在独词句后。如:好。(在特定情况下,“好”表示完整的意思)(2)问号:A用在疑问句后。如:你今年多大了?B用在反问句后。如:难道你不能刻苦一点吗?C用在设问句后。如:我们能让你的计划实现吗?不会的。D用在选择问句中。如: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E用在表示疑问的独词句后。如:我?不可能吧。

(3)感叹句:表示赞美、愤怒、惊奇等感情的句子末尾。如:啊,这儿多么美丽!

(4)逗号:一句话内的停顿,除了有时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如: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5)顿号:用于句中并列的词、词组之间较小的停顿。如:邓颖超的品德、人格、风范为大家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6)分号:A用在复句中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B分条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每一条里,不管是词、词组、单句还是复句,都作为一个分句,各条末尾用分号,最后一条完了用句号。

(7)冒号:A冒号用于提示下文;B用于书信、讲话稿等称呼的后面;C用于需要说明的词语后。如:日期:10月20日。

2、标号:表示语言的性质和作用,有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着重号(.),间隔号,专名号(-)等。

(1)引号的用法:A表示直接引用;B引用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C表示词的特殊含义,如:反语、双关等;D表示有特殊意义的专用名称或需要突出强调的词语。

(2)破折号的用法: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声音的停顿或延长。C表示意思的递进。D 表示提示或总结全文。E表示意思转折。

(3)省略号的用法:A表示引用文中的省略。B表示列举的省略。C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D表示说话断断续续。E表示话未说完。

修辞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这样几种: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1)明喻是“甲像乙”。

(2)暗喻就是“甲是乙”。(3)借喻就是“乙代甲”。

二、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者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

物来写。它分为两大类:(1)拟人: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2)拟物:就是

把人当作物来写。

三、夸张:夸张就是对所要描写、说明的事物的某种特征,故意地夸大或缩小,从而增

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四、对偶:用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句对称排列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

或相连的意思。它一般分为正对和反对两种。1、正对:相关或相近。2、反对:上

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

五、排比: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

一起,来增强表达效果。

六、设问:设问是有问有答。目的在于突出强调,启发读者去思考。

七、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目的在于加强语气,使本来确定的

思想表达得更强烈、鲜明。

八、对比:对比是把正反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九、反复: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

十、引用:引用是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大家熟悉的成语、句言警句、典故等,借以增

强表现力、感染力。

十一、反语:反语是故意说反话,是用一种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格外强烈。

十二、借代:借代是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它本身的某种属性来代替。

语法

一、复合式词语: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规则可以组成词组,它是比词大、比句小的单位,在小学接触到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联合型:由地位平等的词组成的叫联合词组,它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如:风俗习惯。

2、偏正型:偏正词组中的一部分是中心词,前面的词语修饰限制后面的词语。如“优异的成绩、仔细地分析。

3、主谓型:这样关系的词组就像一个句子一样,前面一个词是主语,后面一个词是谓语,它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生活简朴。

4、动宾型:这种关系的词组前面是一个动词,表示动作或行为,后面一个是名词,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对象。如:整理房间。

5、补充型:按照这种关系搭配起来的词语,后边的是补充前边的,它们之间有时用“得连接。如:好得很。

二、句子的结构:

句子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1、主语:是一个句子中所要表达、描述的人或物,是句子叙述的主体。可由名词、代词来

承担。

2、谓语:是用来说明主语做了什么动作或处在什么状态。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承担。一般放

在主语的后面。

3、宾语:是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常位于动词或介词后面。宾语可由名词、代词来担任。

4、定语:是用于描述名词、代词、短语等的性质、特征范围的词。它可以由名词、形容词

等担任。如果定语是单个词,则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如果是词组,则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

5、状语:说明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结果方式、条件、程度等情况的词。

可以由副词、短语等担任。

6、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可能等的成分。可以由动词、数量词

等承担。

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三、句子的组成:完整的句子至少由主要和谓语组成。即:主要+谓语,或者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即:主要+谓语+宾语。

四、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有联系的句子组合在一起的句子叫复句。有的复句需要用关联词组合起来。不同的复句所用的关联词不同。

1、并列复句: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的复句。常用的关联词有“又……又……”“既……

又……”“有的……有的……”“一边……一边……”等。

2、递进复句:后面一个分句的意思比前一个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常用的关联词有“不

但……而且……”“不但……还……”“不仅……而且……”等。

3、选择复句:分列成几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第一种。常用的关联词有“不是……就

是……”“是……还是……”“要么……要么……”“不是……也不是……而是……”

等。

4、转折复句:后一个分句不是顺着前一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向另一方面。常用的

关联词有“虽然(尽管)……但是(可是,却)……”或只在后一分句用“但是”

“然而”“只是”“不过”等词来表示。

5、假设复句:一个分句提出假设,另一个分句说明这一假设实现后所产生的后果。常

用的关联词有“如果……就……,假如……就…,倘若……那么…,要是…那么……。

6、条件复句:有两种,一种是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另一个分句说明在这个条件下

所产生的后果。另一种条件复句,就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产生同样的结果。常用的关

联词有“只……有才…”“只要…就…”“除非…才…”“不管(无论、任凭)……

也(都、还)……”。

7、因果复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个分句指出结果;还有一类

是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个分句指出根据这个原因推论出来的结果。常用的关联

词有“因为…所以…”“由于…”“因此…”“之所以…是因为…”“既然…就…”等。

口语交际

一、口语交际的态度:1、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2、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耐心

等别人说完,在发表意见;3、养成边听边想的习惯,对别人的发言做中肯的评价;4、尊重对方,态度诚恳。学会欣赏他人。5、发言要清晰,声音洪亮。语言文明,不说脏话。6、仪态得体,落落大方,谈吐文雅。

二、几种需要积累的语言:1、格言:指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话。它是人生经验和规

律的总结,具有教育意义。2、谚语:是人们口头上多年流传的通俗、简练、含义深刻的固定用语。3、歇后语:是一种短小、形象的语句,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说明。4、对联:是我国传统上特有的文学体裁,他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对联分上联、下联和横批。

阅读

一、找准中心句:说一段话或写一段话,总要先有个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意思,一句一句具体地说下去或写下来。一段话中直接点明中心的句子,就叫中心句。中心句有时作为总起,有时作为小结,有时作为层次之间的过渡,有时作为人物语言或心理活动的描写。

二、分清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叙述:对人物、事件和作概括的陈述和交待。

2、描写:用生动的文字语言,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肖像或事物及环境的特点作具体的描绘和刻画。

3、说明: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及特点的解释和述说。

4、议论:摆事实讲道理,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

5、抒情:即把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爱憎的感情,自然的流露在字里行间。

三、段内划分层次:最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1、总分关系;

2、并列关系;

3、补充关系;

4、承接关系;

5、转折关系;

6、因果关系。

四、分段和概括段意:

1、划分段落的四个步骤:一读,读通全文;二想,想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三归,就是把内容同一或关系密切的自然段归并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意义段;四检查,就是先把各段段意与全文中心联系起来看是否吻合,再把各段段意连起来看是否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2、划分段落的方法有纵向分段法和横向分段法。

(1)纵向分段法:A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段;B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2)横向分段法:A按空间位置转换分段;B按事物性质、特点分段。

五、概括段意的方法有:1、分层归纳的方法;2、摘句归纳的方法;3、抓主要事件归纳的方法。

六、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1、段意合并法;2、借助重点段归纳法;3、课题重点法;4、抓住要素综合法。

七、归纳中心思想:我们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光靠掌握了它的主要内容,那是不够的,还应该进一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这目的,或是为了说明一种事物,或是为了阐述一个什么道理,或是为了抒发一种什么感情,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1、中心思想的表达:A作者写了什么B作者为什么写。

2、概括中心思想要善于找突破口:A从分析题目入手;B从中心句入手;C从分析重点段入手;D从主要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入手。

八、文体有: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童话寓言、诗歌、散文、科普说明文八种。

朗读与默读

一、朗读:学会朗读要做到以下四点:1、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读文章时,要做到不加字,

不减字,也不改字,要把每个字看清楚,字字响亮。2、养成朗读看标点的习惯。3、克服不正确的朗读方式。A和尚念经式;B无关痛痒式;C无病呻吟式;D演戏式。4、掌握感情朗读技巧。

二、默读:默读的要求:1、不出声,不动嘴唇,不指画。2、眼到,心到、手到。

4、提高默读的效果:A减少眼停次数。B尽量避免回视。C扩大视觉距离,养成一个词组一

个句子的默读。D克服动嘴现象。

三、翻译文言文的具体方法有:1、留,就是保留,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删,就是删除,文言文中有一些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可删去不译;3、补‘就是增补,文言文中一些省略的成分,或者语句要根据上下文和现代表达习惯补充完整;4、换,就是要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5、调,就是调整,把古文中一些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表达进行调整;6、变,就是变通,在遵照原文的基础上,对有些文字要灵活变通的进行翻译。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全真试题及答案解析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全真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哪一个观点就是亚里士多德得思想?() A、美德就是否可教 B、教学具有教育性 C、人得与谐发展与年龄分期 D、教育即生活 2、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指教师要有()。 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得教育目得观。 A、教育无目得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4、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例如化学实验事故)作出迅速、恰当得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得()特点。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5、在呈现某一事物时,交替变更它所存在得形式,使该事物得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得本质特征。这种方式被称为()。 A、直观教学 B、启发教学 C、比较 D、变式 6、当一个人得思维发展处于“每个人对问题得瞧法都就是不一样得”时,其思维发展处于()。 A、二元论阶段 B、多元论阶段 C、相对论阶段 D、约定论阶段 7、“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得课程理念就是()。 A、关注学生对知识得收获 B、关注学生得情绪生活与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得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得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 8、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 A、随意性

B、娱乐性 C、自觉性 D、系统性 9、我们常说得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就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得哪一层得标准?()A、非病状态 B、良好适应状态 C、理想状态 D、正常状态 10、教师提高研究技能得三种途径就是()。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11、抵抗外界诱惑得能力属于()。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2、根据学生得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得德育工作有相应得侧重点,其中,小学阶段得德育重点主要就是()。 A、基本道德知识得理解与掌握 B、日常行为习惯得养成与实践 C、道德理想信念得培养与指导 D、人生观、价值观得选择与确立 13、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此资料转贴于贵-州、学,习_网利完成得个性心理特征就是()。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14、小学生在识字得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得字读错,如把“入口”读成“八口”,这说明小学生()。 A、感知能力不成熟 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 D、思维能力有欠缺 15、一名教师在走到安静得课堂门口故意咳嗽两声,目得就是引起学生得()。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16、进城务工得张某夫妇超计划生育一女孩,今年已满六岁,由于没有准生证,她们临时住所附近得一所小学及当地教育局拒绝接受孩子入学。学校与教育局得行为违反了()。

2015教资统考小学《小学教育学》各章节考试重点及出题重点

2015教资统考小学《小学教育学》各章节考试重点及出题重点 目录 一、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重点) 三、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此考点易出简答题) 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五、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此考点易出简答题) 六、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七、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八、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此考点易出简答题) 九、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十、学习动机理论

一、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1)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教育心理学可以提供多种方法帮助教师了解问题。 (2)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心理学也在适应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正确剖析和认识社会出现的教育现象,既需要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现实视野,也需要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研究成果。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1)教育心理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也更符合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助于教学工作产生更为优化的效果。来源于考试大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1)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学习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驾驭教一学过程,更好地教导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即教育心理学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重点)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 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所谓“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它是个体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主要手段。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识的基础。(2)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特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以自我为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特征: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2、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皮亚杰所揭示的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维发展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具体个体身上或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不存在阶段的特殊性。 3、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完整版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 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二节教育基础知识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

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4.三要素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本质及功能 1.教育的本质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的主要理论及其代表人物、著作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的主要理论及其代表人物、著作 教育基础 一、孟子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的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起源 二、关于教育起源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孟禄。 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交往起源说代表人物:叶澜等人。 教育学发展萌芽 中国 三、《学记》——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1.相传作者为乐正克。 2.“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4.提出教学相长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5.“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 6.“学不躐等”——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孔子——《论语》 1.注重后天培养——有教无类。 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教学纲领和科目) 3.“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习、行 5.庶、富、教——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要素。“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五、墨翟 1.教育思想以“兼爱”“非攻”为主。 2.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用技术的传习。 六、道家——老庄学派 主张一切顺其自然。

西方 七、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术或产婆术 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定义。 第三步:助产术 八、柏拉图——《理想国》 “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九、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2.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注:以上三人为师承关系,世称“古希腊三哲” 十、昆体良(古罗马) 1.《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古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教育学创立阶段(略。书P24) 教育学发展阶段 十一、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十二、凯洛夫——《教育学》 1.该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之前提过劳动起源说 十三、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父母必读》 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十四、杨贤江(化名李浩吾)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十五、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1.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十六、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教学过程》 1.强调学科结构 2.倡导发现教学法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第四套) (一) -06-26 18:20:57 来源:信阳考试网作者:编辑组信阳考试网【大中小】浏览:802次评论:0条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 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 共20分) 1.1632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 A.培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2.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A.《论语》 B.《学记》 C.理想国》 D.《雄辩术原理》 3.中国学校课程的雏形”六艺”是指 A.”诗、书、礼、乐、射、数” B.”诗、书、礼、乐、御、数” C.”礼、乐、射、御、书、数” D.”礼、乐、射、御、诗、画”

4.提出”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等口号的现代教育派的代表是 A.卢梭 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特 5.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 A.教育的社会性 B.教育的平等性 C.教育的阶级性 D.教育的生产性 6.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A.教师、学生、教材 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 7.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A.社会生产 B.人口数量 C.科学技术 D.自然环境

8.”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是中提出的。 A.《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9.马克思主义认为, 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从事智力劳动 B.从事体力劳动 C.接受教育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0.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1.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整理(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整理(一到六年级) 小学一年级九九乘法口诀表。学会基础加减乘。 小学二年级完善乘法口诀表,学会除混合运算,基础几何图形。 小学三年级学会乘法交换律,几何面积周长等,时间量及单位。路程计算,分配律,分数小数。 小学四年级线角自然数整数,素因数梯形对称,分数小数计算。 小学五年级分数小数乘除法,代数方程及平均,比较大小变换,图形面积体积。 小学六年级比例百分比概率,圆扇圆柱及圆锥。 必背定义、定理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一、算术方面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

重点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小学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小学教育 本文由scqingfeng贡献 本篇节选自华图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系列编委会编写的《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小学)》中的小学教育部分,包括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小学教育的目的两大部分的内容。 命题热点 1.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育目的的概念及确立的依据。 3.小学教育的目的及发展的目标。 考点精讲 第一节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的振兴。小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和个人的终身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小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小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体国民的素质和发展水平,影响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无论是国家领导人、高级专门人才,还是普通的劳动工人,都是从小学开始培养的。小学教育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初级阶段,在整个义务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小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小学教育的发展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事,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小学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高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十分紧密。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只有小学教育得到普及和提高,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一)教育要满足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的需求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对人们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智力、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生产需要劳动者拥有越来越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者越来越智能化。科学技术上的竞争,也是教育上的竞争。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知识更新和淘汰的速度加快,每个劳动者只有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幼儿园)考试大纲

《综合素质考试大纲》(幼儿园)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察应聘人员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1.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幼儿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理解幼儿教育作为人生发展的奠基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能够以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儿童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育人为本”的涵义,爱幼儿,尊重幼儿,相信每一个幼儿都具有发展潜力,维护每一个幼儿的人格与权利。 运用“育人为本”的幼儿观,在保教实践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幼儿。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保教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3.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工作规程》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了解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熟悉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幼儿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幼儿保护 熟悉幼儿权利保护的相关教育法规,保护幼儿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幼儿教育工作中幼儿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的精神。 分析评价保教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2.教师职业行为 熟悉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熟悉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幼儿、幼儿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在保教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文化素养 具有一定的文化常识。 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熟悉常见的幼儿科普读物。 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尤其是常见的儿童文学作品。 (五)基本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具有筛选并整合图画、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信息,并运用于保教工作的能力。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3.信息处理能力

小学教育学试卷试题及标准答案.doc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一) 2010-08-07 20:57:18|分类:默认分类|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1、在 17 世纪,埘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捕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 教育家是()。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答案: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并从理沦上二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 理论基础。 2、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答案: C.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教育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做到循序渐进。 3、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答案: A. 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 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答案: C.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 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 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 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答案: B.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 他在教学中主张教师中心,课程中心和课堂中心。 6、在 1951 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A. 赫尔巴特 B. 瓦根舍因 C. 怀特海 D. 克伯屈 答案: B.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范例教学。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大纲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 (一)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学习材料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新课程改革部分 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 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旧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旧称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广义课程的内容是更广泛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内容。 二、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课改”的灵魂。 “课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往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要求详答)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

(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四、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 (要求详答) (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完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大众教育。 (2)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本次课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3)从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关注的焦点,而课程标准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4)课程管理从刚性走向弹性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1年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B A.教育现象刚刚萌芽 B.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C.教育制度初步形成 D.教育活动趋于完善 2.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并对后世的文化教育及选士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是B A.汉武帝 B.董仲舒 C.郑玄 D.朱熹 3.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C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4.墨子的教育思想中,除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外,主要的思想是A

A.“兼爱、非攻” B.“弃仁绝义” C.“道法自然” D.“化性起伪” 5.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为B A.普及教育 B.普及义务教育 C.普及基础教育 D.普及国民教育 6.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称为A A.小学教育目的 B.小学教育目标 C.小学教育原则 D.小学教育内容 7.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D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和商品的学说 C.劳动学说 D.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A

A.弗洛伊德 B.华生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9.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D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0.小学生的思维C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11.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的身份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A A.未成年公民 B.社会公民 C.普通受教育者 D.青少年儿童 12.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B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一、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小学阶段课程的特点: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课程特点是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一)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二)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及精神实质 主要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精神实质: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加强课程与社会联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高中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等。 三、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方法 2、法律方法 3、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五、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 1、制度管理法 2、民主管理法 3、学生自主管理法 4、情感沟通法 5、目标管理法 六、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 1、民主性 2、整体性 3、高效性 七、怎样设计教育研究方案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2、选择研究对象 3、分析研究变量。 4、形成研究方案。 八、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环节 1、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2、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3、成果的分析与总结 九、教育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4、教育性原则 十、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2)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 (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5)注意用脑卫生。 十一、常用的小学教学方法有哪些?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 十二、沟通在学校的管理作用传递信息、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十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十四、布鲁巴奇的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十五、教学原则定义及有哪几个原则?注意事项 答: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2021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模拟试卷及答案(三)

2021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模拟试卷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下列认知风格中,容易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的认知风格是()。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2.()主要是指教师个体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自觉意识,对履行教育职责的道德责任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体验,以及对自我行为进行道德判断、道德调控和道德评价的能力等。 A.教育爱心 B.教育良心 C.教育威信 D.教育公正 3.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是()。 A.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B.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C.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理解问题——检验假设 D.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的印象,往往也会倾向于肯定其人格品质。这种效应是()。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投射效应 5.从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来看,教师职业是一种()的职业。 A.普遍 B.专门 C.特殊 D.专业 6.开设一门关于学习方法的课,由专门的教师向学生讲授如何进行学习,这种咨询与辅导的方式属于()。 A.学科渗透式 B.协作辅导式 C.专题讲座式 D.系统讲授式 7.班级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与个性的培养,有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A.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 B.交际能力 C.学习能力

D.组织能力 8.班级的规章制度、班级守则等,属于班集体构成要素中的()。 A.共同的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 C.共同生活的准则 D.一定的心理氛围与情感纽带 9.根据课程实施的主体的不同,可把课程分为()。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C.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D.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10.()是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的指引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具有一定的道德意义的行动。 A.道德行为 B.品德行为 C.见义勇为行为 D.模范行为 二、填空题 1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__________。

教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学部分考试要点一】 一、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1、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 2、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⑴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①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③教育具有原始性。 ⑵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⑶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⑷现代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教育专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学之父”;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930年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二、了解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1、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主要是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⑴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上的要求: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⑵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⑶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⑷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⑸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教育学部分考试要点二】 五、了解学制的历史沿革,掌握现代学制的类型。 1、教育制度: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

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

江苏省《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 (小学部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2.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反映在(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3.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说明教学过程具有( )的特点。 A.引导性 B.间接性 C.简捷性 D.交往性 4.古代的学校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都是( )。 A.个别教学制 B.分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设计教学法 5.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 )。 A.认识 B.设计 C.设想 D.安排 6.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 )三级管理相结合。 A.国家、地方、校长 B.国家、地方、教师 C.国家、校长、教师 D.国家、地方、学校

7.教育家( )曾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8.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方法中的( )。 A.比较法 B.榜样法 C.自我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9.学生的学习特点受( )因素和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A.基础 B.智能 C.思维 D.能力 10.“学而时习之”反映的是( )的教学原则。 A.因材施教 B.巩固性 C.循序渐进 D.理论联系实际 11.( )是“范例教学理论”的倡导者。 A.赞科夫 B.瓦?根舍因 C.布鲁纳 D.保罗?朗格朗 12.班级授课制的固定是指( )。 A.教师、学生、内容、时间和场所固定 B.教师、学生、教材、课时和场所固定 C.学生、位置、教材、课时和班级固定 D.教师、学生、内容、班级和时间固定 13.颜之推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从德育方法看,这是强调( )。 A.说服教育 B.情感陶冶 C.榜样示范 D.实际锻炼 14.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群体性活动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小学部分

800078718 一、单项选择题1.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 本结构。依此而建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 A.是同时的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无法判断 3.主张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 )。 A.盂禄B.达尔文C.利托尔诺D.汤姆逊 4.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的特性是( )。 A.身心和谐发展B.强调培养武士和公民c.强调劳动教育D.强调农业和法律教育5.把两个及其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分层教学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 6.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 A.并不重要的时期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7.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 )。 A.谈话法B.观察法C.作品分析法D.调查法 8.( )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 A.教育测量B.教育测验C.考试D.教育评价 9.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 )。 A.非指导教学模式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D.最优化教学模式 1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1.“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 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定性评价D.定量评价 12.在测验的指标中,测验的( )更为重要。 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 13.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就是( )。 A.理论加实践B.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C.读书加劳动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14.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 )。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15.中国古代所指的“六艺”教育是指( )。

2021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提纲(重点版)

2021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复习提纲(重点版)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