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的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2.72 MB
- 文档页数:43
致密动脉征【英文】The dense artery sign【又名】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The 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The hyperdense MCA sign;The 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The hyperattenuating MCA sign ;HMCA sign ;HMCA)【表现】CT平扫征象,表现为与对侧相比大脑中动脉的第1到2段密度增加或大脑其他动脉的密度增加。
【解释】致密动脉征是大脑动脉(常见于大脑中动脉)阻塞导致脑梗塞的间接征象。
高密度的成分代表大脑动脉腔内的血块、血栓或栓子。
流动血液的CT值大约是40 Hu,与血红蛋白浓度线性相关,栓塞时血栓内血浆浓缩,血栓的CT 值大约是80 Hu,呈现高密度。
【讨论】致密动脉征,文献认为系血栓所致,其密度(77-89Hu)介于正常血管( 35- 60HU )与钙化斑(114-321Hu)之间,常见于心源性脑梗塞。
大脑中动脉第一段(M1)位于侧裂内,动脉阻塞的机会也较多,从而卒中后显示此征的机会较多,目前已有较多学者进行研究,故又称此征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实际上大脑内的动脉均可发生栓塞而导致脑梗塞,因此,称“致密动脉征”更为恰当。
CT常为急性脑梗塞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是,在梗塞后的先头几个小时,CT常表现正常。
当早期缺血性梗塞的影像改变出现时,一开始常为隐蔽的并随时间而明显,熟悉一些急性梗塞的影像征象有助于识别其病因。
在一些研究中,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有脑梗塞的病人,约22.6% -61%出现HMCA 征。
血管造影提示,HMCA征最可能的原因是血栓栓塞。
大脑中动脉阻塞的早期征象包括HMCA征,豆状核征、岛带消失征、低密度灶、占位征及皮质征,这些征象在梗塞后6小时可变得明显,HMCA征从理论上讲可在血管阻塞时就能在CT图像上看见,早于急性脑卒中的其他改变。
早期脑梗死的CT影像征象分析与临床表现及诊断意义2019-09-18【摘要】⽬的探讨CT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法对收治的24例早期脑梗死(发病后12⼩时内)患者的CT 表现进⾏回顾性分析。
结果 24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中,第⼀次CT平扫检查有异常征象16例(阳性率66.7%),未见异常8例(33.3%)。
异常CT改变有以下⼏种:致密动脉征14例(58.3%);⾖状核轮廓模糊6例(25%);岛带消失征10例(41.7%),其中灰⽩质界限不清者12例(50%);24例患者中CT影像学表现有2种或及以上早期脑梗死征象者共14(58.3%)例。
结论对早期脑梗死患者,特别是早期⼤⾯积脑梗死,应通过早期CT影像学的改变并结合其临床表现,及早提出治疗计划。
【关键词】早期脑梗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致密动脉征;诊断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因⾎液循环障碍⽽发⽣的缺⾎、缺氧进⼀步发⽣的软化坏死,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供应脑部⾎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不⾜⽽发病,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管不同⽽异。
由于CT和MRI的普及应⽤,有⼈统计其发病率相当⾼,脑梗死是脑⾎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50%-60%[1],病死率平均10%-15%,致残率极⾼,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幅度增加[2]。
脑梗死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的CT表现,通常在发病6天后才能显⽰脑梗死的典型CT表现,⽽延误溶栓治疗最有效治疗时机[3]。
因此,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对于制定治疗计划⾄关重要。
1 资料与⽅法1.1 ⼀般资料本组24例患者为揭阳市红⼗字会慈云医院⾃2009年2⽉-2011年10⽉收治脑梗死患者,其发病到住院检查时间均都<24h,其中⼥性10例,男性14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65.4岁;基础疾病中⾼⾎压者23例,冠⼼病者9例,⾼脂⾎症者21例。
本组患者发病急速,6例有短暂性脑缺⾎发作,如头晕、眩晕、⼀侧肢体⽆⼒等症状,其余均有脑梗死导致的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语⾔与精神改变、完全性偏瘫、同侧偏盲等症状。
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突发性的神经系统缺血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畸形等。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急性脑梗死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 突发性神经系统缺血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畸形等。
2. 突发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3. 意识障碍、昏迷。
二、影像学检查。
1. 脑CT或MRI检查显示脑梗死灶。
2. 血管造影显示脑血管狭窄或闭塞。
三、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等相关指标异常。
2. 心电图检查显示心脏病变。
四、病史。
1. 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脑血管疾病的病史。
2. 有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病史。
五、其他辅助检查。
1. 脑脊液检查。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史以及其他辅助检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希望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提高对该疾病的识别和诊断水平,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后果。
脑梗死诊断的金标准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的诊断通常基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以下是常用的金标准用于脑梗死的诊断:
1. 临床表现: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
典型的脑梗死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一侧肢体无力、言语困难、面部表情不对称、感觉异常等。
2. 神经影像学检查:脑梗死的诊断通常依赖于神经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扫描可以显示脑组织的异常改变,如梗死区域的缺血和脑梗死灶的形成。
- 磁共振成像(MRI):MRI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脑部图像,帮助医生确定梗死的部位、大小和范围。
- 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是通过注射造影剂来观察脑血管的影像,以评估是否存在血管堵塞或狭窄。
-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MRA使用磁共振技术来显示脑血管的
图像,用于评估血管的通畅性和狭窄情况。
3. 电生理检查:有时候,医生可能会进行脑电图(EEG)或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等电生理检查来评估脑功能和神经传导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脑梗死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和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
如果怀疑患有脑梗死,请及时就医,并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以便医生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适当的治疗计划。
磁共振FLAIR联合DWI序列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摘要: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对诊断早期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选取2021年7月到2022年2月期间莒县人民医院80位疑似为脑梗死的患者进行研究。
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常规序列、DWI、FLAIR序列扫描。
由两位资深影像老师单独阅片,对检出结果与临床综合分析确诊进行对比分析。
DWI与 FLAIR序列与常规序列的对比研究,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都高。
DWI和FLAIR序列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为98.63%、97.14%、98.75%。
DWI和 FLAIR在早期急性脑梗死诊断上优于常规 MRI。
还可以根据急性脑梗死患者的ADC值给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磁共振FLAIR;DWI序列近年来,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后,公共卫生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而脑血管疾病作为神经系统的一类常见疾病,其发病率极高,危害性也巨大。
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梗死在我国的发病率仅次于恶性肿瘤。
该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并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走向。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目前临床上对于脑梗死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为CT、MRI。
CT平扫对于发病24小时以内的患者显示阴性。
磁共振常规序列对于急性脑梗死也不是特别敏感。
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越来越应用于临床,该技术在尽早确诊脑梗死有中重要作用。
磁共振系列扫描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在对于尽可能早的确诊脑梗死中有重要作用,它们对于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和降低死亡率具有积极作用。
一、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对于脑梗死的研究相对完善。
目前在针对脑梗死这一病变,CT成像诊断与MRI成像诊断都被应用于临床。
CT与磁共振常规序列对于脑梗死的诊断误诊率较大。
齐富新等人的研究发现,脑梗死在超级性期,CT与MRI常规序列均显示为阴性。
脑梗死后遗症诊断标准
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导致的一种疾病。
脑梗死后遗症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神经系统功能评估等多个方面。
首先,临床症状和体征是诊断脑梗死后遗症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症状包括肢体无力、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视力障碍、平衡障碍等,体征方面可能出现肢体肌力减退、肌张力异常、病理反射阳性等表现。
其次,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梗死后遗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扫描、MRI等,这些检查可以显示梗死灶的部位、大小和范围,有助于确定脑梗死后遗症的诊断。
此外,神经系统功能评估也是诊断脑梗死后遗症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全面评估,包括感觉、运动、言语、认知功能等方面的测试,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后遗症情况,有助于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诊断脑梗死后遗症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
学检查以及神经系统功能评估等多个方面的信息,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和检查结果,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同时,应该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及时采取有效的康复措施,以减轻患者的后遗症并提高生活质量。
急性脑梗死诊疗规范急性脑梗死诊疗规范(上)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
及时的诊断和规范的治疗是保证患者脑功能恢复的关键。
因此,急性脑梗死诊疗规范的制定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规范。
一、急性脑梗死的诊断1. 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对病史询问的重点包括发病时间、症状的性质、起病方式等。
体格检查主要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心血管系统检查和全面的身体检查等。
2. 神经影像学检查: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神经影像学检查,例如CT和MRI。
CT可以快速排除出血性脑卒中,MRI能够更好地显示脑梗死灶和周围梗死区。
3.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炎症指标检查、血脂检查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脑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危险因素。
4. 脑血流动态监测:通过行颅内外动脉造影、多普勒超声等来评估脑血管的血流情况,确定血栓形成部位与范围。
二、急性脑梗死的治疗1. 急性期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应该在患者入院后尽快进行,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控制危险因素等三个方面。
(1) 溶栓治疗:对符合溶栓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如病情允许,应在发病后尽早进行溶栓。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活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等。
(2) 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在入院后24小时内开始抗血小板治疗,以防止血栓再形成。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 控制危险因素: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以减少再梗死的风险。
2. 亚急性期治疗亚急性期治疗主要是康复治疗,包括早期评估、功能康复训练与药物维持治疗等。
(1) 早期评估:评估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功能受损程度和治疗进展情况,为后续康复治疗制定方案。
(2) 功能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理疗、语言康复训练等,旨在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能力提高。
(3) 药物维持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降脂药物、抗凝药物等,用以控制危险因素和预防再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