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的各种影像表现
- 格式:pptx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14
致密动脉征【英文】The dense artery sign【又名】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The 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The hyperdense MCA sign;The 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The hyperattenuating MCA sign ;HMCA sign ;HMCA)【表现】CT平扫征象,表现为与对侧相比大脑中动脉的第1到2段密度增加或大脑其他动脉的密度增加。
【解释】致密动脉征是大脑动脉(常见于大脑中动脉)阻塞导致脑梗塞的间接征象。
高密度的成分代表大脑动脉腔内的血块、血栓或栓子。
流动血液的CT值大约是40 Hu,与血红蛋白浓度线性相关,栓塞时血栓内血浆浓缩,血栓的CT 值大约是80 Hu,呈现高密度。
【讨论】致密动脉征,文献认为系血栓所致,其密度(77-89Hu)介于正常血管( 35- 60HU )与钙化斑(114-321Hu)之间,常见于心源性脑梗塞。
大脑中动脉第一段(M1)位于侧裂内,动脉阻塞的机会也较多,从而卒中后显示此征的机会较多,目前已有较多学者进行研究,故又称此征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实际上大脑内的动脉均可发生栓塞而导致脑梗塞,因此,称“致密动脉征”更为恰当。
CT常为急性脑梗塞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是,在梗塞后的先头几个小时,CT常表现正常。
当早期缺血性梗塞的影像改变出现时,一开始常为隐蔽的并随时间而明显,熟悉一些急性梗塞的影像征象有助于识别其病因。
在一些研究中,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有脑梗塞的病人,约22.6% -61%出现HMCA 征。
血管造影提示,HMCA征最可能的原因是血栓栓塞。
大脑中动脉阻塞的早期征象包括HMCA征,豆状核征、岛带消失征、低密度灶、占位征及皮质征,这些征象在梗塞后6小时可变得明显,HMCA征从理论上讲可在血管阻塞时就能在CT图像上看见,早于急性脑卒中的其他改变。
脑干梗塞的临床表现与综合影像诊断摘要】目的为充分了解脑干梗塞的临床与综合影像表现的相关性,对100例脑干梗塞的CT、MRI表现进行系统的分析。
方法所有病例均行CT、MRI检查,少数患者行MRA检查。
结果脑干梗塞患者中具备典型交叉性麻痹者少。
桥脑梗塞则有不同特点,其中交叉性麻痹24例;四肢瘫6例;纯偏身感觉障碍8例,4例伴肢体共济失调;偏瘫并偏身感觉障碍而无明确脑神经麻痹4例。
桥脑梗塞表现的共济失调与病灶同侧,亦可为对侧。
结论诊断脑干梗塞特异性检查是MRI,可发现超急性期的脑干梗塞,阳性率达95.8%,阴性结果与MRI检查时间过早有关。
临床考虑脑干梗塞,应及早做MRI检查;CT检查明显逊色于MRI,随着MRI设备及扫描技术的发展,脑干梗塞MRI检查结果与临床呈现明显的对应性。
【关键词】脑干 CT MRI以往我们认为脑干梗塞较为少见,随着影像设备的更新,使得临床表现与影像表现进一步统一,脑干梗塞已为临床医生所熟知。
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延髓,是颅神经核团及传导束较密集的部位,发生梗塞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中脑和延髓血供分别有willis环和脊前动脉沟通两侧,侧枝循环十分丰富,发生梗塞的概率较小。
桥脑由基底动脉分支—桥脑动脉供血,属于终末支,且分支很少,是脑干梗塞最常见的部位,国内报道占80.25%左右。
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血管管腔狭窄、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局部脑干组织坏死。
随着CT、MRI进一步普及,脑干梗塞的临床诊断率明显提高。
但对脑干梗塞早期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表现的对应性尚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
我们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本院确诊的脑干梗塞100例,对比分析其临床与CT、MRI特点,主要了解临床与影像表现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脑干梗塞100例患者中,男63例,女37例。
年龄41~93岁,平均61.63岁,≥50岁者73例。
其中延髓梗塞22例,脑桥梗塞42例,中脑梗塞32例。
早期脑梗死的CT影像征象分析与临床表现及诊断意义2019-09-18【摘要】⽬的探讨CT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法对收治的24例早期脑梗死(发病后12⼩时内)患者的CT 表现进⾏回顾性分析。
结果 24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中,第⼀次CT平扫检查有异常征象16例(阳性率66.7%),未见异常8例(33.3%)。
异常CT改变有以下⼏种:致密动脉征14例(58.3%);⾖状核轮廓模糊6例(25%);岛带消失征10例(41.7%),其中灰⽩质界限不清者12例(50%);24例患者中CT影像学表现有2种或及以上早期脑梗死征象者共14(58.3%)例。
结论对早期脑梗死患者,特别是早期⼤⾯积脑梗死,应通过早期CT影像学的改变并结合其临床表现,及早提出治疗计划。
【关键词】早期脑梗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致密动脉征;诊断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因⾎液循环障碍⽽发⽣的缺⾎、缺氧进⼀步发⽣的软化坏死,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供应脑部⾎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不⾜⽽发病,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管不同⽽异。
由于CT和MRI的普及应⽤,有⼈统计其发病率相当⾼,脑梗死是脑⾎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50%-60%[1],病死率平均10%-15%,致残率极⾼,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幅度增加[2]。
脑梗死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的CT表现,通常在发病6天后才能显⽰脑梗死的典型CT表现,⽽延误溶栓治疗最有效治疗时机[3]。
因此,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对于制定治疗计划⾄关重要。
1 资料与⽅法1.1 ⼀般资料本组24例患者为揭阳市红⼗字会慈云医院⾃2009年2⽉-2011年10⽉收治脑梗死患者,其发病到住院检查时间均都<24h,其中⼥性10例,男性14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65.4岁;基础疾病中⾼⾎压者23例,冠⼼病者9例,⾼脂⾎症者21例。
本组患者发病急速,6例有短暂性脑缺⾎发作,如头晕、眩晕、⼀侧肢体⽆⼒等症状,其余均有脑梗死导致的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语⾔与精神改变、完全性偏瘫、同侧偏盲等症状。
常见脑血管性病变的CTA影像表现,看这里!CTA(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通过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结构和形态,对于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CTA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常见脑血管病变的CTA影像表现。
一、CTA简介CTA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血管成像技术,它通过CT扫描仪获取数据,利用计算机后处理技术生成血管的三维图像。
CTA可用于显示血管的狭窄、扩张、动脉瘤、血栓形成等病变,广泛应用于脑血管、心血管、四肢血管等疾病的诊断。
二、脑血管病变的种类脑血管病变主要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和血管畸形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梗死、脑栓塞等;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血管畸形主要包括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等。
三、CTA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具体应用场景1. 中风、颈椎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患者,CTA可以用于检查这些疾病的原因和程度,以及判断是否存在脑血管狭窄、闭塞等问题。
2. 对于出现头痛、头晕、手麻、肢体无力等症状的患者,CTA可以用于排除脑血管病变的可能性,或者进一步明确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3. 对于高危患者的筛选,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肥胖、吸烟等人群,CTA可以用于评估其脑血管病变的风险,提前进行干预和治疗。
4. 对于头颈动脉手术患者,CTA可以用于判断狭窄率及术前定位,为手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5. 对于头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CTA可以用于判断血流通畅程度,评估手术效果及后续治疗。
6. 对于没有任何不适、但年龄偏大的中老年人,也可以做头颈CTA筛查,以便及时发现无症状或发病前期的病变,从而减少或预防脑血管急性意外事件的发生。
四、CTA诊断脑血管病变的影像表现1. 血管狭窄血管狭窄是脑血管病变的常见原因之一。
在CTA图像上,血管狭窄表现为管腔变窄,血流通过时形成充盈缺损。
根据狭窄程度的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症状。
65例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分析【摘要】目的:对早期脑梗死CT影像的诊断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某医院在2015.1-2016.1期间所收治的6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在发病后的6小时以内的CT影像进行分析,对早期脑梗死患者的CT影像特点进行总结。
结果:在65例患者中,有50例患者出现异常特征,占所有病例数的77%左右。
有58例患者明确诊断为早期脑横死,诊断敏感性为89.23%。
在所有患者中,有2例患者因动脉干闭塞死亡,其余63例患者均在发病后1-2天内复查后确诊为早期脑梗死。
结论:CT影像特征改变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162-01缺血性脑梗死是临床医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症,若及早诊断并加以治疗,能哦股有效的减少缺血导致的坏死脑细胞数目,改善治疗效果,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通常情况下,脑梗死发病后6小时以内会在CT影像上表现出异常特征。
在此种情况下,为改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应当对CT影像技术进行科学化应用。
本文主要针对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切实提高早期脑梗死诊断的可靠性,促进医学发展。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本次临床研究中,主要选取某医院在2015.1-2016.1期间所收治的65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例,女30例,年龄范围在52-85岁之间。
患者中普遍存在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以及长期吸烟饮酒等。
就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看,部分患者属于急性起病,在短时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偏瘫、双目同向凝视等症状,也由部分患者出现感觉障碍和失语情况,少数患者出现不同长度的肌力下降。
1.2扫描方法在本次临床研究中,主要采用标准规格的单层螺旋CT机以连续扫描9层左右的方式进行扫描,并将扫描的间隔和厚度控制在10mm左右,以保证CT扫描的准确性。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是用于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的一套标准。
溶栓治疗是一种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部分脑梗塞患者。
正确评估患者的溶栓治疗适应症非常重要,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一、临床表现评估1. 突发性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出现突然发生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无力、言语困难、面部麻木等。
2. 症状持续时间:评估患者症状的持续时间,通常认为症状持续时间超过4.5小时的患者不适合溶栓治疗。
3. 症状进展:评估患者症状是否逐渐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这可能是溶栓治疗的禁忌症。
二、影像学评估1. 脑卒中类型:根据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确定是否为脑梗塞。
2. 梗死范围:评估患者的梗死范围,通常认为大面积梗死的患者不适合溶栓治疗。
3. 血管病变:评估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如狭窄、闭塞等,这可能影响溶栓治疗的效果。
三、时间窗评估1. 症状开始时间:评估患者症状开始的时间,通常认为症状开始时间超过4.5小时的患者不适合溶栓治疗。
2. 溶栓治疗时间窗:根据患者的症状开始时间和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
四、禁忌症评估1. 凝血功能异常: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如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2. 颅内出血风险: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颅内出血的风险,如颅内出血史、病理性颅内出血倾向等。
3. 外科手术或创伤史:评估患者是否有近期外科手术或创伤史,这可能增加溶栓治疗的风险。
以上是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的详细内容。
通过临床表现评估、影像学评估、时间窗评估和禁忌症评估,医生可以准确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一项重要的脑梗塞治疗方法,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
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脑梗塞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病史:患者,女,72岁,高血压病史10多年,BP 160/120mmHg,用药控制效果差,因突发言语障碍、左侧肢体活动障碍1天入院。
影像学检查,如图1-8:图1 CT轴位图2 CT轴位图3 T1WI轴位图4 T2WI轴位图5 T2WI轴位图6 FLAIR轴位图7 DWI图8 ADC基础解剖影像:图9-13为正常人颅脑主要层面T2WI轴位图片:图9图9为中脑层面,主要包括中脑(黄色箭头),前方为桥前池(棕色箭头),后方为第四脑室(蓝色箭头),颞叶(绿色箭头),小脑半球(白色箭头)。
图10图10为中脑大脑脚层面,主要包括双侧大脑脚(黄色箭头),前方为鞍上池及脚间池(棕色箭头),后方为四叠体池(蓝色箭头),颞叶(绿色箭头),小脑上蚓部(白色箭头)。
图11图11为基底节层面,主要包括尾状核(黄色箭头),豆状核(包含壳核、苍白球,苍白球呈低信号,提示含铁或钙质成分,棕色箭头),丘脑(蓝色箭头),颞叶(绿色箭头),右侧脑室后角(白色箭头)。
图12图12为侧脑室体部层面,主要包括侧脑室体部(黄色箭头),尾状核头(棕色箭头),胼胝体压部(蓝色箭头),额叶(绿色箭头),顶叶(白色箭头)。
图13图13为半卵圆中心层面,主要包括半卵圆中心(黄色箭头),大脑纵裂(棕色箭头),上矢状窦(蓝色箭头),额叶(绿色箭头),顶叶(白色箭头)。
图14图14所示为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VR图,棕色箭头所示为大脑前动脉、黄色箭头为大脑中动脉、蓝色箭头为颈内动脉颅内段。
所见血管未见增宽、变窄,走行自然,形态规整。
图15图15所示为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血管VR图,棕色箭头所示为大脑后动脉,黄色箭头为基底动脉,蓝色箭头为椎动脉。
所见血管未见增宽、变窄,走行自然,形态规整。
影像描述:CT右侧颞部脑沟、脑裂变浅,右侧颞叶密度略减低。
MRI双侧颞枕叶、放射冠见斑片状、大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FLAIR呈高信号,边界欠清。
DWI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
脑梗塞与脑占位的影像鉴别一、起病形式及病程脑梗塞一般多急性起病,病程相对较短;而肿瘤多慢性起病,病程相对较长。
脑梗塞的定义是缺血所致神经元和其它神经细胞的死亡,它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而有序的过程。
既然缺血则有急与慢,单次与多次,单支与多支之分,这样导致起病及病程的复杂性,所以不能因起病慢,病程长而除外脑梗塞,关键鉴别点在于脑梗塞病情变化在1 -2月内的演变规律为:起病一加重一好转一平稳;脑肿瘤通常表现为进行性加重。
二、影像表现脑梗塞的典型CT表现为楔形低密度,增强呈脑回样强化,占位效应轻微。
MR病灶早期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脑肿瘤(胶质瘤)典型CT表现在白质高低混杂密度并不规则水肿、占位效应明显;转移瘤病灶一般在皮质区、皮质下区多发,并且增强以及占位效应显著。
1、从影像形状分析:脑梗塞病灶部位范围常与某一闭塞动脉分布相一致或位于分水岭区,病灶形成可能供血动脉多次闭塞导致同一部位或不同部位出现不同时期病理改变,致使影像表现出除典型楔形外还有团块状、环状、不规则状阴影以及CT密度、MR信号不均匀,所以不能因影像不规则、CT密度、MR信号不均而除外脑梗塞。
关键鉴别点是脑梗塞病灶与血管支配区相一致,则出现皮髓区同时受累,而且脑梗塞区脑形态结构基本正常,而肿瘤不符合血管分布区,胶质瘤是白质区浸润生长,转移瘤在皮质区或皮质下区生长,而且肿瘤周围正常脑形态结构受挤压和破坏,边界不清。
脑梗塞CT可有动脉高密度征,MRI可有血管流空影消失,而胶质瘤无上述特点。
2、从影像占位程度分价:占恒程度依梗塞大小而不同,也可无占位表现一,梗塞面积大或梗塞后伴有出血者,自然占位效应明显,所以不能因占位明显而除外脑梗塞。
关键鉴别点在于脑梗塞水肿是皮髓质较均匀的同时受累,而胶质瘤水肿是以脑白质指样水肿为特征,转移瘤水肿更明显,即使病灶小,占位效应也比较明显。
另外,脑梗塞经内科合理治疗后病情稳定,CT和MR均显示病灶缩小呈囊性变,局部脑萎缩,占位效应消失,脑肿瘤经一般内科治疗后,病灶不缩小,占位效应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