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6.1.4电子跃迁与吸收带类型
- 格式:ppt
- 大小:508.00 KB
- 文档页数:8
一、选择题1.原子吸收分析中,发射线的宽度()。
A.比吸收线的宽B.比吸收线的窄C.与吸收线一样宽窄【答案】B【解析】这是实现峰值吸收的基本条件之一。
2.在原子吸收光谱中,火焰的作用是()。
A.提供能量使试样蒸发并离解成基态原子B.发射待测原子的特征谱线C.提供能量使试样蒸发,离解并进一步使被测原子激发D.提供连续光源【答案】A3.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测量的是()。
A.峰值吸收B.积分吸收C.分子吸收D.连续光谱4.原子吸收分析中,与火焰原子化法相比,无火焰原子化法的()。
A.原子化效率高,灵敏度高B.原子化效率低,灵敏度高C.原子化效率高,灵敏度低D.原子化效率低,灵敏度低【答案】A5.由于原子无规则的热运动所引起的变宽是()。
A.多普勒变宽B.劳伦兹变宽C.赫鲁茨马克变宽D.自然变宽【答案】B【解析】劳伦兹和赫鲁茨马克变宽是压力变宽,自然变宽是在无外界影响的情况下,谱带的自然宽度。
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常在试液中加入KCl,是作为()。
A.释放剂B.缓冲剂C.保护剂D.消电离剂【答案】D【解析】由于原子的电离而引起的干扰为电离干扰,常加入易电离元素作为消电离剂。
7.若a和b两组分的吸收光谱互相重叠,干扰组分b的吸收光谱仅有一个吸收峰。
测定a时,用()。
A.解线性方程组法B.等吸收双波长消去法C.系数倍率法D.以上全部方法都可使用【答案】D【解析】解线性方程组法适合于光谱相互重叠的各种情况;因为干扰组分b的吸收光谱有一个吸收峰,可以找到等吸收的双波长,所以可以选用等吸收双波长消去法;干扰组分无论是否存在等吸收,都可以用系数倍率法消除干扰组分的干扰。
8.关于荧光,正确的叙述是()。
A.受激分子从激发的各个振动能级返回至基态时所发射出的光为荧光B.荧光波长大于激发光波长C.磷光波长小于荧光波长D.温度升高,溶液中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增强【答案】B【解析】A项,受激分子从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至基态时所发出的光为荧光。
分析化学形考任务(二)(请学习完第四章后完成本次形考作业)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80分)1、电子能级间隔越小,跃迁时吸收的光子的( B )A.能量越大B. 波长越长C. 波数越大D. 频率越高2、下列四种波数的电磁辐射属于可见光区的是( A )A.760cm-1B. 2.0×104cm-1C. 5.0cm-1D. 0.1cm-13、波长为500 nm的绿色光其能量( A )A.比紫外光小B. 比红外光小C. 比微波小D. 比无线电波小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合适检测波长范围是( C )A.400~760nmB. 200~400nmC. 200~760nmD. 10~200nm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按比尔定律,浓度c与吸收度A之间的关系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B. 比尔定律成立的必要条件是稀溶液,与是否单色光无关C. 称为比吸收系数,是指浓度为1%(W/V)的溶液,与是否单色光无关。
D. 同一物质在不同波长处吸光系数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波长处的吸光系数相同6、某化合物(正己烷)=329nm,(水)=305nm,该吸收跃迁类型为( B )A. nB.C. nD. *7、某有色溶液,当用1cm吸收池时,其透光率为T,若改用2cm的吸收池,则透光率应为( A )A.2TB. 2lgTC. TD. T28、1,3-丁二烯有强紫外吸收,随着溶剂极性的降低,其将( B )A.消失B.短移C.不变化,但 增强D.不能断定9、丙酮在乙烷中有强紫外吸收=279nm ,,此吸收峰由哪种能级跃迁引起的?( A ) B. *→ππ C. *→σσ D. *→σn10、下列类型的电子能级跃迁所需能量最大的是( A )A. *→σσB. *→σnC. *→ππD. *→σπ11、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中极性溶剂会使被测物吸收峰( C )A. 消失B. 精细结构更明显C. 位移D. 分裂12、下列化合物中,同时具有、跃迁的化合物是( C ) A.一氯甲烷 B.丙酮 C. 1,3-丁二烯 D.甲醇13、符合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吸收峰的波长位置将( C )A. 向长波方向移动B. 不移动,但峰高值降低C. 向短波方向移动D. 不移动,但峰高值升高14、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检测器为( D )A. 二极管B. 高莱池C. 真空热电偶D. 光电倍增管15、下列四种化合物,在紫外光区出现2个吸收带的是( B )A. 乙烯B. 1,4-戊二烯C. 1,3-丁二烯D. 丙烯醛16、助色团对谱带的影响是使谱带( A )A. 波长变长B. 波长变短C. 波长不变D. 谱带蓝移17、当透光率的测量误差分光光度计测量有色化合物的浓度相对标准偏差最小时的吸光度值为( D )A. 0.368B. 0.334C. 0.443D. 0.43418、有色配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与下述哪个因素有关( B )A. 比色皿厚度B.有色物质浓度C.吸收池材料D.入射光波长19、某物质在某波长处的摩尔吸收系数()很大,则表明( B )A. 该物质对某波长的吸光能力很强B. 该物质浓度很大C. 光通过该物质的溶液的光程长D. 测定该物质的精密度很高20、有一KMnO4溶液,浓度为c时,吸收入射光的40%,现如将浓度增加一倍,则该溶液的透光率为( D )A. 80%B. 60%C. 36%D. 20%21、下列对荧光产生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 从第一电子激发态的不同能级发出光量子回到基态B. 从激发三线态的不同能级发出光量子回到基态C. 从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发出光量子回到基态D. 从激发三线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发出光量子回到基态22、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与紫外吸收光谱的形状( B )A. 完全一样B. 基本相似C.肯定不一样D.难以说清23、荧光法与紫外吸收法相比的优点是( B )A. 应用范围广B. 灵敏度高C. 因使用荧光标准液校正仪器所以准确D. 使用两个光栅作为单色器24、荧光分光光度计常用的光源是( C )A. 空心阴极灯B. 氙灯C. 氘灯D. 硅碳棒25、中红外区的特征区是指( B )cm-1范围内的波数A. 4000 ~ 400B. 4000 ~ 1250C. 1250 ~ 400D. 10000 ~ 1026、光栅红外分光光度计常用的检测器是( C )A. 光电池B. 热导池C. 光电倍增管D. 真空热电偶2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 共轭效应使红外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B. 氢键作用使红外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C. 诱导效应使红外吸收峰向高波数方向移动D. 氢键作用使红外吸收峰向高波数方向移动28、鉴别醛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中的-CHO的特征峰是( A )A.1715cm-1B. 1725cm-1及2820cm-1、2720cm-1C. 1680cm-1、1630cm-1D. 1800cm-1、2962cm-129、利用中红外吸收光谱鉴别酮类与醛类的主要区别是( C )A. 酮类与醛类的V C=O频率相同B. 酮类与醛类的V C=O频率相差很大C. 醛具有2820cm-1及2720cm-1 双峰D. 酮类与醛类的V C-O频率相同30、一物质分子式为C5H10O,其IR光谱表明在1725cm-1处有强吸收,请判断它可能属于下列何种物质( B )A. OB.COH2C CH2CH3CH3 C.OHD.OHCH331、下面有关红外分光光度法错误的是( B )。
国开大学《分析化学》形考作业题及答案(全套)分析化学形考任务(一)(请学习完第一、二、三章后完成本次形考作业)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80分)1、在定量分析中,精密度与准确度之间的关系是(C)A.精密度高,准确度必然高B.准确度高,精密度也就高C.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前提D.准确度是保证精密度的前提2、从精密度好即可推断分析结果可靠的前提是()A. 偶然误差小B.系统误差小C.标准偏差小D.平均偏差小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偶然误差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B.偶然误差的数值大小不具有单向性C.偶然误差在分析中是无法避免的D.绝对值相同的正、负偶然误差出现的机会均等4、下列哪种方法可以减小分析测定中的偶然误差(D)A.对照试验B.空白试验C.仪器校正D.增加平行试验的次数5、下列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那些是正确的(B)A.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可以减小系统误差B.作空白试验可以估算出试剂不纯带来的误差C.回收试验可以判断分析过程是否存在偶然误差D.通过对仪器进行校准减免偶然误差6、2.050×10-2是几位有效数字(D)A. 一位B. 二位C. 三位D. 四位7、按有效数字修约的规则,以下测量值中可修约为2.01的是()A. 2.005B. 2.006C. 2.015D. 2.0168、如果要求分析结果达到0.1%的准确度,使用一般电光天平称取试样时至少应该称取的质量是(B)A. 0.05 gB.0.1 gC. 0.2 gD.1.0 g9、滴定反应式t T + b B = c C + d D达到化学计量点时,T的物质的量与B的物质的量的关系是(B)A. 1:1B. t:bC. b:tD. 不确定10、在滴定分析中,关于滴定突跃围的围叙述不正确的是(B)A. 被滴定物质的浓度越高,突越围越大B. 滴定反应的平衡常数越大,突越围越大C.突越围越大,滴定越准确D.指示剂的变色围越大,突越围越大11、定量分析中的基准物质的含义是(D)A. 纯物质B.标准物质C.组成恒定的物质D.纯度高、组成恒定、性质稳定且摩尔质量较大的物质12、强酸滴定强碱时,酸和碱的浓度均增大10倍时,则滴定突跃围将(D)A. 不变B.增大0.5个pH单位C. 增大1个pH单位D.增大2个pH单位13、t mol的滴定剂T与b mol的被测物质B完全反应的点是(AC)A. 化学计量点B.滴定终点C.指示剂的变色点D. T与B的质量相等14、选择指示剂时可以不考虑(A)A. 指示剂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B. 指示剂的变色围C.指示剂的颜色变化D. 滴定突跃围15、某酸碱指示剂的K HIn=,其理论变色围为(C)A.B.C.D.16、用NaOH溶液(0.1mol/L)滴定同浓度的甲酸(K a=)溶液,应选用的指示剂是(D)A. 百里酚蓝(pK In=1.65)B. 甲基橙(pK In=3.45)C. 中性红(pK In=7.4)D. 酚酞(pK In=9.1)17、下列滴定的终点误差为正值的是(CD)A. NaOH滴定HCl,用甲基橙为指示剂B. HCl滴定NaOH,用酚酞为指示剂C.蒸馏法测NH4+时,用HCl吸收NH3,以NaOH标准溶液返滴定pH=7.0D. NaOH滴定H3PO4至pH4.0时18、NaOH溶液的标签浓度为0.3000mol/L,该溶液在放置中吸收了空气中的CO2,现以酚酞为指示剂,用HCl标准溶液标定,其标定结果比标签浓度(B)A. 高B.低C.不变D.基本无影响19、下列样品不能用冰醋酸-高氯酸体系滴定的是(A)A. 苯酚B.水酸钠C.磺胺吡啶D.邻苯二甲酸氢钾20、当HCl溶于液氨时,溶液中的最强酸是(C)A. H3O+B.NH3C.NH4+D.NH2-B.C.HClD.21、下列对苯甲酸说法不正确的是(C)A.苯甲酸在水溶液中酸性较弱B.苯甲酸在乙二胺中可提高酸性C.冰醋酸可用于苯甲酸的非水酸滴定的溶剂D.在水溶液中能用NaOH滴定苯甲酸22、下列关于Y(H)值的叙述正确的是(C)A. Y(H)值随pH的增大而增大B. Y(H)值随溶液酸度增高而增大C. Y(H)值随溶液酸度增高而减小D. lg Y(H)值随pH的增大而增大23、在Ca2+、Mg2+共存时,可不加掩蔽剂用EDTA滴定Ca2+的pH条件是(A)A. pH5B. pH10C. pH12D. pH224、使用铬黑T指示剂合适的pH围是(C)A.B.C.D.25、一般情况下,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位化合物的的配位比是(A)A. 1:1B. 2:1C. 1:3D. 1:226、M(L)=1表示(A)A. M与L没有副反应B. M与L的副反应相当严重C. M的副反应较小D. [M]=[ L]27、EDTA滴定金属离子,准确滴定(TE<0.1)的条件是(D)A. lgK MY 6B. lg K’MY 6C. lgcK MY 6D. lg cK’MY 628、指出下列叙述错误的结论(B)A. 酸效应使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B.羟基配位效应使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C.辅助配位效应使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D.各种副反应均使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29、用相关电对的电极电位不能判断(D)A. 氧化还原滴定突跃的大小B.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C.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D.氧化还原反应的次序30、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的因素不包括()A. 环境湿度的改变B.反应物浓度C.体系温度D.催化剂的加入31、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不包括(B)A. 电对的性质B. 催化剂C.氧化还原反应半反应中的失电子数D.电对氧化态或还原态发生沉淀、配位等副反应32、既能用滴定剂本身作指示剂,也可用另一种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的方法不包括()A. 重氮化滴定法B.碘量法C.溴量法D.KMnO433、下列不属于沉淀重量法对沉淀形式的要求的是(D)A. 沉淀的溶解度小B.沉淀纯净C.沉淀颗粒易于滤过和洗涤D.沉淀的摩尔质量大34、下列违反无定型沉淀的生成条件的是(D)A. 沉淀作用宜在较浓的溶液中进行B.沉淀作用宜在热溶液中进行C.在不断搅拌下,迅速加入沉淀剂D.沉淀宜放置过夜,使沉淀化35、在重量分析法中,洗涤无定型沉淀的洗涤液应是()A. 冷水B.含沉淀剂的稀溶液C.热的电解质溶液D.热水36、用洗涤的方法可除去的沉淀杂质是()A. 混晶共沉淀杂质B.包藏共沉淀杂质C.吸附共沉淀杂质D.后沉淀杂质37、在沉淀滴定中,与滴定突跃大小无关的是()A. Ag+的浓度B. Cl-的浓度C.沉淀的溶解度D.指示剂的浓度38、溶液pH测定时,需要用pH已知的标准溶液定位,这是为了()A. 消除酸差影响B.消除碱差影响C.消除温度影响D.消除不对称电位和液接电位的影响39、玻璃电极使用前,需要进行的处理是()A. 在酸性溶液中浸泡24小时B.在碱性溶液中浸泡24小时C.在水中浸泡24小时D.随测量pH变化,浸泡溶液不同40、双液接甘汞电极中硝酸钾溶液的主要作用是()A. 平衡电压B.防止腐蚀C.防止阳离子通过D.盐桥二、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1.用化学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同一复方阿司匹林片剂中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得的标示含量如下:HPLC(3次进样的均值)法:97.2%、98.1%、99.9%、99.3%、97.2%及98.1% ;化学法:97.8%、97.7%、98.1%、96.7%及97.3%。
第十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名词解释:吸光度、透光率、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百分吸光系数)、发色团、助色团、红移、蓝移。
2.什么叫选择吸收?它与物质的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程度不同,往往对某一波长(或波段)的光表现出强烈的吸收。
这时称该物质对此波长(或波段)的光有选择性的吸收。
由于各种物质分子结构不同,从而对不同能量的光子有选择性吸收,吸收光子后产生的吸收光谱不同,利用物质的光谱可作为物质分析的依据。
3.电子跃迁有哪几种类型?跃迁所需的能量大小顺序如何?具有什么样结构的化合物产生紫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有何特征?电子跃迁类型有以下几种类型:σ→σ*跃迁,跃迁所需能量最大;n →σ*跃迁,跃迁所需能量较大,π→π*跃迁,跃迁所需能量较小;n→ π*跃迁,所需能量最低。
而电荷转移跃迁吸收峰可延伸至可见光区内,配位场跃迁的吸收峰也多在可见光区内。
分子结构中能产生电子能级跃迁的化合物可以产生紫外吸收光谱。
紫外吸收光谱又称紫外吸收曲线,是以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所描绘的图线。
在吸收光谱上,一般都有一些特征值,如最大吸收波长(吸收峰),最小吸收波长(吸收谷)、肩峰、末端吸收等。
4.Lambert-Beer定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说Beer定律只适用于单色光?浓度C与吸光度A线性关系发生偏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朗伯-比耳定律的物理意义: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A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及液层厚度l成正比。
Beer定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单色光。
也就是说物质对单色光吸收强弱与吸收光物质的浓度和厚度有一定的关系。
非单色光其吸收强弱与物质的浓度关系不确定,不能提供准确的定性定量信息。
浓度C与吸光度A线性关系发生偏离的主要因素(1)定律本身的局限性:定律适用于浓度小于0.01 mol/L的稀溶液,减免:将测定液稀释至小于0.01 mol/L测定(2)化学因素:溶液中发生电离、酸碱反应、配位及缔合反应而改变吸光物质的浓度等导致偏离Beer定律。
问答题1.根据EDTA的酸效应曲线(即Ringbom曲线),可获得哪些主要信息?(1)由于H+离子存在使EDTA参加主反应的能力降低的现象,称为EDTA的酸效应。
(2)单独滴定某种金属离子时允许的最低PH2.为什么在络合滴定中要用缓冲溶液控制溶液的pH值?M要准确滴定有一定的PH范围,EDTA的酸效应随PH变化很大,直接影响M能够准确滴定,金属指示剂的使用也有一定的PH范围3.(10分)以2.0×10-2mol/L的EDTA滴定浓度均为2.0×10-2mol/L的Al3+和Zn2+混合溶液中的Zn2+,在pH=5.5时,欲以KF掩蔽其中的Al3+,终点时游离F-的浓度为1.0×10-2mol/L。
计算说明在此条件下能否准确滴定Zn2+?(HF的pKa=3.18,lgKAlY =16.1, lgKZnY =16.5, pH=5.5时, lgαY(H)=5.5, Al3+-F-络合物的lgβ1~lgβ6分别为6.1,11.2,15.0,17.7,19.6,19.7)解:[F-]=1.0×10-2mol/LαAl(F)=1+106.1×10-2.0+1011.2×10-4.0+1015.0×106.0+1017.7×10-8.0+1019.6×10-10.0+1019.7×10-12.0=1010.0[Al3+]=1.0×10-2/1010.0=1.0×10-12.0 mol/Lα Y(Al)=1+1016.1×10-12.0=104.1故αY=αY(H)+ α Y(Al)-1≈αY(H)lgK´ZnY=16.5-5.5=11.0lgc Zn K´ZnY = - 2.0+11.0 = 9lgc Zn K´ZnY﹥6所以在此条件下可以准确滴定Zn2+4.设计铝合金(含有Zn、Mg等杂质)中铝含量的测定分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