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沟三维区勘探潜力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97.87 KB
- 文档页数:5
录井技术在新沟油田致密油气层解释评价中的应用江汉盆地新沟油田新下段2油组主要为自生自储型致密油藏,通过对气测、岩石热解、核磁共振录井和定量荧光等录井资料的精细分析认为,2油组主要为中等-差烃源岩,说明生烃能力有限;有机质类型主要以混合型母质为主,有早期生排烃的特点。
通过各种录井技术在新沟致密油气层的应用分析可以看出:录井技术能够较好地评价致密油烃源岩和储集岩。
目前主要是利用常规储层的判识模板来识别致密油储层,导致有些解释结果与实际有矛盾,建议研究适合江汉油田新沟地区致密油藏有效储层的现场快速判识、评价体系及标准。
标签:致密油;气测录井;岩石热解录井;定量荧光;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录井评价引言致密油是继页岩气之后全球勘探开发的又一热点,被石油工业界誉为“黑金”。
2006年Williston盆地ElmCoulee油田Bakken组致密油突破7950m3/d,极大提振了致密油勘探开发的信心。
2012-2013年江汉油田在新沟油田钻探完成了11口井,岩心分析资料表明,新沟油田新下段2油组为中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岩性主要为泥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泥晶云质灰岩,属于致密油藏。
通过大型地层压裂改造有7口井获得工业油流,证实了新沟油田致密油具有一定的勘探开发潜力。
文章对新沟致密油录井技术及其解释评价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希望对江汉油田致密油藏勘探开发起到一定作用。
1 地质概况新沟油田位于江汉油田潜江凹陷西南丫角~新沟低凸起,总体上为断层复杂化的断块、断鼻构造。
主要含油层系为下第三系新沟嘴组下段的1、2、3油组。
1、3油组是渗透性砂岩储层,2油组以致密碳酸盐储层为主。
2油组为三角洲前缘及半深湖、湖泊相过渡带沉积。
新沟油田位于主力烃源岩分布范围内,主力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下3油组顶部—2油组,烃源岩总厚度70-100米,且呈现由南往东北逐渐变好的趋势。
有机质类型以Ⅱ2-Ⅲ型为主,成熟度为未成熟-低成熟。
油气显示厚度薄,为薄互层,连续厚度小,主要表现为源储互层。
新沟地区新沟嘴组有效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杜小娟【摘要】新沟地区新沟嘴组烃源岩中伽马蜡烷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据此可将研究区烃源岩分为3种类型:咸水环境烃源岩中伽马蜡烷/C30藿烷值大于1;半咸水环境烃源岩中伽马蜡烷/G30藿烷值介于0.5~1.0;微咸水环境烃源岩中伽马蜡烷/G30藿烷值小于0.5.新一区和新二区原油均来自于本地区半咸水环境烃源岩.新一区有效烃源岩TOC和S1+S2平均值分别为2.95%和23.09mg/g,且有机质类型以Ⅰ和Ⅱ1型为主,具有很好的生油潜力,且有机质丰度和类型明显优于新一区咸水和微咸水环境烃源岩.新二区有效烃源岩TOC和S1+S2平均值分别为1.91%和11.32mg/g,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生烃条件明显好于新二区咸水和微咸水环境烃源岩.【期刊名称】《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29)004【总页数】4页(P7-10)【关键词】有效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生物标志物;新沟地区;江汉盆地【作者】杜小娟【作者单位】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武汉4302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北美页岩气藏的成功开发,确立了页岩气在能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极大地推动了全球页岩气勘探开发进程。
而近几年美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的重点已从页岩气转向页岩油。
我国泥页岩分布面积广泛,为页岩油勘探开发的主战场。
然而,尽管赋存页岩油气的泥页岩或碳酸盐岩,其自生自储的特点已被广大学者所认知,但是由于烃源岩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并非整套岩石均能提供油源,因此,有必要开展有效烃源岩的研究工作。
本文以江汉盆地新沟嘴组泥质白云岩为例,揭示区内有效烃源岩,并探讨其地球化学特征,为认识江汉盆地新沟嘴组泥质白云岩层系页岩油的形成和分布提供地质-地球化学依据。
江汉盆地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中部,西起宜昌、枝江,东至沔阳、应城,南起监利、洪湖,北达潜江、天门以北,其面积为28 760 km2。
大湾煤矿三维地震勘探效果评价摘要:通过对大湾煤矿三维地震勘探成果与实际对比分析,认为矿区开展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可行的,是目前矿区查明煤层赋存情况和地质构造行之有效的勘探手段,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关键词:技改扩能;三维地震勘探;地质构造;巷道揭露;效果评价大湾煤矿原设计生产能力90 万吨,通过技改扩能到300万t/a 生产能力的矿井,是水矿股份公司千万吨扩能技改的重点工程。
通过新建生产能力分别为90 万t/a 的中井和西井,东井进行扩建提高到120 万t/a 的生产能力。
根据地质勘探报告显示技改区域钻孔控制程度低,大部分地质储量为C 级,构造和煤层赋存情况控制程度差,为此,2006 年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对大湾煤矿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
1 三位地震勘探成果本次勘探工作,野外数据采集共完成实验物理点90 个,微测井25 个,低速带观测物理点22 个;三维数据线17 束,共计14413 物理点,三维地震补充勘探面积约为14.6km2,覆盖了东井二采区、中井、西井范围,克服了诸多技术难点,圆满完成了各项地质任务,取得以下丰富的地质成果。
1.1 煤层形态的控制矿区煤系地层稳定,主要标志层间距变化不大,岩性岩相组合特征清楚,在垂直时间剖面上(图1)可以看到第1 个较强的相位为2#煤的底板反射波,第4 个相位强反射为11#煤的反射波,中间的部分连续、反射较弱的波是5、7#煤的反射波。
由于T2、T11 波能量强、波形特征突出、稳定,全区可连续追踪对比,是本次地震勘探的主要目的波,也是地质解释主要依据,从而在局部区域可推测出T4、T9 波。
经过资料解释,人工编辑后,绘制了2#、4#、7#、9#、11#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本次三维地震勘探探明了区内2#、4#、7#、9#、11#煤层厚度变化,查明了煤系地层的起伏形态。
煤层底板整体形态为一规模巨大的不对称船型向斜(二塘向斜)(图2),大湾煤矿位于向斜的中深部,向斜轴部部位于探区西南之钻孔P18-2、P8-2、P19-8 一线,走向NW-SE;向斜NE 翼地层较缓,倾角5~10°;SW 翼地层较陡,倾角约18~25°,并被边界大断层DF1所破坏。
江汉盆地新沟油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的数值模拟研究邱耿彪;李义连;张森琦;李旭峰【摘要】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CO2地质储存被认为是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一项非常有潜力的CO2减排技术.本文通过对江汉盆地新沟油田潜力较大的新沟咀组建立二维地质储层模型,利用模拟软件TOUGH2对新沟油田进行了CO2地质储存数值模拟研究.模拟得出了CO2注入后储层压强累积随CO2注入速率的变化规律,以及最大安全压力下的CO2注入速率,同时对CO2注入储层后在储层中的运移扩散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将有助于将来CO2地质储存的进一步研究,也将为CO2的实际注入提供了理论依据.【期刊名称】《安全与环境工程》【年(卷),期】2013(020)002【总页数】5页(P59-63)【关键词】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数值模拟;江汉盆地;新沟油田【作者】邱耿彪;李义连;张森琦;李旭峰【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10 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由于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氮氧化物(NOx)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更加严重,这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而在众多温室气体中CO2的作用占温室效应的64%,因此减少大气中的CO2含量对抑制全球气候变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减少和控制CO2在大气中过量排放的途径主要有:①提高能源效率,使一定量的能源产生的CO2量降低;②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吸收CO2;③大力开发低碳或无碳能源;⑤深层海洋储存;⑤CO2地质封存。
但前4种方法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减少和控制CO2大气排放的问题,而CO2地质储存(也称CO2地质封存)是近20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减少大气中CO2含量的有效方法。
233CPCI中国石油和化工石油工程技术新沟区块非常规油藏钻井技术秦廷伟(江汉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一公司 570125)摘 要:新沟区块属于江汉盆地丫角-新沟低凸起晏桥断块构造,目的层为钻探新下Ⅱ油组油藏。
地质条件复杂,广华寺地层“易垮、易塌”,荆沙组地层井壁稳定性差,掉块严重,容易造成井下复杂。
钻井施工中,通过优化井身结构、优选钻头、复合钻井技术、轨迹控制技术及钻井液体系、井下复杂故障的预控技术的应用,提高该区块钻井速度,保证安全、高效、优质钻探。
关键词:新沟区块 非常规 钻井技术 应用新沟区块属于江汉盆地丫角-新沟低凸起晏桥断块构造,该区块为致密油藏,储层主要是新下Ⅱ段,岩性以泥质白云岩为主。
开发上钻井主要面临油层埋藏浅,地层不稳定的困难。
通过优化井身结构、优选钻具组合与钻井参数,保持井眼轨迹平滑;采用短起下钻、分段循环等手段,保障井下安全;根据地层特点维护钻井液性能,满足了井壁稳定、携岩和润滑的要求。
克服了浅层易垮塌,频繁调整轨迹的难点,安全、高效、优质完成该区井的钻探。
1 钻井技术难点(1)新沟区块地层复杂,主要是表层存在大段流砂层、砾石层;下部地层易掉块、垮塌影响井筒的安全。
(2)井身质量要求严格,靶半径≤20m 低于标准。
长稳斜井段的井斜、方位控制困难。
(3)与地层相匹配钻井液体系选择困难,钻井液性能维护困难而且还要具备防垮塌抑制地层能力。
2 优快钻井技术2.1 井筒稳定技术优化井身结构来克服表层砾石、流沙层的不稳定性。
根据地层特点,不同地层选用不同的钻具组合、钻井液体系,重视平稳操作减小井筒内压力了波动和钻井液性能维护,处理剂投入足,保障在易垮塌广华寺地层井下安全。
荆沙组地层复杂,易坍塌,钻井至荆沙组地层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保证井眼光滑,采取措施为螺杆+转盘旋转钻井时扩划眼一次,滑动钻井时扩化眼两次,控制划眼速度在5min ;二是保证井眼畅通,采取分段起下钻,第一段为钻完易坍塌的荆沙组地层,第二段为完成全井施工后,每次短起下钻循环钻井液两个循环周。
江陵凹陷南斜坡新沟嘴组下段砂体预测和油气勘探目标
舒向伟;刘春平
【期刊名称】《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3(016)004
【摘要】江陵凹陷北部已发现5个油田,但凹陷南斜坡是勘探薄弱地区.本文针对制约本区油气勘探的主要因素,通过地震相研究、地震层速度分析和砂体预测,结合江汉油区油田勘探实践,总结了江陵凹陷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油气勘探潜力评价,提出了油气勘探目标.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舒向伟;刘春平
【作者单位】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潜江,43312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32.1
【相关文献】
1.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南部斜坡带新沟嘴组下段滩坝成因及控制因素 [J], 刘云生;罗劲;黄华;彭伟;刘芷含;陈金荣
2.江陵凹陷南斜坡新下段沉积微相研究 [J], 刘亚伟;
3.江陵凹陷南斜坡新下段烃源岩研究 [J], 冯志平;刘明;李凯;陈仲宇;
4.江陵凹陷沙市背斜新沟嘴组下段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J], 唐玮
5.江陵凹陷公安斜坡带新沟嘴组下段沉积模式研究 [J], 钟慧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沟油田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岩性测井综合识别宋换新;陈波;沈均均;鲁锋;赵俊龙;陈晓娜【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年(卷),期】2014(036)008【摘要】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为新沟油田近期发现的非常规白云岩油气储层,复杂岩性频繁互层的地层特征导致利用测井曲线进行岩性预测难度较大.针对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及测井资料情况,对测井系列较齐全的新钻探井利用Fisher判别法进行岩性测井识别,而对测井资料系列单一的老井利用泥质含量法进行岩性测井识别.结果表明:Fisher判别法对于泥岩、泥晶白云岩及粉砂岩有较高的判别成功率,符合率分别达到100%、86.5%和77.8%,泥膏岩较差,为58.3%;泥质含量法对于各层段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云质泥岩和泥岩的判别平均误差率分别为11.8%、15.15%、48.55%和16.6%,除云质泥岩外,其他岩性的符合率均较高.2种方法判别整体效果较好,为下步沉积微相研究与储层预测打下基础.【总页数】5页(P60-64)【作者】宋换新;陈波;沈均均;鲁锋;赵俊龙;陈晓娜【作者单位】长江大学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100;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地质研究所,河南濮阳4575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84【相关文献】1.江汉盆地盐湖碳酸盐岩成藏条件及潜力——以新沟地区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为例[J], 夏胜梅;李应芳;龙玉梅;刘明2.新沟油田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非常规油气藏研究 [J], 许泓;陈立欣3.新沟油田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泥质白云岩类储层储集物性及含油性 [J], 陈文峰4.江汉盆地拖市地区新沟嘴组下段Ⅲ油组湖泊风暴沉积研究 [J], 程洁5.江汉盆地拖市地区新沟嘴组下段Ⅲ油组湖泊风暴沉积研究 [J], 程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潜江凹陷新沟嘴组地层滚动勘探实践及认识苏苇;张建【摘要】潜江凹陷潜南地区新沟嘴组构造复杂、储层发育且分布复杂,探明率较低,勘探程度远低于同凹陷的潜江组.针对其地质特征及研究难点,在潜江凹陷新沟嘴组开展了滚动勘探开发技术研究,目的是发现新储量保持油田稳产.利用空间“十字”交叉法解释断层,空间速度场取代综合速度量板进行时深转换等方法提高了马王庙等地区复杂构造带地震资料的解释精度;利用多条贯穿全区的任意剖面细分若干个单砂层进行对比,阐述了砂体展布规律;开展地层组合与地震波形特征对比应用,地震属性与沉积微相相关分析等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准确描述了隐蔽性圈闭,并通过转变思路,将寻找单一构造油藏向构造十岩性油藏转变,发现了26个“断层切香肠”式构造及构造-岩性圈闭,优选钻探7口滚动井,发现了4个含油区块,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28×104t,控制地质储量384×104t,建产能2.81×104t.【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年(卷),期】2012(034)010【总页数】4页(P33-36)【关键词】潜江凹陷;新沟嘴组;构造解释;单砂体;储层预测【作者】苏苇;张建【作者单位】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江汉采油厂,湖北潜江433124;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江汉采油厂,湖北潜江4331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2.12潜江凹陷是江汉盆地最主要的富烃凹陷,潜北地区以潜江组为主要的勘探目的层系,潜南地区则以新沟嘴组为其主要的勘探目的层系。
潜江凹陷新沟嘴组油藏分布面积广,已发现马王庙、老新、拖市、新沟等油田,主要含油层为新下段的3个油组。
由于潜南地区新沟嘴组构造复杂、储层发育且分布规律复杂,油藏探明率较低(为24.1%),远低于潜江组(为30.3%)[1]。
要保持油田的持续稳产,对采收率相对较低的新沟嘴组油藏的深化滚动勘探开发则显得日益重要。
近年来,通过开展滚动勘探开发,逐步成为油田产量接替的主战场,所占油区产量比例从2006年的10.2%升至2011年的16.9%,促进了全油区的产量稳定。
江汉盆地盐湖碳酸盐岩成藏条件及潜力——以新沟地区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为例夏胜梅;李应芳;龙玉梅;刘明【摘要】在物源、古地形、古气候的控制下,江汉盆地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自北而南发育有砂岩相、泥岩相、碳酸盐岩相、硫酸盐以及氯化盐岩相,盆地中南部斜坡带为碳酸盐岩的主要分布区,具有碳酸盐岩与薄层泥岩频繁互层沉积特征;其中碳酸盐岩晶间孔发育,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泥岩有机质丰度高,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生储配置关系良好;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碳酸盐岩成藏条件优越,油气成藏主要受有利烃源岩分布范围、岩性岩相、物性控制,具有烃源岩控藏、岩性物性控富的特征;江汉盆地碳酸盐岩油藏分布广泛,具有较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期刊名称】《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27)001【总页数】4页(P1-3,7)【关键词】陆相湖盆;碳酸盐岩;岩性岩相;成藏控制因素;成藏条件【作者】夏胜梅;李应芳;龙玉梅;刘明【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武汉430223;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武汉430223;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武汉430223;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武汉4302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0 引言中国陆相湖盆沉积碳酸盐岩大多形成于湖盆萎缩的早期、主要形成于浅湖-半深湖环境、具有与烃源岩互层沉积的特征,时空上与烃源岩配置关系良好,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目前陆相湖盆的油气勘探多集中在砂岩油藏,对碳酸盐岩的勘探重视不够,近期江汉油田及中国东部其它各大盆地在碳酸盐岩层中均获得工业油流,证实了陆相湖盆碳酸盐岩油藏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本文仅以江汉盆地新沟下段Ⅱ油组为例,研究碳酸盐岩油藏的形成机理、成藏控制因素以及潜力。
1 油藏地质特征江汉盆地是一个上叠在中扬子板块上的白垩纪-第四纪盆地。
自上而下主要发育有新近系平原组、广华寺组、古近系荆河镇组、潜江组、荆沙组、新沟嘴组上段、新沟嘴组下段、白垩系,其中Ex下段又分为Ex下Ⅰ、Ex下Ⅱ、泥隔层、Ex下Ⅲ油组,其中Ex下Ⅰ、Ex下Ⅲ油组为砂岩油藏,Ex下Ⅱ油组在盆地南部斜坡地带为碳酸盐油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