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59.01 KB
- 文档页数:4
新七上导学案第12课时《交友的智慧》【学习目标】1.懂得保持友谊的秘籍,知晓交友的智慧。
2.正确处理朋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3.理解帮助朋友与“讲原则”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一、课前预习1.人与人之间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友谊,友谊是培育的结果。
2.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还是网上交友,我们都应学会辨别、选择。
3.关心朋友也要尊重对方,要把握好彼此的,可以给予朋友积极合理的,但不要替朋友做决定。
4.与朋友相处时,矛盾和冲突有时是难以避免的。
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我们可以一起,寻找彼此能够接受的。
二、学习感悟1.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请问怎样理解这句话?2. 与朋友相处时,矛盾和冲突有时是难以避免的。
小组讨论:处理矛盾和冲突的基本策略有哪些?3.如何缔结真挚的友谊?三、总结提升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有:【自我检测】1.【2024·江苏扬州】小海回顾了初中与朋友小川相处的一些小细节,同学们作了微点评,其中最合理的是()A.A B.B C.C D.D2.“一个人如果与嘲弄者在一起,就总会冷嘲热讽;如果与贪婪的人在一起,就会变成一个吝啬鬼;如果与仁爱的人在一起,就会满怀爱心。
”这说明()①我们要交没有缺点的朋友②我们的言谈举止、性格等都或多或少的受到朋友的影响③因为交友有可能有不好的影响,最好不交朋友④能结交到益友是一种幸福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小俊喜欢给好朋友东东取外号“小胖子”,觉得特别亲切。
东东明确表示不喜欢这个外号,小俊还是忍不住在班上叫他外号。
东东非常生气,小俊觉得东东太小气,小题大做。
后来他们的关系日渐疏远。
材料二:小强丢失了一个钱包,误会是好朋友珍珍拿走的。
珍珍考虑到他心情不好,没有争辩,走开了。
在小强看来,珍珍就是心虚,到处和别人说珍珍的坏话。
后来钱包在家里找到了,小强懊悔极了。
(1)试评析材料一中的小俊的行为。
(2)结合材料二,假如你是小强,你会怎么做?【课外延伸】“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的意思是: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第二单元世界多极化第六课走进经济全球化第二框题:日益开放的世界经济导学案【课标要求】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坚持正确义利观,阐释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意义。
【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阐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认识负面影响,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明确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
2.阐释推动经济全球化朝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原因和意义,理解建设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重要性,阐述完善全球治理机制的原因。
【学习重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挑战、正确态度、引导方向【学习难点】引导经济全球化方向【新知导学】(请自主阅读教材,完成知识梳理。
)一、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1.机遇(1)经济全球化符合__________,符合__________。
(2)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着__________的发展。
(3)促进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促法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____________________、科技进步、产业转移与结构升级,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劲__________。
(4)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充分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动自身经济发展。
(趋利避害)2.挑战与风险(1)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着__________问题。
(2)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一国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酿成国际性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
综上: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3.正确态度(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我们既要__________,积极参与,又要勇敢迎接挑战,同舟共济,实现__________。
(2)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
二、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1.方向:适应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发展,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_________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2 去游乐园|北师大版学习目标1. 理解与运用:通过游乐园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
2. 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逻辑思维培养:通过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加减乘除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难点:理解并解决与游乐园相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 情境教学:以游乐园为背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游乐园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加减乘除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规则。
3. 实例讲解:结合游乐园的实例,讲解加减乘除运算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游乐园中可能遇到的数学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课堂练习:进行一些与游乐园相关的数学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课后作业1. 书面作业:完成一些与游乐园相关的数学题目。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或学校模拟游乐园的情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 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习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实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对“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2 去游乐园|北师大版”的简要介绍,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细节关注:教学步骤中的实例讲解详细补充和说明在“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2 去游乐园|北师大版”的教学步骤中,实例讲解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这个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应用能力。
以下是对实例讲解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实例讲解的设计原则1. 贴近生活:选择的实例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6.2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导学案)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学习除法的竖式计算,这次我们将遇到有余数的情况。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今天我们将学习第6.2节“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在这一节中,学生们将学习如何通过竖式计算除法,并且如何处理除法中出现的有余数。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竖式计算除法的基本步骤,并且能够正确地处理有余数的除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今天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处理有余数的除法,学生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余数,以及如何找到余数。
教学重点是竖式计算除法的基本步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我已经准备好了黑板、粉笔以及每位学生一份的练习纸。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课程,例如:“假设你有32个糖果,你想要将它们平均分给你的4个朋友,每个朋友会得到多少糖果?会有多余的糖果吗?”然后,我会引入有余数的情况,用一个新的例子来说明,例如:35除以4。
我会展示如何找到余数,并且如何将余数写在计算结果的旁边。
在学生们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之后,我会给他们一些随堂练习的机会,我会鼓励他们独立完成练习,并在需要时提供帮助。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展示竖式计算除法的基本步骤,以及如何处理有余数的情况。
七、作业设计今天的作业将是巩固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
我会布置一些类似的除法计算题目,并要求学生们按照我们课堂上学习的步骤进行计算。
例如:题目:43除以5。
答案:8余3。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竖式计算除法的基本步骤,并且能够正确地处理有余数的除法。
在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适当的拓展延伸材料,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引入新课时,我选择了一个实践情景:“假设你有32个糖果,你想要将它们平均分给你的4个朋友,每个朋友会得到多少糖果?会有多余的糖果吗?”这个情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
6.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不同观点和引力思想形成的历程。
2、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匀速圆周运动知识和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促进学生对此规律有初步理解。
学习重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
学习难点: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的推导过程。
知识链接: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学习过程:一、太阳对行星的引力1.由开普勒第一定律知道行星的实际运动是椭圆运动,但我们还不知道求出椭圆运动加速度的运动学公式,我们现在怎么办?把它简化为什么运动呢?2.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力吗?为什么?需要的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呢?3.如何求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需要的向心力所选择的公式有哪些?把所选择的公式进行推导求出向心力。
4.不同的行星公转周期T是不同的,就供需关系来说,引力F跟太阳与行星间的距离r关系中是否应该出现行星的公转周期T?选择什么公式实现数学代换?5.从我们推导的这个式子可以看到,等号右边除了m,r以外,其余都是常量,对任何行星来说都是相同的。
因而可与说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成正比,也就是。
点评: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我们应了解物理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大胆进行科学猜想,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
二、行星对太阳的引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行星对太阳的引力满足的关系是:三、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1.利用太阳对行星的作用力和行星对太阳的作用力的关系,猜想出太阳与行星间的作用力与M、m、r的关系?2.引力常数为G,可得:3.对公式的说明:1)公式表明,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大小,与成正比,与成反比。
2)式中的G是比例常数,与太阳行星都。
3)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沿着。
4)我们沿着牛顿的足迹,一直是在已有的观测结果(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和理论引导(牛顿运动定律)下进行推测和分析,观测结果仅对“行星绕太阳运动”成立,这还不是万有引力。
《6.2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导学案【导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2、在探究过程中,能选择实验探究需要的器材,练习使用电压表【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练习电压表的使用、用电压表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本节重点是实验探究得出串联、并联的电压的关系,学会电压表的使用和读数【预习感知】一、怎样使用电压表1、记住电压表的电路符号2、说出电压表的构造:标有、、的三个接线柱。
3、电压表的两个量程:0~3V量程中一大格为 A,一小格为A,0~15V量程中一大格为 A,一小格为 A。
4、请画出电压表的表头,练习读数训练。
5、对照电流表的使用说出电压表的使用有哪些异同?二、用电压表测电压(一)、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之间的关系(1)说出你的猜想是什么?(2)需要的器材有哪些?(3)画出相应的电路图(4)写出实验的步骤:(5)实验的结论是,公式是。
(二)、探究并联电路的电压之间的关系(1)说出你的猜想是什么?(2)需要的器材有哪些?(3)画出相应的电路图(4)写出实验的步骤:(5)实验的结论是,公式是。
【双基训练】1、家庭照明电路的用电器都要联,因为各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都是 V。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可以直接和电源连通B、电路两端加了电压,电路中就有电流C、用电器两端电压相等,它们一定是并联D、通过用电器的电流相等,它们一定是串联3、如图所示,L 1和L 2是 联,的a 端是 接线柱,b 端是 接线柱。
如果电源的总电压是6V ,的示数是4V ,则L 1的电压是 V ,L 2 的电压是 V 。
4、两盏相同的电灯,每盏电灯在2.5V 电压下才能正常发光,把它们串联起来,接在2.5V 的电源上,两灯的发光情况将 ,这是因为 。
【达标测验】 1、灯泡L 1和L 2串联,测得L 1的电压U 1为2伏,两灯串联后的总电压为6伏,则L 2两端的电压U 2=__________V 。
6.2 怎样描述力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力的三要素;②知道力的单位;③能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几个因素;②体验用控制变量法实行研究力的三要素。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①初步具有用不同的方法描述力的作用效果;②保持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难点: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三、学习过程知识回顾: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是①;②。
新课学习:(一)力的三要素活动1: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相关?猜想: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力的、、相关。
实验研究方法:实验①:如图6-7 男女生比赛——用同样的方式将相同的拉力器拉开实验现象:力气的男生将拉力器拉得更长。
实验结论: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关。
实验②:如图6-8 用同样大小的力拉、压、弯弹簧实验现象:用力不同,弹簧形变不同。
实验结论: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关。
实验③:如图6-9 比赛——大力士与小不点谁能将门推开?实验现象:作用点门轴的小不点轻易将门推开,作用点门轴的大力士很难将门推开。
结论:。
物理学中,力的、、叫做力的三要素。
(二)力的单位活动2:阅读课本P“力的单位”内容,完成下列内容。
106练习检测:①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简称______,用符号______表示,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而命名的,他建立了著名的。
②用手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N。
③托起物理课本的力约为_____N,托起一瓶mL500矿泉水的力大约为_____N。
(三)力的示意图P“力的示意图”内容,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活动3:阅读课本106①怎样表示力的作用点?②怎样表示力的方向?③怎样表示力的大小?方法指导:做示意图是将力的三要素体现在图上。
①找准作用点,力的作用点应该标在(选填“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上;②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在线段的旁边标出力的符号、大小;③线段上的箭头表示力,一般标在线段的末端。
6.2 与诚信结伴同行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等级一、学习目标1.积极投入,自信展示,在生活中努力做诚信的人。
2.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提高分辨是非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能运用诚信的智慧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3.掌握诚实守信的含义、重要性、诚信的基本要求。
二、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课本P73——77页,查找、勾划下列问题,梳理基础知识并记忆。
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
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8分钟)1.我看诚信:什么是诚实、守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为什么说诚信是无价的?3.如何做到诚信做人到永远?4.古语古训:说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带给我们的启示。
(二)自学检测:要求:5分钟在学案上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不能乱涂乱画;做完后请举手示意老师;某校八年级(3)班的58位同学最近在班内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是“中学生诚信状况调查”。
下列是调查结果: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上述调查结果反映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个人和社会诚信缺失,会有什么后果?如果个人诚信缺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社会诚信缺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调查反映的问题,你认为应该怎么办?请提一条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我的疑惑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提出来。
《为了忘却的纪念》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理解文章主旨。
2.感受柔石、白莽的形象,分析文章反映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分析“忘却”与“记念”的关系,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导学流程】一、【知人论世】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二、【课前预习】1、文章几个部分是否可以颠倒一下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研读文本、分析人物⑴读第一部分,根据鲁迅的记述,主要写与白莽的几次交往?体现什么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作者写柔石的最突出的性格是什么?鲁迅用哪些事实来表现柔石的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的用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合作探究①品语言—赏析文章最后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悟情感—再读课文,找出议论、抒情句,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第二课:卓尔不群的雅典
课型:新课制作:严审核:邓使用时间:
一、三维目标:
1、识记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的内容;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2、通过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学会辩证的分析历史问题。
3、通过学习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感受古代希腊的辉煌,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感受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二、设计理念:
低重心策略,先学后导,以学定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导学点拨扩展延伸。
三、达成措施:
1、学生回归教材,自主完成预习案(学生知识的过手)。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运用观察法、思辨学习法、情感体验法、小组讨论法等,培养学生答题的能力)。
3、教师导学帮助解决并拓展问题(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
四、学教实施过程:
(一)导(教师在1分30秒之内完成,用PPT展示)
陶片放逐法
美国考古学家在对雅
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
刻有名字的陶片190
枚,根据字迹辨认系14
个人的刻写。
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思考:为什么 190 枚陶片却是由 14 个人刻写?
生:议论
师:这就是雅典民主政治中的陶片放逐法。
让我们一起走进雅典,共同感受雅典的民主政治。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107我们学习第二课
(二)思(学生在10分钟内自主识读、熟练记忆主干知识,完成知识体系;教师进行识读、记忆等的方法指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状态,适时加以调控。
)
一、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奠基
背景:公元前6世纪,工商业者阶层不满,要求发展,促进工商业的繁荣。
内容:经济:颁布,废除。
政治:按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设立“”和陪审法庭。
特点:不迁就贵族、不偏袒平民的政策。
评价:不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的局面,促进了雅典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6年)――确立
内容:①划定10个行政选区;②设立五百人议事会;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④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⑤陶片放逐法。
意义:基本铲除旧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的参政权空前扩大,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1.伯里克利改革(公元前5世纪)――黄金时代
背景:前500年至前449年的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的战争。
内容:①除外,所有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②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每个人在大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③国家为担任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1.积极影响:①开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奠定基础。
②诸多不朽的作品,极大地促进了雅典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2.存在的缺陷:
范围: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上, 被排除在民主之外。
性质:原始的,只适用小国寡民的城邦。
方式:抽签选举和,可能导致国家权力滥用和误用。
后果:沦为个人争夺权利的工具;“成也民主,败也民主”。
(三)议(学生先自主后合作完成材料解析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治史意识和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解决部分生成问题。
)
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古希腊]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安德鲁是雅典郊区的一个农民,今年(公元前430年)30岁,他是家庭中的男主人。
今天他要去雅典参加公民大会,这虽然影响安德鲁干农活,但他还是很愿意去。
安德鲁的妻子海伦也要跟着丈夫去,安德鲁说不行,但实在拗不过妻子,于是两人一同前往。
在雅典公民大会门口执勤的监察员大声喊道:“大家注意,今天是公民大会,奴隶、妇女、外邦人不许入内。
”海伦只得怏怏地离开。
公民大会开始了,执政官宣布今天的议题是“是否进一步扩大海军规模”,每个有投票资格的雅典公民都可以进行辩论和表决…公民大会结束后,安德鲁在参加许多次抽签后,终于成为民众组成的“陪审法庭”审判员中的一名。
材料三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公民集会的场所被设计成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并且是能够容纳几千人的剧院式结构,目的在于确保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见其他出席的人。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是在谁执政时出现的?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安德鲁”为什么愿意参加公民大会?简要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在人员范围方面的局限性。
(3)材料三体现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的特点?但也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请分析持这种观点的最有力证据应该是什么?并谈谈这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可以借鉴的教训?
(四)展(学生用2—4分钟展示合作学习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展示适时给予评价激励)
(五)评(教师用10分钟左右点评,帮助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帮助学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检(学生用3分钟当堂巩固)
课堂巩固练习题
1.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下列三位人物进行改革的先后顺序是()
A、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
B、梭伦、伯利克里、克里斯提尼
C、克里斯提尼、梭伦、伯利克里
D、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梭伦
2.如果你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希腊梭伦执政的时代,下列情景中你并不能看到的是()A.国王住在高高的山岗上并被巨石围墙护卫的王宫之中,监视并控制着全体臣民
B.乡间居民步行进城,高兴地参加公民大会,行使自己的权利
C.公民大会正在讨论军国大事,出现了唇枪舌剑的场面
D.在民众法庭上,其审判员从所有公民中抽签选举产生
3.下列不属于伯利克里改革内容的是()
A、各等级男性公民可以担任除十将军以外的所有官职
B、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规定首席将军执掌国家军政大权
C、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
D、制定“公职津贴”制度,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4.伯利克里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
其中的“公民”是指()
A.全体国民 B.全体成年国民
C.所有的成年男子 D.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财产的成年男性
5.在雅典的民主制下,下列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
①一个中亚成年男子为躲避国内政治迫害来到雅典,取得了各种民主权利
②公民帕德玛因为邻里纠纷而向公民大会申述③雅典的民主制激发了每个人建设国家的积极性④公民阿萨德和妻子一起参加了公民大会
A.①②③ B.②③ C.② D.③④
6.梭伦改革的政治措施不包括()
A、颁布“解负令”
B、将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
C、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D、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7. “审判苏格拉底的自相矛盾和可耻的地方是,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其他罪行的哲学家提出起诉。
”苏格拉底的死反映了()
A、雅典民主制度的萌芽
B、雅典专制制度的确立
C、城邦阶级斗争尖锐
D、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8.在古希腊文中,“民主”一词是由表示人民和表示主权的两词组合而成。
现代西文中的“民主”一词都出自这个希腊古词。
这一语言现象所表明的历史本质是()
A.民主这一词汇是由古希腊人创造的 B.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
C.西方文字继承了古希腊的词汇 D.民主一词就是人民掌握主权的意思
9.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
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10.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流坐庄,这一做法()
①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②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③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④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