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胃肠减压固定方法效果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123.65 KB
- 文档页数:2
胃肠减压1、定义胃肠减压术是利用负压吸引和虹吸的原理,将胃管自口腔或鼻腔插入,通过利于胃肠吻合术后吻合的愈合。
2、目的①利用胃管(赖文氏管)或双腔管(米一阿氏管)及负压吸引装置,抽吸出胃腔或肠腔的内容物及气体,减低胃、肠道内的压力,解除腹胀,减轻病人痛苦。
②借助胃肠压力的减低,可以改善胃肠血循环以及促进功能的恢复。
③胃肠手术者,可以减少手术中的困难,增加安全性并有利于术后吻合口的愈合。
3、适应症适用范围很广,常用于急性胃扩张,肠梗阻,胃肠穿孔修补或部分切除术,以及胆道或胰腺手术后。
4、用物准备①无菌治疗盘。
内放无菌巾、弯盘内内置胃管或双腔管、治疗碗、20或50ml注射器、镊子2把、纱布2块。
②胃肠减压器1套。
③其它用物。
润滑剂、棉签、胶布、听诊器及别针。
胃肠减压的方法:1.根据应用目的选择单腔或双腔胃管后,检查管道是否通畅,双腔管的气囊容量多少及有无漏气,并将各管腔的开口处作好标记。
2.备好物品携至患者床旁,作好解释。
3.将管轻轻由鼻孔插至胃内(同鼻饲法),用注射器抽尽胃内容物,并接上胃肠减压器。
如系双腔管,待管吞至75cm时,由管内抽出少量液体,作酸碱度试验,如为碱性,即表示管之头端已通过幽门进入肠内,此时用注射器向气囊内注入20-30ml空气,并夹闭其外口,以后依靠肠蠕动,管头端即可到达梗阻近端肠曲。
当插管深度达到预期位置后,将导管用胶布固定于患者面颊或鼻梁上。
4.鉴定双腔管头端是否已通过幽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亦可用X或向管内注入少量空气,同时在上腹部听诊,可从音响最大部位估计双腔管头端的位置5、胃肠减压的护理(1)胃肠减压期间应禁食、禁饮,一般应停服药物。
如需胃内注药,则注药后应夹管并暂停减压0.5~1小时。
适当补液,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2)妥善固定:胃管固定要牢固,防止移位或脱出,尤其是外科手术后胃肠减压,胃管一般置于胃肠吻合的远端,一旦胃管脱出应及时报告医生,切勿再次下管。
介绍一种胃肠减压管“双固定”的小技巧在实施胃肠减压治疗过程中,胃肠减压管的固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胃肠减压管的不恰当固定将导致胃肠减压治疗的失败甚至严重后果。
通常,我们使用胶布或绷带来固定肠道减压管,但这种固定方式还有一些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种胃肠减压管固定的新方法——“双固定法”。
胃肠减压治疗简介胃肠减压治疗是通过引流胃肠内积滞的胃肠液和气体来减轻宿疾胃肠道的压力和负担。
该治疗适用于各种急性或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胃炎、肠梗阻、肠套叠、肠扭转等。
胃肠减压管的固定问题在进行胃肠减压治疗时,固定胃肠减压管非常关键,以确保减压管畅通无阻和不会脱落。
目前,胶布、绷带等一般用品常用于固定胃肠减压管。
但是,使用胶布或绷带固定管子时会出现以下问题。
1.胶布或绷带固定不牢,导致减压管脱落2.胶布或绷带过紧,导致减压管固定位置错误3.换药时需要剪切胶布或解开绷带,造成不必要的疼痛和不适感“双固定法”胃肠减压管固定这里介绍一种新方法,即“双固定法”胃肠减压管固定。
该方法使用以下材料:胃肠减压管、胶带、绷带、棉签、透气性敷料和医用胶水。
步骤一:用胶带固定减压管头部首先,应将减压管头部用胶带固定于患者的皮肤上,以确保管子的固定位置正确。
固定时应注意避免将胶带固定得过紧,以免管子疼痛或不适。
步骤二:用绷带固定减压管尾部接下来,应将减压管尾部用绷带固定在患者的大腿内侧。
这种固定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减压管移动或脱落。
步骤三:用棉签双层包裹减压管为了防止减压管与绷带之间的摩擦磨损,我们可以使用棉签来双层包裹减压管。
将棉签分别绕过减压管和绷带,形成一个缓冲层,使减压管不受到外力的摩擦和磨损。
步骤四:覆盖透气性敷料最后,将透气性敷料覆盖在减压管固定位置上,以防止减压管被水、血液等液体污染后引起感染。
在覆盖敷料时,应注意敷料不要太紧,并在敷料上打开一些小孔,以保持减压管的畅通无阻。
总结通过使用“双固定法”,我们可以避免使用胶布或绷带带来的一些问题。
胃肠减压时两种不同胃管固定方法的效果比较发表时间:2013-02-21T13:47:45.2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叶达华石荣岚韩翠萍[导读] 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能起到减轻胃肠道压力,降低胃肠道通透性,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等作用。
叶达华石荣岚韩翠萍(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618000)【摘要】目的探讨两种胃管固定方法在胃肠减压中的效果,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胃管固定方法。
方法将我科2005年07月至2012年04月100例安置胃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用传统方法固定,实验组用改良方法固定。
比较两组患者胃管脱出率及患者的舒适度。
结果改良方法固定的胃管在脱出率及患者的舒适度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方法的固定(P<0.05)。
结论采用改良方法固定胃管具有取材方便,简单易行,稳妥牢固,不易脱出,病人舒适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胃肠减压胃管固定效果比较【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4-0042-02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能起到减轻胃肠道压力,降低胃肠道通透性,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等作用。
对于长期留置胃管的患者胃管意外滑脱、固定处皮肤损伤的情况比较常见。
胃管脱出直接对胃肠减压起着负面作用,为了避免反复插管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和损伤,减少护理人员不必要的工作量,减轻因为胃管的脱出而对治疗的影响,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探索出一种改良的胃管固定方法——胶布带固定胃管法。
通过临床应用,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07月至2012年04月在我科治疗的100例需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术的肿瘤患者。
年龄在12-75岁,平均年龄47±5.0岁,其中男性66例,女性34例。
纳入标准:⑴所有患者均有影像学及病理学依据;⑵均意识清楚,主动配合治疗;⑶留置胃管时间在7-10天。
所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用改良方法固定胃管,对照组用传统方法固定胃管。
⿐饲、胃肠减压、洗胃都是普外科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在病⼈烦躁或呕吐时,由于胃管的固定问题,很容易造成胃管的滑出,常常需要重新插⼊,给病⼈带来痛苦。
我们在常规固定的⽅法上加以改进,发现了两种新的⽅法,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第⼆版《基础护理学》中规定,“操作完毕,⽤胶布固定胃管于⿐翼两侧”。
这时,交叉的胶布两端与胃管成锐⾓,胶布的上缘没有贴住胃管,只靠下缘粘住胃管,病⼈躁动时,胶布下缘很容易脱落。
并且,由于胶布的粘性很容易受到温度湿度的影响,当病⼈发热出汗时,由于胶布与⿐翼接触⾯⼩,很容易被沾湿⽽松脱。
所以,我们改进考试,⼤收集整理的⽅法旨在适当增⼤胶布与⿐翼的接触⾯,并在交叉固定前绕胃管⼀周,避免形成锐⾓。
⽅法1:采⽤固定⼥病⼈尿管的胶布形状。
即宽4cm,长9cm的胶布⼀块,将宽剪成三条(中间⼀条略宽以下⽤C代替,两边两条称之为A、B),剪2/3长度。
为了使⽤时形成两个着⼒点,并避免同⼀点胶布交叉堆积影响美观,可以只将⼀条剪⾄2/3长度,另⼀条剪的长度短0.5cm.使⽤时,1/3完整胶布贴于⿐背及双侧⿐翼,C纵⾏贴于胃管上;A、B分别交叉胃管后贴于同侧⿐翼上。
⽅法2:采⽤倒“T”形胶布固定。
即“T”的“I”部分宽3cm,长4cm,“⼀”部宽1cm,长15cm.使⽤时,“I”部贴于⿐背及⿐翼
上,“⼀”分别从左、右两侧缠绕胃管⼀周后交叉固定于同侧⿐翼。
改进后的两种固定⽅法都有⼀端的胶布纵⾏固定胃管,使胶布牢固地粘在胃管上,另外交叉固定的两端对胃管产⽣向内的拉⼒。
胃管不容易与胶布脱离,也就不会从胶布与⿐孔间滑出。
留置胃管固定方法的比较及改进在临床上经常应用留置胃管给予患者进行治疗,此操作可给予患者提供营养等物质,还可应用此方法对患者进行洗胃治疗,排出患者体内的毒素,从而让患者的中毒表现得到改善。
患者进行腹部手术治疗一般多应用此操作进行胃肠减压,其对手术治疗有很的重要意义。
故临床上做好此项操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故笔者对各种不同胃管固定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寻找出优、缺点,并综述如下:1.使用胶布对患者进行固定的方法1.1 过往应用的胶布进行固定的办法只是固定在患者的鼻翼两旁,但是如患者的面部油脂比较多的时候或患者易于出汗等情况会比较难固定牢固,患者如发生烦躁等情况时也很容易拔出胃管,手术后患者也易于发生脱出体外的情况。
1.2 y型宽胶布鼻梁固定法,可以解决上述情况,其是整端从鼻根至鼻尖粘贴于鼻梁上,撕开端在胃管的鼻腔出口处,先对粘后交叉固定于鼻尖上,或者外露胃管的15cm处(以胃管略有弧度为宜),亦先对粘后再固定于耳垂前后两面。
此方法固定比较牢固,不易松脱,能减轻患者不适程度,但还存在胶布紧贴皮肤及鼻腔下胶布湿润而有些不舒适感。
1.3 应用三叉胶布进行固定的方法是用2.5cm宽,8cm长的胶布,把其一端均分开成三分,并把其剪开大约5cm大小,另外一面则改为圆钝状,胶布宽的一端贴于插入胃管侧鼻翼上方约3cm,将三叉胶布中间一条缠绕胃管,两侧胶布交叉固定胃管再反折向上交叉贴于鼻部宽胶布上。
其缺点同y型。
1.4 蝶型胶布固定法,采用6cm宽,7cm长的透明敷料,并把其均分为三等份,围绕胃管一圈贴好,再用纸胶布在透明敷料上围绕一圈贴好,以加强固定。
1.5 棉线绳胶布固定法,用棉线以反∞双套结从胃管另一端入,固定在鼻尖下,再将线绳向上提至额头中部位置打一死结,在结的下面固定一条胶布,再将结上余留线绳反折下来,在结的下方用一条胶布再次固定。
固定牢固后偶有胶布紧贴皮肤不适、痒感或出汗较多者也会使胶布粘贴不牢而致胃管脱落。
不同胃肠减压导管置入方式在机械性肠梗阻治疗中的效果比较陈波【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胃肠减压导管置入方式在机械性肠梗阻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罗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机械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接受鼻胃管胃肠减压治疗,观察组接受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减压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排气、腹痛消失、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不同胃肠减压导管置入方式均可改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临床症状,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减压临床疗效更显著,可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安全性高.【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7(026)024【总页数】2页(P4548-4549)【关键词】机械性肠梗阻;胃肠减压导管;治疗效果【作者】陈波【作者单位】罗山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河南信阳 464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机械性肠梗阻是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临床症状表现为腹胀腹痛、停止排气排便、呕吐等,严重时可导致肠坏死、腹膜炎和胃肠出血等,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2]。
治疗本病主要包括保守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其中保守治疗通常使用胃肠减压方式,但导管置入的方式与临床疗效有密切的联系[3]。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不同胃肠减压导管置入方式在机械性肠梗阻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罗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机械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
对照组中男27例,女26例;年龄22~70岁,平均(45.66±10.16)岁。
观察组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23~69岁,平均(43.62±10.14)岁。
垂直减压胃管固定方法的效果分析目的:观察胃管固定方法改进的效果。
方法:对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100例留置胃管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固定法和垂直减压固定法,对两种胃管固定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垂直减压胃管固定方法,操作简便,外观整洁,固定牢靠,患者舒适,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结论:垂直减压胃管固定方法比常规方法优越,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胃管固定;垂直减压法;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12-0025-02进行胃管留置的患者多为病情危重的患者,其需要通过此项通道给予患者进行营养支持,而对患者进行此项操作的有效性,会对患者有很大的影响,如操作不当,固定不良会致使滑脫的情况发生。
以往对患者进行此项操作多应用3 M胶布进行固定,但是因为患者的自身情况,如躁动、出汗、油脂过多等,致使固定的不够牢固,很容易出现脱出的情况,特别是在夜间无人看护的情况下,发生的机率非常的高。
另外,如果患者需要长时间应用此项操作,就很容易引起局部皮肤的损伤。
笔者所在科自2010年5月采用垂直减压胃管固定方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l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5月-2011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患者,其中女32例,男68例,年龄18~92岁,中位数为46.5岁。
病程为7~90 d,平均病程22 d。
外伤性颅脑损伤疾病32例,高血压脑出血疾病48例,其他疾病20例。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胃管留置操作。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留置胃管方法固定,观察组采用垂直减压固定法。
两组患者各项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胃管留置方法1.2.1 常规法置入胃管后用3 M无纺透气胶布(上海产,规格:1.2 cm×8 cm )将其固定于鼻翼和面颊处[1]。
1.2.2 垂直减压固定法采用3 M无纺透气胶布(上海产,规格:2.4 cm×8 cm )固定。
两种留置胃管固定方法的效果比较留置胃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输送营养或药物,并帮助排除胃内的积液。
在留置胃管过程中,固定胃管的方法非常重要,可以确保胃管不会滑脱或移动,从而减少患者的不适和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常用的固定胃管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单纯黏合固定和皮肤过尾固定。
相比之下,皮肤过尾固定是将胃管通过一种装置插入患者的皮下,然后将胃管固定在皮下,以保持胃管稳定。
这种固定方法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操作相对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完成。
然而,皮肤过尾固定具有固定性好、胃管稳定度高的优点。
通过将胃管固定在皮下组织中,可以有效防止胃管滑脱或翻转。
此外,与单纯黏合固定相比,皮肤过尾固定可以减少对患者皮肤的刺激,降低皮肤糜烂和感染的风险。
同时,由于皮肤过尾固定具有高度持久性,患者不需要经常更换固定物,减少了负担。
然而,研究显示,皮肤过尾固定相对于单纯黏合固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插入皮下的方式,皮肤过尾固定容易导致局部皮肤凹陷或突起,影响美观。
其次,由于该方法需要穿刺皮肤组织,有一定的感染风险,特别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或存在皮肤病变的患者来说,更需要谨慎操作。
此外,皮肤过尾固定还存在胃管堵塞和胃腔创伤的风险,需要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
综上所述,单纯黏合固定和皮肤过尾固定是两种常用的留置胃管固定方法,各有优缺点。
单纯黏合固定操作简便、易于更换,但容易导致胃管脱落和皮肤损伤。
皮肤过尾固定具有固定性好和胃管稳定度高的优点,减少了胃管滑脱和翻转的风险,但需要专业技术支持,操作较为复杂。
在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医护人员的经验和设备的可行性,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