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基础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34.00 KB
- 文档页数:23
关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相关论述来源:《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年第12期)Rumet、Schendel和Teece在《战略管理和经济学》一文中明确指出,以20世纪70年代为开端,战略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与70年代之前的战略管理思想相比较,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被大量引入战略管理学,是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
在他们的眼中,70年代以来的阶段是战略管理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阶段(1991,P.5)。
在这一历史时期,战略管理界几乎先后出现了两个主流学派。
较早的一个是由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提出来的“五种力量模型”(又称竞争优势理论),几乎统治了整个80年代。
另一个是由Prahalad、Hamel等学者提出的核心能力理论,它几乎统治了80年代后期开始的战略管理学界。
然而,与波特几乎同时代还存在另一个学派,虽然这一学派的影响力不及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和Prahalad等学者的核心能力理论,但是,作为与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相对应的~个学派,这一学派成功地从经济学中引入了不同于波特的芝加哥思想,为Prahalad、Hamel等学者后来提出核心能力理论提供了思想源泉(Ansoff,1987)。
这就是Barney、Rumelt、Peteraf等学者创立的资源基础理论。
一、资源基础理论的思想渊源在Rumelt、Schendel和Teece看来,“经济学对战略管理的主要贡献都来源于产业组织方面的文献”,因为(这一领域)“是经济学突破新古典的企业理论并取得重要成果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建立了新经济学(1991,P.5)”。
这个论断,让我们回想到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重大转折,在宏观经济学上是理性预期思想的引入。
在微观经济学上,则是现代企业理论与信息经济学的发展。
其中,与战略管理联系最密切的就是现代企业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在思想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放弃了新古典企业理论中同质性企业的假设,转而接受了差异性企业的现实,并试图用经济学的方法对这种差异给出有力的解释。
资源基础理论
引言
资源基础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管理理论,它提供了一种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观点,即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决定了其在市场上的表现。
本文将探讨资源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
资源基础理论核心概念
资源基础理论强调企业资源的重要性,资源可以是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组织
资源等。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这种资源和能力的独特性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资源基础理论还提出了资源的分类,包括物质资源、制度资源、个体资源和组织资源等。
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历程
资源基础理论的雏形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学者开始探讨企业的核心能力和资源优势。
20世纪90年代初,Barney等学者提出了资源基础理论的
框架,并将其系统化。
此后,资源基础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成为了管理学和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资源基础理论的应用
资源基础理论在实际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企业可以通过资源基础理论来分
析竞争环境,找出自身的优势资源,明确资源配置的重点。
资源基础理论还可以指导企业的战略制定,帮助企业发现并利用潜在的竞争优势。
结语
资源基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释企业的竞争优势,它强调了
资源和能力在企业成功中的重要性。
未来,资源基础理论仍将继续在管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引领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基础理论Fox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View,简称RBV)学术界把潘罗斯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论》看作资源基础理论的源头。
1984年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的发表意味着资源基础论的诞生。
资源论的假设是: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资源在企业间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这些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资源论的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看成是资源的集合体将目标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解释企业的可持续的优势和相互间的差异。
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资源基础理论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
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
概括地讲,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容:1、企业竞争优势的源:特殊的异质资源资源基础论认为,各种资源具有多种用途,其中又以货币资金为最。
企业的经营决策就是指定各种资源的特定用途,且决策一旦实施就不可还原。
因此,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企业都会拥有基于先前资源配置基础上进行决策后带来的资源储备,这种资源储备将限制、影响企业下一步的决策,即资源的开发过程倾向于降低企业灵活性。
例如,拥有1亿元货币金的企业几乎可能涉足任何产业,但它一旦将这1亿元资金用来购买了化工设备及化工原料,它就只可能从事特定的化工生产。
尽管如此,企业仍然热衷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资源的开发增加了资源的专用性,有可能提高产出效率及资源的价值。
如果决策得当,上面那家只能从事化工生产的企业也许会从化工生产中赚回2个亿。
2、竞争优势的持续性:资源的不可模仿性企业竞争优势根源于企业的特殊资源,这种特殊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租金。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没有获得经济租金的企业肯定会模仿优势企业,其结果则是企业趋同,租金消散。
因此,企业竞争优势及经济租金的存在说明优势企业的特殊资源肯定能被其他企业模仿。
引言概述:人力资源是一个组织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对于员工招聘、培养、激励以及离职管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基于一系列的基础理论和模型,以帮助企业高效地管理人力资源,并以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组织的整体发展。
本文将汇总人力资源常用的基础理论和模型,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正文内容:1.人力资源规划:1.1.劳动力需求预测模型:通过收集历史数据和市场趋势分析,预测未来的劳动力需求,帮助企业合理安排员工的数量和质量。
1.2.内外部劳动力供应模型:分析企业内部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外部劳动力市场的情况,确定企业的劳动力供应策略。
2.雇佣和员工激励模型:2.1.招聘和选择模型:设计有效的招聘渠道和面试流程,筛选出符合组织需求的人才。
2.2.员工激励理论:介绍常用的员工激励理论,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帮助企业制定激励方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3.培训和发展模型:3.1.岗位分析和需求预测模型:通过对岗位进行详细分析,确定员工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
3.2.培训评估模型:设计有效的培训评估体系,评估培训的效果和员工的学习成果,为进一步的培训提供依据。
4.绩效管理模型:4.1.目标管理模型: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每个员工的具体工作目标,衡量员工的绩效。
4.2.360度反馈模型:结合上下级、同事和客户的反馈,全面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发现潜在的能力和发展需求。
5.离职管理模型:5.1.离职率分析模型:分析离职率的原因和趋势,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降低离职率。
5.2.离职面谈模型:设计离职面谈流程,了解员工离职的原因和意见,以改进组织管理和员工关系。
总结:本文总结了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的基础理论和模型。
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和员工激励、培训和发展、绩效管理以及离职管理,企业可以优化员工的配置和利用,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从而推动组织的整体发展。
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是一种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经济学理论,它指出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来自外部环境间的竞争,还可以来自企业内部的资源。
因此,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来开发和维护核心能力,以便有效地应对外部竞争。
资源基础理论除了涉及内部资源外,也涉及到外部资源,如企业对供应链和市场的利用。
通过识别、开发和利用外部资源,企业可以确保其在竞争中具有优势,而且在经济上有成效。
资源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资源和能力必须能够有效地联系起来,以便实现有效的绩效。
因此,企业必须有能力和资源,以便有效地利用它们,并将其转化为绩效。
资源基础理论优缺点
缺点:
1、过分强调企业内部而对企业外部重视不够,因而由此产生的企业战略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2、对企业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模仿资源的确定过于模糊,操作起来非常困难,而且这种战略资源也极容易被其它企业所模仿。
优点:
1、组织学习。
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人员几乎毫不例外地把企业特殊的资源指向了企业的知识和能力,而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学习。
由于企业的知识和能力不是每一个员工知识和能力的简单加总,而是员工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通过有组织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促进个人知识和能力向组织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使知识和能力聚焦,产生更大的合力。
2、知识管理。
知识只有被特定工作岗位上的人掌握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企业的知识最终只有通过员工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知识,需要不断地对员工创造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需要将特定的知识传递给特定工作岗位的人,企业处置知识的效率和速度将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因此,企业对知识微观活动过程进行管理,有助于企业获取特殊的资源,增强竞争优势。
3、建立外部网络。
对于弱势企业来说,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他们需要的全部知识和能力是一件花费大、效果差的事情,通过
建立战略联盟、知识联盟来学习优势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则要便捷得多。
来自不同公司的员工在一起工作、学习还可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促进知识的创造和能力的培养。
资源科学的理论与应用资料科学是以资源管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核心,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和方法,以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为目的的科学。
资源科学是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旨在解决资源紧缺和不可持续性利用问题。
本文将从资源科学的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资源科学的理论资源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主要包括环境科学、地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
资源科学的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资源基础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主要研究资源的分类、特征、分布规律和规模,包括资源地理学、资源统计学等学科。
2.资源评价与评估:资源评价与评估主要针对资源的承载能力、利用价值、供需情况等进行分析和评估,包括资源评价学、资源经济学等学科。
3.资源规划与管理:资源规划与管理主要涉及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包括资源管理学、资源开发规划等学科。
4.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主要是针对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的研究,包括资源环境学、环境保护学等学科。
资料科学的理论框架对于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只有深刻理解资源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资源规划,并在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保持资源的可持续性。
二、资源科学的应用1.资源调查与监测:资源调查和监测是资源科学的基础应用,通过对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可以充分了解资源的分布和特征,并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2.资源规划:资源规划是资源科学的重要应用,资源规划能够合理规划资源的利用,避免因资源的浪费而导致放大资源危机。
3.资源开发利用:资源开发利用是资源科学的核心应用,资源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源开采的效率和质量,因此科学的资源利用和开发,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4.环境保护与修复:环境保护和修复是资源科学的必然应用,一方面,科学的环境管理和保护能够保护和改善人类健康;另一方面,环境修复能够帮助我们恢复并改善受损的环境。
资源基础理论视角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对于战略管理的重视不断提升,而作为企业核心资源之一的人力资源,其在战略管理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资源基础理论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本文旨在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特点及其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以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简要介绍资源基础理论的核心观点和主要特点,为后续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文章将重点分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和特征,包括其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在资源基础理论下的新定位以及其在企业战略实现过程中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包括如何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文章将总结研究成果,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建议,以期为企业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和配置人力资源,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
二、理论基础:资源基础理论资源基础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成为战略管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是其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资源基础理论强调,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只有那些稀缺、有价值、难以模仿且不可替代的资源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资源基础理论视角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人力资源被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其管理和开发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和绩效。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将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相结合,通过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和激励等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从而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
资源基础理论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