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写作主体的思维能力
- 格式:ppt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33
第二章写作主体与客体课时安排:汉语言18学时,新闻10学时教学课型:理论课题目:写作主体与客体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写作主体、写作客体、观察、感受、思维、想象的含义。
2、掌握写作主体的素质。
3、熟悉写作主体的能力(观察、感受、思维、想象)。
4、熟悉写作主体的积极作用。
5、熟悉写作客体的构成。
6、了解观察的方法、感受的种类、思维的方法、想象的种类。
7、了解写作客体的作用。
8、掌握记叙散文中记人散文的写作技法。
教学方式、手段:讲授教学媒介:多媒体教学内容:第一节写作主体的含义、作用一、写作主体的含义——谁来写——作者写作主体,指写作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或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就是文章的作者。
文章的作者不仅仅是:制成精神产品的“操作者”反映写作对象的“认识者”运用语言符号的“编制者”接受社会反馈的“检验者”写作主体的涵义:认知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表达过程中起着支配、控制作用反馈过程中起着检验、评价作用二、写作主体的作用(一)对写作客体的选择和加工客观世界经过了写作主体头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
作品的内容由“物质性的东西”→“观念性的东西”1、对写作材料的选择和收集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艾青《向太阳》2、对写作材料的加工和提炼施耐庵《水浒传》余万春《荡寇志》唐·白居易、元缜《上阳白发人》白居易《长恨歌》(二)对写作载体的运用和创新1、对写作载体的运用写作成品的体制样式具有稳定性和规律性。
托尔斯泰《安娜》的开头。
高士其《笑》,冰心《笑》,周汝昌《谈笑》,林徽因《笑》、艾青《笑》,歌词《笑脸》,2008年北京奥运你会开幕式上的2008张笑脸。
2、对写作载体的创新写作成品的体制样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对写作受体的适应和影响了解、预测——读者的心理和需求:内容上——关心的问题形式上——欣赏习惯1、对写作受体的适应:不同读者普遍读者2、对写作受体的影响写作主体的社会职责:以正确的世界观、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思想感情影响读者。
写作中的思维能力写作中的思维能力我们从写作的角度来认识思维逻辑,这既区别于逻辑学的抽象理论也不同于原始的生活逻辑与自然逻辑,我们希望讲求写作思维的理性化,在表现感性生活中体现一种内在的逻辑美。
如果说哲学的诞生是人类对思想追求的必然,那么逻辑学的创立则是人类追求思维的成果。
认识规律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追求。
思维的规律源于自然规律,是自然规律在人头脑中的理性反映,同时思维规律又受到社会规律的制约,表现为社会对人性的主观规范。
人类思维主要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这两种形式。
观察生活往往以形象思维为主,先从现实存在着的现象获取第一印象,进而做具体的局部观察,论证调整第一印象,从而获得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的感受,即:观察生活(印象、细节、感受)——从人性出发,观察生活,发现矛盾。
思考生活往往以抽象思维为主,先从生活中选取一个话题,然后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深度分析话题的各种可能性、必然性及其可能导致或必然导致的后果,最终得出一个客观的论断。
即:思考生活(话题、阐述、结论)——以矛盾为核心,揭示生活、人性的矛盾。
印象、细节、感受,话题、阐述、结论,是思维构成的一般抽象思维:话题——起阐述——承、转结论——合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托尔斯泰说过:思想,就是推动自己和全人类的生活的力量。
而“推动自己”是首要的,写作,从根本上讲,就是思想的孕育和表达。
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如果无法呈现给读者有价值的思想,那么这种文章是没有存在的必要的。
古人强调“论事叙事,皆以穷尽事理为先”,即要从素材中开掘出深刻的哲理、启示来。
目前学生作文多重情感而轻理性、重文辞而轻立意、患有精神缺钙症,思想贫乏成为高考作文的常见病,不少考场作文尽管语言华美、讲究方法和技巧,但内容苍白。
对一篇文章而言,可贵之处就在于有作者的思想蕴藉其中,思想就是文章的灵魂。
作者要注重在文章中揭示出最能对读者有教育意义、给读者启发和深思的思想。
高中写作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者:许思明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20年第3期许思明一、写作思维的意义(一)写作主体是思维的能动者写作主体即写作中的创造者。
写作主体在写作活动的过程中思维在不断地运动,其中伴随对客观事物进行认知、审美的参与,并且通过审美感知与自身实践进行综合反映。
写作活动不是机械、静止的状态,它是运动的,而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地运动。
所以,在写作活动中对主体进行思维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思维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1]。
(二)写作过程的核心是思维思维活动在写作过程中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创造性认知活动。
其与主观判断、情感因子、实践经验、审美能力、认知风格都有一定关系,是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语言化活动。
对其本质来说,在写作活动中,最具有领导性、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因素即思维。
思维活动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在各个领域都涉及到思维。
在写作时,物化成文、文章构思、材料储备为其三个基本阶段。
材料储备也就是写作活动中,最初的阶段材料是外在的、客观的,不具有思维和情感因素,但是,在写作活动中写作主体是能动的,材料被主体的大脑转换为主体内部深处的记忆与信息,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思维的引导;在创作过程中主体对材料和内部信息进行孕育和整理的过程及文章构思阶段,这里的思维是包含着多种心理活动的复杂思维,并不是简单的理性思维;内部构思通过文字、语言等媒介物化即物化成文阶段,也是在创作活动中最后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主体要将情感、构思、观念进行语言化和文字化的转化,将构思内容和思维结构用语言形式物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化的过程。
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思维的系统化与培养具有重要意义[2]。
二、写作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一)以读促写,均衡读写比例在高中阅读梳理与鉴赏探究中写作练习在其中都有涉及。
但是在教科书中阅读鉴赏占主要篇幅,读和写出现失衡的现象,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读促写的策略,平衡读写比例。
写作主体具备的四大能力一、观察和分析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是写作主体最为基础的能力之一。
在写作过程中,主体需要对客观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发现其特点、规律和内在联系。
同时,需要运用分析的方法,将观察所得的信息进行分类、比较、归纳和总结,进而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这种能力对于写作主体获取写作素材、把握主题和构思文章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撰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时,写作主体需要通过观察和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影响和解决方案,为文章提供有力的论据和见解。
二、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写作主体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主体需要运用语言文字将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转化为具有逻辑性和艺术性的文本。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写作主体掌握丰富的词汇、语法和修辞技巧,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同时要求主体具有较高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尊重语言的规范和传统。
例如,在撰写一篇新闻报道时,写作主体需要运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将新闻事件及时、客观地传达给读者。
三、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是写作主体在更高层次上所需具备的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要求主体在写作过程中遵循逻辑规则,保证文章的条理清晰、论证严密。
创新思维能力则要求主体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提出新颖、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同时,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密不可分,良好的逻辑思维有助于激发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则能够为逻辑思考提供更多可能性。
例如,在撰写一篇学术论文时,写作主体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
四、情感表达和共情能力情感表达和共情能力是写作主体在传达思想和感情时不可或缺的能力。
情感表达要求主体在写作中能够真实地呈现自己的情感状态,将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以具有感染力的方式传达给读者。
共情能力则要求主体能够理解和尊重读者的情感体验,关注读者的需求和期待,以便更好地与读者建立情感联系和共鸣。
情感表达和共情能力有助于增强写作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使作品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第一节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写作是表达思想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写作思维能力。
2.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的结构和逻辑,能够写出完整、有条理的文章。
3.学生能够运用各种写作技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第二节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
2.如何使文章有逻辑和结构,使读者能够容易理解。
第三节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教材、教具、教学PPT等。
2.学生准备好笔、纸等。
第四节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问一些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明确写作的重要性以及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什么是写作?为什么要写作?
2.讲解写作结构和逻辑(15分钟)
3.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20分钟)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主题,例如“我的假期”,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和拓展这个主题,可以从时间顺序、地点、活动、感受等方面展开思考,让学生形成多角度的思考。
4.撰写文章(25分钟)
学生根据之前的思考,写一篇关于“我的假期”的文章。
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提供适当的写作指导和帮助,例如如何在文章中添加过渡词、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
5.分享和评价(10分钟)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对彼此的文章进行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供相应的改进意见。
第五节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写作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得到了提升。
通过引导学生思维拓展,帮助他们形成多角度的思考,使得文章更加有深度和广度。
通过分享和评价环节,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写作技巧。
个体化写作名词解释现代写作的特性:1.个体的创造性:写作活动必须是个体活动2.实践的操作性:写作具体体现在写上、劳动的性质上3.动态的综合性:写作是作者生活、思想、知识、语言、技巧的动态综合体现。
名词解释:写作主体: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包括写作对象的认识主体,写成对象的制作主体)。
在写作活动中,主体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写作主体的素质。
素质:通常指一个人通过综合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素养。
写作素质:作者在围绕文章写作的集材、运思、表达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养,它是写作主体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的综合反映。
写作主体的素质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四个方面。
写作主体的能力一、写作主体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写作主体凭借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其他身体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有计划,目的性很强的自觉认知过程。
是作者接受信息的窗口,是有组织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1.定位观察定位观察指写作主体确立观察点后,从某一特定的位置、角度对事物作观察。
2.移位观察移位观察指写作主体变换距离与角度进行观察,也称移步换形法。
这种观察法能使观察者得到较为全面、生动的观察结果。
3.比较观察比较观察指将某一观察对象与其他观察对象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鉴别转与异同,从而获得更准确的观察结果。
比较观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横比,一种是纵比。
4.科学观察包括:视点观察分解观察比较观察跟踪观察二、写作主体的感受能力感受的含义:指写作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知觉所呈现的富有情感和个性的心理活动,即通过感觉知道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再进一步了解、综合,形成事物的整体形象。
它经历了三个阶段:感觉、知觉、表象三、写作主体的思维能力人的思维形式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1.抽象思维这是舍弃了具体的感性形象,以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为基本方法的一种思维方式。
写作主体的能力一、观察能力A.含义:写作主体凭借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其他身体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有计划的、目的性很强的自觉认知过程,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因而又被称为“思维的知觉”。
B.作用:1.它是搜索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2.它能提高写作主体的写作素养;3.它能激发写作动机和灵感;C.构成要素:1.注意力2.鉴别力3.联想力D.方法:1.定位观察2.移位观察3.比较观察二、感受能力A.含义:写作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知觉所呈现的富有情感和个性的心里活动,即通过感觉知道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再进一步了解、综合,形成事物的整体形象。
B.阶段:感觉、知觉、表象。
C.培养:1.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2.拓展丰富的情感趣味3.追求独特的体悟能力D.种类:1.从感受器官来看: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味觉感受、触觉感受。
2.从感受方式来分:直接感受、间接感受。
三、思维能力A.含义: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能动的反应。
它以感觉、知觉、表象为基础,以语言为工具,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基本类型: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
C.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
D.培养创造性思维:辐射扩散、辐辏聚合。
四、想象能力A.含义:人对自己头脑中的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里过程。
B.作用:推动构思的进行,突破时空的限制,塑造典型形象等。
C.种类: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D.培养:1.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2.以高度的理性为指导3.以强烈的激情为动力写作表达方式一、叙述A.含义:将人物、事件本身及其原委陈述给读者或听众的一种表述方法。
B.要素: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
C.视角:1.第三人称使用范围广-“古老”-最自由灵活-多角度、多方位-并非都是“全知视角”2.第一人称单向视角-真实亲切-长于说故事、拙于性格形象塑造-长于主观陈述(或内心独白)、拙于客观展示3.第二人称新颖-多维的叙事功能-最为叙事范围窄-“对向视角”-紧抓读者-“透视性”-多用于抒情性强的作品、少见于长篇叙事作品D.方法:1.顺序条理清楚、自然顺畅2.倒叙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3.插叙叙述曲折、形成断续变化、使行文错落有致4.补叙含义-在叙述过程中队前文涉及的某些事物和情况作必要的补充、交代。
写作主体的四种素养
写作主体的四种素养通常包括思维素养、知识素养、文化素养和语言素养。
1. 思维素养:写作常需要一定的思辨和逻辑思维能力。
具备思维素养意味着作者能够运用合理的思维方式进行问题分析、论证和思考。
这种素养能够使作者的观点明确、逻辑清晰、条理有序,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2. 知识素养:写作离不开对所要写的主题或领域的深入了解和掌握。
具备知识素养意味着作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广泛的阅读背景。
这种素养能够使作者能够提供准确、详尽和有说服力的信息,使作品更有权威性和可信度。
3. 文化素养:写作也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鉴赏能力。
具备文化素养意味着作者能够运用丰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品味,深入地理解和表达各种文学、艺术和社会现象。
这种素养能够使作者的作品更富有内涵和深度,并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4. 语言素养:写作的基础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具备语言素养意味着作者能够使用准确、生动和恰当的词语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素养能够使作者的作品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并能够有效地传递信息和意图。
这四种素养相互交织、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优秀写作主体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只有全面提升这些素养,作者才能够创作出高质量、有影响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