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6例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半夏泻心汤加减在胃食管反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在胃食管反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2年4月胃食管反流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6)。
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肠胃功能。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G-I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G-I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在胃食管反流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胃肠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加减;胃食管反流;症状积分;肠胃功能胃食管反流病是指十二指肠酸或胆汁反流,流入食管,对食管黏膜造成损害,甚至出现溃疡和糜烂性病变,严重影响患者健康[1]。
中医认为胃食管反流属于“返酸”、“胃痛”等范畴。
病在食管内,属胃,治疗以疏肝降逆,化痰理气为主。
因此本研究以胃食管反流患者为对象展开研究,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在胃食管反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20年4月-2022年4月胃食管反流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6)。
对照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9~81岁,平均年龄(54.13±2.27)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31±2.03)年。
观察组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6.9±3.32)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23±1.25)年。
1.2 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次(山东惠诺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4104),2次/日,早晚空腹服用,连续治疗4周。
观察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组方:半夏12g,川连、干姜、炙甘草各5g,黄芩10g,党参15g,大枣4枚,水煎300ml,1剂/天。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52例符合内镜下有反流性食管炎(RE)诊断标准的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给予治疗组半夏泻心汤治疗,给予对照组兰索拉唑、莫沙必利治疗。
疗程为4周,观察症状改善情况及镜下愈合率和有效率。
结果:治疗组4周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5.6%,对照组为74.8%。
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明显优于兰索拉唑、莫沙必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半夏泻心汤;反流性食管炎;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雍塞所致。
其典型症状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或反流物刺激呼吸系统引起咳嗽、哮喘等症状,通常是反流的胆汁和胃酸共同作用于食管黏膜的结果,故抑酸药物及胃动力药是目前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较为常用的组合,半夏泻心汤功用为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组方为: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各9g,黄连3g,大枣4枚,甘草9g。
近年来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自2010年3月至2014年10月我院的5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其中男性为30例,女性为22例,年龄范围为22~68岁,病程范围为2个月至3年。
将患者按随机法分为2 组:治疗组为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对照组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 2 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见参考文献[1]。
临床症状:烧心、反酸有持续性或频发性,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灼痛,口苦等。
电子胃镜下可见胆汁反流,齿状线模糊,可见糜烂灶及溃疡灶。
1.3 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引起的食管病变;②消化系统手术及外伤史;③其他系统恶性病变;④心、肝、肾等重要脏器衰竭;⑤近4周内服用影响胃肠道动力的药物。
1.4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口服,每日一剂,一日两次;对照组予以兰索拉唑30mg po qd,枸橼酸莫沙必利胶囊5mg po tid疗程均为4周。
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该疾病主要是以烧心、反食、反酸为典型症状,严重者还会在刷牙的时候出现恶心欲吐、清嗓音或整天干咳等症状。
其致病因素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原发性胃食管反流与继发性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的症状可在患者处于某种状态下更加明显,如在饭后或平躺等情况下,患者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胃酸反流等。
另外,该疾病多被误诊为咽喉炎、呃逆、支气管哮喘、冠心病等,甚至有时候还会被误诊为癌,由于误诊导致误治,致使病情进一步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
因此,需对该疾病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以促进患者康复。
中医认为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是由于酒食不节、肝气郁结、湿热内蕴、脾胃虚弱、痰湿内停所致,属于“胃脘痛、胸痹心痛、痞症”等范畴,应以将逆和气、补虚泻实为主,清热燥湿,寒热平调为辅。
患者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该方出自《伤寒论》,其中法半夏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甘草可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补脾益气,调和百药;党参可补中益气、健脾益肺;黄芩可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凉血止血;枳实可行气消痞、消积化痰;黄连可清热燥湿;枇杷叶可清肺和胃、降气化痰等。
这几味中药相互配合又相互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减轻反流性食管炎的损伤程度。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反流性食管炎医案、配方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系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24小时食管pH监测发现正常人群均有胃食管反流现象,但无任何临床症状,故称为生理性GER.其特点为:常发生在白天而夜间罕见;餐时或餐后反流较多.当食管胃连接处解剖和生理抗反流屏障被破坏,食管酸廓清功能障碍,食管黏膜抗反流屏障功能被损害,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的情况下,生理性GER可转变为病理性GER,甚至发展为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学'胃痛'、'痞满'、'吐酸'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常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情志不遂,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诱发加重.脾虚无以运化水湿,湿阻中焦,郁久化热,终致寒热错杂其中,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不降而上逆.故治疗应以和胃降逆为本,胃气安和,通降功能正常,则有助于改善胃排空与食管括约肌功能,防止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半夏泻心汤中君药半夏,味辛苦,性燥,功能散结除痞,降逆和胃;臣药有二:千姜,味辛,性热,功能温中散寒除痞,此为辛开;黄连、黄芩,味苦,性寒,功能清降泄热开痞,此为苦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佐药人参,甘温补脾气以和中、生津液,既可防黄芩、黄连之苦寒伤阳,又可制约半夏、干姜之辛热伤阴;使药炙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该方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是《伤寒论》中少有的君、臣佐、使配合如此完整而严密的方剂.在此方基础上加用乌贼骨制酸,旋覆花下气降逆止噫,代赭石甘寒质重,降逆下气,增强旋覆花降逆止噫之效.肝火犯胃者加大黄连用量,一来清泻肝火,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二来可清胃火,胃火降则其气自降;吴茱萸可助黄连和胃降逆,且可制约黄连之苦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热证明显者加黄芩清热开痞,栀子清泄三焦之火,火去则气自降.《证治汇补·吞酸》云:'若客寒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故寒证明显者加黄芪桂枝温中散寒,寒去则酸自除.伴有气滞、腹胀明显者,加用玫瑰花、绿萼梅、郁金行气除胀,气顺则噫自止.【临床应用】2005年3月至2007年4月,吴耀南46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该病患者60例,并与奥美拉唑合莫沙比利进行对照观察,取得了较好疗效.12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均来自门诊,按随机原则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0~61岁;病程2个月~30年.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0岁;病程个月~29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半夏10g,黄芩10g,黄连3g,姜7g,党参12g,炙甘草6g,乌贼骨12g,旋覆花9g,代赭石15g肝火犯胃者黄连加量为9g加用吴茱萸1.5g;热证明显者加黄芩10g、栀子10g;寒证明显者加桂枝10g、黄芪12g;气滞明显者加玫瑰花10g绿萼梅10g、郁金12g每日1剂,水煎,头煎两碗水煎8分,次煎一碗半水煎7分,于进食后30分钟以上,分早、晚两次温服.治疗8周,停药个月观察疗效.对照组:奥美拉唑20mg,4次/日;莫沙比利5mg,3次日.饭后服,服药8周,停药3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30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治愈18例,显效16例,有效1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1.7%.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病案举例】(1)刘某,男,42岁,干部.泛酸,胸骨后隐痛不适2年余,4天前因吃火锅、饮酒后出现上述症状加重,胸骨后烧灼样痛,伴有烧心感,嗳气,不伴吞咽梗阻,服阿莫西林、吗丁啉及中成药沉香路白路无效,求治.诊见患者精神差,感腹胀、乏力,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弦.胃镜食道检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诊断为'食管瘅'.证属脾胃虚弱,寒热错杂,胃气上逆.治则辛开苦降,和胃降逆.用基本方加川楝、玄胡、栀子各10g,水煎服,日1剂.服完10剂,上述症状明显减轻.随后去干姜,加柴胡10g、麦芽20g,改为2日1剂.疗程满,诸症消失.胃镜食管检查,食管黏膜恢复正常,告愈.给服逍遥丸以巩固疗效,加强饮食调养,随访1年未复发7.按: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学'食管瘅'、'胃脘痛'、'反酸'等范畴,常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致脾胃受损,情志不遂,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诱发或加重,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中焦,郁久化热,终致寒热错杂其中,胃气不降而上逆.其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胃气不降而上逆为标.治疗上应健脾疏肝,和胃降逆.方中用人参、大枣、炙甘草健脾运湿;干姜、半夏辛温燥热除湿;黄芩、黄连苦寒降泄,清中焦之热,可制干姜之辛燥;郁金、丹参疏肝理气活血,以止胸痛、除肝郁;旋覆花降逆和胃.诸药合用,健脾运湿,寒热并调,降逆和胃,切中病机.全方具有调寒热、和阴阳、开郁结、复升降之功,使脏腑气机调和,功能恢复,临床效果满意.(2)陈某,男,38岁.胸骨后灼热、疼痛3年,加重半年,于2000年4月20日初诊.诊见:胸骨后灼热、疼痛、憋闷不适,伴胃脘胀满,时有隐痛,打嗝,反酸,纳差,大便不畅,小便调,舌质淡红,苔滑腻,脉弦滑.胃镜检查:食管中下段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贲门周围黏膜水肿.诊断:反流性食管炎、贲门炎.证属:邪阻中焦,气滞络损.治以祛邪和中,行气化滞.药用:太子参30g,焦白术15g,云苓20g,陈皮12g,半夏12g,黄芩12g,黄连9g,败酱草30g,乌贼骨20g,白及12g,木香6g,砂仁6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药服4剂,胸骨后灼热、疼痛、憋闷不适明显减轻,偶有打嗝.上方略作加减,继续调理月余,诸症消失.胃镜复查:食道黏膜光滑,无充血、水肿、糜烂.随访1年,未见复发48.按:本例因邪阻中焦,脾胃升降失调,纳运失职,而见胃脘胀满、打嗝、反酸、纳差;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诱发胃食管反流,导致热毒蕴结,气滞络损,故见胸骨后灼热疼痛,憋闷不适.半夏泻心汤祛邪和中、开痞散结,加陈皮、木香、砂仁理气行滞,败酱草、土茯苓解毒化瘀,乌贼骨、白及生肌敛疮.诸药合用,邪祛正复,脾升胃降,运化自如,故反流可止,诸症消失.(3)李某,男,32岁,司机.1997年8月10日初诊.胃脘堵闷不舒3个月,曾口服吗丁啉、中成药及中药汤剂,多方求医罔效.近1周症状加重,伴呕吐,食入不久即有一半食物呕出吐后胃脘堵闷减轻,时有呃逆,口干口苦,乏力倦怠.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查体:腹软无包块,胃脘部痞满无压痛.做纤维胃镜检查提示:胆汁返流性胃炎伴食道炎,HP(-).中医诊断:胃痞.辨证湿热中阻气机不畅.治疗拟开结除痞,辛开苦降,健脾和胃,佐以利胆化湿.药用:半夏10g,黄芩6g,黄连3g,干姜6g,党参10g,大枣10g,金钱草1g,白蔻仁6g(后下),炙甘草3g,3剂.水煎服,日1剂.3日后复诊,述服1剂后进食未吐,胃脘堵闷减轻,仍时有呃逆.中药上方加焦三仙各10g,苏梗10g,代赭石15g(先下),4剂,水煎服.三诊述:诸症均进一步改善,晨起胃脘部轻度不适,上方加减调服20余剂,配合吗丁啉口服治疗1月余,2个月后复查纤维胃镜未见异常按:本例患者为司机,素饮食不节,致脾胃受损,脾虚生湿,湿蕴化热,中气不和,气机不利,故心下痞;胃热日久,旁犯胆腑,胆汁不循常道,上逆作呕、口干口苦.治疗用半夏泻心汤和胃降逆,调畅气机,补中和胃.另取金钱草化湿清热利胆,使胆汁循肠道而行,故而获效.。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近期疗效观察标签:半夏泻心汤;反流性食管炎[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b)-083-02反流性食管炎属于胃、食管反流病,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
近年来,我们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8例,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68例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骨下烧灼感或疼痛,口苦咽干。
腹胀,胃脘痛等临床表现。
经纤维胃镜检查均有明显的食管黏膜充血、水肿,并可见食道内反流液而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
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37~67岁,平均47岁;病程5~38个月,平均15个月。
合并胃炎及球部溃疡者2例,合并球部溃疡者2例,合并浅表性胃炎者64例。
1.2治疗方法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制半夏10 g,黄连8 g,黄芩10 g,党参10g,干姜6g,炙甘草6g,大枣5枚。
反酸者加煅瓦楞子30g,兼有瘀血者加丹参20 g,灼痛加乌梅30 g,白芍30g。
每日1剂,水煎服。
30 d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1疗程后做胃镜检查。
2典型病例2.1病例1患者。
男,46岁。
于2004年11月2日初诊,反酸烧心,纳呆食少3年余,平卧位时加重;偶有胸痛、口苦咽干、上腹饱胀不适,进食后加重,曾服用抑酸药和胃动力药半年,不能完全缓解症状,停药后症状复发。
而后来我院就医,经纤维镜检查提示食道下段黏膜充血,并有小溃疡;上消化道造影可见食道内反流液,而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合并球部溃疡。
中医辨证为胃脘痛范畴,中气不足、胃失和降所致,用调和中气、和胃降逆法治疗。
治疗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制半夏10 g,黄连8 g,黄芩10 g,党参10 g,煅牡蛎30 g,白及12 g,炙甘草6 g,鸡内金20 g,陈皮10 g,大枣5枚。
每日1剂,分2次煎服。
服5剂后复诊。
自觉口苦咽干、上腹饱胀、反酸烧心明显减轻,其他症状也有缓解。
半夏泻心汤加减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作用及复发率情况研究【摘要】目的针对反流性食管炎病症的治疗,拟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所产生的药物疗效。
方法:分析治疗对象是66例患有反流性食管炎病症的患者,均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单组33例),观察组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应用西药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治疗。
对比指标:①药物疗效;②复发率。
结果:观察组药物有效率高,复发率低,与对照组数据形成对比,P<0.05。
结论:中药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病症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提升预后,同时降低疾病的复发率,是值得应用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疗效;复发率反流性食管炎是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因患者胃食管动力性障碍所致,诱发的因素比较复杂,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反流性食管炎要重视治疗,避免对患者食管产生损伤,甚至出现食管癌等不良预后。
常规西药采用口服抑制胃酸、提升胃肠动力等药物进行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疗效,但需长期服用,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在中医治疗中,拟用半夏泻心汤来减轻患者的发病症状,对于预后提升有一定效果,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课题开展于2019年3月-2020年7月,所分析的对象患有反流性食管炎疾病,符合临床上关于病症的确诊标准,中医诊断分型为中寒热错杂型;患者意识清楚,对本次分析知情,全程配合参与。
排除指标:患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如上消化道梗阻病变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原发性疾病;精神障碍;近期服用过类似治疗药物等。
将患者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男女比例是18:15,年龄;22-68岁,平均是(48.02±0.26)岁。
对照组:男女比例是19:14,年龄:24-71岁,平均是(49.64±0.13)岁。
年龄、性别数据对比无差异。
1.2治疗方法在治疗前向患者讲解饮食与生活中的注意事项,避免烟酒,不食用可能会诱发反流的食物。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
金庆杓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2003(21)4
【摘要】本文主要观察中药汤剂加糊剂内服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
回顾分析了 3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 ,经治疗 1个疗程后 ,总有效率为93.33% ,并附加典型病例 ,总结临床特点。
结果发现半夏泻心汤作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行之有效 ,具有双相调节胃运动的作用 ,与藕粉调制的云南白药相结合 ,可提高临床疗效 ,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总页数】1页(P573-573)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加味;反流性食管炎;治疗
【作者】金庆杓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
【相关文献】
1.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分析 [J], 陈永峰
2.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3例疗效观察 [J], 刘会东
3.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探讨 [J], 王国庆
4.加味半夏泻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寒热错杂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 [J], 张
炜娟
5.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 [J], 侯华伟;贾飞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脾胃不和、痰浊中阻,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张仲景善治痞证,有“泻心汤”系列。
后来尝试将其运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疗效颇佳。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这段话讲的是,表证误下后,心下(胃)但满而不痛,痞塞不通,此为痞证。
用小柴胡汤治疗无效,宜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半夏泻心汤证上可见呕吐,下可见大便不调,中可见心下痞满。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燥湿、清胃降逆,干姜温脾散寒、振奋中阳;人参、甘草、大枣健脾补气以强健脾胃。
诸药共奏辛开、苦降、甘补作用,以涤痰消痞,调和脾胃。
在临床应用中发现,苦寒之黄芩、黄连与温中之干姜相配,可以抑酸;柴胡与黄芩相伍可以治疗胆汁反流。
上方加瓜蒌则有小陷胸汤之意,对于心下痞满效果更好。
【验案】李某,女,40岁。
主诉:反复、烧心两年。
患者两年来反复发作反酸、烧心,胃中痞满,嗳气,有时反食,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纳可,二便调。
舌暗苔白,脉弦滑。
西医诊断: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诊断:胃痞(脾胃不和,痰浊中阻)。
治法:清肝和胃,化痰降逆。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10g,黄连5g,黄芩10g,干姜6g,吴茱萸3g,大枣10g,炙甘草5g,瓦楞子30g,乌贼骨30g,浙贝母10g,三七面3g(冲服),旋覆花10g,代赭石。
二诊:药后反酸、烧心减轻,胃中痞满、嗳气明显减轻,胸骨后烧灼感消失,无反食,舌脉同上。
继服上方7剂。
三诊:诸症消失。
继服上方7剂,巩固疗效。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难治性疾病,易反复发作。
由于生气、劳累、饮食不慎即发作。
西医主张长期甚至终身服用抑酸、促动力剂及保护胃黏膜药治疗。
而长期抑酸治疗,有可能因为胃酸缺乏诱发萎缩性胃炎、胃癌等。
某些促动力剂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西沙必利、马来酸替加色罗等,因可引起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而退出医疗市场,胃复安可引起锥体外系表现,吗丁啉可能引起泌乳等不良反应。
半夏泻心汤治疗返流性食道炎(胃热脾虚寒)临床表现持续或频发性食道部烧灼疼痛感、脘腹痞胀、饭后不缓解,恶心欲吐,嗳气、口苦。
党参 12g,半夏、黄芩各 10g,干姜 9g,黄连、炙甘草各 6g,大枣 5枚。
胃热盛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 15g,去干姜;湿热较盛,加苡仁 15g,藿香、佩兰、竹茹各 10g,去干姜;腹胀纳差,加陈皮、佛手、枳壳、鸡内金各 10g,炒谷麦芽 30g;呃逆,加旋复花10g,代赭石20g;泛酸,加吴茱萸 10g,煅瓦楞子15g;大便干结,加枳实 12g,大黄 6g(后下)。
王某,男, 54 岁。
2006 年 2 月初诊。
胸骨后烧灼痛、食辛辣、甜食及凉食后加重,伴上腹痞闷、恶心口苦、纳差 3 年。
胃镜示:返流性食道炎,慢性糜烂性胃炎, HP 阳性,病检示:轻度肠上皮化生。
患者 3年来间断服用摩罗丹,近半月上症再发来我科就诊。
查见舌质紫暗、舌苔黄厚腻,脉滑。
证属脾湿胃热。
治宜健脾清胃、辛开苦降。
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处方:党参、蒲公英、炒莱菔子、丹参各 15g,半夏、黄芩各 10g,薏仁 30g,黄连、竹茹各 6g,陈皮、鸡内金各 12g,炒谷麦芽各 30g。
上方连服10 剂,胸骨后灼热疼痛及上腹部顶胀感明显减轻,口干苦减轻,纳食增,舌质红、舌苔微黄腻。
治疗已见效,继续服用 20 剂,症状基本消失。
查见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滑。
复查胃镜示:食道部炎症明显减轻, HP 阴转,为巩固疗效,改隔天 1剂,共服 3 月,随访 1年无复发。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属“ 胃脘痛” 、“呕吐” 、“呃逆” 等范畴。
其病因多为饮食、情志所伤,病机多为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损伤脾胃,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升降失常,气机痞塞。
脾为阴土,得阳始运,胃为阳土,得阴自安,就脾脏而言,阴常有余,阳常不足,对胃腑来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其病机多为热证、实证,邪气内陷中焦。
根据阴阳所偏从化机制,从胃阳化热,从脾阴化寒,形成胃热脾寒证。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摘要】:目的:探究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
方法:选择时间为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反流性食管炎患者80例,依据不同治疗的方式细分为观察组(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的方式);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各40例。
比较分析生活质量评分、疾病疗效等。
结果:观察组社会、环境、躯体、心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疗效38例(95.00%)高于对照组28例(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通过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将明显提升生活质量,以及反流性食管炎的治愈率,适合应用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疗效评估在消化内科中,反流性食管炎是常见胃肠疾病,主要包含食管酸廓清功能障碍、抗反流屏障的破坏、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等主要病因,典型的症状为胸骨后灼痛、烧心、反流。
长期得不到有效救治,可引起道狭窄或溃疡、食管粘膜糜烂而致出血等[1]。
除此之外,胃液侵入气管、咽喉部位,可引发气管炎。
在诊疗过程中,胃食管反流属于较常见难治性病症,通常发病率为40%,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常情况下,食管和其之外出现的有关病症是其主要症状。
近些年,随着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现代人精神压力的增加,此病发病人群呈现逐渐上升趋势[2]。
当前临床上主要以PPI 制剂,结合抗酸药、促胃肠动力药等,但是易出现并发症,临床疗效一般。
基于此把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的方式用于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的共8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现对研究结果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反流性食管炎患者80例,按照不同治疗的方式细分为观察组(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的方式)及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各40例,经医院伦理学会审核批准。
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龄(22~76)岁,平均(49.38±2.02)岁;观察组年龄(21~75)岁,平均(49.44±2.06)岁,男性14例,女性26例。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6例摘要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并与奥美拉唑、吗丁啉组治疗相比较。
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以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对照组以奥美拉唑、吗丁啉口服,8周后评估疗效,半年后随访复发率。
结果:治疗组8周后有效率91.6%,半年后复发率19.4%;对照组8周后有效率71.9%,半年后复发率37.5%。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较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反流性食管炎奥美拉唑吗丁啉
近几年来,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7月~2011年12月收治反流性食管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
治疗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21~58岁,平均35岁;病程3个月~5年。
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22~60岁,平均36.5岁;病程3个月~4年。
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分级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诊断标准:两组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具有典型的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如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
②胃镜诊断及分级0级:食管黏膜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ⅰ级:食管黏膜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无融合现象;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
但并非全周性者;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或有溃疡形成[1]。
③排除消化道溃疡、食管裂孔疝、癌变、心脏病、糖尿病、哮喘等病,无消化道手术史。
④至少2周未服用其他制酸药和影响胃肠道功能的中西药物。
⑤病程≥3个月。
治疗方法:两组均要求改变饮食习惯,应避免进食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大蒜等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食物,戒烟及禁酒,避免长时间腹压增加,避免过饱及餐后平卧,睡眠时抬高床头20~30cm,并配合调畅情志因素。
治疗组: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基本方:半夏12g,黄芩6g,黄连3g,干姜6g,人参6g,炙甘草6g,大枣4枚。
气滞为主者,证见嗳气频多,胸脘闷胀,情志不畅或烦劳后症状加重,方加苏梗、香附、佛手、香橼皮;肝胃郁热者,证见嗳气泛酸、口干、口苦,方加黄连、吴茱萸、连翘、蒲公英、白芨;痰气交阻者,证见咽中不适,如有物阻,胸闷泛恶,纳差,方加厚朴、苏梗、炒竹茹、橘皮;气滞血瘀者,证见病程较长,胸骨后隐痛、刺痛,部位固定,方加当归,川芎、丹参、三七粉。
上方日1剂,浓煎2次共300ml左右,分3~4次服用。
服用时于药液中加入藕粉1~2匙,搅拌成稀糊状,于卧位缓慢吞服,服药后半小时内不进食及饮水。
对照组:予奥美拉唑20mg,2次/日、吗丁啉10mg,3次/日,餐前30分钟服药。
两组均以8周1个疗程,治疗期间禁服其他药物,1个疗程后胃镜复查,随访半年。
疗效判定:在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评价,内容包括内镜和症状评价,并于停药半年内追访有无复发。
疗效判断标准[2]:①治愈: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幽门口反流消失,食道下端、胃黏膜发红、糜烂、水肿消失,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
②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胃镜复查幽门口反流减少,食道下端、胃黏膜充血、糜烂及组织学改变好转;③有效:症状、体有改善,胃镜复查幽门口反流减少,黏膜、组织学改变减轻;④无效:症状、黏膜、组织学无变化或加重者。
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和719%,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半年复发率:治疗组194%,对照组375%,治疗组6个月内症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是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是由于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增强的结果。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学嘈杂、吐酸、吞酸、噎膈等范畴。
情志失调,伤及肝胆;饮食不节,损及脾胃是其主要的致病原因。
其病位在食管,与肝胆、脾胃关系密切。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伤寒论》治疗痞症的代表方,仲景根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规律,围绕脾气主升,喜燥而恶湿,为阴土;胃气主降,喜润而恶燥,为阳土,这一对立统一的阴阳双方关系,拟寒热并进以调阴阳,苦辛共用以顺升降。
攻补兼
施以平虚实之大法,尽治中焦脾胃之诸症。
方中半夏、干姜辛开散寒结,温胃止呕以和阴,半夏尤能和胃化痰降逆消痞;黄芩、黄连苦降热结以和阳,与半夏、干姜相配伍,辛开苦降,寒热同治,阴阳并调,以治痰热和寒热互结之痞;人参、甘草、大枣补中益气,恢复脾胃功能,使气机升降如常。
诸药配合,辛开苦降,寒温并投,消补兼施,标本兼顾。
近几年来,多批专家以半
夏泻心汤为研究对象,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较为深入研究,研究表明该方具有抗炎、抗溃疡,双向调节胃肠动力、镇吐、止呕等作用。
通过本组病例观察,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且半年内复发率亦优于对照组。
故临床正确辨证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全国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s].中国消化内镜杂志,2000,17:60.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