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 格式:doc
- 大小:175.50 KB
- 文档页数:6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重庆市铜梁区巴川初级中学校周良建
【课标要求】
认识化学反应中的各物质间存在定量关系,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通过分析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从微观的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解释化学现象,构建“宏-微”结合的思想。
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难点:能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板书】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宏观 ———————————→ 微观———————————→符号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原子的种类
原子的数目 不变化学方程式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原子的质量。
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教学设计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视频引入】狄仁杰的疑惑蜡烛会越烧越短,质量越小,那么是不是说明化学反应后物质的质量会减少?经测量金属生锈后质量变大了,那么是不是说明化学反应后物质的质量会增加?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质量到底如何变化呢?【化学史】这两位科学家的研究角度均是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是否变化,而研究结果却是相反的,那么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大、减小还是不变呢?说明理由,或举出相应事例。
【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问题: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关系?预测:①化学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与化学反应后物质总质量相等②化学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与化学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不相等针对问题,我们已经做出了相应的预测,下面就通过教材实验进一步验证分析。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10-112,了解实验思路。
【实验】方案一铜和氧气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实验装置:反应原理:铜在空气中加热会与氧气反应,变成黑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注意事项】用天平称量化学试剂时:1.干燥的固体试剂应放在纸上或容器(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2.易潮解的试剂应放在容器中称量。
【学生活动】观看实验视频或教师实验(或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注意观察:1.锥形瓶内铜加热的现象;2.气球的变化情况;3.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小气球先变鼓后变瘪反应前总质量(m1)反应后总质量(m2)【分析与结论】(1)分析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分别来源于哪些物质,并结合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关系和物质的变化情况进行讨论。
参加反应的铜粉和氧气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
(2)结论:【想一想】教师引导学生1.气球的作用是什么?调节装置内的压强2.橡胶塞的作用是什么?保证反应在密闭体系中进行3.如果没有它们,实验可能出现哪些结果?铜粉与氧气反应,锥形瓶内气体减少,外界空气会进入集气瓶,导致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为化学课程中的核心章节,其教材设计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精髓。
教材通过多个实验案例,如红磷燃烧、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等,直观展示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不变性,帮助学生构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框架。
同时,教材注重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的实质,即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的守恒,这一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分析能力。
此外,教材还强调了实验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设计思路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变化、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等。
然而,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实验演示、动画模拟等手段,直观展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守恒的概念。
同时,还需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深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和应用。
此外,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需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培养。
针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可采取以下策略:实验驱动: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质量守恒定律的魅力。
微观解析: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实质。
问题导向: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互动合作: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共享智慧,提升学习效率。
评价反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不足、改进方法。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其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增减,质量也没有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初中化学教案(20篇)《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识记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教学方法:实验引导法:设问——实验——归纳——总结——练习教学用具: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及多功能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2、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文字表达式;3、表现氢气的还原性的文字表达式。
实物投影:学生写出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思考:从三个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定性说明化学反应)引入:10g氯酸钾分解后可生成多少g氧气?若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学习了本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投影:第四章化学方程式讲述:为了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投影:演示白磷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反应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实验操作:称量反应前系统的质量;点燃白磷;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实物投影:天平指针在反应前后保持一致。
投影:实验分析:磷(P)+氧气(O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讲述:由于锥形瓶及仪器质量不变,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投影:M(P)+M(O2)=M(P2O5)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投影:实验步骤:1、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分别装入烧杯和小试管中;2、称量反应前系统的总质量;3、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4、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并比较质量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投影:实验分析: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铜(Cu(OH)2)+硫酸钠(Na2SO4)蓝色溶液无色透明溶液蓝色沉淀无色透明溶液学生思考: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M(CuSO4)+M(NaOH)=M(Cu(OH)2)+(Na2SO4)二、讲授新课:思考: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投影: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质量守恒定律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现象。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阅读课本第92—9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根据下列两个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并将结果填入下表中。
2.根据小组桌面上提供的药品和仪器填写表格中的内容。
探究内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无变化我的推测反应物的总质量= (填“>”“=”或“<”)生成物的总质量我选择的化学反应(用“√”选一个) 1.白磷燃烧( )2.铁钉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 √)我选择的实验仪器烧杯、天平我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1.称量反应物和反应容器的总质量2.称量生成物和反应容器的总质量3.比较反应前后的总质量1.铁钉和硫酸铜反应,铁钉的表面有红色的物质生成,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2.天平平衡我的结论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不变的交流与反思在化学反应中,若用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时,可以在敞口容器中进行3.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质量守恒定律。
1.该定律能不能推广应用于物理变化?2.该定律中的守恒是否包含体积呢?3.该定律中的质量总和是否包含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呢?4.该定律在运用时能不能遗漏气态物质?5.在叙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时,应特别注意哪几个关键字眼?(1)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
(2)没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算反应物。
(3)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指生成的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质量总和,参加反应或生成的肉眼看不见的气体不能遗漏。
(4)质量守恒定律是质量守恒,不是体积或分子个数的守恒。
1.判断:(1)在密闭容器中把冰熔化成水,质量不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 ×)(2)4 L氢气和32 L氧气充分反应后,可生成水的体积为36L。
( ×)2.计算:12 g碳和32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g,那么1 000 g碳和32 g氧气充分反应后,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g。
3.a g镁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b g白色固体,此时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是( C )A.(a+b)gB.(a-b)gC.(b-a)gD.无法判断质量守恒的实质阅读课本第95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老师画出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氢分子和氧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因此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从宏观和微观上怎样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五个不改变:宏观: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②元素的种类不变。
微观:①原子的种类不变;②原子的数目不变;③相对原子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改变:宏观上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微观上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的个数。
1.有人说他能点石(主要成分CaCO3)成金(Au),你认为他的说法有科学道理吗?没有道理,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2.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 碳、氢 元素,可能含有 氧 元素。
3.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 B )①分子的种类 ②原子的种类 ③分子的个数 ④原子的个数 ⑤元素的种类 ⑥元素的质量 ⑦物质的总质量A.②③④⑤⑦B.②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⑥⑦4.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X 、Y 、Z 、Q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4 10 1 25 反应后质量/g未测21109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B.X 中未测值为0C.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D.该反应中X 为反应物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实验怎样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阅读课本第94页的实验5-1和实验5-2,老师做演示实验,看一下天平是否平衡。
1.上面的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预测的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2.这两个实验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碳酸钠+盐酸−→−氯化钠+二氧化碳+水,气体CO 2外逸,故反应后质量减轻。
镁+氧气−−→−点燃氧化镁,反应中产生的白烟为氧化镁,因其逸散到空气中,故反应后质量减轻。
当氧化镁的质量大于镁条的质量时,是因为氧化镁的质量包括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
所有的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只要实验中有气体参加或生成,一定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
1.下列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成灰,质量减少,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不存在原子的得失,因此化学反应的前后质量守恒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一定大于镁条的质量D.煤块燃烧后,变成质量小得多的煤灰,说明煤燃烧的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2.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小实验。
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40 cm 长的粗铜线,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
然后,用酒精灯给左边一端铜丝加热1—2分钟。
停止加热后冷却,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1)冷却后,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是: ① 加热端的铜丝变成了黑色 。
② 玻璃棒左低右高 。
(2)写出铜丝加热时所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铜+氧气−−→−加热氧化铜 。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1.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2.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3.理解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化学方程式的定义及含义阅读课本第9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用 化学式 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在化学方程式中,等号左边表示 反应物 ,等号的右边表示 生成物 ,反应条件标在 等号的上方 ,等号读作 生成 ,“+”读作 和 。
2.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含义实例S+O 2点燃SO 2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反应物是 S 和O 2 ,生成物是 SO 2 ,条件是 点燃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即质量比)S+O 2点燃SO 232∶32∶64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粒子个数比) S+O2点燃SO2 1∶1∶1怎样求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各物质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
粒子个数就是化学式前面的计量数。
在化学反应中减少的是反应物,增加的是生成物。
1.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之一。
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D )A.该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B.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C.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D.化学反应的快慢2.四位同学讨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的场景。
他们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D )A.属于化合反应B.生成物会污染空气C.反应物的质量比是5∶1D.燃放鞭炮时会发生该反应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①、②、③、④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物质①②③④反应前的质量/g 5 2 20 22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11 28 5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B.①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②、③变化的质量比为9∶8D.反应后①的质量为0 g3.由2H2O 通电2H2↑+O2↑这个化学方程式,你能看出哪些信息?化学方程式的读法阅读课本第9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S+O2点燃SO2的读法包括三个方面:质的方面: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
量的方面:32份的硫和32份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64份的二氧化硫。
粒子方面:1个硫原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1个二氧化硫分子。
1.(多选)化学方程式2Mg+O2点燃2MgO读作( ABC )A.2个镁原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2个氧化镁分子B.镁跟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C.在点燃的条件下,每48份质量的镁跟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80份质量的氧化镁D.镁加氧气等于氧化镁2.现将10 gA和足量的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
10 gA完全反应后生成8 gC和4 gD,则参加反应的A与B 的质量比是( C )A.1∶1B.2∶1C.5∶1D.4∶13.氢气和氧气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点燃2H2O 。
(2)除化学方程式本身的意义外,从上图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写出两条即可)①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②反应前后原子个数没有发生变化。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