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2评分对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259.24 KB
- 文档页数:2
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舒锦【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4(000)024【摘要】目的:初步探讨ABCD2评分方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
方法选择有 T IA发作史的脑梗死患者96例,根据ABCD2评分法分成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3组,比较高、中、低危组继发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
结果低危、中危和高危3组之间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BCD2评分是预测T IA 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但该评分高低可能与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直接相关。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stimated value of ABCD2 score on the severe stroke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Methods 96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TIA history were divided into the low‐r isk group (0~3 points) ,medium‐risk group (4~5 points) and high‐risk group (6~7 points) according ABCD2 score. The neurologic deficit score (NIHSS) of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NIHSS among three groups (P>0.05).Conclusion ABCD2 score can assess the condition of TIA patients ,and there i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core and the neurologic deficit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总页数】2页(P26-27)【作者】舒锦【作者单位】上海同仁医院老年科上海 2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1【相关文献】1.评价ABCD2评分+颈动脉硬化程度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7d)卒中风险价值 [J], 李维帅;谭斐;2.评价ABCD2评分+颈动脉硬化程度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7 d)卒中风险价值 [J], 李维帅;谭斐3.ABCD2评分结合hs-CRP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 [J], 张东平;李淮玉4.ABCD2评分结合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 [J], 刘宏顺;王志红;芮汉臣;夏红5.ABCD2评分法和ABC2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比较 [J], 王为强;宇辉;赵宾;朱瑞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BCD2评分法结合头颈部CT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李尚坤,余恒旺,崔美莲,黎治荣摘要: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头颈部血管造影(CTA)血管狭窄评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㊂方法选取2012年8月 2015年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60例TIA病人为研究对象,于入院时均行头颈部CTA检查,针对多次发作的TIA病人于第1次发作时予以ABCD2评分,并随访TIA发作后第2天及第7天内继发脑梗死的发生率;分析ABCD2评分㊁CTA评估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㊂结果60例TIA病人中,8例(13.3%)于第2天进展为脑梗死,16例(26.7%)于第7天进展为脑梗死;ABCD2评分越高,TIA后第2天及第7天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狭窄程度ȡ50%的TIA病人脑梗死发生率较狭窄<50%病人明显升高(P<0.05);狭窄<50%且ABCD2评分ȡ4分的TIA病人脑梗死发生风险明显增加(P<0.05);ABCD2评分<4分且狭窄ȡ50%的TIA病人发生脑梗死风险也明显增加(P<0.05)㊂结论ABCD2评分对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有预测价值,且将其与CTA脑血管狭窄评估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为临床早期预防及治疗TIA后脑梗死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㊂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ABCD2评分;血管造影中图分类号:R743.3 R255.2文献标识码:B d o i:10.12102/j.i s s n.1672-1349.2019.10.03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和继发心㊁脑㊁周围血管病的趋势,有很高的复发率和脑梗死的发生率,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1-2]㊂据报道,33.3%的TIA病人早期可进展为脑梗死[3]㊂鉴于TIA有很高的向脑卒中㊁冠心病等血管事件转化的风险,探究能更好地评估与预测TIA病人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可能性,并以此指导临床预防及治疗,这是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4-5]㊂目前,大量研究都致力于对TIA预后评估新方法的探索,如可预测TIA后卒中风险的6分制ABCD评分法;而后对其进行了验证和改良,并衍生出7分制ABCD2评分法[6-7]㊂本研究通过联合应用ABCD2评分法与头颈部血管造影(CTA),探讨其对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评估价值,为临床早期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改善疾病预后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㊂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2012年8月 2015年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TIA病人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25~75(50.1ʃ18.67)岁㊂病人于入院时均行头颈部CTA检查,明确诊断为TIA㊂纳入标准(TIA诊断标准)[8]:①24h内消失的突发神经功能缺基金项目广东省茂名市科技计划项目(No.20120330)作者单位茂名市中医院(广东茂名525000),E-mail:liz66689@ 引用信息李尚坤,余恒旺,崔美莲,等.ABCD2评分法结合头颈部CTA 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10):1573-1575.损症状及体征;②头颅影像学检查证实无出血㊁占位及其他可解释症状的原发病灶;③脑梗死诊断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㊂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脏器功能衰竭或其他严重疾病处于急性期,导致无法进行系统评估者;②患有美尼尔病或并发癫痫㊁偏头痛㊁青光眼等疾病病人;③住院时间少于1周,仅单次发作致病史资料不全病人㊂退出标准:①病人中途提出退出研究;②因病情加重而无法完成研究;③因病情需要而转院或转科接受治疗的病人㊂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入选病人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㊂1.2方法1.2.1分组方法入院时,由经严格培训的神经内科主治或以上职称医师对60例病人进行详细的问诊,包括TIA发作的持续时间㊁发作次数㊁主要临床症状等;由专人进行临床资料采集,针对多次发作的TIA病人于第一次发作时间予以ABCD2评分,并且依据ABCD2评分情况进行分组:高危组(ȡ6分)㊁中危组(4~5分)㊁低危组(ɤ3分);再对入选的病人进行头颈部CTA检查㊂1.2.2ABCD2评分法ABCD2评分为Johnston等提出的针对TIA病人短期进展为脑梗死进行预测的评分法则,总分为7分,评分越高,脑梗死发生可能性越高[9]㊂评估项目包括年龄㊁血压㊁肌力损伤㊁言语损伤㊁TIA持续时间㊁是否患有糖尿病等㊂1.2.3CTA检测法根据NASCET评估标准[10]对所有入选病人进行头颈部CTA评估,检测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包括两侧大脑中动脉㊁大脑前动脉㊁大脑后动㊃3751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年5月第17卷第10期脉㊁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和椎动脉㊂根据管腔直径减小和信号丢失程度进行狭窄程度分级:血管狭窄<50%为正常或轻度狭窄;血管狭窄在50%~75%为中度狭窄;血管狭窄>75%为重度狭窄或闭塞㊂1.3观察指标收集病人的基本资料㊁原发疾病㊁危险因素㊁ABCD2评分㊁CT血管成像㊁进展为脑梗死的病例数等㊂于入院时进行CTA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程度检测,并分别记录病程第2天和第7天内继发脑梗死的病例数㊂1.4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㊂计量资料采用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双侧t检测;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病人脑血管狭窄与ABCD2评分情况60例TIA 病人经头颅CTA检测,结果提示脑血管狭窄ȡ50%的病人21例,脑血管狭窄<50%的病人39例;ABCD2评分ȡ4分的病人29例,其中17例病人血管狭窄ȡ50%,12例病人血管狭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8,P<0.05)㊂可见ABCD2评分与血管狭窄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关系㊂2.2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狭窄TIA病人继发脑梗死情况以病程第2天㊁第7天发生脑梗死为观察的终点事件,发现60例TIA病人病程第2天发生脑梗死8例(13.3%),至病程第7天发生脑梗死16例(26.7%)㊂与正常或轻度狭窄病人相比,狭窄程度ȡ50%的病人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详见表1㊂表1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狭窄TIA病人继发脑梗死情况例组别例数第2天第7天正常或轻度狭窄3925中度狭窄1114重度狭窄或闭塞1057χ2值8.732 6.912P0.0130.032 2.3不同ABCD2评分病人继发脑梗死情况根据ABCD2评分,60例TIA病人中危和高危病人继发脑梗死率明显高于低危组,且病程第2天与第7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详见表2㊂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提示,TIA病人的ABCD2评分越高,继发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第2天:B=20.114,r=0.914,F=31.014,P<0.05;第7天:B=19.776,r=0.912,F= 41.442,P<0.05)㊂表2不同ABCD2评分病人继发脑梗死情况例ABCD2评分例数第2天第7天低危(0~3分)3102中危(4~5分)2037高危(6~7分)957χ2值11.9059.808P0.0030.0072.4ABCD2评分联合CTA对继发脑梗死的预测效果狭窄<50%且ABCD2评分ȡ4分的TIA病人,第2天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6.7%(2/12),第7天脑梗死的发生率为33.3%(4/12);而狭窄<50%的TIA病人,第2天脑梗死的发生率为5.1%(2/39),第7天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2.8%(5/39);提示狭窄<50%且ABCD2评分ȡ4分的TIA病人脑梗死发生风险增加(P<0.05)㊂此外,ABCD2评分<4分且狭窄ȡ50%的TIA病人,第2天脑梗死的发生率为0.0%(0/4),第7天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5.0%(1/4);而ABCD2评分<4分的TIA 病人,第2天脑梗死的发生率为0.0%(0/31),第7天脑梗死的发生率为6.5%(2/31);提示ABCD2评分<4分且狭窄ȡ50%的TIA病人脑梗死发生风险增加(P< 0.05)㊂3讨论TIA是颅内血管狭窄导致的短暂性脑血流供应不足,从而引起的突发短暂的㊁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11]㊂导致TIA发生的血管障碍通常见于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㊂TIA发作时间通常为数分钟至半小时左右,症状可完全恢复,无器质性病变及损伤形成㊂当TIA发作超过2h,可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CT 及MRI等影像学表现脑组织缺血征象㊂可见发作频率增加以及发作持续时间延长常视为TIA向脑梗死进展的警报[12-13]㊂据报道,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达8.0%~10%,而本研究的60例病人于TIA后第2天和第7天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3.3%和26.7%,明显高于文献报道[14-15]㊂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本研究所收集的均为住院治疗的TIA病人,此类病人绝大多数有反复发作或症状加重的趋势,因此该类人群的脑梗死发病率更高;此外,本研究仅纳入60例病人,样本量较小,无法充分代表普遍TIA病人的脑梗死发病现状㊂对于TIA病人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评估,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头颈部CTA血管狭窄评估和㊃4751㊃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I N T E G R A T I V E M E D I C I N E O N C A R D I O-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M a y2019 V o l.17 N o.10ABCD2评分法,但两者均无法准确评估狭窄程度< 50%或ABCD2评分<4分的TIA病人脑梗死的发病风险[16-17]㊂因此,本研究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60例TIA病人为研究对象,探究ABCD2评分与头颈部CTA血管狭窄评估相结合对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预测价值㊂对纳入研究的60例TIA病人于入院时均行头颈部CTA检查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分析ABCD2评分㊁CTA评估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㊂结果表明,ABCD2评分越高,TIA后第2天及第7天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狭窄程度ȡ50%的TIA病人脑梗死发生率较狭窄<50%病人明显升高(P<0.05);狭窄<50%且ABCD2评分ȡ4分的TIA病人发生脑梗死风险明显增加(P<0.05);此外ABCD2评分<4分且狭窄ȡ50%的TIA病人发生脑梗死风险也明显增加(P<0.05)㊂可见,ABCD2评分对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有预测价值,且将其与CTA脑血管狭窄评估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为临床早期预防及治疗TIA 后脑梗死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㊂但本研究因样本量局限而无法进行分层研究,并且CTA对血管狭窄评估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准确度低[18],因此研究结果仍需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加以论证㊂参考文献:[1]EDWARDS J D,KOEHOORN M,BOYD L A,et al.Diagnostic accuracy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from physician claims[J].Can JNeurol Sci,2017,44(4):397-403.[2]ZHANG J,ZHANG J,SUN H,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plateletfunction and recurrent ischemic vascular events after TIA andminor stroke[J].Int J Clin Pharmacol Ther,2017,55(10):789-797.[3]EDWARDS J D,KAPRAL M K,FANG J,et al.Long-term morbidity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out early complications after stroke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CMAJ,2017,189(29):E954-E961.[4]CUTTING S,REGAN E,LEE V H,et al.High ABCD2scores andin-hospital interventions follow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Cerebrovasc Dis Extra,2016,6(3):76-83.[5]KNOFLACH M,LANG W,SEYFANG L,et al.Predictive value ofABCD2and ABCD3-I scores in TIA and minor stroke in thestroke unit setting[J].Neurology,2016,87(9):861-869. [6]DIENER H C,FRANK B.Stroke:stroke prevention--time to saygoodbye to the ABCD2score?[J].Nat Rev Neurol,2015,11(10):552-553.[7]ZHANG Y,FAN D,ZHANG 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 and ABCD2score in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patients[J].Zhonghua Nei Ke Za Zhi,2014,53(11):876-879.[8]林傲蕾,徐艳炜,王宁,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后续脑梗死影响的临床分析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6):628-631.[9]JOSEPHSON S A,SIDNEY S,PHAM T N,et al.Higher ABCD2scorepredicts patients most likely to have true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Stroke,2008,39(11):3096-3098.[10]KILɕKAP G,ERGUN E,BAʂBAY E,et al.Carotid stenosis evaluationby64-slice CTA:comparison of NASCET,ECST and CC gradingmethods[J].Int J Cardiovasc Imaging,2012,28(5):1257-1266. [11]黄维,毕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新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14,9(10):874-879.[1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13]张霞,曹勇军,肖国栋,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和评价[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9,17(9):677-680.[14]吕凤琼,王世民,陈荣杰,等.ABCD2评分对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J].山东医药,2013,53(2):4-6.[15]吴照宇,郭应兴,雷进元,等.ABCD2评分和头颈部CT血管造影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管特征及介入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9):4763-4765.[16]吕璐璐,徐鹏,胡春峰,等.头颈部CT血管造影和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血管特征及介入疗效评价[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5):381-384.[17]柴永宏.ABCD2评分结合扩散加权成像㊁头颈部CT血管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2(8):572-575.[18]王彦华,路永坤,刘向哲,等.ABCD2评分结合DWI和PWI对TIA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33(12):1098-1100.(收稿日期:2017-08-31)(本文编辑王丽)㊃5751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年5月第17卷第10期。
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刘春洁;毕齐【摘要】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对病程<7d的220例TIA患者应用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0~3分)和中-高危组(4~7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TIA发病7d、6个月、1年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根据ABCD2评分,108例患者归为低危组,112例归为中-高危组.TIA发病7d、6个月及1年内低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4.6%、6.5%及7.4%,中-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8.8%、27.7%及33.9%;中-高危组TIA 发病7d、6个月及1年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均P <0.05).结论ABCD2评分是临床上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ABCD2 score to evaluate the risko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 TIA ).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twenty TIA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by ABCD2 score at 7 d after TIA onset, and divided into low risk group (0-3 scores) and moderate-high risk group (4-7 scores). The incidenc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7 d, 6 months and 1 year after TIA onset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ABCD2 score, there were 108 patients in the low risk group and 112 patients in the moderate-high risk group. The incidenc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7 d, 6 months and 1 year after TIA onset were 4. 6% , 6. 5% and 7. 4% in the low risk group, respectively; while, 18. 8% , 27. 7% and 33.9% in moderate-high, respectively. The incidenc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moderate-high riskgroup in 7 d, 6 months and 1 year after TIA onse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low risk group (all P <0. 05). Conclusion ABCD2 score is effective to predict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IA patients.【期刊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2(025)001【总页数】2页(P49-50)【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ABCD2评分【作者】刘春洁;毕齐【作者单位】100029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100029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的类型,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尽早评估TIA患者的转归尤为重要。
ABCD2分层联合CT血管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转化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目的探讨ABCD2分层联合CT血管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转化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方法108例TIA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ABCD2评分对TIA患者进行评估和危险分层,比较不同危险度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及ABCD2分层联合CT血管成像对TIA患者早期转化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结果ABCD2高危组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6250%)明显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重度狭窄(狭窄程度>50%)的患者在7d时的脑梗死的发生率(5405%)明显高于轻中度狭窄患者(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ABCD2评分>3分的TIA患者在7d脑梗死发生率(6667%)与ABCD2评分≤3分、颅内外动脉轻中度狭窄的TIA患者(344%)比较,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对TIA 患者进行ABCD2评分联合CT血管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转化为脑梗死的预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ABCD2;短暂性脑缺血;CT血管成像;预测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108例TIA患者。
其中男68例,女40例。
年龄26~84岁,平均(4762±1231)岁。
所有入选患者符合以下标准:①均有短暂性神经功能受损的临床症状,且发生的持续时间在60min以内。
②脑部的影像学检查证实无梗死及占位性疾病。
其中低危组77例,平均年龄(4331±1012)岁,男45例,女32例;中危组23例,平均年龄(4935±899)岁,男18例,女5例;高危组8例,平均年龄(4688±792)岁,男5例,女3例。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询问患者发生时的临床症状和持续时间。
ABCD2评分法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应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TIA发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较高,为脑梗死的预警信号,临床上应将TIA作为神经内科急症进行处理,并开始正规的二级预防。
本临床研究运用ABCD2评分法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探讨其短期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事件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2006年3月~2010年12月收治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20例,男80例,女40例;年龄49~80岁,平均68±5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
TIA发作时符合以下标准:①突然发作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无后遗症,且排除其他血管因素;②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无出血、占位及可以解释临床症状的其他病灶。
排除标准:①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24小时不能完全缓解;②头颅CT和(或)MRI证实为颅内出血、感染、占位等。
TIA发作时主要临床表现:单侧肢体乏力50例,单肢乏力10例,失语20例,肢体乏力合并失语40例,偏侧肢体麻木15例,少数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症状持续时间5~90分钟,所有患者在确诊为TIA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治疗。
方法:ABCD2评分及危险程度分组[2]:①年龄≥60岁(1分);②TIA发作后的首次血压,收缩压≥140mmHg(1分)或舒张压≥90mmHg(1分);③偏侧肢体无力(2分),失语(1分),单肢无力(1分),偏侧肢体麻木(1分);④TIA症状持续时间≥60分钟(2分),≤60分钟(1分);⑤糖尿病(1分)。
总分7分。
评分0~3分为低度危险组,4~5分为中度危险组,6~7分为高度危险组。
影像学资料均为住院期间的影像资料,其中109例行头颅CT检查,11例行MRI检查。
本组全部患者就诊时即进行ABCD2评分。
终点事件观察时间:所有患者终点事件为脑梗死发生,以TIA后第7天、第28天为观察点。
中国医学创新目次ABCD2评分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目的:分析ABCD2评分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0月来本院神经内科因TIA发作后发生脑梗死的158例患者为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行CTA检查及ABCD2评分,记录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患者ABCD2评分与TIA后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分别呈正相关关系。
中危组与低危组在TIA后2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与低危组在TIA后2、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与中危组在TIA后2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TIA后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分别呈正相关关系。
中度颈内动脉狭窄与正常或轻度狭窄患者在TIA后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与正常或轻度狭窄患者在TIA后2、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与中度狭窄患者在TIA后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狭窄程度患者中(正常或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或闭塞)不同ABCD2评分(低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患者TIA后2、7及30 d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BCD2评分结合CTA对预测TIA患者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概率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显著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和推广价值。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短暂的、可逆的、反复发作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之一,主要表现为脑、脊髓和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导致的短暂性、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1-2]。
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研究【摘要】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
方法对病程<7d的146例tia患者应用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高危组(6-7分),为便于研究,把abcd2评分为4-7分者列为中—高危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tia发病7天、30天、90天脑梗死的发生率。
结果根据abcd2评分,68例患者归为低危组,78例归为中—高危组,tia发病7天、30天、90天内低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4.4%,5.9%及7.4%,中—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7.9%,26.9%及33.3%;中—高危组tia发病7天、30天及90天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均p<0.05)。
结论abcd2评分是临床上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abcd2评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较为常见的类型之一,绝大多数病患会继发为脑梗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据报道,tia发生后,在1周内有5%-10%、90天内有10%-20%的患者发生卒中[1]。
因此,为了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进行早期干预以降低卒中发生率,需要尽早对tia患者进行卒中风险的评估,即进行危险分层。
本研究选取经我院诊治的146例tia患者,探讨abcd2评分方法对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7月——2012年7月期间入住我院治疗的发病小于7天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46例,其中男90例,女56例;年龄35-87岁,平均(64±5)岁,其中具有既往高血压病史患者70例,糖尿病史患者58例,脑梗死病史患者13例,高脂血症病史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
1.2研究方法1.2.2脑梗死发生率的观察以病程第7天、30天和90天作为终点事件观察时间点,观察入组者的脑梗死发生率。
头颈CT血管成像联合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邵晓东【摘要】目的探究头颈CT血管成像(CTA)联合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78例TIA患者,采用CTA检查、ABCD2评分评估TIA后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CTA 联合ABCD2评分预测TIA 7d、90d脑梗死发生率与ABCD2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CTA联合ABCD2评分预测TIA发作后7d、90d脑梗死发生率的AUC分别为0.814(95%CI0.709~0.876)、0.846(95%CI0.769~0.915)高于ABCD2评分预测脑梗死发生率的AUC(P<0.05).结论头颈CTA联合ABCD2评分可有效预测TIA后脑梗死发生风险,具有较高预测价值.【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8(029)020【总页数】2页(P3325-3326)【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头颈CT血管成像;ABCD2评分;预后评估【作者】邵晓东【作者单位】禹州市中医院CT、MRI室,河南禹州 4616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或颈动脉系统暂时供血不足,造成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短暂的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
TIA发作常持续几分钟,多数患者半小时内可完全恢复,发作时间>2h者可能遗留神经功能缺损[1]。
TIA是脑梗死发作早期预警症状,TIA发作后1周脑梗死发生率较高。
研究指出,TIA发作24h内采取积极治疗,可极大降低90d内脑梗死发生风险[2]。
故准确评估TIA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并予以有效治疗,有利于减少脑梗死发生。
ABCD2评分量表(TIA早期卒中风险预测工具)是评估TIA后脑卒中风险的常用模型,可较好预测TIA发作后7d内卒中发生风险[3]。
ABCD2评分预测颅内动脉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意义目的:评估ABCD2评分预测头颈部CTA提示颅内动脉狭窄≥50%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30、90 d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120例TIA患者的临床和头颈部CTA检查资料,将头颈部CTA检查结果提示颅内血管狭窄≥50%的患者按ABCD2评分法进行评分,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和高危组(6~7分)。
观察及随访患者TIA后7、30、90 d内脑梗死发生率。
结果:120例颅内血管狭窄≥50%的TIA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29例,占24.17%;30 d内发生脑梗死35例,占29.17%;90 d内发生脑梗死46例,占38.33%;高危组患者TIA后的7、30、90 d内的脑梗死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BCD2评分是预测颅内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后7、30、90 d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ABCD2 score to predict cerebral infarction in 7,30,90 days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with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more than 50% of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Method:The clinical and head and neck CTA examination data of 120 patients with TIA were collected,and the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vascular stenosis more than 50% were scor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CTA examination of head and neck.The scores were divided into low risk group(0-3 points),middle risk group(4-5 points)and high risk group (6-7 points).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t 7,30 and 90 days after TIA was observed and followed up.Result:120 cases of TIA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vascular stenosis more than 50% had cerebral infarction in 29 cases in 7 d,accounting for 24.17%,35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30 d,29.17% in 90 d and 46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90 d,and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7,30 and 90 days after TI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other groups,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ABCD2 score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predict cerebral infarction in 7,30 and 90 days after TIA in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more than 50%.[Key words] ABCD2 score;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Cerebral infarctionABCD2評分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度,为早期快速识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卒中复发高危人群的依据。
ABCD2评分结合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刘宏顺;王志红;芮汉臣;夏红【摘要】目的分析ABCID2评分结合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和30d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08年12月-2009年10月住院的119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MRA检查结果 .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进行评分,随访TIA后7d和30d内脑梗死发生率.采用直线回归分析ABCD2评分与TIA后短期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采用ROC 曲线评估ABCD2评分对TIA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风险进行预测的准确度;采用x2检验分析不同ABCD2评分、MRA表现与TIA后短期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结果TIA后50例(42.0%)患者在TIA后30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29例(24.4%)发生于7d内.ABCD2评分与TIA后7d和30d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01). ABCD2评分预测7d发生脑梗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0.839)高于30d(0.697).低危(≤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分)TIA患者间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后7d和30d颅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与<50%的患者相比明显增加(P<0.05). ABCD2评分<4分、颅内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7d脑梗死发生率23.7%,30d脑梗死发生率44.7%,ABCD2评分<4分、颅内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分别为0%和17.6%,前者发生脑梗死风险明显增高(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预测7d发生脑梗死风险的准确性较高,进一步结合MRA检查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35)011【总页数】4页(P1388-1391)【关键词】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梗死;ABCD2评分;磁共振血管造影术;危险因素【作者】刘宏顺;王志红;芮汉臣;夏红【作者单位】071051,河北保定,保定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050000,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050000,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050000,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6.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易进展为不可逆性脑梗死。
ABCD评分和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应用比较[摘要]目的探讨ABCD评分和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按照ABCD评分法和ABCD2评分法评分,观察2d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
结果97例TIA患者2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9.6%;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30.9%。
预测2d卒中风险时,ABCD评分法与ABCD2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61(0.47-0.75)和0.71(0.57-0.84);预测7天卒中风险时,ABCD评分法与ABCD2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62(0.50-0.74)和0.74(0.62-0.85)。
结论ABCD2评分法可能优于ABCD评分法。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ABCD评分法;ABCD2评分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临床症状可以完全缓解,但部分患者在TIA发生后短期内可进展为脑梗死。
因此临床快速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层并积极进行干预治疗来防止脑梗死的发生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评价量表有ABCD评分法[1]和ABCD2评分法[2],但国内鲜见关于这两种评分法的比较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97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来比较这两种预测法的有效性。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入选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3];2.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之间在本院住院,且住院时间超过7d。
排除标准:临床症状超过1h且神经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责任病灶。
共有97例入选,其中男58例,女39例,年龄43~87岁,平均年龄63.8岁。
1.2方法1.2.1ABCD评分法和ABCD2评分法ABCD评分法,总分为6分。
具体的评分标准为:(1)年龄(Age):≥60岁=1分;<60岁=0分;(2)血压(Bloodpressure):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1分;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0分;(3)临床特征(Clinicalfeatures):一侧肢体无力=2分,言语障碍但无一侧肢体无力=1分,其他=0分;(4)症状持续时间(Duration)≥60min=2分,10~59min=1分,<10min=0分。
ABCD2评分结合头颈CT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近期脑梗死临床价值分析郭福东赵伟丽内蒙古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 目的分析头颈CTA联合ABCD2评分对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脑梗死的临床预测价值。
方法根据ABCD2评分将92例患者按危险性分组,观察各组脑梗死发生概率。
应用CTA对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进行评估,按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将其分组,探讨脑血管狭窄程度与患者脑梗死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 ABCD2评分越高短期脑梗死发生率越高(P<0.05)。
与狭窄超过50%组相比,狭窄不足50%组7 d内卒中及脑梗死发生率更低(P<0.01)。
结论 ABCD2评分对预测脑梗死发生概率具有重要意义。
合并中度或重度脑血管狭窄TIA患者并发脑梗死的概率更高。
[ 关键词] ABCD2;CT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中图分类号] R74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21)10(c)-0006-02[通讯作者] 赵伟丽,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五科。
[作者简介] 郭福东(1974-),男,内蒙古赤峰市,汉,本科,内蒙古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研究方向: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TIA属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约有1/3的TIA患者最终发展为不可逆的脑梗死。
相关文献指出,ABCD2评分标准,对预测TIA后脑梗死发生情况具有重要意义[1-2]。
然而,ABCD2评分标准中无血管影像学评估。
经临床研究证实,TIA预后情况与脑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3]。
本文,选取我院神经内科92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头颈CTA联合ABCD2评分对TIA后脑梗死的临床预测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21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92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纳入及排除标准。
92例患者均接受胸部X线、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头部MRI、头部CT、血生化及头颈CTA等基本检查。
ABCD2量表对短暂性脑缺血进展至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摘要】目的:探讨ABCD2量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
方法:采用ABCD2量表评估76例TIA患者,并依据分值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高危组(6~7分),观察3组患者发病7d内脑梗死发生率,比较进展为脑梗死患者与未进展患者ABCD2量表项目的差异,分析量表的预测价值。
结果:19例TIA患者为0~3分,41例为4~5分,16例为6~7分,分别纳入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
7d内共有14例(18.4%)患者病情进展,确诊为脑梗死,3组脑梗死发生率依次为5.3%(1/19),19.5%(8/41),31.3%(5/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例进展为脑梗死患者中年龄超过60岁,TIA发作后首次血压升高、单侧肢体无力、糖尿病史、症状持续时间超过60min的发生率均高于TIA未进展患者(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史、症状持续时间≥60min、血压升高、单侧肢体无力、年龄≥60岁均为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结论:ABCD2量表使用简便,分值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其子项目与TIA进展为脑梗死有关。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 ABCD2量表脑梗死【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5-0026-0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我国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年龄超过65岁的人群约1/15有TIA病史,由于其发作具有短暂性、可恢复性而常被忽视,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1]。
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预警信号,ABCD2量表可根据年龄、血压、糖尿病病史、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持续时间等重要临床资料来评估TIA患者的预后,具有快速、简单、操作性强的优势。
我们采用ABCD2量表评估门、急诊的TIA患者,探讨ABCD2量表预测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现分析报告如下。
ABCD2评分对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
发表时间:2018-09-07T13:30:29.21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9月第25期作者:秦培英禤彩霞马春燕梁宝毅陆琼兰
[导读] ABCD2评分是一种临床预测患者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简便、有效方法。
(广西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钦州 535000)
【摘要】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
方法:收集颈内动脉系统TIA150例,做出“ABCD2”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3分、中危(4~5分)、高危(≥6分)三组,在患者发病后90天内进行随访,观察各组脑梗死的发生率。
结果:35.3%的患者90 天内进展为脑梗死,中危组与高危组各时间点脑梗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低危组(P<
0.05)。
结论:ABCD2评分是一种临床预测患者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简便、有效方法。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ABCD2评分
【中图分类号】R74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5-0191-0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不同病因的TIA患者预后不同,颈内动脉系统TIA 较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发生脑梗死的几率相对高。
TIA起病后早期是展为脑梗死的高峰,也是脑梗死预防的关键时期。
因此,建立有效的脑梗死预测模型,对TIA患者进行危险性预测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有研究显示,ABCD2评分能较好地预测TIA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1,2]。
为探讨ABCD2评分预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我们进行了相关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颈内动脉系统TIA150例,男87例、女63 例,年龄 54.2±13.5岁。
TIA患者入选按照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症状为一侧肢体无力和/或失语等颈内动脉系统缺血表现者。
排除脑出血、脑肿瘤、偏瘫型偏头痛,眩晕,部分性癫痫,低血糖、阿-斯综合征,内耳性眩晕。
1.2 研究方法
1.2.1病例资料收集
收集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症状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等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对于多次发作的患者评分按最长一次发作时间计算,对行影像学检查患者,记录其检查结果。
1.2.2“ABCD2”评分
采用Johnston等[3]提出的“ABCD2”评分模型在患者入院时分别给予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3分)、中危(4~5分)、高危(≥6分)三组。
1.2.3治疗及随访
入院后对患者基础疾病进行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活血化瘀等中成药治疗;出院后常规口服阿司匹林(100mg/d)或氯吡格雷(75mg/d)。
对患者发病后90天进行随访。
记录有无脑梗死、脑出血发生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出现脑梗死终止随访。
1.2.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法,计数资料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ABCD2评分与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
ABCD2评分与TIA后90天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呈线性关系,脑梗死发生率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876,P<0.05),见表l。
2.2 各危险组脑梗死发生率
三组之间短期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与高危组各时间点脑梗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与低危组(均P<
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TIA和脑梗死为脑缺血损伤动态过程的不同阶段,部分TIA患者可因病情进展发展为脑梗死。
不同病因的TIA患者预后不同,约70%的表现为大脑半球症状的TIA患者和伴有颈动脉狭窄的TIA 患者在2年内发生卒中的几率为40%。
TIA患者早期发生卒中的风险很高,有研究显示2天内的卒中风险为3%~10%,7天内为5%,90天为
9%~17%[4],因此早期及时准确的评估 TIA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对于TIA患者的脑梗死风险预测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国内外对TIA预后的评估主要有临床评估及工具评估。
Rothwell等[5]提出了工具评估ABCD评分模型,该研究发现评分≥5分患者有95%在7天内发生脑梗死。
模型评分标准为:(A)年龄≥60岁=1分;(B)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790mmHg=1分;(C)临床特征:一侧肢体无力--2分,言语障碍无一侧肢体无力=1分,其他--0分;(D)症状持续时间≥60分钟=2分,10~59分钟=1分,<10分钟--0分。
有学者对ABCD评分方法进行评估后,发现<4分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也很高,其准确性遭到了质疑。
Johnston等[1]在ABCD评分预测模型中加入糖尿病一项,衍生出ABCD2评分
模型,按ABCD2评分将TIA患者分为低度风险组(0~3分),中度风险组(4~5分),高度风险组(6~7分)三组;研究结果显示ABCD2评分越高,TIA后脑梗死发生率越高。
针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本研究也显示,随着ABCD2评分的升高,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也增高,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的趋势一致。
本研究认为ABCD2评分是一个简单易行的预测模型,对颈内动脉系统TIA后90天脑梗死风险评估意义重大,能帮助临床医生合理的筛选高危患者,以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曹燕.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梗死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34:53-54.
[2]顾言,陈建荣,陈佳漪.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测脑梗死风险模型ABCD2评分的改进[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12:1248-1252.
[3] Johnsion SC,Rothwell PM,Nquyen—Huynh MN,et a1.Validation andrefinement of scores to predict very early strokerisk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Lancet,2007,369(9558):283-292.
[4]高双苓,李战永.TIA预后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9):1597-1560.
[5] Rothwell PM, Giles MF, Flossmann E, er al.A simple score(ABCD) to identify individuals at high early risk of stroke afte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J].Lancet,2005,366(9479):29-36.。